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档案管理模式正由传统的手工管理转变为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现代化管理。因而,加快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有效整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满足学校、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1]。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档案信息化建设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档案事业发展主要任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项活动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料。随着学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以及档案内涵的不断丰富,档案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使用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各种电子版的档案也随之越来越多。长期以来,学校的档案管理模式多为手工方式,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务之需。

3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1国外研究进展

以美国为例,美国档案管理机构非常明显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联邦级的档案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国家档案馆及其设置在各地的分馆,构成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而另一种类型则为各地方政府、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自行设立的档案管理机构,它们形成了一种分散的、多元的、无中心的管理体制,彼此之间可以通过协会来沟通和协作。美国档案管理的重要特点是档案、图书和资料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多机构的档案管理在职能方面和图书、资料管理都属于统一的管理机构,也就是图书馆,这在它们的高职院校中也是如此。在NARA的牵头和组织下,美国建成了NAIL(档案信息导航系统)。NAIL是拥有全国各种档案馆藏信息的联网可检索数据库。实现了全国数字资源的网上集成化查询、检索和利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国家。除了部级的大型工程外,还有许多专项工程:塔夫斯大学于1987年实施的Perseus(珀尔修斯)工程;哥伦比亚、杜克和密西根大学合作实施的AdvancedPapyrologyInformationSystem(高级莎草纸信息系统)工程等等。

3.2国内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现状

笔者以江苏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2.1档案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开况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档案室都有足够的库房面积,并且都配备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以及扫描仪等电子设备,部分档案室配备去湿机、光盘柜、底图柜、消毒设备等设施。大多档案室配有档案柜,另有部分档案室配有档案密集架。部分档案室使用了档案管理软件,但是录入数据仅限于归档文件目录,未著入全文数据库,尚未开发与实物三维图像、数码照片、录音、录像等关联信息。档案办公室电脑多与校园局域网联接,但档案管理系统没有实现网络链接,档案信息大多实行管理员单机查询。归档的电子公文保存方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档案分类方案进行,电子文件只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

3.2.2学校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情况

高职院校均设置综合档案室作为档案管理机构,隶属学院(学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等部门没有独立建制馆(室)。50%的学校成立档案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学校的档案工作。档案室均配备1-2名及以上专职工作人员,75%的院校在二级机构设置了兼职档案员。专职档案员文化程度:本科以下学历占22.7%,本科生占27.3%,研究生占50%;具有档案学专业学历占31.8%,计算机专业占13.6%,其他专业占54.5%,年龄在35岁以下占45.5%,35-50岁占36.4%,50岁以上占18.2%,且女性居多,占91%。专职档案管理员中非档案管理专业居多,有部分是转岗而来,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兼职档案员变换频繁,档案管理专业的培训较少,缺乏基本的知识技能。

3.2.3档案的信息化收集和利用情况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相差较大,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长达109年,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仅17年,所以馆藏档案数量差别较大,有的上万卷,有的只有1000多卷。档案开放度与利用率情况更是差强人意,“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现象十分突出。档案资源一般只对本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开放,对社会开放较少,多数档案室只提供档案检索目录,不能提供全文检索信息和声像图片检索信息。学校少有专门的查档室、检索室和视听室,如需查阅一般在办公室进行。档案编研工作缺乏计划和安排,一般只开展了一些如文件汇编、大事记等,但没有形成常规化和程序化,而文献出版、全宗介绍、档案专题等编研工作鲜有开展,档案资源的开放程度以及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4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4.1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及教职工,缺乏对学校档案工作的足够重视。档案规章制度不健全,档案工作人员不专业,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依然停留在立卷、归档、鉴定、保管等环节上,认为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行,缺乏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观念;认为档案工作是一项附带工作,做好做坏无关紧要,不会对学校产生多大影响;认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自己毫无关系,是技术部门负责的工作。

4.2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尽管高职院校目前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比如打印机、计算机以及扫描仪等,但目前这些档案设施的配置还无法满足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很少有高校会使用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大部分都是运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简单管理。

4.3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指采用统一的规范标准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存储、交换以及共享,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的数据格式、存储形态、整理流程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依据,档案信息化建设随意性较大,对于档案文件的归档、整理方面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作为参考。

