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范文第1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线、圆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动画片里的一位好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课件出示机器人)你能告诉大家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生1:长方形,正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生3:还有圆。

师:哪些图形是我们认识比较深多?哪些图形还不是很了解?

生:长方形、正方形是我们较了解的,对圆还不是很了解。

师:那大家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新授

(一)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师:同学们以前初步认识了圆,说一说你周围的哪些物体是圆形?

生:硬币,圆形纽扣。

生:圆形饼干,碗口等。

师:大家想得真仔细,那你们能在纸上得到一个圆吗?并把它剪下来,动手试试看。(学生用硬币印在纸上,将碗或是杯子等圆形物体印在纸上画了个圆,然后剪下来)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剪出了一个圆。请大家摸摸,看看你们剪成的圆,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都是由线段组成的,而圆是由曲线组成的。(教师发生学生语言上的错误,及时提醒,让学生自己领悟,不该是在“组成”而是“围成”)

师:大家把刚才剪下来的圆跟老师一起对折几次后打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对折后圆上留下了很多折痕(线段)

生:这些折痕都通过了圆中间的一个点,或是说相交于圆中间的这一点。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个点可有一个名字,想知道吗?(并说明一般用字母O表示)

板书:圆心(O)

师:你们把刚才的这些折痕在圆上画出来,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线段都通过了圆心。

生:这些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

生:我们可以画很多这样的线段。

师:我们把这种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可以用“d”来表示。(板书:直径d)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用字母表示出其中一条直径。

师:再把我们刚才画的直径对折,你们会发现什么(分小组讨论,讨论由组长汇报结果)?

生:把直径分成了两条线段,被折断后的线段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并总结学生的话,引导学生准确地说出半径的定义。(板书:半径r)

同学们再想想,如果让你画出圆中的直径或是半径,你们能画出多少条?

生:可以画很多。

生:在圆内可以画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个刚才我们画的直径和半径,并观察这些数据会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量出我圆里所有的直径都是4厘米。

生:我画出的圆直径都是5厘米,还有半径都是2.5厘米。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对,直径是半径的2倍,我通过测量出的数据也能看出,或是说半径是直径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秘密。(小结并引导学生说出要在同圆中半径和直径才有这层关系。)

板书:d=2r或r=

师:如果两个圆一样大,它们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在等圆中直径和半径也有这种关系)

2.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做一做”。

(二)教学圆的画法

1.自己用圆规独立画圆

2.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

3.用圆规画出半径为3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

生:先把圆规两脚叉开3厘米,再把针脚固定在一点上,最后将另一个脚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学生边说,师边板演)

师:可别忘了在你们画的圆上用字母分别表示出它的圆心、直径和半径。同学们都自己动手画了圆,那你认为谁决定了圆的位置,谁又决定了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十二1-5题。

五、拓展练习

圆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调动他们学习的机智,从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里。

例如新课开始,可创设一个精彩的动物赛车表演的情境,在比赛之前提问:“你猜谁最快到达目的地?”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回答:车轮是圆的那辆车最快。接着追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呢?”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心求意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这样一个“愤悱”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又如,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圆形物体,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引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为什么它们都要做成圆形的呢?”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二、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经验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对圆的特征进行研究,自已发现总结出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内在联系,以及概括出画圆的三个步骤。

例如教学圆心的通常做法是:教师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多次对折,打开,再观察折痕,从中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时一反常规,提出一个既具探索性又具趣味性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请同学拿出圆形纸片开展一次比赛,比一比,看谁能最快找到这个圆的中心。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这个中心叫做圆心。这就立即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思维放开了,学得更轻松愉快。

又如提出问题:比赛在10秒内谁画的半径最多,然后再量一量每条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自主地探究出圆半径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学提纲用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的方法自学直径的特征及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自学圆的画法,等等。这样整节课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学生的活动室,实验室,而教师犹如足球场外的教练。

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的答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教学《圆的认识》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试着用圆的知识去解释以下的一些生活情况:

1. 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2. 如果同学们要在操场上做游戏,老师要画一个标准的大圆,你能帮老师想方法画出来吗?

3. 怎样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小组合作量出你们周围圆形物体的直径,看哪组量得最多,填写调查表。

四、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

圆的认识范文第3篇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学习就不应该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去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数学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最近,在领雁小组听了几节《认识圆》,其中严锋老师的课印象特别深。

一、情景再现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

生:喜欢!

