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统计工作计划

生产统计工作计划

生产统计工作计划

生产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严格落实安全管理(监管)职责

健全责任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推动部门、行业、属地企业责任落地生根。

(一)压实部门领导责任。坚持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党组议事日程和领导干部培训内容,不定期对安全生产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综合研判,将安全生产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坚决兜住安全生产底线。

(二)压实行业管理(监管)责任。民爆行业要加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强行业监管工作实施细则》的落实。

(三)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40条刚性规定。

二、统筹推进行业安全管理(监管)

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找准定位、依法履职,统筹推进行业安全管理(监管)。

(一)持续推进民爆行业安全监管。坚持省市县三级网格化监管,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督导民爆企业开展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反《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三违”“四超”等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民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降低危险工房人数,提高民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指导工业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按照工信部加强行业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围绕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充分发挥工信部门行业(产业)科室职能作用,有针对性指导本行业领域采取防范措施,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好省市工信局和县安委会交办的任务。

三、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坚持将夯实安全生产工作根基作为提升工业行业本质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不定期召开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工信系统实际,分析形势、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制定措施,有序推进安全生产工作落地落实。

(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结合“安全生产月”“松水安全行”等活动,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企业守法生产意识。督导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职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努力形成具有工信特色的安全生产警示教育体系。

(三)强化各类业务培训。督导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组织民爆公司参加省厅组织的民爆行业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活动。提升全县工信部门及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四、管理行业督促指导计划

1.时间安排:2021年集中组织实施县工信局直管企业督促指导每季度至少1次。

2.督导范围:硅藻土、食品、医药等行业企业以及各级通报、督办的存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企业等。

3.督导方式:采取专项督导、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等方式进行。

4.督导内容:企业层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情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情况,保障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情况;制定及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情况,开展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情况;落实安全生产“五个一”工程和冬春专项整治行动情况;落实行业标准规范情况以及防火、防汛等情况。

五、监管行业领域监督检查计划

生产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控制目标,签订责任书,把责任制落实到基层和企业。

1、4月份与区属施工企业签订2014年度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

2、4月份与区外施工企业签订2014年度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

二、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质量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持续推进工程建设主体行为综合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建筑模板工程、外架和建筑起重机械、混凝土结构等专项整治,确保结构工程质量和主要使用功能要求,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制定质安检查标准、方式、处理意见、处理条款等,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监理企业追责制度建设,强化现场监管。

1、4月份开展2014年第一季度质安检查,召开季度质安分析会。

2、7月份开展2014年第二季度质安检查,召开季度质安分析会。

3、10月份开展2014年第三季度质安检查,召开季度质安分析会。

4、12月份开展2014年第四季度质安检查,召开季度质安分析会。

三、落实施工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负责、社会监督、政府督促”机制,督促企业履行质量安全管理职责,从源头上解决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对违规的责任主体以记分形式严格试行动态考核管理,并将企业安全生产情况与资质动态监管及评先评优等联动,促进责任主体履行职责。

1、制定有力措施,督促主体履行责任。

2、制定质量安全量化评价标准,把质量安全评价得分的一定比例纳入投标评价的分值。

3、推行施工标准化样板制度,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强化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安全意识、操作技能。企业应确保施工技术和制度管理落实到位,加大安全投入,落实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措施费用,完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限制和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升安全文明施工水平。

1、开展区属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2、开展“平安企业”创建活动。

3、督促施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及“三级”教育培训。

4、6月份开展第十三个“安全生产月”活动。

5、9月份开展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

6、6月、9月份邀请省建筑机械协会专家开展建筑起重机械隐患大排查活动。

五、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建设行业内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坚决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非法违规行为导致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大市场清除力度,坚决取缔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4—12月份开展住建系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六、强化质安监督队伍建设。组织参加省总站组织的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安全监督人员年度综合培训工作及施工技术文件管理规程培训班,进一步规范我省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技术文件的管理,提高监督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监督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

七、开展城市管理考评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市容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我局协助区城管委制定《区城市管理建设工地考评方案(试行)》,将联合区城管办、区执法局组成专项整治活动考评领导小组,按照市建筑工地管理考评标准及建筑工地、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标准要求,对考评区各在建工地进行考评。

