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快递公司盈利模式

快递公司盈利模式

快递公司盈利模式

快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除了发起人补建和骆光明外,三泰电子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全是机构投资者,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共计14家,持股比例占流通A股的27%,高峰时持股市值达到20亿元。其中,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持股最多,达到1126万股。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金融电子设备及系统软件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上市公司,三泰电子的主要产品是电子回单系统、ATM机监控系统和银行数字化网络安防监控系统,借助2013年中国加强金融安全的春风,三泰电子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疯狂追捧。但更重要的是,三泰电子股价的飙升与一个名为“速递易”的箱子有关。

三泰电子于2012年底推出“速递易”业务,立足于解决“最后100米”的物流难题。相比一般快递需要快递员在收货点通过电话逐个通知收件人取件,“速递易”业务在小区、写字楼、学校布放快递箱,快递员扫描快件条码,输入收件人手机号码,把快件放入快递箱,系统自动向收件人发送短信提取码,收件人凭提取码可取走快件。

三泰电子计划将“速递易”业务作为全国物流网络的终端接入端口之一,在形成规模优势后,可以衍生出广告、精准营销、电商配送渠道等各项增值业务,形成O2O综合业务平台,并为公司的社区金融服务业务发展战略奠定基础,这正是三泰电子走出一波10倍行情的核心所在。

《证券市场周刊》曾于2014年3月底《三泰电子速递易网点成谜》一文,对公司的“速递易”网点数量及供应商资质提出质疑,三泰电子公告予以解释。之后,本刊记者又奔赴三泰电子在成都的大本营进行调查,发现:公司对其2012年第二大供应商、2013年第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远远超出该供应商的工商年检收入,更为蹊跷的是,该供应商挂着的门牌居然是“三泰电子”,公司存在隐瞒关联交易的嫌疑。此外,三泰电子的部分供应商或难觅踪迹,或资质欠佳。

同时,“速递易”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考验,三泰电子一味追求快速扩张形成规模效应,能否最终改变盈利前景仍是一个未知数。

部分供应商的收入额与三泰电子财报数据存在较大差距,且公司涉嫌隐瞒一家主要供应商的关联关系。

成都启宏:采购额不符 涉嫌隐瞒关联关系

成都启宏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成都启宏”)为三泰电子2012年第二大供应商,采购额2993.01万元;2013年,成都启宏则跃升至三泰电子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额高达1.5亿元,同比大增400%。

对于成都启宏2013年采购额的暴增,三泰电子公告称,供应商排序发生变化与公司近年收入成本结构发生变化具有对应关系。

由于成都地区2013年年检资料尚未报送,本刊记者未能获取成都启宏2013年的工商资料,但其2012年的工商资料仍表明,三泰电子采购额涉嫌造假。

2012年年检报告显示,成都启宏当年收入为921.82万元,与三泰电子2993.01万元的采购额相差甚远。

成都启宏主营机械零部件加工及销售,成立于2006年,发起人为傅宏和肖启成,肖启成任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50万元。2012年11月,通过引入新股东,成都启宏注册资本变更至200万元,变更后自然人股东肖启成、傅宏、杨曦、刘盛明、黄明伦、庄瑞刚持股比例分别为15%、25%、18%、13.5%、5%、23.5%。

根据工商资料,本刊记者来到了成都启宏的注册地址成都蛟龙工业港青羊园区黄海路2座,厂区里面有一个约2000多平方米的仓库,员工正在组装“速递易”箱子。

“这个工厂并不负责生产,只是装配‘速递易’箱子,”一位员工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有好几个点在做,黄海路厂区只是其中一个,在成都市郫县红光镇还有一个,工厂的负责人在那边。这名员工还给了本刊记者红光镇厂区一名负责人的电话。

随后,本刊记者来到了郫县红光镇,成都启宏郫县厂址位于红光镇港中路168号,但其门口挂着的牌子却是“成都三泰电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成都启宏这里怎么挂着三泰电子的牌子呢?”本刊记者向一位厂区的员工询问。

“(这)就是三泰电子,启宏和三泰电子合并了,”上述员工对本刊记者表示,“启宏已经并入三泰电子的旗下,我们老板以前是三泰电子的经理,这里以前生产银行ATM机,现在生产‘速递易’柜子。”

本刊记者还与黄海路成都启宏员工告知的负责人进行了电话联系,对方称,他本人就在港中路168号办公。

根据工商资料,位于红光镇港中路168号的工厂名称并非叫成都启宏,而是成都路科思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23日,注册资本500万元,股东与成都启宏完全一致,也是自然人肖启成、傅宏、杨曦、刘盛明、黄明伦、庄瑞刚,而且持股比例也完全一致,分别为15%、25%、18%、13.5%、5%、23.5%。