4.4档案工作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着较高要求,但由于档案效益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高职院校目前对档案工作并不重视。首先,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项要求细致的工作,各个环节都很繁琐,要求档案工作者能够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专注以待。由于档案室隶属校办,多数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完成档案工作任务还要处理校办的其他事务,专职不专,导致档案工作得过且过,其他事务勉强应付。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缺乏,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制约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其次,拥有专业计算机知识以及专业档案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人才支撑。

5加强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5.1树立档案信息化意识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必然趋势,包括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等多项内容,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能直接反映高职院校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只有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促使高职院校多元化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强化档案信息化管理观念,运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3]。应不断的用现代化的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摆脱传统的观念,充分结合管理工作与重点工作,找出共性,将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5.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档案室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信息采集需求,配备专门的光盘刻录机、计算机以及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基础设施,为了便于采集电子文件以及目录数据,应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录入的接收中心。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管理功能,还应该具备与其他数据库共享数据的功能。

5.3加强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档案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如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以及利用等,都需要有合理的规范和标准作为支撑。对于电子档案,应该对其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实用性较强、大多数软件均能接收的文件存储及交换的格式标准,以此来确保校园内档案电子信息的资源共享。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管理规范及技术指导文件,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等。高职院校应严格执行,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确保所有档案文件标准统一,保管和使用有序。

5.4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努力引进和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并加强培训他们的档案业务知识,使其能更快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求。二是加强对已有档案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技术考核体系中。应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培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对档案人员的技能水平、知识水平展开培训,使其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具备档案业务知识。只有培养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使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满足现代信息化需求,使档案管理工作向现代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6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除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还提高了查询检索效率。所以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要认清形势,不仅要制定规范可行的管理制度,还应具备清晰明确的实施方案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稳步高效地推进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作者:金荣蓉 王树娴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基建施工企业档案工作会随着项目的不断竣工而变得繁琐,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加之信息化建设在施工企业中的推广,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向信息化方向迈进。本文从施工企业集团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档案人员建设、监督考核、保密措施以及档案信息系统建设角度探讨了企业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工作。

建设项目指建筑、安装等形成固定资产活动中,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施工,独立组成的,在经济上统一核算、行政上有独立组织形式、实行统一管理的单位。基建施工企业档案工作会随着项目的不断竣工而变得繁琐,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加之信息化建设在施工企业中的推广,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向信息化方向迈进。在国家刺激内需的四万亿基建投资接近尾声之时,年初国家4万亿水利投资、万亿城轨规划、保障房建设等投资建设项目规划又相继出炉,为基建施工行业新一轮发展加足马力,也为基建施工行业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现在国内档案学者紧紧围绕档案馆和事业单位档案室周围对传统档案工作、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却忽视了国内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化工作。随着国家在建重大基建项目陆续完工和新项目不断开标,基建档案正在成倍的增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了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工程档案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应该做成一套套记录着项目生命力鲜活档案。大多数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是强手,然而在施工后期工程资料竣工鉴定、归档、保存、利用和销毁方面却暴露出了薄弱的一面。

国内大中型施工企业的集团管理性、业务繁忙性、部门与下属单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力度不够,往往在需要利用档案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才想到要综合治理好档案工作。由企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国家各项档案法规和标准制定本企业档案制度,在企业‘一把手’支持与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与协助下,加强档案工作各项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同时将加强档案人员的考核与提高兼职档案人员工作技能相结合,做好档案的利用与保密工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好本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

一、针对集团型企业下属分公司及项目比较多,实际生产活动工作量大,产生文件资料与实物档案多的特点,集团档案工作者易采取集中领导、分级保存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来做好档案工作。

集团内部设置专职档案主管人员,直接上级为主管档案工作的副总经理;各分公司设一名专职档案主管负责所在公司档案工作,由分公司副总经理主抓;各项目设兼职档案员,负责监督办理项目档案归档。集团总部设档案室,负责集团本部档案资料保存;各分公司设档案室和档案库房,档案室和档案库房的规模设计时要根据公司发展状况考虑能存放10-15年数量档案;各施工项目设临时档案室,由兼职档案管理员负责项目文书档案与工程档案归档的监督和指导工作,项目竣工后档案交由分公司档案库房集中保存。建立一套集团档案主管监督指导、分公司档案管理人员密切配合、项目兼职档案人员严格执行的集团内部档案工作者网络,加速企业兼职档案工作者业务能力培养,同时,企业在发展壮大中也要不断增加档案人员数量。

