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范文第1篇

【案例1】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案例2】

师: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自由读古诗,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待一会儿互相交流。

生:“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不留余力,工夫全用在读书上。

生:“老始成”是什么意思?

生:到老才有所成就。

生:“绝知”是什么意思?

生:深切地理解。

师:绝,单独的意思是极、最。

生:“躬行”怎么理解呢?

生:亲自实践。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诗句中词的意思,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点评】改进“主导”,引入“主动”,教师只说了一个“绝”字的意思,便顺利完成了古诗词义的教学。对古诗具体词语的解释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古代的词语与现代的词语意思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让学生望文生义。

【案例3】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古人做学问是不留余力的,青壮年时花的工夫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生读)

师:陆游想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观点?

生:读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生: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到老了自然会有所成就。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师:就是说读书要与——

生:实践结合。

【点评】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解决了诗句的意思。有效的设问把学生推到了语言的深处——古诗内涵的品味,朗读也升级成了品读。

【案例4】

师:我们换一种节奏来读诗。(投影映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子聿取得一点成绩就滋生骄傲情绪,于是陆游说——(生齐读诗句)

师:陆游想提醒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才能超越父亲。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在寒冷的冬夜,在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微弱的灯光,慈祥的诗人陆游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儿子,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儿子——(生齐读诗句)

师:面对陆游的谆谆教诲,子聿又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点评】节奏——诗的鼓点,随着律动的改变,品读出现了另一种境界——涵泳。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涵泳诗句,力图让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前面是读懂了诗,现在就是读懂了作者陆游。精巧的小练笔试图从另一头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就是子聿的忘我境界。

【总评】范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既遵循了教材的“序”,也遵循了学生心理的“序”,通过两者的融合,突出地表现在引导学生于“读”上下工夫,引领他们循序渐进地步入了诗的情境,让诗的味道更浓,更醇。

1.原境之读——重于理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是古人和现代小学生的对话,必须重视原境的复原,通过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为古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关键的一步。如何引领原境之读?一是通过课文插图翠竹和松柏的寓意与课文意境的相关性,从整体上理解古诗;二是采用了“个体自读”到“同班合作”的方式,教师改进了“主导”方式,引进了主动,活跃成为了课堂显著的特征;三是通过对陆游心境的合理揣摩,引领学生入文本之情,入文本之境。

2.意境之读——品味诗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必须重视文本的意境开掘,这节课采用设置语境引读的办法,引领儿童与古诗的作者对话,走进古诗作者的内心;诗是流动的意象,改变诗的节奏,让儿童在流动的意象中品味情感;回归文本,走进作者,在朗读中领悟文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的深刻内涵。

绝句教案范文第2篇

商务英语函电语言独特的文体风格,比如简洁、措辞严谨、、整个文体不可以有模棱两可的用词,以防止操作过程中产生分歧;句子结构严谨,以免任人歪曲。,商务英语函电课程要求学生的英语,而且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商务英语函电文体的驾驭能力。

结构,句子冗长的商务英语函电行文特点,翻译时要反复阅读,深化理解。杜绝普通英语中的写作习惯带入商务英语中。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慢慢积累,函电词汇及词汇,要求翻译规范,使用严谨。常用函电文体句型,让学生多模仿,多练习。

从多年的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中体会到,花费找到的错误问题,分析和的解释会使学生对单词、句型的理解留下印象。

用词精确,句式严谨是商务英语函电的要求。下面对几个案例予以总结:

案例1:appreciate一词的用法

汉译英中文例句:请立即关注此事为感。

W:We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give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W:We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could give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Appreciate一词本身中文含义较多,翻译时要注意其含义,指出的是当“感激”讲时的几个句型。此句中“appreciate”是及物动词,后边带宾语。的句型结构应为:SP1:(sb.)should/ would/ shall appreciate + it + if从句

We shall appreciate it if you will give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此句中it省略,代词it 是逻辑宾语,它也可指代if 从句。

SP2: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从句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could give us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此句中,it 是主语,appreciate 用被动。

SP3: (sb.) would appreciate + 动名词短语

We shall appreciate your giving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SP4: (sb.) will appreciate + 名词

We shall appreciate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to this matter.

SP5: (sth.) will be appreciated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to this matter will be appreciated.

让学生记住句型是非常的,要多加练习造句,以免混淆用法。

案例2:interested and interesting 的区别

例句:对你的报价感兴趣。

interested 意为“感兴趣的”,句型应为:sb. be interested in sth.

R: We are interested in your offer.