此外,成都人才网于2013年3月的一则招聘信息也显示,成都启宏是三泰电子的生产基地,而其欲招聘人员的工作地点为郫县。

由此可见,三泰电子涉嫌隐瞒与成都启宏之间的关联关系,成都启宏2012年的收入额与三泰电子的采购额严重不符,三泰电子涉嫌违规。

《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与关联法人发生的交易金额在三百万元以上,且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 0.5%以上的关联交易,应当及时披露。上市公司与关联人发生的交易金额在三千万元以上,且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5%以上的关联交易,除应当及时披露外,还应当聘请具有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交易标的进行评估或者审计,并将该交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成都中盈:收入低于采购额

在三泰电子2009年12月上市前后,成都中盈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成都中盈”)多年来均位列公司前五大供应商之列(2011、2013年除外)。

2006-2012年(2011年除外),三泰电子对成都中盈的采购额分别为919.66万元、1211.92万元、1243.93万元、672.97万元、964.67万元、1573.29万元。

工商资料显示,成都中盈成立于2002年8月30日,注册资本1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何明,主要销售计算机及配件。

根据工商年检材料,成都中盈2010年收入额仅为753万元,远低于三泰电子当年964.67万元的采购额(即使考虑到增值税)。

而且,成都中盈在2002-2005年期间收入很少超过200万元,但2006年却一跃增至1355.64万元,较上年大幅增长6倍。巧合的是,三泰电子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成都中盈经营数据最早就截止到2006年。

工商资料显示,成都中盈的注册地址是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号1栋B单元11楼B6号。本刊记者来到上述地址,发现成都中盈的办公面积约为60多平方米,共有4个工位以及一个经理室。

“我们并不生产,只是备货做贸易,主营产品为DVR硬盘,主要用来存储视频监控文件,”一位员工对本刊记者表示,“我们主要通过工程商向成都的一些银行或者其他机构提供DVR硬盘,和成都大部分主要的工程商都有合作,但这些工程商规模都不大,10-20个人左右的样子。”

“近几年公司在旺季(一般在年底)一个月可以卖1000多片硬盘,淡季一个月200-300片硬盘,一片硬盘的单价在550元左右(2TB,价格会浮动)。”该员工对本刊记者表示。

成都凌云:踪迹难觅

成都市凌云通讯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凌云”)为三泰电子2013年第三大供应商,采购额为3863.12万元。

根据工商资料,成都凌云主营通讯设备及配件、通讯器材、五金交电、机电产品,成立于2001年1月5日,法定代表人为杨国臣,注册资本50万元,注册地址为成都市交大路188号。

本刊记者在上述注册地址发现,成都市交大路188号是一个叫“香榭里”的居民小区。“不知道这里有一家叫成都凌云的。”小区一位保安对本刊记者称。

本刊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成都凌云的具体地址为成都市金牛区香榭里A3-4-1。

本刊记者在香榭里小区里找到A3-4-1房间,在该房间工作的一位男士称,在这里办公的公司不是成都凌云,并拒绝了本刊记者的进一步询问。

重金豪赌的“速递易”业务盈利模式前景不明,对于三泰电子而言,是涅重生,还是水中月呢?

按照三泰电子的描述,目前“速递易”业务正在试点的盈利模式有收件、寄件、超期和广告四种,且都是“在成都充分实践证明行得通的基础盈利模式”。2013年,“速递易”产生了126万元的营收,“主要来自成都部分网点试点的快递收费、超期包裹、传统广告,还尝试了一些寄件收费。”

“我们通过基础的盈利模式让它生存下去,规模起来以后就要用互联网思维思考。速递易实际是一个线下入口,产生大量用户黏性之后就可以用互联网方式获得高额盈利,方法很多。”

但在被投资者问到现在“速递易”的收费处于何种阶段时,三泰电子给出的回答是,“路已经跑通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实践而已,我们想必须先做到第一规模,自然就有了公信力。”“盈利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是先想将这个收费跑通,先做尝试而已,去年收了126万元,这就说明了未来的收入也不是问题。”

换句话而言,三泰电子一方面表示希望通过四种基础盈利模式让“速递易”生存下来并扩大规模,一方面又表示目前考虑收费不利于扩大规模,先做大规模更重要,这多少反映出三泰电子在推进上述收费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两难处境。

成都市“华宇・蓉国府”小区是一个拥有“速递易”服务的小区。本刊记者走访中发现,该小区物业对类似“速递易”的第三方公司持开放态度,这意味着三泰电子的存量网点存在被出价或其他条件更优的竞争对手夺走的可能性。

由此也可以预计,三泰电子的进场成本(为了竞争在小区放置箱子的权利)和运维成本(为了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很可能都会因此而上升。

在存量网点,除了“速递易”设备外,三泰电子需要支付的其他成本包括7天24小时运转的电费(一些比较高档的小区是以商业用电单价计费,例如华宇・蓉国府,成都商业用电为0.86元/度,民用电通常在0.52元/度至0.62元/度之间),电信设施网络使用费(向收件用户发送提取码短信),7天24小时运转的主柜电脑、监控摄像头、监控录像硬盘等易耗品的折旧和摊销。

三泰电子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曾提及,一个“速递易”网点设备的成本约3万元,折旧年限为10年,但像电脑、摄像头、硬盘这样的易耗品折旧年限以10年计算着实令人怀疑,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使用之下。

