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物馆年终总结

博物馆年终总结

博物馆年终总结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想想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是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和很多同事一样,第一次走进还未完工但气势恢宏的博物馆,参加了层层残酷的面试、笔试。最后,我非常幸运的和很多同事一起参加了在郫县鹿野苑举行的讲解员培训活动,这一次培训令我受益匪浅。在远离尘嚣、空气清新的优雅环境当中,我站在讲台上完成了自己生平第一次讲解……虽然培训是辛苦的。但从那一刻起,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讲解员”这个职业与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尽管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从事这样的一个职业。当然,它给与我的是淡泊、博学和平静的生活。

**年3月,我正式在博物工作了!身体力行的参与到昼夜奋战180天,我感觉到作为博物馆的一员要具备的素质:家园意识。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彼此关心,彼此照顾。我也学会了感激,感谢博物馆的领导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在大学还没毕业就拥有了这样一份高尚的职业,让我在工作的同时,能够汲取更多的知识。自从5月9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后,我接待过省委统战部部长、美国国会议员一行、国务院参事室等等,从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到步履蹒跚的长者……观众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们也学会了慢慢的调。自己的讲解方式,讲解内容,渐渐的掌握了应人施讲的讲解技巧。

作为宣教部当中的一员,我也积极投身到各项社会教育活动中,真正的让博物馆成为广大市民的大课堂。其中我参与并主持了龙江路小学、草堂小学暑期博物馆夏令营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被华西都市报、成都电视台的报道……同时,在暑期我也参与主办了“四川博物院第一届小小讲解员”的选拔和培训。作为培训志愿者培训老师,面对可爱的孩子们我倾其所有把自己所知的讲解技巧、文物知识教给孩子们,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千年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已经培养出能够独立讲解展厅的小小讲解员十余名,他们作为志愿者已累计为博物馆志愿讲解130余小时。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小小讲解员选拔的活动当中,参与选拔的人数达到了109人,与上次参选的30多人人数翻了三倍。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张誉腾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

每一座博物馆都发轫于对象,它们既是博物馆的心脏,也决定博物馆的不同类型。

博物馆的角色意义正是充当对象和观众之间的中介者;在博物馆脉络中,博物馆的诠释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在通过原始对象、直接体验与解说媒体,来呈现事物的关联性和意义”。通过对象及其诠释,博物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邀请观众一起来思索人类为真善美所付出的努力。

参观博物馆并不存在正确或不正确的方式。当你穿越博物馆大门之际,所需谨记在心的最重要原则就是遵循本能――准备去发掘让你兴奋激动的事物,享受使你心情愉悦的一切。

判断一座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很简单,请仔细注意观众。如果他们离开博物馆时面带微笑,心中欢畅,博物馆的宗旨就达成了。有些博物馆你参观后,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有些博物馆你一旦参观过,它的记忆会永远跟着你,不会轻易放你走。

桂雅文台湾第一家博物馆专业顾问公司五观艺术创始人,著有《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和人一样,没有谁可谓完美。太多次被问到到该如何逛博物馆,渐渐地我得了“博物馆恐惧症”。几年来,我静笔思考为什么大家渴望这个答案,又希望有怎样的回答?最终,我的潜意识透露了答案――每次走入博物馆大门前,我总是深深吸上一口气,忘却我的专业,只有自自然然地走逛,乐趣、兴趣才能找上门,完全个人的、当下的心体验也才最终化入血液,伴你一生。

通过专注观察有所心得,耐心观看有所感受,点滴累积起来就是鉴赏力――一项不会使你富有,却能使人生更有趣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看了足够多到位的东西,做人做事也能潜移默化跟着到位,再继续修炼,到了品味,人就有主体性了。这是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也是观者观赏的过程。

你可否想过,为什么众多旅游行程安排总有博物馆7博物馆就是让你脱离现实生活,放下俗世价值,让脑袋放松休息,让魂好好吸取养分的地方。博物馆,通常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浓缩精简地说“我是谁”的所在。人类有幸,盖栋建筑物,保留文物说说自己的故事,开放给大众分享。没有坏的博物馆,如同没有不可爱的婴儿。勿要分辨博物馆的成色,任何一家博物馆都值得尊敬,因其背后驱动的是一个梦想,一份社会使命。

Susanne Ristow毕业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从事博物馆教育近十六年

博物馆最好是这样一个地方,过去、未来和现在都聚集在这里。它是各种机会的一个论坛,是新经验和挑战的一个平台,它总是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切跟我(我们)有什么关系?”

