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快递转正工作总结

快递转正工作总结

快递转正工作总结

快递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尽管2013年国际经济大环境依然严峻,但是国内经济发展大有希望。国家确立了今年GDP增长7.5%左右的目标,要求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同时,国家确定的物价目标(CPI),也充分考虑了百姓的承受力与经济通胀的压力,要着力改善民生。此外,支持服务业、物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先后出台。这些都给快递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快递服务“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快递业务量要达到61亿件以上,年均增长21%;快递业务收入超过1430亿元,年均增长20%,比“十一五”末增长1.5倍。

当然,要实现以上目标,还需要企业主体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优化政策环境的方向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物流业、快递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落实情况来看,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快递业发展的一些难点,业界提出,期盼今年政府部门优化政策环境的工作应重点推进。

一是期盼继续抓好“物流国九条”、“流通业国十条”等政策的落实。针对“营改增”政策,业界希望能够解决试点中物流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问题,建议按照“降低税负、统一税率”的思路,妥善解决试点中的突出问题,以适应快递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的需要。同时,希望能深化收费公路清理工作,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协调解决物流用地难、地价贵问题;治理乱收费、乱罚款,落实“物流国九条”等对快递物流企业减负的政策承诺。

二是期盼今年交通运输大部制的改革有新作为。快递业希望交通运输部能够加快转变职能,理顺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管理部门的职责关系,在公路、民航、铁路等客货运输枢纽的建设中,推动邮政和快递的服务网点、处理中心等设施的同步配套,促进综合交通运输设施的集约利用。

三是期盼加强快递行业的市场管理与服务。从管理依据看,今年3月起新版《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的实施,对快递市场的监管工作、快递企业的规范经营、快递员工的服务质量和快递用户的依法维权都提供了新的衡量尺度,关键在于严格执行;从管理机制看,快递业希望能推进省以下的邮政监管体制的建设。据了解,这一机制将目前邮政实行的中央、省两级垂直管理体制调整为上级邮政管理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明确了中央与地方在职能配置、运行机制、工作衔接、干部管理等方面的关系,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快邮政快递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融合,推动大部门体制改革,促进邮政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改进服务看,希望政府部门能够解决快递企业的实际困难,改善发展环境。例如,地方的交通、邮政部门等加大协调力度,改善快递企业的行车难、停车难状况,扩大高铁运送快件的试点,研究快递车辆的技术标准和快递电动三轮车技术标准等,改进城市配送服务,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方向

尽管我国的快递市场业务量目前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最高日处理量突破3000万件,且预计今年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快递市场,但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尚存在许多现实的难题。

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快递的件均收入为28.6元。今年上半年,该数据已经降低到16.4元。尽管居民收入不断上涨,但快递件均收入仅为6年前的一半多。此外,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38.4亿件,同比增长60.6%;业务收入完成629.8亿元,同比增长34.5%。但同期收入的增幅仅为业务量增幅的一半,表明了快递业的经营成本在继续增加,而平均利润也在被继续摊薄。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快递业已成为微利行业。要突破当前的困境,除希望政府部门优化环境外,企业自身积极谋划转型升级也刻不容缓。

推进规范化经营与重组,促进转型升级。进入“十二五”以来,快递业的规范化经营成为大势所趋。就企业来说,应主动由偏重价格竞争转向服务品质竞争;由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资本与劳动密集型相配合的创新型现代服务企业转变;由单打独斗式的自我发展向合作、联手,共同发展转变;民营快递的组织形式,由加盟为主向以直营为主、加盟为辅转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向差异化竞争转变,小型企业经营个性化,中型企业经营专业化,大型企业向综合化物流运营商转型;改变粗放发展模式,努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

继续提升快递业的信息化水平。中小型快递企业应当努力改进现有的信息系统,或者引入新的系统,以符合日益严格的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大中型快递企业将努力完善信息系统在快递服务全过程的应用功能,加大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以维护其在市场中的领先水平。同时,为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应积极研究主要客户群的上下游需求,关注第三方物流等业务的信息化应用,为企业向综合性物流服务商的转型积累经验。

快递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邮政管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更是突破20万亿元。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促使快递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快递业务收入完成3974.4亿元,同比增长43.5%,连续6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新形势下,我国邮政业发展的基本面在更高起点上总体向好,仍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邮政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国从邮政大国向邮政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十三五”期间,我国邮政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邮政业人才队伍基础还十分薄弱,行业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远不能适应新需求,特别是行业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破冰,相关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邮政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对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进行需求分析,最后提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当前邮政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1邮政业人才缺口大,培养质量需要提高