根据三泰电子的战略计划,扩大网点数量是当前“速递易”业务的重中之重。在一次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有机构问,“速递易”人员从200增长到800,增长部分的人员主要是做什么的,三泰电子就表示,主要是网点拓展人员。而且三泰电子坦承,目前“速递易”项目的主要挑战就是推广成本带来的资金压力。

然而,就像其他制造商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往往遭遇产品质量控制难题一样,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的“速递易”也遭遇到一些物业和用户的抱怨。

华宇・蓉国府的物业管理人员对本刊记者表示,曾经出现过住户凭短信提取码取件但取错包裹的事故,后来通过监控录像,找回了被误取的包裹。

另一个拥有“速递易”服务的小区成都市丽都花园城的物业保安则对本刊记者表示,“速递易”主柜电脑近来多次死机,住户输入提取码后,箱子门没有弹开,电脑操作系统也失去反应,保安不得不自己关闭电源重启后才解决问题。

对于收件用户而言,如果在快递员将包裹放入“速递易”箱子后不能及时收到系统发出的提取码短信(具体原因包括电信系统延迟或手机安全软件自动拦截等等),很可能导致包裹超期。部分用户在天涯论坛上抱怨,自己在网购时留的是自家地址,但未经快递员告知,包裹就被放到了“速递易”箱子,并且没有及时收到短信通知,造成了罚金损失。

“速递易”业务的设计初衷是让用户在网购时填写“速递易”箱子的邮政地址作为收件地址,本刊记者走访的网点中,每个“速递易”箱子上都贴有邮政地址。但实际使用中,用户仍旧习惯性地填写自己住处的地址,而快递员也常常“习惯性”地不打招呼就直接把包裹放入“速递易”箱子中,这就存在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追责的风险。

本刊记者在“速递易”主柜电脑上查询到的相应条款显示,“由于投递人(通常指快递员)输错手机号码,或者短信延迟、丢失或其他情形导致收件人未及时收取快件者,由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速递易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从用户角度出发,短信服务由“速递易”提供,如果严重延迟或者没有收到,“速递易”难以撇清责任。

根据三泰电子的介绍,“速递易”一个运维人员通常要负责多个小区,“看小区密集程度,一个人负责10个、30多个小区的都有。”而伴随网点数量快速扩张和推广、入场等前期费用压力加大,运维人员的工作量预计还会增大,对应的用户体验很有可能将出现下降。

广告收费:效果存疑

以最直观的广告模式为例,在本刊记者走访的拥有“速递易”服务的成都市4个社区、1个写字楼中,未在任何一处看到有商业广告。

三泰电子曾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广告硬件设计方面,只要将柜门卸载下来,加上夹具就可以换上液晶广告屏”,“就成都地区来说,有很多商家来谈,但是我们想把平台做得更好,更有价值,再释放这个盈利模式,广告效果也会更好。”

三泰电子表示,成都地区已经有广告公司愿意每月向其支付2500元来获得单个网点的广告权。在配股说明书中,三泰电子则表示,在参考很多业内人士的看法后,其对传统广告收益的“客观”估值为每个网点每月1000元。

那么,三泰电子为何迟迟未推动广告这种最简单(而且也不会令快递员或收件用户利益受损)的盈利模式呢?或许另有原因所在。

根据本刊记者的观察,通常一个包裹的取件在1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而其中的大部分时间,收件用户都只是专注于在“速递易”主柜电脑屏幕前操作、输入系统发到他们手机上的短信提取码。随着提取码成功输入,放有对应包裹的箱门自动弹开,用户取完包裹后便关门而去。综合来看,收件用户在收件全程中只有从屏幕前走到箱门处的几秒钟和关上箱门离开时的几秒钟有注意力空隙,但前一空隙处,大部分人的注意力焦点是弹开的箱门,后一空隙处,相当一部分人更关注自己刚取到的包裹,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拆开(一些小区“速递易”机柜箱子旁放置的垃圾筐充满了废弃的快件外包装,就说明了这一点)。“速递易”若正式开展液晶屏广告业务,能够从收件用户那里争夺多少注意力,效果还十分难说。

另外,每个网点“速递易”箱子摆放的位置也不同。在本刊记者到访的5个成都网点中,4个网点的箱子都放在相当隐蔽的位置,例如中华名园二期将箱子放在小区大门旁类似传达室的独立屋子;华宇・蓉国府将箱子放在小区室内活动中心,旁边还有两张乒乓球桌;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将箱子放在紧挨写字楼侧面的一个类似于银行自动取款区的玻璃隔间,很不起眼;万年场锦绣东方的箱子更为隐蔽,藏在社区棋艺社活动室一旁的拐角处之后,若没有经人指点,很难找到。只有丽都花园城将箱子放在小区铁门外、物业传达室的对面,位置相对显著。这意味着除了收件用户以外,许多网点的广告可能很难获得更多的受众。

