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空巢老人实施方案

关爱空巢老人实施方案

关爱空巢老人实施方案

关爱空巢老人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在xx县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晋城、双凤等代表团李艳秋、冯小军代表,提出了《关爱空巢老人》的议案。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组织了七个调研小组,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人大机关也积极开展系列关爱空巢老人活动,送医送药、送款送物、帮扶慰问,并组织驻县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化解民生难题的活动中,充分彰显了xx人大关爱空巢老人的为民情怀、化解民生难题的履职举措、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性质。现就xx县关爱空巢老人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实地调研,全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13.27万人,其中空巢老人5.1万人,这些老人80%以上都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病、糖尿病、偏瘫、老年痴呆、耳聋眼瞎以及其他慢性病,他们过着重病缠身无钱治,是死是活无人问,生活居住无人管,遇到难事无人帮的窘困凄凉日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情况和问题。

一是重病缠身,治病较难。空巢老人在70岁以上的95%都患 有上述各种疾病,因居住偏僻,行走不便,无人联系,加之经济困难等诸多因素,使得治病艰难;再者村级卫生站名存实亡,缺乏有效监管,全县611个村, 仅有近十分之一的村卫生站符合标准,其余的设备简陋,或摆在家中当副业,还有的乡村医生常住场镇开诊所,有的长期在外挣钱,离岗离职不尽责,有的年老多病,根本无法行医;有的村上不管,放任自流,报酬照领等。医生因患得患失,不在岗位履职,使治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生活孤独,死活无人知晓。因外出打工人员多,有的村社院落只有两三户人家,三四个空巢老人居住,平时很少往来,生疮害病无人知晓。如金山乡三村九社74岁老人张泽举,因突发脑溢血病,一天晚上几次从床上晕倒在地,后被小孙子发现后求助邻居送往医院才得救。近年来,双凤、义兴等地先后发生过痴呆老人出走后下落不明者有之;槐树、多扶等地还发生过老人病死家中腐烂发臭后才被发现有之;古楼、晋新等地发生老人因病未及时施救而亡者有之。这些悲景惨事,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三是生活无助,寂寞无奈。因年老多病体弱,有钱也难买回生活品,致使生活枯燥无保障;未实施人饮工程的地方,因挑不起水,老人吃水都困难;因居住分散且偏僻,老人十天半月无人说话,只好与猫狗作伴;还因有的地方电视信号不好,广播不通,老人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寂寞冷清、无助无奈。

四是子孙不孝,生活凄凉。空巢老人中有的因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外出打工长期不与老人联系;有的因打工效益不好,也不给钱给物,撒手不管;有的甚至消息全无,杳无音信。这类虽为数不多,但情况极差,生活艰辛凄凉,仅靠低保、农保过日子,若生了病,只好等死。

五是空巢老人苦中熬,个个期盼受关爱。一盼加大尊老爱老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老良好风气;二盼建立关爱窝巢老人服务组织,实现有病有难有人帮;三盼建立乡村卫生医疗组织机构和服务监管机制,用活政策实现就近就医;四盼建立村级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填补情感空白,改善孤独冷清;五盼农村社保扩面提标,减轻政府及家庭负担;六盼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业主建立养老服务场所;七盼改善村社人行通道,实现路畅车行人走快捷方便;八盼搞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看,填补精神空虚,无言无语;九盼子女常回家看看,哪怕电话问候一声也可;十盼村社党员干部多关心,上门询问,讲些政策,送点爱心。

二、全县关爱空巢老人取得的明显成效

县委高度重视人大相关调研报告,政府狠抓落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xx县关爱空巢老人的工作进入了组织领导有力、各项机制建立、关爱职责明确、工作健康有序的良好轨道。

(一)健康档案建立齐备

全县5.1万空巢老人,每个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主要以乡镇为主体,村(居)党组织具体实施,其内容包括姓名、健康状况、年龄、病史、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将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划分为健康、一般、较差、失能四个类别,及时更新登记,档安一式三份,由乡镇党委备案、村(居)党组织留存,乡村医生使用。

(二)乡村医生随叫随到

凤鸣镇双龙桥村空巢老人何致芬来到村委会旁的卫生室看病时说:我得了小感冒,来看病开药,只用了三分钟不到,不仅方便,而且药价便宜,平时有个急事,村医生也一喊就到。全县乡村医生有统一制发的巡诊签到簿,空巢老人现场签字确认乡村医生巡诊情况,乡村联动考核小组,结合巡诊签到情况,每季度对乡村医生集中考核,以各季度平均分作为年终考核得分。对考核分值低于80分的扣除奖励资金,对不驻村行医、不履行职责的,由村委会提出书面解除意见,报县卫生局依法注销行医资格;县卫生局和老龄办组建督查小组,对各乡镇村医巡诊情况进行明察暗访,督查督办。

