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色金属的应用

有色金属的应用

有色金属的应用

有色金属的应用范文第1篇

我国有色金属铸造发展迅速,每年铸造的合金件数产量是逐年增加,尤其是铝和镁合金铸造发展和应用十分广泛。[1]近年来随着工业大力发展,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对金属材料的应用需求逐年上涨,近1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铸造业发展是突飞猛进,但是在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了这些问题,现总综述如下。 

(1)铸件综合质量差 

我国有色金属合金铸件综合质量差异较大,在外观和内在质量等方面都与世界标准有一定距离,另外加工生产过程中加工率低、加工余量大,生产资源浪费严重。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金属铸造身缠设别和工艺均比较落后。 

(2)铸造工艺装备基础条件差 

造成我国有色金属铸造业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是铸造工艺设备和基础设施不配套,加上生产条件苛刻,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属铸件的质量和发展。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金属模具设计不合理磨具制造过遇粗糙,重视不够;金属加工辅料分散,生产设备简陋、质量检验技术不过硬、测试渠道和材料资源匮乏。另外金属加工行内执行标准不严,对于有色金属铸件加工标准定位不清晰,企业生产不规范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不过硬资源浪费严重,废品率有的高达30~50%[2]。 

(3)环保、能耗问题严重 

由于生产和开发设备落后导致采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粉尘、废渣及废气,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废水的漫流也已不同程度的污染了河流湖泊等水域。而后期治理污水和给国家政府及企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所以有色金属铸造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及管理水平的落后导致的环保和能耗问题对人类生活经济和健康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干扰,需要引起大家重视。 

(4)技术落后,人才缺乏,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由于近乎铸造业工作轻度大、环境差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所以造成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招工困难,技术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金属铸造的工艺优化和改革。虽然有些企业也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人才,导致设备利用率不高,新工艺和新产品严打能力明显不足。 

2.我国有色金属铸造业的发展方向 

(1)加强对有色金属铸造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 

推动我国有色金属铸造业的发展与应用关键是要不断加强有色金属论文铸造新工艺、新型材料和新型设备的研发。具体措施有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不断学习和交流经验掌握新工艺,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控制稳定产品质量;加强国内科研人员在新型材料和工艺设计及质量稳定等方面的研发和探索,优化创新研究资源全面促进我国有色金属铸造业稳定和谐的发展。 

(2)开发环保型铸造原辅材料 

新型环保铸造原辅料不仅能改善有色金属铸件加工带来的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产生,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降低。其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有色金属的铸件生产特点和开发环境及生产材料的特点建立新的高米迪黏土型砂相原辅料体系不断探索新的原辅料加工应用渠道。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材料生产方法和理论不断优化完善生产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利用好节约环保的新型原辅材材料和资源确保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能源与环保立法 

加强有色金属铸造业的管理与保护,严格执法、完善立法,制定有色金属资源有偿使用的法规和实施细则。严格控制好金属铸造废弃物的排放标准,严格杜绝有色金属铸件加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另外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铸件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要忽视环境效益,进而实现有色金属铸造资源与人类的和谐发展[3]。 

(4)注重自主创新 

注重自主创新不仅能加快有色金属铸造业的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进程同时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对有色金属铸件加工管理制度上进行自主创新,不断完善有色金属铸件加工的质量和工艺管理制度提高加工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对人才和技术进行优化和创新,要实行环保设施资源共享、加大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密切掌握金属加重市场信息和分析市场发展趋势,顺应市场发展机制开发新型设备和材料及生产工艺不断满足国民经济的增长需求提高有色金属铸造业的质量和数量参与国际竞争。 

3.结语 

在此形势下,应加快我国丰富、优质、廉价资源的开发和技术进步,走规模化、集团化、产品深度加工的道路,通过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为汽车和电子信息、通信、家电等行业提供轻质合金材料制品,并努力扩大出口,以低成本、高附加值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耿鑫明.有色合金铸造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2,(09):52-53. 

