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心理学内容

普通心理学内容

普通心理学内容

普通心理学内容范文第1篇

一、引言

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等与教育相关的事件,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是输送未来教师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渠道,那么,这些未来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与普通教师的素质是否存在差异,或有怎样的的差异?据此,本研究试图了解贵州省地区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心理素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贵州师范类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旨在通过有效的师范教育培养师范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本研究认为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目标而必备的心理品质总和,它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立足于此,本研究前期在文献法和访谈法的基础上拟定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由此设计量表,而后通过调查法,应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区分度、信度、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确立了具有贵州特色的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结构如图1)和量表。而这量表也将成为本研究了解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差异状况的研究工具。

二、比较研究方法与分析

1. 研究材料。其一: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及在此基础上修改的《贵州省师范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后者与前者的结构和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在个别题的表述方式上更适宜于学生理解。其二: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工具为spss19.0。

2.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两类:其一,贵州地区师范院校学生,分别为贵州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师院、兴义师院四所院校的大四学生(仅选择大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已经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也参加过试讲和实习,对教师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这样,一方面,与其它年级相比,他们与普通教师之间更存在可比性;另一方面,比对他们与普通教师的差异,可探析师范教育的效果与不足),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其二,贵州省中小学普通教师。分别为贵州、都匀、凯里、兴义四个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发放问卷共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6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spss19.0对回收数据予以统计,本研究发现,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心里素质结构的子维度上均存在差异,有的出现显著差异。据此,逐一列表分析。

(1)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认知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认知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1 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认知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1数据显示,在“职业角色理解”和“职业角色认同”方面,师范生非常显著地低于普通教师(P

(2)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能力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能力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2 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能力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2数据显示,在“教育能力”方面,师范生非常显著地低于普通教师(P

(3)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品性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品性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3 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品性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3数据显示,除了“耐心”和“自信”上,师范生和普通教师差异不明显外(P>0.05),在“责任感”和“宽容”方面,师范生显著低于普通教师(P

(4)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情感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情感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4 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情感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4数据显示,在“情感投入度”方面,师范生显著高于普通教师(P

(5)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社会性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社会性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5 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社会性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5数据显示,在“心理沟通”、“人际环境适应”和“专职交流”方面,师范生都显著高于普通教师(P

(6)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发展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发展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6 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发展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6数据显示,在“教学动机”和“教育反思”方面,师范生和普通教师的差异均不显著,在“素养提升”方面,师范生非常显著地高于普通教师(P

三、比较研究的结论

通过对贵州省师范生和普通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逐一比较,可发现贵州省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一定共性和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作为未来的教师,在心理素质的某些方面,现代贵州师范生具有比普通教师更积极的特性。主要是在学生观、创新能力、公正性、情感投入度、心理沟通、人际环境适应、专职交流、素养提升和现代信息容纳方面,师范生都明显优于普通教师,这也展现出年轻学生的活力与热忱。尤其在职业社会性素质方面,师范生有着积极的期待和准备,为未来职业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虽然贵州省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值得肯定,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他们与普通教师的差距,从而会对未来教师的工作适应和发展形成一定的阻力。具体折射于以下方面:职业角色理解、职业角色认同、职业价值认知、教育能力、科研能力、责任感、宽容、坚韧、教育感染力、情绪控制力、挫折承受力和工作环境适应。由此可见,贵州省师范生们的大学教育在这些方面有待提升。

第三,从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的心理素质中,隐含这三大矛盾,这有可能成为师范生职业发展道路中的隐患。故有必要深入细致地梳理:

第一类矛盾:即是师范生的学生观与普通教师相比,彰显出强烈的积极乐观性,但另一方面在责任感、坚韧和宽容的职业品性素质上却显著低于教师,那么日后师范生在从业中必然会面对自己学生各种不可预知、不同程度的错误,而在责任感、坚韧和宽容方面较为淡弱的他们,是否能有效地应对学生的问题,若不能,则有可能形成失望等消极情绪,进而在学生观上出现清冽的失落感。

