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品质的基础

道德品质的基础

道德品质的基础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第1篇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件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法律信仰培育刍议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教学改进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教学思考 论“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反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教学的网络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对策思考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 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改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参与式教学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高校职能的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胡孝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0:13.

[3]邓云川.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46-48.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精品课程 建设措施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标志着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内容丰富,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2005方案整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而重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是大学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自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随即开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相比其他课程来说建设起步晚、建设时间短。虽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样存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也存在本课程建设中的特殊性问题。本文拟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建议方面进行简单思考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但是从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来看,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更加显著。像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走在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前列。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方面涵盖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部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是关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课程,有其特殊性,在课程建设上还面临着诸多任务。还要应对社会思潮的各种变化,还要面对新教师、新教材等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统筹规划,建立课程的创新发展长效机制,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最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罗雪莲.关于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

[2]李婷.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评价[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8.

[3]王龙,周晓凰.中国精品课程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 专业特色 建设策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92-01

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教学阶段承担着重要的教学职能,但由于其多元化特点,相对模糊了思想品德的专业特色。加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专业特色的建设,对于明确思想教育课程职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促进思想品德课程发展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其专业特色出发,就其特色建设策略,发表几点看法。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专业特色分析

特色是指某一具体事物所拥有的独特风格、个性或特点,既优于其他事物又表现出明显不同。特色通常是由事物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独特环境影响决定的。小学思想品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明显优势及特色表现于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具体变现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四方面内容。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于善恶是非的辨别、认知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独特的道德观念,可进一步分为品德判断和品德知识两方面内容。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相应的品德行为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道德意识是调节现代学生品德行为根本的精神力量。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做出善恶、是非等判断时,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具体表现为好恶、爱憎等情绪。结合后小学思想品德教W,道德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主要内在动力,也是促进行为执行的催化剂。

道德行为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的,是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基本外部表现,亦是个体品德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在衡量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及小学生综合修养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相比,内容更为浅显,意识行为教学内容较多,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以生活化教学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专业特色,将教学回归生活,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专业特色建设策略分析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处于事物认知阶段,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秩序意识,以及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浅显,生活化特色鲜明。

1.强化思想品德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是课程组建的基础,只有学生把握基础教学内容,才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就小学思想品德而言,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基础内容,才能进一步形成品德行为、品德意识等具体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凝聚了众多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并经多年教学实践验证其科学性,教师依照教材强化基础教学,有助于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和秩序意识,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内容更加抽象,仅通过教学示例或教学故事,较难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发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特点,将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并将其付诸实践,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化教学的形式众多,教师可通过模拟生活情景、户外教学等形式,开展生活化教学。情景教学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常用手段,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营造出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接受教学。情境教学的优势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情境内容丰富。教学情境的构建自由度大,教师可依据实际需求,构建任意情境开展教学;二,生活化教学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生活化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三,情境真实。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较为普遍,生活化情境与一般情境相比,更加真实具有生活依据,通过此类情境开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真实的道德行为。

例如,某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授《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就设计了多种生活情境,并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家长和学生,模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角色的行为。学生在模拟过程中与父母的角色进行互换,更容易体会到父母的用心,也学会了如何更父母更好的沟通,整堂课气氛融洽、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好。

3.生活化教学评价

专业特色建设涉及内容较多,只有具备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才能成为具备相应的教学特色。生活化教学评价方式是指,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方式基础上,增添生活化教学评价相关内容,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纳入教学考核中。一方面,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全方位的动态思想道德评价,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秩序意识的养成,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完善思想品德生活化专业特色体系,使其逐渐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模式,从而推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侧重小学生良好行为及秩序意识的培养,生活化特色鲜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把握生化特色,通过强化基础教学、创新生活化教学以及优化生活化教学评价等方式,全面加速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专业特色建设,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小辉.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2(35).

[2]薛小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24).

[3]牛慧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探[J].学周刊B版,2014(02).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地位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09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本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启发学生关注时政,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有着重要作用。强调初中思想品德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跨世纪人才都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本文将浅论初中思想品德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一、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初中思想品德主要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社会发展、国情等五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社情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让其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感染力,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通过道德观念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我国基本的道德规范。初中生时期是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一大批爱国仁人志士留下的千古名言,警醒着新一代的学生。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意识必须从小培养。钱学森抛下美国糖衣炮弹的诱惑,携妻子儿女越过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建设伟大祖国。这是怎样一种爱国精神,在思想品德思想课的授课过程中这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应该成为激励学生思想进步的有力助推器。

第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思想品德课中关于中华民族历史起源的课程深深影响着学生。我泱泱大中华五千年中华文明连绵不断,靠的就是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有人说,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会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是的,中华儿女正是靠着自己的勇敢、坚强才创造了这灿烂的文明。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牢记心间的荣誉。初中生是这些文明的继承者们,只有让他们树立深刻的民族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才能继往开来,不断进取,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初中时期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不仅是当前时代的需要,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需要。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谨记这一点,并要求学生也做到这一点。