快递收费:非快递员所必需

关于快递收费的模式,本刊记者在上述成都市“速递易”网点与快递员交谈时了解到,到2014年4月下旬,这些网点都还未开始对快递员收费,但快递员们都已经了解收费的价格。“小包裹一个4毛,大一点的5毛或6毛,我派一个件只赚一元钱,打个电话也才1毛。”在万年场锦绣东方,天天快递的一名快递员说道。他还表示,如果收费,他会优先考虑打电话联系收件人,但他希望最好不要收费,因为“速递易”确实给他带来了许多便利,有了“速递易”,他进了小区都不联系收件人,直接把包裹放进“速递易”箱子,“速递易”系统会自动通知收件人来取,省时省力。

快递员们考虑是否向“速递易”付费还与他们的派件业务量大小有关。若业务量比较小,快递员会倾向于先打电话联系收件人,对方若无法马上收件再考虑是否用“速递易”;若业务量较大,快递员时间和精力有限,使用“速递易”或是划算的选择。

似乎,“速递易”快递收费模式的前景还是较为光明的,但两个现实因素却令其蒙上一层阴影:“速递易”箱子数量远远不足,而每个社区可以再划拨出来放“速递易”箱子的空间却十分有限。

本刊记者在走访华宇・蓉国府和万年场锦绣东方两个社区网点时,正好遇到快递员想要往箱子中存入包裹,但无奈发现所有箱子都满了的情况。在万年场锦绣东方,本刊记者看到韵达快递一名快递员提着一大筐包裹(数量约有30-40个)来到“速递易”箱子跟前,操作投件后见没有空箱子可放,只好一个个地给收件人打电话。在这个住户规模至少在2000户以上的社区,“速递易”箱子也仅有108个,而这已经是所有到访网点中,箱子数量最多的之一。

箱子数量的局限,无疑令收费规模受到限制,但比起这一点,可扩展空间的有限或许才是最大的约束。华宇・蓉国府的物业管理人员对本刊记者明确表示,能放置箱子的多余空间并不多。

在其他社区网点,本刊记者同样留意到,由于这些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速递易”箱子的存在,基本上每一块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已经被占满,能够给其单独提供一个小房间已经是相当奢侈,一些小区如丽都花园城甚至不得不将“速递易”箱子放到小区的铁门外,只是在其上简单加一个塑料棚以防止日晒雨淋。可想而知,未来想要对这些存量网点进行箱子数量的扩展并非易事。

当然,三泰电子可以通过快速开发新网点来提升箱子的数量,从而扩大快递收费的规模,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新面孔加入竞争,甚至包括京东、菜鸟物流这样的巨头,有限的社区资源必定有被瓜分完毕的一天,快递收费带来的收入规模肯定会来到一个上限。

以平均一个网点72个箱子、每个箱子每天被使用一次进行粗略计算,一个网点每天的收入为33.6元(16个大箱子每个6毛、16个中箱子每个5毛、40个小箱子每个4毛),每个月收入为1008元。

根据三泰电子的调查,全国“比较有价值”的小区数量约为5.7万个。截至2013年底,三泰电子已有“速递易”网点数量为1200个,计划2014年新增1万个网点,2015年新增3万个网点。

超期罚金:易惹怒用户

根据本刊记者在“速递易”主柜电脑上所看到的超期收费说明显示,“投递到速递易箱子内的物品免费存放48小时,收件人在收到取件短信密码后48小时内仍未取走快件物品,速递易将按每24小时收取1元超期保管费用。”

根据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情况,超期收费的确正在收取,一旦超过48小时,收件人需投入相应数量的罚金才能打开箱门。在硬件方面,“速递易”主柜电脑屏幕下方偏右有一个硬币投币口和出币口,屏幕下方最左侧则有一个类似“入钞口”的模块。

但正如上文所述,超期收费的模式可能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而且由于设备原因导致用户延迟收或未收到短信而导致的超期,潜藏着产生纠纷的风险。

寄件收费:还很遥远

根据三泰电子的描述,目前快递公司的标准包裹收费8-12元,如通过“速递易”寄一个10元的包裹三泰电子将从中抽取3元,每一个投递的人只要通过身份验证都可以寄件。

快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快递柜的兴起

在网购和电商潮流盛行的今天,为了抢夺更多的用户和客源,每一家快递及电商企业都非常在乎带给用户的体验,除去诱人的价格及快递时效外,在行业中人口流传的“最后1公里”的配送体验,更是各家争取的一个切入点。除了传统快递中,快递员的上门服务外,出于用户场景及使用需求诞生的智能快递柜更是近几年来新生的竞争利器,今天关于智能快递柜的讨论我们就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丰巢”来了解一番。

2015年6月,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联合公告称,“共同投资创建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运营面向所有快递公司、电商物流使用的24小时自助开放平台―丰巢智能快递柜,以提平台化快递收寄交互业务。” 丰巢科技初始股权结构为:顺丰出资1.75亿、股比35%;申通、中通、韵达各占20%;普洛斯持有5%。由顺丰速运总裁王卫任法人代表/董事长。截止2016年底,丰巢智能快递柜市场范围已覆盖全国74个城市,投放的快递柜多达4万组,格口数多达300万,日均包裹处理量已名列快递柜行业第一位。