有色金属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有色金属企业;核算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3

一、作业成本法

(一)概念及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最早是由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教授提出的,埃里克·科勒教授在其于1952年编写的《会计师词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开创了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先河。乔治·斯托布斯是即科勒之后第二位系统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指出成本计算与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而非产品。但是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主流会计学者们并不认同,直到1988年,卡普兰的出现,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石,也被称为是作业成本法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核心是:改变“资源—产品”的传统成本模式为“资源—作业—产品”的新兴成本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成本指标为作业和成本动因,揭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转变过程,使得企业可以更准确的了解生产的资源消耗过程。

由概念可知,作业成本计算法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产生。而这一前提正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不只对最终产品成本进行控制,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控制。基本原理图如下:

(二)我国作业成本法发展状况

我国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较欧美落后一大步,我国直到1984年才由余绪缨教授引入了作业成本法,马贤明,易中胜,陈量在1988年在《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一文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而后在1994年余绪缨教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文章,具体的阐述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之后,越来越多的成果在这一领域中涌现出来(夏鹏,1993;王光远,1995;肖泽中,1996;王平心,2000等),为我国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这一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论支持。21世纪初至今,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不过此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其理论框架的探讨,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有探讨其在钢铁企业中的运用的(罗伟华,2009),在先进制造业中的运用的(欧佩玉 王平心,2000),以及在石油企业中运用的(张琼,2009)等。但是研究其在有色金属企业中运用的文献非常少,且并未探讨出如何设计出作业成本核算系统,所以,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二 、有色金属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一)作业成本法是有色金属企业发展的需要

从市场环境来讲,有色金属企业受市场的影响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明显,其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方式都与市场的关系密切,因此,成本资料需要满足精准性的要求。除此外,国内的持续扩能,竞争加剧,使冶炼环节加工成本比重降低、利润减小、成本资料的真实性决定着企业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关系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即成本资料还要满足真实性的要求。从内部生产来讲,有色金属企业,无论从矿山建设、碎矿选矿、还是冶金炉窖技术装备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资金投入大,间接成本占成本的比例逐年加大;外购原料的比重加大,对外的依存度非常高,需要成本核算模式由生产型向加工型转变,加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品品种更加丰富,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跨地域,组织结构多层次性,需要更加有效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适应公司的发展。

就传统成本法而言,其重要的缺点之一在于会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因为在此计算方法下,制造费用通常按直接人工等产量基础分配,而实际上,许多制造费用项目不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批次等其他变量存在因果联系。除此外,传统成本法适用于即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而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小的企业。可见,不管是从有色金属企业对成本资料精准性和真实性的要求方面,还是间接成本的比例加大方面,传统的成本法已经不能满足其成本核算的要求了,它会使成本信息扭曲,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公允性,信息使用者据此制定的决策等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很大偏差。而作业成本法的独到之处,正在于它把资源的消耗追溯到作业,然后使用不同层面和数量众多的作业动因将作业分配至产品,采用不同层面的,众多的成本动因要比单一的分配基础更加准确、可靠。而就适用性而言,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也更有优势,它主要适用于即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企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产品成本比重相对较小,而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相对较大。

(二)作业成本法在有色金属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外部条件与内部生产的转变使得传统成本法已不能满足成本核算要求,但是并非作业成本法适用于所有的有色金属企业,即使适用性满足了,在运营与核算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管理制度角度考虑,作业成本法需要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证,最好是能够较好地实现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内部成本构成方面,那些采用了较高技术水平的炉窖、机器、设备使得固定成本比例大大上升的企业较为适用,在这些企业中,直接人工成本在成本费用总额中的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间接成本的分配与分摊直接关系到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从生产角度考虑,作业成本法更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的企业。

许多有色金属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目标为作业成本法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复杂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系统,实施作业成本工作量大,具体实施和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许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在选择实施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通过成本一效益分析来权衡利弊,分析研究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适用性;其次,作业成本法需要至上而下的全体员工的参与与配合,需要大家达成共识;再次,在实施具体措施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工艺流程与经营环境,设计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方案,不可生搬硬套;最后,作业成本法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与企业的发展不断地予以变更,完善作业成本模式本身,使之与外部环境与内部的管理相协调。

三、有色金属企业作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一)系统流程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环节。系统的成本核算应该有满足多种目标的成本计算功能。为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发展,系统主要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来核算有色金属企业企业中各种产品的成本。系统流程是从整体上考虑成本核算,由于目前许多有色金属企业规模较大,设集团公司与分公司的情况较多,那么系统流程的设计也将从集团角度和分公司角度分别考虑。

一级成本核算中心流程二级成本核算中心流程

在该系统的设计中,集团成本核算中心对各二级生产单位编制的成本报表中产品成本数据进行还原,再将二级生产单位内各管理职能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按各自对应的作业分配率分摊入各项产品成本之中,计算出二级单位实际发生的责任成本数据,以此进行责任绩效评价。二级成本核算中心流程主要是指二级成本核算中心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或运作方式的特点,进行资源成本动因与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对其主要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形成分部成本报告,最终进行责任成本计量与统计。