W: We are interesting in your offer.

intresting意为“引起兴趣的”,句型为:sth.be interesting to sb.

R: Your offer is interesting to us.

W: Your offer is interested to us.

案例3:动词的用法及其搭配

商务英语函电中,让学生记住动词的搭配是教学中的一项内容。

SP1:动词+动名词(anticipate, await, resume, consider,etc.)

例句:可以考虑把价格降低3%。

R: We may consider reducing our price by 3%.

W: We may consider to reduce our price by 3%.

SP2:动词+不定式( decline, refuse, expect)

例句:拒绝任何。

R: They decline to make any adjustments.

W: They decline making any adjustments.

SP3: 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continue,prefer,omit)

例句1:将努力解决此事。

We will continue making of to make efforts to settle this matter.

例句2:宁愿仔细此事而急于决定。

We prefer studying or to study the matter care fully rather than making a hasty decision.

SP4:动词+复合宾语(press,give,expect)

例句1:将催促供货交货。

We shall urge our suppliers to deliver the goods.

例句2:期望这批货日内能运到。

We expect the shipment to arrive in a few days.

案例4:几组极易混淆的词语

例1:ex与per。两词为介词,来源于拉丁语。但含义不同:“ex”指由某轮船“运来”的货物;“per”指由某轮船“运走”的货物。,由某轮船“承运”用介词“by”。

绝句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非英语专业学生 “拒绝”行为 语用策略

一、引言

随着国人对英语学习的深入与理解及国际交流的频繁,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会讲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上,更重要的是会在一定的场合下,讲合适的话。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语用能力的培养。Leech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要求的语用能力。

Brown和Levinson认为言谈中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需要有策略地拯救。而在言语行为中,拒绝是一个特殊又复杂的语用现象,而且还受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中国人而言,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者请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中国文化讲求“以和为贵”,拒绝会让对方觉得很没有“面子”。为了降低冒犯程度,维护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拒绝者往往都会使用带有很深文化烙印的礼貌策略。Beebe等认为,拒绝是通过一套数量相当有限的间接与直接的“语义公式”来完成的。他们将拒绝语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直接拒绝语中包括“施为型(I refuse)”与“非施为型陈述(no或者I won’t)”两种语义公式,而间接拒绝语中则包括“表达遗憾、愿望、抱歉、说明理由”等11种语义公式。Takahashi和Beebe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在表达拒绝时,往往首先表示肯定,即表达一种积极的观点,喜欢用I’d love to...然后表示遗憾,再给出拒绝的理由。Liao和Bresnahan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礼貌拒绝的公式是道歉加上原因。

本文参照Beebe等对拒绝语表达模式的分类,分析了我校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拒绝语策略手段的使用情况。

二、研究方法

1.受试

本测试的受试者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发出试卷99份,其中有效试卷为95份。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国际贸易、新闻、金融、汉语言、市场营销、环境等十个专业。

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语篇补全测试”问卷法与客观题相结合的测试卷来测试学生的语用能力,其中有两道主观题题目是关于拒绝的,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这两道题目分别是:

其中第1题是两个陌生人的对话、地位平等,主要是拒绝对方,不需要过于内疚,因而道歉语气也不能太强,但是需要阐述不能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第2题是朋友之间的拒绝,应该直截了当,可以直接讲拒绝原因,不要犹豫不决。

3.数据收集

为了保证此次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我们首先在本校的30名学生中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和之后对学生、阅卷教师的访谈,我们对某些测试题目进行了修改。然后将试卷发给大一学生进行了测试。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一些外教及美国来我校的交换生为我们完成了该试卷。对于数据的处理,我们参照了Beebe等的语义公式,同时忽略了学生答案中的一些语法错误。

4.调查结果

5.特征分析

由统计结果及分析学生提供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采取的策略是表示遗憾+说明理由+提供选择,几乎很少人会直接拒绝别人的请求。而且中国学生比较倾向于给出非常详细的理由,然后提出建议,比如让对方稍等。比较常见的说法有:I am sorry,because I’m using it now.Why not ask Mike for help?He is sitting in front of you and now he is not using his pen.

