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物馆开发设计

博物馆开发设计

博物馆开发设计

博物馆开发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衍生品;博物馆;设计;产业开发

博物馆文化的衍生品,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博物馆自身丰富的藏品资源,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社会影响力等,开发出的一系列博物馆文化产业产品。例如,配合博物馆的主题陈列展览,编辑一些图片和文字的图书或音像制品,开发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复仿制品,设计以一些藏品为基础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博物馆本身或博物馆举办的某次展览专门设计的宣传品等。如印有艺术作品的创意海报、生活用品(餐具、冰箱贴、钟表)、服饰(T恤、丝巾、围巾、帽子、背包)、文具(笔记本、便签、钢笔)等不同类别的商品。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内涵目前没有权威的学术定义,通常是指以博物馆藏品原作的思想主轴为中心,向外延伸概念的创作性商品,开发设计的目的是让消费者透过商品了解艺术品的内涵目前没有权威的学术定义,通常是指以博物馆藏品原作的思想主轴为中心,向外延伸概念的创作性商品,开发设计目的是让消费者透过商品了解艺术品的内涵及原创作者的创作理念。讲文物本身的文化内涵与商品之间进行沟通与链接,是可以带回家珍藏的博物馆文化记忆”。

一、博物馆艺术衍生设计原则

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博物馆都非常重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艺术衍生品在国外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运营机制。在国外,几乎所有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艺术商店。法国国家博物馆在全国经营了40多家的商店,艺术衍生品的产品大到古画文物的复制品,小到钥匙扣、手机链、丝巾、水杯等,一年的收入达到4000多万欧元。

目前国内的艺术衍生品刚刚起步,设计研发到管理、销售都不是很规范。目前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还存在以下种种不足:一方面是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为单纯的原样复制或在印上某些商品上,不能很好的和商品结合,另一方面为质量细节不够精细,工艺品的水准比较差,甚至很粗糙,这对顾客或游客来说像小儿科,不值得购买收藏。

在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上面,必须把握同一性、差异性、民族性、有效性等基本原则。实现VI设计的标准化导向,必须采用简化、统一、系列、组合、通用等手法对企业形象进行综合的整形。对设计内容进行简化设计,通过提炼在加工来达到好的视觉效果。尤其在构成元素的组合上面一定要简化,便于标准施行。在广告和包装袋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征以及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来达到视觉效果。

二、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创意设计重点

在博物馆视觉设计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单一的展品形象,和社会与时代的融合不够,在视觉效果上面,没有达到真正的视觉传达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展示媒体也随着信息流量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和扩大,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催生了一些新型的博物馆媒体。在科技发达的国家里,博物馆的视觉识别系统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之一,从而为博物馆的传播空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注重衍生品的多样化的设计

在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设计元素中,要让民间艺术真正走进现代大众的生活空间,让大众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环节中来,就必须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赋予时代化符号,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区域文化特色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设计形式上面要进行多样化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2、注重塑造知名品牌的设计

目前国内艺术衍生品开发、推广和运营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更没有文化品牌意识。品牌文化是赋予品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能够赢得顾客忠诚,从而赢得稳定的市场,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产品制作的比较粗糙,这对消费者而言,产品的质量粗劣不值得收藏购买。但是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在产品策略包装上,就懂得相应的品牌策略设计、品牌推广和包装设计,产品质量精细,追寻新意、创意的包装效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要有品牌意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能够对公众有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要不断的更新产品开发速度和产品时效方面,会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这样就不会被市场上重复和粗糙的复制。所以说,要完善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市场环境,树立名牌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对品牌的不断延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注重文化视觉识别的设计与数字动漫产业结合的开发

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现在已成为博物馆活动的重点。目前市场活动已进入策略经营阶段,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渗透到博物馆活动的各个领域,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竞争也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环节。