(二)作业成本法两阶段分配成本

按照作业成本应用的原则和目标,冶炼厂选择原来计入制造费用的一些活动,并将其发生的主要活动认定为作业,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就冶炼厂来讲,作业成本库中会有这样一些项目,维修、运输、收尘、备料、动氧、检验,产品包装等。按作业成本法的原理,第一阶段按作业消耗资源,找出已认定的作业对资源消耗的最直接原因和驱动因素,认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动因。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将各作业发生的成本和即所有耗费,按认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全部成本除以动因的数量,计算出单位动因的成本。第二阶段,按产品消耗作业的核心理念,以作业为媒介,在通过作业动因将制造费用分配到作业上,形成单位作业成本的基础上,又以各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各产品。

作业成本法两阶段分配成本流程图

四、 建立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责任绩效管理

在有色金属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应引起管理层的重视,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核算系统满足了准确性与真实性的成本核算要求,不可否认的是,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绩效管理,因此,作业成本法作为企业责任成本绩效管理的实现形式,将其引入到责任成本绩效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先进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认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是通过对作业确认,对作业成本的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作业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具有成本随工作流程及作业联动,责任清晰明了的优点,从这个角度考虑,作业成本法不失为责任成本绩效管理的实现形式。

就有色金属企业而言,若要开展作业成本责任绩效管理,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分步骤进行,需要了解采矿,运矿,选矿,冶炼等各个环节的生产作业情况,理清作业成本的特性,作业与成本的关联关系,关注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这四大核算要素,设置作业动因库,运行作业成本法,并对其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建立作业成本责任指标,定期把责任指标与实际结果进行分析比对,从而进行绩效考核。同时,通过开展作业成本责任绩效管理考核模式,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消除非增值作业。

五、结语

作业成本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之后,已由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间接成本、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已经演进成了一整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途径。有色金属企业在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外部环境下,在其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内部环境下,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为可能。只要企业能够从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作业成本法的规律和精髓,作业成本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责任绩效管理一定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07).

[2]王光远.作业会计的概念[J].会计研究,1995(07).

[3]肖泽忠,潘爱香.运用ABC改善企业管理[J].会计研究,1996(05).

[4]王平心,韩新民.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现实性[J].会计研究,1999(08).

[5]欧佩玉,王平心.作业成本法及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0(02).

[6]穆林娟.ABC与财务会计系统的动态衔接方案[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张琼.作业成本法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09(07).

[8]罗伟华,刘卫星.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的运用分析[J].冶金管理,2009(09).

[9]隋惠.现代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2.

有色金属的应用范文第3篇

一、当前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有色金属矿1986年试产以来,目前已经拥有2.25亿元资产,900多名职工,年产值超过7000万元,有色金属精矿产量占全国有色金属精矿产量1/4强,成为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采选企业和有色金属原料生产基地。虽然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主要以精矿和初级产品为主。与“九五”期间提出的打造“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城”的设想差距还很大。当前,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困难突出表现在:

1、体制束缚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瓶颈。为打造“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城”,市委、市政府早在“九五”期间就专门划出500亩地拟建有色金属有色金属高科技工业园,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厂和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加工项目。专门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我市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推介和争取国家投资扶持方面,把提高有色金属采选能力,引进有色金属冶炼和精深加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并与国内外知名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企业多次协商合作事宜。但目前管理体制上,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现隶属江西省钨业集团公司,企业自主权受到限制,其有色金属精矿又主要销往江西省钨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九江冶炼厂,从江西省钨业集团公司总体部署来说,不可能在有色金属再投资建设一个冶炼厂,引进外资建设冶炼厂又没有足够原材料供应保障。体制的束缚使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坐失许多发展良机。

2、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优势正逐步丧失。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属露天矿藏,具有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势。随着有色金属勘探事业的发展,国内外新的大储量、高品位的矿床不断被发现,尤其是非洲大陆发现许多储量大、品位高的有色金属矿床;国内已经探明,我省横峰县葛源有色金属矿储量是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储量的三倍。再加上前几年国际市场炒作,导致有色金属价格的疯涨,引发有色金属开采的热潮,世界上涌现了一批实力较为雄厚的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企业,国内也不少人到非洲承包有色金属矿。在原料开采和初级加工方面,已呈现供大于求态势,导致矿产品开发利润较薄。目前,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储量和开采条件的优势正逐步丧失,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经营处于亏损状态。

