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博物馆 青少年美术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77

Role of Museums in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YUE Junyao

(School of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7)

Abstract Now, the museum has been getting closer to our lives, not only that, the role of the museum's education also get greater pla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museums in art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 problems,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uctive reasoning, some outstanding museums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as well as access to large amounts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documents, revealing museum in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effect. Combined analysis strategy aspects museum visitors adolescent experience, and how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museums in art education among young people and put forward design strategies.

Key words museum;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role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加希望得到精神需求上的满足,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前往参观,是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化场所。传统的博物馆具有储藏、保护、教育、学术研究的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增加了许多信息传播的功能,也慢慢迎来了许多青少年群体的参观者。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堆叠展示形式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群体参观者的要求。怎么借助多样的展示方式来让博物馆对青少年的美术教育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1 博物馆的美学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具有教育功能,同时也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

就理论而言,博物馆的美学呈现,乃基于它在文化本质的体现,是个可实践的人文事实,笔者曾以五项美学诠释,作为此一主题的探讨,即是:(1)认知对象;(2)历史图证;(3)人文关怀;(4)价值肯定;(5)人生理想。将物件的存在,转化为人情的保有,是美感的开端。人性之所以有情思因素,乃在于生命内在需要,它寻求认知对象,共感经验、开拓心灵视窗、启发人生理想等,这些很抽象又很具体的事实,便可在博物馆作业实践。因为博物馆的张力,随着工作人员的素养增进,而有不同层次的开展。其中最具美感引力的,就是未知的浩瀚知识、神秘的人文生态,以及可感的价值肯定以及启发的人生理想。这种发现文化的喜悦,有真善美的具体形质,足以引发积极性的社会发展,提供人类的学习环境。一般人认为博物馆的设立可提供民众一份“娱乐”,而专家却认为它是为了“教育”以及美学的“目的”,两者的功用,事实上是殊途同归的互补作用。

2 博物馆对青少年美术教育的作用

目前,青少年的美术教育是博物馆专业研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独特的研究活动,当然有个前提,就是博物馆必须具有青少年美术教育的资源。那么,博物馆能否与青少年学生产生互动?如何使这一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些也成为当今小学、初中领导者以及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前沿性课题。

2.1 增长美术知识

青少年的美术学习,首先需要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而博物馆作为一个集美学知识理论与知识的综合体,对于青少年学习美术来说正是一个宝库。因为,它既能吸引青少年参观,又能满足他们追求各方面知识的兴趣,博物馆有丰富的实物教学资料,适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博物馆涉及许多专业,包容的知识面较宽,容易满足青少年综合学习的要求。

2.2 感受美术魅力

所谓的感受美术魅力,事实上就是美学上的感受力,与所呈现的正面功能分量。因为博物馆实际能达成(actual achievement)以及其具潜力上所达成(potential achievement)的工作,便具有现象呈现与本质上内在的意涵。前者属于可数的具体功能,包括了人力可传达的目的;后者则为人类生存信度的依据,包含了价值的认定、自我实现的学习等。前者是很实际的工作项目,甚至可以统计成效高低的事件,或者说它是外在的、视觉的物象,如观众、展示品、设计的空间等;后者则是内在的、心理的、情感的、感觉的个人承受经验。

这两类方式,实际上都很贴合博物馆工作,也不容易单独存在,物与情之间交集在营造的环境上,一方面需要具体的精确度,力求工作的完善,另一方面又要求可被接受的情境。博物馆事业之所以引人入胜,便在于这种无限的开发与在成长的探索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青少年们徜徉在博物馆中,可以尽情的感受美术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2.3 激发学习美术动力

美术教育资源,有广义以及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指美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因素。广义上的美术教育资源指有利于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直接因素,也包括实施美术教育的必要条件,也就是间接因素。美术教育也不仅仅指美术课堂教学,还延伸到课外、校外以及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在国外已经把博物馆纳入了艺术资源开发的范围之内。