从此看来,各位大佬投资的丰巢智能快递柜,理应在体验及市场占有上有超前的表现,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一个表现是巨大的竞争对手―速递易在市场规模上更为领先,但是陷入巨亏;另一个则是2016年前三季度,丰巢营收仅为480万,亏损达1.57亿。就在前文我们提到的2017年25亿融资中,顺丰系投入9.8|(已经注入上市公司的“顺丰投资”出5.5亿,明德控股4.3亿元); 申通跟投1亿元,但持股比例从19%稀释到10%;韵达有2亿增资额度,不知是否行使;中通确定不参与。

盈利步伐缓慢

这样看来,快递柜的模式在现有的情况下似乎发展及盈利上都出现了问题,是什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从控股及投入上我们可以看出,顺丰在丰巢中可以说是绝对控股,对于顺丰来说,丰巢意味着什么?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最后1公里”的概念,当现今市场上众多的快递之间互相竞争的时候,利用快递柜来收割最后一环,聚所有快递之入口来最终面向用户,对于顺丰的野心来说非常贴切。但是,如此明显的目的使然,其他快递对手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对丰巢的投入当中,顺丰是明明确确的绝对控股人,在这种考虑上,其他同行投资者在物力、人力、战略的考量上都不会将丰巢作为重点对待。

虽然说在对丰巢的投入上顺丰遥遥领先,但是在实际的线下市场使用中的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对于智能快递柜这类产品的成本消耗。普通的一个快递柜的产品寿命约为3~5年,除了快递柜本身的造价成本外,在此期间还要计算上期间的维修、电费、短信发送费、租用场地的物业管理费等,这类种种费用合并一起可以明显看到,以快递柜模式的运作算是一个重资产的运作模式,同时还要线下密集推广,这是其一。在这么大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快递柜的盈利变现模式却还是在摸索阶段,无论是速递易的每件快递加收费用亦或是广告的投放等,对于这么高成本的布局来说都是入不敷出。如何在线下布局中尽快实现盈利都是这个行业一直在摸索的诉求。

功能本末倒置

抛弃产品的成本盈利外,我们再来对比下产品的实际体验。对于智能快递柜的初衷,我们不难思量,都市中繁忙的上班族,经常外出办公的空中飞人等,让收到的快递暂存在一个保险的箱子里等待主人在方便的时候进行获取,无论是场景和用户痛点上都是可以满足的。但是,痛点=需求?在实际体验上,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快递员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派件效率,即便用户就身在家中,也执意将快递放到楼下的快递柜中,让原来行业推崇的“最后1公里”的体验本末倒置,无不讽刺。还有的快递员由于快递体积过大,为了能够放入到快递柜中,可能需要破坏,损坏快递才塞入柜中。也许在设计的初衷时,快递柜是抱着给予用户更好体验而来,但是在实际落地中,不可避免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许从这组数据可以真正看到快递柜真正的体验。在整个丰巢使用占比当中,申通、中通等公司的使用量更是顺丰的3倍之多,即便顺丰在此投入很多,但是出于对“最后1公里”有着坚持的顺丰来说,也许这种体验还是得不到大部分用户的需求或达不到自己所需的标准,可以看到丰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快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谁来解决快递“最后100米”难题?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应向阳发现国外有一种叫做Bufferbox的智能快递终端,可以帮助人们收取和寄送包裹。在他看来,如果能在国内推出一款类似的设备,一定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2012年9月20日,应向阳创办了福州友宝电子科技公司,着手开发智能快递柜。仅用了三个多月,产品就研发成功。这款快递柜类似于超市寄放物品的储物柜,快递员只需将快件存放在快递柜中,然后输入收件人的手机号,收件人就会收到短信通知和取货密码。

正是这款智能快递柜,让应向阳入选福布斯2013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

而事实上,在国内,关注快递“最后100米”难题的不只应向阳。目前,顺丰、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京东等电商,以及成都我来啦、北京递兴泊等第三方公司都在尝试推广智能快递终端。顺丰速运在CBD、高端社区推储物柜完善末端配送;韵达快递在上海大学新世纪大学村和颐景园投放了两台24小时自助快递机;京东则在北京、沈阳两地安装了5台自提柜。

不仅如此,智能快递柜还引起了资本的注意。北京安杰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因为推广智能快递柜,获得了风投的注资。上市公司三泰电子推出一款类似产品后,股价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达到52.76%。

当然,作为一个新产品,智能快递柜的推广仍然处在探索尝试阶段。一方面管理上仍需改进。比如,快递是需要本人签收的,小区物管替业主代收快递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物品被损坏,业主找谁负责?由此产生的纠纷曾让物管十分困扰。而智能快递终端的出现只是将风险扔给了收件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应向阳的解决方案是快递员将快件放入柜中视为签收,收件人取出快件后发现有问题再将快递放入柜中视为拒签,这个过程会被安装在快递柜上的摄像头记录下来作为证据。