3、资金、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有色金属工业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坦铌矿于1977年建成并组织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才竣工验收。原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难以满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采选水平的需求,而矿区自身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改进工艺流程、更新设备设施。矿区的生产条件多年来没有明显改善,矿区道路损毁严重。矿区生活环境不佳,甚至不如一般的乡镇,致使本矿职工纷纷选择在有色金属城区购房居住,目前的环境状况对高级技术人员更是缺乏吸引力,甚至留不住自身培养的人才。

4、矿区与地方在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利益协调难度大。在资源隶属上,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山权及林权归属地方管理,在资源开采上矛盾时有发生。同时有色金属有色金属资源为多伴生矿产资源,可简单加工就可形成优质石材和石粉,投资少、见效快,目前袁州区就有石粉加工厂57家,板材加工厂32家,大多分布在新坊乡一带,这些企业年在矿区的采矿量已经接近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的年采矿量的一半。因企业规模小,开采利用中浪费严重,尾沙乱堆乱倒,导致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较重,而且业主在矿区存在滥采滥挖现象,且运输车辆陈旧,超载严重,均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将长期保持平稳态势。有色金属大量用于国防、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及各类电子仪表的电子线路中。这类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购买对象集中在高端客户群体,市场份额不大,市场增长的潜力也比较有限。坦铌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电器产品,是由于其使用寿命远比其他原料生产的同类产品寿命长。随着科技更新步伐加快,产品换代也更加频繁,比如计算机、手机等,人们对此类电子电器产品使用寿命的要求越来越低。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厂家不得不采用更低廉的材料替代坦铌,这也使得坦铌的市场需求量得不到扩大。专家估计,国际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平稳态势,因此,有色金属坦铌产业可以继续稳定发展,但拓展空间不是很大。

从产业链条发展来看,初级 产品市场竞争剧烈。随着探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增多以及开采企业增加、开采设备的更新,有色金属采选能力及初级加工能力增强,有色金属原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供应日趋饱和。但受技术、人才、资金等限制,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市场门槛较高,这就造成了有色金属产业链中的竞争相对集中在有色金属采选和初级加工产品环节。目前国外有色金属价格已低于国内,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所需材料80%以上从国外进口。要在初级产品激烈竞争中,逐步积累资本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十分艰难。

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所需高技术人才难以保障。研究、开发、应用有色金属新材料需要大量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如世界三大钽业公司之一的宁夏东方钽业,30多年来先后集中了20xx多专家、学者,在研发和应用方面不断创新,才成为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厂家和科技先导型的研究单位。我市目前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难以满足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需求。

三、调整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有以下三条路可走:一是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继续在初端环节拼价格,扩大生产规模,以图薄利多销;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向高端科技产品发展,避开激烈的低端产品市场的互相挤压;三是另辟蹊径,重新调整产品战略,主打其他产品,实行企业转型。从前面分析来看,前两条路难度较大,三条路是否可行呢?

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来看,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含有钽、铌、锂、铷、铯等多种金属元素,具有开采条件好、储量大、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势,为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可能;

从矿区生产和经营来看,除有色金属精矿以外,矿区还生产锂云母精矿、锂长石粉、高岭土等多种产品,产品质量稳定,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其中锂云母年产为3000吨左右,锂长石粉年产1.8万吨,其产值和利润已经超过有色金属。

从产业政策来看,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多伴生矿产资源的特性,有利于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其矿产中锂的加工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

综上所述,调整有色金属有色金属要更好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就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更新发展理念。

1、理顺管理体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扩大的自主经营管理权限,加强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工作,逐步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创新管理模式,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抓紧好节能降耗成本工作,着力推进各项经济指标的量化、分解、落实,深挖内部潜力,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完善矿区与地方协调机制, 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约束,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有色金属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

一、当前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分析

(一)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概念。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有色金属产业的开采、加工等大工业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将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另外,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它是相对于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言,有色金属矿产流动性最弱,以有色金属开采、加工的资源型企业在资源禀赋地区具有空间集聚现象。