第二类矛盾:一方面,师范生的心理沟通、人际环境适应、专职交流、情感投入度等都显著高于普通教师;另一方面,挫折承受力和情绪控制力又显著低落,前者说明师范生对日后工作有积极的期待,后者又显示出师范生的情感素质薄弱,如此而来,若师范生在日后工作中遭遇人际关系的困扰,那么较低的情绪控制力和挫折承受力有可能会抑制他们职业社会性素质的发展。

第三类矛盾:虽然大四的师范生参与过试讲或实习活动,但毕竟欠缺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其教育能力与普通教师相比显著低下,然而,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却和普通教师相差无几。这就意味着师范生对于日后的工作:一方面存在积极向上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存在理想化或盲目自信化的状态,后者的状态会让师范生低估教育现象和问题,从而可能会遭遇突发问题出现后措手不及的窘迫,从而有可能会削弱他们的教学动机。

四、教育启示与策略

针对上述贵州师范生心理素质的状况,本研究认为对于贵州师范生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改良。

第一,实施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理念是广为认可的,但真正实施时两者有所脱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贵州省现行教育师范类学校的《教育学》教材,普遍偏重理论,或联系实际的内容欠缺;另一方面,师范学生一般是在大二、大三时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或《教学法》等课程,可是在试讲或实习时却是在大四,这样所学理论在应用中时间滞后,学生普遍反映淡忘了所学内容,难以学以致用。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开展教育类课程时,可精简理论环节的讲授,并能在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同时,有机会接触教学实践,这样对课程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应用效果更佳,从而让师范生对职业角色理解及认同更清晰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能力。

第二,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本研究所提出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针对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必备的心理素质而开展的训练。旨在增强师范生的情绪控制力、挫折承受力、责任感、宽容、坚韧等心理品质,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由专职教师实施,亦可通过辅导员在课后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或者由学校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竞赛等。总之,让每一位师范生在大学校园内都得以适量的心灵塑造的历练。

第三,发起关注教育热点的活动。教育热点的关注,可使师范生及时了解教育现状,吸纳教育新理念,并同时提升学生教育方面的科研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开展教育热点讲座或课程,或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教育热点的主题班会讨论,让学生分享教育热点信息及观点。

第四,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各师范院校都有的教学实习内容,还有部分学校兼备的学生在实验基地助教及国培项目的师生置换项目,还可以聘请中小学学校的普通、骨干或特级教师到师范院校,与师范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并为师范生创造和争取更多深入教学单位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更为熟悉,对职业理解和期待更切实际。

第五,扩建教育类主题创新设计平台。由调查结果可知,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素养提升、现代信息容纳等心理素质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大学教育中,其发挥或展示的机会有限,因此大学校园可尽量开设教育创新类的比赛活动,并给予参与者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那么师范生的优势即可发扬,并得以锤炼。

第六,民族文化的多渠道渗透。贵州省大部分师范院校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地,而大部分学生将留守在贵州任教,其教学对象亦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否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家长交流顺畅,将会影响到日后师范生教书育人的成效,故师范院校需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展览、民族文化讲座或选修课、少数民族师范生传递本族特色内容等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渗透活动,让师范生对民风民俗形成一定的印象,以期使师范生日后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交流无阻碍,进而在社会性素质方面发展更佳。

参考文献:

[1]郭黎岩.高师生心理挫折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3).

[2]唐迅.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史克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速评[J].教学与管理,2004,(5).