八、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上级住建部门的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液化气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开展瓶装液化气供应站安全生产检查、餐饮场所燃气专项治理、管道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有效防止燃气事故发生。

1、6月份开展燃气安全宣传活动。

2、开展燃气安全生产大检查,召开区燃气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会议,专项布置,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3、开展餐饮场所专项整治,要求各镇街对辖区餐饮场所开展安全检查,各分销站点对其供气的餐饮场所用气安全情况开展拉网式检查。

生产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ERP系统流程的问题

ERP系统的流程在战术层次上主要有两个计划功能: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

(一)主生产计划(MPS)MPS在ERP系统中根据客户合同和预测全部的市场需求量,确定出厂产品,它是展开MRP运算的主要依据。在传统的主生产计划运行时要运行粗能力计划,只有经过按时段平衡了供应与需求后的主生产计划,才是现实可行的主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是对最终产品的计划,一个产品可能由成百上千种相关物料组成,如果将企业所有产品的相关需求件汇合起来,数量更大,一种物料可能会用在几种产品上,不同产品对同一个物料的需用量也不同。既要使每个物料能在需用日期配套备齐,满足装配或交货期的要求,又要在不需要的时期不要过量占用库存,靠手工管理是不可能的。

(二)物料需求计划(MRP)MRP是MPS需求的进一步展开,也是实现MPS的保证和支持。它根据MPS、物料清单和物料可用量,由系统计算出企业要生产的全部加工件和采购件的需求量,按照产品出厂的优先顺序,计算出全部加工件和采购件的需求时间,并提出建议性的计划订单,是一个信息集成的运算过程。伴随着物料需求计划运行的是能力需求计划(CRP),可以全面核查所有工作中心的情况(包括供应部门、生产部门等)。物料需求计划是一种可以运算的程序,而能力需求计划仅仅是反映能力状况的报告,在需求导向的前提下,能力需求计划不能对需求作任何处理,并不能单独解决需求平衡的问题,要做到供需平衡,还要返回到MRP进行调整,通过模拟功能寻找方案,经过多次反复MRP/CRP试算,才有可能得出满意的结果。所有这些,都要靠计划人员的分析与判断,以及计划人员对系统掌握和应用的熟练程度。只有经过MRP/CRP运算落实后,才能作为MRP的建议计划下达给计划的执行层。如图1所示:

情况一:当市场需求量低于企业生产能力时,ERP系统根据市场需求总量制定生产计划,并随之展开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没有其他作为。情况二:当市场需求量高于企业生产能力(包括委外)时,企业只择其部分而确定生产计划,ERP系统仅能对人工调整的生产计划进行能力核查,确定该生产计划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便可执行各项计划,如不可行,便要不断手工调整计划,因此运行生产计划、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是一项反复运算和调整的过程,是运行ERP系统最费时间的处理过程。然而,漫长繁琐的运行过程的最终结果只能够保证计划是可行的,系统无法确定企业如何从全部市场需求中选取部分需求而制定的计划会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因此,ERP系统发挥作用的仅仅是物料需求计划的展开和执行功能,企业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不在于过程执行的顺畅,从而导致目前ERP系统在企业中不能受到完全的信任,其计划功能也不能在企业中得以充分的应用。如图2所示:

二、ERP流程体系的改进

笔者认为主生产计划处于企业非战略规划的开端位置,主生产计划制定的质量将决定其它计划执行的最终效果,因此在主生产计划和粗能力平衡环节,加入产品组合优化的决策功能,并以TOC理论来完成该运算过程,从而确定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可行的生产计划,这样,系统将能大幅度提高ERP系统的计划功能的实用性。其结构如图3所示:

(一)产品组合优化逻辑 主生产计划关心的是最终产品,直接面对市场需求,而粗能力计划关心的是关键工作中心,即约束理论中的生产瓶颈,生产瓶颈的能力平衡了,供需平衡的问题及使得以解决,还是管理科学中的“重点管理法”,也是约束理论撤离制约因素的原理方法。不同产品工艺特点不同,生产数量不同,占用个工作中心的时间也不同,因此,生产瓶颈会随产品组合和产量增减而变化,系统中对每种产品都有工艺路线的定义,因此,通过系统主生产计划和粗能力计划的运算,超出负荷的工作中心就是生产瓶颈。找出瓶颈以后,就可以根据TOC理论对产品组合进行优化。约束理论认为,任何约束都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限制系统目标实现的因素都是约束因素,生产经营的产出决定于系统的约束资源。由此,可以得到基于TOC的产品组合决策模型:

