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图书馆员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涯中渡过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因此,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职业生涯规体现的是人本管理方式,不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图书馆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发展自我,有益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的机会。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职业规划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尽忠职守、热爱工作、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完善,往往导致工作缺乏激情,降低工作效率,有时候还会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或者使他们消极低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不健康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员就是盲目从事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缓慢。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同时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机构,开展图书馆员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和员工的双赢,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稳定繁荣发展,还可以为图书馆留住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积极性的缺乏。

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图书馆员,达到一定的年纪,其个人事业发展达到职业顶峰时,就会感觉工作缺乏压力和挑战性,往往会丧失工作热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加上图书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大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岗位变动可能性也很小,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即图书馆员已不可能再得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 缺乏满足感导致人员的流动。

一个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该员工积极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图书馆事业是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企业而言,显得低调、乏味,很多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缺乏工作的成就感、挑战性、新颖性等。工作满意度影响馆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馆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下降,重要的是会导致人员的流动。人才流失已是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目前,从图书馆调出的人,没有将图书馆的工作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他们本来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吸引力小,最终还是告别了图书馆,给图书馆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 组织文化缺乏。

组织文化就是图书馆的基因。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工作责任等,因而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组织文化的缺乏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缺乏一种认同感,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图书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缺乏凝聚力,从而导致许多工作不是站在图书馆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此外,图书馆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不高,工作挑战性不大,酬金待遇较低,传统的职业形象又使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馆员没有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进修机会少和知识老化影响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及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容易造成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认识自我和环境、确立目标、计划、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五个环节。

(一)认识自我和环境。

它是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一方面,馆员通过对自我进行全面认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最佳的抉择。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观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长处、缺点等认识,为对自己未来工作选择的方向打下基础。另外,馆员可借助各种测评工具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可以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全面认识外部的环境,在社会环境的认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拥有图书情报学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服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组织环境认识中当一个人加入组织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图书馆员应了解自己所在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学习培训机会,分析其中可能关系到自己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员应当调整心态,塑造新的职业观念,以成就感和赢得尊敬为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本行业的学者、专家。馆员通过分析适当地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二)确立目标。

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在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图书馆员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才能、兴趣、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结合职业发展路线,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分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目标与理想的职位、技能水平、工作安排或技能获得有关。馆员在制定目标时应将目标详细列出,具体到实现目标的时间、达到的程度、每一理想职位对知识技能与资历的要求。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持续性,适时性等原则。与之相应的其他具体目标,如学习进修目标、经济收益目标、业绩目标等也要具体明确且做到互相配合、共同作用。设定的目标要高低适度,太高难以达到,容易让人受挫,太低没有挑战性,或达不到进步要求。

        (三)规划。

个人的最终目标确定后就要开始展开总体和具体的计划。没有计划贸然行动是徒劳无功的。图书馆员的职业规划是围绕计划来进行的,如果计划是纸上谈兵,那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计划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该详详细的详细,该具体的要具体,有些可以忽略的就不用太在意,制定的计划要现实。

(四)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是指根据计划,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的措施。在工作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等。实施策略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执行和检查。因此,馆员可将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目标细化,审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已有条件和所需条件,明确努力方向。

(五)反馈评估。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因为在职业生涯进程当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和结果,所以,图书馆员要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评估和修正,以纠正原订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评估可参照各类近期、中期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进行。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对重点目标和关键策略方案进行评估。要关注弱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是否坚持按计划来提高个人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否适应环境的要求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甚至目标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下一轮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会因个人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职业生涯目标各异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也并非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简单地把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于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只能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所以,图书馆员在追求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等职业目标时,不要忽略丰富的知识积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只有外在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内在的心理感受达到平衡时,馆员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4 :30.

[3]尤玉新,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问题探讨.图书与报,2006(2).

[4]牛红亮,霍彩玲.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5]居玲英.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2):21-23.

[6]田昊.浅谈图书馆人本理念的培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环境 职业定位

[作者简介]孙丽华(1977- ),女,江苏丹阳人,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既可以接受师长的指导,又能与同学切磋交流,还可以作为生涯发展的纪录,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过程也就是付诸纸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包括扉页、目录、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引言、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与结束语。正文中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是生涯规划书的重点内容。江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而高校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文通过分析江苏4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0份,发现近两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探索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客观。自我探索一般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优劣势等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100%的学生用到了心理测评的量化分析,但使用并不科学合理。其中有53%的学生并不懂心理测评,只是在模仿,也不会质疑测评的准确性。76%的学生缺乏自我的质化分析,不会用生活事件与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特质,从总体感觉自我探索很简单。另外,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既然个人素质测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那么,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应该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在这100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素质测评结果,无法把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选择的论证过程融合在一起。

