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数字经济的感悟

对数字经济的感悟

对数字经济的感悟

对数字经济的感悟范文第1篇

同志们:

今天,把到村任职的10名大学生召集起来开个小型座谈会,主要是借此机会和大家见见面,沟通思想,交流体会,了解大家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到村任职大学生,市、县各级实行联系制度,市委常委分5个组,每个组联系10名同学。这个组我和李峰、尹长友同志联系你们几个同学。

9月6日的动员会上我讲过,为了便于联系,市、县主要领导同志的电话都要公布给大家,大家可以利用这个渠道,通过电话、书信、预约谈心等多种形式联系。我们这几位同志,要通过10位同学这个小的窗口,来了解和联系全市2000名到村任职大学生这个群体,所以大家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市委关于大学生任职的有关意见,在作决策时,很可能有一些决策的基础意见就来自于我们在座的同学,大家对这个作用要有充分的估量,而且要把这个作用发挥好。同学们到村任职已经一个多月了,目前来看,这项工作的开局非常好。应该说,这项工作赢得了全国、全省、全市各方面的认可和重视,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对我们到村任职工作都作了报道,《人民日报》对到村任职情况也专门登载报道,中组部、省委都对市接纳20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我们要把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做得最好,起到为全省、全国做示范、当典型、闯路子的作用。刚才,三位发言的同学对到村任职后都有了一个初步的实践体会,也很深刻,第一步走得很踏实。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到村任职后怎么干的问题。就眼前来讲,我送给同学们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学”。到村任职是由学校课堂的学生,变成农村课堂的学生,当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第一步就要立足于当前,立足于所任职的镇、村的小平台,认真学习。另一方面又不要拘泥于这个小平台,关心大势,关心全局,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前沿的情况、全市的情况,甚至全省、全国的情况,包括全世界政治经济的大走向,要成大才,就要研究大的方面。我们会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家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第二个字是“悟”。悟,就是悟性。在农村任职能否干得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悟性如何。大家都很年轻,有知识、有活力、有热情。把个人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有的比较快,有的比较慢,主要是悟性不一样造成的。现在,大家在同一个起点上往前迈,可能几年后回过头来看,有的同志可能很有成就感,有的可能觉得很遗憾,这就是悟性的差距。这就需要大家用心去感悟、把握,感悟出人生哲理,要善于观察、善于积存,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来,把知识转化为工作的能力,成为今后成长的财富。第三个字是“干”。小平同志有一句话: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不管做什么都离不开实干,把我们可干的、能干的事情干好。在农村任职,基层群众、干部看你干得怎么样,可能更注重有形的东西。要赢得基层群众、干部的认可,取决于你干的什么样,所以大家要扑下身子,不怕苦,不怕累地干。到农村任职,不要立足于我们能干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了不起的大事,更多的是把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干好,把能干的、可干的都干好。

第二个方面,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从现在开始,大家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提一些好的建议,推动整个到村任职工作的开展。一是每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总结、传递出来,与2000名同学共享,通过实践思考,就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提出建议,把自己的好做法、好经验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二是要积极向市委组织部就如何组织好、指导好这项工作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工作。三是要对当前县域经济、“三农”工作到底怎么做,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主题就是“三农”问题,大家都在“三农”的第一线、最前沿,强化县域经济,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建议。我市选聘“大学生村官”数目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中有较大发言权,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大学生到村任职这项工作在全国做的最好,成为一个非常闪亮的“品牌”。

对数字经济的感悟范文第2篇

一、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动并茂,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情感,由读的方式吐露出来?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传递情感,融入文章的意境,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在教学“瑞雪图”中,要求学生感悟雪景的美,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幅幅雪景图(因为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雪景,播放雪景图能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在优美的图片和动听的旋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相机我就提问:“作者将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化作优美的语言文字,呈现在课文中,孩子们,想读吗?”这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尽情地朗读,紧接着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范读插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个个沉醉其中,甚至有些学生开始小声跟读。此时,我配上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下开始练读,慢慢地在此情景中多数学生已经能读出“味”。这时,我问:“谁想把这美丽的雪景带到大家的眼前?”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利用课件,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享受读的乐趣,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读出层次