不论我国现在的博物馆规模的大小,它们的文化张力,在于研究者与服务者的深度参与,才能在美感环境中,营造出可被亲近的对象。然而美学程度的掌握,来自社会意识的发展。当博物馆呈现多元化的功能时,原本较为静态的文物搜集陈列,已转变为青少年积极学习的环境,博物馆具有终身学习场所的性质,并作为社区文化的媒介体,是个精神生活新生地。较之传统的博物馆,它具有更为有效的营运方法,与社会意识脉动相契,当社会因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等因素受到改变时,新理念的博物馆经营,亦将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更新换代,激发青少年学习美术的动力。

3 如何继续加强博物馆对青少年美术教育的推动作用

3.1 创新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

在学校里面,学校应鼓励学生多组织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活动,在宣传美术学习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博物馆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学校也应提供给青少年美术学习者更多的信息展示以及宣传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美术学习者有机会参与到美术学习的活动中。在学校外面,学校应帮助博物馆探索以及寻求更多的与社会不同群体与组织携手合作发展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途径,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方式,从而使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作用力进一步扩大。

在此基础上,在美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对美术学习的培训环节制定出长远、有效的规划,以弥补组织过程中的空白并满足青少年美术学习者美术学习的需要。包括博物馆青少年参观者权利与义务在内的美术学习活动管理条例将有利于美术学习活动的开展。

3.2 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监督指导工作

在博物馆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青少年所在的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辅助工作。考虑到博物馆的美术学习者有可能会数量众多,而且各自的活动时间各异,管理者难以对每一个青少年美术学习者给予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对于新加入的美术学习者应加强与其的联系与沟通。在此基础上,博物馆的管理者也应进一步收集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并针对博物馆管理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对突发事件归档。最终的成果可以以书面形式展现,如博物馆管理手册,为解决美术学习活动的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3.3 落实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支持保障工作

虽然美术学习者是出于一种集体的组织或是个人的学习欲望参与到美术学习的活动中,不存在回报行为。但是,学校应该将切实提高美术学习的基本物质保障提到日程上来,应该拨出一笔费用来支撑博物馆活动的开展。在美术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动员其他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丰富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青少年美术学习者在开展博物馆的活动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动脑,通过爱心义卖自己的美术作品等形式帮助博物馆筹集款项,以提高博物馆活动的质量。

4 结语

将博物馆融入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是在学科综合的宏观形势下所进行的创新性探索,必须以青少年美术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融入并应用博物馆,应该将青少年美术定位为教育核心,同时这也是综合艺术学科探索下美术教育教学的基础,决不能因博物馆的参与而使教育主体有所偏颇,喧宾夺主,导致本末倒置,丧失了青少年美术教育以及综合学科教育的宗旨以及目标。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本文更深远的意义就在于使博物馆作为发展美术能力的一种推动力,并使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美术课程教学的丰富资源,使学生通过博物馆享受到更广泛、更深远的美术教学体验。本文在立足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下适时地融入博物馆,综合讨论博物馆融入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的意义、方法论以及实践经验,具体重要的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冬兰.浅谈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J].大众文艺,2011(11).

[2] 李井岩.浅析新时期博物馆的教育职能[J].丝绸之路,2011(4).

[3] 高爱霞.博物馆要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6).

[4] 段婷婷.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商丘为例[J].时代报告,2012(17).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学校教育;结合机制;策略

引言:博物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承载场所,可以将历史文化遗产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以说其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不重视对于历史文化的教育,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甚少。因此笔者认为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数字化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机制创新

(一)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博物馆主导开展教育、学校主导开展教育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主导开展的教育形式。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形式的不断变化,国家对于博物馆的教育逐渐的重视起来,博物馆由校外教育的形式,转变成为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已经是必然的发展形式。这一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转变,使得博物馆教育活动不再由学校完全主导。博物馆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过程的发展趋势,推进了博物馆人工制品所蕴含的背景文化知识的传播,由此也为博物馆专业工作者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在结合教育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组建专门的教育队伍,与学校进行相关工作的接洽,博物馆可开展教育讲座,以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1]。鼓励博物馆向学校输出博物馆教育的相关资源,推动博物馆教育的质量得以持续提升。通过博物馆与学校的项目合作、馆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也可以提升博物馆专业人员所需的教育教学能力,完善博物馆人员的专业发展途径,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同时学校的一些教师,可以多与博物馆的人员进行沟通,熟知各种藏品的知识,作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二)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相结合