(2)在这两道题目中,还有部分学生使用到了肯定的回应,即I’d love to ...这样的句型。

(3)中国学生表达一般都比较冗长,笔者请英美母语人士给出这两题的答案普遍是①Sorry,but I’m using it. I’d love to, but I need to use it now. Sorry, I don’t have an extra pen now.②But I need it this tonight.Sorry.答案普遍较短,一般10个单词左右即可解决问题,而中国学生回答这两道题目平均用到的字数都超过了15个单词,显得较为冗长。这与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做事小心翼翼,不轻易拒绝别人有关系。而且即使拒绝对方,也要考虑到一定的补救方式。

(4)这两道题目虽然都是拒绝,但是可以看出,学生对人际交往地位不同,选择语言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第1题与陌生人对话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首先表示遗憾,道歉,而且使用的道歉语气比较强烈,有的学生还用到了I’m extremely sorry,这样的句型。在第2题的同伴对话中,较多学生选择了首先用肯定的回答,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而后给出拒绝的理由。与同伴对话中,还有两个学生选择了直接拒绝的方式。

(5)尽管分析时不考虑语法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学生很多表达中还是有着浓厚的chinglish的痕迹,这样肯定会影响交际甚至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基本使用了有效的拒绝策略,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关于礼貌原则的系统学习,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拒绝,另一方面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启示

根据此次调查中对学生拒绝策略的使用分析,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有想法,也知道该如何用中文表达,但是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做出的答案不尽如人意或者让人读不懂。因此,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第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可适当进行语用教学。此次调查表明,学生对英语中的礼貌原则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还不是特别清楚,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此方面多加引导。

第三,应鼓励学生多读英文报纸杂志,多看英文电视与电影,多进行英语的输入。如果缺乏足够的目的语输入,英语学习者就很容易在输出时候借用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来完成交际,这就造成了母语的负迁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增加输入,只有这样,在输出的时候才能做得地道,进行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Beebe,L.M.,Takahashi,T,&Uliss-Weltz,R.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In R.Scarcella,E.Andersen,&S.D.Krashen(Eds.),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2]Brown,P.&S.,Levinson.Politenes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4]LIAO C,BRESNAHAN M.J.1996.A contrastive pragmatic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sal strategies[J].language sciences,18(3-4).

绝句教案范文第4篇

题型特点及解题步骤

段落信息匹配题的考查形式如下:给出六道题目,题目内容与原文某些信息相关,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含义找到其所来源的原文段落,原文段落左上方标注的段落符号(如A、B、C、D、E……)即为题目的答案。

题型特点

1. 题目涉及的内容贯穿全文。题目在原文中所对应的答案信息分布在原文的各个角落,为完成所有题目而通篇浏览文章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在时间上给考生增加了压力。

2. 题目内容基本上属于原文中细节性的信息。绝大部分情况下,题目所述内容都是原文中的细节信息,通常不会涉及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的提炼与概括。即便有的话,也是“小概率事件”。

3. 出题顺序与题目答案在原文中出现的顺序不一致。每一道题目的答案信息在原文出现的位置有可能在前一道题目所对应原文信息的前面,也有可能在前一道题目所对应原文信息的后面。所以,考生在解题时不应按照题目自身的顺序答题,否则原文中相当多的内容要被重复阅读,白白浪费了时间。

4. 一道题目对应一个原文段落。题目表述的信息只能来自于原文中某一个段落,不可能出现同时出自多个段落的情况,即一道题目的答案不可能是多个段落符号。

5. 原文中的段落符号有可能被多次使用。有可能会出现多道题目出自原文同一段落的情况,即这些题目的答案是同一个段落符号。但请考生注意,只有在题目要求中出现“NB You may use any letter more than once”这样的描述时,题目答案才会有出自原文同一段落的情况,否则题目答案是绝对不会雷同的。

解题步骤

段落信息匹配题的解题步骤包括以下四步。

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考生首先要看题目中是否有“NB You may use any letter more than once”这样的描述。如果有,则答案中必有相同的段落符号;如果没有,则绝对不能出现两道题的答案相同的情况。

第二步:划出每道题目中的定位词并默记。所有涉及原文细节性信息的雅思阅读题型都需使用到“定位词”这一概念(读者可参阅本刊2011年5月号《雅思阅读定位方法新演绎》一文)。定位词可以帮助考生在尽可能不完全阅读原文的情况下迅速将与题目内容对应的原文信息找到。划出定位词之后,笔者建议考生在心里默记每道题目相对应的定位词,以便在读原文时能快速反应出定位词所在的原文句子。

第三步:依据文章顺序查找题目中定位词在原文出现的位置。一方面,由于题目涉及的内容范围为全文信息,所以考生在原文中查找定位词时必须从头至尾浏览文章,以确保无一遗漏。另一方面,由于出题顺序与题目答案在原文中出现的顺序不一致,考生又不可能按照题目顺序来查找定位词,否则大量的时间将会被浪费在反复浏览文章、查找定位的过程中。所以,考生将题目的定位词及大意默记在心后,要按照文章顺序读原文,定位词所在的句子与哪道题相关,就先解哪道题。

第四步:通过同义表述确认答案段落。只有当原文某一段落中的信息与题目含义构成同义表述时,考生才能确认题目来自于该段落。

真题演练

下面笔者以《剑桥雅思考试全真试题集5》Test 1阅读部分Passage 2的段落信息匹配题为例进行讲解。

文章标题:Nature or Nurture?