安装摄像头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问题。比如,拒签后收件人需要花时间和快递公司交涉,如果快递公司不收走快递,收件人也没有可以求助的对象。

另一方面,智能快递柜需要找到恰当的盈利模式。目前,一套最简易的智能快递柜,价格至少在2万元左右。对于快递公司、电商等企业来说,大范围地推广智能快递柜需要高昂的成本。这使得这些企业不得不放慢进程。与此同时,如何盈利同样困扰着这些企业。向物管和业主收费,只能是象征性的,因为如果收费过高,将影响他们的使用热情。

快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六月底,国家邮政局公布了首批通过2012年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名单,京东商城榜上有名,这表明京东正式取得了快递牌照。京东随即表示,将于8月底开放第三方快递业务。几天之后,京东又有新闻传出,自营干线运输车队也已经投入运营。

普遍认为,电商自建物流多少有些无奈的成分,是第三方物流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才不得已为之。然而今天看来,京东的物流建设却很像图谋已久,一招一式,动辄几十亿元的投入,都不禁让人猜想,京东物流的真正意图是要从企业物流转变为物流企业。

早在2008年,京东就开始了物流布局,目前已有六大物流中心,全国300个城市建有物流配送队伍。2010年底,京东平台对外开放,对平台合作伙伴,京东为其提供仓储和配送服务,现今使用京东仓储配送系统的公司已经超过1300家,配送的包裹数已经超过每天4万个。

由此看来,京东开放第三方物流不算意外之举。一直以来,京东在零售领域的获利非常有限,至今没有实现盈利。开放第三方物流,也是其寻求利润增长、摊薄成本的合理选择。事实上,物流模块很可能成为京东最先盈利的模块。在这方面,亚马逊是一面旗帜,正是被认为是电子商务发展瓶颈的物流拯救了亚马逊,而物流也成为亚马逊重要的营收渠道。

既然要打造物流企业,自营干线运输也自然是京东的必然选择。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京东下一步很可能会参与供应商的上游物流,即商品从工厂下线就交给京东物流,走沃尔玛的路线。沃尔玛被认为是“伪装成零售企业的物流企业”,它借用极低的物流成本,要求供应商加入它的物流体系,形成独有的“集中配货模式”,更好地发挥了规模效应,同时物流成本降低、存货周期缩短、货品控制加强。按照这个思路,刘强东的电商只能算是广告片了,他的野心很可能是做中国的DHL、UPS甚至沃尔玛。

尽管上述构想只是坊间猜测,但业界有一个共识,全流程业务的公司做到最后都是物流公司,所谓得物流者得天下。刘强东也曾公开表示,5年内将花费100亿到200亿建设一个全国物流体系。

快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发展相比西方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关注,我国的有关实务操作和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开始。这一方面受到我国赴海外上市公司需要按照上市地规范进行操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偏低,各种造假和盈余管理层出不穷。2001年银广夏事件成为当时的一个典型代表。这虽然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发展有关,但企业缺少合理有效的内控不能不说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007年,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报告中全面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进行自评估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提供技术标准和依据,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作提供了指引。以此为代表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于2011年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开始实施,并于2012年开始在主板上市公司实施。另一方面,随着2007年上市公司正式开始实施2006年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形成的盈余质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9]①。通常,实务界主要通过会计造假、应计项操纵(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和真实活动操控(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这三种途径实施盈余管理②。我国的会计准则变化虽然一直贯彻了稳健性原则[10],但实证研究发现,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仅改变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却无法从总体上约束盈余管理行为[11]。而且随着会计制度趋于严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应计项的操纵空间不断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已经切实存在[12],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3]。西方有关研究已经发现企业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或调整其处理方法来满足盈余标准[14][15]、出售固定资产以避免报告亏损[16][17]、控制支出进行盈余管理[18][19]等,真实盈余管理逐渐增多[20]。进一步来看,真实盈余管理以牺牲公司未来经营能力为代价,最终会损害企业价值[21],且管理层甚至可以利用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构建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22],隐蔽性很强。也就是说,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严重的经济后果并不易被相关利益者察觉。这亟需引起我国企业的重视。因为即使对于企业内部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也存在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同样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内部控制效率和盈余质量的关系对于这两个领域的实务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基本度量是观察企业所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中包含的重大缺陷[4][23]。在此基础上,大量研究关注了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项的质量[24]。Ash-baugh-Skaife等[25]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应计项噪音更多,应计项最终转换为真实现金流的比例显著小于内控无缺陷企业,证明内控薄弱会导致有意的盈余管理和无意的会计错报。Chan等[26]发现报告内控缺陷的企业与未报告内控缺陷的企业相比,盈余管理程度更高。Epps和Guthrie[27]按应计项目的高低分层,将样本分为高的正向、高的负向、低的应计项目三组,对比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与没有缺陷的公司的应计利润,发现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更容易利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总之,即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与应计项质量高低显著相关[28][29]。近年来,也有学者发现,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带来了管理层披露决策的变化和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变化[30]。在法案颁布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减少[31],但管理层盈余操纵的行为并未减少,主要就是采取了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32]。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3],认为内部控制形成了严谨的内部制衡关系,任何破坏规则的一方都会被及时发现并受到相应惩罚,所以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很难成功[34],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显著负相关[35]。并且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应计项操纵还是真实活动操控,都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而减少[36][37]。然而,张国清[38]以2007年公司自愿提供的、并获得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的内部控制报告代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三)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可以为使用者了解公司业绩提供更多参考[39],所以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决策时更容易依赖会计盈余[40][41]。根据契约理论,盈余作为企业契约中人努力程度的一个很好替代[7],其质量的变动会影响契约的完备性[42]。一个典型表现是盈余质量不同的上市公司三类冲突的严重程度不同,盈余质量得到改善的上市公司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缓解[43],盈余质量与权益成本、债务成本负相关[41]。而且盈余质量作为很多企业管理层薪酬的标准,其改进还能够影响薪酬业绩敏感度[44][45],进而影响管理者薪酬[46]。与之相反,低质量的盈余则会使契约的有效执行受到冲击,特别是采取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其经营业绩会出现明显下滑[21]。我国学者李彬、张俊瑞也发现[47][48],操控生产的企业在其随后两期的经营活动中,现金流水平都低于配对样本,操控费用的企业随后三期的经营业绩水平普遍低于配对样本的对应水平,操控销售的企业随后三期的股东获利能力和公司投资水平普遍低于配对样本的对应水平,证实了生产操控、费用操控以及销售操控对企业未来的业绩会造成负面冲击。(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已有研究围绕内部控制效率和盈余质量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仍有以下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第一,我国企业中成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时间较短,其效率的显现尚存在不同声音,需要在内部控制发展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其对盈余质量的具体影响。第二,随着新会计准则实施时间的增长,已有的应计项盈余管理方式在发生一些变化,内部控制对于真实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果需要重新加以验证。第三,盈余质量有利于契约的完备,内部控制建设也是多个契约的组合,那么盈余质量能否帮助包含“信息与沟通”等核心模块在内的内部控制实现效率提升,尚无足够的经验证据。所以,本文准备从理论上厘清两者间的关系,并给予大样本的数据检验,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动态依存关系分析

