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计划

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计划

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计划

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评估师徒制实施风险

师徒制的应用不应该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因地制宜的。因此在实施之前,必须对师徒制实施的部门进行调研,就实施的必要性和目的,向实施部门采纳建议,挖掘出师徒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二)选择适合的带徒方式

物业行业更适合采用班组师徒制,以“多带一”的形式培养新人。带徒可以是“一带一”,也可以是“多带一”,两种带徒方式各有利弊。传统的“一带一”师徒制的优点是责任清晰,分工明确,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一带一”带徒与培养全面人才产生矛盾,很多师傅技能单一,只能教授学徒某项技能。因此“一带一”对师傅的要求特别高,师傅必须是技艺精湛、素质全面的,否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其次,“一带一”的模式,可能造成除自己师傅外的其他师傅不愿意教该学徒;再者,“一带一”带徒会增加师傅工作压力,在工作量满负荷的情况下,不能全身心投入带徒,将对学徒的学习成长造成影响。因此“多带一”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多带徒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师傅责任分摊带来考核主体不清晰,弱化了师傅对学徒培养成才的责任。

二、严格界定师徒责任,筛选优秀人员带徒

(一)师傅资格筛选

师傅之所以为师傅,不仅在技艺方面有过人之处,品行德高望重之外,还应有教授他人的强烈欲望,成就他人的开放心态。因此师傅的资格设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从“德、能、绩、勤、廉”五个方向进行定义。“德“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品行,充满正能量;“能”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专业技能娴熟、经验丰富,处理问题游刃有余;“绩”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帮助自己提高技术技能,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达到“德艺双修、共同提高”的目的;“勤”带授学徒的师傅们授徒积极主动,指导学徒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的开展技能学习,及时认真地对学徒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指出其工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帮助其进步;“廉”是指工程主管根据学徒情况合理制定出师考核学习计划,按照所学专业技术合理安排相关专业能手担任学徒师傅。不敷衍,不做假。

(二)工程班组的基本职责

工程班组是师徒制实施的主体,同时部门经理和工程主管负有监管责任,在学徒到岗前,班组就应该明确学徒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避免带徒目标不清楚而带来的混乱。工程班组所在主管须在学徒工到岗三天内将此制度交由学徒工阅读,并于一周内参照《学徒工考核参照表》结合项目情况挑选其中的部分内容拟定《出师考核表》中的内容,交由部门经理签字确认。部门经理拿到表后请留档保存好资料,人力资源部需不定期检查各工程部门班组师徒制的实施情况。工程主管根据拟定的《出师考核表》中的学习内容及时间段安排相应的师傅对学徒工进行带授,为将学徒工培养成综合型技能强手,公司应鼓励工程班组安排各种不同技能的师傅带授一个学徒工,但任职师傅人员须符合“德能绩勤廉”的资格要求,并且严格遵守公司各项管理制度,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三)师傅的基本职责

工程主管要合理安排班组内的师傅把自己岗位相应的应知应会内容传授给学徒工,充分调动学徒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带徒原则,指导学徒工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的开展技能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带徒期间,工程班组要根据公司实际工作目标及学徒工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训练方式,确保出徒质量。工程班组人员应教育和引导学徒时时注意安全,落实岗位规范,遵守劳动纪律,杜绝事故,以自己模范的行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引导学徒成长。

(四)学徒工基本职责

学徒工应该怀着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尊重师傅,认真完成师傅安排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根据师傅制定的《出师考核表》计划,认真学习技术标准,深入钻研技能技法,在实践中探索真知。

(五)双方权利及变动

在学徒期内,如工程主管安排的带授师傅不愿教授学徒知识技能,学徒工可向工程主管进行反馈,工程主管需与带授师傅沟通或安排其他的师傅解决此问题。若工程主管不受理或未能解决此问题,学徒工可向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若调查情况属实,该带徒阶段带徒奖励将不予发放并将学徒工调动到其他项目进行学习。学徒工在学徒期不服从师傅的学习安排,因自身学习态度原因未能跟上学习进度并屡教不改的,工程班组可向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若调查情况属实,人力资源部将终止该学徒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工程班组带徒奖励按照带徒时间比例照常发放。学徒工在学徒期间因工作需要发生调动到其他项目或部门的,由新项目工程班组结合学徒工之前所学内容重新制定《出师考核表》中的学习计划。学徒期考核通过后,对新旧工程班组根据带徒时间进行相应比例的带徒奖励发放。

