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绝句的诗意

绝句的诗意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俳句 绝句 意境

前言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诗的五言绝句,也以其因小见大、以少总多、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后人所传颂。这两种诗体,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尤以其简短的字句,传达深刻、幽深的意境,为后人所尊崇。笔者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对这种诗体的理解,体会其意境之美,也期望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1. 俳句及唐诗的基本知识

俳句,为日本的一种格律诗,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其中的感动或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中的诗作,其韵律为五七五,十分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唐诗的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 松尾芭蕉与王维

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创造,对于其作品的内容乃至情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考究。探讨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俳句和唐诗绝句的两位代表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意境美的把握很有帮助。

2.1 松尾芭蕉(公元1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房,初号桃青,后改芭蕉,又名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少年时事上野城代藤堂新七郎良精,做其嫡子主计良忠近侍。良忠爱好文学,曾就安原贞室及北村季吟学俳谐,俳号蝉吟。年轻的宗房受了他的影响,也很早就对俳谐发生了兴趣。宽文七年(1667),蝉吟患病夭折,宗房当时二十三岁,感叹之余,辞别主家,赴京都投入了季吟门下。宽文十二年(1672),宗房二十八岁,又离开京都到了江户,据说曾在小石川关口町做开凿水道的役夫,备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不顾生活的极端贫困,仍然不断钻研俳谐,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同时开始设帐授徒,宝井其角、杉山杉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入他的门下的。宗房在深川开始结庐(即芭蕉庵)隐居是他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大致是在三十岁以后。宗房在此改名为芭蕉,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悉心于俳句一道,精益求精,艺术上也渐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天和二年(1682)草庵失火烧毁,芭蕉迁居甲州。后来由于山口素堂等奔走集资,芭蕉庵才得以重建。芭蕉虽然回到了旧宅,但是几年的做客生活引起了他对旅行的强烈爱好,促使他把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四处云游上。贞享元年(1684)秋,芭蕉在门人千里陪同下出行,写下了《野游纪行》。在后来的出游途中,他著有《芳野纪行》以及《更科纪行》、《奥州小路》等作品。元禄三年(1690)芭蕉小住于石山幻住庵,翌年又移居嵯峨落柿舍,相继写下了《幻住庵记》与《嵯峨日记》,同年十一月又回到了江户。元禄七年(1694),芭蕉在两年余的静居后又一次作长途旅行,经伊贺、奈良来到大阪,在园女亭的文会上发病,虽经门人厚加看护,亦无起色,延至十月十二日在大阪的客舍逝世。正是由于芭蕉“町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符合俳句广为流传的要求,也培养出了他俳句中的优美意境的灵感。

2.2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今山西蒲县附近)人。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年十五以后,作诗存者甚多,如《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他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即作于当年。他精通佛学,擅长音乐和绘画。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意象玲珑。他一生创作良多,在后世广为传颂的作品也数不甚数,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等都写出了深刻的优美意境。

3.意境之美

3.1寂静、余情、纤细之美

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诗,都不同程度地描写自然,衬托自然,以动写静,以静制动,恰到好处,让人闲情逸致,回味悠长,余情浓浓,尤其其中的纤细之美,细腻生动,令人遐想与憧憬。当然,王维所处的年代在芭蕉之前,早了近一千年,也有的学者认为,松尾芭蕉是受王维的影响,在这里并不作过多的论述,但也丝毫不影响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

