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的周长课件

圆的周长课件

圆的周长课件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1篇

执教:

单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成像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及圆的特征。课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能正确理解圆周率意义的却只是少数,即使在某些老师上完此课,学生能准确说出圆周率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渗透极限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揭示圆周率的意义及介绍古人对圆周率的研究史料,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本课的关键就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1.交流发现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有所认识,请大家先拿出课前小研究先看一看,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请看活动要求。(出示)

活动要求:

(1)在组内先核对一下课前小研究第1、2题的答案

(2)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在组内挑选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预习《圆的周长》这一课的学习收获。(思维导图板书:圆的周长)

(小组汇报,教师随机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板书)

问:还有其他收获吗?

师小结:你们小组的收获真不少,知道了圆的周长的定义(板书:定义)还知道了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板书:方法)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板书:c=πd)

3.适时点拔

教师结合思维导图进行追问:

(1)出示圆和长方形的图形,问: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曲线)

(2)学生演示绕绳法

师: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叫绕绳法(板书:绕绳法)

问:用绕绳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3)课件演示滚动法

师:这种方法叫滚动法。(板书:滚动法)在测量时要注意标出起点。

问:这两种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无论是绕绳还是滚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变成了直线段,我们都把它概括为“化曲为直”。

4.聚焦问题

师:在预习中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问题:

问题1: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

问题2:圆周率是怎么来的?

问题3:为什么圆的周长c=πd?

(设计意图:复习课中,我们不仅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进行整理和复习,更要这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自学的效率,课前向学生提供了一份《课前小研究》作为预习导航,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小结课前收获,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打破以往线性教学中一问一答的局面,让学生清晰、高效地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通过问题的聚焦,为下面的导学反馈指明了方向。)

二、导学反馈

(一)问题1: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

1.测量圆的周长

师:圆的周长到底是它的直径的几倍?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动手量一量圆的直径和周长的长度,再算一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大约等于几倍,并观察所得数所,看看有什么发现?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要求:

(1)利用工具测量手中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长度,并算出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完成任务的小组把结果填入学习记录单中。

(3)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别

测量对象

硬币

小齿轮

1号

圆片

2号

圆片

瓶盖

光盘

周长C

(cm)

直径d

(cm)

C÷d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我们的发现: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大约是(

)倍

2.小组汇报

(1)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2)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师:刚才汇报的两个小组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都是3倍多一些。从左往右观察圆的周长、直径这两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商都是多少?组内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并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但有一个数是固定不变的。

结论2: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出示板书,齐读)

师小结:圆的周长会随着圆的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但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学生提供已标有直径的一元硬币、小齿轮、1号、2号圆片、瓶盖和光盘等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物品,不仅能提高实验的速度,而且也能减少实验误差。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求出比值,并对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处理,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了教学难点。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不仅理解掌握了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并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问题2:圆周率到底等于几?

1.介绍圆周率

师:历史上,有不少的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想不想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了解数学家们研究圆周率的历程。

(课件演示)

教师:看完了介绍,现在你们对圆周率有什么想法?

预设:

学生1:我认为圆周率太神奇了,竟然能算到12411亿位还没有算完!

学生2:我认为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圆周率算到第12411亿位,竟然没有一个循环节!

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π表示,(板书:π)认识了圆周率,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课件出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3倍多一些指的就是π,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说成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课件替换π)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么c/d=π(板书:c/d=)

为了计算方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π≈3.14。

(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了人类探索圆周率的历程,拓宽了他们的数学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明的发展,体验到人类不断探索的脚步。而对祖冲之详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祖冲之令人神往的成就,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2.引导学生发现误差,从而发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师:回到我们的实验数据,为什么我们实验的结果大部分都得不到3.14呢?

预设:

学生1:我认为测量圆的周长的时候,绳子是松的,而绳子伸直时是撑紧的,绳子有拉力。

学生2:我认为圆在滚动时,圆有可能在原地打转,测量有误差。

教师:很好,与测量工具有关。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用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不准确的。

(设计意图:选取了相同的圆形物品让学生进行测量,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同样的物品,测量出来的长度是不同的,知道误差是存在的,如何减少误差,提高测量计算的准确性。)

(三)问题3:为什么圆的周长c=πd?

师:数学家们千方百计地计算出这个圆周率,利用这个c/d=π这个式子,如果知道圆直径,那么可以计算圆的周长c=πd,如果告诉你半径,又怎么求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了已知直径求圆周长的方法后,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已知什么条件来求圆周长,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结论印象更深刻。)

(四)反馈练习

师:要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课件出示相应的练习

(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师小结:我们知道要算出圆的周长可以有几种方法,对比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单?