英文原文(略):文章主要讲的是服从训练。

题目

Reading Passage 2 has nine paragraphs, A~I.

Which paragraph contain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rite the correct letter A~I in boxes 14~19 on your answer sheet.

14 a b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the teacher-subjects’ behavior

15 the explanation Milgram gave the teacher-subjects for the experiment

16 the identity of the pupils

17 the expected statistical outcome

18 the general aim of the sociobiological study

19 the way Milgram persuaded the teacher-subjects to continue

题目解析

接下来,笔者按照上文所述的解题步骤来为考生分析上面的题目。

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题目要求中没有出现“NB You may use any letter more than once”这样的描述,所以这六道题目的答案应分布在原文六个不同的段落。

第二步:划出题目中的定位词并默记。14~19题的定位词分别如下:14题为biological和teacher-subjects,15题为Milgram和teacher-subjects,16题为pupils,17题为statistical,18题为sociobiological,19题为Milgram和teacher-subjects。

第三、四步:依据文章顺序查找题目中定位词在原文出现的位置,并通过同义表述确认答案段落。首先,考生在原文的A段第二行看到了Milgram这个定位词,但是它所在句子的意思与含有这个定位词的第15、19两道题目无关。随后,考生在该段倒数第四行看到了定位词Milgram和teacher-subject,它们所在句子是:“Specifically, Milgram told each volunteer ‘teacher-subject’ that the experiment was in the noble cause of education, and was designed to test whether or not punishing pupils for their mistakes woul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upils’ ability to learn.”这句话的大意是说Milgram向扮演教师角色的志愿者解释了实验的目的和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正好与15题的题目含义(向扮演教师角色的志愿者们做出的有关实验的解释)相吻合,与19题题目无关。尽管这句话中也出现了定位词pupils,但16题的题目含义并未出现在这句话中。所以,15题的正确答案是A。

接下来,考生在B段第一行再次看到Milgram和teacher-subject这两个定位词,但是它们所在句子的意思与含有这两个定位词的19题无关。随后,考生在该段第二、三行分别看到了三个阿拉伯数字(这有可能是17题定位词statistical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它们所在句子的意思与17题无关。之后,考生在该段的第三、四两行分别看到了定位词teacher-subject和pupil,但是它们所在句子的意思既与19题无关,也与16题无关。之后,在这一段第六行考生看到了定位词pupil,它所在句子是:“The supposed ‘pupil’ was in reality an actor hired by Milgram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所谓的“学生”其实是Milgram雇来的演员。该句的意思正好与16题的题目含义(学生的身份)相吻合。所以,16题的正确答案是B。请考生注意,尽管B段仍有几行文字未被浏览,但是由于这六道题目的答案不会出现在同一个段落里,所以我们直接进入C段即可。

在进入到C段后,考生在该段的第三、四行分别看到定位词teacher-subjects和Milgram,但它们所在句子的意思与含有这两个定位词的19题无关。然后,考生在该段的第五行之后的句子中又看到了Milgram这个定位词:“In these situations, Milgram calmly explained that the teacher-subject was to ignore the pupil’s cries for mercy and carry on with the experiment. If the subject was still reluctant to proceed, Milgram said that it was important for the sake of the experiment that the procedure be followed through to the end. His final argument was, ‘You have no other choice. You must go on.’”纵观上述三个句子的意思,考生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讲Milgram在说服志愿者们将实验进行到底,而且语气不断升级。这三句话的意思与19题的题目含义(Milgram说服扮演教师角色的志愿者们继续进行实验的方式)相同,所以19题的正确答案是C。

在开始浏览D段后,考生先后在该段如下部分看到多个阿拉伯数字和量化概念:“The psychiatrists felt that ‘most subjects would not go beyond 150 volts’ and they further anticipated that only four per cent would go up to 300 volts. Furthermore, they thought that only a lunatic fringe of about one in 1,000 would give the highest shock of 450 volts.”该句的大意是说精神病学专家认为绝大部分的志愿者将不会使用超过150伏的电压,同时他们对所使用电压的级别情况进行了预测。考生发现这两句话的意思与17题的含义(从统计学角度预期的结果)相吻合。所以,17题的正确答案是D。

