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变化

新农村建设变化

新农村建设变化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第1篇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

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1990年至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增至2210.34,增长了3.2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6.2倍、5.1倍,医疗费用的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占4%)中,有一半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为587.2元,其中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一些传染病(如肝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复燃。

新世纪,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新放回到农村。(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必须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忽视预防保健的现状,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3)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4)、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

还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当我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听家人说会修水泥路,那时候可让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摆脱泥巴路了,天晴时漫天尘土,下雨时泥泞不堪,而且经常是坑坑洼洼的,真不爽啊!当我踏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虽然铺的不是很好看,但路面还是蛮平整的!有条水泥路就是好啊!进进出出方便多了,我也不时可以飙下车了!修路的钱有一部分需要农民出钱,但却没有一户没交的,这足以说明农民对修公路的渴望!我们不是天天说在嘴上吗?要致富先修路吗!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在农村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最多是舞一下龙。但我隐约记得上一次舞龙还是六、七年前的事。舞龙是一件好活动,在这一个星期里,全村人的积极性都调动了。年轻的由几个中年的师傅带着,到了晚上整个村都沉静在春节的喜庆中。爆竹声几乎就没断过,都在忙着接龙。我们的这条龙有十五节,前面两个打灯笼的和一个打锣的,接下来有四个人轮流举龙头,后面还有两个打锣的,四个打鼓的,反正总共有三十二个成员。在这个星期里,舞龙的大概内容是穿屋、贺寿、贺新房子等节目。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农村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此后,各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重大阶段性变化把握不够,导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考虑。因此,本文将首先分析当前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重大阶段性变化,以此为基础,探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路。

一、当前我国“三农”的重大阶段性变化

199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判断。这次会议通过1999年元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1999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新的阶段性变化,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近年来农产品出现销售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正是这种阶段性变化的反映”。2000年元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

自上次中央提出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10年即将过去。从开始实行农村改革的1978年至今,已经经历了30个年头,在此期间我国“三农”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以上次中央提出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为界,前20年属于我国“三农”发展的酝酿和起步阶段,后10年属于我国“三农”发展的加速阶段;近10年来我国“三农”的发展变化更为惊人和深刻,更具有重大突破和“再上新台阶”的性质。就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同工业、城市和市民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论,前20年二者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增强,但这种相互联系和影响仍然更多地具有外部特征,“三农”发展仍然主要局限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内部;后10年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与工业、城市和市民发展之间,则是日益具有相互渗透的性质,逐步形成相互间嵌入式发展的格局,甚至农业、农村、农民与工业、城市、市民之间的边界也日益模糊。经过近10年来的积累和准备,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再度面临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正在呈现一系列以转型发展为标志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农业乃至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型显著加快,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的要求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国农业乃至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型显著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微观层面,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开始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产业层面,农业分工分业加快深化,生产业对于农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乃至组织成员的竞合关系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农业乃至农村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因势利导、积极稳健地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又对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提出了日趋迫切的要求。

(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加快农业组织创新的要求显著增强

按照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提法,“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是,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运行,也导致了我国农业“家家包地,户户务农”的格局,形成了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局面,由此形成的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不适应性正在迅速凸显。如妨碍农户对土地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不利于实现农业的优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经营,甚至容易推动农产品成本的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和农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业组织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在迅速增强。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组织如果没有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

(三)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要性明显增加,主要农产品市场出现大涨大落的风险显著加大

近年来,粮食、生猪、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对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的再度重视,甚至使农产品价格与CPI的关系再度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首先,结构性矛盾迅速凸显,在农产品供求平衡中的重要性显著增强;其次,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的压力加大,中长期内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很可能维持偏紧状态;其三,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正在显著加大,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现大涨大落的风险也在明显增加。对当前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如果仅像20世纪90年代末期那样说是“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则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常年偏紧,欠年有缺,结构性矛盾突出,不确定因素增多,主要农产品实现供求平衡的难度加大,特定农产品供求平衡出现异常变化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我国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影响因素已经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正在显著增强,进入价格波动幅度放大或波动频率增加的阶段。如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没有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很容易出现断档脱销的问题,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很容易出现大涨大落的现象。

(四)农村企业分化重组的进程不断加快,实现转型发展的要求迅速增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推进城乡改革、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运行环境和群体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成为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群体,正处于加快分化重组的新阶段。城市企业向农村延伸,或通过国内外产业转移兴办农村企业,也成为农村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及由此引发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经济农业化、农村发