基本上与字面意义相同,根据这个原则创作的俳句在芭蕉的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这一首:“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译为: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这是芭蕉集中最脍炙人口之作,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芭蕉也自认为是新调的第一句。正冈子规评道:“芭蕉独居深川草庵,静思世间流行的俳谐。连歌陷于陈腐,贞德俳谐遂兴,贞门亦陈腐后,谈林又另创意境。然谈林亦不过流行一时,终非万世不易者。于是徘运亦一变,采用了长句法,杂以汉语,渐渐摆脱了贞门的洒脱与滑稽。我门第等盛唱此道,我亦时而为之,然再三再四过奇之后忽生厌倦,甚厌此体。但是既不可复归谈林的鄙俗,也不应仿效贞门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另创一体才能安心。这样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尽量使用平易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因此要在十七字中充分表达我之所思,就只得最大限度地省略无用的言语和事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作句呢?芭蕉脑海中如起蒙蒙大雾,惘然而坐,非醒非眠。在万籁俱寂忘想全消的瞬间,窗外传来了蛙跃古池之声。这时既非自己所道,又非旁人所语,在芭蕉耳边响起了‘蛙跃入水声’的一句。芭蕉这才如梦方醒,在略为侧首沉思后抬起头来时不觉破颜一笑。”这段关于芭蕉作句时的心情的设想是很有趣的。下面与高滨虚子的评语作一比较:“以前的俳风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花鸟倒是内蕴的,从这一句开始,花鸟才被提到表面上来。”又说:“子规以为芭蕉由于‘古池’句而大彻大悟,对于把青蛙跃古池这样平凡的事也咏成俳句自己也感到惊奇。芭蕉领略自然之妙,而且功夫老道。他的兴趣之处皆在于自然,此后他的方针就是要着眼于自然。子规也想把俳句引导到描写大自然的道路上去。并且子规说这句题材平凡,实际上它暗示了芭蕉内心的感动,大地回春,樱花初绽,草木萌芽,正是所谓惊蛰之时,地中百虫都开始活动,青蛙亦然。静止的古池之水也温暖起来,于是乎青蛙跃入其中,这是四季变迁的一种表现。芭蕉常说自己以‘四时为友,而劳身心于花鸟之中’。”又说:“我家院中有一小池,内养金鱼。冬季金鱼皆潜伏水底。某天我看到漆黑的东西在水面上游,仔细瞧去,原来是何止千万的蝌蚪。过了几天,我策杖来到金鱼池畔,忽听‘嘭’的一声,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只大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我顿时感到了‘古池’句,同时开始真正理解了芭蕉的名作。”从正纲子规等的话语中,我们也看到了芭蕉俳句中幽深的意境之美。从中,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某地的一座千年古刹里,有一间千年的古池,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中,娇脆欲滴,而周围又是一片寂静,静得那么出奇,连风声也没有,这时,忽然有一只青蛙“扑嗵”地跳进那一口水池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多么地让人心醉呢!就连水中的仙女也会被此情此景所感动,而被惊醒。这也许就是芭蕉的俳句的意境的精华之所在吧。于是,我对这一俳句的翻译为:“月朗星稀夜,幽静古莲池。忽闻田鸡跃,惊动水中仙。”再来看这一句:“枯枝にとまりけり秋のくれ。”译为:“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虽然乍一看为消极的秋暮之作,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而是吟咏春光,表现出在闲寂的天地中自有生意的,活泼泼的世界。另有:“一つつけてうれし伊良古崎。”译为:“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为轻快之作,这一句表现了芭蕉在旅行途中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遍植松树,此句能令人联想到晴和的冬日,飞鹰盘旋于松林上空以及旅人观此精神为之一振的情景,意境非同一般,让人回味,观察十分细致。

王维的诗,如《山居秋暝》,写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在一派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恬适之美。他的另一类山水诗,则借对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寂静境界的描写,表现内心深处空寂禅意的体验和追求。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在高度净化的意境中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其中《鹿砦》、《竹里馆》、《辛夷坞》等篇,无不体现诗人在寂寞中对大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细细感悟。他还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意境开阔,往往体现出景物给人的整体印象。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水色明净,峰峦碧翠,田家生活安详、悠闲,是一个闲适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首诗,诗人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衬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密林丛中,透过树叶,一缕缕阳光,依旧那样静静地照射在绿绿的青苔上,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依旧那样安详与自然,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种心态与感悟。其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回味,余情浓浓。再来看这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虽是一首送别的诗,但其中的“日暮掩柴扉”一句,暗示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一个天色将近黄昏,周围十分寂静的世界,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气象,意境十分优美。