与此同时,全县统一要求乡村医生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坐诊、下午巡诊,每周巡诊不少于两轮,要100%覆盖辖区空巢老人,每周上门问候老人,掌握健康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每周至少要组织老人体检1次,并进行健康咨询,行为干预,排除疾病隐患;每周上门问诊,对健康状况较差和失能老人进行指导用药,随时回访恢复情况。县上切实采取择优竞聘,乡卫生院派驻和邻村调配等方式签约839名乡村医生,实现了村(居)医生全覆盖,通过新建和改建废弃学校等方式,全县村(居)都有了卫生医疗阵地。同时充分利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学院校平台,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等不同形式,为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技能搭建平台,并明确了每年至少2次的硬性培训任务,农村空巢老人的医疗服务等到了有力保障。

(三)紧急情况一键呼救

鉴于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不一,县委政府为全县有智障、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购了600多部爱心卡片机,由联络员负责教会使用,如若紧急情况,老人只需一键拨号,就可呼叫村干部、乡村医生、爱心联络员等上门服务。

(四)老年活动有声有色。

xx多数乡镇均设立了空巢老人服务中心,以村(居)为单位设立了服务站,建立了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等。太平、仁和等镇充分发挥镇村两级老年协会作用,积极丰富老年活动内容,帮且解决空巢老人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如仁和镇大湾头村老年协会活动丰富多彩,农历每月十九日定期相聚,打牌下棋、看书读报、喝茶聊天非常热闹,有平时自愿主动去的,也有三五成群相约而去的,空巢老人结对互助,空巢不空,老人不孤。有些老人去逝,协会还免费敲锣打鼓送上山,很受子女的欢迎和社会的赞誉,有的子女向协会捐款捐物,支持该村老年协会建设和活动开展。

(五)人大参与爱心彰显

根据全县落实的情况,按行业性质分类表明,全县44个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均参与了该工作,在关爱空巢老人的服务队伍中,国省市县乡镇人大代表参与人数就达1538人,占驻县乡镇代表总数的67%。国大代表李晓华结对帮扶常林乡张家店村空巢老人3个,省人大代表张云定点联络空巢老人2人,市人大代表冯小军负责的仁和镇大湾头村关心空巢老人的工作成为全县的榜样,受到省市县领导检查后的高度赞许和肯定。太平镇人大代表李树元负责两位因病卧床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等等。一个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儿女、一桩桩感动人心的场景、一件件激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充分体现在人大代表中有挑水的、喂药的、陪聊的、嘘寒问暧的、帮忙洗衣煮饭的,真是不胜枚举。一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切实关爱空巢老人的风气正在xx大地蔚然成风、愈演愈烈。

三、关爱空巢老人的几点建议

空巢老人量大面广,关爱活动涉及单位和部门较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县人大常委会把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作为一项解决服务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事项,反复研究讨论,主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为有效推进空巢老人关爱活动,提出建议如下。

(一)高度重视,增强认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解决老年人问题是重大社会道德课题,也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解决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也是让外出创业乡友安心发展的有效举措,更是破解老年人问题、弘扬社会新风的重大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者紧密结合。党政应高度重视,各级应列入议事日程,层层狠抓落实。要坚持爱心覆盖、孝字为先、社会关注、邻里照看、政策配套、整合资源的思路,重点解决空巢老人困难有人帮、生产有人管、外出有人知、有话有处说等主要问题。要以老年人子女为主体、政府社会及各界辅助,形成齐抓共管,孝敬互助的新风尚、新格局,努力破解养老难题。

(二)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孝儿孝媳评选

县人民政府及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应开展一次评选孝儿孝媳活动,并利用重阳节一并表彰奖励,以此作为载体,弘扬全社会孝敬之风,使爱心覆盖全社会;以《xx时报》等宣传媒体,重点宣传赵凤林先进事迹及评选孝儿孝媳典型事迹,以乡友联谊会为平台,向旅外乡友发起关爱空巢老人倡议书,同时对不孝儿媳 的典型人事进行抨击,切实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三)建立村规民约,明确赡养主体责任

各乡镇、村、社应尽快制定村规民约,利用节假日作好宣传,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和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教育中,唤起儿女们感恩父母,孝字当先的传统美德,切实承担起养老敬老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和责任。