邮政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造成了邮政业人才在数量上的大幅缺口,更是在对人才培养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传统的、粗放式的快递企业在经历多年“爆发式”增长过后,企业经营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并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迫切需要引进大批懂行业、懂管理、懂操作的复合型高素质快递业管理人才。根据2016年阿里研究院的《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2016年全国203.3万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中,站点快递员、站点仓库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一线人员172.9万人,占比高达85%,总部管理人员仅5.9万人,占比仅为2.9%,基层人员与管理人员结构严重失衡,行业的专业管理运营人才急缺。同时随着无人机、全自动分拣系统、搬运机器人、全货运飞机等先进的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和技术在快递行业逐渐推广应用,整个快递行业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1.2目前邮政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严重缺乏

当前,现代邮政快递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行业结构调整、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监管标准化等挑战,急需大批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邮政业运行管理情况以及技术经济特征,能够胜任邮政业管理和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目前从国家邮政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尚未开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全国也只有北京邮电大学在2017年3月刚申请获批邮政工程和邮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本科院校正在向教育部申请邮政工程、邮政管理本科专业,目前行业人才的培养多以高职、中职层次为主,而传统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技能型人才为主,缺乏全面深入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够给从业人员构建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在对快递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中还发现,企业招聘的现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由于缺乏对现代邮政业的深入理解以及系统的行业知识体系构建,不能够很快胜任邮政快递行业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工作。因此,如何基于我国快递行业迅猛发展的需求来构建和设计科学、合理的邮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学者快递人才的培养大都从高职高专的层面探索[1-6],较少地从本科专业的层面来研究我国快递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问题。我国电子商务及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对邮政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邮政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基于此,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快递业发展态势和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本论文提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院开展电子商务及邮政类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2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需求分析

邮政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一个行业,对邮政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邮政快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现代邮政快递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邮政业运行管理情况以及技术经济特征,能够胜任邮政业复合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要求邮政管理人才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基于互联网及物联网环境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掌握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递管理理论与技能,胜任邮政快递企业运营管理、快递网络设施优化设计、邮政业战略规划以及邮政金融管理等工作。具体来说,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邮政快递行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②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协调控制和现代邮政快递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对邮政快递业务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控制与监督,实现邮政快递业务的智慧管理;③具有邮政快递企业运营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邮政快递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和实际工作应用的能力;④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特别是外语能力、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⑤具备较高的抗压能力和较好的复杂环境适应能力。

3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本文提出面向行业需求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和用户在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联合政府机构(国家邮政局)、行业企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各大快递企业)、高校(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科研机构(北京邮政科学研究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等)以及用户等主体在政策导向、行业需求、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最终需求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企业的行业需求和实践资源、高校的师资队伍、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及用户的市场导向需求等作用,打通人才培养通道,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切实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和水平。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市场需求变化,从用户层面促使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主体在培养人才上实现思维转变。

3.1政府机构

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中,政府机构主要指的是国家邮政局及其各省(市)邮政管理部门。政府在“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中,应做好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对行业急需的人才类型、数量等进行规划,全力配合高校同企业、科研院所一起开展人才培养研究。政府要对“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进行引导和扶持,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出台明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

3.2产业

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中,产业主要指的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顺丰、申通、中通、韵达、圆通、百世等各大快递企业。企业是不仅仅邮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方,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又拥有优质的行业资源和实践环节。因此企业必须要联合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享企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打通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通道。

3.3高校

高校尤其是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邮电类高校在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主体。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应紧紧围绕建设“普惠邮政、智慧邮政、安全邮政、诚信邮政和绿色邮政”五个邮政的发展战略,立足行业发展实际,面向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需求,优化与邮政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大胆探索邮政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完善与岗位能力需求耦合对接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现代邮政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强化与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及各大快递企业的“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努力培养引领邮政行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构建现代邮政行业人才培养体系。

3.4科研机构

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中,科研机构主要指的是北京邮政科学研究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等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在“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中主要扮演着科技引领的角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高校通过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可以使高校更好地了解科研机构一些科技前沿和研究方向,掌握先进的行业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

3.5用户

用户代表市场,市场代表需求,是人才培养最终的检验者。“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必须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结合用户的需求信息,用户提供的创新方向才是整个行业的创新方向,也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所以,高校经常与用户进行需求交流,可以使高校了解到人才培养的最新方向,促进“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

4结束语

当前我国邮政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分析当前我国邮政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对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进行需求分析,最后提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粟增富.基于校企合作的快递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6(3):99-103.

