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学所知进行反馈,教师由此展开教学,奠定数学教育的大厦。可见,课堂反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握课堂反馈,组织恰当的课堂反馈,这是笔者在教学中探索的问题。

一、把握时机,优化切入点

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要素,贯穿始终,便于教师获得学生的一手资料,从而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反馈随时随地发生,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答案,一味按照自己的预设步骤来做,这显然背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那么该如何做呢?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要在学生的反馈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思维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课前,我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并且写出制作步骤,记录过程及自己的发现。

师:“大家将自己的圆柱摆在桌子上,然后小组内互相看一下,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讨论后发现,大家普遍采用一种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圆柱形,然后将圆筒竖起来,用铅笔围绕圆筒,画出两个底面圆,而后剪切并将两个底面圆与圆筒粘贴在一起。

此时我让学生大胆交流,看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结果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做法很不准确,而且麻烦。”这个说法让很多学生惊讶。本来我是想根据学生的反馈,继续往下探究圆柱体的表面积,结果这个学生的说法,让我调整了课堂预设的思路,我鼓励其说出自己的做法。学生认为,圆筒是空心的,一压容易变形,而且剪出来的圆并不标准,因此可以先剪出两个圆,折出圆的直径,算出周长,然后再用周长做长方形的一条边,用任意长度做长方形的另外一条边。这个方法果然不错。

师:“我们都是先做圆筒再做底面,而他刚好相反,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很简便。”

经过讨论后,学生还发现,在做圆柱时有的同学用长方形的宽做高,有的用长方形的长做高,由此圆柱体呈现出的形状有胖有瘦。这说明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长和宽中的某一条边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另一条边相当于圆柱的高。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学生对圆柱体展开的侧面有了自主思考,为课堂教学释放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掌握火候,激发兴奋点

有人说,高超的教学艺术犹如炒菜,高明的厨师能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火。这点与教学之道异曲同工。在课堂反馈时,教师要在关键处及时把握,利用学生的所知所得激发兴趣点,将课堂教学引向高潮。

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为了验证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一数学猜想,学生将圆锥体中的水倒入空的圆柱体中,结果有学生提出“圆柱体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的4倍”,也有人提出是2倍。这样的反馈结果显然与课堂预设相背离,到底是忽略不计,还是按照预设继续往下走?

此时,我从学生的这个反馈抓住教学的探究点,让大家找出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你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后发现,想要让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需要符合一个基本的要素,那就是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才有这个关系。

经过对学生反馈的探究,及时把握学生求知的兴趣,学生对圆锥体体积的推导有了深入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及时调控,消除负面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许多错误信息出现,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如果不从一开始将错误和正确区分开来,就容易形成错误定格的负面效应,导致纠正困难。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调控,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负面性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对建构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有重要意义。

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检测时发现,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存在着认识模糊,界定不准确的问题。为此,我从学生的反馈入手,重新预设了问题:“谁能举例说什么是面积?”学生提出黑板面有面积。我画出一个图形问:“这是否就是面积?”学生认为不是。“那么哪里才是面积呢?”“黑板的一部分?”全班同学不认同,最后得出整个黑板的面都应包括在内。通过及时反馈,学生将面积这一概念的错误信息从头脑中进行了加工和调整,消除了负面认知的干扰和影响,从而能够获得正确的认知并能巩固运用。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受小学生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用语言阐述清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来加以表征,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简单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获得数形结合、数形互译的活动经验。 

例1,在教学“负数”时,除了与学生熟知的收支、盈亏、气温、海拔等生活情境对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负数表象外,还可以利用数轴帮助理解负数意义,感受数序。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向,预测问题结果。 

例2,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来阐述“a×c+b×c=(a+b)×c”。 

如右图,求大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1:先求出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再把两部分相加。即a×c+b×c。 

方法2:先求出大长方形的长,再乘宽,求出面积。即(a+b)×c,所以a×c+b×c=(a+b)×c。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与思考过程,给抽象的数以具体的含义,让抽象的定律直观形象化,不仅使学生在认知水平上得到提高,更使学生对新授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以及活动经验有意识地进行概括与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形结合、数形互译经验,通过对图像或直观图形的观察分析,利用几何直观找出简单明了的关系,寻求数学结论的根源和证明方法中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入思考。 

二、凭借直观操作来激活行为操作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一样。教学中,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看得见、易于理解的直观形象。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从几何直观的角度使操作、思维、语言得到有机结合,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进而积累了有效的操作经验。 

例3,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圆纸片,并把身边常见的瓶盖、笔筒、杯子等物体当作圆形模具画圆、剪圆。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感悟到“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在学习怎样用圆规画圆时,学生对圆的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圆规画圆与圆的特征之间有怎样内在的联系呢?这一系列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并动手画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同时也总结出很多画圆的经验,接下来安排的交流讨论环节更是让画圆的经验提升到方法和策略性层面。通过把圆规画圆、钉绳画圆等方法进行归类分析,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画圆应遵循“一中同长”的原理,形成由表及里逐渐发现事物本质的数学眼光。 