2.外界探索针对性不强,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外界探索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并进行外界探索小结。外界探索,不是没有目标地探索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职业环境,而是基于自我了解的定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分析。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领域,然后着重对这些环境的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最后再反过来思考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但生涯规划书中,30%的学生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没有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在分析社会环境时,39%的学生只是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泛泛而谈,而对自己的目标职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要求及面临的形势分析不够或不到位。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性,从行业、职业,到单位、岗位等。宏观的环境因素为小环境提供了发展背景,而对于职业的探索,只有具体到较微观的部分(如某个岗位、某个专业方向),才是比较有效的、有导向性的。但目前学生对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

3.职业定位中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不够客观、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目标选择不够客观、明确,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模糊不清,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一会希望成为公务员,一会希望自己成为人民教师等;有的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定得太大,目前,比较多的学生属于后者,要做总经理、总设计师、科学家等。现实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不统一,逻辑性不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不符合逻辑与现实,主要表现在没有把自己过去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而且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密切关系的“亮点”展示出来,特别是不少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

4.计划实施过于繁杂,不利于执行。计划实施,也就是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一个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方案,包括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等。行动策略与行动计划要清晰、明了、准确,但37%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能让人比较轻松地看明白其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因果关系。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毕竟不是工作日程安排,因此必须注意繁简合理、详略得当。

5.对评估调整部分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主要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时间、调整原则、备选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评估与调整”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然而,有些同学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对论证过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结尾的“评估与调整”。另外,调整不是360°大转折,而是应该在利用原有优势和条件基础上的优化组合,在调整中达到提升。备选方案应该是积极的,备选方案的制订也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自内而外”的规划过程。比如在前面自我了解部分,学生得到了许多推荐的职业,从中选择自己的最佳方向,那么,在制订备选方案时,也需要再选出第二个方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有些还采用辅导与咨询、讲座、在线职业规划系统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越来越被高校重视。但是,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地位是相当排后的。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来看,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的高校购买了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很有帮助,但学生并不知情,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作测评,也没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只是一部分人参与,并没有达到全程化、全员化的目标。

2.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首先,教师能力有限。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在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相关性很低,这就导致教师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或不自信,如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会用,或者会用但不会解释,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把握不住重点。其次,指导教师人员不足,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少并分散工作,没有交流、分享,更谈不上一个团队。最后,教师精力有限,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这一工作,在完成自己的职工作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了。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个别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学生对自我探索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探索。自我探索试图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准确及时的回答能让学生知道内心的需要,清晰自己的能力,从而能够依据自身和实际作出选择,而不再是跟着感觉走或人云亦云,由此,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再结合职业环境探索,那么就可能比较容易准确地把握职业选择方向。自我探索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涉及较多也较难把握的是心理自我,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外人很难介入。若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投入其中。当然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也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很多时候还需要联系现实,对照问题,勤于思考,积累每次探索后所获心灵之感动,进而洞见更远的自己。自我探索不是理论,更不是哲理,自我探索本身不只是弄懂事实、学点知识,更多要参与其中,提升能力,获得体验。对大学生而言,自我探索重在自己的信念和理念,至于方法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式标准,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将自省、他人评价、职业实践、心理测量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当然,自我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需要不断跟进和总结。

2.增强学生对职业环境探索的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其结果对自我定位、初步确定发展方向都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学生通过自省、测验等方法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价值观有了较清晰的了解,但如果缺少在实践中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其结果还是可能出现偏差。而职业环境探索为学生提供了验证自我探索的结果和调整自我定位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不是彼此割裂的,在时间上也不分先后。自我探索能帮助学生知晓“我是谁”,职业环境探索能帮助学生明白“我在哪里,我将去何方”。两者是选择职业方向、作出职业决策的基础信息来源,缺一不可。学生只有对职业环境进行充分探索,掌握更加具体可靠的信息,职业规划才会更加合乎现实,更加理性。很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探索,但却忽视了对职业环境的探索。另外,有学生意识到职业环境探索的重要性,但苦于不知晓职业环境探索的方向和方法,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无法真正与现实挂钩。因此,高校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对职业环境探索的意识,同时,要教授学生具体探索职业的方法并告知获取信息的渠道。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业教师很少,大多是班主任、辅导员在工作之余给学生上上就业指导课或进行一些简单的辅导咨询工作。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目前的教师队伍显然是不能适应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需要的, 因此,学校当务之急是要组建专业的指导队伍,提升专业人员水平。首先,要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如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方向的优秀毕业生从事专职工作,不论是测评还是咨询,都需要专业教师;其次,加大对现有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相关人员特别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再学习深造。在保证本校教师资源充足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外聘、兼职等形式邀请校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员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开展讲座,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龙立荣,李晔.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俞来德.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