[2]周宁武.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高职快递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师,2011(2):23-24.

[3]叶伟,夏建辉,周宇亮.快递行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1(8):45-46.

[4]邓汝春,罗中.校企双主体的快递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现代商业,2011(1):283-284.

[5]董海芳.浅析快递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69-72.

快递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2月27日,有快递行业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报料称,圆通速递已聘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发行股票及上市提供全方位的财务审计服务,圆通速递上市第一阶段尽职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如果进展顺利,它将有望于2015年底在A股实现IPO。

“我们确实在为IPO做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圆通速递的一位高管在私下里向《IT时代周刊》做了证实。据他介绍,“IPO工作早在2011年就开始张罗,并力争使圆通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快递上市公司。”

近年来,除了国家邮政总局旗下的中邮速递有明确的上市诉求,宅急送、中通速递等民营快递公司也先后传出IPO的消息,但最终都了无下文。业界观点认为,对诸多民营快递企业来说,无论是经营业绩、市场发展前景或是商业模式,距离上市仍有一定距离,而唯一被业界视为具备上市条件的顺丰快递却因“不差钱”而并不想上市。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认为圆通在短期内不太可能登陆资本市场,其理由是:一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放贷环境和IPO的大环境并不完全乐观;另一方面,圆通仍需在提高服务质量、扩展自己的优质资产等方面做出努力。“早年民营快递行业为扩大规模而广泛采取的加盟模式成为圆通上市路上最大的阻碍。”徐勇说。

冲击第一股

“按照正常的进程,我们上市应该是在2015年实现。”一位圆通的内部人士向本刊记者做了预测。据其介绍,根据圆通的发展规划,未来圆通将进一步发展航空货运服务、提升市场容量、建设标准化服务等,而这些都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

2011年,圆通就已经在为装饰上市报表而“铺路”,其策略包括盘点快递网点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同时推出管理改革等。为此目标,圆通速递成立了IPO推进管理小组,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签署了合作协议,于3月1日正式开展尽职调查工作。

其实,从2009年开始,坊间就不断有快递企业要上市的消息传出,然而不管是在2009年宅急送CEO陈显宝高调宣称将于2012年上市,还是曾经在全国快递业排位前十的CCES(上海希伊艾斯快递有限公司),他们都倒在了冲击民营快递第一股的路上。现在的情况是,顺丰和“四通一达”中至今没有一家实现这一目标的企业。相反,实力并非最强,却有着“国家队”之称的中邮速递却是后鸟先至,在去年5月初提交上市申请后迅速过会,只等中国证监会开闸放行即可挂牌交易。

快递行业经历了残酷的市场竞争后,市场格局暂告稳定。根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顺丰、申通和圆通。

官方资料显示,圆通速递成立于2000年,总部设在上海,其服务范围覆盖国内1600余座城市,拥有10万余名员工,在全国建立了8个管理区、64个中转中心。近几年,圆通每年的业务量增速超过60%,2012年业务量达9亿件左右。据圆通内部人士评估,该公司的业务量占据国内快递市场快件业务量的15%。

日前,国家邮政局出台一项计划,到2020年预计将培育两三家超千亿的快递企业,圆通速递被纳入了名单之列。而在2012年,圆通速递全年完成了123亿元的营业额,预计今年将达到130亿,在预备上市的2015年达到500亿的营业额,最后在2020年实现千亿营业额的目标。

被提前吹响的号角

在电子商务热潮之中逐渐发展壮大的民营快递企业,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他们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则必须做出改变,搭乘资本快车成了他们眼中的最优选择,“民营快递第一股”对圆通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冲击这一目标的不止圆通一家。

2012年9月,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曾透露,“公司正在做上市项目的准备工作”,但这并不是陈第一次公开提及上市计划。在1年前他也做出过类似的公开表述。另一家民营快递公司CCES更是早在三年前就在筹划上市事宜,然而,到了2012年7月初,这家上海快递公司却因资金断裂陷入倒闭危机。另外,宅急送CEO陈显宝在2009年就高调宣称将在2012年完成上市,但时至今日仍无动静。此次传出上市消息的除圆通外,还有中通速递。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快递业近年来的高速增长,该行业吸引了不少风投涌入,因此,快递企业上市日程一再被提及。有意思的是,一位不愿具名的快递企业老总曾故意向本刊记者“暗示”说他们也早已有上市计划,参股的多家PE也总是催促尽快上市。