凭借直观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变成直观形象的动作思维,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满足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需求。教师在直观操作活动中提供具体材料,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更容易、更有趣、更生动,数学课堂就不再沉闷,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将变得更加深刻。 

三、善于总结反思以积累提升策略性经验 

数学思想,就如转化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都是伴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逐步被学生所感悟的。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思想并感悟它们,不仅仅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的重要任务,学生所积累的这些方法和策略性经验对今后数学学习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之间总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内涵的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以前学习过的类似的知识进行回顾、反思,并尝试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每次的学习对学生而言,不能仅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回顾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反思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的策略性经验。 

例4,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通过“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等积变形与转化的思想,课后引导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为后续“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在回顾与分析探索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这些方法和策略作进一步的积累感悟,将它们更进一步提升到经验的层面。 

例5,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学生了解了圆周长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要求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每小组准备了直径分别为2厘米、3厘米、5厘米的3个圆形纸片,以及直尺、三角板、毛线、软皮尺、剪刀等),动手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测量后,各小组汇总测量方法并全班交流反馈,学生想到了绳测法、滚动法、软皮尺测量法这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及时追问一句:“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体会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是不是所有的圆都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教师呈现水面上的波纹和摩天轮等图片的同时提问。学生思维陷入冲突,感受到这些测量方法的局限性,进而思考计算圆周长的一般方法。最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引发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掌握学习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乐学创造环境

实践表明,教师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平等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课时学生全员参与,师生平等交流。交流中,教师肯定表现积极的学生,帮助操作相对困难的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把学生自然地带进教材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乐学的状态,敢想、善问,想说、敢说。由于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潜质。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学习数学。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我准备了一些实物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还是难以理解。于是,我把事先准备的石块放入盛有适量水的杯子中,看到水面上升的事实,学生明白了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也就很直观地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的含义。

三、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和前提,合作探究是自主学习的补充。教学中要通过质疑、释疑、合作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导入新课后,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拿出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和空圆柱,在圆锥里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连续三次,正好装满,然后指导学生用自制学具重复实验,进一步丰富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最后引导学生由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圆锥V =1/3sh。为了特别强调等底等高,导出公式后,同桌互换圆锥(或圆柱),使它们不等底等高,再做上面的实验进行反证,并让学生分析出现与上述结论不否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推导出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又通过同桌合作反证实验进一步强化了理解,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公式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四、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学生思维

学法指导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研究教师怎么教,更要重视研究学生怎么学。例如,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大多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将要学习的几何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通过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积淀学法。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吸引;圆;现代信息技术

一、引起认知冲突和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圆的定义”的教学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二、重视创设“引入”情境

王建磐教授指出:尤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引入数学知识,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实践和探索。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剪接几幅奥运射击冠军贾占波比赛时的精彩境头,进行多媒体播放。

师:贾占波何许人也?

生1:雅典奥运会射击冠军!

生2:这块金牌可谓意外的收获,是由于外国选手“脱靶”……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紧接着特写“中靶”与“脱靶”的镜头,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点在圆内”“点在圆外”……引导、启发学生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

三、注意保证学生“动手”的时空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如结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和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和“从圆外一点可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的得出,在课堂上我是这样操作的:

(3)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有的用“测量”验证相等的量;有的用“对折”后,对着亮光看所猜想的等量是否重合等方法)

(4)交流反馈,得出结论。

四、善于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只要用鼠标拖动点B,几个图形就可以互为变换,图3是图4、图5的特例……

五、养成反思习惯,注重同伴启迪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和学生对学习的反思,通过师生对自己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反思,促其内化所学,发现不足,整合优化,提高素养。

教师反思:教学前的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教学中的反思——具体的实施;教学后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

学生反思: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态度的反思;知识发生过程与结果的反思,知识的特点与应用的反思,反思学习历程等。

师生不仅要善于反思,还要善于与同伴交流,不仅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考向同伴倾诉,还要善于倾听、吸纳同伴的建议和意见,优化整合,为我所用。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一种冲动感,学了知识后能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就更有亲切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背景的数学情境。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数学,从而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产生领悟,生成意义。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钟面、轮胎、纽扣……),以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石子投进水面的动画场面,让学生观察那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接着,再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活了学生原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运用之广、作用之神奇。把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引入所创设的情境,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容易学到新知识。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内心世界的建构和体验,才能学好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引导学生经历对数学深刻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数学知识,解释与应用数学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1)把圆柱形的一段铅笔削成圆锥,使学生自悟到圆柱与圆锥的关系;(2)出示一个圆锥,先扩大其底,再延伸它的高,让学生联想到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一定的关系;(3)用一个圆柱形萝卜削成一个最大圆锥体,让学生体验到“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究竟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呢?(4)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圆锥、圆柱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有效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自主建构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主要体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合作性数学学习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巡教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培养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体验数学。

理解单位“1”的含义是“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小组探究合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先动手分分,用分数表示,再让各小组汇报交流,以求创新,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里,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过程,进而理解“一个整体”的概念,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各小组自己举例以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这样,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导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不应只停留在行为活动的层面,在实践中还应该进行不断的反思。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再反思、再总结,才能达到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搭建有效的反思平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探究活动通过反思上升为体验,以促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