同时还可以与数字动漫产业相结合。通过四维空间技术展现出来,动漫文化不论是在视觉效果上还是在情节上,都有较强的可读性,画面唯美、虚构出来的形象集智慧与美丽一身,适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因此动漫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据资料显示,“全球仅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就高达5000亿美元,英国数字娱乐产业已经成为该国第一大产业,日本动漫产品出口量超过钢铁4倍。”所以,好的文化视觉识别设计,以及有效与数字动漫产业的结合,才能焕发起博物馆衍生品设计的艺术新生命。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虽然先天条件不足,但仍有很好行业前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从本土文化出发,来挖掘文化视觉符号,从本土传统艺术文化中吸收精华。从传统艺术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化知识,文物中的历史、故事、图像、形式等中提取设计的重要元素,这些都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母题,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开创出具体而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创意产品。

参考文献:

[1] 宋向光.博物馆定义与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中国博物馆,2003,04

[2]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士论文

[3]黄海.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的新趋向.美术大观,2010,10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对河南博物馆艺术衍生品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立项编号:132400410358

博物馆开发设计范文第2篇

(一)文创产品形式单一

据作者调查,发现目前天津博物馆纪念品销售商店主要有平面印刷类、典藏复制品、文创产品类这三大类文化产品,从销售产品的数量和陈列布局,占主体销售产品的依然是传统的纸质印刷品,如名家画册、学术资料、各大博物馆馆藏介绍等,其次是价格高昂的古玩复制品与女性珠宝首饰,最后占的比例最少的才是文创产品,种类屈指可数,有女士丝巾、男士领带、铅笔文具、冰箱贴、马克杯、挂件等,而冰箱贴和马克杯表面印制的图案不具备馆藏特色,没有地域代表性,只是做了简单的表面印制处理,从外观造型设计上和内容选取上都没有可太多可取之处。文创产品设计从种类上显得非常少,点缀在部分明信片之中,外观形式也显得非常单一,让消费者难以产生购买的欲望。与之对应的国外博物馆文创产品,例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推出的莫奈太阳花手表、路易葡萄胸针,圣地亚哥博物馆里推出的名画魔方等,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能玩能用,还带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的文创产品,可见,博物馆文创产品必须打破产品形式的单一化,结合馆藏文化设计与人们生活紧密的雅俗共赏的文创产品。

(二)文创产品实用功能单一

天津博物馆除了印有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明信片、书籍、纪念封等传统纸质收藏旅游纪念品以外,和老百姓贴近生活的实用品屈指可数,虽然有铅笔文具、冰箱贴、马克杯、陶瓷台灯,但却毫无特色可言,且实用功能显得单一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创产品太少。而苏州博物馆则研发设计了各色T恤、手机壳、背包、扇子、印章等种类繁多的文创产品,除了这些好看、实用的产品外,还利用馆藏资源研发设计一款“好吃”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进行销售,引得人们纷纷购买,真正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开创了国内博物馆利用馆藏设计食品类的先例。

(三)文创产品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从天津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总体考察来看,天博文创产品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及馆藏文化特色。对印制在产品上的图案没有体现馆藏特色,识别性不高,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欲望。整个纪念品商店销售量大的还是传统纸质的馆藏印刷品。由于这些种类较少的文创产品缺乏天津地域文化和馆藏文化特色,因此,难以获得游客及消费者的青睐。

(四)缺少文创产品市场营销理念

天津博物馆纪念品商品文创产品目前只依靠实体店面进行销售,依然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不利于产品的营销推广。当前信息社会早已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方式,线上与线下,实体与网络,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虽然我们国家对博物馆营销管理做了限制,但是如果本着文创产品承载的文化价值的广泛推广,扩大销售渠道,适时灵活进行文创产品营销,只会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理念的革新。上海博物馆的上博艺术品公司身先士卒,2013年3月在上海浦东机场T1航站楼开设了博物馆专卖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缺乏创意人才队伍