(一)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在由一系列契约联结而成的企业中,委托人与人在契约的签订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后者可能会借助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能够或者不能完满地履行受托责任进而导致问题的产生。此处的问题既可以发生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同样也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级管理者乃至员工之间。不论人是谁,他都可以借助信息优势,通过损害委托人利益来谋求个人私利。从约束机制出发,内部控制是对这些自利行为的监督和防范,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可以减少盈余错报和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2][3],限制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特别是对企业自身来说,有效的内控可以防止发生以损害长期企业利益为代价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避免业务部门管理者为了实现薪酬契约的目标而在职权范围内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所以,本文提出假设1。H1:内部控制效率高的企业其盈余质量也较高,反之亦然。(二)盈余质量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市场中的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合和法律虚构[49],这种契约关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债权人等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缔约各方通过契约明确约定各自的权利及义务,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整体。可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契约当事人或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6],往往造成契约条款的不完全。即使契约的签订是完全的,也并不代表它可以得到完全执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确立一个缔约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契约的执行情况。在有效资本市场前提下,会计是信息优势方向信息劣势方传递信号的一种手段,而且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手段之一[50]。所以以盈余为代表的会计信息作为人努力程度的度量[7],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股票定价、债务契约和管理层报酬契约中[51],以促使不完全的契约尽可能执行有效,盈余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契约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而,盈余质量会直接影响约束契约参与方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H2:盈余质量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研究模型与样本