二、制定一套详细的集团档案整理、分类、归档、保存、鉴定、销毁、保密制度,明确档案工作者与各部门负责资料归档相关责任人员的具体职责,做到岗有其人、人有其责,确保集团各部门及各基层单位所属部门资料、文件以及有记录价值特殊载体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

集团应严格参考国家《档案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国家保密法》以及地方档案局制定的档案管理办法,制定出本企业的《档案管理办法》,并将《档案管理办法》纳入企业管理手册中去。各分公司参照集团《档案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行业档案工作规定制定出分公司以及所属项目的档案管理办法。各《档案管理办法》中应明确归档文件类型、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文件保管期限、归档文件整理方法、销毁制度、保密制度以及归档文件所属部门责任,制定各种载体类型档案材料的归档方法、保管与定期检查措施,做好档案室及档案库房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档案保护技术要求搞好档案室以及档案库房的防虫、防腐、防高温、防光、防蛀、防盗、防尘工作。

集团应当制定《企业档案人员保密责任制》,确保档案人员认清自己的职责和工作中保密的重要性。划分明确的归档范围,提高其在日常档案工作活动中责任心,确保日常生产活动形成的具备查考价值的档案文件都能够得到有效归档;定期开展保密工作教育,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保密意识,确保公司商业秘密不被竞争对手窃取,机密不泄露。建立明确的保密责任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保密意识,使专兼职档案工作者有一种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就有可能被做得好的员工淘汰,使得其不得不提高工作能力,为实现集团最高利益而努力。

三、购置专业信息化系统,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发展方向,搞好集团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大中型企业应当配置现代化的机房,高端的服务器和高容量移动存储设备,建立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加强档案信息化录入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各岗位员工档案信息化水平。

从国内或者国际上的大型档案系统服务商处采购一套基于网络平台的集团版档案管理软件(也可购置具备对接功能的单机版档案管理软件),并与其签订软件维护与版权开发服务协议,确保档案系统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少许调整便能够更为合理的服务于本集团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每个单位配备一台专用于档案信息化的扫描机器,经过扫描的文件可以直接形成pdf加密格式文档。

在集团服务器机房配置一台专用于档案管理的服务器,服务器硬盘至少要达到10tb,将档案管理系统装入服务器,设好管理员帐号,做好数据库自动备份程序。给集团所有人员分配档案信息系统帐号和对应的权限,组织并做好信息系统使用前调试,用户操作培训,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被所有员工掌握。

在信息系统使用初级阶段,努力发现各模块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可以完善的地方,及时联系软件服务商,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使系统能够更为合理运用于本集团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要定期维护与检查,制定信息系统安全制度,防止黑客入侵。档案信息系统运行时也要制定明确的系统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录入人员职责以及录入信息的格式和数据文件类型、大小以及格式。

四、制定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的利用制度,并监督执行,搞好档案利用工作。

档案最原始的形态就是构成记录性的介质,故在一个企业内部,形成的档案多为纸质档案,或者基于磁介质的录像带、磁带、磁盘等。纸质档案在做好电子数字化之后,按照档案整理办法进行整理、组卷、装订成册;数字化的档案上传到档案信息化系统中去。纸质档案利用时根据利用对象,档案室专职人员按照档案利用制度填写利用者信息,填报利用内容;电子档案借阅只能通过档案信息化系统利用,利用者需使用专用软件狗,只能打印不能下载(如果要下载需要办理特殊的下载利用手续),不能修改档案的原始信息,电子档案利用时,数据库自动通过软件狗识别利用者信息,系统自动记录和统计利用者操作记录。

电子文件的处理和保存应符合国家的安全保密规定,针对自然灾害、非法访问、非法操作、病毒侵害等采取与系统安全和保密等级要求的防范对策。

五、制定档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工作。

根据国家档案局相关法规规定,专职档案人员每年至少要进行两次集中的在职继续教育用以提高档案人员的档案工作素质和技能。继续教育包括国家档案协会会议,档案知识交流班等用以提高档案人员技能。企业内部应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档案培训会议,由行政部经理组织,档案主管主办,邀请1-2名档案学者给施工企业专兼职档案人员讲习档案技能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考核措施,考核培训效果。