然而,不管是从外部客观条件,还是行业、企业内部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民营快递业并不成熟。“整个行业竞争还处于价格竞争阶段,如果上市后凸显业绩,需要提价。并且,快递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比较滞后,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徐勇说,“快递公司应该将提高服务性价比作为发展目标,上市不应是最终目标,资金充足的快递公司在2015年前不上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模式之困

依据常识,上市必须是公司优质资产的整体打包,圆通一旦打算上市,也就不得不考虑扩大优质资产以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这就意味着,圆通要让大多数加盟店转为自营店,它要花大力气和加盟商协调好个中利益。”一位快递企业高管说,“同时,公司必须要实行清晰和严格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因此,‘加盟’转‘直营’是圆通通往上市过程中最大的内部问题。”

数据显示,圆通在国内有超过6000个营业网点,居民营快递企业首位,但通过加盟制实现的企业扩张却带来了网络配送不稳定、管理松散、内部竞争等问题的加剧,这些问题也就成为其上市的“绊脚石”。

过去两年,圆通为解决这些“软肋”做出过努力,并为此痛下“血本”――在省会中心城市大力推行直营改革。2011年圆通速递曾制定“收编三部曲”:对经营能力较弱或考核不达标的加盟商采取或给予部分股权、或给予补偿收归总部,或者退出;再就是未来两到三年内,所有省会城市全部实行直营管理;第三点则是将公司发展为集团,所有省会公司转制为下属分公司,而分公司与区域的加盟商再进行相应的股权置换,逐步向“直营与加盟”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对此,徐勇认为,在直营模式改造方面,圆通在短期内无法完成,磨合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近期上市,可能是将总部、直营网点等优质资产上市,如果这样,其业务量是十分有限的。据悉,圆速目前的直营率达到了50%。

快递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今年2月9日,《邮政行业快递服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这也是国内快递业诞生近三十年来,国家第一次将快递服务纳入整个邮政行业发展规划之中。与快递刚刚起步时的一张桌子、几部电话相比,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不但成就了国内几家大型快递企业,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递服务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当然,能将快递服务纳入邮政行业“十二五”规划,与一部法律不无关系,那就是《邮政法》。这部历经十余年、在修改过程中曾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但最终于2009年4月24日通过表决的法律,将快递服务正式纳入了邮政业。不能不说,除了国家层面的因素外,快递这个新兴行业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广阔前景是毫无疑问的。而这个结果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快递业的发展格局。

民营快递的巨变

撇开国企、外资,民营快递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对整个快递业的影响将越来越来大。走在国内民营快递业前列的如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都致力于成为民族快递品牌。但是,理想归理想,现实的情况是这些快递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依然不能满足巨大的快递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整个快递市场依然需求旺盛。正因为如此,先前发端于华南的一些快递物流企业挥师东进,或者北进乃至进军全国快递市场。当然,这些企业中,有的已经夭折了,如DDS。另外,2009年10月悄然进军华东市场的广东龙邦物流也于日前黯然退出。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而另外一些仍在坚持或者野心更大。

2010年1月6日,依靠到付、代收货款、港澳台代买货三项拳头和加盟、模式推进全国网络的鑫飞鸿快递将总部“落户”上海。鑫飞鸿快递目前有员工12000多人,日揽收快件达17万票,网络遍布除以外的全国省会(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并将网络延伸至香港、澳门和台湾。仅仅四个月之后的2010年5月23日,于1994年12月30日在广东惠州成立的亚风速递也将总部迁到了上海。亚风速递经过16年的发展,网络已经覆盖大陆主要沿海地区城市,拥有200多个网点,3000余名员工。

毋庸置疑,上述两家快递企业将总部迁到上海,都有一个目的:进军华东快递市场。虽然他们都发端于快递业繁荣的广东省,而且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良好。但是,随着《邮政法》的颁布实施,他们抓住机遇,放眼快递业发展的全国视野,寻求更大的发展。

另外,同样发端于华南的港中能达和速尔物流也准备以上海为据点进军华东乃至全国市场。2002年8月组建速递网络的港中能达快递和2006年6月才开始营运的速尔物流虽然都有着清淅的市场定位,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颇费周折。

然而,无论如何,以上信息表明,《邮政法》颁布实施一年来,国内快递业活跃,“发展”二字深入人心。从仅有市场地位,到有了法律地位,所有的快递企业都把精力放到了企业的成长、改革和发展上。尤其是国内各大型快递企业,他们对于国家邮政局开展的《快递服务》达标和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工作莫不热烈欢迎。作为全国网络型快递企业,这种规范化的管理活动,不仅为他们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快递业未来之希望。