从天津博物馆出售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调研上,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创意产品缺乏优秀的创意设计,或者根本就没有创意可言,如果产品缺少创意核心,那再好的资源也不能利用起来,更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而要有好的创意,人才队伍是关键。天津博物馆由于受编制数量的限制,没有自己的专门文创产品设计团队,文创产品只是委托他人进行简单设计,设计人员对馆藏产品了解不深入,没有切肤之爱,自然无法设计出具有天博特色的文创产品。正如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鹏所说“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做文物的复制品,没有任何创意可言。”“文创产品的重点在‘创’,我们离自主设计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而故宫博物院则下设文创团队,专门集结有创意的年轻设计师,进行文创研发。上海博物院成立上博艺术品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不得不迫使其聚集优秀的创意人才进行产品的研发。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拥有自己的商品研发部门和人才,能够精确地掌握博物馆文化商品精神,设计出本馆独有的文化商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创意人才队伍,参与到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事业中来,设计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设计观念陈旧,缺少时代特色

天津博物馆虽然在2014年增设了文创产品销售柜台,但依然以原来的平面印刷品为销售主体,增设的两个文创产品柜台效果不佳。只是被迫顺应潮流,没有真正全力以赴地了解和认识的文化创意产品,其思维依然停留在过去销售纪念品的观念上。博物馆文创产品出现的时间不长,传统观念在博物馆内部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认为把博物馆文化符号印刷在文创产品外观上,即完成该文创产品的设计,这种观念显然非常简单粗浅,而这样的设计也不能称之为好设计,更不能很好地传递文化理念和设计思想。好的设计应该是将文化融入到产品本身,而不是做简单地拼贴。大众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改变,因此,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应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来进行文创设计。

(三)博物馆文化没有“活”起来,缺乏有效传播

博物馆文化不应该是“死”的,而应该是“活”的。虽然博物馆成列的是历史文物,但这些文物本身凝聚着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除了博物馆自身做好文物珍品展示外,还应将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做“活”,那就是依托承载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将文化传递和浸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创产品的设计,让它实实在在走入老百姓的生活中,做到让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传播目的,让博物馆文化随时随地的潜移默化影响和熏陶大众,真正实施有效传播。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策略

(一)产品设计的市场定位策略

1.价格定位:目前,天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价位偏高,消费群体主要定位在成年人群,缺少成年人以下,尤其是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消费群体。为大力推广文化宣传和传播,作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理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价位上应具有高、中、低档,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买得起不同档次的文创产品。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花样经常翻新,大到桌旗、丝巾、玻璃器皿,小到水笔、书签、冰箱贴,设计出的文创产品类型主要锁定在文具及日常生活用品范围内,造型美观,实用性较强,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2.产品设计定位:青少年是出入博物馆的主体人群,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文创产品,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动漫元素结合馆藏文物进行综合再设计。比如博物院设计的“国宝好玩艺公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动漫造型吉祥物“龙壮壮”和“凤美美”来表达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体现“龙的精神,凤的内容”。这些利用动漫造型设计的具有“萌”系列的文创产品设计大受欢迎,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外观设计采用动漫卡通造型,创意设计新颖独特,且对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具有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具有当代趣味性,且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功能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让现在年轻人能够喜爱并接受,从中培养自己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热爱。

(二)产品设计策略:对文创产品实用功能进行开发,让消费者能够带回家

1.外观设计:产品外观设计应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与公众的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相关,让公众有亲近感,产生“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天博应突出新颖原创的外观设计研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今后开展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起到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功能设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则秉承“艺术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信条,特别重视现代审美和生活实用性的结合,开发出很多创新、有趣和多功能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如服饰、个人配件、书籍、礼品、玩具、珠宝、家具、家具饰品、照明以及旨在改善日常生活的家用器皿等。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将“宫”文化与文具功能进行结合。同样,天博可以找出最具馆藏特色或者天津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文化元素后,与产品实用功能进行结合,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多功能性的产品。