2.教师出示教材第64页例1。

课件分步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3.课堂小测

(见附件)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练习题有梯度、有层次性、有趣味性,设计了层次分明的练习,从计算直观的图形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小测中的最后一题,让学生选一道自己最想交流的题目与小伙伴们分享,让学生充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为小伙伴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归纳积累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把它补充在思维导图上。

2、学生在思维导图上写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们沉静下来回顾本节课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让思维导图梳的形式梳理本节课所学习知识,能更好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零散分布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65页第1、2、3、4题

2、预习第65页和第66页,把不懂的问题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的设计,让学生明晰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本课的教学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得以有效的发挥,使教学内容更加厚实、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1、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个让学生充分探究的情节,小组合作,根据已有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探索规律,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智力发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陪伴者,给予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亲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应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C=πd?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测量不同的圆形物品的周长,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一结论,并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习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造的教育思想。

3、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通过对“圆周率”发展历史的介绍,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4、课堂检测,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如果一节课都是练习,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把练习题设计成测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份小测题,用卷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核对答案,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尤其是小测中的最后一题,让学生选一道自己最想交流的题目与小伙伴们分享,让学生充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为小伙伴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课前小研究

姓名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一、认真阅读课本第62~64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用红色笔描出下面圆的周长,并说说什么圆的周长。

2.认真观察下图,结合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经验,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____________有关,为什么?

o

o

o

o

二、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课堂小测

姓名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一、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二、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cm,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π取3.14)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兴趣、破解难点、学习方式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了支撑、引领着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边远地区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作为长期使用“一张大嘴说方圆,一支粉笔画长短”教学方式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面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也在不断探索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逐步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下面就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教学谈一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一、引“圆”入心,激发学生学习之趣

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由于数学学科逻辑性强,比较枯燥乏味,多数学生对数学谈虎色变,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能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讲解《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播放一段《NBA》比赛视频片断,把学生带到激烈的比赛场面,看到崇拜的球星、心中的偶像飒爽英姿,立马来了兴致。而后巧妙设疑:“同学们都爱打篮球,篮圈是什么形状?”“篮圈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你们知道篮圈有多大吗?”化抽象为具体。一段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件的运用使“圆”入心,让“圆”进脑。又如:在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以国家大剧院、天坛、印度泰姬陵、罗马万神庙、英国伦敦市政厅等世界著名圆形建筑为题材制作课件,出示条件,让学生求其周长。这极大地冲击了学生的感官视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课不但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增长了见识,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世界。

二、让“圆”变形,化解学生心头之疑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果重点没把握,难点没突破,会严重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有效地分解重点与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圆的面积公式》一课,让学生理解面积公式πr2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课件展现:1.把一个圆过圆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再把这个平形四边形拆分还原成圆;2.把这个圆过圆心切得更密更细,就可拼成一个长方形;3.把这个圆过圆心平均分成16块,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以上三种变形拼图,学生很容易理解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可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求圆的面积,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目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变形,直观显现出平形四边形(长方形)的高(宽)就是圆的半径,底(长)就是圆的周长,从而得出:ah(ab)=πr2;第三种变形,得出三角形的高是4个半径,底是圆周长的四分之一,三角形的面积=2πr÷4×4π÷2=πr2=圆的面积。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一是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演示操作;二是实验操作不可能分得如此精细、拼得如此完美;三是达不到这么直观、快捷的效果。运用课件,使“圆”变形,化解学生心头之疑。

再如《圆的面积计算》一课,以前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总容易把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用调。现在运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播放:一个人沿圆形花坛散步,口中念含有词:“一圈一个2πr、一圈一个2πr”,另一个人在这个圆形花坛里栽草,说:“你不要走了,你在走,2也在走,等我栽完这一坛草,2就跑到我后面头上去了(动画:2πrπr2)”,生动的画面、诙谐的语言,学生哄堂大笑,轻轻松松就分清了它们的用法,着力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三、以“圆”牵手,开创学习方式之新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多媒体 应用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课件可以化静为动,更形象地展现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尤其是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路程问题、圆的周长等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把需要用严密的语言精心组织的逻辑性很高的数学用语用一个简单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掌握。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的显著作用,但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现就我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所发现的问题说说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的关键。

一、突出重点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了解到一堂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课,要能让学生达到有效学习,那么我们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不应是对课件本身,而应是课件所展示的教学内容。如果课件的作用仅仅是使学生对课件中某些动画、声音或效果的新奇产生兴趣,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却少之又少,那么这堂课中多媒体的应用就偏离了轨道。这样的多媒体教具只是用来作装饰的,它的应用只会让学生产生视觉干扰,造成视觉疲劳,而达不到训练目的。所以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计件时要注重选用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能直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媒体,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二、适时应用

由于在同一定时间内,人能清楚地看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在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时刻使用。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展示充分地认识生活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再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当学生对它们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圆柱、圆锥的展开、旋转、分解等动作,使学生能够形象地将各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于“圆柱侧面的长、圆锥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得清楚了,自然也就能想明白了。这样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就能通过感观认识正确地分析数据、准确利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了。再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让学生对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能变成一副精美的图案之后,教师出示一副由一片花瓣经过旋转而变成一朵完整的花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形成过程,既有利于让学生描述变化过程,又能让学生掌握制作图案的基本方法。所以说,适时地应用多媒体,比泛泛地将多媒体演示应用于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之中收到的效果更好。

