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力健康

视力健康

视力健康

视力健康范文第1篇

学校做保护学生视力的有心人。首先要把学生的正确用眼习惯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紧密结合,从重视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细节做起。尽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消除超级大班,改善教室采光条件;在推行素质教育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做好眼保健操。

班主任做保护学生视力的有心人,从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关心学生视力环境的细节做起。可以每一个月或每个星期给班级全体学生来一次座位调整,采取前后调换、左右调换、中间与四周调换的方式进行。防患于学生近视、远视、左视、右视类单一视力发育的形成。开展“上一堂视力健康课、开一次家长通气会、开一次班主任分析会、办一期视力健康知识黑板报”的“四个一”宣传活动;对学生视力监测建档,对发现的近视早发和矫治方法不正确的学生,督促家长控制其近视发生发展,共同关爱孩子视力健康。

任课教师做保护学生视力的有心人,从培养学生学习、看书、写字正确姿势的细节做起,纠正学生不正确姿势,如有的学生看书时,头卧于桌面或侧视于书本,眼睛离书很近;写字时,总爱下巴搁于压纸的左手背,眼距写字本太近,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要及时

提示和告诫学生运用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更不要给学生布置繁多的机械抄写和练习。要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指导学生科学护眼,积极推广学生使用防近视写字本。防患于学生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

学年学生视力保护指标:保证学生视力良好率达期初比率的95%以上,视力低下学生视力下降有较好控制,临界学生视力有一定的改善。

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重要,但不能顾此失彼,忽视对学生视力的保护。保护小学生视力的健康发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我们都来做保护学生视力的有心人,把保护学生视力的工作时时存于心、践于行。何愁学生视力不健康!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学年末考核后纳入教师考评。

包级领导(签名):__________ 学科教师(签名):___________

视力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视力;心理健康;对策

低视力和盲童的孩子,是一群非常不幸的儿童。他们的视力低下,白天室外光线明亮,却感觉晃眼,睁不开眼睛;夜间和光线暗的室内,看东西又不清楚;走路容易撞到东西,外出行动困难。低视力属于儿童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低视力不但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而且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如因不能建立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缺乏立体视觉不能很好地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技巧工作。因此,纠正低视力儿童的状况受到了社会及家庭的普遍重视。但是现在大部分医生和家长,往往重视生理治疗,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治疗。

一、低视力儿童不健康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智力不够健康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这些都是个体从事正常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低视力儿童因为视力不正常,看东西不清晰,因此影响了健康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他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不细致、不全面,当然也就不精确,甚至出现错误。所以,儿童特有的好奇心、探究性在他们身上得不到充分的表现。他们对客观事物抱有冷淡的态度,对周围现象缺乏兴趣。而这又使智力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

2.缺乏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低视力儿童在学校及家庭中游戏、学习时,时常表现出急躁情绪,若不成功就发脾气、摔东西、掀桌子。据统计,这种现象约占弱视儿童的30%(尤其是男孩子)。他们往往不喜欢精细活动,甚至产生反感厌恶等消极情绪。

3.缺乏自信、果断、有恒、精益求精等优良的品质。

低视力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由于生理原因,必定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要克服困难,必须有一定的意志。由于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不易逾越,他们即使做出了极大努力,有时效果仍不理想。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及恒心,以致做事马虎,虎头蛇尾,态度消极。

4.粗暴、孤僻、执拗、任性,不能调节自己的行动

低视力儿童不健康的心理还表现在性格上,特别是对待集体和自己的态度上,由于佩戴的低视力眼镜容易受到他人的嘲笑,故出现攻击,久而久之,形成粗暴或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孤僻性格。对待自己则表现为自卑或过分羞怯胆小。当然也就不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不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低视力儿童往往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他们更喜欢自言自语。交往少了,也就不善于交往了,当然,也就无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导致低视力儿童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原因是低视力本身