(二)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优势。赣州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十五”期间,有着“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美誉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钨的储量占全世界的26%,离子型稀土储量占全国的40%,氟盐化工原料也十分丰富①。有色金属产业作为赣州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不仅使得这些优势矿产资源迅速得到开采、加工和利用,其产业成长为支撑赣州经济大厦的脊梁,而且赣州有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中国五矿集团、日本住友、北京安泰科技等一批合作项目纷纷落户赣州市;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赣州华兴钨制品有限公司、赣州特精钨钼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壮大。

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大,产业的影响力强。与“九五”末相比,“十五”末有色金属产业工业增加值从3.56亿元增至30.1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7亿元,增长5.64倍;利税总额达到14.1亿元。“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步增强。为促进钨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赣州市钨业协会推行了行业自律和联合报价制度,以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目前,钨精矿的年平均价格达到了10.6万元/吨,每吨比2005年增加1.8万元。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钨产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领军力量②。以前依靠卖原矿,因而在价格和产业发展上受制于人。现在一手抓控制资源,一手抓深度加工,赣州钨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全国市场。赣州有色金属产业正朝着“世界新钨都”的目标迈进。而这一成效的取得正是得益于独特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推行,其大大提升了该区域的竞争力。

(三)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虽然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存在着严峻的挑战。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缓慢,步履蹒跚。目前,该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仍然是以原料供给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产业链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虽然近几年某些企业状况有所改观,但总体上有色金属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做精,整体产业缺乏影响力和带动力,没有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的精深加工。绝大部分小型矿业追求短期利益,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掠夺性开采现象普遍存在。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严重,矿产品结构单一,加工度严重不足,没有与其他相关的产业联系起来,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

2、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水平落后,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无休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年销售收入比没有形成比例,低水平重复建设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我们在赣州地区的崇山峻岭中发现,除了“大跃进”式的无序滥采外,低水平重复建设比比皆是。在目前钨矿产品冶炼加工设备一半以上处于闲置的背景下,钨加工制成品也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附加值低,作为储量世界第一的资源优势没有在经济上体现出来。相反,国外企业买进赣州地区的廉价成品、半成品,加工成高精尖产品后返销中国市场,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资源优势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品却没有价格优势。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对产业集群分为两个层次:低次聚集阶段和高次聚集阶段。而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仅仅还停留在低次聚集阶段,只见单个企业内部规模扩大,而不是同类或不同类企业集中构成的比例增大。并且,赣州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也主要是靠政府推动,并没有上升到由市场自发驱动和政府推动两者兼顾的产业集群模式。

3、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较差,非法采矿点多。国家已经把有色金属行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行业,因为有色金属资源终究会枯竭。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污染十分严重,致使在很多矿区附近河水常年混浊,河床抬高,矿区环境令人担忧。据统计,赣州市信丰县当时全县有1000多个开采点,导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3.7万亩,淹没耕地400余亩,给7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万多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赣州地区亟待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另外,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当地人不顾生产安全,在没有办理任何采矿手续的情况下非法对有色金属资源大肆开采,造成当地有色金属产业开采秩序混乱,根本没有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二、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模式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发展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包括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聚效应使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同时,通过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等。而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也类似会在该地区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因为经济外部性主要来自于集群内部的r&d外溢和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性外溢,使集群内企业互补,降低各种活动的成本。地区存在着优势,并不是取决于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该地区明确的产业分工所达到的外部经济效应的程度。相同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个地方,很大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由于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就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同时也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价格的供给。

(二)赣州地区发展有色产业集群可降低其企业交易等成本。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一个过程。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形式。当把交易费用这个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放入产业集群中来进行探讨时,地理上集中的含义意味着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制度、文化、社会环境,而这可以有效降低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影响交易成本的一个主要方面;地理上的集中自然意味着消除或大大减少因为空间距离产生的交易费用;集群也是信息的集聚,其本身就具有网络化的特性,这既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这明显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长期合作,内部信誉体系比较完善,可以有效防止机会主义以及道德风险等。因此,签订、执行契约等所需要的交易费用也大大减少。同样,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能降低该地区企业交易费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改变小数目条件,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提高信息的对称性等,这样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成本。而对于企业之间,可以逐步打破企业间的相互“自我屏障”,减少企业间信息沟通的时间成本及其他费用。在赣州地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很容易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成本,例如运输成本、技术传播、扩散成本,等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赣州市龙南县稀土开采建场为例,各地竞相投入开采,许多县效仿全民上阵,都以“零打细敲”、大面积乱挖滥采为主,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劳动力、资源流失等付出巨大成本。