三、以动画为主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电教手段,通过电教媒体的参与,把原本由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的教材书变成图文并貌、有声有色的活动画面,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学生对掌握此类应用的结构、正确分析此类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是个难点。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动画的:有两辆小汽车,由动画的形式显示它们的几种行动方式,让学生了解这类应用题中的不同说法的意义。第一种运动方式:1.时间――同时;2.地点――两地;3.方向――相对;4.结果――相遇。第二种运动方式:1.时间――同时;2.地点――同一地点;3.方向――相反、背道而行;4.结果――形成一段距离。第三种运动方式:1.时间――一前一后;2.地点――同一地点;3.方向――同一方向;4.结果――后者追上前者。我运用动画手段做了如此演示后,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几种特征,而且对这几种情况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继而解答起来就得心应手。

再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我应用动画手段使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小数就缩小;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小数就扩大。通过观察,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四、注重吸引

当我们在教学某一数学问题时,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很快从一个关注点转到另一个问题中,为了能引起学生对新问题的注意,我们可以运用在重要内容处加下划线、标着重号、加动画效果等手段。如在教学“半圆的周长”时,因学生已经学会的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计算半圆的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认为是半圆的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半”字的影响。二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影响,在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这两句话上转不过弯来。于是,我就用动画展示将一个整圆一分为二,为了让学生关注切割处的变化,我就在切割处的两条直径上做了“闪烁”的特殊效果,学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将一个整圆分成两个半圆时,两个半圆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整圆多了两条直径的长度。再加上我又提出“半圆的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正确之后,再在半圆的轮廓上再闪烁一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就印象非常深刻了。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4篇

一、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二、运用现代电教媒体,提高课堂效率,使“数学”容量更大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无论是学生得到的知识信息,还是老师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都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增大课堂容量不是增多练习数量,而是思维训练的高精度、高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开动思维。

比如习题课教学,应注重基础,由易到难,力求变化,老师重点强化变化过程的分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数学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兴趣,在老师有意识的情境设置中主动探索研究,提高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最后总结确定此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参与数学思维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电教媒体撷取活动素材,使数学形式更灵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要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就比较困难。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甚至没有见过大海的图片、画面的人,要理解“大海”一词是何等困难!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地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车轮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地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

四、演示课件,刺激大脑反应,重视体验和理解过程,凸现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展示为辅,学生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不集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大脑刺激反应,动画最佳,图形次之,文字说明最弱。用电教媒体,具有声、色、形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借助多媒体 构建 和谐高效 数学课堂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教学,特别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深远。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笔与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那么,如何借助多媒体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到一个圆的周长约等于圆直径的3.14倍,当然周长计算也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我在导入部分设置了一个直观形象、新颖、别致、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两层的大蛋糕,让学生猜测,假如在蛋糕的边缘放上大小相等的樱桃,两层分别需要几个?然后课件展示实际所放的情况和所需的个数。接着,让学生猜测上、下层在直径所在的位置也摆上樱桃,可能要几个,再进行演示验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上、下层边缘和直径所需樱桃的情况,发现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边缘所用樱桃的个数是直径个数的3倍多一些。接着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用一个硬币在直尺上滚动,当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时,边缘一点在直尺上移动的距离约是3.14厘米;还有一种用绕绳法测量周长的过程。把这些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银幕上的图像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对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也就有比较深刻、更清晰的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概括也水到渠成了。

而这种思维的感受过程是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无法给予的,并为进一步学习周长的知识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知识。

二、突破重难点,提高效率

如在教《圆柱体积》这一课时,采用传统教法演示把圆柱切割成小块,并拼凑成近似的长方体,这样既不方便又讲不清,往往演示不好,还会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模糊认识。如何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过程呢?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对圆柱进行平均分割的演示:出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圆柱,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将它们分别平均分割成8份、16份、32份、64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立刻把它们拼凑起来,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出拼凑的过程和拼合后的效果:拼凑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深刻理解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理解了:如果将圆柱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体。

比较以后得出: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底面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体的面积=长×宽×高,所以圆柱的体积=πr×r×h,即:圆柱的体积=sh。这样的动态演示将复杂的知识在图形的不断组合、对比中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思维和推理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感知由圆柱的一个底面缩小变成圆锥时,这个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然后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什么关系,继而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测:用圆锥盛沙子,看看需盛几次才能把圆柱倒满,或者把圆柱里的沙倒到圆锥里,可以倒几次,从而得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接着在变式练习中探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它们体积的关系;在等高等体积时,它们底面积的关系;在等底等体积时,它们高的关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同时增加了情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将难点趁机有效突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广泛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1-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