展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弱化现象迅速凸显,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问题,甚至农村养老和社会治安问题日趋突出。在此背景下,农村企业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日益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但是,从战略上和现实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转型,都已经成为实现农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五)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和出现大上快下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了重大趋势性变化,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减弱;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增强;以大中城市为龙头的城镇化对农民增收就业的带动作用,正在显著强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形势可以发现,今后农民农业收入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波动风险明显增加;今后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都可能显著增强,年际之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在今后乃至“十二五”时期内城乡收入差距仍将呈现扩大态势。因此,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应该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尤其要按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尽力防止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大幅波动,努力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化。

(六)农村、农民的分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全面加快,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明显增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和农民的分化进程不断加快,由此推动了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加快转型,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户或农民之间的异质性不断增强,农民越来越不是一个匀质性的社会群体,农村也不再是单一的同构性社会;其次,随着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流失和农村人口与经济布局的逐步集中化,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经济农业化、农业经济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农村发展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迅速凸显。因此,农村经济社会的自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弱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性显著增加。不仅如此,农户、农民的加速分化及农民流动空间的扩大,一是容易导致农村社会原有的稳定性和自组织机制遭到破坏,增加农村社会出现失衡的可能性;二是容易导致农民评价自我状况的参照系迅速扩大,使农民发展状况、发展环境相对偏差和农村公共服务偏弱的状况,更容易充分暴露出来,尤其是随着70后、80后农民流出规模的扩大,农民追求社会参与和权利平等的意识迅速觉醒,由此会进一步增加农村社会整合的难度和出现社会失衡的风险。所有这些,又进一步增加了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紧迫性。

(七)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重要性迅速凸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性显著增加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进城农民出于自我保护和追求发展的需要,对融入城市社会网络的需求迅速增长。但是,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过程,往往是痛苦、希望和摩擦交织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多数进城农民仍将处于对城市社会网络进不得、对农村社会网络退不得的边缘地位,有的甚至忌恨城市但又厌恶农村。在此背景下,如果城市的制度创新反应滞后,对日益庞大的进城农民群体漠然视之,必然会遭遇进城农民群体或积极或消极,但却越来越有力的抵制;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对立和冲突,给和谐社会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两年前,法国爆发的社会抗议浪潮,形成震惊的骚乱事件,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移民被边缘化,被割裂于社会繁荣之外造成的。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对于日益壮大的进城农民群体及与此相关的城市社会变革,必须尽早予以积极正视,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体化格局的形成。此外,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性还在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要素向城市流失的问题日趋突出,加大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难度。

二、适应重大阶段性变化,完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战略思路

在这些重大阶段性变化的背景下,“三农”发展更-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持、促进和带动,以避免其走向停滞、萧条或衰败。因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要求,顺应“三农”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提出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路。

(一)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先导,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主导或引导作用

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要求,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先导,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补,积极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主导或引导作用。要注意通过阶段性、过渡性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的转型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要结合推进城乡发展规划的一体化,重点注意五个促进:一是促进城乡空间布局的统筹调整,逐步建立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加快形成以城市为龙头,以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园区为节点,人口和经济适度集中的网络化农村发展格局。二是促进城乡产业的分工协作和良性互动,引导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发挥对农村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三是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或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序对接,鼓励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服务能力。四是按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和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权利的方向,有序促进城乡社会的统筹管理。加快培育城乡平等的政府管理体系和社会文化氛围,促进城镇住房保障、义务教育、医疗保障、救济救助和就业及维权制度更好地覆盖农民工家庭。把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进城农民子女,作为面向“三农”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目标人群。五是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显著加强和优化布局。要在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城市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带动作用。

(二)加快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建设,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的使用监管

加快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建设,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今后,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除一部分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进行相机调整外,其主要部分应该越来越多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而保持更高比例的增长,并形成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的使用监管,增强其引导功能,提高其使用效益,以便更好地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使用效益,统筹

兼顾财政支农战略需求与现实需要的关系,财政对“三农”的投人支持,应该突出向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地区的倾斜,注意通过支持行为,引导“三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的结构调整,需要重点瞄准以下方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以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市民和新型产业工人为重点,加强对农民培训的支持;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保护机制。

