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观;生活世界;动态生成;独特个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倡不仅要关注人的认知技能,更要突出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理解,彰显人的个性自我,使学生的思想、精神、信念、意志甚至感觉、思维、想象得以充分展示。本文拟通过在对传统学生观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学生观。

一、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具体表现在:

1.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传统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精神世界被定格在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中,学生缺乏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长期疏离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社会体验。

2.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性和自我的意义生成性。由于教师长期受“灌输式讲授”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被当做是一个有待加工、被动塑造的对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存储”能力,学生在静悄悄的课堂上“静听”着成人化的知识,殊不知在“静听”的背后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创造性的泯灭和才智的消磨。因为学生获得的知识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反思和批判的过程而被机械地记忆在大脑中,当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件,学生不会把书本中的知识巧妙地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样的被动知识无异于教育与生活相脱离。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消解了教学的本真意义,把个体活生生的生命窒息在机械记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之中,严重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1.从课程内容上看学生是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中的人

新课程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交融于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之中。

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不仅要突出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也不能忽视科学世界,教育既不能脱离生活世界搞纯粹的科学世界,教育也不能忽视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影响使学生在单纯的经验世界中。其一,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学生在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交互中获得生活经验,它是一种生活;其二,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提升,它是对生活现象和内容的提炼。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世界的概念、规则、原理形成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科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使生活世界简洁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2.从课程实施上看学生是自主建构和创新意义知识的人

新课程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和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体验、价值的意义动态生成过程。诚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是一个以知识和材料为基础的教育主体之间共同建构和创造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

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在建构主义心理学看来,“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学生也不是被动地背诵、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究者。学生作为求知者和思考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和自我。当然要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转换自身的角色,树立科学的教师观——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到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等等,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意义创造的过程。

3.从课程评价上看学生是多元评价标准下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优秀人才不仅要具备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而且要求有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优良个性。传统“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碍于社会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当下出现的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争夺一岗位的畸形现状正反映了当下培养的学生过于相似化,想象一下如果一百人争夺一个发财的机会他们必将争得不可开交,如果一百人有一百个不同的目标他们就会进行交易和合作,这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就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摒弃只有成绩好、得分高的学生才值得培养的观念,每个学生因有其特殊的发展潜能都值得培养。教育的宗旨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独特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通过小班化教学、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等等进行区别化、分层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

三、新型学生观对教育的要求

1.改革教学内容

我们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毕竟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科书的选材上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打通书本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界限,只有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体验到生活的价值。

2.改革教学方式

我们要改变重视传授讲解式的被动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建构者。被动接受的知识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反而会增加对学习的厌倦,因为这些知识只会增加学生大脑的负担,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的建构,在理解、运用、享受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而变得乐学、爱学。

3.改革教学评价

我们要改变单一的学业成绩来划分学生,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认知方式、个性特征等不同而相互间存在差异,我们的一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区别教育,正如布鲁姆所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给足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学生因其潜能、智能优势各不相同,所以应从多元角度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关系 回归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科学,导致工具理性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降低了对人的人文关怀。到二十世纪,西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术语。他认为,由于科学的理念被还原成了单纯的事实科学,不再和人的“生活”相关,对“事实”的追求掩盖了科学本身的“意义”,使得欧洲近代科学变成了“实证科学”,并陷入了危机。而解决这一危机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回归生活世界”。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再加上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仅仅把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使命”、“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等诸种弊端日益凸显,许多学者提出了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以助其改造弊端、重新走上正轨。

但这一命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学者们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不能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对教学的误解。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关键是要看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和如何回归生活世界。之所以会存在这种分歧,主要是由于对“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差异。因此,本文首先对“生活世界”的内涵作一阐释。