鉴于目前对于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没有普遍接受的方法,同时受到本文的篇幅限制,本文没有将内部控制效率评价方法纳入研究,而是选择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变量①。该指数②是在中国会计学会全国重点会计课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的基础上,由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的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为了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对盈余质量进行更好的度量,本文选择了应计项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进行对照和验证。(一)应计项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国内外学者对应计项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针对其目的、方式、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在这些研究中,常见的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等。本文选用横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量应计项盈余管理的程度③:TAitAi,t-1=α0Ai,t-1+α1ΔSitAi,t-1+α2PPEitAi,t-1+εit(1)NAit=α0Ai,t-1+α1(ΔSit-ΔARit)Ai,t-1+α2PPEitAi,t-1(2)DAit=TAitAi,t-1-NAit(3)按照证监会CSRC行业分类标准对两市上市公司分行业运用OLS法估计等式(1)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α,将其带入等式(2),估计出企业的非操控应计利润,进而以等式(3)计算得出可操控应计利润,用以衡量应计项盈余管理。(二)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Dechow等[52]最早提出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以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支出和异常1生产成本三种变量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随后Roychowdhury[19]将各变量的数值由绝对量转换为相对量,以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李彬、张俊瑞[53]借鉴Roychowdhury修正后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以异常值之和作为盈余管理的变量衡量真实活动操控行为,这一模型在我国目前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应用较多。本文参照该模型,计算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CFO)、异常酌量性支出(AEXP)和异常生产成本(APROD)。CFO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β4TCitAi,t-1+β5ECitAi,t-1+β6OCitAi,t-1+εit(4)DISEXPitAi,t-1=β0Ai,t-1+β1Si,t-1Ai,t-1+εit(5)PROD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εit(6)同上述计算应计项盈余管理的模型相同,对两市上市公司分行业运用OLS法估计上述模型(4)(5)(6)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然后代入(7)、(8)、(9)求出当年异常值:ACFOit=CFO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β4TCitAi,t-1+β5ECitAi,t-1+β6OCitAi,t)-1(7)AEXPit=DISEXPitAi,t-1-β0Ai,t-1+β1Si,t-1Ai,t()-1(8)APRODit=PROD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9)上述三种异常值产生的方式不同,对盈余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异常经营现金流ACFO是由企业通过销售折扣或放宽信用政策等促销手段引起的,其提高了企业的当期利润,但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现金流量,导致当期经营现金流量的下降,则异常现金流量亦下降;异常酌量性支出AEXP是企业为了提高当期利润而削减研发支出、销售及管理费用引起的,直接提高了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APROD是由过量生产引起的,通过扩大生产,企业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边际利润,从而提高企业当期利润,但过量生产同时增加了其他生产和库存成本,导致企业当期生产成本提高,则异常生产成本亦上升。若企业向上操控盈余,可实施的手段有:产品促销(结果会降低ACFO);削减酌量性支出(结果会降低AEXP);过量生产(结果会提高APROD)。为系统衡量不同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引起的盈余操控程度,本文参考Zang[54]的做法,构建综合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10),值越高表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RAMit=-ACFOit-AEXPit+APRODit(10)以上各公式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三)结构方程模型———非递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模型里有两种基本的类型:递归模型与非递归模型,其中非递归模型表示变量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基于此可以构建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间动态影响关系的模型(见图1),用以验证两者的相互作用。图1非递归模型的基本框架(四)研究样本本文选取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保险类及2010年之后上市的企业,共确定样本1659家企业,进一步剔除有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共得到研究样本1580家,其中深市768家,沪市812家。按照证监会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对样本企业进行分类,相关财务数据取自CCER、RESSET数据库,内部控制效率信息取自“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

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表2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可以对比两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盈余管理均值为0,取绝对值后为总资产的7.84%,其中向上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少于向下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但盈余管理的程度则是向上操控的高。真实盈余管理均值也为0,取绝对值后为总资产的16.66%,其中向上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多于向下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808>772),但盈余管理的程度则是向下操控的高(0.1629<|-0.1705|)。即盈余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高于应计项盈余管理;多数企业采用应计项盈余管理以降低其盈余,采用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其盈余;当使用应计项盈余管理时,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高于向下操控盈余,当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时,向下操控盈余的程度高于向上操控盈余。对比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手段,向上操控盈余时,管理层多采用削减酌量性支出,其次是过量生产,最后使用销售促销(959>795>769),而向下操控盈余时,多采用销售促销,其次是缩减生产,最后使用调增酌量性支出(811>785>621);另外管理层操控生产的程度高于其余两种方式(0.0983>0.0648>0.0526)。就深沪两市来看,深市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沪市略高。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可知,沪市上市公司的内控指数均值高于深市上市公司(690.97>679.18),可以初步断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包括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而提高盈余质量。区分企业性质来看,两市共有国有企业859家,非国有企业721家。无论是应计项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亦或是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手段,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比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高。同样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可知,国有企业内控指数均值高于非国有企业(694.96>673.65),再一次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盈余质量。(二)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从表3中的相关性指标来看,“迪博”公布的内部控制指数与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内控指数越高,盈余管理越低,也就是盈余质量越高,初步验证了假设1。另外内控指数与描述真实盈余管理的三个指标也均显著相关。内控指数与异常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支出显著正相关,与异常生产成本显著负相关。因为异常现金流量和异常酌量性支出越高,说明企业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越低,盈余质量越好。所以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盈余质量(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与内控指数正相关;而异常生产成本越高,说明企业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越高,此处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内部控制效率越低则异常生产成本越高,盈余质量越低。(三)非递归模型分析图2至图6分别为修正后的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以及三种异常值与内部控制效率的非递归模型,表4为上述五个模型的适配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到,经过修正后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效率的以上五个模型均满足上述所有适配度指标,表示这五个模型与数据都达到可以适配的标准①。表5为各模型路径系数表,五个SEM模型的所有路径p值均小于0.05,即载荷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满足模型内在质量的效度检验。在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效率模型中,内部控制效率对DA的载荷系数为-0.111,对RAM的载荷系数为-0.089,即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提高盈余质量,假设1得到验证,并且内部控制对应计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高于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同时,DA对内部控制效率的载荷系数为-0.002,RAM对内部控制效率的载荷系数为-0.006,说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则内部控制效率越低,验证了假设2。对比两者的相互作用,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要高于盈余质量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