近年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赢得了农民的广泛拥护,但其不完善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要把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实行农民收入补贴制度,作为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重要内容。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应该主要瞄准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目标,辅之以对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作为衰退产业的生产者实行适度的收入援助政策。今后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应该主要瞄准有利于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点产业组织形式,如种养大户、规模养殖场等;以及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的影响农业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如引导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生产业的发展,鼓励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等。应在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的同时,防止过度依赖补贴或滥用农业补贴,破坏农产品之间正常的供给比例关系,损害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对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作为衰退产业的生产者实行适度的收入、援助政策,即实行面向农民的收入补贴政策,主要是为了避免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作为衰退产业过快衰败,形成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要适度加大农业补贴的强度,帮助农民更好地平抑阶段性的农产品成本上升对增加收入的负面影响,强化对农业主产区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以便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主产区农民生产生活的稳定。

(三)调整农产品价格政策,完善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今后,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应该以尊重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尊重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尽量慎用价格管制和打压市场价格的措施。尤其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进入波动幅度放大、波动频率增加的阶段。农产品价格的大上快下和宽幅波动,很可能成为今后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变化的常态;而且不同种类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的波动,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对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调控,应该对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波动赋予更多的容忍空间;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的特点,实行农产品市场的分类调控和弹性调控。允许农产品价格有更大的上涨空间,不仅有利于形成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也有利于督促社会节约农产品消费,抑制农产品供求缺口的扩大。政府或媒体应注意引导城市居民增强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规模不断增大。但对农民来说,现行补贴政策固然重要,允许农产品价格有更大的自由上涨空间可能更为关键。2008年,国家对农业提供的粮农直补、良种补贴、农机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合计不到1000亿元。即使按这些补贴全部用于支持粮食生产,每年对生产每斤粮食的补贴规模仍然不足0.1元,何况这4项目补贴还不光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因此,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实际支持力度还小于每斤0.1元。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网》的资料,与上年同期相比,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都在20%以上,2007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粮食价格指数分别为13.3%和11.4%,一年时间粮食价格的涨幅已接近或超过每斤0.1元。

鉴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和价格的迅速上涨,可能对城市农民工和低收入阶层的正常生活,甚至城市社会的稳定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在消费品价格涨幅超过一定限度后,将对城市低保标准和实际补助水平同上个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特别是食品消费价格指数挂钩。在加强试点、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将在城市有稳定居所(包括租住场所)并有稳定工作单位半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可能性。借此熨平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对城市低收入人口或农民工基本生活的负面影响。

现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稳定农民收入、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完善最低收购价的形成机制,确保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能够覆盖其成本并略有赢余,确保农产品最低收购价于播种前两个月,对于增强最低收购价的引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还应注意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和供求、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进一步重视期货市场的作用,完善主要农产品的储备调节制度,改善对主要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进出口调节管理机制。

(四)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发展理念的创新,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顺应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有利于引导农户家庭经营实现由“小而全”、“小而散”向“小而专”、“专而协”的转化,引导农户之间、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中介组织之间深化分工协作关系,化解农户“家家包地、户户务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注意从微观层面,引导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从产业层面,把引导农业生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切入点;从区域层面,促进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促进农业竞争优势的强化和不同类型地区之间有序分工格局的形成。

加快农业的组织创新,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选择。要通过加大税费优惠、财政和金融支持等措施,进一步引导农民经济技术研究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村劳务派遣组织、农产品专业市场、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和科技示范户等农业组织创新,鼓励其规范运作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优先鼓励农村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或通过订单农业甚至“期货+订单”的模式,帮助农民分散、转移从事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按照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将发挥企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同维护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户经营转化为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通过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组织的网络化、集群化、层次化和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农业产业链利润分割的能力,为我国农业更好地实现价值链升级创造条件。在当前乃至“十二五”时期内,加快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应以突出新型组织的市场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产业链管理

服务功能为重点。

(五)加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积极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的重要基础。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角度出发,今后应在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前提下,切实把加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借此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提供稳定保障。加强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建设,应该从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流通能力建设两方面协调推进。为了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要注意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降低农民发展生产的成本与风险;要以示范项目为龙头、重大项目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节能减排降耗,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利用。要突出加强主要农产品综合流通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主要农产品物流体系和绿色通道建设,特别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物流结点的物流中心建设等,支持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的构建。