所有的博物馆参观都像是一次对话,即便有一个小时,我也会迅速参与进去,对话不怕短暂。

参观博物馆最好的方式是,不读任何背景资料或书籍,直接去,直接看。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 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标准化;建设

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新馆是文登区委区政府投资近2亿元重金打造的文化惠民工程,于2008年7月破土动工,2011年10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系地志类综合性博物馆,共有十一个展厅,面积8000多平方米。新馆优越的环境、增多的观众流量、外界的好评如潮并没有让博物馆满足现状、固步不前,而是顺应新时代新形势进行革故鼎新,将服务标准化作为贯穿日常工作的准绳,按照服务标准化的相关标准,对工作人员实行高标准、严管理,有效地提升了服务质量。

1 加强博物馆服务,标准化建设成为必要

为推动博物馆服务品牌建设,推进服务标准化管理,2012年8月,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成立服务标准化小组、标准化管理办公室,由分管副馆长任组长,搜集本行业标准体系的相关资料,开展服务标准化的准备工作。

通过多次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布置标准化创建的具体工作和要求,对全体职工进行标准化基础培训,提高职工的服务标准化意识,树立服务标准化理念。根据博物馆的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监管流程、保障体系等实际工作需求,设计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确定编制服务标准目录,向全体工作人员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编制标准体系表并试运行,对标准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及标准体系做初步梳理汇总,l现问题,记录问题,并采取具体的纠正措施,不断总结,改进、完善服务标准体系。

2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实施方案

文登区博物馆本着“符合实际、方便简洁、科学严谨、易于操作”的原则,对原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认真全面的梳理。通过召开标准化建设动员大会、培训会议、调度会、研讨会、实施推进会、征求意见座谈会、标准化建设检查督导等形式,经过数次修订完善,最终建立了覆盖博物馆参观服务全过程的《博物馆服务标准体系》。该体系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标准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包括博物馆功能定位、方针目标,博物馆相关的服务标准化法规和服务标准化管理规定,博物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三项内容,对博物馆服务标准化体系具有指导作用,体系下的所有标准均在它们的指导下形成,共包括43项标准。

第二层: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基础标准为总结构的第二层,是服务标准体系的第一层,是适合旅游服务业的各项通用标准,是博物馆制定服务质量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基础,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共包括16项标准。

第三层: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是针对博物馆服务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是对整个服务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为服务标准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共包括环境、能源、财务、信息、后勤保障、安全与应急、人力资源等9个子体系66项标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是根据博物馆的服务特色制定的如何规范实施服务、满足要求并不断持续改进的标准体系,共包括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运行管理规范、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等5个子体系51项标准。

本着“有标修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对博物馆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分类、排序、编码,编制出适合自身需要的特色化、标准化体系内容,并经过数次讨论修改,提炼出博物馆内部标准文本,交由博物馆标准化领导小组审定实施,确保了标准体系的严谨性、实用性、科学性。

目前,《博物馆服务标准体系》共计176项标准,涵盖了业务运行、服务规范、软硬件建设、人事管理、安全和能源管理、监督考核等各个工作领域,使博物馆“人人有要求,事事有规范,岗岗有标准”,保证了工作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实现了“有人就有工作标准,有事就有质量标准,有物就有管理标准”,体现了“细节决定成败,标准无处不在”的工作理念。