一、何谓“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概念源起于著名哲学家胡塞尔。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曾将“生活世界”描述为“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①。这一提法曾让不少学者误以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就只是“日常生活世界”,但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更重要的是针对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对人的“物化”而提出的新的理念,是经过“先验还原”后的生活世界。这种先验层面的生活世界具有浓厚的认识论意义,它既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的目的,意在解释理性思维所具有的同一性和客观性的自明性前提。而经过先验还原之后的生活世界就已经不再是经验层面的生活世界了,而是先验主体性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成就”②,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由此可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最原初的、生动的、丰富的、不被概念所绑缚的世界,是一种前概念的世界。③

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把生活世界当做人的存在的直接呈现,看做一种人与外界尚未分化的原初状态、一种以活生生的体验为基础的存在状态。哈贝马斯则认为生活世界是由人的日常交往活动所构成的,同时它又充当着日常交往活动的背景,具有经验性、直观性、总体性、整体性和奠基性等特点。舒茨把生活世界划分为直接经验世界和间接经验世界,前辈人的世界、同辈人的世界和后辈人的世界。我国学者衣俊卿把生活世界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杨骞认为生活世界“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④”熊川武、江玲则认为“生活世界是处于一种自在状态的世界,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朴实感情与自然资源等因素构成的人的生存的场域。⑤”这说明生活世界本身是一个有多种构成、多重结构和多重意义的世界。虽然思想家们理解各异,但总体上来看,生活世界都具有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与实用性等六大特征。

正因为对“生活世界”概念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学者们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的不同看法。事实上,“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确实有抽象和难以理解之处,但绝不是不能理解。我们应该从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来分析存在着的诸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以及是否与“生活世界”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正确的态度是虚心地学习和理解“生活世界”的理论并深化发展其内涵,使之成为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理论之一。

二、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外教育家们关注的焦点,纵观历史,主要形成了“教学准备说”(如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教学即生活说”(杜威“教育即生活”),以及“生活即教学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三种观点。这为我们思考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之中。但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事物也是普遍发展的,发展是通过矛盾运动,既对立又统一,通过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而实现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用辩证的观点看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其实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

1.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二者相互联系⑥。学校这一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随着生活世界的发展而诞生的,是从生活世界中孕育出来的。同时,它的产生又能促进生活世界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教学中的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他们首先是生活世界中的人,然后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生活世界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共同影响着教学世界,它们支配着教学世界的目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活世界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世界目的。

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活世界的每一次进步和飞跃都促进了教学世界的重大变革,例如教师的出现、教学媒介的发展等,都同时对应着生活世界的进步和革命。当然,教学世界也反作用于生活世界。教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反作用不仅表现为继承和传递生活世界的文化,更表现为教学世界创造着变革现实生活、改造现实的力量。⑦

2.二者相互区别。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其范围、目的和运行规律。生活世界是一种处于自在状态的世界,教学世界虽然来源于生活世界,但它有自己的运行目的、特点、规律等,它与生活世界是有所区别的。教学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而且显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日常生活世界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世界。

随着科技理性在生活世界中的猖獗,教育也越来越追求功利性的价值,导致教学世界成为工具的世界、无情的世界,丧失了对人生命的观照,所以学者们才发出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要求。至于这一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是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还需继续讨论。

三、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

所谓“回归”,是指回到原来的地方。前面提到,教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似乎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一方面,教育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且教育的使命就是继承和传递人类文明,引导学生求真、寻善、向美,促进生命不断生长、超越现实世界和生成新的自我,促进社会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又有着不可模糊的界限。所以,“回归”的提法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回归”不应是返回原路,回到所谓的原始生活中去。固然教学世界离家出走了,迷失方向了,但那不只是教学世界内部本身的错,也有生活世界外部的推动,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对教学世界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应反视生活世界,反思生活世界对教学世界提出的种种无限要求。⑧

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一定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全部问题,也不是当前教学走出困境的唯一道路。教学世界是要改革自身,使自己的世界在认清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再多些生活味,多些人情化、艺术化,使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引导教学世界行走的方向。同时更应该改良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个世界”,充分发挥两个世界的合理性,追求各自的资源优势,使之更加融通,使之在人类既合规律、合目的、又合情理的追求中同存共生,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动态统一。

参考文献: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8.