在学校中开展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目前,博物馆(或科技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结合形式多样,包括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或科技馆参观、科普活动进校园、馆校合作的科普活动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以及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一定程度的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此外将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科普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一个科研基地,学校可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践探究。博物馆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对于科普教育有非常大的意义,可以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需求。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既将博物馆教育带进学校,也将学校教育渗入博物馆。教师也可以在线预约的形式,联系博物馆工作者进入校园进行专题报告,形成立体化展览进校园的文化传播模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化地理解W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和创新能力,它符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导方针。

二、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结合的主要策略

(一)重视学校特色在线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

现今,很多发展较好的学校,已经开始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既具有博物馆特有的特征,又能展现出学校本身的教育特色,这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一大跨越。与普通的博物馆相比,学校博物馆功能更加偏向于其教学研究属性,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的同时传递学校特色文化,加之其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学校博物馆的展品收藏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其博物馆学习的教学内容也相应较有针对性,通过发挥其人才储备的优势,为在校学生更加快捷高效地学习理解专业知识提供了便利[2]。

为了发挥学校特色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可以通过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举办陈列展览、专题讲座、提供在线展览、在线课程或和大众传媒合作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历史知识,推进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尽到提升全民素质的职责。然而,与社会上的博物馆相比,校园里实体博物馆的利用率不太理想,加之不少学校博物馆尚未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博物馆,使得学校博物馆没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所以,结合已有的学校特色博物馆,建设相应的网上虚拟博物馆,构成虚实融合的学校特色博物馆体系便成了当务之急。

(二)依托博物馆建设青少年教育网络课堂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教育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博物馆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可以结合博物馆展品内容的特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博物馆学习的课程、教材教具等已有成果进行数字化,转化为可通过因特网调用的有效资源。建设和完善适应信息时代学习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科学文化教学内容。

具体到博物馆网络课程或在线资源的建设方面,需要根据博物馆的展品内容,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设计、开发相应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等学段,作为基于博物馆的非正式教育课程应当涵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按各个学段和层次精心设计,构建每个学段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体验内容及评价标准。

结语:

通过使用博物馆、学校配套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从多角度来学习课程,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效结合,使得学校教育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同时,对于那些与博物馆展品密切相关的学校课程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学习配套资源,发挥博物馆的专业知识储备优势,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支持学校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然博物馆 教学 自然科学 课外培训

作为博物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丰富的史料、实物、图片,通过分门别类的方法,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动植物、矿物以及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形象、直观、立体等鲜明表现手段从整体到个体等方面来展示我们人类的科学成就。作为自然科学最好的教育场所之一,自然博物馆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宣传教育场所,让他们充分地领略到自然科学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变化脉络与轨迹,是中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一部百科大全。可以说,教育在博物馆中的职能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一、自然博物馆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起着实物博物馆的作用

博物馆是对学生的课堂教育起着一个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中小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书本知识并得到切身的体验。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可以让他们主体性得以激发。中小学生在博物馆看到多种以往在书本与电视上能见到的实物并聆听专家的讲解,甚至于还能够有机会亲手去触摸这些实物,去细查实物的动向并探寻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自然界的秘密。博物馆的这种做法让中小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手脑并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中小学生在实物所创造的教育情境中有着切实的体验与感受。博物馆所拥有的动植物标本实物以及各种罕见的图片与影视图像,这些都能够将各种自然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中小学生。对于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构成以及获取自然科学知识的效率都有裨益。自然科学包罗万象,门类复杂,中小学生要想通过书本来了解并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我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实物,让中小学生仔细观察并聆听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中小学生也能够有效的接收来自博物馆的知识。