[5]孙丽华.大学生职业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8).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第3篇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深远意义,依托高校常见的导师制,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工作融入导师的工作职责,提高该项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导师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09-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大幅度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机制依旧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模式阶段,这就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突出。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1.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语“career”,最初在《牛津词典》中被解释为“道路”,后人将它引申为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指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人一生的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根据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确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选择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等。

1.2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将伴随人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学生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职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去执行,很多时候学生的职业生涯受挫往往是生涯规划没有做好。

(3)职业生涯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于实践,这样做的效果更经济、更科学。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2014年6月,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进行了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抽样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1份,回收率984%,有效问卷539份,有效问卷率98%。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还很陌生,大概有23%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未进行过规划,他们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从未考虑,更别谈具体的规划。有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有理想色彩,表示“以后要继续深造,去国外发展”,“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去工作”,“我要开创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在职业发展路径方面,大部分学生选择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继续深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路径,小部分学生为追求多方位发展,准备了三种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追求的结果相差太大,路径之间缺乏相互联系。面对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社团活动,只有12%的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来选择取舍,有30%的学生盲目跟随大流来抉择。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势必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2 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里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深度剖析,清楚自身优势在哪里,自身劣势有哪些,自身机遇在哪里,自身威胁又有哪些。简而言之,就是要知己长、知己短、知己能、知己不能。在上述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提升空间、工作薪酬、公司规模、专业对口、工作城市、工作稳定、单位性质等。可见,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认知能力有限,人生定位不准确。在择业过程中,学生没有客观分析自身因素,结合自身特点、能力以及社会需求,而是盲目追求高薪、大城市、高地位等,势必导致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将利益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缺乏职业规划的反馈和调整意识,一旦达不到预期,不能根据客观环境及时调整职业规划,使得学生扎堆在前景比较好的行业,人为的造成了就业形势紧迫。

2.3 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有一定盲目性

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所获取信息途径主要通过招生简章等书面招生材料,很少有人能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手段更深入、直接了解相关学校信息,更少有家长或考生亲自前往拟报考学校直接咨询,因此,高达69%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了解自己所要报考的学校,对于所报考的专业更是一无所知。单一的决策信息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过程中的学生的被动性更是制约了他们对于报考院校与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是自主选择学校与专业的;23%的学生是与教师、父母或者亲戚一起协商选择填报学校与专业的;超过5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完全依赖于父母或教师,放弃了自己自主规划的权力。而在自主决策的学生群体中,在选择填报高考志愿时,他们又不外乎从学校品牌、专业名称、录取分数、路途远近等几方面考虑,而对于自身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专业内涵、专业标准、单位用人需求等考虑不多、研究不透。

3 以导师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分析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它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就开始实行导师制,我国高校秉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生活,其最大特点是体现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一种“导学”关系,并贯穿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全方位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科研、生活。

3.1 针对性的行业指导,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专任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从业经验,由专任教师担任导师,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所读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历届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压力,促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明白职业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途径,职业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包含了职业,职业又塑造了人生。通过和学生探讨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我,引领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性,协助他们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2 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环境

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职业方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所选职业方向特点,实现学生职业生涯最大值。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等,向学生分析从事相关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让他们了解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知识架构。

3.3 社会实践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经验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的检验,让学生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特别是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在导师专业的指导下,让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实习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明确自身的优缺点,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3.4 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笔者所在学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是“双证制度”,所谓“双证”是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新的学习形式,它要求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就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们也正在积极地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导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把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依据学生个人自身条件,结合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确定考证目标,如,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去考取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去考取营销师资格证书;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考取物流管理师资格证书等,通过引导考证,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3.5 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继续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导师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并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掌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状况,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反馈意见,为学校改进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提供事实依据。通过了解毕业生工作实际情况,导师可以继续指导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不断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导师可以在毕业生跟踪调查过程中,挖掘毕业生优秀典型,邀请他们回校做宣讲,讲述他们不断调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过程,激发在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导师这种根据社会、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职业指导的方法和思路,提高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菊红,杨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11,(4).