②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3,213.

③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三联书店,1994:132.

④杨骞.课程改革与生活化原则[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5).

⑤熊川武,江玲.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基本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19-22.

⑥金建生.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辩证存在[J].教育评论,2005(2):41-43.

⑦孟献华,李广洲.教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关照——兼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45-48.

⑧金建生.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辩证存在[J].教育评论,2005(2):41-43.

参考文献:

[1]孟献华,李广洲.教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关照——兼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45-48.

[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8.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3,213.

[4]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三联书店,1994:132.

[5]杨骞.课程改革与生活化原则[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5).

[6]熊川武、江玲.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基本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19-22.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范文第3篇

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

运用:运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能力方面:分析、综合能力

觉悟方面:改造思想的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高。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一认识,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目的是什么?

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板书)

(1)认识世界的含义(板书)

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的内容(板书)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2、改造客观世界(板书)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1)改造自然界(板书)

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改造人类社会(板书)

改造社会就是要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提问:如何理解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楷体第7段的事例就已说明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脱贫致富事业的发展。

3、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同学们阅读课文125页,回答下列问题:

①改造主观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②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什么?

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1)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板书)

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其他精神要素都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虽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形成。李玉安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隐功埋名40载以默默无闻的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和平环境里继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改造主观世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提问:你每天从事的活动,哪些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哪些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为重要。其原因有:第一、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大大增加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难度;第二、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势必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来。其中一些观念不可避免地同我们一贯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背离的冲突。这种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尺度观察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样的价值准则规范行为?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近年来,有少数人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给党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其它原因外,主要是少数人忽视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

漫画“新观念”有什么错误?(学生回答)

(2)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板书)

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造主观世界还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质、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既包含着科学知识又渗透着具体思维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提问:楷体“天之骄子”为什么傻了眼?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作为青年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但只掌握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天之骄子”回乡的“遭遇”,说明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认识能力的必要性。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想问题、办事情的价值原则,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P><P>(3)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板书)

提问:怎样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使自己的主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更好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的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提问:建设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两个文明”建设与“两个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形成物质文明,改造主观世界的结果形成精神文明,因而说,两个文明是两个改造的结果和表现,两个改造是两个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提问:通过什么途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达到哪两个境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4、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板书)

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达到这两个境界,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总之,实践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定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为社会做出贡献,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这就是我们学习本册教材的基本结论。

课后小结:

巩固新课

1、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辨别下列直接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修身养性

经济体制改革

荒山变绿洲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范文第4篇

摘要:夏佩尔的科学哲学是建立在对逻辑经验主义,相对主义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哲学,对于逻辑经验主义他继承了其科学合理性的原则,同时他反对逻辑经验主义者表现出的预设主义观点。

关键词:预设 逻辑经验主义 相对主义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预设科学观

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无论是在本体论、认识论、还是方法论上均把先于科学研究的种种预设看成是不随科学发展而改变的。科学理性作为一般标准高于科学,并且恒定不变,只要从事科学事业就不能违背这些定义,夏佩尔把这样的科学观称为预设主义。

在夏佩尔看来科学预设主义有四种表现形式①:

第一种认为存在着某些在进行科学探索之前,在获得进一步的信念之前所必须接受的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论断,这些论断作为获取知识的预设前提,不可能因为这个过程的任何结果而被修改或摈弃。