(四)建立关爱机构,制定工作职能职责

县上应成立关爱空巢老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监督管理,综合协调,各乡镇应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服务中心,负责对村的指导和监督;各村(居)要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服务小组,各社应确定关爱联络员,形成以村(居)社干部、县乡人民代表、村老协、村卫生站四位一体村级服务小组,统揽并具体开展服务工作,服务小组成员每人要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或一个院子,组上的联络员要做好结对帮扶、信息反馈、对外联络等工作,形成一竿插到底,层层狠抓,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工作职责上应明确。一是统筹关爱工作、建立老人档案、实施分类管理、任务对象到人;二是各联络员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总结;三是及时处理本村(居)空巢老人重要事项和突发事件;四是让村医生定时开展医疗服务管理;五是支持老协会引导、沟通、处理和教育老人和子女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六是向社会募集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改善老年活动室的环境条件。

(五)配套政策,整合资源

一要用活政策。民政及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低保、养老金及农合等相关政策向空巢老人倾斜,县农合办应切实降低农合救助门槛,国土局要做好红层找水工程,教体科局要切实解决老协健身器具缺乏等问题,形成部门齐肩配合的关爱格局;二要整合资源。要充分利用养老院资源,让全丧失能力的空巢老人在征得子女同意后,驻进养老院,按政策不能享受五保户经费的缺口部分,由子女补贴到位;三要紧密配合。村(居)老协与服务小组要配合作业,充分利用自己的阵地和服务项目,解决空巢老人孤独和生活枯躁问题;四要建立救助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档案、老人网、爱心呼叫救助站、联系卡,方便老人生病求医和困难求助;五要加大招引力度。吸纳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政府应从政策倾斜、土地供给、税费减免、审批立项、办证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捷。

关爱空巢老人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权利保障;法律思辨

一、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研究现状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目的和视觉不同,其所做的关于“空巢老人”的具体界定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空巢老人即所有成年子女长期未在其身边的老人。相应地,农村空巢老人即所有成年子女长期不在其身边居住的农村老人。随着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学界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人口老龄化、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民工潮、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且多集中在不具有强制力的道德层面上,因而从法律的视角探讨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用法律武器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利尤为必要。

二、农村空巢老人权利得不到应有保护的表现

从法律视角看,农村空巢老人权利保护存在严重缺位,具体地:

(一)生命健康权得不到充分保障

生命健康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宪法学的视野中生命健康权是人所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法治社会的理性与道德基础,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老年人,作为曾为子女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群体,作为生理上心理上与青壮年有明显差异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不具有完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也是权利最易受侵害的社会群体。故基于公平,子女、社会负有保障其生命健康安全之义务。

但是,其生命健康权受侵的案例却屡有发生。一方面,大部分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都不佳,有的甚至患有严重疾病。他们病发时得不到好的照顾,即使与配偶居住在一起,配偶年迈,本身可能染有疾病,难保照料质量。更不用说长期独居的空巢老人了。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和医疗费用依靠子女供给,有少数不孝子女,不但不感激老人们照料他们的子女,更有甚者回家后嫌弃老人照料子女不佳而拳脚相向。案例中,张大爷今年68岁,世代为农,老伴早年过世,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有祖孙两人。儿子几年回家一次,不但不对张大爷感恩戴德,反而怒斥其怠慢了其儿子张小某,甚至动手打了张大爷。而张大爷对儿子的不孝行为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在调查中他最后泣不成声地说:“我就这一个儿子,他打我消消气也就算了,该就怪我养了个不孝的东西。”

由于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即使生命健康权受侵也会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诸如张大爷之事件绝非个例,农村空巢老人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案例不胜枚举。

(二)养老权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明文规定对老人的赡养包括经济赡养与精神赡养。后者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积极的精神赡养,一方面为空巢老人提供各种娱乐设施设备,丰富其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经常看望老人、关心老人,陪老人聊天作乐,给老人精神慰藉;二是消极的精神赡养,即不能辱骂老人、增加其精神负担,更不能虐待老人,让其身心受到摧残。实践中,无论是物质赡养还是精神赡养,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权”都未得到有效保障。具体地如下:

1.“再抚育”负担重,且日常生活照料几乎“真空”。不少的农村空巢老人除了自身生活费用,还混杂承担孙子女的教育费用,不同于“城市空巢家庭”和“农村非空巢家庭”,他们担任着孙子女“第一任老师”的角色,他们顶替自己子女行使 “代抚育”职能,既出于本身对孙子女的爱惜,也为了一定程度上维持婆媳良好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赡养义务来自子女。在生活照料方面,成年子女本该承担主要照料责任,但子女外流必然导致照料者得数量减少,弱化照料功能,连生病时照料都得不到基本保证。据报道,有子女外出的“空巢老人”的照料主要依靠配偶,占据比例58.1%。无子女外出的,有一半依靠子女,远高于子女外出的照料比例17.8%。总之,子女的外出对于“空巢老人”照料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是潜在的弱化照料职能、农村老人福利与健康状况恶化的因素。