国家邮政局发展规划为指引

然而,我们离民族快递品牌有多远呢?让我们回到《邮政行业快递服务“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来。与这个规划相呼应,国内各快递企业也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

以实现“中国人的快递”为奋斗目标的圆通速递则提出,到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大型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网络型快递企业,并完成集团公司的组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创造相应的条件,争取成功上市,同时为社会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实现业务收入跨入百亿企业行列,使圆通成为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快递企业集团。同时,圆通还计划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使圆通成为具有国际较大影响力的快递跨国集团公司。申通快递提出,以国际化的视角和专业化的战略思维转变发展模式,做优、做强、做大;同时,积极准备,选择时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快递市场的竞争。韵达快运则提出,未来五年内,将把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力求给客户提供最快速准确可靠的综合物流服务,力求做到快递服务区域无盲区无超区。中通速递提出要立足国内,走向国际,力争上市,力求从同质化服务向差异化服务转变;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变;从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变;从加盟制向直营+加盟网络体制转变;从国内快递向国际快递拓展。

而对于整个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局长马军胜在2010年1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国家邮政局工作会议上表示,未来五年,我国将进入快递业务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到2015年,将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便捷高效、安全有序、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快递服务体系,使快递业务能够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为新型的战略业。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快递发展阶段性战略目标。

也正是这个目标,让国内一些大型快递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加快了步伐。如圆通速递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申通等快递企业要么大力投资建设转运中心,要么加快网点铺设。而另外一些“很差钱”的企业则通过兼并收购或被兼并收购谋求更大的发展,如天天快递、汇通快递等。

各地快递行业发展有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旨在促进区域快递服务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10-2014年)》已经。而另外一部力促环渤海经济圈中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快递业务协同发展的区域规划《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10-2014年)也于日前通过评审,也将于近期。我们相信,有了这三个区域的快递服务发展规划,将更好地促进区域快递服务的发展,并实现全国联动和协同发展。快递业较为发达的江苏和上海也先后制定并了《江苏省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5)》和《上海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3年)》。

快递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10月19日这天,一条“小新闻”和一条“大新闻”在网上流传,两则新闻发生了某种饶有意味的关联。

小新闻说的是,有记者跟随武汉一名快递员体验一天工作后,帮其算了一笔账:片区内无电梯的楼,每天平均要爬200层,每层平均高3米,每半个月休息一天,一年下来就要爬68200层,“比23座珠穆朗玛峰加起来还高”。

大新闻则是,国家统计局当天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总体判断“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值得关注的是,GDP增长6.7%当中,第二产业即工业增长6.1%,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增长7.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工业13.3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即提到的“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这种转型趋向正呈现蓬勃之势。

快递业无疑是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最佳写照之一。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快递员,不仅付出着可以用珠穆朗玛峰来“计量”的勤劳,也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贡献出不可替代的力量。

另一组最新数据尽管不在统计局10月19日的表单当中,但同样凸显了中国经济进步的品质。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就业这项国际上通常最为看重的指标好于预期,也佐证了国家统计局“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判断。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要现代化,工业要信息化,新增就业主要靠服务业吸纳。快递业兴起即是最好的证明。同时,1-3季度支撑税收增长的“大头”也是服务业,占到了60%以上。

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这与服务业快速增长也密切相关。因为服务业耗电量只有工业的1/7,随着GDP总量中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单位GDP增速对应的用电量等能源消耗水平当然就会不断降低。

站在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点上,回顾总理相隔近3年的两次演讲,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2013年5月,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发表《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演讲指出:服务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2012年占GDP的4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左右的百分点。总理给出的结论是:差距就是潜力。“发展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这样的战略布局在其后两年明显见效:2015年服务业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后,2016年3月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等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相隔近3年的两次演讲,总理的时间语态从“将来时”变为“进行时”。其实,这正是中国经济“破茧成蝶”的生动过程。

当然,服务业绝不仅仅只是快递业和电子商务。被总理寄予厚望的“调结构”中的服务业角色,既包括研发、金融、信息、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改造升级中的传统服务业;既包括生活业,也包括与制造业相辅相成的生产业等。

国务院常务会曾专题讨论过加快生产业的发展。在会上指出,生产业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等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有一种观点认为,服务业不生产物质,是很‘虚’的产业。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认识!”总理告诫与会人员。

与中国经济的大格局一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服务业不断开放的过程。对此,的态度非常明确:“靠保护落后发展不起服务业。”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竞争才能倒逼服务业向更高领域递进。而开放既要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也要向外资开放。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尝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服务业开放。随着自贸区改革经验在全国多点复制,服务业开放态势已呈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