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博物馆教育理论分析

博物馆教育理论分析

一、对什么是博物馆教育的再认识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博物馆教育应当被理解为一种致力于博物馆服务对象成长的一种特殊教育种类。在这里,“成长”一词具有三重含义。第一,拓展博物馆观众的智慧;第二,提供博物馆观众审美体验;第三,增长博物馆观众自身的能力,以增进他们对在博物馆所经历的各种事物的理解,鼓励他们为实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从博物馆学的角度看,博物馆教育,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藏品以及相关的材料,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理想、道德和审美教育。然而,博物馆教育理论中的另外两种教育概念是值得注意的,也应当在博物馆教育实践中尽力避免的。我们暂且称之为“博物馆非教育”和“博物馆误教育”。博物馆的非教育,是观众在博物馆体验中那些纯粹的、简单的、对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成长都不产生任何意义的过程。例如,观众在博物馆所感受到的种种漫无目的的体验。博物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躲避酷暑严寒的场所,或根本没有提供他们所期待的信息、情感或经历等等。博物馆的误教育,是指妨碍或者伤害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所经历的种种事物进行更深人理解的体验,或是使公众在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藏品等事物的认识能力方面产生歧义或困难的体验。在这里,提出博物馆非教育和博物馆误教育的概念的目的,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为了在博物馆的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博物馆教育,减少博物馆非教育,杜绝博物馆误教育。

二、当代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定位

在现代教育学研究中,教育的定位问题始终被认为是核心问题之一,在这方面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定位,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观念。根据上面提到的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博物馆教育应建立在如下四种观念的基础上。

(1)开发认识过程

与其它教育类型一样,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一种主要定位是,强调教育内容和施教策略要有利于开发博物馆观众的认识过程。主要内容在博物馆这样一个社会教育机构中,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帮助观众了解如何学习博物馆所提供的知识:为观众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和加强自己的能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观众各种能力和聪明才智的集成,即推论、判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记忆、观察和剖析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将在他们直面社会时显现出来,并能终生受益。在这种定位中,博物馆教育的效果不是体现在为观众灌满有关陈列展览及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而是强调观众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如何受益。鉴于此,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及其所采用的施教方式就变得非常关键了。就教育内容而言,它所强调的不应当是陈列展览和其相关学科的内容本身,而应当是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施教方式而言,它不应当是通过使用博物馆的资源(如陈列展览和藏品等)为观众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帮助观众学会在参观过程中提出问题。相关问题如果把这一定位作为博物馆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的话,博物馆必然要关注下列问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框架内如何工作?如何在教育内容上设计上和在对教育结果的评估中体现这一定位?这种定位如何指导博物馆的施教行为?结论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之后,可以提出下列答案作为结论: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必须是有意义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或讲解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要归纳出各种信息背景,使观众的提问成为可能;要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要引导观众从不同层次上分析这些问题;博物馆教育人员和观众所提出的问题在类型和水平上应当是多种多样的:离开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上述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2)学术理性

在确定教育内容方面,学术理性主义,可以被认为是博物馆教育中最经典、最基本的一种定位理念。这种定位理念认为,博物馆作为一个教育性机构,其基本职能是实现博物馆服务对象的知识增长,也就是说,观众要在博物馆学习到对他们有价值的东西。

(3)关切个体

这种定位强调,在博物馆教育中必须关心观众个体,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对观众个体的关切。主要内容博物馆在开发教育活动时要与观众达成和谐。不简单地使用那些对观众并不了解的人(例如保管人员、研究人员)所制定的教育程式。讲求在博物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例如讲解员)与被教育者(观众)之间的友好交流。这种定位的关键之处,一是博物馆在其教育活动的开发过程中,应当有教育对象的直接参与;二是观众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人群,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批观众或一个班级的学生。进一步讲,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与其服务的对象(观众)建立亲善关系,必须了解观众在博物馆的切身感受。这种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人自从出生以后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机体,博物馆教育的任务,是要提供一个拥有丰富探索资源的环境,以便使其所服务的对象,在博物馆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东西,如审美体验、人与实物的情感交流、获取信息等等。博物馆教育还被认为是一种引导博物馆公众发展其天赋的过程。所以,一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不应当像一名雕塑家,面对一堆无形泥土,为它塑型,而应当像一个园丁,他并不改变其教育对象(观众)的基本现状,而是以此为基础,为他们提供一种适宜于他们成长的环境。许多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某种特定学科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藏品的框架基础上的,在这里该学科的价值观是被明确界定的。这样,可能给博物馆教育带来两种负面结果。第一,经常出现观众不感兴趣的现象;第二,由于所提供的仅仅有限的可能性而才骨准激励观众在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的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相关问题这种定位使博物馆不得不关注下列问题:博物馆观众的经历和知识水平能否足以使他们对内容做出选择;如果他们的经历或知识水平受到局限,那么他们所做的选择是否也有局限性;如果观众不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又怎样按照他们的意愿去行事;就儿童观众而言,他们是否知道,从长远角度看,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结论在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时,有一个词汇是最关键的,那就是“需求”。“需求”在这里包括了两重内容:第一,什么是观众所需要的,第二,这些需求是由谁来决定的。对需求问题的讨论具有关键性,因为在博物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愿望与观众在博物馆所感受到的实际之间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这种差异还是巨大的。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博物馆的观众,虽然在类型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然而某一个博物馆或某一个陈列展览的主要目标观众群中,存在着广泛的共性。所以过分强调每一个博物馆观众的差异是错误的。此外,对需求问题的认识,不能离开一个博物馆所服务的主要目标。