第二种认为存在着方法论预设,应用这种方法就能取得关于世界的知识或理由充足的信念,这种方法一经发现就免受由这种方法获得的任何信念的改变。

第三种认为存在一些推理规则,例如演绎逻辑或归纳逻辑的规则,这些规则应用于科学推理,但永远不会因任何科学成果而改变。

第四种认为科学所使用的或谈论科学所使用的某些概念不能根据新的知识或新的信念而被放弃、修改或代替。

二、夏佩尔对预设主义的批判

随着科学变革和革新尤其是新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应用,打开了通向新的可能性的大门,这些可能性是一些以前被当作不合理的甚至自相矛盾、不可思议的东西而排除的新的科学问题和观点,这些实例无疑对预设主义所建构的科学本体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夏佩尔认为在当前科学的认识水平下,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理解的积累而变化的,人类的世界观与科学探索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作用与反射的关系,科学研究的新发现对于人类的世界观也有着反作用,让人们通过既有的世界观进行科学发现的同时,新的科学发展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在科学研究之外人为地制定一个评价科学的标准是行不通的,因为科学理论在变化,新的科学发现日新月异,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一经提出就会受到现实中科学发展的挑战,从历史上看这样的标准也很快被科学所抛弃。

传统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时看其是否是可观察的,凡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个阶段是可观察的都是科学的,凡是在这个阶段不可观察的都是非科学的,但是当今的科学研究中充满了对这种标准的挑战。例如物理学界面对观察自由夸克失败,并没有放弃这个理论,而是诉诸“颜色”特性等来说明,即使没有以观察为前提也毫不妨碍夸克理论的流行和广泛接受,究其原因,夏佩尔认为:第一,夸克理论成功的说明了大量的现象,第二、夸克理论的不可观察性是某个或某类由于某些理由而被采用、并且被证明为成功的理论的自然结果,而这些理由是与有关的特定假说无关的,第三,这个或这类理论将来有希望获得进一步的成功,观察在科学中是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观察性成为衡量科学与否的标准,在有些情况下坚持可观察性可能是非常武断的做法②,比如处于上述三种理由下,对于那些基本实体或特征的理论中可观察性是不必要的,人类对于自然知识的探索,从来不是按照某一种单一的原则进行的,逻辑经验主义者所信奉的可观察性、可验证性等等方法论原则都只能是科学家在研究自然事物上所使用的部分方法,不能够作为四海皆准的原则在所有的科学探索中使用。

逻辑经验主义把它的科学哲学建立在与元数学相关的类比之上。在数学史上,人们建立所谓元数学的方式就是给数学加以限制,他们通过严格限定所谓的“合理”数学来限制当时数学领域的研究,例如古希腊人担心无理数,到后来坚持限制三次以上方程式,直至要求摒弃数学的基本的和重要的部分,其结果被摒弃的不是数学而是这些限制,逻辑经验主义者专注于假设中的不变之物而对科学的发展更新视而不见,究其实质也像古希腊人对数学所做的那样,使用一种预先设定的推理规则作为规范,适用于规则的研究被承认,与规则发生冲突的即使是更为成功的新理论也会被认为是糟粕而遭到抛弃,徒劳的建立这样的规则就像是给科学上了枷锁,限制了科学的发展和多元性,最终结果也是被科学无情的抛弃,更何况与其类比的或是他们建立推理规则的元数学基础,本身就是充满争议的不稳定的。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看夏佩尔认为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概念,即使是同一时期对同一个概念的使用也包含有不可消除的模糊性、歧义性、可供选择的多种解释,以及悬而未决的各种可能性,不存在逻辑经验主义学者苛求的那种绝对精确地概念,例如在科学史各阶段使用的“心”、“物”、“无穷小”、“力”等概念,似乎在某一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些概念的了解更清晰更彻底,其实这种清晰并不依赖于概念分析,而更主要的是依赖于人们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信念,所以科学概念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是可以根据人们获得的关于自然地新信息而改变的,一个术语无论像“电子”还是像“解释”“观察”这样的术语,其意义不是恒定的,它的意义在于科学家们实际使用它们的方法,在于科学家们决定是否使用这个术语的考虑,概念的用法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的,不仅在不同的情况下概念的用法有所不同,即使在任何特定阶段或特定的语境中,没有一个概念的用法是为了能起作用而必须是“完全”精确的,对于同一个概念的使用只有相似性没有精确性,自然对于一个概念的精确分析也就无从做起,逻辑经验主义者试图通过概念分析确立元概念的方法,也必然是徒劳无功的。