3.2“空”、“虚”之美

二位诗人的诗中,不仅描写了田园的寂静与纤细,也从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的“空”、“虚”之情,虽然有些消极,但也寄托了诗人置身于世外,向往清静自然的心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凄美。芭蕉的“古池”句,在幽美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的空虚、寂寞、无聊之情,他十分清闲,闲得发慌。其“枯枝”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实际上衬托了芭蕉对秋暮的一种伤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描写出了一幅凄凉之画卷。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维的诗中也是如此,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也反衬出当时的“空寂”之意境,使人感觉到,好像只有太阳懒懒地照在青苔上,而没有别的更令人感动之物。其“日暮”一句,也通过描写傍晚的夕阳以及柴扉,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心情十分消极、低沉。

结语

俳句与唐诗,都是两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体,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仅从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一部分诗作中来体会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并且其“寂静”、“余情”、“纤细”之美与“空”、“虚”之美不能够截然分开,而是互相包含,互相参照。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美的享受,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希望为大家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有所裨益。当然,对二位诗人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2][清]蘅塘退士选编.梁海明译注.唐诗三百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3]冯沅君,陆侃如.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4]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月.

[5]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7月.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2篇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第一句: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

第二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第四句: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3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读以上两句

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

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

喜欢这春*吗?读全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

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写了不少诗来赞美:

1、略读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花多的特点,了解后两句的对仗写法,感受春天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春雨,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美好。

2、欣赏吟诵调《春晓》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要点:了解吟诵调,感受春天的美好。

3、积累诗句:

1)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4、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元代;题画诗;诗体;吴镇

纵览中国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题画诗的创作可谓诗歌发展道路上一道瑰丽的风景线。我们都知道诗歌到元代,面临着比任何一个前朝都更为严峻的发展问题,而题画诗的创作为元代诗歌开辟了新的诗境。题画诗在元代极度繁荣、大放异彩,短短100年左右的元王朝却产生了3700多首题画诗,是历朝历代题画诗最多的一个时期。笔者翻阅《全元诗》,发现其所录的题画诗人众多,然而笔者才浅,在此不能一一介绍,故择其有代表性的个案题画诗人吴镇进行分析研究。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吴镇终生不仕,隐居乡里。后人把他与倪瓒、黄公望、王蒙称为元中期四大画家。元四家皆诗书画兼善,而题画诗几近其诗歌创作的全部。纵观前人对吴镇的研究,笔者发现人们更多的是对吴镇书画的研究,或是对其隐士身份进行探讨,而对吴镇题画诗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在这里,笔者主要将从吴镇题画诗的诗体成就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有元一代题画诗整体的诗体倾向。

题画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瑰丽的风景,它起源于何时,又有怎样的发展?笔者通读王韶华的《元代题画诗研究》知道,《诗经》中的四言图赞诗是题画诗的雏形,魏晋六朝的五言古体诗是其发展的新起点,最早的五言题画诗可推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唐代可谓题画诗体的完备成熟时期,“就形式而言,题画诗除了前朝已有的五言古诗外,又增七言、六言、杂言、骚体等,题画诗作扩展至近体之绝句、律诗。”①宋元时期尤其元代是题画诗全面发展阶段,宋元年间的题画诗延续唐代已经成熟完善了的题画诗体继续前进,不到百年的元朝,其题画诗在中国题画诗史上空前绝后。吴镇作为元中期的画家题画诗人,其创作基本沿袭了前人的创作体式并有所侧重。根据《全元诗》,笔者统计了吴镇题画诗各种诗体的创作情况,其创作侧重律诗和绝句,其中又以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所占数量最多,下面笔者就吴镇的题画诗体作简单分析。

绝句占吴镇题画诗创作的最大部分,约103首,几近其诗作的一半。绝句的产生要溯源于汉魏六朝时期,到了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元朝,题画诗以绝句为体裁更使其发展到了高峰。翁方纲在评价元代题画诗时曾这样说过:“元人自柯敬仲、王元章、倪元镇、黄子久、吴仲圭每用小诗自题其画,极多佳制。此外诸家题画绝句之佳者,指不胜屈。”②由此可见绝句的成就在元代题画诗中极为后人赞赏的。通过各种诗体的比较可见,绝句的篇幅短小精干、形式灵活,由于句式限于四句使其占用画幅的空间相对较少,在表达诗人情感时又言简意赅,因此这种诗歌体式受到元代题画诗作者的普遍青睐。