3 加强标准的监督检查,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为将各项标准落到实处,制定了标准实施检查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明确了标准实施检查机构、人员、职责,并将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组织人员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运行。

一是完善制度标准。形成了无缝隙管理覆盖,确保了制

度建设的科学、严谨、长效,实现了博物馆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严格公正考核。更新指纹考勤机,增设展厅巡查管理小组,添加电子监控监察系统,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综合检查与分组巡查、实地检查与电子监察、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博物馆展厅管理和标准化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日巡查、周检查、月总结、季评比、年考核”,把刚性考核融入到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并做到有错必纠、赏罚分明,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有效遏制了不良言行,转变了工作作风,规范了工作秩序。

三是倡树先进典型。采取由领导、管理者、服务者和群众多层面参与的公正合理透明的民主评选方式,进行年终“文明展厅”和“服务标兵”评选,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了良好的展厅工作氛围。

四是进行立体通报。以内部网站、通报、例会为媒介,定期通报展厅管理的最新动态,形成部门、展厅负责人和博物馆办公室三级联动抓管理的工作网络,确保了监督管理的严谨与时效,实现了博物馆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优质化”。

4 博物馆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自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来,坚持把“弘扬文登历史文化,让观众舒心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博物馆服务改革,加强管理和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能,将博物馆逐步打造成了固定基本陈列精、临时展览活动频、展览主题形式新、历史文化氛围浓的文化窗口,较好的树立了区委区政府的文化形象,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累计收到鼓励、赞扬留言几十条;经综合测评,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99.88%,较往年均有大幅攀升。在威海市博物馆各项评比中,排名靠前,博物馆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旅游团体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博物馆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合肥地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

一、前言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可概括为:博物馆面向社会大众,依托藏品、场馆、展览和服务,通过藏品征集、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等,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功能和水平。广义的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藏品征集保护、学术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育、公共关系服务等内容。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地方乃至国家的文化形象。根据往年对国家一级馆进行的运行评估报告显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科研能力都在逐渐提升,具备一定基础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和管理建设水平能基本维持原状,公共服务水平却始终处于薄弱环节并有下降趋势,公共服务能力成为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在此意义上,分析和探索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十分必要。

二、合肥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本文讨论的博物馆限定为合肥地区(含四县一市)的各级各类博物馆,重点讨论地方性文物部门所属的国有博物馆。该类博物馆成立时间大部分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起步较晚,级别较低,整体发展水平有待大幅提高。

1.博物馆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从地域分布上,坐落于合肥市区类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共17家,占博物馆总数的61%;巢湖市区内博物馆6家,占总数的21%;其余数家博物馆分布于三县各地,长丰县的博物馆数量为空白。在空间分布上,各地呈现出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合肥市区内博物馆数量和类型最为丰富,但在全市范围内依旧较为分散,未形成博物馆集群效应。从类型分布上,地方性的综合类博物馆比较缺失。合肥、巢湖及周边四县,均有相应的文物管理部门和一定数量的文物藏品,除建成以放王岗汉墓出土文物为主体的专题性汉墓博物馆外,各地均未建成地方性综合类博物馆,没有用于陈列展示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的精品文物的场所。

2.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分析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应重点关注直接为公众提供陈列展览之外的附属服务块面,可以包括休闲交流空间、教育娱乐空间、便民服务空间和对外延伸空间等。具体可包括观众休息区、茶水餐饮区、旅游商品区、教育活动区、便民服务区和对外广场区等。合肥地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设置,除安徽博物院和近两年建成使用的较大型场馆,能基本或部分满足以上公共服务的需求外,大部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有限或不足(见图1)。

合肥地区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缺失,一方面囿于场馆面积、地理位置、投资规模和人员配置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博物馆发展观念的滞后。博物馆从设计之初,