夏佩尔与相对主义者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有许多不同之处,持相对主义观点的学者如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不可违背性原则,但是他们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合理性标准,认为科学发现中存在着大量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因素认为没有不变的理性标准,夏佩尔认为他们走向了极端,夏佩尔也同样反对逻辑经验主义中的预设主义因素,但是同时他坚持科学合理性。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非理性原则,但是他承认环境等外界因素对于科学发现的影响,承认科学中的一切包括概念、理论、方法等都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的。以对相对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的扬弃为基础,夏佩尔努力构建一条与二者不同的第三条道路,实现了对二者的超越。

参考文献: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列宁 真理 唯批

20世纪初,列宁撰写了《唯物主义与批判经验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唯批》的发表纠正了党内的某些错误认识,对党外的唯心主义者给与了有力回击。列宁在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上的洞解,不仅在当时意义非凡,对我国当前共产主义建设同样意义重大。

一、《唯批》真理观的要点

《唯批》的真理观继承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唯批》产生于列宁同同时代者的论战。其主要目的是要反对经验主义。当时,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使自然科学向其他领域扩张,其中一个领域就是哲学。马赫即是当时代表之一。马赫将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试验验证原理拓展到哲学领域,由此产生了马赫主义。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人认为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的现代化,需要用作为科学家的马赫的观点来修正马克思主义。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波格丹洛夫。他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列宁在《唯批》中指出波的思想实质是唯心主义。

列宁在《唯批》中认为,首先,真理是客观存在。无论主体是否承认和感觉得到,真理存在于地球和宇宙中。这种基本认识源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精髓,即虽然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和发掘客观世界规律的能力,但客观世界不需要依存于人类。自费尔巴哈以来。唯物主义就理解到客观世界可独立于人类存在。人类只是客观世界偶然的存在。人的肉体也是客观的,隐藏在客观世界中的规律,如万有引力,光速恒定等,也是客观的,因此,真理也是客观的。列宁在《唯批》中说道:“自然科学关于地球存在于人类之前的论断是客观真理。”无数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古老的猿人化石,人类自己的历史记录等等。从这些显而易见的例子,列宁很好地反驳了唯心主义的“世界离开了人,就不存在”式的愚见,也很好地证明了真理的客观性。

其次,经验只是实践的过程所得。列宁认为:“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来源。”客观世界不能说话,它潜藏的规律不会主动向人类显现,需要人类主动去发现。人类通过感觉、感知和思考去认识未知世界。无论是马赫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必要承认客观世界需要人类的主动地认识,才能在主观世界被解释。在主体感知、感觉和思考客观世界中,产生了经验。经验不是真理,它只是个人在感觉后的初步认知。经验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必须过程,但将经验作为最终目标,是喧宾夺主,经验只是无根之水,不能成为人类最终追求。人类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依赖实践检验,而经验只是检验的过程而已。

最后,相对真理不是绝对真理和永恒真理。列宁认为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转化需要辩证考虑。这种认识脱胎于马克思,具有辩证唯物特征。例如19世纪人们认为“只有人类才会使用工具”是绝对真理,但20世纪以来,新的探索发现很多动物,例如大猩猩和鸟类等,都会使用工具,因此,“只有人类才会使用工具”这一论断只是相对真理,它只在人们认识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才成立,因此,绝对真理比相对真理的适用条件更宽泛。永恒真理是杜林等哲学家较关注的问题,对于永恒真理,列宁果断地认为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永恒真理仍旧需要放在较长时间期限内加以检验,而一些事实性的永恒真理,如:“地球是圆的”,虽然具有较大的意义,但也不能保证永恒性,因为这些事实仍旧是受外界影响的,比如地球毁灭后,就可能不是圆的。

二、我国共产主义建设所遵循的路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理论工作。在保证其内核不变的同时,当前的研究者开始结合实践对马克思某些相对真理的论断进行再认识。正是因为真理观关系到人们探索未知的基础,在新时展马克思主义才显得非常必要。