六、制定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归档工作监督制度。

制定每季度档案工作自查制度,每季度末由档案主管、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档案工作自查。有档案室和档案库房的单位,每月开展一次库房自查,并上报自查情况总结。制定不定期抽查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总结抽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辅导兼职档案人员改正,力争做到促使档案工作向完美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监督制度,档案主管要坚持在公司领导支持下,认真落实档案工作监督职责。

总之,搞好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持续性、技术性,并带有管理者管理艺术性的工作。档案事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近代档案工作起源比较晚,档案人才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薄弱。中国企业档案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大型国企企业、外资企业、大型民企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人手比较少,特别是基于信息时代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者数量远远跟不上国家发展的脚步。每年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国有企业招聘中,档案专职管理人才需求数量比较大。可以说,档案工作正逐步从手工工作转化为基于信息化网络的管理技能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m].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2]丁海滨.档案工作空间论[j].档案学研究,2011(2):15。.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在新一轮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为标志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着力点是要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而这一切理念、思路与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实施中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能否理清这些关系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的思路与进程,制约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并最终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通过三年来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设计中,高职院校对上述核心要素关系的处理关键要做到“四个契合”。

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下属目标,直接指导专业教学计划,具有预定发展结果的目标导向和激励调控功能以及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的价值尺度功能。wwW.133229.CoM因此,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指完成一定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专业培养目标在素质规格方面具体表现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统称为职业行动能力或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规格是指学生在接受了三年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后,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能够胜任的某种职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方法能力指有效、准确、快速地学会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并能够把学到的和使用过的知识、技能、经验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之中。具体表现为:能够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学会相关知识与经验;能够认识任务结构,独立地把已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特定的没有预先给定解决方法的任务中,评价问题解决方法和解决过程。社会能力指在专业要求的情境下合作、沟通与互动,最终解决问题与冲突,以及对自身和他人具有负责意识和行动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工作领域中理解社会交往和利益冲突,能够理智地、认真负责地与他人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解决方案。专业能力一是指直接与职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中形成的如对材料、装置、工具、机器等的操作技能);二是指知识的迁移;三是指知识的应用。在培养目标所涵盖的上述三种能力中,方法能力是基础和核心,没有方法能力,无法习得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路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运行保障等要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育主体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要素及其结构的确定,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都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第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整个学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包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的全过程,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包含着目的性要素,也包含着技术性要素。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是决定不同类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第四,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专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监控与评价。第五,人才培养模式不是自然形成和随意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人为设计的,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形成,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

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准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反过来说,选择最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培养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就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契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亦称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其编写要围绕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进行描述和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要素与格式的规范性与完整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和实施性文件,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培养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要素;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材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等要素。

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专业调研结果,通过调研确定相关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性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体现出区域性特点。例如,同样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别设在东北和闽南,培养目标就有所区别,因为工程施工的气候环境与质量标准要求都有所区别。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与个性化高职院校属于区域性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是区域性高校办学的出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同,对人才的规格、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要求在区域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有所体现,这就是创新,就是个性,最终反映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都有赖于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环境、校企合作机制等相关条件和制度作保障,因此,还需要理清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关系问题。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课程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即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课程设置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体系组合和科学安排。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思考与设计之后,编制而成的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只有依附于课程设置,它才变得“有骨有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靠系统化的课程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设置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每一门课的课程目标都要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在当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厘清三个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如今大家都在讲,高职的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那么,为什么要打破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高级专业化教育,以传授各类专业技术及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操作人员,而不是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学科专家。要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

课程设置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以“转化”和“推广”设计方案、科研成果为职责,示范、组织、带动一线工人执行设计方案,把各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具有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即胜任某一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即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工作任务,把学习过程设计为职业行动过程,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习,这种课程也叫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全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从事一个职业的资格。

如何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是以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来源于具体的职业行动领域,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采用专门的课程开发方法与技术。目前,可以采用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和“实践专家访谈会”(exwowo),通过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重新构建学习领域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与课程设置相契合