三、按需设置学习目标,确保学徒学有所用

(一)根据需求设置学习周期

不同的岗位应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不同的学习周期,如从3个月到1年不等。如对于普通操作的上门维修岗,3个月学习周期即可,对于供配电系统等大型设备的运行岗,则需要1年的学习周期。

(二)根据岗位设置学习内容

不同的岗位学习内容也大相径庭,物业设施设备维修可根据专业不同,分为以下七大类:供配电、弱电、给排水、房屋本体、电梯、消防、暖通空调,学徒的学习内容应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选择一或多个专业进行匹配。

四、建立科学考核体系,保证学徒顺利出师

(一)考核维度设置

学徒工的考核维度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首先是学习态度,其次是知识技能评分,再者是应用评分。学习态度由班组师傅直接评分,最终得分取所有师傅的平均分;知识技能评分需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知识考试和技能大比拼,由公司内部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评分,最终得分取平均分;应用评分是指学徒的实际工作评分,需综合师傅、工程主管、客户三者的平均分。由于考核是以提高学徒工作中的技能和素质为终极目标,因此三个维度设计的比例为2:4:4。

(二)分阶段考核

分阶段考核可以对师徒制的实施效果做及时的跟踪监督,并利用考核的形式对过程做良好的分析和反馈,使得师徒双方在每满一个考核周期都有一个总结或里程碑,以更好的修缮师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根据不同的考核周期可以设置不同的阶段,如针对3个月考核周期的可以将每个月作为一个考核阶段,对于1年的可以划分为1个月、3个月、6个月年、一年共四个考核阶段。尽可能平均分布在整个考核周期,已达到全过程跟踪的目的。

五、制定带徒满意维度,实现师徒双向评价

(一)学徒对师傅评分

学徒师傅能顺利出师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徒,二是班组。因此,在对学徒进行考核的同时,也应该对班组进行考核,学徒对班组的带徒情况,可根据“德、能、绩、勤、廉”五个维度进行评分设置《班组满意度评分表》。

(二)班组满意度评价结果应用

如学徒对班组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时,人力资源部应及时跟进调查,第一次将对班组进行警告,并给与相应的纠正监督,第二次将废除该班组师傅资格。

(三)学徒期考核通过定义

最终是否通过学徒期考核,应对师徒进行双向评价,即《出师考核表》和《班组满意度评分表》均达到预定目标值,则视为通过该阶段考核。应注意的是,分阶段考核的,学徒期满时的考核分数为年度考核平均分。

六、实行出师激励机制,促进传帮带良好风气

(一)出师奖励

每名学徒工出师应给与相应的带徒奖励,带徒奖励将由工程主管统一班组人员意见后用于班组内组织活动的经费。学徒入司不满半年离职的,不予发放任何奖励。学徒入司满半年不满一年离职的,不予发放第二次奖励。学徒工在学徒期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影响恶劣的,人力资源部将终止该学徒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带徒奖励不予发放。

(二)绩优奖励

为促进公司形成良好的师徒文化氛围,人力资源部可组织公司范围内的师带徒绩效评比。将相同阶段的学徒进行技能大比拼,得分位于所在工程部或机电服务中心前10%的学徒所在,主管将得到相应物质奖励。

(三)考核结果应用

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学习成果导向

引言

国外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与操作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电商物流高速发展,具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利用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厂、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让学生在工作場所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实践工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来自于高校,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较少,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方面缺乏师傅型的优秀教师。

第二,学校实训能力不强,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更新困难,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设施设备都属于大型投入,场地要求也大,因此,学校在资金和场地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真实环境的实训要求,只能采取一些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用工、用人的要求;

第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自主招生的普高生,三二分段的中职生,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强普遍不强;