(一)“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开发后,我国理论界从从封闭逐渐转为开发。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认识减少。主流思想界已经非言必称马克思的状态,犬儒主义、新儒家等学派均拥有众多拥护者。对共产主义的探索也并未停止,形成了众多本土色彩的理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这些思想也并非修正式的马哲,而是中国理论界以更加开放、更加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思维而探索出的。其理论虽然不具备普适性,但其探索方式仍旧对其他马哲研究者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国马哲研究者的努力下,马哲的学术性增加,纯意识形态性降低,中外马哲研究者也更加愿意坐在一张桌子上共同探讨马哲。我国理论界对马哲的发展,辩证唯物色彩丝毫没有丢失,而是把握其内核,对其加以发展。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发后,以实践为引导,理论来源与实践的总结和归纳的路线等到了世界人们的认可。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也得到长足进步,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瞩目的“中国模式”共识,这其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是主要原因,而其背后“不唯上,不唯书”等实践观也被世界所赞赏。探索式的马哲发展思想观是以无数的实践为基础,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如果是正确的就加以接受,暂时保证其相对真理的地位,如果是被实践检验不合格,则加以调整,对观点加以修正。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前所未有的新环境下,我国马克思理论工作者才避免犯重大失误,并对马克思主义加以了发展。

(二)顶层设计

“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之后,我国理论界获得了空前发展。理论界对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对于我国取得的成就,理论界不再以“”、“浮夸风”等思维来判断,而是更加务实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这一阶段,我国共产主义建设仍旧在坚持马克思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持续推进,理论界对于我国当前的共产主义建设处于哪一阶段的认识没有妄下定论,而是更加深入地判断我国社会各阶层的组成,避免激进的思想路线。这种注重实践的态度,正是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当前,除开对实践的摸索,对理论加以设计,并逐步实施的观点得到重视。这是因为在当前的改革已经步入了瓶口期,继续在分支理论上加以探索,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不大,只有坚持共产主义基本路线的总体方针不变,通过顶层设计,来调整大的方针战略,才可以使共产主义实践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顶层设计不仅对理论界是重大挑战,需要理论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而且其成功与否,仍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顶层设计首先是对前一阶段以实践促理论发展得工作的总结。虽然以实践来促进理论发展具有避免思维僵化的作用,但得出的理论会存在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各种碎片化德理论加以分类和总结,提炼出更加普适性的理论。其次,顶层设计是在经济上对国外的模仿走到尽头的必然之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越众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后发优势已经消失,对经济发展进行大的战略调整势在必行。而经济基础的改变,势必需要理论界探索出更能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理论。从这点上讲,顶层设计是实践引导理论路线的回归,即回归到理论指导实践。最后,顶层设计是重大路线改革的源头,当前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来保证方向性,这种方向仍旧是共产主义前进之路,通过顶层设计的理论探索,有望给改革中问题予以前瞻性的解答。

三、《唯批》真理观对我国共产主义建设的启示

没有因为西方资本主义自负式的思维空间挤压而变得僵化和失去活力,反而因为我国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让其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唯批》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优秀的基本内核之一,要促进我国共产主义持续进步,就应该吸收这些优秀理论,并让其服务于新时期理论建设的需要。

(一)坚持追求客观真理

追求真理不单纯是哲学工作者的问题。正是因为真理需要探索、需要验证,不同意见的理论工作者、不同政见者、不同自然科学观点持有者,才矢志不渝地朝着追求真理的方向前进。哲学上的真理是概念性的泛指,不同领域的规律和认识才是各领域人才竞争的关键。谁能掌握各自领域的真理,不仅能获得荣誉,也可以获得利益。这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因。坚持追求客观真理是人类世界不断发展的根本。第一,共产主义虽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能体现人类向善的追求,但由于共产主义社会仍旧是个未实现即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共产主义是否是绝对真理,仍旧有待检验。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朝着共产主义目标前进,本身就是追求真理,这一追求既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理论自负的回击,也是人追求绝对真理进程的一部分。第二,哲学意义上的追求真理是其他学科探索未知世界的基础。哲学的真理观是其他学科探索未知的方法论。在经济、政治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也要坚持真理是客观存在并需要实践检验这一马克思哲学原则,只有这样,探索的方法论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在具体领域的探索,既要防止不可知论,即认为不存在真理,也要防止主观宣布的真理。真理的探索是条艰辛的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国人应该加倍努力地加强未知领域的探索,运用优势哲学将追求客观真理的事业推向更高的高峰。