师:请里面组的同学出列,排在组间走道上。游戏是“拿粉笔”,这样吧,老师站在原地,听到我说“开始”,出列的同学都上来拿,看谁先拿到,这样可以吗?……

师:怎样才公平呢?

生:围成一个圆圈,老师站中间,这样最公平。

师:大家同意这个方案吗?(……)

师:一个圆就把这个难题圆满地解决了,大家说“圆”神奇不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去认识圆。(板书:认识圆)

师:圆那么神奇,那我们就把它画下来吧。

(二)探求新知

1.徒手画圆(师在黑板上徒手画一个圆)

师:画得圆不圆?你们想不想也徒手画一个?(生在练习纸上徒手画圆)你们觉得自己画得圆不圆?那么怎样才能画一个标准的圆?(引出用圆规画圆)

2.圆规画圆

师:既然圆规是用来画圆的,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手里的圆规?

生:圆规有两只脚,一个脚上有铁钉固定,另一只脚上有铅笔。

师:大家用圆规画过圆吗?(……)哦,那你来介绍一下你是用圆规怎么画圆的?(……)

师:先将圆规的两脚分开,用有铁钉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绕它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画的怎么样?你想不想也画画,用圆规任意的画出两个圆,并向同桌展示你的圆画得怎样?你是怎样画圆的?

师:刚才我们在画圆时,最关键的你觉得是什么?

生1:铁钉不能动来动去。

生2:要固定住一点。

师: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齐读),板书。

3.学习半径、直径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画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吧。首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出两条线段(一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同学在自己任意画的圆里画)。

(1)连接一条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2)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师:这两条线段叫什么?请看书自学。(生看书交流)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生齐读),教师出示板书。

(三)联系实际,尝试运用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我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你们说相应的直径和半径长度。看谁的反应最快。(生反应相当热烈)

2.如果老师想要画得高一点怎么办?大一点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四)小结感悟,评价自我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圆的什么?

(五)课后延伸,深化理解

师:如果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我们该如何去帮忙呢?

二、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教材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始终贯彻“激趣导学,以学促思”,恰当巧妙地运用媒体手段,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并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如:徒手画。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圆画出后,演示画圆,然后多媒体出现没封闭的曲线、不光滑的似圆的图形,再演示,用自己脖子上的一个挂件,将它甩动,作圆周运动。导出圆周的线是一个个点组成的。以上的一切资源都是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可以轻松地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2.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整堂课的内容,教师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如:比赛画线段,左边列的同学画半径,右边列的同学画直径,看谁画得最多,然后讨论,在画的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不但有利于所学知识理解和牢固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本节课的商榷之处

圆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1.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 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 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应说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还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 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 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 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

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并揭示圆心与半径的概念。

2. 学生动手自学画圆。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 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 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称轴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 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 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 本节课采取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 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对于学习画圆,到底是由教师演示、教授并总结画圆步骤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呢?当然后者为好。只有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确实地体验画圆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才能对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对称轴等概念,有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样做符合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 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如:演示圆的形成后,自然想到画圆,在画圆中,自然涉及到圆心与半径。在讲圆的特征时,似乎不深不透,待课堂练习完毕,才觉出教学到位。虽然知识教学中几个大的步骤不变,显得层次鲜明,但步骤之间,相互交叉。使教学形成完美的整体。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1. 在学习方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能够动手实践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学生自己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讲,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结合,用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 在教学的关键处,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或投影演示圆的形成,练习的设计,非靠教师的精心安排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的启发与指导。

3. 课后的思考题,要尽量提高其“思考”价值,耐人寻味。不但有趣味性,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它启发学生在课上用圆规画圆,实际劳动生产中怎么办?给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同时,课上已经学习了根据半径画圆,那么给了直径怎么办?我想,小小的一个思考题,也许是对课堂教学一个完美的补充吧,它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附:《圆的认识》教案

使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11 册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谁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2.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板书:圆)

3. 谁能举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钟表。师要及时纠正:有些钟表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硬币。师纠正:硬币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轮胎、自行车的车轮。……如果学生说出“篮球是圆的”,教师应有所准备。可准备一个篮球的模型,这个模型可分成两部分,展现横截面,以便比较球和圆。