第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力度不够。大部分院校在合作时采取的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校外参观实习、毕业实践场地合作方式等。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只有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来积累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毕业后很难较快适应需求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学生的单一身份变成“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也变成了“师傅型”的教师。学习的场地也由学校挪到了企业,学生在工作场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些正好克服了以上职业教育的困难,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能量,使高职院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工用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二类品牌建设专业。其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电子商务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EMS中国邮政、顺丰速运、汇通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家校内大学生实训基地——“一公里速递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心采取企业老师带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带实训学生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真实业务及日常管理,培养学生的快递业务操作技能、仓储与配送业务管理技能、路线优化等技能,并通过对业务量、服务水平、现场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重点培养快递值班经理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一公里速递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承担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又要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工作,融入了“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与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下招生制度改革

现代学徒制试点秉承“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思想确定培养对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从中职院校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实现学徒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在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中选拔培养对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以及专业建设基本情况,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先招生再招工的方式,首先由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满足条件的学生,并和学校、企业需签署三方协议。在入学一年后,由合作企业根据用人单位标准,遴选合适的学生进入企业按照现代学徒模式培养并管理,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具有合法的企业员工身份,不但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接受企业的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熟练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客户沟通与协调、营销策划、快递门店运营等能力,富有“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思维、“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企业的物流专员、物流客服、物流运营,特别是快递门店经理人等岗位要求,并能够从事快递企业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教学管理模式

每学期开课前,校企导师共同商定开课计划,确定授课教师、授课任务及课表,研讨制定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真实岗位技能知识,校企导师共同编制岗位实训指导书,制订教学日历,协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岗位训练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开课计划及教学内容分工。学生在企业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以及企业晋级的主要依据。

(三)“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学校与主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规范及对应的教学单元内容开发。依据学徒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院校主导的局面,改為企业主导、院校为辅,基于美国DQP框架开发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需求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紧密结合,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开发过程如下:

(1)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的方式,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状况。这里的需求包含和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指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要求。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其次,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由本专业毕业生、相关企业、学校管理者、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行业岗位、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以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出的,适应需求而定,同时也支撑着行业企业的需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在毕业后3-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的总体描述。在DQP学历框架下,它体现了大学生在毕业取得本专业的“副学士”(即我国的专科)学历时及未来适应工作、生活和公民参与时“能做什么”。

(3)再次,在确定好专业培养目标之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DQP框架下五大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素养和全球学习)中对应的副学士的要求,描述本专业的预期学习成果(POC。这些学习成果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五大学习领域方面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使这些学习成果易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考核,在设计时参考布鲁姆分类的行为动词来设计。它体现了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以,即毕业生所需达到的能力,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4)最后,依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能力通过由不同板块(类)课程及每门课所构成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即专业预期学习成果需要落到每一门课程中,这种对应关系用课程矩阵来实现。

(四)教学组织安排

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等特点,以及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1+1+1”模式来运行,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培养(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基础文化、专业认知、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学校负责基础文化、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80%,由专任教师通过集体授课、云平台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直播课程、线上交流等方式完成,内容涉及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安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占总课时的20%。

(2)第二阶段: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第二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践,其中专业理论内容根据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在企业进行教学,该部分内容占本学年总课时的40%。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由企业师傅在企业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60%。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工作场所学习。

(3)第三阶段:企业岗位实践(第三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进行岗位实践。理论内容由院校教师在企业完成教学,占总课时的20%。岗位实践操作由企业师傅在企业岗位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80%。

(五)学徒考核评价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院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构成的立体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聘用人才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能力测评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是保证学徒培养质量的关键。

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质量监督与评估小组,设计基于学徒学习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企业师傅提供的学徒实践报告,院校教师提供的学徒课程报告三方内容,评估学徒培训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示

四、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建设

由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需要配备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也需要专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要求。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班主任培养

专业配备1名经验丰富、年轻、业务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企业配备了1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担当班主任。

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既要业务能力强,又要熟知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及政策,还要懂教育学和心理学,要会做学生工作,及时消除学员的疑虑,能够处理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给学员提供帮助。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因此,需要通过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国际视野,通过强化专业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辅导员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懂专业的班主任教师队伍。