(二)防止经验主义

世界范围的经验主义的高潮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虽然此后被实用主义等理论取代,但在我国仍缺乏有效的清算。经验主义的真理观首先是否认存在真理,认为任何真理都是主体的判断决定的。其次,经验主义认为规律是否正确的标准是其是否有用。马赫即说过:“认识是生物学上有用的心理体验”这种经验主义的思潮短期内有活跃思想,鼓励实践的作用,但如果长期凭经验办事,不仅会动摇真理的基础,而且会使实践偏离方向,让整个社会思想混乱。经验主义对客观真理的否认,容易导致权威消失,让整个维持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丢失。对于“有用的即是真理,无用的即不是真理”的认识,也容易导致原则丢失。以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为例,因为片面地强调GDP数据,很多地方将城市建设的标准设定为有助于提升GDP就是正确,反之则是错误的。这种片面的认识即经验主义的结果。经验主义过分强调主体的认知,缺乏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这既不利于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也不利于养成发掘真理的严谨态度。列宁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对当前凭经验办事者是一剂良药。要杜绝经验主义对共产主义建设的妨害,就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经验性的规律采取多条件,多方位地检验,不迷信个别的经验,防止以偏概全。另外,要对权威的经验持怀疑态度,因为主观的判断不是客观真理,即使权威也不代表真理,对权威的合理质疑有利于创新理念的发展,最终促进社会进步。

(三)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

这条辩证维护的思想脊髓是我国理论界在共产主义探索中必须坚持的。人类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总在不断深化,永恒真理也要接受辩证马哲思想的检验。一些人类早期认为绝对的真理,如天圆地方等古代认识,也都是相对正确的。对于这些相对真理,很多人已充分认识到其会随着条件改变而改变。但对于绝对真理,人们仍旧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据列宁的认识,绝对真理只是足够多的相对真理的集合,这说明绝对真理的基础仍旧是变动的,当更多的条件改变时,结论也会改变。例如儒家的孝顺文化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绝对真理,但现代以来,孝顺文化只是相对真理。对于马的思想,其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绝对真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某些理论也从绝对真理的地位下降到相对真理。

其次,坚持更多地去感知和探索未知。真理的相对性不是否认其客观存在的理由。要去认识真理,持续探索和发现。人类的发展需要人类在各个领域不断开拓进取。我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尤其如此。当前的万众创新也是我国加速发展的重大指导思想,这一思路的提出符合马哲思想下的世界观。只有不断地去发现真理,才能为马哲的发展拓展空间;不断地去发明创新新技术,认识新规律,才能为共产主义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认识真理不仅是哲学上的要求,也是具象世界的要求,具象世界的发展对哲学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持续在实践中提高生产力,马哲的发展也会引来新的突破。在探索未知中,要将相对真理提炼成绝对真理.对绝对真理也要持辩证唯物主义态度,不要墨守成规。真理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深化认识中进步的。

四、结语

列宁的真理观在他所在的时代促进了共产主义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共产主义建设也非常重要。真理观作为理论也是需要生产力基础支撑的。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但提升,马哲思想中的理论也需要继续升华,理论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也是马哲指导思想下的必然结果。为促进我国共产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结合我国当前的实践,继续开展辩证唯物主义探索是必要的过程。对真理观的再发掘是继承和发展马哲精华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真理观,需要研究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0.

[2]列宁.唯物主义与批判经验主义[M].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