3.内容设计:挖掘天津地域文化和馆藏文化,突出产品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从天津博物馆藏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提炼出代表性文化元素,有效彰显博物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从天津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文化中挑出具有天博代表性文化元素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故事来进行创意设计及地域特色突出的设计研究,注重天津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天津博物馆藏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有效彰显天津博物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如故宫博物院依托馆藏文化故宫的建筑、馆藏文物等为元素进行研发的特色冰箱贴、瑞兽铅笔、木质微缩家具、玩偶、琉璃、手机壳等产品,颇具特色,并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购买。

(三)产品的营销策略:引入先进传媒技术手段,达到宣传品牌形象及传统文化普及目的

1.网络营销:利用天津博物馆网站,设立文创产品标题栏,进行网络宣传推广,和淘宝、京东等网络电商平台合作,进行网络营销。许多博物馆都利用自身的网络平台对文创进行销售和宣传,同时在专业B2B、B2C平台建立网络商店,如故宫的故宫淘宝,苏州博物馆的苏博淘宝,镇江博物馆的网上商店。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朝珠耳机”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网络实施营销后爆红。

2.新媒体推广:利用手机新媒体APP进行天博品牌推广,如将天博经典馆藏品进行动态交互设计,制成APP供公众免费下载,他们在手机下载展品APP,通过手指与软件的交互,获取生动的展品文化背景知识。如故宫博物院根据院藏珍品《韩熙载夜宴图》集学者及艺术家之心力,历时两年,以专业的学术资料、丰富的媒体内容及创新的交互美学,精心研发了《韩熙载夜宴图》APP。手机持有者通过在手机上下载这款APP,就可以实现与这幅馆藏名画的互动,并获取到对这部传世名作背后相关的文化知识,也可以了解到由这幅名画开发出的文创产品。

四、总结

博物馆开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功能设计;管理执行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68-02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论对于社会文化还是对于国民素质教育都是具有极高价值和意义的实践。然而,在逐步践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博物馆的功能设计还是管理执行层次,均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衷及社会价值

博物馆是汇集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核心成果的重要场域,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其内涵和精华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是需要全面共享的。由于全民素质整体参差不齐,过去的博物馆管理无法达到其惠及全民的文化宣传教育作用。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践其本质及初衷是削弱博物馆本身的经济属性,使之更好的为普通群众服务,实现全民的素质及文化层次整体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可以活跃公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也能从整体上提升公民的文化生活品位及素养,提高公民的文化意识,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热情和习惯。同时,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逐步践行公民权利平等的重要示范实践,可以使得全民共享人类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核心精华,为实现其他领域的全民平等实践提供先行参考。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举措,使得部分社科文化资源缺乏的团体也可以借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提升自身团体教育的整体实效,实现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变化及问题

(一)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

教育功能设计增多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首要突出变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文化机构,自产生之初其教育功能就是先天存在的。博物馆有必要开展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甚至价值观会发生某种改变,最终转化为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职能。实行免费开放后,来参观博物馆的整体人数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的人数就达8.9亿人次,这个数量每年还在不断攀升。因而在设计教育及知识普及层次的展览及活动时能够接触的观众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显著增长。不少的博物馆以参观人数总量的数据提升标榜自身在教育功能设计方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却忽略了这些教育功能设计的群众满意度问题。免费开放实行以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普遍枯燥且照本宣科,以说教的方式为主,实行免费开放以后这种格局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很多群众在参观了一次博物馆后表示再也没有兴趣参观第二次,而且对于博物馆强势宣传的教育知识,43%的参观者表示出来后就全部忘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味强调知识灌输,却没有找到适宜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深度挖掘馆藏资源的真正价值优势,导致群众接受程度不高。整体来看,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普遍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是大趋势。