(4)适应社会

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章程中做了明确的表述,也成为博物馆遵循的共同准则。这一准则反映博物馆教育的定位中,就是博物馆作为一个教育性机构是了社会的利益而建立的,其职责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至少是关心社会的需要,并根据社会的需要提供具有博物馆特征的教育活动内容。以-匕引枣物馆教育理念所进行的讨论,是为了使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规划更趋合理,更聪明,使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实施更有效,它们的作用并不是为博物馆教育开药方或列出烹调菜谱,因为在各种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博物馆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是时间和空间领域,而且体现在目的、方法等领域。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这些理论或思想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一张蓝图。

三、当代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形成

在博物馆二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9世纪初的欧洲,博物馆本身被理解为教育.设施,建立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能够实现自我教育。所以,博物馆经常是与图书馆、讲堂甚至实验室结合在一起的,博物馆是众多获取知识机会中的一种。可以说,19世纪的博物馆教育是公众实现自我教育的手段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博物馆在为儿童提供学校教育和通过陈列展览向普通公众传播重要的思想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教育部门希望扩大博物馆的这些教育功能,以便教育机构与博物馆建立起组织结构上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在学校教师中,利用博物馆提供教育机会的呼声日益强烈,所以,博物馆针对中小学教育做出了特殊的安排。可以说,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博物馆教育主要是传播思想观念的手段和学校教育的补充。

20世纪60年代以前,博物馆的教育基本上被定位为辅助学校教育。但60年代以后,它开始变成一种职业,尽管它在当时是队伍很小的职业。而今天,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工作领域,并在博物馆界和教育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系列博物馆教育新思想,为开发既易于公众接受,又更具娱乐性的博物馆教育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许多新的博物馆传播学概念正在被开发和实践检验之中。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博物馆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博物馆藏品与观众兴趣和需求之间的合理关系。因为,每一个受教育群体和个体有着不同的需要和兴趣,所以任何藏品的展示方式都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从理论上讲,藏品与观众的关系应当是越活跃越好,越生动越好,越灵活越好。大多数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并不希望在博物馆为儿童或成年人重新营造一种学校教室的气氛,博物馆教育有自身的特性。博物馆学习是不同类型的体验,是观众与博物馆藏品以及藏品所处环境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博物馆越来越依赖于观众的意愿和支持,只有那些提供高质量、挑战性和深刻体验的博物馆才能生存和发展。应当说,当代博物馆教育正在经历着适应变化和自我调整的过程,同时在思考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新型博物馆教育思想和方式正在形成。

四、当代博物馆教育实现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从“结果”认识博物馆教育的实现

有人认为,博物馆教育的实现类似于销售。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买,卖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没有人学,教也没有任何意义,教和学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即使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有人对某些东西不学便会,但是不能反过来说,教了但他没有学。讨论博物馆教育中“教”的概念,是因为要强调博物馆实施教育中的有的放矢。教是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的,而决非单纯地干。例如,我们说一个人参加赛跑了,这只代表了一个行为的概念,如果我们说一个人赢得了赛跑比赛,则指的是一个结果的概念。同理,我们说讲解员非常努力地去讲解了,演示了,也指导了一次讨论,但没有人感兴趣或观众没有学到知识,这只能代表讲解员有了的施教行为,但不能说他完成了作为讲解员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教只有在产生效果时才有意义。那么,所谓效果,就是观众学了。在观众没有在博物馆学到知识的情况下,谈论博物馆实施了教育是不合乎逻辑的。讨论这一问题的另一个结果是,博物馆可以更加理智地看待参观的数量与参观的质量。简而言之,博物馆教育人员的职责应当是,通过他们的各种行为帮助观众学到知识。至于他是否成功了,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2)“结果”与行为标准

前面的讨论•,决定了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与结果密切相关的、关于博物馆教育人员的行为标准问题。例如,一个讲解员讲解了,演示了一个展览,组织了讨论,然后宣布此次讲解结束。这里我们暂且不谈讲解的效果如何(知识性,趣味性,宣传性),但可以有一系列标准来衡量他的每一个行为:讲解的逻辑性;典型展品的选取是否与内容融会贯通;向观众提出问题的能力;推动对问题展开深人讨论的能力;引导更多观众参与讨论的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可见,在实施博物馆教育中,“教”有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其一是引导出某种结果的,直接与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二是一系列工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