(三)赣州地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可产生集群剩余。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种新的产业运行模式即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小企业来说很容易享受研发溢出效应,产生集群剩余,即企业在加入集群氛围之前的利润与加入后的利润之间所形成的差额,它包括收益剩余和成本剩余。鉴于赣州地区资源禀赋的特点,钨矿与稀土等有色金属产业都并非高科技产业,而是属于资源型产业,因此,适度的产业集群能使他们追求收益剩余。

产业集群对一地区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如根据就业集中度或区位商来衡量企业集群的程度,同样也知道产业集群能提高该地区的就业率,利于技术、制度扩散与创新。总之,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对于该地区来说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途径。

三、完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对策分析

各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应选择一条适合其地区发展的模式,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集群、浙江绍兴的轻纺产业集群等。赣州地区也不例外。基于该地区特有的有色金属产业资源优势,选择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革命红土地——赣州地区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发展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应发挥政府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产业集群完全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形成的话,难免也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有必要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根据当地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兼顾产业成长方向和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地制定产业政策,以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克鲁格曼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群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1998年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式”也强调政府通过政策对产业体系形成了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赣州地区的有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是市场自然演进的产物,又需要各种组织尤其是政府的精心培育。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文化引导手段等,对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挥其积极扶持作用。

1.政府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是必不可少的。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地理集中性,而地理的集中则必然少不了作为产业集群基本条件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企业之间对外、对内沟通协作的桥梁。该地区政府应解决当前有色金属企业关心的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并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瓶颈的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政府应承担对公益性地质的勘察以及钨矿、稀土安全生产等实施补偿性援助;另外,营造有利于企业繁衍的经济环境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例如,运用鼓励政策,引导更多的有色金属企业植根于赣州地区,设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到基地发展,政府给予免除3年租金的优惠政策,由此推进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通过统计、计划、财政和金融等部门及时汇总有利于有色金属产业、有色金属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供企业借鉴与参考,防止钨矿、稀土等企业内部哄抬价格,创造平等、公平的良好竞争环境,避免过度竞争而忽略企业间的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高质量的区域创新环境,如投资建立良好的区域交通系统、信息通信网络,企业家聚会场所等主要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展览会、交易会、文体活动等各类活动,促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增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关系,加速信息和知识的通畅和交流,培养和引进多方面的人才,建立技术标准和市场监督机制等。

2.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根据当地法律法规保护各企业的产权,针对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生阶段、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适应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产业集群要求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相互作用,避免不完善的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各自分散,形成割裂的局面,而针对行政干预或保护主义现象、技术瓶颈等制约要素的存在,都需要政府打破壁垒,构建适当的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深加工企业实现减免税、贷款等优惠政策。

3.政府采用文化引导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政府采用文化引导手段的角度来看,一个优越的人文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并且得以发展的基石。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虽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不断去构建、改进文化环境。要在产业集群形成地,如龙南稀土、大余和崇义钨矿等地方逐步建立适合产业特色的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咨询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服务机构并形成网络。另外,引导有色金属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机构对产业发展1+1>2的协同效应。在企业与各文化部门之间实现知识、技术共享,鼓励高等院校培养钨矿、稀土专有技术科研后备军,发挥各服务体系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引导、协调和监督的功能,促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浓厚的“软环境”优势。