首先,目前,眼疾致盲现象正逐渐向低龄儿童蔓延,而儿童主要是由于先天遗传性眼病造成低视力,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眼球震颤、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等等。但是,新生儿或婴幼儿的低视力早期很难被发现。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错过了最佳矫治的年龄阶段,遇到这种状况,家长往往无法面对,无从正确引导自己孩子的心理,以致造成他们从小就有了心理不健康。

其次是社会、公众的舆论给孩子带来的压力

这类孩子,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异样的目光,会受到周围人的议论或嘲笑。如有人叫他们“瞎子”,孩子辨别是非、保护自我的能力弱,所以极易受到伤害。有的虽没有嘲笑,但当着孩子面议论,这也使低视力儿童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社会中,所以社会公众的舆论对孩子影响很大,这是造成孩子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

三、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和防治对策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紧紧联系的。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都能够影响人的心理,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上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如过度焦虑、忧愁等情绪,会导致或加重生理上的异常或病态,有时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后果日益严重。

低视力儿童由于生理健康受到影响,所以易发生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而心理不健康,又直接影响到低视力的矫治效果。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低视力儿童的不健康心理,又影响到今后智力的发展,良好的情感、意志、性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这些又是将来生活、工作所必须的,发展得不好将给人的一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要提高低视力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导致儿童弱视的先、后天因素,尽量地降低低视力发生率。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低视力患者在5岁前,通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如通过视觉训练、助视器验配、使用及其他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自我照顾或独立生活能力等辅助训练来改善他们的视功能。而6岁以后治疗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2.学校要承担起协助矫治低视力儿童视力的任务,以提高矫治效果。由于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而家长不在身边,教师、保育员要共同协助治疗,对低视力儿童予以具体的关心、帮助,指导他们在校时认真完成医生规定的训练任务。

3.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工作,使大家都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行心理咨询,提高全面健康意识。

4.对心理不健康较明显的低视力儿童,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解除困境。

【参考文献】

[1]夏莹,张昕月.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视力健康范文第3篇

多项研究表明,近视发生的病因复杂,受遗传、环境、行为、营养等多因素影响,防控困难,采取单一手段难以达到防近目的\[2\]。只有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学生的近视才能有效解决\[3\]。

本研究关注家长在学生视力不良防控中的作用。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跟踪,观察此干预模式对防控学生视力不良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季成叶\[4\]的研究显示,视力不良率、“疑似近视率”及其严重程度在青春期的增长最迅猛。司梅\[5\]的研究则表明,小学四、五年级与初一、高一年级学生视力不良增长趋势迅猛。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三年级(即视力不良增长高峰前期,也为青春发育早期)的学生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在上海市花木社区2所小学(花木社区为城乡结合地区,2所小学分别为城镇和乡村的代表学校)开展。2所小学三年级分别有4个班和6个班,以班级为单位将2所学校的单数班作为对照组,双数班作为干预组,其中干预组学生和家长各183名,对照组学生和家长各177名。2年健康教育跟踪过程中因转学等因素造成部分对象失访,最终干预组172名,对照组162名。

1.2干预时间

从2012年初至2014年初,对干预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跟踪,对照组此间接受常规学校卫生工作指导。健康教育前后调查两组家长和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的知、信、行,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

1.3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视力不良病因与危害,视力检查与验光的意义与正确方法,视力不良(近视)发展特点,近视预防方法,近视治疗主要手段与目的等。了解学生用眼、作息、饮食等习惯及照明、锻炼等具体情况,并根据学生视力对家长进行个体化宣教。

1.4教育方式

集中宣教与一对一教育指导结合。学校家长会集中宣教,明确视力不良病因及近视防控重要性。根据学生视力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类别对家长行个体化跟踪指导。

1.5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方法及视力低下分段依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细则》\[6\],采用自然光线下标准对数视力表,与被测眼距离5 m,悬挂高度为5.0行视标与多数受检者双眼呈水平位,检测者为专业医务人员,按先右后左顺序检查\[6\]。裸眼视力低于5.0为视力低下,视力4.9定为轻度视力不良,视力4.6~4.8定为中度视力不良,视力≤4.5定为重度视力不良。