同时,我们可以让中小学生接触实物,对其的理解以及记忆要比书本上来的直接的多,效果也要好许多。博物馆应当本着以人为本,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让自然科学的教育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还原、再现,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博物馆的实物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中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之心,而我们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工作是异常重视,并尽己所能来帮助子女。现在学校的课程是互不干涉,各自教授各自的内容,这样就造成了事物的内在联系被人为的割裂,中小学生即便吸取了其中的知识但也会因为知识面的宽度不够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博物馆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让各学科的知识整体的表现在中小学生面前,并且形成中小学生有自己切实的体验与感受。

博物馆还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与学校配合举办“生态夏令营”、“兴趣冬令营”、“博物馆活动夜”等,通过游览、旅行、采集标本、参观历史遗迹和革命纪念地,访问英雄典范、看电影、讲故事、知识竞赛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同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配合展示播放各种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影片、录像带及幻灯片,增强课堂辅助教学的功能。

三、博物馆开展课外特色培训

自然博物馆如同一本包罗万象、真实、立体的课本,从宇宙天文到地理环境,从生物种群到人文世界等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解释大自然的生息演化规律,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引起人们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从而将重视生态保护落实到行动中去。特别是博物馆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千百万年地球演化的证据,还包括了演化的结果――地球上的奇特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博物馆在自然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方法方面,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直观、丰富,相对课本的枯燥讲解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过分析中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语言艺术有一定的追求,他们渴望得到表现的机会,并得到人们的认同。自然史博物馆可以下学校结合,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的课外特色培训。这样的培训形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位生热爱关心大自然的意识,以学习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将学习热情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并且以此为契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树立服务社会和对他人尊重的品质。另外,用博物馆的各种实物是科学知识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儿童对认识事物的规律。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应结合实物展品,向学生讲解自然科学知识、一个合格讲解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邀请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气声发音、语言表达技巧和其他内容。由于自然科学知识过于庞杂,教师可以精选一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例如,选择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主题,系统讲解地球、生命、生态的演化规律。当培训教学内容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地讲解,以便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有个全面的检验。

小讲解员们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勇敢地在展厅面对前来参观的观众富有感情地讲解,灵活地配合实物标本加以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补充和修改。观众随时提出问题,小讲解员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发挥机动灵活地予以解答,观众、老师、家长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渐渐找到自信和感觉。

总之,新时代的自然博物馆管理要与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娱乐游戏中了解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这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首要任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出大量的体验式的互动型的寓教于乐的大型科普展品,进行真正有效、超强感染力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程度,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兰香,赵耀.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南方文物,2007,(1).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博物馆 儿童教育 终身教育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是实物的图书馆,是民族记忆的殿堂[1]。博物馆在传承文化、教化民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在精神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在逐渐转变教育理念,在宣传教育、陈列展览、服务理念等方面做着大胆的创新与探索。特别是在儿童教育这块,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安排在校学生参观,举办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兴趣,这些都凸显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仅是偶尔的一两次活动,一两次集体参观学习,缺乏教育的可持续性,难以拉近学生与博物馆的距离。由于中西方对博物馆的概念理解不同,在西方的museum以muse为词干,强调的是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2]。在中国,人人常常认为博物馆是以物为中心的,重在说教,大家看过了就忘记了,教育效果不佳。

儿童教育是博物馆社会化功能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博物馆在儿童教育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大部分博物馆没有把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分开,混在一起,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博物馆教育业停留在说教、施教方面,难以让孩子接受。很多博物馆在进行大胆尝试,也有做得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辟的“南越玩国”,上海的儿童博物馆,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西方很多国家,关于博物馆的儿童教育这块起步比较早。美国的博物馆把儿童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19世纪后期,北美地区就兴建了一批儿童博物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安全、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旨在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事物的能力。相对来说,国外的一些儿童教育更加成熟,有了一套儿童培养教育的体系。在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国内博物馆学习、借鉴之处。

一、建立儿童乐园,先让孩子踏进博物馆大门,为持续化的教育提供场所。

国外有儿童博物馆,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互动教室――workshop,或者是没有专门的儿童室,专门为儿童设计好一个参观线路,国外很多博物馆儿童教育比较成功。在我国,儿童教育处在探索阶段,国内民众对博物馆教育缺乏重视,把孩子的教育一股脑地放在学校教育上,这使得国内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事业一直缺乏前进的动力。我认为,在国内,做好儿童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博物馆内建设一个儿童乐园,先让孩子主动踏进博物馆的大门,再搞儿童教育,为儿童的可持续化教育提供一个场地。