2.精神赡养缺位,普遍缺乏心理、精神慰藉。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多在物质上没太多要求。年迈的他们,身体功能日益弱化,心理上更需要儿女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中国古来“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此时,儿女为奔波生计、事业和前程远走高飞,留下老人独守家中。在城镇,“空巢老人”尚有各种设施设备享用,情况稍乐观。而农村,老人们则处于孤苦无依的状态。若老伴尚在,还有一丝慰藉,若老伴离世则精神上更是孤单和痛苦不堪。

(三)婚姻自由受到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干涉其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前文提到,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抚育质量不高的因素之一就是无偶。调查发现,部分空巢老人在离婚或丧偶后未再婚的原因之一就是子女和亲属的干涉。在刘大爷是我案例中,刘大爷表示自己不续弦的原因就是“女儿女婿都怕增添他们的负担,所以一直都不太同意这回事,所再讨老婆就不供养我。乡亲们也都劝我都上了年纪的人了,踏踏实实过一辈子”。此例中,刘大爷之所以未续弦主要是 “怕增添子女的负担”,但“再婚权”是一项基本的权利,本应自由行使。“空巢老人”婚姻自由的行使可使其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困境在一定上得到缓解,子女外出时,尚有相依为命的老伴排解孤独和对子女的思念。这一定程度上利于缓解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境。

此外,农村空巢老人权益受损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但其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已是不争事实。

三、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的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益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司法、行政方面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各界人士极配合和参与。具体地:

(一)文化上,弘扬“孝道”,秉承尊老、敬老、养老、爱老优良化传统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孝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中国传统伦理意识的失落,呈现出以物质化的孝来代替情感上的孝的趋势。许多子女视金钱为孝的全部,导致空巢老人精神生活出现严重空缺。此时,应当:

1.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惩戒作用。通过知识竞赛、法律讲堂等形式在广大青壮年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义务。同时,通过教育、引导,明确老人权利,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在合法权益受侵害时选择恰当救济渠道,而非忍气吞声、姑息养奸。

2.加强舆论监督指导,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社会风气。使青壮年明确,除物质赡养外,还应满足老人精神需求,常回家探望老人,多与老人进行情感沟通、交流,让他们不再孤单和寂寞。通过树立“尊老爱老道德模范”等形式激励人们对老年人的关怀。

(二)法律上,建构老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提供强有力法律后盾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无一部单独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之中,这种规定不仅易造成不协调,且影响具体实施。且多宣言式规定,实际操作难,导致权利的事实保障处于盲区。尽管有些地区相继出台相关立法,但目前仍无一部独立的完善的保障老年人精神权益方面的立法,更无空巢老人权益保障的相关规定。大多数情形下,靠道德约束,而道德本身不具强制力,导致老年人权益保护于法无据。建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系,应当:

1.完善老年人健康立法和精神赡养立法。通过《老年人保健法》,将老年人福利、保健相关的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医疗费的来源等问题法定,赋予医疗保健制度强制力,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随着“空巢老人”精神问题的普遍存在和实践中司法机关处理相关案件时候的无章可循的尴尬,故有必要将精神赡养问题以具体的法律形式规定,将其量化。由于《社会保障法》还未形成,可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纳入《神会保障法》的规制中。

2.强化侵权责任。将现行刑法中“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由自诉改为公诉,加强惩罚力度,对虐待、遗弃父母行为进行更严厉的处罚,以儆效尤。同时,司法机关、执法机关也应严格依法办事,扭转“清官难断家务事”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制度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养老机制,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1.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通过新闻媒体等宣传,从而让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积极地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十分低级的阶段。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的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当地农民的呼声和要求,制定真正让农民受益的一整套养老保险制度。

2.政府增加投入,提供政策优惠。首先,增加在养老的财政支出。例如完善健身设施设备、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等,丰富其日常生活,增加生活补助,提高其生活水平。对于老年社区的从业人员,政府集中组织培训,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从而为老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次,提供各种政策优惠。政府应当鼓励空巢老人的子女与老人一起居住,对其买房等提供税收优惠、财政等,以鼓励青壮年践行孝道。