课程的实施,首先依赖于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课程的实施,还依赖于一定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课程实施的物质保障。因此,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需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时更强调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场所建设,并与课程设置相适应。

首先,高职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是职业工作领域的具体化,是跨学科的与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教学项目。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像过去那样,只靠单科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共同承担;另一方面,教师仅仅具有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具有专业操作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才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项目,所以,要求师资队伍要专兼结合、教师要提升“双师”素质。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三个不同的课程类型构成,不同门类的课程体现不同的课程模式,像过去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学科实验室等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门类课程实施的需要,必须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场所。这种多元化或表现为实践场所的功能上,或体现为实践场所的性质上,或落实在不同建设主体和建设地点上,而关键是与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相契合。

再次,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设置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专业建设涵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等要素,在抓住专业建设根本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同时,三方面的改革实践也应该遵循三者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但事实上,三个方面的建设从时间进程上往往表现为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在师资队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新的理念没有形成的阶段就开始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没有搞清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之前,就已经着手大规模地开展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致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实训条件建设都存在相当的盲目性。

总之,从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者一定要立足于传统观念的更新和建设理念的转变,在编制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需要组建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等等。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才能避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在此前提下所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专业建设与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一、牢固树立“一种观念”

我们应当统一认识,清醒地认识到检察机关在实施国发[2012]2号文件中担负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决防止和克服无关论和无为论思想,正确处理检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履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服务和保障国发[2012]2号文件顺利实施,为促进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依法办案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必须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一切工作必须牢牢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严格执行大要案党内请示报告制度。涉及重大法律政策问题或对社会稳定、经济工作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应当主动向党委请示、报告,充分听取党委的意见,努力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摒弃服务大局与严格执法对立的错误认识,通过具有灵活性的党的方针政策来指导和调节相对滞后的法律,通过增强服务大局意识,把检察工作自觉地纳入到党委工作大局之中。根据党委中心工作调整检察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部署,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体现公平和正义,更好地反映和保护群众利益,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

(二)正确处理“三个效果”之间的关系。要坚决克服就案办案、机械办案的思想作风,努力使所办的每一个案件既能准确把握矛盾性质和法律精神,又能准确把握社会反映和当事人情况,稳妥处理;既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又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切实做到办案不忘公正,办案不忘稳定,办案不忘发展,实现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正确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处理一些轻微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对立面,增加和谐面。在执法办案中强制措施的使用,侦查手段的运用,案件办理的进程,案件的处理都要充分考虑对涉案单位形象和声誉的影响。注意办案方法,把办案对涉案单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关系。要克服“重打击、轻保护”的错误思想,对犯罪者依法惩治,改革者坚定支持,失足者全力挽救,失误者进行教育。要准确把握法律政策,注意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改革探索与违法犯罪、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对法律政策规定不明,罪与非罪界限不清的,不轻易作犯罪处理。要改进办案方式,在执法办案中注意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强化检察干警的自律意识,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着力打造“四个环境”

(一)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强与纪检监察、法院和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放在突出位置。一是保持查办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依法查处国家重点投资、资金密集行业的案件,破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案件,破坏生态环境、重大责任事故、群众性事件涉及的案件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案件。二是大力提高案件突破能力。加强案件初查工作,强化科技手段在侦查中的运用,加强侦查装备建设,健全指控畅通、执行有力、权威高效的指挥系统,切实提高突破案件、证明犯罪的能力。三是注重提高办案办理质量。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及时立案侦查,防止草率立案、超越管辖立案。进一步规范强制措施的适用,保障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杜绝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取证方式和手段,杜绝刑讯逼供行为,坚决防止办案安全事故。四是深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立足检察职能,深入开展个案预防、行业预防和专项预防,加强预防对策研究,规范预防检察建议,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着力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把执法办案与维护稳定结合起来,做到打击犯罪促稳定,化解矛盾维稳定。一是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等侵犯群众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多发性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和适用法律关,坚决打击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二是加强与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的工作联系和协调配合,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有效衔接,形成打击合力。三是畅通渠道,做好接访工作。使老百姓有苦能诉、有难能解、有冤能申,提升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四是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推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对案件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进行责任包干,制定详细的化解矛盾工作方案和措施。对于排查出来的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处理,集中力量解决纠纷。认真分析矛盾纠纷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依法予以调处和疏导,把纠纷和矛盾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着力打造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力度,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工程建设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强与其他政法单位的协作,严厉打击恶性垄断、强迫交易、强揽工程等犯罪活动中的犯罪分子,营造买卖自由的交易环境;充分发挥批捕、职能,将制假售假、金融诈骗、串通投标、合同诈骗等犯罪活动中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营造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二是坚决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突出查办招标投标、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移民补偿等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最大限度地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三是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贴近重点工程建设、贴近专项资金流转、贴近移民搬迁、贴近执法办案、贴近行贿档案查询,深入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着力推进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促进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