[4]俞国良,曽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极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普通心理学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改革思路;体育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培养高精尖人才向大众化的转变,普通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论引导下,如何深化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起了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做为普通高校中的一名体育工作者,希望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新目标

现代健康的理念和标志的提出,要求体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还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健康的生存发展。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为此我们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重新审视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树立教育新观念,形成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在各类各级学校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有评价的体育教育活动。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具备综合性、主体性和未来性的特点。从现代课程的理论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增强体魄、练就技能、启发心智、塑造人格。其次,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单位从事工作的能力,了解毕业后所处的环境,了解所在单位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掌握现代体育理论和锻炼方法、技能、具备组织所在单位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能力。再次,组织所在单位的体育文化活动、创设健康的单位体育文化、使职工的身心素质得以提高。随着普通高校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依据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体育教学的“职业性” 特征越来越突出。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策略的实施及教学评价必须遵循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宗旨,体现出体育教学应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职业性”特点。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的建构

1.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策略的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出发,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及其与外部环境和系统整体效益的关系,以最优化为目标、力求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形成合理的结构。建构普通高校院校的体育教学结构、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高层次。普通高校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除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总体指导思想外,还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宗旨确立目标。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成效的价值尺度。总之,普通高等院校应结合体育的总体指导思想和自身的特点及宗旨进行体育教学。

2.普通高校院校体育教学授课方式

(1)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目前在我国的普通高校中,有三种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叫基础课教学模式)、专项选项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也有学者总结了8 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素质型(适宜一年级素质差学生)、技术型(传统教学模式)、竞技型(多为技术较好、有特长学生)、娱乐型、康复型(多为残、伤、病学生)、开放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师辅导性教学)、咨询型(以门诊、体育健康咨询、开运动处方的形式)和自由型(俗称俱乐部模式)。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综合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结合普通高校的特性,我建议普通高校不能缩减体育基础课的每周两学时,反而应该增加体育课的学时,将三种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专项选项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中都开设体育课,但教学方式和要求要有所不同。一年级采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即普修课,普修课以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为主;二年级采取专项选项体育教学模式即选项课,体育选项课打破系和班级,依照兴趣,重新组合上课,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个体差异,尽量开出多种专选课,如“搏击”、“篮球”、“体育舞蹈”、“乒乓球”、“网球”、“健美”、“游泳”、“女子防身术”、“形体健美”等体育课程,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级评价标准(初级C、中级B、高级A)每个级别赋予的学分值分别为:1分、1.5分、2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自由选择课程和等级,并打乱年级和班级的界限,采取选项上课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和强烈的学习动作的期望心理,同时体育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 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刻苦练习,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的进行身体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三年级采取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课堂外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俱乐部。参加体育俱乐部不需要交纳费用,也不计算课时和学分。

(2)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是由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组成。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初、高中时体育活动甚至体育课有限,有的运动项目从未见过。学生的体能、技能、体质、意识等个体差异明显。普通高校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应注重层次性,也就是尽可能个性化教学。现有的普通高校高专院校体育内容主要依据教材,并且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活泼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性体育课程交叉进行。再如:班级内短时的小型篮球比赛、小型排球比赛、小型田径比赛等。又如,调整教学内容,删掉学生们在中小学已学过体育项目和重复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使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手段。采用网络技术,实现体育教学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传统教学,利用网络技术辅助体育教学管理,理论上讲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及其操作设计。体育课教学的考核、评价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切入口。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有效地测定出学生的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的能力和个体差异量化,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有效增强体质的前提下,掌握一些项目的技术技能,并从中得到乐趣和享受。鉴于此,普通高校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学生毕业前掌握两门及以上项目的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以后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其教学评价的具体操作如下:学生可在任意课程中选定适合自己的级别(ABC)进行学习,通过1/3课时学习便可申请考试,考试合格后,重新选择其它课程或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高一级别的学习,学期结束时,按照最好成绩计。每位学生在两年之内必须通过2门课程的C级或1门课程的C 级考试和其它2门课程的B级考试,时间不受限制。 如果在2年之内完成了规定课程的考核,并达标者,可申请免上体育课,但是必须参加身体素质的测试。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将考试内容分为4 个方面:理论(包括健身与健康知识、裁判法等)20 %;身体素质(包括一般素质和专项素质)30 %;选项技术综合考评40 %;平时学习与体育锻炼态度10 %。并且在学生学习开始时,教师对学生的基础和运动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恰当的评定,供最后评定学生成绩时参考。考试的内容应趋于简单化,要把学生身心素质提高的幅度、运用所学技术进行锻炼的能力、锻炼的次数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