视力归类统计以个体为单位,两眼视力不平衡者以视力不良程度较高眼为准;视力不良率统计以视力不良人数为准。

1.6调查问卷

问卷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由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专家指导下设计,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和家长(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相关知识、信念、行为。问卷中涉及的“近视”指调查前已由医院明确诊断为近视。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组医务人员对家长(学生)作说明后,由家长(学生)自行填写。

1.7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使用SAS 9.3进行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家长健康教育对家长知识行为的影响

2.1.1教育前后家长知识行为得分的变化对家长问卷中知识和行为相关问题赋分,正确得1分,错误0分;知识题满分16分;行为题满分7分。教育前后对家长的知识和行为得分分别比较,结果见表1。提示教育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知识、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教育后干预组知识、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1.2影响家长知识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设置变量及赋值见表2。分别进行家长知识和行为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并对方程式作假设检验,提示似然比检验分别为χ2=365.504,P

分析提示,家长学历、户籍、学生近视情况及组别*时间对家长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OR=51.470)。另外家长学历、身份、年龄、学生近视情况以及组别*时间对家长视力不良防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母亲的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治行为得分(OR=3.789)。

2.2家长健康教育对学生知识行为的影响

2.2.1教育前后学生知识行为得分的变化对学生问卷中知识和行为相关问题赋分,正确得1分,错误0分,知识题满分8分;行为题满分13分。教育前后对学生知识和行为得分分别比较,结果见表5。

2.2.2影响学生知识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设置变量及赋值见表6。分别进行学生知识和行为的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并对方程式作假设检验,似然比检验分别为χ2=169.017,P

分析提示,组别、时间、户籍、父母近视情况及组别*时间对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对家长教育干预能间接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OR=3.948)。另外,时间、学生视力分度对学生防控行为得分显著影响,而组别*时间即教育干预未进入学生视力不良防控行为得分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干预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不大。

3讨论

家长健康教育跟踪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及行为得分,并间接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健康教育获得初步成效。父母在干预后视力不良防治知识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视力不良防治的行为得分母亲显著高于父亲,可见母亲在家庭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比例高,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督导孩子相应习惯建立和坚持的能动性强于父亲,健康教育对母亲的效果更好。

教育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但对学生防控行为的影响却不明显,且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视力在健康教育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育过程中学生跨越近视高发的四、五年级,不良读写习惯与生活方式此前早已养成,虽在过程中防控知识水平提高,但行为纠正困难且缓慢,而学生行为对视力有显著影响。因此,学生视力不良控制效果难以立竿见影。

健康教育获得成效但学生视力不良却难以控制,学生行为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表明视力不良防控健康教育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更好成果,且家长教育应从孩子幼儿阶段起始,以从小养成孩子正确的读写习惯与科学的生活方式,抓住预防视力不良的时机。

家长作为学生监护人,家庭防近视环境营造、学生正确读写习惯培养和督导、日常饮食、锻炼安排,特别是视力不良防控手段选择均掌握在家长手中,即使无法避免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但一旦学生视力下降,家长的正确行为对视力不良特别是近视发展的控制也非常关键。提倡对家长进行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的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视力情况对家长行个性化指导,教育从学生幼儿阶段起始且应长期坚持,教育对象可以母亲为主。

4参考文献

[1]藤铁波,李婷.青少年近视眼的综合保健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3):228-229.

[2]王智勇,戚淑惠,袁玉,等.学生近视眼的防控原则\[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53-354.

[3]黄佩贞,张弛,郭坚明,等.卫生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31-33.

[4]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97-99.

[5]司梅,蒋骅,亓德云,等.上海市虹口区部分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55-456.