MAXZ=∑(Pi-Bi)Xi-D

∑CiXi

式中,仅把直接材料费用列为变动资本,而人工费和制造费则被认为是企业获取的既定资源而无法变动。因此,这些既定资源成本,即约定作业能力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

一是目标函数。MAXZ=∑(Pi-Bi)Xi-D,在此目标函数中,根据约束理论,Pi为产品售价,Bi为该产品的材料费用,而D为该期间的固定费用,可以看出,该目标函数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有学者将D部分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解,笔者认为,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解,既费时间又不能把剩余资源全部统计进去,且在此处目的为得到最优决策,没有必要对成本细分到各产品,故不可取。约束条件。∑CiXi

(二)主生产计划流程ERP系统要进行粗能力计算来检测主生产计划的可行性,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当生产能力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时,即主生产计划完全通过粗能力计算的检查,各道工序上没有出现设备超出负荷的情况,可以执行该生产计划,且该生产计划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最大收益的生产计划;第二种情况,当生产能力小于市场的需求即主生产计划没能通过粗能力计算的检查时,ERP系统根据粗能力计算的平衡检查情况确定出生产瓶颈,再综合其他必要的信息,如:售价、材料费用、各道工序工时以及市场需求量等,构成产品组合优化模型的运算要素,经过计算机的自动运算,给出符合瓶颈工序生产能力的最优生产组合。同时,循环

中的粗能力计算可再次进行检验,及时发现是否有瓶颈发生转移的现象,以便及早调整生产计划。

(三)D-B-R法排程约束理论认为,企业的有效产出受企业瓶颈工序的制约。因此排程要以瓶颈工序的产出能力作为“鼓点的节拍”。物料的流动速度不能超过节拍的速度。所有能力单元都按照鼓点节拍(用一根绳子牵着所有的工序,绳子不能松也不能断)控制物料均衡地流动。约束理论的一个原则是“控制物流,而不是控制能力”,为保证瓶颈能力的充分发挥,在瓶颈工序前要设置缓冲量,以保证在上游工序出现意外情况下,有足够储备使瓶颈工序不致停工。约束理论的另一个原则认为:瓶颈工序损失一个小时等于整个工厂损失一个小时,而且是无法弥补的。相对于约束理论处理制约因素的5个步骤,在该模型中也同样存在着5个步骤:(1)经过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的运算,发现制约因素――瓶颈;(2)由系统进行分析,发掘瓶颈所有的潜在能力,对瓶颈故障或短料状况提前预警;(3)按照瓶颈的节拍组织生产,其它资源与瓶颈协调一致;(4)如果仍不能满足需求,由系统给出建议外协、改变工艺等,为制约因素松绑;(5)排产完成后,再次运行物料需求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发现有否新的瓶颈,再继续处理新的瓶颈。

三、新旧流程的对比分析

新旧流程在生产计划制定、需求计划与能力计划中具体分析如图4所示:

(一)生产计划制定在原有的系统中,主生产计划的制定根据市场计划、客户订单等制定,在该过程中,如果主生产计划的生产量能够通过粗能力计划,即市场需求低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只需要直接按照需求生产即可,但当主生产计划不能够通过粗能力计划的时候,系统中没有给出相关的处理程序,只能由人为凭借经验修改主生产计划。在企业中,产品的种类繁多,在限定的生产能力下,选择什么样的产品组合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需要大量的计算,企业中由于计算难度选择放弃选择优化,在不断的修改后能够满足主生产计划可行就停步不前。事实上,主生产计划是整个企业在具体计划(非战略)上的开端,因为在主生产计划这一部分就已经决定了企业获利的大小。在新的流程中,加入了TOC产品组合决策这一环节,当生产能力低于市场需求的时候,ERP系统将根据由粗能力检验出来的瓶颈工序,制定约束条件,并根据TOC会计理论给出最优的产品组合建议,并再次经历粗能力计划的检验有无瓶颈转移的现象,进行调整。这样,主生产计划的制定有系统参与,便是_个最优的主生产计划。