3.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强化志愿服务。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最具代表的“敬老院”也未普及,许多还是“展品”。老年协会组织也不普遍,设施不健全,缺乏志愿服务。但多数农村地区,邻里交往较频繁,人际关系较密切,此基础上建起来的社区具很强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故在“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上发挥着巨大、积极作用。此外,可在老年协会中设立戏剧表演、棋社娱乐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农村中的青壮年和身体较健康的老年人可团结起来,组成志愿服务队帮助身体欠佳的老年人。还可开展法律援助、生活料理等专门培训,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四、结语

谁人无父母,谁人无老时。农村“空巢老人”相对于城镇“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建立合理的农村养老机制来全面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是养老保障的发展趋势,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是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基本保障。家庭作为养老的主要单位,任重而道远。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还不够,各方面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借鉴、学习和发展。从而,真正让曾经为子女、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农村“空巢老人”创造快乐幸福的环境,让他们颐养天年。

参考文献

[1]付子堂.法理学进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57~170

[2]张伟.转型期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研究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20

[3]金眉.中国亲属法的现代转型——从《大清民律草案·亲属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4-120

[4]李超.老年维权之利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5~58

[5]张伟.转型期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56~160

[6]湘君,慧鑫.老年人权益保障百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80~294

[7]王舜华.老年人权益与自我保护[M].合肥:安徽科学出版社,1998:12~20

[8]王学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建构探析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8,22(2):118~122

[10]黄佳豪.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家庭)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708-2710。

[11]冀相英.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J].知识经济.2010(10):76

[12]陈建兰.中国空巢庭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8,15(2):105~109

[13]邵德兴.浙江农村空巢帮扶服务体系建设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9):86~93,159

[14]陈兰兰.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探讨——以枣阳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为例[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5(12):179~181

[15]陈玉光.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J]. 新视野.2009(1):31-34

[16]张雪芹,龙瑞芳,刘士荣等.枣庄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8):3179~3181

[17]赵华硕,许爱琴,金英良等.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8):1006~1008

关爱空巢老人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031-02

黑龙江省在2005年已经快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从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到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黑龙江省仅仅用了27年时间,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黑龙江省即将步入总人口下降的历史拐点,将成为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负增长类型的省份之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流动迁徙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儿女不在身边又无他人照料,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老人”。由于缺少来自子代的照料和交流,使得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等逐步成为显性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应针对“空巢”老人实施特殊的救助制度。

一、黑龙江省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相较于城市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更令人堪忧。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无所谓“退休”,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仍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往往得活到老劳作到老;其次,农村留守老人无“退休金”,他们唯有靠自己的双手,不停地劳动,或者从打工子女处,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费;再次,由于儿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内心往往产生孤独感。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子女、基本养老保险、社会救济等其他外在因素,自主的经济能力非常微弱。然而,来源于这些方面的收入也是比较有限的。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子女大多数在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工作,条件艰苦、收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定位于广覆盖、低水平、可持续和促发展。所以,虽然空巢老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也一部分老人享受到了低保、扶贫等政策照顾,但领取的养老金及低保水平比较有限。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是空巢老人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压、听力障碍、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比重较高。同时,由于行动不便、交通不便、无人陪护,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在患病后仅采取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当然,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患病不能及时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农村空巢老人不容忽视的问题。精神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信心。但是,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加之农村的生活贫乏,所以,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经常或频繁感到孤单寂寞。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主要依靠闲坐聊天、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等消磨时间。

二、黑龙江省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拮据

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儿女供养及基本养老金。而一般这些赡养费都很少,仅能维持日常生活,有的甚至维持不了日常生活。所以,老人不得不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贴补日常生活。但这也是以老人的身体健康为前提的,一旦生病,则会使老人的生活陷入更绝望的境地。

(二)健康堪忧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就医难的问题。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该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加之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当然,更多的是老人怕给儿女添负担,隐瞒自己病情不说。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生命时常受到威胁。

(三)精神空虚

心理空虚寂寞是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状态下,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处打发,生活单调乏味。一部分空巢老人带着孙辈一起生活,他们的心理寂寞感有所减弱,但是与孙辈的沟通上又存在代沟,这又使空巢老人有一种精神压力。常年的身体劳累、情感孤独,加上经济、医疗压力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加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更有一部分老人同子女在赡养问题上有分歧,造成双方关系紧张,甚至有的诉诸法庭,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四)安全隐患

在日常生活中,农村空巢老人还面对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疾病突发时无法求助、外出走失后无法联系亲人,意外摔倒、磕绊,甚至烧饭、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危及老人的生命,突发疾病死于家中无人问津的事故频繁再现。同时,由于一些空巢老人年龄大、警惕性差,行动不便,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目前,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使得老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救助的建议