通过让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企业班主任参加学校组织的对辅导员的各类培训,及共同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形式,培养企业班主任熟悉学生工作业务,提升与学员的沟通与管理能力。(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学校将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导师,同时安排学院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企业师资团队的构成为:1/3的专职培训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企业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师傅,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院校师资团队的构成为:2/3为专业“双师型”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理论教学;1/3负责公共课、基础课、兴趣课培训。同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质量及效果,需要对企业师资、院校师资就合作内容、合作模式、职业培训体系、学徒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训模式、考核评估体系、岗位能力认证,以及企业师傅和院校师资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阶段性培训和评估。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5个对接,同时对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現代学徒制的国内起步较晚,2014年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企业的政策和激励问题、社会认同特别是家长的认同问题、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双岗位、双身份、双导师”的育人制度,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左锋.跨境电商现代学徒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6);

[2]殷明,刘丹青,郑继昌.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6(2);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教育,除了由师范院校开展短期集中培训外,由初任教师所在学校或学区实行师徒结对式指导,即安排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初任教师实行“传、帮、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初任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帮助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职业。本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探究师徒结对的方式有哪些,在结对过程中初任教师与师傅存在怎样的关系,在结对过程中初任教师获得了怎样的专业成长,“师徒结对”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以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为“师徒结对”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支持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问卷调查之前,结合教师的教龄、学校层级等因素,预先对北京市朝阳区的8名初任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在预调查基础上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调查的内容包括师徒结对方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初任教师的内容、主要的指导方式、师徒关系类型、师徒任教科目与年级、师徒结对的效果、师徒结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运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被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初任教师(教龄在1~4年)。随机选取了在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参加进修的100位初任教师。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教师被试的基本信息见表1。

三、结果分析

(一)师徒结对的活动形式

1 师徒结对的方式

目前师徒结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对一,即一名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一名初任教师・多对一,即多名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一名初任教师,―对多,即一名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多名初任教师。从调查来看,一对一占到69.9%,多对一和一对多分别为10.8%和14.0%。可见,在朝阳区的中小学中,一对一是师徒结对的主要方式。

2 师徒关系的类型

哈贝马斯(J.Habermas)把人类社会生活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工作、沟通和权力。相应地,人类的认识兴趣就有技术的、实践的和解放的三种。本研究以此理论为基础,将师徒之间的指导关系分为三种:一是权威型,即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师傅在关系中居于权威地位,只强调师傅的教导作用。而忽视了徒弟的反作用,二是平等、民主型,即是一种真正平等的、民主的师徒关系,师傅和徒弟均是学习的主体,两者互惠、共同发展,三是批判反思型,即徒弟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对于师傅给予的指导随时进行反思、审慎判断、批判性分析,同时师傅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也不断进行批判反思。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平等、民主型的师徒关系类型所占比例为62.4%,反思型所占比例为25.8%,权威型所占比例为8.6%。

从根本上说,指导教师和初任教师都有基于个人阅历的缄默知识,而且作为成人,他们都有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最理想的师徒关系应该是批判反思型。但现实中,有些指导教师年龄较大,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初任教师来说,他就是权威,而且他对初任教师的指导非常具体、有效,对于急需获得指导的初任教师来说,这种权威是他们愿意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的单项教导也具有肯定的意义。再加上人的思维可能会发生延时反应,指导教师对初任教师的指导,在很短时间内初任教师未必就很快地接受,而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所以表面看起来权威型的指导,事实未必就是,而要辩证地思考这一过程。

3 师徒之间任教科目与年级的关系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师徒任教同级同科所占比例最大,为61.3%,其次是同科不同级,所占比例为28.0%,同级不同科和既不同级也不同科所占比例分别为3.2%和4.3%。可见,在师徒结对中,师徒同级同科是最主流的形式,这便于师徒之间基于共同语言进行交流。

4 指导方式

师徒结对中,师傅指导初任教师的方式有集体备课、说课、课后评课、相互听课、提供资料、办公室讨论、协同教学、指导研究、教案翻阅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最主要的指导方式是相互听课、办公室讨论、课后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提供资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3.1%、68.8%、68.8%、55.9%、40.9%、40.9%。

(二)师傅对初任教师指导的内容

在师徒结对中,有经验的教师对初任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生活技能。从调查数据来看,有59.2%的初任教师认为师傅对他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进行指导,有52.7%的初任教师认为师傅对他们的班级活动和教育活动经常进行指导,有33.3%的初任教师认为师傅在生活方面对他们经常进行指导。可见,在中小学师徒结对中,指导教师较重视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指导初任教师,而在生活方面的指导相对较少。