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增加农产品基本供给,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当前乃至“十二五”时期内,对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支持,要把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要适应农村人口和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趋势,按照“强化公益性,放开经营性”的原则,加快科技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同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势互补、各显其长的发展格局。鼓励各地在试点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一些区域主导产业分布密集、科技需求集中的地区,跨区域设立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的专业科技服务站;或在区域主导产业不甚鲜明的地区,跨区域设立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鉴于畜牧业加快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将会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应把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控技术的创新,作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的重点之一。把支持农资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借此为增加农资产品的供给、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节能减排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业创造条件。

(六)拓展加强农民培训的思路,鼓励农民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要注意统筹城乡培训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统筹规划,提高创业培训同职业技能培训的协调性。鉴于当前农民加速分化的实际,要在加强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拓展农民培训的思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分类培训,鼓励将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市民、新型产业工人和培养新型创业者、新型企业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推进。要实行鼓励农民创业的财政支持和税费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在城乡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要注意健全利益相关者参与农民培训的诱导机制,把加强农民培训同强化农民培训的公共支撑体系、增强农民培训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民培训市场秩序的监管,积极支持民营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形成鼓励不同类型培训机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的培训环境,提高农民培训质量。要鼓励地方政府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培训服务网络平台、培训骨干师资队伍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小企业培训基地建设。

今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现象有可能日趋严重,导致今后我国农业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而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应该突出重点。增强紧迫感,重点加强对农村种养大户、农村科技创新能人、农村乡土人才、农民创业带头人、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自我发展和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经营者、农业生产骨干和农业后备人才。此外,要突出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劳务派遣组织等农村中介组织带头人的培训,为增强农村中介组织对农民创业和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创造条件。

(七)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着力改善面向“三农”的基本公共服务

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公共品供给的状况,决定着从事投资或经济活动的成本、风险与收益状况,也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可能享受的社会福利状况,甚至支撑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甚至影响到农业发展对技术、资金、科技和优质劳动力等要素的可得性。从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最重要的是抓住以下几点:一是按照功能优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强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实际问题,特别是水、电、路、气等问题;三是积极稳健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鉴于当前畜牧业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型,畜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应在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积极支持畜牧业健康养殖方式和农村能源――经济――社会综合发展项目的同时,统筹考虑农村人口和经济布局集中化的趋势,积极促进农村沼气发展模式由户用沼气向大中型沼气的转型,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当前迫切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补偿机制。二是在统筹城乡公共卫生投入的基础上,按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加快矫正公共卫生资源向城(市)、大(医院)、高(科技)、新(药品和设备)过度倾斜的发展路线,并将其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适应农村人口和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长期趋势,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促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布局,以便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形成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将会不断增加,因此,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中,要把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放在突出位置。三是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和贫困救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四是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试点先行和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农民工伤保险的方式,有规划、分阶段地加快探索惠及农民工的养老保障、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谨慎积极地促进不同区域农民工养老保障、就业保障的接轨。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建设,统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9+2”农村义务教育试点,即允许部分农村孩子经过9年制义务教育后,再接受2年的职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为此提供切实有效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

(八)积极引导农村企业的转型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鉴于当前我国农村企业已经进入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发展的阶段,应把促进农村企业的转型发展,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以减少农村经济农业化、农村发展空心化对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第3篇

经济发展的难点与重点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改革开放实施以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创新规划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创新规划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and focuses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nce carrying out, rural appearance produced profound chang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apid, the farmer '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attendant is the idea of the farmer also produced major chang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planning analysis.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并将建设新农村列为“十一五”计划的目标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应该有完整的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要实现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遗迹生态文明的和谐有序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一场深刻的变革,而改革与创新是这一变革的两大机制,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创新规划,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的建设是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目标与战略的提出与我国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党和国家要不断的进行深化农村变革,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的建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反应农村社会一定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主要标志的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全面放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农村的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教、人民生活以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新农村的建设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形态。

2、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第一,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农业发展的全局,实现农业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更好的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协调发展。

第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生活富裕是采取有效地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并逐步的缩小城乡差距,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上升,保证农村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第三,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指在农村大力发展各项经济文化建设,不断地加强道德以及精神文化的宣传工作,保证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不断地进步,从而在农村营造一个崇尚科学、文明以及健康的新风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第四,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村容整洁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实现布局合理、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保证农民的居住环境的根本改善。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是指完善农村的民主管理,健全村民自治,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从而不断地增强自主管理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与民利。