在每节语文课中“读”贯穿始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带着理解和感受读课题,奠定基调,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带着感悟读。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面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感悟情感。如何让学生能进行不同层次的读,而且每一读让学生都有一得,循序渐进。那么多媒体在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朗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次上课开始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二读课文时,让学生注意停顿,不同的地方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容易感悟到文本中的情感,很难将文字中的情感转化成自身的情感,读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出示图片、视频或者是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冲击,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中得到感悟。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贫困山区孩子对读书的渴望。我紧扣文中“你看,那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和“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这两句话。起初学生读得淡而无味,为了启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大眼睛的照片,让学生看着这张大眼睛的照片读,这一次,图片能调动学生内心浅层次的情感,读出了大眼睛的明亮、专注,却没有读出这张照片后面的情感。于是,我出示了一系列的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照片,图片一出,立即触动了学生们的心弦,在上一次的朗读基础上,读出了那双大眼睛对读书的渴望。这才是这一节课朗读的目的。每一次感悟,学生就进行一次朗读体验,朗读后再交流就会有新的感悟,学生就在反复地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同时,也在感悟中更加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达到了水融的意境。

三、利用多媒体,在朗读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共鸣

对数字经济的感悟范文第3篇

在训练中让学生有所感悟

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能够让学生有所感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的进行语言技巧的训练,应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验了文章情感的基础上,从而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文章意境的美。如教学《东方之珠》一文时,可实施如下教学步骤:

找 找出课文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成了灯的海洋。”)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夜晚的香港成了灯的海洋的?学生通过再读课文找出夜晚港湾里的灯和马路上灯光的美,再进行自由练读和师生接读,感悟课文总分结构的写法。

说 课文学完以后,为了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能运用课文语言描述画面的目的,再次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练习说话。“香港曾经离开祖国150年,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又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作为中国人怎能不为此自豪呢?回归后的香港经济更加繁荣,风景更加迷人。现在有一批客人到香港旅游,你愿意当一回导游,向他们介绍介绍香港吗?”在教师引导之后,学生小组合作,人人参与,练习说话,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演 在学生相互介绍、练习思考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当小导游到台上演一演,教师和其他同学扮演游客。这种自觉参与和表达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做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香港的资料或图片,在课文学完之后在班级内交流,看看对香港还有哪些了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找、说、演、做等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有所感悟,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和课文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感悟中体现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作为中介环节,以读作为训练的主线。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揣摩思想,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思想情感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学习和语文规律的感悟。可实施如下做法:

初读,整体感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悟理解词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

再读,感悟揣摩 学生自己在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把自己感受深刻或喜欢的句子画下来,教师引导其探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让他们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精读,品味情感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主要放手让他们自由读,必要时教师可采取范读和引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逐步深入,品味情感,培养读书的兴趣。

熟读,内化语言 优美词句的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才能容易将语言内化。如《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时,用了“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这三个表示数量多的词。在帮助学生理解海洋生物多、矿产资源多和海洋动力多时,笔者及时补充一份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南沙群岛的资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从中获得信息,体会南沙的确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从而理解难以计数和用之不竭这两个词。之后及时调动学生回忆上学期《东方之珠》一文中出现的“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这三个也是表示数量多的词语,让他们进一步体会这些词的意思,懂得如何遣词造句,这正是理解语言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为今后的作文作好铺垫。

学写,迁移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让学生把从课本里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课文学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写话的方法,写一段话;或者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长大以后想当文学家或诗人的写几句赞美南沙群岛的话;也可把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让感悟与训练有机结合

对数字经济的感悟范文第4篇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三: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背景浅;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古诗教学的“度”较难把握。笔者尝试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体验等方法,解决古诗教学难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一、以读为本,读中促悟

自古以来,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时笔者分为“五读”,一读,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添字,大致了解字义。二读,让学生自由地反复朗读,直到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三读,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大声朗读,读得响亮、流利,学生进行互评互议,纠正读音,初步感知诗文。四读,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问:你看到什么画面。学生个性回答。五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此为个性朗读)。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读中,对诗的意境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不求甚解,有的朦朦胧胧,但正是这朦胧美而更具魅力。记得巴金先生说:“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古诗也是如此,诵读的过程就是“自悟”的过程。因此,古诗教学“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品词析句,感受诗意

古诗讲求“炼字”,其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语言简洁精练、隽永含蓄,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品词析句对学习古诗尤为重要。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这些字的意思,揣摩出其精妙之处,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如《咏柳》一诗,作者用“碧玉”、“丝绦”来描绘春天柳叶、柳枝的色泽、形态之美,写出春天的宝贵和春天的美好,比喻之精准。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嫩绿的柳叶与温润的碧玉、丝丝下垂的柳枝与柔婉的丝带的图片,体悟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感受作者表达之精当。如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中“裁”的理解,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谈谈诗人贺知章为什么把那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形象地比作高明的裁剪师手中的“剪刀”,让学生议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让学生欣赏画面:春风拂过,冰雪融化,河水潺潺,小草探出嫩绿的小脑袋,柳枝冒出点点小芽,柳枝在春风中轻摇。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领悟作者诗中“裁”字之高妙。学习古诗,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推敲、揣摩、品味,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