(二)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馆藏及工作人员整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及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未实行免费开放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稀少且参观人数稀少,讲解员仅需要维持少数人的秩序,工作散漫,情绪不高,导致参观者也很难有热情提升观赏的意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接待的参观者人数显著提升,因此其在组织群众观赏的节奏及能力布局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了。然而,在观众观赏馆藏珍品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理念及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和接近群众的真实需求。针对博物馆中的各项规定以及公共设施的介绍标示十分不全面。群众参观中有困惑时根本无法找到解决其困惑的途径和方式。部分展馆内只留下群众自行参观,想要寻找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咨询都十分困难。不少群众在免费参观完博物馆后表示,如果不是孩子希望来看看,自己是绝对不会再来参观的。整体来看,实施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挖掘博物馆深度社会服务的实践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

由于免费开放后前来参观的观众人数显著提升,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参观需求的群众都能得到参观的满足感,博物馆普遍在休闲娱乐功能设计层次做出了不少改动。在博物馆周边设置书店、餐厅、咖啡馆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潮流趋势。虽然这些设置的确满足了部分参观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但是同质化的布局也会使得博物馆自身的独特性减损不少。此外,在博物馆周边休闲娱乐功能及设施增加时罔顾博物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性格,盲目加入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的布局使得很多高档次博物馆显得不伦不类。部分以学术人士游览居多的博物馆居然照搬其他博物馆的做法,设置了专门给儿童休息和玩耍的游乐空间,使整体显得不伦不类,而且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整体看,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现实极大的损害了群众参观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博物馆自身宝贵的馆藏资源,其实践有颇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反思

(一)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

有鉴于目前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的问题及现实,需要在未来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要从教育功能开发的“质”和“量”双重层次保障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达到满足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现实需求目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参观人数激增是事先就应该可以预测到的改变,不能以“量”的增加成为标榜博物馆教育功能实践成效增加的标志。未来的工作需要从深度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起。要审时度势,采取宏观策略,结合博物馆自身馆藏特点以及参观群体特征,深度挖掘那些有质量有创意的教育功能实践项目,针对不同观赏层次及需求的客户实施独创性的教育开展模式,差别化的对待不同馆藏与群众之间的教育接触点,形成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发及设计。例如针对未成年人教育,要体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的理念。未成年观众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是他们通过与博物馆展品或藏品的知识信息、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传统教育中那种过多强调外部刺激、观众被动接受的思维在更多情况下只能是事倍功半。面对这类观众,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主要指经过谨慎分析、提炼、开发的,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展览信息和相关知识),创造出能够帮助和促进未成年人学习的环境(主要指博物馆专门辟出的学习空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趣激励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未成年人实现启发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

(二)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

有鉴于免费开发后博物馆在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层次存在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的显著困境,提升博物馆的群众服务能力是关键。为此,要积极的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目前的博物馆馆藏工作人员仍然以馆藏知识层次的能力以及对馆藏保护、保管方面的能力为考核基础,缺乏针对其服务能力以及与参观者沟通能力方面的相关考核。这导致了目前博物馆馆藏工作的人员对于如何更好的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处于茫然的状态。既没有更好服务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理念,也缺乏群满足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眼界。未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招纳及培训过程里要将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意识纳入考核及评定的范畴,以此改善目前博物馆整体的工作环境基础。使得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能有锐利的目光在群众参观过程里及时发现群众需求,满足群众参观之余的其他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参观者在博物馆参观过程里无后顾之忧的欣赏馆藏的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化鉴赏水平,陶冶自身的文化情操。

(三)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

休闲娱乐功能性的增强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成功博物馆管理改革道路经验都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然而,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显著问题和困境。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目标的观赏群众特性,以观赏者的需求和审美角度设计休闲娱乐设施开发,不能盲目跟风,觉得国外的成功经验很好,就不顾自身馆藏及参观者特点盲目复制。需要审时度势的理清我国博物馆参观者整体的素质特性以及观赏娱乐需求情况,有的放矢地集合自身馆藏资源特性设置相关配套娱乐服务设施。在保障馆藏资源优势不被磨损的前提下服务那些有既定休闲娱乐需求的群众。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各项休闲娱乐设置的核心,不能只为眼前的泡沫效益就盲目损毁博物馆自身形象。

[参考文献]

[1]王龙,杨秀侃,王敏.论公众参与和博物馆功能的发挥[J].博物馆研究,2013,(4).