“公众”“公共服务”的意识即被置于附属地位,被置于建筑物、陈列展览、办公区域等因素之后考虑,没有“以人为本”地视之与博物馆本身同等或更高的位置。

3.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研究

观众满意度调查采用了调查问卷结合问卷过程中观众访谈的形式进行。选取了三处游客量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作为取样单位。注意非随机取样,即调查者有意识地选择被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等项目上,注意层次结构的变化。采用限制式问卷形式,观众只做规定性回答。共发放有效问卷200份,结论如下:

观众自然情况统计表显示,此次调查的观众以首次参观的人群为主,被调查观众中以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较高。离市区较近的场馆,外省观众更多;位置偏远的场馆,以本地观众为主。本省外市观众均为少数,反映了合肥地区博物馆对其他地方游客吸引力的局限。从观众对展览项目的评估结果看,大部分观众对展陈形式和内容满意,对内容的满意度又高于对形式的满意度,主要由于形式较为单一,图片展示多,实物陈列少。付费聘请讲解服务的观众约占1/4,由于被调查博物馆的讲解水平在合肥地区博物馆同业中居于前列,观众的满意度高在情理之中。观众对被调查博物馆内部的公共服务附属设施及服务是基本满意的;对博物馆周边的配套建设,例如交通、餐饮、购物等方面也趋于好评。观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设置专门的游客中心,调节灯光亮度,增设休闲设施、饮用水、空调和绿植,开放更多的服务空间、部分楼层,楼梯上下不便,馆内空气流通不畅,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等。

综合各评估项目,观众对被调查博物馆的总体评价较为满意,95%以上的观众认可本次参观体验。在未达到预期的评估中,对展览本身的不满意是最重要的原因,再次印证了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核心和灵魂工作。没有精深的陈列展示,博物馆的其他服务要素就失去了依托的主体。在“会否为博物馆做口头宣传”的提问环节,反映了观众满意度会直接作用到博物馆的口碑和影响力。

三、加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做精、做强基本陈列和特色展览是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展览陈列之外的公共服务,合肥地区大部分中小博物馆基本停留在维持安全正常开放,忽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很多小型无等级馆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建设而成,位置偏远,观众稀少,时而出现“空馆”现象。合肥地区博物馆或多或少存在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部分职能缺失的情况。

1.树立“去行政化”的博物馆公共服务理念

合肥地区国有博物馆在性质上基本属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场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博物馆主要被视为文物保管和研究机构,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收藏、保管和研究等领域。对博物馆如何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则重视不够,尚未真正把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职能放在中心位置。这一落后的博物馆服务理念直接影响了博物馆公共服务作用的发挥。博物馆应树立现代的博物馆公共服务理念,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其收藏和展示,更在于鼓励观众参与,尽最大的努力拓展公众参观博物馆的机会。各馆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甚至因陋就简,对照博物馆服务规范,完善展陈服务、教育服务、安保服务、票务服务、咨询服务、保洁服务、经营服务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博物馆公共服务项目无空白,构建起全市博物馆公共服务领域的框架和格局。

2.构建博物馆横向合作和纵深发展体系

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博物馆工作始终相对独立地开展,馆际合作、馆校合作以及与社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合作较少。由于资金、藏品、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单个博物馆的发展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若能加强馆馆联合、馆校联合、民间合作、与文化活动较发达的社区合作,形成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合力,对促进博物馆快速优质发展大有裨益。除各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外,多方开辟藏品征集渠道,从本地特色着手,将专业性、学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使博物馆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发掘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潜力。

3.城市规划过程中“预设”博物馆发展版图

在城市规划建设初期,应综合考量博物馆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产业结构发展,无论是以博物馆为中心带动周边,还是以完善的配套服务拉动博物馆旅游,最终的目标都要谋求共赢双赢,不可顾此失彼。合肥地区近年来经历了规模空前的大建设、大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业已公布的文保单位规划方案,明晰了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的街区和建筑物保护范围,但对文保单位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建成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尚无规划。城市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博物馆建设更要以城市为依托,博物馆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博物馆建设的选址、规模和长远规划理应在城市建设的蓝图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