(三)师徒结对的效能情况

本研究中将师徒结对促进初任教师发展的效能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技能的发展,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又分为四个小的方面,即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加深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

由于问卷中的每个项目均采用5分反向评分制,故取3为参照值。从表2可以看出,初任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3分,属于较好程度范围。可见,通过师徒结对,初任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从调查中看出,初任教师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生活技能方面发展的幅度比较大,而在对学科的理解上,相对来说,初任教师在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课堂管理方面的进步幅度比较小。尽管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指导教师对初任教师在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少于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的指导,但由于初任教师作为成人,他们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会主动地从同事或其他教师那里寻求帮助。因此,展现在指导教师前面的初任教师在生活技能方面也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发展。

(四)师徒结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徒之间交流时间不充分

造成师徒之间交流时间太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指导教师和初任教师的日常工作都比较繁重,另一个是学校重视度不够,未能安排师徒之间专门的交流时间和场所,甚至有些学校的

师徒结对仅是形式。

2 师徒之间交流形式太少

师徒之间主要的交流形式是相互听课、办公室讨论、课后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提供资料等。这些形式并没有满足初任教师的需求,他们更渴望师徒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形式,如座谈会、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师徒之间的交流,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将一对一的师徒扩展成一个新老教师沟通交流的共同体。

3 师傅对徒弟指导的计划性不强

接受调查的初任教师在承认师徒结促进他们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师傅对他们的指导比较零散,没有计划性。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在实施师徒结对,但实际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实施计划或方案,如师傅选拔的资格、对初任教师的考核、师傅的权利与义务、师徒交流的时间和场所等。

4 缺乏监督、激励机制

从被试教师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在实施师徒结对的过程中,缺乏监督、激励机制,如对初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激励等。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从师徒结对的活动形式来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师徒结对”实施中,师徒结对的方式主要还是一对一的形式,即一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初任教师;从师徒关系的类型来看,平等、民主型是最主要的师徒关系类型,其次是反思型,权威型所占比例较小,从师徒之间任教的科目与年级来看,师徒同级同科是最主流的形式,从师徒结对中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来看,最主要的指导方式是相互听课、办公室讨论、课后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提供资料等。这些指导方式还未满足初任教师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多的交流时间和交流形式。

从师徒结对中师傅对初任教师指导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生活技能,而且指导教师较重视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指导初任教师,而在生活方面的指导相对较少。

从师徒结对的效能来看,初任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生活技能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师徒结对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徒之间交流时间不充分,师徒之间交流形式太少,师傅对徒弟指导的计划性不强,缺乏监督、激励机制等。

(二)建议

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抓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努力使班主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一)班主任队伍建设

1,新老帮扶结对

在青年班主任和本年级段的优秀班主任之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师徒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师傅”要无私帮助,“徒弟”要虚心学习,围绕制定班队工作计划、确立班级目标、营造良好班风、开展班级活动、培养小干部、帮助后进生等方面,通过研讨、指导、学习,取长补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期末,要求“徒弟”认真写好学习心得。

“师徒结对”活动名单:

。。。

2,组织交流讨论

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理论和班级管理知识交流班主任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先进班主任;引导班主任总结自己的点滴经验,并把总结经验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安排如下:

。。。

(二)、加强班风建设

1.安排班级活动

要以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和深化体验教育的意见”为基础内容,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友谊中队举办一些联谊活动。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队取个新名字,创作班歌等。(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资料来源于/”等文化背景。(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班级考核评比

1.加强常规检查评比

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将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并继续开展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每天公布检查结果。班主任要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加强宣传发动,指导训练,将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力争主动、科学、民主管理班级,切实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抓好班队课、夕会课等,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艺术化。

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评比。本学期,围绕“规范秩序”的学校工作思路,加强对教学常规的检查,要求班主任协助个人可教师做好教学常规的宣传、指导、训练工作,同时将班主任考核与学科质量挂钩,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格率挂钩,班主任要组织协调好各科老师合理安排拉差补差人员和时间,朝消灭不合格率的目标奋进。

在每日检查评比的基础上,每月汇总成绩,并评出“常规优秀班集体”与“单项先进班集体”。期末,进行“优秀班集体”、“优秀雏鹰中队”、“优秀班主任”及各个单项先进班集体的评选。