(四)着力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一是着重加强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法院的审判监督、监管单位的刑罚执行监督、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切实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的现象。二是改进监督方式方法,针对诉讼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积极探索开展类案监督。注重纠正违法通知书、量刑建议、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通过公益广告、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在办案中开展法制教育等多种途径,教育广大公民主动学法、自觉守法、积极护法,勇敢地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四、更加注重“五个方面”

(一)更加注重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宣传。深入相关部门、工程建设工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宣传,运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增强参建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针对部门工作特点和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腐败和职务犯罪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重点岗位、重点部门的人员采取个别约谈、警示谈话和预警,强化对资金拨付、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腐败和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协作配合。主动与工程建设项目指挥部联系,共同研究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系制度,研究制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具体措施,加大对关键环节、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将各项制度规定落实到位。共同分析研究工程领域腐败和职务犯罪的成因和特点,总结经验教训,针对管理中的漏洞,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的建议和措施,切实遏制腐败和职务犯罪。三是切实开展行贿档案查询。加大对重大工作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服务,并将查询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廉洁准入的参考依据。必要时发出检察建议,将一些信用不好的企业排除在工程建设之外。四是结合办案开展预防。查处的每一起案件,都认真分析发案原因,对相关单位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出检察建议;与金融、财政、税务等单位建立联系机制,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

(二)更加注重查处和惩治相关职务犯罪。一是严肃查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的贪污、行受贿、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二是严肃查办在建设资金的管理、拨付、使用等环节的贪污、行受贿、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三是严肃查办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和职务犯罪。四是严肃查办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及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中的职务犯罪。五是严肃查办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房地产开发、保障性安居工程、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等领域的职务犯罪。六中严肃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背后的渎职犯罪,特别是生态修复工程、防灾减灾建设中的职务犯罪。办案中应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重视保护人权,及时结案。

(三)更加注重打击破坏企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的刑事犯罪活动。一是与公安、法院密切配合,积极治理企业、建设工地周边环境,帮助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对堵路、无理取闹、盗窃、哄抢财产,侵占、挪用资金,扰乱生产、建设等刑事犯罪提前介入,做到快捕快诉。二是严厉打击假冒商标、制假售假、偷税骗税、诈骗等严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经济犯罪活动,努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三是加大对企业涉讼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的监督力度,积极发挥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抗诉职能,与法院一道全力排除行业垄断和商业欺诈,营造诚实信用的竞争环境。对企业不服已经生效民事裁判的申诉案件,依法及时办理。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年以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不是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做中学,而是以做中学为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项目课程能有效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课程模式,它改变了学习形态,实现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熟悉行业技术新变化,适应职业岗位(群)新标准,研究修订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三年来在项目化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项目化课程建设调研

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从2016年5月开始,本专业老师经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管理单位以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业单位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人才需求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仔细梳理及分析。专业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于2016年8月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正式完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项目化课程标准》。

2项目化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立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团队项目化课程建设培训的基础上,我分院建筑设计专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遴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实施教学改革,认真选拔教师,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每个人都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近两年本教研室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建筑设计11高职班、建筑设计12高职班和建筑设计13高职班“居住区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为试点,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13高职班及后续班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专家年会以及阶段性市场跟踪调研和相关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现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居住区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批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此外,还完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工种实训》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10余篇教学论文,制作多门项目课程教学微课,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多项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

3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本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项目教学”“社会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探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本轮课改中,2012及2013级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培训技能为主,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注意收集资料,师生互相探讨教学感受并及时调整,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利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提高能力,通过课程现场参观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新型教学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中心、项目中心、实训基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

4项目化教学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