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传统体育学习方式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弱化,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就要改变学习的“他主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和终身锻炼的能力。二是由“接受式”学习变“发现式”学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都是以讲解示范的方式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使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结论与建议

1.普通高校院校的体育教学在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总体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还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其教学宗旨,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

2.整合普通高校院校体育教学结构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它决定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走向,不能应用单一的模式,实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评价对整个在校期间的体育教学任务予以量化,有助于培养“体育特长+专业”的普通高校人才。

3.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除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志宏.以评估为动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J].高教研究动态.

[2]张又新.浅析课堂教学三要素关系,探索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 ,(增刊).

[3]李跃. 论如何培养普通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教育与职业,2005, (18).

普通心理学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发音;教学内容;教师的内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别是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普通话授课,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最有益的。下面我就讲一讲中学生语文课堂中,普通话授课的重要性。

一、普通话授课有助于学生的汉语发音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听课的途中锻炼到自身的普通话。学生在少年阶段所学习的语言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最规范的,他们经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多多少少都会掺杂一些家乡的方言,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还很强,这一时期正好是学生改正不规范语言的最佳时机。所以,在这一阶段语文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授课,对学生来说是极为有益的,他可以使学生更加规范自己的语言,达到熟练掌握普通话的目的。

二、普通话授课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授课通常是由教师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达成统一的规范,全部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那么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受到干扰。因为使用方言容易使学生无法理解相关内容。本来,学生本身的资质是不错的,头脑也足够灵活,但反复地听教师讲解,就是不理解讲授内容,而唯一的原因不是学生愚笨,也不是教师讲解不精,只是因为语言不通,学生听不懂教师讲话,这就得不偿失了,而运用普通话授课就可以完全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教学活动最大范围地顺利进行。

三、普通话授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的场合人们都是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授课可以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试想一下,假如一位教师在讲台上用谁也听不懂的方言对学生进行授课,那么他的形象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目中一落千丈,大家也不会再尊重他。因为一个不能给学生带来知识的教师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反之,一位教师在讲台上运用普通话面对学生侃侃而谈,那么他的形象一定会瞬间高大起来,这样,无意间就可以提升教师的影响力。所以,普通话授课有助于赢得学生的尊重,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内涵。

普通心理学内容范文第4篇

1开展社会科普服务的前期准备作为对外开放的创新型实验室,本“中心”在建设和完善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扩大实验室规模,壮大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增加新型实验设备,确保参与科普服务的实验室的配套建设能够同时满足教学和科普的需求。1.1开放实验场地我们对外开放的实验场地比较充裕,使用面积达600余平方米。本“中心”拥有人体解剖标本展室、人体解剖模型室、尸体库、病理标本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这5类实验室基本覆盖了基础医学的各个分支。此外,还拥有3个可分别容纳200人的多媒体教室和1个布置完整的图片展廊。1.2开放实验设备实验室展示的人体标本模型有600多件,设备50余台。除此之外,还配有大量的科普展板、医学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资料和上百部科学普及影片。1.3开放实验师资实验室对外服务有着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管理队伍。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5人,任课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6人、主治医师3人、助教3人,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所有承担科普任务的人员分别承担着临床工作、医学课程教学及各类医学教材的编写工,都有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实践知识和较高的实验教学水平。2开展社会科普服务的具体方式由于本“中心”的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承担着每学期的教学任务,而要将其同时用于科普工作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发,必要时还要做适当的改动和创新。