(二)发展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应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产业集群说到底就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区域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依赖于特色产业链的配套与完整,没有完整产业链的生产基地是没有生命力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延长产业链,向上游要利润、降成本。赣州地区的钨矿、稀土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原产品开采的水平上,夹杂着少部分的深加工制造企业。因此,应选择资源主要产地的崇义、大余、赣县为钨产业采选加工基地;赣县、龙南、定南、寻乌为稀土采选冶炼加工基地;以中心城区和经济圈为核心,先规划建设资源深加工集聚基地,以减少运输、信息的成本,加强技术流和资金流。依托优势资源,壮大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着力发展集采矿、精粉加工、硬质合金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生产加工企业。另外,从经济效应上看,一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以提高效率。核心产业的聚集对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关联产业发展,进而在地区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是求大和求全,而是在优势产业中求其特、求其专、求其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强化上下游配套协作,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走链式化的发展道路,持续保持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发展,形成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优势。迅速集聚配套产品,开发新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如制作钨、硬质合金、铝铁硼、磁性材料、发光材料等具有自主品牌的优质应用产品。把原有的“散兵游勇”、“零打细敲”的单一开发模式转变成集群式、链条式的发展模式,促使赣州地区形成“分离提纯——冶炼——加工——各种使用价值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发展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应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赣州本地企业主要是生产原矿,矿产加工企业有一部分,但实力都不雄厚,附加值低,如混合稀土5万元-6万元/吨,而加工成氧化稀土后约30万元/吨。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整个企业的支撑。赣州地区已初步形成为钨矿、稀土初级产品的集聚地,但如果要做大、做强、做精,那么技术远远不够。首先,企业应逐步强化当前由矿物原料制取深加工产品的主要工艺,如钨矿当前的工艺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制作后,虽然工艺水平比较高,但其严重不足就是废水量大,所以应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有选择地集中开采,达到水循环使用的目的。应加快研制新工艺,引进先进的稀土分离技术,如“钇+铕”系列产品,吸收超细粉制备、特种钨丝生产等高新技术。本地企业之间也应努力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技术创新,如果在产业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技术断层,产业集群就会衰亡。所以,应培养一批能打破阻隔、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互相交流技术、互相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群。另外,创新不只在技术上,营销、管理的创新对于企业同样重要,应构建自主创新效益链条。

(四)结合“红三角”的区域合作优势,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红三角是指粤、湘、赣交界的韶关地区、赣州地区、郴州地区及其周边相近的广大地域。这一区域作为泛珠三角,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后花园,应加快形成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1.结合“红三角”,放大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优势。打造“红三角”经济圈,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虽只是其中一部分,却很重要。通过聚集效应、增长极原理,可放大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优势。赣州地区是有色金属钨矿、稀土的主要来源地,相对于韶关和郴州而言,赣州在发展这两种矿产的产业集群上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因此,赣州地区在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时,不仅可以通过集聚其他两个地区少部分的矿产原料以及少量的深加工产品,进行相互合作或兼并组合,还可以得到资源矿点,把有利的技术、管理等引进来,把自己的优势传出去,增强自己的发展后劲,达到互赢互利的局面。而且,增长极原理也能促使赣州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该理论主张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在三个地区实现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三个地区打破地方隔离,赣州地区具备高水平、高质量的钨矿、稀土矿产业,通过扩散效应将优势分别向其他两个地区辐射、转移,带动其他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强化了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主导地位。

2.联合“红三角”地区,从各方打造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赣州地区可以联合韶关、郴州二地矿产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去异趋同性调整,实现区域内一定程度的产业融合。构筑统一、规范和开放的市场体系,在三个地方培育矿产一体化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提高劳务输出以及输入的竞争力和水平,让三地区拥有矿业方面技术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并在三个地区自由地流动,这也是打造“红三角”经济圈所必须进行的步骤。另外,目前也可以发挥“联谊会”的作用,开展“矿产产业联谊会”、“技术交流会”等,加强政府、企业、民间之间的沟通。依托快速的公路、铁路运输,将赣韶郴三地区建设成为南下北上的有色金属产品物流中心。这样既有利于三地区的资源配置,也加速了山区与发达地区的各种资源配置,带动赣州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快速蓬勃发展。

注释:

①②数据来源于:潘逸阳.培育壮大有色产业集群 形成竞争力[eb/ol].赣南矿业网,2006-01-02.

参考文献:

[1]吴晓军.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2]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有色金属的应用范文第5篇

1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1矿产资源储备不足

我国有色矿产,其储备量严重不足,矿产资源的质量相对较差,而利用水平较低。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截至2003年,我国已有矿产资源158种,其总量占全球总量的12%,居于世界第三,而我国人均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铜、铝土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8%及7.3%;国内多半的矿产资源禀赋较差,相较而言贫矿较多;国内中、小型矿较多,缺少储备充足的大型矿源,而共生、伴生矿较多,单一的矿种较少;针对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由于其难度较高,从而增加选矿、冶炼的成本,为集约化生产带来困难,由此降低了规模效益。