需要这样一个儿童乐园,让孩子自由穿梭其中,学习喜欢的东西,在玩乐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启发式教育。这样的启发式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孩子接受的启发式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这种教育需要具备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化教育,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固定的玩乐场所,能够为孩子记住,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博物馆的匆匆过客。博物馆需要一个儿童乐园,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需求,馆舍造型比较生动,色彩亮丽,陈列展览内容多具有趣味性,打造出一个属于孩子的玩乐、学习的天地,实现孩子与博物馆的互动,寓教于乐,为孩子的持续化教育提供场所,提供机会,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开创全国首个馆内儿童乐园――南越玩国,主要针对4~8岁的小朋友。在南越玩国内,可以模拟考古过程,孩子跳进沙池,用工具挖掘宝藏。再把挖出来的宝藏放置于指定的识别区,电子屏会自动读出宝藏的身份和用途,增强了互动性,让孩子们更易于理解。此外,孩子们可以穿上汉服,攀爬干栏式建筑玩乐……这样的儿童乐园无疑是成功的,考虑到了孩子的年龄与接受能力,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易于为孩子所接受。这样的儿童乐园,孩子去过一次还想去第二次。上海儿童博物馆也是国内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无论是项目的趣味性、真实性还是语言解读方面的生动性,都考虑到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与接受能力设计。

一个孩子学习乐园的建成,不是为了孩子一次两次的参观,而是吸引孩子一到周末、节假日都会主动想到到博物馆的儿童乐园玩,让孩子主动踏进博物馆是展开儿童教育的第一步,最终目的是实现儿童的可持续化教育。

二、家庭宣传是专为家庭参观者设计的。

儿童来博物馆参观游玩,肯定需要有成人的陪同。一种是由学校组织参观,一种是由家庭成员的陪同。更多的情况下,儿童一般由家长陪同。在服务和宣传理念上都要考虑到家庭参观者方面。无论是儿童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内设置的儿童乐园,或者是在做儿童教育这块的博物馆,都要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为观众对象,在服务理念上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3]。

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家庭参观者设计的参观路线与介绍,Family map family guide,就比较受家庭参观的欢迎。在family guide中考虑比较细致,如果家庭观众时间比较紧,预计要在1小时内参观完,博物馆就会根据1小时的行程推荐观众博物馆必看的藏品;如果观众预计有3小时时间,博物馆就会做出相关推荐。每个周末都有特地为家庭参观者举办的免费活动,把适合儿童参观的一些有趣的藏品挑出来推荐给儿童,还为儿童准备了蜡笔、铅笔、便笺本等美术用品,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发挥。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经常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活动,也是以孩子感兴趣的为主题,比如说学习中国的剪纸艺术,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也让孩子在玩乐中达到了一次受教育的目的。华盛顿首都博物馆会为孩子制订一个年度学习计划,专为3~6岁孩子设计的游玩路线图,每个项目都是按照俄勒冈州地区孩子的教学水平设计的。这个游玩计划,能够让孩子们在华盛顿博物馆玩个够。当然也考虑到了一个家庭游玩的所有需求,包括出行计划、坐车、费用等,真正达到了以孩子教育为中心为家庭观众服务。

三、应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我们要摒弃传统的说教,更多的思考怎样鼓励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教孩子如何使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比告诉孩子怎样做更有意义。

1.区分孩子的年龄层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使得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让孩子乐在其中。

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主要把孩子分为三个阶段,6岁之前,注重从色彩、动物造型、人物和地点等角度展开教育活动;7~12岁,采取自我导向型学习,前提是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存在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老师提前布置好这次参观展览的任务,学生在博物馆实地学习参观,分组讨论这些艺术品,提出见解与想法。青年阶段,有专门的学习室,并且可以参加馆内定期组织的学术讨论会。