生产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工程机械;生产计划;toc约束;能力平衡;生产排程

1 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而这些市场竞争的特性又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如何缩短差距,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服务和财务管理等活动,构成了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价值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之中,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生产计划则是企业计划管理中的重点,因为生产计划管理可以创造出企业最优的生产力。但是,由于行业不同,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比如,制药、薄膜、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工程机械企业就有巨大差异。工程机械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其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

工程机械企业的离散制造模式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仅徐工集团重型有限公司一个企业就有近200种产品;生产批量小,每批订单1~40台不等;产品复杂,一个产品的零部件有3 000多件;生产周期长,大型设备单台套生产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工艺复杂,包括磨、切、钻、铣、焊接、喷砂、油漆、装配等多道工艺处理;组织生产难度大,既有自己组织生产,又有大量采购,还有很多外协加工。自己加工生产时,各分(子)公司下设若干个生产分厂,生产流程布局、工位划分、工作中心的合理设置,都是生产计划的关键因素。再加上上千家供应商、几百家外协厂,内外生产节拍的衔接,对于计划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离散制造管理,在纯人工管理条件下,生产计划的管理模式落后,成本计算不准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数据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上述特点使生产管理非常困难,生产计划与控制根本无法有效指导生产。

2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特点和现状

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活动的中枢,是生产系统运行管理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正确与有效的生产计划管理是提高生产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根本保证。对生产进行计划管理是企业实现内部科学、系统、有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对降低制造成本起着关键作用,是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

工程机械行业经常无法准时交货,更多的交货期满足都是依赖库存出货,企业往往开足马力拼命生产备足库存,订单波动、产能不均、计划失控成为很多工厂的顽疾,计划形同虚设;但客户的计划常常变更,即便库存很高,也常常无法满足客户需要,太多的紧急出货,常常缺料;产序失调,招致人、机、设备、物料配合不佳,质量无法保证,退货量太高,太多的跟催,太多订单无法整批出货……经常不能如期交货,最终客户流失,企业损失惨重,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现行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一个静态的、分散的、不连续的、按台套的计划,不能进行合理的通用件合并,缺乏科学的计划政策、批量政策、储备政策、提前期等生产计划参数。由于计划方式落后,造成很多企业的生产周期长,库存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不能准时交货,多数企业执行月计划,滚动计划,计划较粗,上下工序缺乏精确的衔接,由于在制品、库存、物料定额数据不及时,不准确,计划的准确性差;由于计划管理不周,造成生产不均衡,零件成套率差,不能按时交货,生产调度工作量大,天天抢缺件,这些是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考察了很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企业上erp还是没上erp,车间里、装配线上、加工线上的作业计划、生产过程的调度和管理仍然是在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老方式——多数时候是人的经验,有时候是感觉在起作用,加上少量的以excel为工具的报表运算,虽老虽笨但是有效。erp功能再强、管得再宽似乎也管不到这里。结果,表面风风火火的erp与企业最关键的运转过程发生了断层,从这个断层衍生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成为众家erp难解之死结。最关键的是,企业生产调度是对企业最底层的生产资源——人员、设备、场地、配送等,按照它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上层的erp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这些资源和它们的能力,或者假设生产能力无限,或者按照一个人为定义的瓶颈资源进行简单四则计算,这种简单计算很难满足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

3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模型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特点,企业必须考虑在保证满足销售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如何均衡;如何和供应商计划协同;如何快速变更计划;如何提高存货周转率;如何和配送方协同,既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又能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方把物料按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方,生产订单量大,为现场报工带来困难,进而影响计划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这一连串的疑问对erp系统生产计划提出挑战,erp系统很难完全满足这种计划模式,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开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插件”。所谓的插件,就是从erp系统取数,处理完毕,写回erp系统的“增强功能”。这些增强功能不会变更erp系统核心逻辑,也不会影响系统标准产品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连串的疑问逐个解决。

3.1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以徐工集团生产计划为例,徐工集团设置了3层计划体系,分别是销售滚动计划,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销售滚动计划主要指导长期采购件计划,主生产计划主要指导零配件加工和总装计划,而mrp计划主要指导供应商送货计划(如图1所示)。