现今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较于世界发达国家,其利用率低过10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仅为60%,而共伴生矿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50%,仅是发达国家的50%。根据相关测算,预计至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的生产能力:铝的产量为600W吨~700W吨、铜的产量近80W吨、铅的产量在82W吨~90W吨之间、锌的产量为180W吨~200W吨。届时,国内有色金属的需求量为:1300W吨~1500W吨的铝、250W吨~280W吨的铅、640W吨至690W吨的铜、400W吨~500W吨的锌。由此可见,我国仅靠一次资源,其供应存在巨大缺口,而国内有色矿产的资源储备量明显不足,同时资源质量相对较低并缺乏有效的利用,从而极大的制约了我国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有色金属材料产业作为粗放型发展方式,从而造成了极大的资源、能源浪费,同时对环境的污染及其严重。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矿品采选、塑料制品、橡胶制品、非金属矿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原料加工、金属制品、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造等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占我国工业能耗总量的60%左右;二氧化硫、废水的排放,占工业排放总量的30%左右;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60%左右;粉尘排放总量占90%以上。由此可见,有色金属材料产业不仅为我国经济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与能源,其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

2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积极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作用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其过多的依赖于国外资源的供应。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化起步时间早并趋于完善,相较于我国而言,其各种有色金属的储备量较大、废旧淘汰率较高。因此,我国首先应加强有色金属资源的勘探力度与能力,挖掘潜在存量。此外,还需构建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再生系统,从而为资源的再生发展提供支持。

2.2贯彻、落实减量化原则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其要求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具体要求投入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调整原料和能源结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及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等来减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原料使用量,以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节流”也意味着“开源”,实现资源节约利用,本质上就相当于延长了现有资源的可利用年限,变相增加了资源的供给。

3有色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

3.1有效利用有色金属材料,充分发挥其潜力

近些年,虽然有色金属材料发展速度较快,但仍与传统常规材料的应用数量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有色金属材料只有充分发挥其特点、提高质量水平,向着“更精良、更轻、更薄、更小”的方向发展,优化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加大各类品种的研发工作,从而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还需与产品研发相同步,进一步开拓传统有色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

3.2有色金属结构材料

有色金属结构材料的发展趋势,可将其大致分为5个方向,即:快速冷凝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高耐磨蚀材料、模量与强度较高的轻金属。

1)快速冷凝材料:在我国快速冷凝材料的应用中,较多采用的是微晶、非晶、准晶,其是有色金属材料经过速度为103℃/s~106℃/s的冷却而制出的。利用快速冷凝技术,能够将一些合金转化为非晶态,而部分合金的偏析将减少、晶粒被细化,经此得出的材料其性能显著提高。近些年,超微精粒金属的发展速度较快,因其颗粒仅有几十个原子,在经过冷压成型后,晶粒间界仅占总体积的50%,在强度加大的前提下,仍然有着较高的韧性,从而在有机金属材料市场中大受欢迎;

2)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其是一种有可能介于陶瓷、金属两者性能之间的有机金属材料,虽然此种材料的高温性能较好,但其塑性、韧性不足,多数采用的是金属的硅化物或铝化物,较为常见的有NiAl、TiN、TiAl等。近些年,经过相关技术人员的努力,此种材料在韧性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从而加快了应用与普及的步伐;

3)金属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材料经过特殊加工而制备得到的,其兼具所含材料的各种优点与特点。目前,我国的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其主要基体有铜基与铝基,增强剂分为长、短纤维两种。然而,由于我国复合技术没有较大的突破,造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的成本较高、难以推广应用,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复合材料生产技术将不断更新、完善,更随着成本的降低,未来复合材料将取替钢材,而成为应用广泛的常规材料;

4)高模量、高强度的轻金属:我国航空领域,高度关注铝锂合金的发展。由于锂的比重仅占铝的20%,每加入1%的锂,合金将减轻3%的重量,而弹性模重将增加6%。含有3%锂的铝合金,其强度将提高20%~24%,而刚度将提高20%~30%,倘若将此种材料应用于机身上,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大大降低机体重量,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5)高耐磨蚀材料的研发方向:黑色高耐磨蚀材料,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表面合金化、表面涂层、表面耐磨耐蚀材料的层状复合。

3.3有色金属功能材料

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的种类较多,其包括:超导材料、信息材料、功能陶瓷材料、触媒材料、磁性材料、传感器材料、焊料、光学晶体、阻尼减振材料、贮能材料、电阻与导电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以信息材料为例,光导纤维是光通讯的关键材料,容量大、节约资源,不受干扰,保密性强,已广泛应用,今后将发展更快,关键是发展光损耗更低的材料,目前掺杂石英纤维的损耗率最高水平为0.2dB/km,有可能达到10-3dB/km~10-4dB/km,届时可直通2500km而不需中间放大了。功能材料的种类较多,但其主要的发展趋势为器件微型化与多功能化、材料器件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