2.以提问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发挥孩子的创造力。

6岁之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处于想象力最丰富的年龄段,好奇心重,要抓住他们的兴趣开展活动。首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动物形象入手,挑选出博物馆中含动物形象的藏品作为对象,介绍藏品上的动物是什么,是用什么材质制成的,动物的姿势是什么。进行诱导式提问和启发式思考,让孩子们在参观的同时思考。比如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名叫a girl with her doves,先整体介绍了这座浮雕上雕的一个少女和手中的一只鸽子、穿着,等等。在了解完这座浮雕的大概后,提出几个问题:对这只鸽子,女孩有怎样的感受?在这个艺术馆中,你能找出另一个与鸟有关的例子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紧扣艺术品本身,而且在诱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在亚洲,也有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上比较成熟,像日本的京都国立博物馆有一个workshop,孩子们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在workshop可以动手绘画,在陶瓷盘上做装饰,这些手绘艺术品主要是日本的和东亚地区的艺术品和工艺品。这是在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6~12岁的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开始形成知识结构,有自己的想法,有动手操作能力,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创作,用自己的理解解决问题。6岁之前是学习的过程,那么6~12岁应该是做的过程,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化理解:华盛顿博物馆,在馆内设置卡通制作室,不仅使孩子可以看到荧幕上卡通形象是如何制作的,而且可以动手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形象。沙可乐美术馆为儿童免费安排想象亚洲的活动,使儿童依靠导游图自行参观,制作一件艺术品带回家。迪杨纪念馆配合学校教学计划,展开活动[4]。鼓励和诱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重要的,给孩子想象与创作的空间,把孩子完成的优秀作品,放在博物馆的儿童乐园区或者在博物馆的官网上展示,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对于青少年来讲,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逐渐培养了兴趣点,喜欢深入研究。华盛顿博物馆: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博物馆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课堂,鼓励他们进行学术研究,有机会可以邀请他们参与到博物馆方面的学术讨论会。在大都会博物馆,青少年对博物馆某个方面感兴趣,可以向博物馆提出申请,无论是在文物摄影、教育、学术还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上获得内部一些资料,与孩子们分享。还可以让青少年免费参加由艺术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组织的活动、学术讨论会,等等。还专门设置了Study room,在那里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分享思想。

儿童教育是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国家的未来,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博物馆的教育责任越来越重。博物馆开始关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进行探索与实践。博物馆工作人员,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如何将一种精神的东西注入博物馆的躯体内,这种精神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博物馆对儿童的持续化教育,成为儿童终身教育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2]宋向光.当代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中国博物馆,2012(4).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1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优势

博物馆凝聚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叙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现着人类整体文明与智慧,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

1.1博物馆是直观性展示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直观的实物、模型、标本等藏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配以图文的形式来展现、传递久远的历史文化,借助讲解员详尽细致的讲解服务,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等视听技术手段,给青少年创造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展示环境,从而全面调动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让青少年参与到场馆的生动氛围中,全方位感受藏品的文化质地与知识信息,从中得到教育,增长见识。这种以实物表达内涵和传送信息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激起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求知兴趣,与学校枯燥的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相比,博物馆给青少年提供的教育资源更具直观性、真实性和形象性,也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

1.2博物馆是丰富有意趣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实物资料使博物馆天生就具备大量立体的、直观的教育资源。参观博物馆人文环境、触摸实物展品,视听馆中贴配的图文语言、参与其中的互动环节等等,这些非直接的教育方式,非常适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及情感特征,可以把课堂上的抽象知识生动地转化为他们易于接受的现实感受,从而引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进而生发出他们自觉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自然提升他们关注历史、承继文化、担当社会的使命。可以说,博物馆收藏的实物及其整体环境所内蕴的文化意趣,就是熏陶、激励、教育青少年的绝佳教材。

1.3博物馆是自主开放性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有形无形的教育资源无所不在,能够给予青少年自主开放的良好教育氛围。其一,博物馆藏品丰富、展览形式多样,青少年可以在博物馆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其二,博物馆的很多活动是采取开放的形式,常常会向社会公布教育活动日程,教育活动采取的规模、形式及场所也很灵活,青少年们可以方便地加入其中。在博物馆不拘一格的教育氛围里,青少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参观日程和选定参观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接受和寻求哪些知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改变了青少年在学校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调动起青少年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给他们以拓展视野、激发创意的第二课堂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可以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引导的自主学习者。