(一)生活救助方面

建立针对空巢老人的养老、助老补贴救助制度,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经济困难。

政府应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苦的空巢老人提供帮助,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政府要及时把他们纳入救助对象范畴,给予定期救助或使其享受低保待遇,提供生活补贴,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并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医疗救助方面

适当提高空巢老人医疗救助水平,满足空巢老人医疗服务需求。

从 2003 年起全国陆续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8 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得到推行。黑龙江省“五保”老人、贫困老人、70 岁及以上老人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帮助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费用。同时,应适当提高空巢老人医疗报销比例,减轻空巢老人的负担,使老人看得起病。对体弱多病、常年患病的空巢老人实行大病救助。

另外,在农村要加强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减轻他们去县城或乡镇看病的负担。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发放健康卡,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医疗咨询和健康讲座等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看病难问题,努力实现空巢老人各种医疗服务需求。

(三)心理健康救助方面

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缺乏,所以,生活、心理、身体等各个方面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因此,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实施心理救助尤为重要。

1.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农村村委会可以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一方面,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虽然身在外地,但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通讯设备的多样化,除了能和老人进行电话沟通,还可以利用手机与老人进行视频聊天,从而使空巢老人心理得到慰藉。此外,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鼓励邻里之间相互帮扶,使空巢老人在子女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到关怀。

2.加强农村村委会的作用,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的业余活动,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例如,村委会可以修建老年人室外健身场地、建立老年人室等活动场所,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从而改变过去农村单一的搓麻将的现象,消除心里孤独寂寞感。

在增加老年人社会活动和交往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

3.开展志愿者爱心服务活动。组织农村志愿者,针对空巢老人积极开展爱心服务活动,可以陪老人聊天、散步,进行心理疏导等,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也可以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提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从而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优势互补。

4.空巢老人自身要调整心态。任何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出现身体和心理的衰老感,都会逐渐失去家庭中的主导地位,经常被寂寞和孤独感所困扰,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无用的人,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幸福感,身为农村的空巢老人这种心理感受更为强烈,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更为严重,所以老人自己调整心态极为重要。作为留守的空巢老人要学会正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新的社会角色,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

(四)法律救助方面

建立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关爱空巢老人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D69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60-02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老年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其生理、心理状况以及社会处境的特殊性。在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空巢老人由于没有儿女在身边等原因造成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使得空巢老人问题成为了老年人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所以,“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的特殊群体,需要在生活、心理、法律和社会等方面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空巢老人的现状问题分析

什么是空巢老人?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中老人空虚、寂寞的状态。换言之,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单身老年人和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空巢老人养老方式。现代西方国家号称物质文明发达。但它们那里也是把居家视为最富有人情味养老方式,视家庭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一些国家的调查统计表明,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入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5%,美国96.3%,瑞典95.2%,日本为98.6%。”在美国,尽管25%左右60岁以上老人曾在养老院中生活过一段时间,但真正生活在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所有老人的5%。20联合国亚太地区经社理事会和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地区局统计表明,1996年该地区部分国家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重,菲律宾为83%,新加坡为94%,泰国为87%,越南为94%,印尼为84%,马来西亚为88%。上述资料说明,人类是离不开家庭亲情的物种。家庭始终是人们取得终身依靠的基本形式和进行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它是人类年轻时建功立业和老年安身立命的最可靠基础。

当代社会种种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使子女难以对老人的照料周全到位,孝文化中倡导的“父母在,不远游”与现今市场化的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是不相容的。不是不想敬孝心而是鞭长莫及甚至是无暇顾及。再加上我国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导致子女自身在忙于工作的同时要照顾老人的生活及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分身乏术,致使这种“忠孝不能两全”的状况更加明显。因此,很多子女在无法照顾老人的情况下会选择借助于养老机构。从生活环境来看,老人在老年生活时会更加依赖于固定的生活区域、熟悉的街坊邻居。如果突然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老人不知道如何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有可能会引起心理上的恐慌。从伦理上来看,在老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的情况下这种选择间接地削弱了老人的自主选择权,无形中把老人“婴儿化”,加速了老年人行为认知能力的退化。经济情况不好的空巢老人尽管缺乏照料但因为支付不起养老服务机构的费用,只能选择在家养老。上述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大部分空巢老人尽管子女不在身边照料生活也不愿意选择养老机构而选择居家养老。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空巢老人”退休后赋闲在家里没有精神寄托,日常生活缺少照料,独守“空巢”的老人最容易出现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多。