[2]尹娟.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1,(1).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第4篇

目前职业生涯教育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迅速,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相当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由此我觉得,职业生涯教育在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尤为重要。

一、学生职业生涯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IT行业发展的认识

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均由德育教师授课,作为德育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申。可想而知,由于授课教师对IT行业发展不甚了解,缺乏计算机职业规划指导,只能简单地按照书本理论“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书,这样的计划书必然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德育教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缺乏全面、有效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职业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发展信息

近两年,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主要原因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求职方向不明晰,他们在选报该专业时大多是冲着“热门”、玩乐来的,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没有正确的心理定位;责任心差,劳动纪律观念不强,工作懒散,缺乏吃苦精神,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模糊,没有从社会、个人实际出发,而是随大流,定位过高或过低,甚至没有理想。中等计算机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若无一技之长,很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全员参与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有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计算机专业全体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含义与职业价值,使本专业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能力及成就等,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质与未来工作间的关系,以达到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生涯规划和决定。

2.分阶段实施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必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围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追求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总目标。可以按照学生所处的年级,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对高一年级学生,重点给他们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自我和生涯觉察的教育。这一任务主要由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专业部主任以班会课、专业部集会等形式来完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如通过一定的测试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对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高二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能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包含范围很广,一般都划分多个专业方向,在高一学完计算机基本技能后,高二将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因此,学生需要根据个人的职业定位去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这一任务由计算机专业职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完成。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市场,以及计算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定位。然后选择相应专业方向,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学习专业技能。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苏北新建本科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21-01

笔者于2011年3月至4月间对苏北新建院校的代表院校H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苏北新建本科院校还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摸索阶段,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为了更好地提升就业能力和质量。近几年各个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但是,高校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多都停留在经验介绍层面,未触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现行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现状令人堪忧。

1 自我认知的片面性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自我的不同认知和评价,将直接导致职业生涯目标的可行度和持久性。调查中显示,苏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较弱,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的认识上缺乏客观、准确的评价。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知道职业适应范围或者说他能够胜任哪些职业是应该与个人身心特点、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产生好高骛远的自大心理或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从而影响自身职业发展。

2 大学生目标定向模糊

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常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大学生而言,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需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及合理的自身定位。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兴趣爱好等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较强;高校学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在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时候,难免摇摆不定。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包括学习工作能力相当强的学生干部,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味地在追求大城市、大企业,甚至都考虑到男(女)朋友的意愿,都没有根据考虑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等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由于目标的缺失,尽管这些学生可能手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证书,但是往往在就业时会到处碰壁,不知所措。

3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苏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同不乐观,职业规划教育意识还比较淡薄,特别是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判断上前后矛盾的现象较为普遍。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首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主动和自觉性,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或者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职业设计,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科学认知,实际规划中多是模仿和抄袭,对未来职业设计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其次,就业目标不明确,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够明确,自我认知错位,缺少对自身和专业的了解。再有大多数高校普遍认为“就业率达到要求就可以”,只要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就业中心和专业机构可以从增加沟通和信息渠道等方面入手,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导入及普及,进一步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4 大学生职业生涯实践能力缺乏

随着职业生涯教育的优点凸显,苏北新建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不仅增设了职业生涯辅导课,传授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时常举办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大学生为自己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但是,尽管许多学生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当初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只是为了参加学校的活动拿学分,并没用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自觉激励和自觉行动,为职业目标而努力,而是规划完了就了事,将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有的学生虽然也付之行动,但是并没用与自己的未来职业联系起来,往往想到哪做到哪,没用系统科学地去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后

相关的指导机构是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普通院校对职业指导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绝大多数高校并无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工作上,承担这项工作的部门往往也是由原来的就业指导部门转化而来。大多数学校在时间安排上仅限于大学的高年级阶段,地点上仅限于校园课堂内,内容上局限于提供招聘信息、政策指导、办理相关手续等基本服务上。其次是缺乏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员,据了解,目前苏北新建本科院校中的职业指导人员一般都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辅导员来兼任,尽管他们拥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但大多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做支撑,不能以新的理念支撑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指导服务,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疲于应付。同时,学校对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进修、学习和提高重视也不够,由于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举个例子来说,笔者所在的H高校,目前专职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是学校某学院的一名党总支副书记,全校15000多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全由他一人负责,所有的规章制度、措施办法都是一人制定,这样势必增加他的工作量,并且这样做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业缺乏科学性。

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式落后

目前苏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形式通常有开设相关课程、专家讲座等,比如说,笔者所在的H高校,以前只是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后来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后,开始在各个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请外校的专家做讲座,指导大学生填写职业生涯规划的手册,每年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这些形式尽管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科学地制定自己职业目标,但是这些形式落后缺乏创新、没有针对性,因此没有引起所有大学生的注意,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苏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所反映出的现状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些高校在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上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刘勇.大学生生涯管理与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8(10).

[2] 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