第三,提高学生的参政意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会介绍中国的政体、国体等国情社情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思想品德课程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部分体现,这些教育都使初中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这不仅仅有利于为祖国提供现代化人才,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初中生与社区等基层社情接触比较多,加强对其政治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其在基层宣传我国的政治主张,让每个人都形成当家做主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印证其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其参政意识。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课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逐渐发展成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热情奔放、积极进取、善于思考、求知欲强,此时加强对其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帮助其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坚定的政治方向。

第二,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现在的初中生是我国未来世纪发展的主力军,对他们的要求必须是德才兼备。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会比一个无才无德的人大得多。因此,对中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德才兼备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德才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基本内容;逻辑思路;教材的特点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基本内容和逻辑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把98方案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为一体,但不是简单地相叠加而是融化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因此在编写过程当中,专家感觉难度极大。现在整个教材里面,基本的内容应该是四观,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四观基本内容确定之后,重点就是从大的内容上如何组织成全书的板块逻辑结构。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的板块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次考虑四观基本内容,在组织板块的时候,首先考虑了一个基本的理路,就是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本着跳一跳,摸得着理念。根据从虚到实,从高到下的理路来设计的。因此,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名字相一致,与内容逻辑相一致,我们设计了三块的内容即思想、道德、法律方面的内容。三块内容如何涵盖这四观呢?我们认为,在思想这一块,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这一块,就是道德观,法制板块就是法制观。这样的思想的板块、道德板块和法律板块确定之后,它们的顺序从虚到实,从上到下,遵循着人的成人育才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按照邓小平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规律来排列这一个章节的顺序,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这样应该把思想放在第一位,道德放在第二位,其次是法制。在思想这一部分,思想的部分人生观、价值观应该讲什么呢,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但是我们这一个书要体现理论逻辑的系统性和实践理性的紧密结合的问题。所以在思想的板块,不是系统地讲授,不是从概念出发来讲授人生观、价值观整体的内容,而是讲授体现人生观、价值观根本思想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这一个部分缩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它们就是人生观主要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题思想中,我们首先确定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章,这是在课程体系中很大的创新了。过去我们讲思想道德修养,把理想、信念和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做一块,作为逻辑的归宿点。这次我们一下子调在最前面了,很多教师提出问题来,我们根据四有新人的逻辑来安排的,我们也是育人规律的逻辑来安排的。理想信念在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就是一个核心,因此我们把它放在第一章。在理想信念中,我们讲爱国主义,我们讲共同理想之后,从虚到实,应当过渡到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我们第二章涉及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从精神上是很大一个创新,主要是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民族的精神。

第三章我们涉及了关于人生的问题。当然也讲到了人生观概念,实际上,我们在人生的问题上,我们讲了三个问题。就是涉及到人生观的三个主要问题:人生态度问题、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问题。我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过程,在书中,我们不再使用人生价值观这一概念。过去我们把人生观和价值观联在一起。实际上,人生观我们认为前三个部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的真谛前面三章从总体上都是人生观,第一章是核心,第二章是重点,第三章是人生观根本问题。我们把思想这一块有逻辑地联系在一起了。

第一块如果是讲个人对待国家,个人对待祖国,个人对待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的话,那么从四章开始就涉及到道德问题。社会主义的总体价值趋向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认同。从第四章,我们开始从思想过渡到道德行为。当然我们第四章选择也是着眼于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完整的体系,我们作为一章来论述,我们是有重点的。

第五章和第六章讲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道德生活三大生活领域中,或者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道德与法的要求。我们认为,作为基本理论的学科,他的理论体系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道德与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共性的,因此我们找到了两者完美结合的平台、载体,这一个平台和载体就是社会生活。因此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把公共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三大生活领域作为道德与法规范融合的一个载体和平台,也是道德与法融合最为完美的交接点。我们没有把家庭婚姻问题作为单独一个领域来讲,后来讨论的时候,觉得没有必要,把它融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里面。

第七、第八章,我们主要是讲法的精神,增强法律观念。第五、第六章中道德和法在公共生活中的结合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法律部分和前面的思想部分和道德部分如何结合。我们树立了一个根本的杆标,这个标杆就是结合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我们立了一个标杆即人的修养。我们讲法律问题不仅仅是讲法律知识,讲法律知识我们更重要的是强调法律的修养。这样法律部分的内容就有机地跟道德修养和思想修养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全书从三块来讲,思想部分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形成的主要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部分形成的主要是人的道德品质,法律部分形成的主要是人的法律品格。这样全书就形成了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完整的统一,这就形成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个概念。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大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德这样一个主题,使全书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的统一的整体。这是全书框架的设计。