然而,绝句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根据上述绝句受到青睐的优点,五言绝句似乎比七言绝句更胜一筹。通过查看《全元诗》中吴镇的题画诗,笔者却发现七绝的数量远远多于五绝。根据《全元诗》收录的吴镇题画诗,七言绝句有67首,所占比重居各体之首,而五言绝句只有36首。笔者翻阅元代其他诗人的题画诗,发现七绝的创作数量远高于五绝,而吴镇等人的题画诗在创作时对诗体的选择与运用和元代诗歌总体的创作风貌是密切相关的。“五言绝,杨廉夫为冠;七言绝,名篇颇众”③,可见七绝的名篇佳作多于五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方面,“五言绝二十字,须飞动奇逸若数百千言,乃称上乘。古今擅此,独太白、献吉、元美,宋、元诸子殊不解”④,这说明五言绝句在创作时难度比七绝大得多。七绝在字数上比五绝多八个字,诗人在创作时就可以使用较多的修饰词、叠词等更充分地表达情感,操作起来也比五绝容易的多。另一方面,追溯五绝自身的发展,“六朝五言绝,意致既深,风华复绚”⑤,到了唐代诗歌格律化后,诗人们对绝句的创作基本转移到七绝。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唐末,七绝的数量达到7170首(不包括非文人作品),而唐代全部的五绝数量不过2700多首(包括非文人作品),五、七言绝句的数量悬殊之大。七绝作为唐代诗歌创作的新生体式,其生命力和五绝创作的难度最终造成了唐代五言绝句在诗坛中相对冷清的局面。唐朝是诗的王国,诗歌在唐展到了顶峰,五绝在唐代尚得不到文人们重视,更何况是诗歌成就平平的元代。

律诗是吴镇题画诗创作的第二大诗体选择,约有50首,占其诗作的四分之一。律诗在篇幅上可以说是绝句的两倍,共有八句,和绝句同有五言和七言之分。在数量上,七律也比五律相对占优势。“七言律最难结构,五言古差易周旋。元人则不然,七言律韵称者多,五言古完善者寡,致力与不致力尔”⑥,“七言律难倍五言,元则五言罕观鸿篇,七言盛有佳什”⑦由此可见,元代七言律诗的成就远高于五言律诗,这又是为什么呢?明朝大诗论家胡震亨曾说“五言律宫商甫协,节奏未舒;至七言律畅达悠扬,纡徐委婉,近体之妙始穷”⑧,“五言律差易得雄浑,加以二字,便觉费力,虽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七字为句,字皆调美,八句为篇,句皆稳畅”⑨,这表明在节奏上五言律没有七言律舒展,在表达效果上也没有七言律b神远韵、宛转悠扬。总之,七言律诗更能将近体诗的格律之美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吴镇题画诗中七律更受青睐。

骚体诗是吴镇题画诗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2首。元代隐逸之风盛行,以致元代文人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强大亲和力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面对元蒙统治,前代遗民为了恪守“忠君不二”之道,隐逸山林是其最好的选择。二、元代文人生活在一个被杀戮被歧视的环境里,尘世已没有诱惑力,只有到山林田园中他们才能获得自由。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文人们的理想,通过科举入仕为官是文人们实现兼济天下的必由之路。而元蒙统治下科举停试78年,即使后来开科取士了,汉族文人的仕进机会也是微乎其微。文人们不能兼济天下,只好选择归隐从而独善其身。骚体作品是元代文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元代骚体作品中很大一部分和隐逸有关。吴镇用骚体诗题画,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这很大程度上与其隐逸生活有关,骚体诗一般用于明志,或用来反映社会现实。吴镇以骚体题画就是借传统的“兮”字句式抒感。吴镇的骚体题画诗有《松泉图》和《招仙词题高彦敬云山卷》,这两首骚体诗自然流畅,清新飘逸。

对于其它诗体如五言、七言古诗和五言、七言长律等,吴镇题画诗中都有所涉及,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通过对吴镇题画诗的诗体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有元一代的诗歌在创作时对诗体的选择与运用的一般特点,从而更好的欣赏与研究元诗。(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注解:

①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1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9页.