对此科普工作者通过分析实验室现有资源,找出实验资源的特点,从而确定科普资源开发的项目,以及开发的形式和所要面向的对象,经过多次反复开发、实践和论证,最终整合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科普形式。其形式主要有:1科普参观该“中心”所拥有的人体解剖标本展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更加全面的展示人体的结构,包括有生物塑化标本、管道铸型标本(3D人体管道形态结构的变化)、系统解剖学标本(不同系统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断层解剖标本(不同平面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人体胚胎标本(不同发育时期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病理解剖学标本(不同疾病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微观组织学标本(显微镜下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全息图、影像资料和光、电、声方式讲解人体内部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令参观者更有兴致去了解人体构造。2科普讲座在科普参观的基础上配套科普讲座,通过科普演讲的形式,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结合幻灯片、录像片等数字化媒介,由科普专员实施科普讲座。内容涉及人体结构机能知识,疾病的发生、传播和预防,急救知识,性知识以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等医学资源信息,宣传卫生保健意识、促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健康生活理念。3科普知识竞猜科普知识竞猜的宗旨是让参观群体在系列主题科普活动之后,以“竞猜”的形式,紧紧围绕科普讲座所涉及的知识点展开回答,组织者做适当引导,这样可以提高受众的感知度和参与度,使科普的效果更加明显。4科普电影展映科普工作人员根据不同层次的人群挑选有针对性的影片,播放的影片不仅有关于医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疾病由来、预防、保健等知识,播放的同时寓教于乐,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向大家普及科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参观者的兴趣。5其它科普形式实验室科普资源还要考虑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充分利用音像制品、挂图、平面展览、图片,科普读本、宣传单、宣传展板等科普内容与形式,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二、开展社会科普服务的成果

该“中心”筹备的医学科普教育活动内容丰富,科技含量高、组织严密、时间长、规模大、覆盖面广。近四年来,“中心”每年完成1千余名医学生《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实验教学的同时,共接待学习参观等来访者50余批次、近5000余人,主要面向社会、中小学校、海内外教育团体和省内外高校。“中心”自2011年起,每年3-4月承办咸阳市中小学生科普宣传月活动,迄今已举办三届,每届有近千名青少年参加。而在日常的医学教学实践中也利用“中心”现有资源,积极开展有关预防、保健的医疗科普教育活动,发挥科普基地的优势和作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人体科学教育中心”所开展的科普活动已成为咸阳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一个亮点和品牌。

三、结语

普通心理学内容范文第5篇

(一)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在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同年9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聋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聋校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处于一个大背景之下。2007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上海市聋人高级中学课程方案》,提出:“上海市聋高中课程改革纳入普通中小学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市、区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因此,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是聋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发展趋向,是一项非常迫切的课程革新任务,这为聋高中政治课校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聋高中政治科教学现状

聋高中政治课是主要的德育课程,在帮助聋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自1996年创办高中班来,一直根据1998年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上海市聋人高级中学课程方案》,使用上海版普通初中七、八、九年级和高一年级“一期课改”的政治课教材,没有编写专门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感到聋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与普校学生相比有不同,“零拒绝”政策使得聋高中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等等,普通中学的教材对于聋生来说“难、繁、旧”,不符合聋高中生学生的认知水平、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适合聋高中学生使用。

二、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拟结合聋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分析聋高中目前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删减、弱化普校教材中不适合的部分内容,增加适合聋生终身发展、具有时代性的内容,编写聋高中政治教学大纲。力求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为聋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聋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让每一个学校都可以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开发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聋校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校本课程与学生的差异性、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相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聋校的课程校本化,表面上看难度稍有降低,其实对于教师来说,实际难度却提高了,课程的校本化,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从“教学”向“教研”转换,为了使课程内容和更适合聋生,要求教师对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个更深的了解,激发教师对聋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的学习,提高教师的聋教育的理论水平,进一步开发自身的潜能。

(三)有利于提高政治课程的质量,充分发挥德育功能

由于课程的校本化利用了本校师生自身的优势,结合了学校周围的环境和社区资源,因此,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譬如,普校的高中哲学、经济常识的课程,对于正常学生来说是必修课程,但是对于聋生来说,由于受到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会感到非常深奥,难以理解,我们就不用其教材,而是改用心理、法律和就业指导等课程,这样更加接近聋生的现实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聋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充分发挥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有利于学校创办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课程校本化是学校走向开放、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校本化意味着学校之间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化,也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助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个别访谈等具体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在课题起步阶段,组织政治教师进行一次政治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聋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国内外有关德育校本课程方面重要文献,使课程改革理论借鉴国内外研究成功并与聋生的特点相结合,全面科学地研究政治教学校本化的方法和途径。