3.1.1 销售滚动计划

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建立滚动销售计划的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事情: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滚动销售计划的时间跨度,考虑到部件采购提前期和总装提前期,设置不同的时间跨度,比如当前一个月的计划要细分到周,后面两个月的计划,可以明确到月;另一方面,要定义合理的滚动计划的对象,比如在当前的一个月内,计划对象必须是具体型号的车,而后面的两个月可以明确到车型,从而实现基于车型的滚动预测。

3.1.2主生产计划模式

销售部门做完滚动销售计划后,总装工厂得到销售部门的计划。但该计划不一定是可以落地的计划,生产部门通过toc平衡交货期以及工厂生产能力和配套厂能力,做到工厂生产均衡,并对销售滚动计划进行能力模拟,物料可用确认等,最终把滚动销售计划中的周计划变成可以执行的到天的计划(如图2所示)。

3.1.3toc运算逻辑应用

约束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m goldratt)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 opt)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goldratt 又在toc基础上发展出用来逻辑化、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thinking process, tp)工具。因此,toc既是面向产销率的管理理念,又是一系列的管理工具。 约束理论体系可以用图3表述。

toc的核心理念是指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同理,也可以将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约束)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约束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则必须从克服该约束着手,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

工程机械行业运用toc,是由于toc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这五大核心步骤是:

(1)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

(2)寻找突破这些约束的办法。

(3)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

(4)具体实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约束环节不再是企业的约束。

(5)回到步骤1,别让惰性成为约束,持续不断地改善。

工程机械企业运用toc理论,就是运用opt的9条生产作业计划制订原则,即:

(1)不要平衡生产能力,而要平衡物流。opt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必须在市场波动这个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环节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水平不是由自身潜力所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约束来决定。所谓约束即瓶颈(也称瓶颈资源),是指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负荷的资源。这一类资源限制了整个企业产出的数量,其余的资源则为非瓶颈资源。

(3)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力” (activation)不是一码事。“利用”是指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活力”是指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利用”注重的是有效性,而“活力”注重的则是可行性。

(4)瓶颈损失1小时,相当于整个系统损失1小时。

(5)非瓶颈上节约开1小时,无实际意义,只是造成了相关设备的闲置,不能提高产销率。因为瓶颈制约着产销率。

(6)瓶颈制约了系统的产销率和库存。产销率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量,即通过销售活动获取金钱的速度;生产出来而卖不掉的产品,只能是库存。

(7)转运批量可以不等于1,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等于加工批量。opt把在制品库存分为两种不同的批量形式,即转运批量(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和加工批量(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

(8)加工批量不是固定的,应该是随时间而变化。

(9)优先权只能根据系统的约束来设定,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不是预先设定的)。

toc运用到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时运算逻辑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工程机械企业必须先进行能力配套,再进行物料配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存货周转率。瓶颈计划是控制供应链生产节奏的关键,就像是音乐会的指挥。要提高存货周转率,那么瓶颈后不允许留取库存,留取库存就是降低存货周转率。瓶颈前必须有库存,但必须控制量,过大也降低存货周转率。那么非瓶颈计划要完全服从瓶颈计划,要服从指挥。

工程机械企业的erp计划只能通过mrp来解决物料齐套性,因而必须在mrp运行之前,先进行能力齐套约束检查,从而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这对于任何一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3.1.4物料需求计划(mrp)

主生产计划确认后,系统将会对主计划运行mrp,系统根据整机部件的采购提前期,自动生成供应商的预测交货计划(forecast delivery schedule),该预测交货计划可以是滚动的,从而用以指导供应商的生产及配送计划。而基于erp系统,可以实现对交货计划的每天更新,确保供应商适时了解总装厂的主计划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3.1.5工程机械行业生产主计划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生产主计划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销售中心根据经销商反馈,制订滚动的销售计划:一方面是销售中心的紧急插单或进出口公司的销售订单,生产主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程度,即配套供应商能否均衡生产。同时,主计划不同时段计划的对象不一样,离当前时间越近,计划的对象越具体,反之,计划的对象往往是机型。