⑤[明]陆时雍选评;任文京、赵东岚点校.诗镜.卷二十.唐诗境[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2页.

⑥[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页.

⑦[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页.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5篇

要给打乱了顺序的绝句或律诗排序或补充,就必须了解格律诗的有关知识。格律诗讲究押韵、对仗和平仄,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我们可根据格律诗的这些特点,寻求排序的具体方法。下边分别以高考试题来作具体说明。

一、绝句排序题

【经典回放】

例1.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198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 )——( )——( )——( )

【解题指导】

1.找准押韵字,判断第三句。绝句是对平仄要求很严的格律诗之一,它分为五绝和七绝两种,而七绝最常见。关于古典诗词中的平声和仄声,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致的了解。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古人又把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还是叫平声,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声。“仄”是“平”的反义词,是不平的意思。而现在我们同学辨别平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辨不清古入声字。因为北京方言中没有入声,古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了,即所谓“入派三声”。分派到上声去声的,自然还是仄声,难以分辨的是分派到阴平、阳平中的入声。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七言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则全诗有三句诗是押韵的,所以本题中有三句诗押韵,韵脚分别为“垂”、“归”、“飞”,即第一、二、四句押韵,只有第三句不押韵,那么我们首先可以肯定D为第三句,因为“尽”是仄声字不押韵。

2.看起承转合,推断内部层次关系。古人写诗比较讲究起承转合。绝句的四句诗之间形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即古代诗歌以抒情释理为主,又往往结合写景、叙事,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化。而多以写景起始,起比兴作用;中间铺陈渲染,篇末议论抒情,画龙点睛。这里B句抒彩浓厚,表达送别这一主题,比较容易看出应是结句即第四句(合)。难就难在A和C两句的先后顺序难以排定,当年就有很多考生因在这一点琢磨不定而失了分。

3.凭粘对规律,排定全诗顺序。所谓粘,即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同;所谓对,即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对。我们根据第三句的“柳条”二字的平仄规律为平平,就可以推出第二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规律也应为平平,而C句中的“杨花”正符合这一要求,所以C应是第二句,那么A便是第一句,因此这首诗的正确顺序应为:ACDB。

例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2012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题)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解题指导】

1.根据音韵平仄,初步筛选。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要求选择补充这首绝句的第三句,由上题中介绍的诗歌知识可知,本诗有三句诗押韵,韵脚分别为“开”、“来”、“苔”,第三句末字肯定不押韵,并且末字应为仄声字,而C、D两句的末字分别为“稀”和“家”,是平声,因此首先可以排除C和D两项。

2.根据内容照应,最终确定。这首诗诗题是《夏日西斋书事》,通读原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从诗题来看,“西斋”应是诗人的书斋,所以用“庭院”比较合适,故可排除A项(林间)。

【参考答案】B

【同步演练】

1.下面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绝句《十五夜望月》,诗句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顺序排列下边四句诗,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中庭地白树栖鸦

B.今夜月明人尽望

C.冷露无声湿桂花

D.不知秋思落谁家

( )——( )——( )——( )

2.下面是柳宗元的一首七言绝句《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破额山前碧玉流

B.欲采蘋花不自由

C.骚人遥驻木兰舟

D.春风无限潇湘意。

3.下面是司空曙的一首七言绝句《江村即事》,空缺处应补填的诗句是( )

钓罢归来不系船,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A.陇上羊归塞草烟

B.江村月落正堪眠

C.日暮数峰青似染

D.旅馆寒灯独不眠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二、律诗排序题

【经典回放】

例3. 阅读朱弁《送春》,按要求答题。(199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风烟节物眼中稀

三月人犹恋褚衣(棉衣)

结就客愁云片断

唤回乡梦雨霏微

( A )( B )

( C )( D )

将下列四句分别填入A、 B、 C、 D方框内,它们的顺序是(填序号)

相关期刊更多

扬子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

含笑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

岷峨诗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