博物馆开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设计;要点

0 引言

21世纪,我国文博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契机。随着文化服务理念的不断提升和服务设施爆炸式增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盛宴的品质需求越来越强烈。博物馆,作为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重要载体,如何做好场所设计成为广大设计人员的一道课题。

1 博物馆建筑设计要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版)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注册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2650座,比2008年增加了40%(见表1)。大量新建、扩建的博物馆不仅在设计理念上推陈出新,而且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使用方面也发生了多种变化。但是,在文博建筑进行方案和工艺设计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展陈流线,恰当满足维保工作的硬件需求,巧妙解决安防消防设计的矛盾等问题至关重要。

表1 2008―2011年博物馆注册登记数量

1.1 有机整合建筑与展陈设计

博物馆是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于一体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缩影,有着其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属性,这个特点构成了建筑实体的基本生存环境并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始终;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利用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向公众展示地域历史与文化高度凝练的成果。也就是说,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开发是建筑本体造型文化的再拓展、再延伸。

通常,观众的参观序列就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主导序列,这个序列是需要设计者按照功能和工艺要求,通过拟合博物馆的流线组织、展陈形式和内容、展品数量和类别,以及群众艺术文化需求等各方面因素营造出来的非常关键的“展线”。展线的构思与设计应当既满足人流互不干扰的参观和文化交流,又不破坏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整体性。换言之,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离不开其内部空间的展陈布局;而展陈设计又是建筑设计理念的再深化。因此,博物馆的建筑与展陈设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博物馆建设中必须将建筑与展陈设计两个子系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克服传统设计中将展陈系统分成独立环节进行设计的缺陷,避免造成内部展陈与建筑风格相互冲突的局面。巧妙应用建筑功能与空间的“灵活性、适应性”原则,创造出具有个性、历史感和地域特征的空间意境,促使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相得益彰。

1.2 巧妙解决消防安防设计冲突

众所周知,博物馆中文物的安保需求与消防疏散的安全设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尤其是设有藏品库房的大型博物馆。保证藏品及展品的防盗是库房和展区的重要设计目标,而防火规范对防火分区和疏散出口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基于此,现有防火设计规范不能完全涵盖大型博物馆的消防安全设计工作,建议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整体设计。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构建“三防一体”的完整防范系统;博物馆场所的消防设计则应充分考虑建筑造型和室内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博物馆展出效果的同时,科学规划防火、防盗分区,通过专项设计和整体优化将“物防、技防、人防”与消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在分区界面安置防盗防火的设施设备,减少消防、安防功能的重复性投入。

1.3 可维修性设计

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日后却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管理、维护和保养。建筑设计师的创作,决定了建筑物建设与运营的费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运行是否安全可靠等。建筑历史中逐渐积淀成的片面的传统建筑理念――偏执于静态的形式结果,却忽视了建筑日常运行过程的合理性,导致了认识论上的重艺术轻技术的先天不足,严重破坏了建筑的生命机理。

可维护性设计是建筑物寿命全周期内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出发提出的又一个建设要求。如同博物馆这种大型公共场所,建筑设计既要考虑外部造型与空间格局的感染力,又要思考运营过程中的发展;既要重视建设的总体造价,又要降低建筑寿命周期内所需的维保经费。因此,工程师在博物馆设计之时就要充分注意到运转过程中维保工作的硬件需求,避免因一味的追求“新奇特”而带来的难维保、经费高的难题。尤其是大空间、大格局的厅堂以及空间狭小瘦长的管道井、设备井等,必须设置方便维修的硬件设施;对于管道间、设备间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防冻和监控设施;特别是存有大型设备的设备间,更需要给维修人员留有必要的操作空间。