(四)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1.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2.通过多种途径资料来源于/,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班主任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科任老师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班级管理;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108-03

教育部2014年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及其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国家、企业、学校的要求,遵循校企一体,共同育人的理念,通过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从而实现中职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是以职业能力要求为目标的校企双主体教育。它的管理模式是双元教育模式,班主任通过协调两个管理主体和管理地点――学校、企业,以职业活动作为班级活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认知性职业素质。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是体验式的管理,是被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的管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将具体的职业素养置于对学生有意义的班级管理情景之中,通过体验使学生充分了解班级管理的目的,使学生的基本素养达到企业需求。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共同体及其特征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根据学校、行业管理制度,结合企业需求,基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形成校企双向互动的班级管理。因此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教育共同体是以国家、行业、企业、学校管理制度为载体,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分享各种教育资源建构职业能力,实现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达成每个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生产学习型集体。它由班级学生(学徒)和班级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师傅)共同组成。

(一)学生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生是跟企业有一定的约定,以工作为本位的带薪学习者,他们通过三年工学交替的学习,获得行业从业资格,成长为合格的员工。因此他们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学徒,是带着动机有准备来学习的,学习的目标是使自己的能力达到企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他们获得职业素养的方法主要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传授,而是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过程中通过观察、练习、实践、交流、反思等获得的。他们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型劳动者。

(二)班主任、任课教师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已经由学校单一管理转变为企业、学校双元管理,一切班级活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需要与企业、学校一起进行精心的事前设计+细致的过程控制+有效的考评以此达到有效的班级管理。因此班主任、任课教师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也是班级管理的实施者,是将学生基本素养与职业素养、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充分融合的班级管理的设计者。他们具有教师、企业管理者双重身份,他们既具备一定的专业、教育理论知识又具备与生产实践相关的管理能力,是学生职业成长的引路人。

(三)师傅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校即企业、企业即学校;学习即生产、生产即学习。师傅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他们具有企业员工、师傅双重身份,他们虽然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但在职业实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是企业与学校共同选的企业优秀员工,是学生职业能力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建造者。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班级是校企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在学校、企业共同领导下进行的,一方面它具有学校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企业属性,它是融合学校、企业文化的综合型班级管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先生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需要从职业素养需求出发,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共同领导下才能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1]

(一)班级管理队伍校企共聘制

班级管理队伍由学校企业相关人员组成,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他们在校企双方共同领导下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他们的人事属性是校企双方共同聘用,工作业绩是由校企联合考评,只有这样,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得到实施。比如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教学方案一般是实施工学交替,一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学习岗位技能;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交替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班级管理的专业性和连续性,班级管理队伍必须由一支稳定的校企共聘的人员组成,不因教学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班级管理队伍校企共聘制是实现班级有效管理的基础。

(二)班主任角色领导化

在班级管理队伍中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应该是全面性的,他不光要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也要对班级其他管理者进行管理。他的身份是代表校企来管理整个班级所有人工作学习的,既要管理学生的生产学习也要管理其他管理者的生产教学。因为学生需要获得职业知识、应用技术、社会价值观和工作规则等与特定职业相关的职业素养,而这些职业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其他管理者在特定的工作场所对学生的灌输,比如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既要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也要要求实训老师将职业道德、关键能力等职业素养融入到实训教学中,通过真实的生产情境管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班主任角色领导化是实现班级有效管理的保障。

(三)班级管理企业化

严格讲,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企业员工,他们是企业委托学校培训进而达到企业所需的职业人。但就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素养而言,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需要辅以学校教育,因此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是企业化的学校管理教育。学生在整个中职期间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步适应企业要求的过程,其中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学生逐步适应企业管理,所以班级需要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比如班级常规管理一般包括对学习活动、日常纪律、环境卫生等的管理,F代学徒制背景下班级常规管理把学习活动与生产活动、日常纪律与工作纪律、环境卫生与工作环境卫生相对应,班级常规管理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适应企业管理的过程。因此班级管理企业化是实现班级有效管理的保证。[2]

总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是建立在校企双元领导下的班级管理,是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实施的班级管理。通过班级管理队伍校企共聘制、班主任角色领导化、班级管理企业化,确保在教育教学中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