尽管随后考生在E段也发现了14、19题的定位词teacher-subject,但其所在句子的意思与两题都无关,所以E段不是这两道题目中任何一道的答案。

F段前三行的句子如下:“One’s first inclination might be to argue that there must be some sort of built-in animal aggression instinct that was activated by the experiment, and that Milgram’s teacher-subjects were just following a genetic need to discharge this pent-up primal urge onto the pupil by administering the electrical shock.”考生在这句话中先后看到了animal和genetic这两个单词,它们都与14题的定位词biological相关,同时考生也在其中看到了14题的定位词teacher-subjects。这句话解释了扮演教师角色的志愿者为何通过电击的方式把自身的某种冲动发泄在学生身上,与14题的含义(关于扮演教师角色的志愿者们的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相吻合。因此,14题的正确答案是F。因为一个段落只能对应一道题目,所以之后的内容考生可以不读。

随后,考生在G段的第二行看到了与18题的定位词相关的词语social,但是它所在句子的意思与18题无关。然后,考生在该段的第四行看到了与18题的定位词相关的词语society,但是它所在句子的意思也与18题无关。进而,考生进入到H段,但是同样未发现与18题定位词相关的单词或内容。

最后,考生在I段的第五行发现了sociobiology这个与18题的定位词相关的单词,它所在句子如下:“This, in essence, is the problem of modern sociobiology―to discover the degree to which hard-wired genetic programming dictates, or at least strongly biases, the interaction of animals and humans with their environment, that is, their behavior.”这句话指出现代社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与18题的题目含义(社会生物学的一般目的)相吻合。所以,18题的正确答案是I。

答题技巧总结

1. 注意题目要求。在题目要求中没有出现“NB You may use any letter more than once”这种描述的情况下,一旦确认某段是题目答案,即便在该段中仍有尚未浏览的大段文字,考生也无需再看,因为每段的段落符号不能重复使用。

绝句教案范文第5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xxxxxx》

要问人生什么最重要,什么是幸福?我们的回答会不约而同:“平安最重要,平安是福。”是的,相对比平安来说,什么财富地位、权势都是过眼云烟,离开了平安,一切都是泡影。那要再问:“平安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平安校园应怎样去建设才能最有效,最长久?那大家可能众说纷纭,有太多的答案。不过,我想,下面的两个现实,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个是一个孩子的一天。早晨孩子上学,爸爸妈妈总会千叮咛万嘱咐:走路靠右走,不要跑,上学不要和同学打架,听老师话;上学了,老师教育学生:不准爬栏杆,不准追赶跑跳,严禁玩危险游戏,绝对禁止到危险的地方等等等等。这些饱含真情的话语,真的凝聚了师长们对孩子平安的关注和担忧。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唯有我们的孩子按以上要求去做了,这安全就可保障了。可是,下面这个事实又真的应该引起我们新的反思。

5.12四川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世界,无数生命因此而消失,可就有这么一所学校——安县桑枣中学,全校师生2200多人毫发未伤。当通讯恢复,家长打来电话询问孩子时,每位老师大声振呼:“全校老师无一伤亡,全校学生无一伤亡。”这句平常不过的话语,在这不平常的日子里,足以让世界人民为之瞠目,足以让日月山河为之动容。有谁知道,在这奇迹的背后,凝聚了桑枣中学师生对安全的怎样的一种诠释和心血。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从不同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1分36秒,这决不是一日之功,也绝不是几句:不要这样,禁止那样,强调这个,要求那个,所能达到的。

不是吗?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才能长治久安,将帅杀敌,身经百战,才能战无不胜,临池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么多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平安不是桎梏,平安不是禁令,平安是建设出来的。

而在这其中,承担育人职责的学校和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全教育决不是捆住学生的腿,堵住学生的嘴,而恰恰应该让学生知道危险,感受危险,学会御险,学会自救,学会自护。桑枣中学的成功做法,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首先,我们的安全教育不是虚构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应该是一种现实的浓缩集合。我们的教育应当让学生时刻牢记: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无处不在,谁忽视了安全,安全将抛弃谁,一句话,不知道危险的存在是孩子们面临的最大危险。

相关期刊更多

扬子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

含笑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

岷峨诗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