优秀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诗中的意境。一首古诗,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意境,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也如此。王国维所称的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意境既是景,又是情,还包含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中国古诗注重意境美,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常常过多地讲解、分析,破坏了古诗原本的神韵。因此,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1.利用图片,观图入境。

清代诗人叶燮道:“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此道出了诗与画的惟妙。每当我们吟诵古诗时,总会觉得有无尽的意味,如画般真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意境。四年级下册的《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山坡、田野、杜鹃、烟雨,以及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还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这是一首很美的乡村田园诗,但实际上诗中的意境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这就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在备课时发现生活中农村题材的图片不少,笔者从中选择了“绿遍山原图”、 “白满川图”、“江南烟雨图”、 “农忙养蚕插秧图”,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把诗还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将诗歌内容的清晰美与意境的朦胧美很好地统一起来。

2.创造想象,入情达境。

古诗中所呈现的画面都是通过一组组意象表现出来的,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那么,一首诗歌的意境一定会被学生创造、挖掘出来,从而提升古诗的意境美。还是《乡村四月》,学生通过观图走进乡村四月那迷人的景色中,这样还不够,为了挖掘、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笔者向学生提出:乡村四月农忙季节人们除了养蚕、插秧外,还会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人们正赶着把蚕丝拿到城里卖。”有的说:“人们在喂牛吃草。”有的说:“人们在田间除草。”有的说:“人们正在割草、铡草。”等等,学生仿佛看到农忙时人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体会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表达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样的一种创造性想象,让诗人、诗歌、学习者产生共鸣,让诗歌的意境走进学生的心中。

3.借助典故、音乐,深化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适当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古诗中的典故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领会意境,感受诗情。适时恰当的音乐渲染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使学生展开无限的遐想。正如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对数字经济的感悟范文第5篇

读书并不在于读的数量多少。一个人一生能认真地读上几本好书,比囫囵吞枣地读上许多书要好得多,就像人生需要时时回顾一样,好书也是需要不断重读的。好书是那种读后能让我们思索的书,它可以是一本故事书,一本漫画书,甚至可以是工具书……

我喜欢读书,喜爱在字里行间领略和感悟世界。我喜欢冰心的婉约清秀,《繁星・春水》里描绘的意境总能让我创造一种纯真感性的世界,让我百感交集。正如书中所说:“欲语又停留。”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冰心的笔尖爱意浓浓,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我也喜欢曹文轩的清新质朴,她的文字让我极其享受,她的思想让我为之心动,由此,我的心思细腻了起来,开始观察每一处细节,观察生活的美好,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认识到希望无处不在。

我读书的速度很快,就好像伐木工人砍树一样利索。遇到气味相投的,定要风卷残云地将它读完,虽说人长大了,但这“暴饮暴食”的习惯却依旧没改掉。尽管这样,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著却从未翻过,是的,我知道那些书是多么有名,多么应该读,可我总是迅速越过它们,选择的是其他更容易吸引我视线的书。有人将阅读看作一块磨刀石,依靠它把自己的智力打磨得更锋利。可对我来说,阅读是凭借自己的直觉,本能地去寻找与自己共鸣的语感、题材、氛围、思想。我买书太缺乏计划性,打算买的是一本,却常常抱回家的至少三本,所以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床头始终堆着一摞书。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交流,一种领悟,一种超越。但要做到这些,就得多读,仔细地咀嚼,浅尝是不行的。读书就是把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读活起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对于我,真的可说:墨香满坊,书香满屋!

点评:

一看,小作者就有丰富的读书经历。她不但喜欢读书,而且有着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思考。她爱书,抱回来的至少三本;她爱书,常为书中人物所感动;她爱书,喜欢在字里行间领略和感悟世界;她爱书,把阅读看作是对人的智力发展和思想磨练;她爱书,读书还要把文字背后的东西读活。没有一定的阅读体验和深刻思考是写不出如此好的文章来的。

所以写文章不仅要有积累,而且还要思考,通过思考写出自己对某一事件的充分认识,这样的文章就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