二、新农村建设的创新规划研究

新农村的建设是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建立创新规划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从物质规划转向社会规划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改善,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将新农村的建设由单纯的物质性向社会性规划转变。社会规划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规划,包括经济发展、物质建设以及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内容,社会规划还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同时,社会规划还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新农村的建设要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地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2、新农村建设中规划方法的创新

新农村的建设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而是转向多方联动的规划方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农村与农民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方法也要围绕农民的利益进行,实现政府与农民相互协调与沟通,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首先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要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问题,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深入的进行协调与解决。其次,还要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协调,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将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自愿参与

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实行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引导农民积极地参与,但是要坚持自愿参与的原则,只有保证自愿参与的原则,新农村的建设规划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与社会的关注,规划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

4、大力引进先进的科技,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科技的支持。首先,科技的引入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技支农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的安排以及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其次,科技兴农还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与要求,使科技兴农成为农民自觉地行动。

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协调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新农村的建设要积极地进行创新规划,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要在多个方面积极进行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与不断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文棋.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创新[J].规划师,2007(02)

[2]张桂华.加强科技输入,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动力机制[J].农业经济,2010(07)

[3]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4]栗滢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02)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第4篇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农民主人翁精神,目的是在农村建立先进的文化体系,使农民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有益的熏陶,达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从目前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考虑到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特征,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立足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具体的解决对策,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目前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促进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其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应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将农民素质的提高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

2、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提高发展水平,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3、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文化建设不但在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突出问题

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考虑到农村发展现状,农村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以下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

2、农村文化活动太单一。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的现实因素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上难以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始终绕不开农村现有的文化氛围,有时候还会被不良活动所影响。为此,要想取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就要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单一的局面。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人力投入太少。各个乡镇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没有专人负责。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在发展中难以取得积极效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亟待解决。所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夯实基础,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几个方面。为了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立足农村文化建设实际,从这三方面出发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

1、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来看,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足的现象确实存在,为了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应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农村文化建设,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应从观念转变做起。

2、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农村文化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手段积极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首先,我们应在农村加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并结合农村实际,推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出和戏曲演出等,活跃农村文化气氛。其次,应充分发掘农民文艺,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交流活动。再次,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地方农村文艺,提高农村文化建设质量。

3、增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考虑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应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和资金人力投入上有所倾斜,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在基础设施、资金和人力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和村民自筹的方式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农村文化建设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4—0092—05

2009年,中央在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要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单纯的农村人口聚居,它是在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所提出的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以移民搬迁和住房建设为契机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基层治理模式的一次彻底的变革。在这次变革中,成都和济宁两地做了有益的探索。借鉴其经验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新社区建设不可避免会陷入如何处理新的社区生产、生活方式与原有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制度的关系的困境,而且自组织程度不高已成为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城乡公众共同享有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公共服务的供给却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1]因此,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索,需要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及基本路径加以探讨,以期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政府必须履行好公共服务责任,这是当今社会的共识,也是现代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在。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而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则始终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只能提供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私人无力从市场上获取的私人物品。这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服务责任。公共服务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政府行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村庄形态的开放性。农民的活动空间已大大超越传统的村庄地域界限,村庄间的流动与土地的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是乡村呈现出一个信息开放、社会多元的状态。二是人口迁徙的自由性。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生产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或产业,而是大规模、高频率地劳务输出或者从事新的非农产业。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性。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农民已不是从前那种千百年一成不变的小农形象,而是边在田野上耕作,边打手机的新式农民。四是村庄结构的异质性。农村社会的变化使传统农村社会迅速解体,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及各种要素在道德、价值、情感方面不断改变着旧有的传统状态。这些变化在带来农村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使得乡村治理也陷入了困境。[2]

而与此同时,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村委会职能弱化。村委会对乡村公共事务和公共设施建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大量基于乡村内部,需要以自治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公共事务常陷于无组织依托的困境。农村有效资源大量流失。劳动力大量外流,常住人口减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成为乡村的主体;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耕地减少,农村经济基础被不断蚕食,发展缺乏动力;村集体经济空壳化。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提出,农村的三提留五统筹、农林特产税、农业税相继取消,村集体的机动地、集体林地等也都陆续承包到户,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经济部分逐渐消失。

乡村社会的剧烈变化对我国的乡村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中央l号文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也成了题中之意。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多、规模小,位置分散的特征,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投入成本过高,投入分散,投入效率低等问题,新建的住房、活动中心等往往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国家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趋势。为了寻求解决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途径,2009年,国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