第三,关于我们书的主线,或者书的统领的思想,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这门课我们在书稿形成修改第7稿的时候,就是在3月7号第7次进行修改,准备向教育部党组汇报的时候,人民日报发表了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当时我们也在修改这一个稿子。杨光司长赶快买了一份《北京青年报》,在上面做了一个批示,希望司长斟酌,把荣辱观融入到教材,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部最早把荣辱观放到教材里面的。当天晚上我们思考的一个结果是把荣辱观作为一个结束语,大学生要成材,要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要学习荣辱观。接下来,3月10号,周济部长做了一个批示,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这一门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系统地融入教材。教育部召集了课题组的成员,认真地学习了荣辱观,荣辱观中有18处全面的融入了教材当中。在5月28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的会上,专家提出来随着大家对荣辱观的认识的深化,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专辟一节放在书里面。把荣辱观融入到教材里面,作为统领,我们自身有一个学习和领会的过程。到现在为止,我们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专辟一节,学习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主要是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书中的主线地位,第一它是自始至终是贯彻的,第二它是统管的。16号文件提到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理想、信念是核心,爱国主义是重点,统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基础,加强法律素质的提高、人民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统管,放在理想和信念前面。为什么我们这样安排呢?我们通过学习我们认为有几点理由,在教材里面也没有写进去,因为不太成熟。第一点理由,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身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前面思想部分就是讲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核心的东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很好的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与教材前面的思想部分是一致的。第二点关于荣辱观对道德部分的提法,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规范上来讲,它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最新的、最系统的概括。过去我们讲,道德理论,我们讲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原则集体主义,下面有五项基本要求,再讲三大领域,最后讲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们用荣辱观把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规范融为一体,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的最新的一次概括。因为我们讲荣辱观对规范领域起统领的作用。第三,荣辱观包括八个光荣,八个耻辱,从最低的两方面讲起,实际上本身除了讲遵纪守法,也体现了道德与法治的结合,从本身的内容上也很好的体现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长春同志讲,为人民在生活中德行为规范的原则和价值选择提供了根本的尺度,这个社会规范当然包括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第四点,我们认为本书的归宿点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新的时代,新的情况下,思想品德最精辟的概括就是八个光荣。八个光荣就是新的时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觉得,从这样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仅是全书一个主线,而且在全书当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统领的地位。我们看到有一个提法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四门基础理论课的主线。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主线,把握好这一个统管,这样一来,才会使教材有基本精神,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特点

我觉得,要概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特点,应该从比较当中找一个相对的参照来思考。

首先,它与四门课程中的其他三门课相比,它的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和应用性。综合性就是综合的利用前三门程讲述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性,就是利用这一些理论列阐释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些根本问题。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讲,是综合性和应用性,这是它突出的特点。这样一来,顺便提了一下要求。作为一个教师来讲,教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比较全面地把握其他三门课的基本原理,来把握大学生成人成才当中遇到一些重大问题,用基本问题,基本观点阐释和研究问题的一种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二个特点,与中学课程相比,我们知道,现在不再有两课的概念,现在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中叫思想政治课,我们叫思想政治理论课,差的两个字就是特点,理论就是系统性。和中学课程相比,如果说中学课程是把一些思想融入到事例当中,让学生知其然的话,那么我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理论上的系统性、逻辑上严谨性。这就与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有了重要的区别。当然了,在成人成才中遇到的一些根本问题,例如道德观的问题,很多问题中学时也有,一些重复是必要的。甚至有一些问题,在人生成人成才的根本问题上,一辈子都是需要重复的。我觉得重复是不怕的,关键是在这一些问题上我们要进行理论性的阐述释,这是我们这课程与中学课程相比第二个重要的特点。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与原来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相比。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两门课融入为一个整体。这两门课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归宿点也同样是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但是我们说,如果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思想品德相对独立的两门课程,仅仅是思想品德,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不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充足条件,缺少了法律部分。但是,作为法律基础部分,如何另列开来,就会产生法律基础片面重视基础性的学习,与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要求还相差一段距离。我们把两个融入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确从逻辑的思维点及基本内容,都是新的创新。在很多重大的大问题上,从序语到结束语,每一章都有很多的立论的创新点,每一章在逻辑安排上都是新的。很多教师一翻开教材,很多过去有的观念,的确不错。我们保持98方案的继承性,有一些概念是适用的。但是这些概念有了新的定位,论述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爱国主义,过去教材里面我们仅仅是作为政治原则道德要求来讲,这一章我们更重要的,更突出是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的,它是和共同理想融在一起,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形成的一面高扬的旗帜。比如说,讲民族精神时与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讲时代精神时也有新的见解,例如在道德观问题上,现在整体上的设计,内容很多,我们在里面涉及了几节内容,我讲到了传统道德,如何对待传统道德批判问题,我们讲到社会主义的集体原则、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讲到了道德的基本核心。为什么不讲五爱呢?我们很多逻辑思路,我们不是讲系统的道德论和伦理学,而是针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实际的状况,来挑出和选择出的几个根本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讲优良道德传统,这是针对改革开放的转变提出来的。为什么讲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是针对市场经济的转变,两大转变决定我们选择了两个根本的问题,对待优秀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问题和社会主义的道德核心和原则问题。针对公民的社会道德状况我们讲了公民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及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所以这一些问题,从它的理论上选择、立意和阐述都具有很多创新之处。因此我们说,这个课程本身从体系到内容都是一个创新的课程。

三、使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