生产主计划经过产销协同确认后,mrp根据材料明细清单,考虑库存、已订货、在途物料,对主计划内容进行计算。此时,erp系统将一个滚动的送货日程表给配送单位,送货日程表是一个用于指导配送方计划预测的依据。送货日程表的时间可以是前细后粗,即前面明确到天,后面明确到周或月的格式。

根据生产累计提前期,生产主部门把主计划转为生产顺序计划(即上面的计划行),明确了生产线的上线顺序。

生产顺序控制系统 (sequence controlling system, 简称scs),根据生产线的上线顺序,考虑到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和配送物料的配送节拍,生成jit配送指令。在jit配送指令中,可以明确送货时间到分钟,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指导配送执行。

配送方根据配送指令送货,总装厂按配送指令收货,减少收货的动作,加快收货处理的时间。

根据配送指令的收货明细,可以形成供应商的开票明细,供应商根据开票明细,进行开票,形成应付账款。

在生产执行时,对生产进行报工,系统自动确认相关的人工和机器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关联。

整机生产完以后,凭erp系统中的发货单,将产品发运给经销商,erp系统自动结转销售成本,财务根据发货单,进行销售开票,确认应收账款。

3.2 生产排程

有了能力平衡,有了按照toc理论计算出的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应该很好了吧?其实不然,对于指导具体生产来说,这还是差得很远。现在我们以一个假想例子来说明。

erp系统计算出了一套生产作业计划,即为所有生产资源安排工作的作业计划。现在,由一个有经验的车间老调度员来判断这个erp计划系统是否可以用的,他将如何做?

首先,他会逐一检查每个工序的时间安排,看它们之间的次序和逻辑关系是否符合企业生产工艺的逻辑关系要求;其次,他会观察这个计划中对每个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个时间内同时干两件事冲突的情况发生;最后,他还要看在计划时间内物料能否及时供应。只有当他确认没有这些问题之后,他才会认可:这个计划已经是一个“可行”的计划了,也就是说,照此计划一定可以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老调度员根据自己习惯的做法,手工制订了一个作业计划,他把这两个计划一对比,发现问题了。手工的计划可以8个小时完成全部工作,而计算机的计划需要9个小时。或者手工计划可以在8:00完成而计算机的计划要在9:00点完成。原因在于:计算机对某几个工序的顺序安排虽然可行但是不合理,而老调度员根据长期经验早已清楚此时安排工序应该哪个先、哪个后、哪些并行比较好,结果可以得到更短时间完成的计划。这是一种优化安排,而计算机没有找到这种安排方法,所以计算机给出的是一个“可行”的,但是“不是最佳”的计划。理想中计算机应自动计算出一个比手工计划更好更优化的排产方案结果,指导人如何工作。这样的软件才能体现出“企业资源计划”的威力。否则,不能满足最优化排程的生产计划,在企业生产中还是无法代替手工。

这个例子凸现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关键技术瓶颈: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有无穷多种“可行”的安排方式,但是必须从中找出一个“最优”的计划,即使不能达到最优,起码要比人的手工计划更优,这才是一套车间或工段可用的生产计划,否则企业还是用不起来。

找出“可行”计划的难度已经很大,找出“优化”计划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还要从几乎无穷多种满足约束的可行方案中找到优化排程方案。怎样才能找到这种优化的计划?这是erp系统共同面对的真正瓶颈问题,没有erp系统可以完全解决,企业自己只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生产排产模型,这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生产节拍、交货期、工艺路线、资源情况等条件,进行排产,下达生产指令,使用哪些资源、加工时间及加工的先后顺序,以获得产品制造时间或成本的最优化。

实际生产环境是变化的。加工路径:在实际生产中,作业的加工路径可能需要动态改变;随机事件和扰动:比如设备损坏、加工操作失败、原料短缺、加工时间/到达时间/交货期的改变等;每个产品的生产批次的经济批量是不一样的,新产品与老产品生产方式和时间都差距很大,把这些变化的toc约束因素也要考虑到生产排程模型中,这样开发出的生产排程插件才能更加灵活实用。