师:对!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圆形的。

4. 那么,圆这个平面图形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

1. 观察图1 :图中有什么?(图形的中间有一个小红点,周围还有很多小黄点。)

观察小红点和这些小黄点之间有关系吗?(没有)

2. 那么我从小红点开始,确定一个与小黄点的距离。使小红点到小黄点的距离都一样长。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出示图3)注意观察。谁在动?谁固定不动?(小红点固定不动,小黄点在动,和小红点之间距离相等。)

3. 如果图中的小黄点再多一些,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图形(圆)。而且小黄点都在圆上。

4. 谁能再根据演示,说一说圆是怎样形成的?(意思是:图形中有一个小红点,从小红点到小黄点,固定一段距离,让所有小黄点围绕小红点旋转一周,就形成了圆。)

5. 那么,中间固定不变的小红点(闪动)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O 来表示。从圆心到小黄点的线段(闪动),也就是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表示。

(二)学习画圆通过电脑演示,我们初步认识了圆这个几何图形,而且我们早就知道,画圆要使用圆规。请你自己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你会画吗?试一试。

1. 试试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画圆)。

2. 谁总结一下,你画圆的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要点:①先点一个小圆点,确定圆心。把圆规的两个脚叉开一定的距离,并使它固定住。(追问:叉开距离的大小和所画的圆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叉开的距离实质上是圆的什么?)③把圆规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旋转带铅笔的一脚,就画出了圆。

3. 刚才谁把圆画好了,感到自己满意的举手。(师:观察没有举手的学生)

4. 拿出学生画得不好的圆,(画的太小的,太大的,位置不适当的,旋转时重心掌握不好的……)由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5.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再画一个圆。不过这次提高点要求,1、2、3 组画一个半径是3 厘米的圆,4、5、

6 组画一个半径2 厘米的圆。画好后用字母标出圆心和半径。三认识圆的特征

1. 学生相互检查、评价画好的圆。(重点是标出圆心、半径及半径的距离是否正确。)

2. 师:现在同学们做个小游戏。用半分钟的时间在你画的圆中画半径。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再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3. 反馈:画了多少条?半径长多少?(找出画得最多的,问:你是不是每一条全量了,为什么?)

4. 小组讨论: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在同一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5. 你们知道什么叫圆的直径吗?(试着在图中用红笔画一条直径)直径用字母d 表示。

6. 讨论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圆里直径等于半径的2 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7. 讲圆是轴对称图形。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启发学生,回想其它轴对称图形是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的?)

圆的对称轴在哪里?(重点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圆的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8. 让学生自己画圆的对称轴。(体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纠正直径是圆的对称轴的错误概念。)

三、巩固练习

圆的认识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教学圆规 圆若干。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圆规、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1.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出示硬币、钟、光盘等实物图。)这些图片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硬币、钟表面等,从这些物体中闪动、抽象出圆,指出圆是一个平面图形。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展开新课

2.1 画圆

1、为了能使同学们自己去认识圆,自己发现圆的特征,我们要先画一个圆。你们有什么方法?

2、认识圆规,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3、 试画一个圆。

4、 交流画法;师适时板书画圆的步骤,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

5、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圆剪下。

2.2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把剪下的圆折一折。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再从另一个角度对折,请同学们别急着打开,拿在手里。好,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呢?

(1)学习圆心的知识。三条折痕有个共同的点,这个点就是我们画圆时,圆规的针尖的一脚固定不动的点呀,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与其他同学说一说,大家相互之间交流一下。

(2)认识半径和直径:

①动画演示,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定义。

②判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说明理由。(多媒体)

③半径、直径的特征。

比赛:在老师发下来的圆上画半径,给你10秒钟时间,看谁画得又多又准确。

反馈:画了几条?还能再画吗?说明什么?(半径有无数条),现在请你量一量这些半径,又有什么新发现?(每条半径都相等)出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它们的半径相等吗?所以半径相等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在同一个圆里)

4人小组讨论:直径有这个特征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板书: (1)d (2)d=2r r=d/2)

对照课题上的圆,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小结: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85――87页。()

4.学习反馈

1、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大。

2、课本练十二第2――6题

3、拓展练习: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可以用哪些办法来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是多少?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6.知识应用

1、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2、提问:如果车轮制成方的,坐在车上的感觉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