1.4博物馆是素质大拓展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教育资源还可以拓展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比如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陈列展览,既可以展示人类文化的历史风貌,又可以展示地方奋斗不息的发展脉络,还可以展示当代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辉煌成就。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博物馆教育资源全部可以涵盖得到。如,综合性博物馆可以扩充学校德、智、体、美等多种课程科目的教育内容,艺术类博物馆在配合学校美育方面优势明显,科技类博物馆在配合学校智育方面效果突出。因此,将博物馆广博开阔的教育资源作为青少年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对于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2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利用策略

博物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发挥其资源优势,必须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博物馆教育感染力,拓宽博物馆教育渠道,真正把博物馆文化变为滋养教化青少年的精神动力。

2.1提高博物馆自身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意识

我国博物馆教育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但很多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利用和开发。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展潮流,提高博物馆自身的开发建设,深度挖掘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首先要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研究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借鉴其他教育形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提升、完善博物馆教育体系。其次要加强对博物馆收藏物品的研究,扩大藏品研究的侧重点,改变传统纯学术的研究角度,从教育服务大众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出发,对藏品的研究除保持传统风格外,也应根据观众的心理规律、认知特点、学习需求来调整研究方法路径,真正挖掘和展现出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内涵。最后,要重视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创新研究。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应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与时俱进地设计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新活动、新模式、新方式。如河南博物院开展的编钟古乐活动、西安半坡博物馆设计的史前工厂、宁波博物馆的青少年探索体3D立体拼图等,这些特色活动吸引了青少年留恋关注,很好地展现了博物馆内在的教育魅力。

2.2注重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

作为公益性的特殊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职责使命,博物馆和学校应当加大合作力度。其一,各方主管部门应当为馆校合作制定共建计划,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在经费、政策和组织上给予支持;要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馆校联谊活动,以展览、宣讲、辅导等形式让博物馆育人活动在学校落到实处。其二,学校方面也应当切实地参与到互动计划和实施中去,在经费上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诸如人员培训、课程建设、组织参观考察、邀请专家座谈等各项活动的开展。其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为馆校合作搭建平台。只有当教师掌握、了解了博物馆的文物文献资源,把藏品内涵的历史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青少年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桥梁作用,博物馆也培养和吸引了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大批人才资源、观众资源,可以更好地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博物馆教育中的传播效应,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和职业拓展课程,为青少年汲取知识,提升素质,充实人生提供一个馆校交融的良好文化环境。

2.3充分发挥青少年志愿者组织的服务作用

西方在博物馆开发、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工作方面已有成熟惯例,招募和建立青少年志愿者组织助力博物馆事业已经成为风气。相比之下,我国的青少年志愿者组织活动开展的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和热情,有的地方甚至对志愿者活动还抱有错误态度,把志愿者简单地当成不要报酬的临时工或义务工作人员。作为特殊的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工作需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积极主动地为青少年志愿者创造便利条件,使博物馆成为他们最好的社会实践场所。博物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平台和机会,如安排专人负责专业的指导培训;协助博物馆组织观众、志愿讲解、分类收集社会对评价意见;参加博物馆活动策划、办展、宣传;参与博物馆藏品的清洁、整理、收藏等等。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们收获的不仅有鲜活的文博知识,还有宝贵的情感升华。

2.4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博物馆在线教育体系

西方很多博物馆都利用网络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板块建设成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中国博物馆界落后于其他许多国家[1]。今天,我国博物馆网络建设应跟上时代的潮流,勇敢应对移动互联网风潮,认真面对庞大的青少年网民群体,与时俱进地发挥网络平台威力,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体系开展青少年网上教育阵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博物馆教育时空,方便青少年群体网络学习;另一方面,将青少年在线上博物馆的学习经验和在实体博物馆的学习体验进行虚实对接,实行比较互动,让博物馆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建设和完善博物馆网络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博物馆青少年网络教育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