3.3 配送管理

制订了科学的生产计划和排产计划,但是,所有的单据靠人工输入,数据输入滞后1天的时间,导致信息不能jit。许多的信息要人工记录,未能及时准确地进入系统,没有按照节拍来送货,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生产计划和制造管理”,其结果是系统和实际作业两张皮,反过来会完全影响到mrp运算,计划再科学,考虑再周全,也是无法指导整个生产体系的。因此,人工数据采集成为生产计划的“瓶颈”。

装配车间调度提前一天jit call计划(装配生产顺序),配送方可以了解配送计划。根据jit call,在配送前(通常是半天,视生产线节拍),配送方生成本次配送的明细(即配送指令单),按配送指令明细内容,把货送到指定的总装工位。总装车间根据配送,确认实际收货数量,进行收货,提高收货处理速度。财务部门根据总装确认的收货明细,和供应商结算。

有了配送的管理,在生产执行层面,大大简化了仓库管理人员、供应商和车间接收货物人员在系统中的操作;在生产管理层面,建立了装机顺序、装机顺序下达、配送指令、配送指令收货的一整套体系,优化了总装车间和内部配送方及外部配送方的信息沟通,同时降低了装机顺序不可执行的风险,从而彻底解决最后的“瓶颈”,提高了车间作业效率,降低了供应链存货,有效保证了生产计划在执行层面的操作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参见图6)。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目前很难有成熟的erp系统完全满足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工艺复杂、生产计划灵活多变、典型离散制造的特点,解决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这些难题,必须根据toc约束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所选erp软件,开发必要的增强插件,逐一解决各环节的“瓶颈”,弥补erp系统不足,增强生产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艾利·高德拉特.关键链[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艾利·高德拉特.绝不是靠运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美]艾利·高德拉特.仍然不足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美]艾利·高德拉特.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生产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一级进度计划:工程的总体进度计划,即一级里程碑,跨度从核岛浇筑第一罐混凝土(FCD)至机组完成全部启动试验投入商运(COD),内容包括此间的设计、采购、土建、安装、调试启动十阶段以及执照申请等重大里程碑和关键活动,是合同商务谈判中进度条款的依据,是二级进度计划的基础和输入。一级进度计划由工程总包单位-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据可研报告的总工期设置和参考电站经验,向业主公司起草建议稿,由业主公司总经理部批准生效。一级进度原则上不予变更,是牵引项目总体进度的纲领;如必须变更,需由业主总经理部同意,董事会批准。

(2)调试二级进度计划:是项目调试进度控制工作的基准进度。调试二级进度计划以项目调试关键路径为基础,以核岛系统和总体试验为主线,严格控制冷试、热试、装料、并网、商运等关键里程碑节点。二级进度计划主要包括各系统的调试开始时间、系统可用时间和各系统临时运行移交TOTO签字时间,是各专业编制三级、四级等详细计划的依据。在一级进度计划生效后,工程公司会按职能分工开展跨板块的接口与协调进度计划编写;其中,设计、采购、土建、安装板块的二级进度计划须在一级进度生效后四个月内提交业主公司备案;调试二级进度计划则须在首个单系统调试前一年提交业主公司审查、备案。

(3)调试三级进度计划:以二级进度计划为依据,首先考虑各系统间的调试逻辑关系和前提条件,以实现调试计划的可操作性。二级进度计划中规定的关键点/里程碑日期均须反映到三级计划中。三级计划以各系统调试程序执行为基本要素编制,并应包括重要的运行和施工等外部支持活动。该层次及以下的进度计划由工程公司及其分包商自行编写,无须报备业主公司;但调试三级进度计划有其特殊性,因为调试过程与接产3T移交过程是有机结合的,《调试三级进度》也就是工程/生产双方联合生效的《移交接产进度计划》,因此需要与生产线提前充分沟通,共同确认。

(4)调试四级进度计划:以三级进度计划为依据,由试验负责人(TS)牵头编写,包含调试准备(人力、文件、工具等)、调试试验步骤和运行/维修移交等调试工程中的重要活动。调试四级进度计划主要体现在联调各阶段的母本计划,如CFT母本计划、装料母本计划、DEM34母本计划等。

(5)调试(双)周计划(五级):安排一周现场调试工作内容的进度计划。每周由调试各专业会同生产、设计、施工等单位召开周计划会,讨论上周进展、下周主要安排,并重点对调试各专业间的系统配合和制约调试进度的问题进行协调。