(二)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时,对聋高中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分不同年级从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知水平、态度、方法等方面做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三)行动研究法。首先,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组织教师进行讨论,根据学校能提供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探究,初步拟定校本化新课程改革的草案,并实施实验性教学。然后,收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碰到的有关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感到困惑的问题,组织分析讨论并加以解决,对新课程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五、研究过程

聋校中学政治教学校本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开题和准备(2008年5月———2008年12月)

(1)组织理论学习:组织政治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特殊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统一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的认识。

(2)总结以往政治教学经验:通过回顾过去的政治教学经验,每位教师总结出自己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集中讨论,归纳出共性的问题,作为校本化探究要解决的问题。

(3)按不同年级落实新政治课程改革的研究计划。

(二)第二阶段:调查研究(2009年1月———2009年4月)

(1)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当前政治课程教育的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2)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个别学生访谈,通过谈话和交流,

(3)按不同年级分析总结调查结果。

(三)第三阶段:制定校本化教材草案(2009年5月———2010年1月)

(1)在理论学习和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聋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组织教师讨论,初步确定校本化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2)确定聋高中政治课校本教材初稿。

第四阶段:实践与反思(2010年2月———2011年1月)

根据校本化新教材的草案,实施实验性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以修改和完善。

第五阶段:整理,撰写结题报告(2011年2月———2011年3月)

六、研究内容

(一)聋高中政治科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提高聋校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出适合聋高中学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本研究选取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为个案调查研究对象。编制了《聋高中学生政治课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一共设计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对政治课的认识与兴趣。二、政治课学习内容与教材。三、政治课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四、政治课教学教手段与评价。五、政治课实践活动与课外资源等。通过问卷法、分析法、访谈法,目的是掌握广大的聋生对政治课的看法和认识,了解聋高中生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论与思考:

(1)聋高中生对政治课学习还是有一定兴趣的,但因自身的生理因素或者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手语沟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在政治课学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课程内容不符合聋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普校“一期课改”的教材,对聋生来说“繁、难、偏、旧”,并且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不同步,没有关注学生的需要,没有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就相当于教师给学生准备了自认为有营养的丰富的大餐,但都不对学生的胃口,学生并不愿意吃一样。因此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心理、就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多增加一些聋人的案例。

(二)聋高中政治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学内容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聋高中与普通高中政治课的基本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普校有相同之处。但是由于聋高中学生的文化知识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据调查得知相当于普通学生六年级的水平,聋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普通高中生也有差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普校有不同之处,聋高中的政治课的难易程度应该低于普通高中,与普校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内容相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聋校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社会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校本化,具体如下:

(1)聋高中政治课程的课时与普校不同。普通高中总课时为196课时,每课时以40分钟计,每学期以20周计。高一、高二每学年以40周计,高三以36周计。而聋高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总课时为204课时,每课时以40分钟计,每学期以17周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每学期34课时,每学年68课时,高四年级因为学生分流,一部分同学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一部分同学要准备参加各地聋人大学高考,聋人大学的高考是不考政治的,因此四年级不开设政治课。

(2)在政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与普通高中也不同。普通高中高一是经济常识教学、高二是政治生活的教学,高三是哲学的教学。而聋高中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时事政治,进行法制、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国情国策、社会责任、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每个年级的学习内容各有所侧重,前后贯通和相互渗透。

七、研究结论与研究成果

聋高中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聋生的就业和升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只有源于聋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他们才会特别感兴趣,才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可能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涨的热情,产生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只有设计源于聋高中学生实际生活内容,才能为切实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八、研究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