伴随着老年人生理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变导致老年人整个晚年的养老需求中,物质生活需求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从最大比重滑落下来,健康保健、延年益寿、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在对待老年人时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空巢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在对待他们时要非常注重他们精神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是否得到关爱和满足,而不是片面强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供给和生活照料服务的提供,让他们享受到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对老年人来讲无疑是最好的礼物,最大的孝敬。

二、一例老年空巢女性的案例分析

1.基本信息。案主:L,性别:女,年龄:58岁,学历:高中文化水平,退休前从事会计。身体状况:在医院检查身体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案例背景:案主已退休4年,退休前在一家单位做会计,退休后有不错的退休工资,经济状况很好,现一人独住,丈夫于两年前因病去世,和丈夫感情一直很好。一对儿女均已成家立业,案主自从子女成家以后,一直一个人生活,周末偶尔会有某个子女来看望他们。老伴的文化水平很高,退休前是一名工程师,老两口的感情一直很好,自从退休后,两人一直经常外出,买菜、去儿女家等。老伴生病时,她一直在医院照顾,虽然老伴的病逝是在预料之中,但是老伴去世之后,心里还是空荡荡的,觉得活着也没多大意思,有时竟然觉得还不如随老伴一起死了算了,但是当想到儿女时,认为自己这样想法不对,也不敢告诉儿女,怕他们为自己担心。因为儿女们都很忙,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看到案主一个人在家无聊,曾经提过过几年案主年纪大了子女没办法在身边照料不放心,想送案主去养老院。案主不想离开家换到新的环境表示非常不愿意去养老院。听到子女这么说感到自己非常的孤单,觉得很害怕很恐惧。

案主现状:最近,她经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出门,没什么精神觉得一个人出去没有什么意思,出去害怕看到老邻居老伴,儿女都在身边,很幸福而自己形单影只很凄凉。但待在家里又觉得时间很漫长,有时呆呆地坐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看着家里的东西,感觉好像老伴还在家里一样。从谈话中了解到,案主会经常提起自己过世的老伴的一些事,提到这些时表情很开心,但说完之后又感到非常的失落。案主感到生活无趣非常的苦闷精神上很空虚。

2.预估。通过与案主多次耐心交谈,在完成预估后形成以下判断:(1)老伴去世后对案主的影响很大,不适应老伴的离开,使案主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流。(2)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不在身边,案主并不缺乏物质上的需求,缺乏与子女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3.个案服务计划。(1)个案服务目标:协助案主调整自己适应老伴去世的事实,引导子女加强案主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亲子联系。帮助案主调整心态,恢复愉快和平静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鼓励其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与人沟通交流,丰富晚年生活。(2)具体服务步骤:①运用心理社会模式,秉持专业伦理守则,尊重耐心的与案主交流,认真倾听鼓励案主多说,最大可能地消除案主的防卫心理。多了解案主目前的情况,生活状态心理情况。分析案主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归纳出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合于老年人的情况的服务及治疗方式。②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干预方法,可用来解决多种多样的情绪问题。根据角色理论,角色的失调会对人们造成压力和打击,使行为人无所适从。老年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年老过程安度晚年。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案主面对现实,识别自己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改变个人的情绪状态。③运用艺术治疗形式。根据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最为关注个人行为与社会的适应性,活动理论认为,和社会环境保持活跃的相互联系的老年人最可能成功的安享晚年。案主为空巢老人,精神感到空虚,缺乏精神慰藉。案主所在的社区有老年健身广场,在早上和晚上有一群自发组织的老年人在跳广场舞。社工鼓励案主参加到活动中,打发自己的时间,充实生活。逐渐参加到社会交往中,敞开心扉与同龄人沟通交流,性格变得乐观有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4.评估。经过几周的努力,案主变得积极乐观能够正确地适应老伴的离世,与社工交流时笑容明显增多,经常主动到儿女家愿意主动交流。案主经社工帮助参加到社区广场舞蹈队中,由被动变主动,非常积极地参加社区中的演出,并且用自己退休前从事会计的经验帮助舞蹈队,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寻回价值感,生活变得充实,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社会交往能力增强。

三、关于空巢老人社会工作的启示

1.社会工作者要秉持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为空巢老人很好地服务。空巢老人大多数生活缺乏关爱,缺少社会支持,精神慰藉,与人交往时比较敏感。社会工作者在为空巢老人服务时要格外的耐心。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是从人性出发的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人平等,每个人都理应受到尊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人的社会性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实现的。第三,人类有改变、发展和改善的能力。这三个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现专业目标的基础,社会工作者在这种理念之下,能够在为空巢老人服务时“以人为本”,尊敬老人、充满爱心、耐心地服务是极其必要的。