(6)调试三天滚动计划(六级):据母本计划和周计划,安排三天内联调试验区域所有活动。进调阶段后,启动总指挥负责组织调试启动工作组(OSG),召集设计、安装、运行、维修等单位代表召开日计划会,协调总体试验区域内所有试验活动和工作,对前一天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后两天工作安排进行布置。除上述六层进度计划,实际工作中还针对重大项目编制专题进度计划。具体工作谁执行谁编制,谁编制谁管控。如调试启动过程中的“临界专项计划”、“冲转\并网专项计划”等。

二、核电站调试进度计划的控制

(1)计划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比较、调整和修订。从编制计划开始,经过实施过程中的跟踪检查,收集相关实际进度信息,比较分析实际进度与计划间的偏差,找出原因和解决办法,确定调整措施,再修改原进度计划,形成动态闭环管理。建立进度控制会议制度,通过调试日计划会、周计划会、专项例会和项目协调会等形式协调处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确保进度计划的有效实施,实现进度控制目标。

(2)计划跟踪:计划的跟踪包括本期内作业的实际开始、完成日期、尚需工期、完成比例和资源用量等,将计划执行数据与目标计划进行对比。各级计划工程师对不同计划的特点和需要,及时录入调试的进展情况,进行进度计算和分析,为有效控制进度提供客观依据。

(3)计划修订:调试各执行队办负责本专业调试三、四级进度计划的修订。在不影响三级进度计划的情况下,对四级进度的修订可以直接修订;否则需填写《进度变更申请单》,并评估其修订是否会对一、二级进度产生影响。

三、核电站调试启动各阶段母本计划

调试母本计划即阶段性联调试验的总体计划,编制要求完整有效:该阶段的联调试验项目必须完整,并确保关键路径的合理性和最优化;主线计划中项目的逻辑关系须准确,并符合现场作业的工艺流程;所有项目须遵守技术规范、定期试验大纲及其他上游文件的相关要求;统筹安排项目的时间窗口,合理配置资源。母本计划一般在参考计划的基础上,由生产、调试共同编制。基本流程是据最新版本的参考计划,双方计划工程师将之前收集的项目添加到预先确定的机组主线各试验平台,再组织各相关方对所列项目反复检查确认,优化调整,主要内容有:确认是否符合运行技术规范、化学与放射化学规范、定期试验大纲、运行维修程序、经验反馈、管理程序暂行规定、会议纪要等的要求;与核安全监管当局监督要求的一致性;主线各试验平台下与核安全设备可用性要求的一致性等。母本计划一般要求在联调试验开始前一个月出初稿,以供各相关方审核、讨论、反馈;两周前正式出版,以供各相关方提前熟悉,做好演练,准备预案等。

四、调试/生产一体化计划

所谓“一体化”,即将现场以工程线、生产线,分包商三方为责任主体的调试试验、运行和维修、土建安装等全部作业进行统一管理,以求最大限度的规避交叉作业风险、降低相互影响、统筹配置资源、优化关键路径的计划系统。一体化计划并非一份孤立的计划,而是一套科学的系统,是调试启动期间工程、生产双方的工作方法,是对现场活动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计划的管理机制。宏观上讲,移交接产计划、调试母本计划、调试启动三天滚动计划等由各责任方联合产生的计划都属于一体化工作范畴。

五、调试启动三天滚动计划

核电站调试计划管理体系、一体化计划运作的最终端产品是“调试启动三天滚动计划”,即日计划,是指挥现场工作有序开展的唯一依据。三滚计划由日计划会产生,承接各阶段的母本计划。具体是将母本计划项目拆解到24H刻度,设定日工作进度,并按即日起三天进行滚动;滚动过程中跟踪过去24H作业执行情况,通过及时调整主线来消纳延误或提前,保证主线计划的连贯性;多方分析临时增加的非母本项目,保证工期、质量安全可控。三天滚动计划由调试计划、生产计划、核安全顾问、运行启动经理、调试经理联签生效全场,调试和生产跟踪各自活动执行情况,一并协调现场问题,确保各项目按计划执行,实现对联调试验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