总之,博物馆的设计目标既要着眼于其文化气息的表达,又不能忽视其所固有的建设目的与使命。

1.4 “以文物与人和谐共处为本”的设计理念

作为地方一级风险单位,博物馆的物防措施覆盖着整个博物馆的周边及内部区域。从安全角度出发,设计人员为降低临边区域的安全风险,有意识地减少了建筑物外墙窗口及设备洞口的数量,更多的依赖人工环境实现温度、光线、气流的调节,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这样的设计手法势必会给科研办公人员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损伤。因此,合理布局文物库区、展陈宣教区、科研办公区也是设计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有效运用建筑的立体空间进行“动静分离”:文物库区,人员较少,应当侧重于安全防护;科研办公区则应更多地为员工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注重空间的流动、通透与开朗,利用天井式内庭院、半敞开式内庭等设施扩大科研办公人员的户外活动空间,从而保证文物与人和谐共处。

1.5 以节能降耗为核心,提倡绿色环保设计

博物馆作为一个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的公益性质注定没有太多的社会资金来源。面对当前规模大、文物多、管理环境复杂这种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需求,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以节能降耗为核心,提倡绿色环保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借助屋顶等大型平台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或进行屋顶绿化;采用耗电低、寿命长、亮度高的LED节能灯作为照明光源;利用楼宇智能化控制系统集约化管理馆舍设备等等。

2 结语

博物馆建筑是实用性较强的公共建筑,鉴于其公众性、开放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服务和管理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因此,设计师做出既能出色体现地域特色,又方便管理者使用的建筑对于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蓓蓓,成虎,毛龙泉.大型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设计体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7):43-47.

[2]刘东伟.当代博物馆整合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04):17.

[3]邹锋.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博物馆建筑两者关系的考量与启示[J].美苑, 2013(01):95-97.

博物馆开发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展览陈列是博物馆面向公众的重要传播工具。展览陈列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达知识和信息,必须在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加以创新。本文从场景设计、交互性设计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等方面,对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036-02

1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定义和特征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社会需求并具有科研、收藏、保护和展示、教育等功能,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知识性传承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设计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的载体,集中着视觉文化领域的要素,包括展品本身、甄选展品和展示等多方面。陈列是博物馆面向公众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它将形态各异的展品个体,借助于视觉的形象手段,有机地进行组合,鲜明准确地表达展览主题和思想内容,从而向观众传播有关文化和环境的物质见证物的信息、思想和情感。

展览陈列设计是陈列的主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陈列设计”的定义是“依据陈列主题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并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因此,最大限度地为观众传达知识和信息是陈列设计的要求。陈列是功能、技术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因此,展陈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不同于纯艺术创作,而是一种服务于博物馆文化教育、信息传播和审美欣赏的艺术实践活动。展陈设计有着自身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段,具有设计的多维性和综合性等表现特征。

2 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研究和教育的公众服务机构,其功能和宗旨的实现首先必须借助陈列展览这一主要手段。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趋势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博物馆功能的实现和完善对展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的创新是时代背景和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上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内部层面上,就博物馆展品而言,展陈的创新能够在各种孤立的文物展品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语境联系,文物的集中陈列展示不仅要给人“观看”,更要揭示展品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只有通过创新的展陈设计来使展品的内涵和意义得到延伸,形成双向交叉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达到陈列展览的最高境界。外部层面上,就博物馆的整体形象而言,创新的展陈设计能够在展品、博物馆和大众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塑造博物馆崭新的品牌形象,将公众教育机构的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实现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 适应市场和观众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

博物馆展览陈列必须更加形象地传播信息,帮助公众理解展览的文化、艺术、科学内涵,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实践中运用多种创新手法,完善展陈设计,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目前适应市场和观众需求的展陈设计创新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