2.社会工作者要注重空巢老人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慰藉。社会工作注重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和精神慰藉的设施、场所和环境的建设,应该注重提供和组织文化娱乐、情感交流、异地旅游观光和互动养老、亲情抚慰、心理疏导、婚姻鹊桥等多种为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工作者还要适当地提醒、教育和督促老年人的儿女们,在孝敬父母满足物质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最重要的亲情抚慰,应经常在老人跟前嘘寒问暖,让他们享受到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参考文献:

关爱空巢老人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近年来,____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不断增加,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突出问题。村党支部以强化班子服务功能为目标,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以“支部牵头、党员参与、各方配合”为原则,就缓解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和“恋家情结”,正对留守儿童的看管、教育等难题进行积极探索。在村党支部积极努力下,成立了____村“老人互助中心,儿童幸福家园”。“互助中心”与“幸福家园”的建立,解决了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党支部服务群众的观念加强,村级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参政议政“三大功能”得到提升。

在近年来,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成为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后方”空巢老人能否安度晚年、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前方”外出务工人员“军心”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____村党支部着眼于这一现实问题,将照顾好老人与儿童这一“小事”当作支部年度“大事”来抓。

1、积极争取,科学规划。在初步谋划阶段,建设资金不足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难题,村支部一班人没有退缩,他们多次与县委农工部联系,争取到部分建设资金。为早日建成,村支部自筹资金,提前行动,购置物资,规划建设。镇村两级同县级包抓部门一起就活动场所建设、制定中心制度、保障活动安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和探讨。结合本村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决定利用村委会闲置的房子进行活动场地建设。“老人互助中心,儿童幸福家园”中心设有老人活动室、儿童活动园地、厨房、休息室及阅览室,并制定了空巢老人互助公约,更好发挥中心作用。

2、注重细节,精心布置。活动中心物品的选择一切以方便老人、儿童使用,保障老人、儿童安全为出发点。老人活动场所里现有象棋、麻将、围棋、风琴、电视等供老人娱乐;为儿童精心挑选卡通墙贴、积木、跳棋、儿童桌椅、铺设儿童爬行垫等,丰富留守儿童娱乐活动;阅览室精心挑选适合老人、儿童的读物,丰富老人和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留守老人可自带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依托留守老人互助中心,实现抱团养老。

3、摸底调查,结对帮扶。活动中心建成后,由支部牵头,对全村空巢老人及儿童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摸清老人、儿童家庭情况及健康状况,建立老人、儿童档案,进行动态管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人、儿童,村党支部发动党员群众与老人、儿童结对帮扶,并提出“三个一”要求,即每月看望一次,全面了解健康、学业情况;生病和住院时看望一次,安排人员照顾生活,春节、重阳节、儿童节等节假日看望一次,送去温暖与祝福。

4、建立制度,优化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村党支部制定活动方案,建立“三项制度”,确保服务优质、全面。一是定期与学校联络制度,落实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二是健康协助制度。邀请镇村医疗卫生人员对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指导;三是安全守护制度。对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老人不定期家访。利用寒暑假对儿童开展法制教育课,经常性地开展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充分维护留守儿童权益。

活动中心成立以来,独守空房的老人少了,活动室里老人爽朗的笑声多了。每到周末,都可以看到儿童在活动室结伴嬉戏、玩耍的身影。老人带着小孩来中心,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老人们互帮互助,儿童幸福快乐,极大的促进了村庄和谐。提升了村党支部领发展、促和谐、强服务的能力,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累计组织老人、儿童活动14次,帮扶老人7人,为学生集中课外辅导5次。

____村“老人互助中心,儿童幸福家园”正在探索阶段,在服务功能、设施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留守儿童假期的教育问题,还需要不断多方听取意见,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下一步,村党支部将深入开展“三个关爱”活动,促进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1、志愿结对关爱。开展“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志愿服务结对关爱活动。对0-3岁未入园、入学的农村留守儿童,发动有爱心、有文化、居住较近的农村女性结对;对3—17岁已入园、入学的留守儿童,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关爱,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对病弱、残疾、贫困等特殊留守儿童群体,发动社会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力争结对率达100%。党支部打算在网上招募志愿者,解决好留守儿童假期教育问题。

2、义务心理关爱。有针对性的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行义务心理辅导、咨询服务,缓解老人孤独感,提高老人自信心,促进老人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