视力健康范文第4篇

孩子学习的时候,坐姿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看管好孩子的坐姿,必须做到“三个一”。

2、加强日常督促。

我们必须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监督,因为他们还不够自律,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提醒和督促。

3、注意劳逸结合。

视力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健康教育;传播材料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90-01

识别的需求,从古至今都有,现在对识别的重视更加明显。在视觉系统中,识别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样式识别、图形识别、色彩识别、字体识别等。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通道传递到人们心里的。视觉识别最主要的特征是外在、直接、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容易被公众接受。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包括视听材料和印刷材料两大类,通常都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也就是说,视觉是人们接受健康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

在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中,视觉识别要素几乎就是全部信息载体。视觉系统混乱就是信息的混乱,视觉系统缺乏美感就难以在健康传播中达到效果[1]。设计人员运用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对材料的样式、图形、色彩、字体等进行甄别,并与传播目标相联系,分析健康信息的有效性,这是实现传播材料价值的前提。健康传播材料的视觉识别设计在传播中不仅愉悦受众的视觉、情感审美,传递特定指向的目标信息,也是在传扬鲜活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传达健康精神以及健康理念,不断影响、促进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态度,继而有效地传播健康信息。

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在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战略性设计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疾病谱在改变。据统计,60%的致病因素是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现代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设计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策略性的特征。通过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传达健康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督促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在设计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建构视觉艺术基础上健康信念传播的基本学科定位,将传播材料设计提升到视觉语言和传播艺术的高度。

2 理念核心设计原则

健康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健康传播信息,协助和促进个人及群体形成健康理念,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保持和增进健康。“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思考一旦出现偏差,执行力越强,犯的错误就越大。”思考力与理念有关,因此,传播过程中,健康理念的传播不能忽视。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是借以传达健康理念的重要载体,而脱离了健康理念的材料只能是废纸一张。传播材料设计的枢纽,是在设定出健康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出最有效、最直接地传达正确健康理念的材料,受传者接受所传播的健康信息,并对信息中倡导的健康理念认同一致,最终使受传者的态度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2]。

3 情感性设计原则

社会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我国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疾病流行,各地健康问题千差万别。注重情感性设计原则,是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能否达到传播效果的枢纽因素之一。我们开展宣教活动时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需求和起点,设计不同形式的传播材料。把群众关心的、需要的、实用的健康知识作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使人感到被关心的亲和感,这是现代传播材料设计的基本点。对受传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学习能力、社会文化背景及健康需求的正确评估,传播材料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设计人员可以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充分运用生活中丰富的、通俗的视觉识别元素进行无声的沟通交流,跨越地域的限制、突破语言的障碍、融合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无声感染的艺术效果[3]。

4 习惯性设计原则

设计过程要兼顾视觉识别图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原则,在不同的文化区域有不同的图案及色彩禁忌。在传递某一价值增值预期的时候,如果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还原受众记忆中的场景,则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进而以其熟悉的思维路径达到信息传播的预期评价。我们在设计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关注受传者的生活习惯,选用恰当的合乎受传者习惯的设计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5 实用艺术美设计原则

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作为小空间意识的静态表达,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内聚性,以高度概括、清新、明快、强烈、准确、平面化的视觉图式体现生活,反映社会,传达信息,主导着强烈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客观需要,最终使人感受到共享视觉空间的存在与引导,达到传递健康的目的。功能性是设计的内容,审美性则是设计的形式。从设计史上来看,过度的追求功能性而忽视审美或过度追求审美性而忽视实用性都不会被长久的认可。审美性在实用艺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实用艺术美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切。健康教育传播过于工具化而忽视受传者的美学感受,传播材料形式单调、枯燥[5],画面呆板,是不可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的。

任重而道远,谋远者先行。要求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增强健康理念,关注受传者社会背景与生活习惯,回归基本的美学价值取向,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将传播的内容以优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传递给受传者,提升传播的效率,让受传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从而理解、支持和倡导健康政策、健康环境,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晖.VI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文艺理论,2006:84-86.

[2] Ian M.Newman,薛建平,张莹.用健康信念模式设计健康教育项目.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5,21(10):793-794.

[3] 艾溪涛,民族地区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多样性.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7,23(9):706-707.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历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军事历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军事历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