3.1 场景设计

场景是体现博物馆展览陈列主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形象的景观、背景和环境展示对文物展品起到烘托和突出的作用,用直观的空间语言和立体语言深化展览主题思想,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的丰富内涵,理解展览的精神主旨。场景设计是一种通俗易懂的陈列形式,结合了实体和实景,是多种艺术品类的和谐统一,能够准确地交代文物的特定环境,烘托出主题气氛,实质上是科学与艺术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一种创作。场景设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同时不能忽略它的科学性。在设计场景时要对社会和自然形态进行严密的考证,不能有与生活和文化相悖的艺术加工,要突出可读性和典型性,才能传达最真实最本质的人文信息。通过仿制的环境和道具,并借助触摸屏、投影仪、三维立体展示等科技手段,再现典型场景,贯穿历史文化脉络的系统介绍,让观众融入场景,获得直观的教育体验。博物馆场景的可读性可通过更为丰富的展示手段,拓展历史文化信息,解读展览主题和展品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对观众认知能力的限制,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更加顺畅。迪拜城市博物馆是运用场景设计对博物馆展陈设计进行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摆脱了常规博物馆完全橱窗式的陈列方式,以场景式展览为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全方位立体展示了城市风貌,零距离的陈列展示设计让博物馆展示和陈列生动和鲜活起来,让观众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感。

3.2 交互性设计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如何使观众“身临其境”的进行展示活动的体验,一直是设计的难点。科学研究显示,人们通常会记住阅读东西的10%,听到东西的20%,看见东西的30%,看见并听到东西的50%,说过东西的70%,说过并做过东西的90%。可见信息的传播和教育融合的感官效果越多,留给人的印象就越持久,因此,互动的交流和对话比单向的宣传效果更好。博物馆展示陈列要运用交互性设计,来达到展示手段的创新和信息传播的良好互动。交互式设计的开发和运用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新趋势,能够弥补场景设计中无法让观众动手操作的不足,在博物馆教育和公众体验方面发挥巨大的能效。

现代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大量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交互性设计。多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集文字、语言、音乐和图像于一体,融合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等技术,形成多媒体和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介质。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营造互动交流的操作环境和身临其境的场景效果,改变了传统博物馆展示信息传达的单向性,使博物馆和受众之间的意义沟通更为有效。多媒体技术在各地博物馆展陈设计应用十分普遍,在引导观众和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信息分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科技类博物馆开始开发虚拟技术让观众体验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活动,虚拟技术在国内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是对传统设计模式的革新,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虚拟技术的运用也将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形象,让博物馆通过新的交互式信息传达和公众教育来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

3.3 视觉识别设计(VI)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精品形象和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只有具备鲜明的符号、独特的标志和吸引人的审美感受,才有可能被观众记住。视觉识别系统是理念识别的具体化,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视觉传达形式来传播信息。视觉识别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名称、品牌标志、标准字体和标志色等,可用于包装、办公用品和交通工具等。在展陈设计中导入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系统,通过一定的符号和图案把博物馆展览的精神内涵提炼出来,能够深化博物馆展览主题和定位,集中体现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打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展览品牌,直接影响观众对博物馆形象的评价,有利于争取观众。同时,带有典型视觉识别符号的博物馆导览手册和纪念品,也能够激发观众对博物馆展览主题和文物的联想和回忆,从而加深信息传递的印象,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MoMA是纽约现代美术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的视觉识别符号。最近美术馆又对这一视觉识别设计进行了创新,突出了平面图案调色盘的戏剧化效果,可以广泛应用到美术馆的平面广告、海报、灯箱、宣传册等,更具识别性和力量感。目前我国的很多博物馆尚未充分导入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在视觉识别设计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大空间。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合理准确地导入VI设计,用自己的品牌展览和精品陈列来赢得观众,赢得社会地位和价值,对博物馆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 结 论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一个独特的设计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具有明确的宗旨,是通过陈列展示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服务。陈列展览设计水平直接反映了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层次,体现一个博物馆的学术素养和艺术气质,进而彰显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收藏和研究的机构,更是一个公众和社会的教育机构,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人和博物馆观众之间交流的直接途径,要运用各种创新的设计手法,借助新技术新成果为人们创造一个更有效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傅宏.如何通过城市博物馆展现地域历史文脉的延续——访迪拜城市博物馆[J].装饰,200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