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他人的作文

关爱他人的作文

关爱他人的作文

关爱他人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爱他人的桐桐

甘肃省靖煤公司二中小学部二(3)班 杨淇

我最敬重的人是桐桐,他有着关爱他人的好品质。如果大家不信,我就在这里说几件小事,你听听。

有一次,我在玩篮球,不小心摔倒了,桐桐过来了,赶快把我扶起来,还问我摔疼了没有。

关爱他人的作文范文第2篇

作文讲评大概要有这样几个环节:布置,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修改。讲评的前提是批改。批改一定要认真,仔细,才能够全面地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书写、文面、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材料运用、语言表达、体裁题材等。批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面批,部分批,也可以指导学生互批互改。教师在讲评前要将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分类整理在批改记录本上。

二、作文讲评要有计划

讲评计划是作文训练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必须和作文教学计划一致。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作文教学的计划都不相同。高一高二可以按体裁确定作文讲评计划,高三可以按主题确定作文讲评计划。以议论文训练为例,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必须在讲评中逐一落实:⑴审题立意;⑵布局谋篇;⑶素材积累;⑷语言讲究文采;⑸内容深刻。每次讲评的重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坚决执行计划。

三、每次讲评要有集中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作文讲评不是将作文中出现的每个问题分条缕析地讲一遍。每次讲评要根据作文体裁和批改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一个集中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记叙文教学可以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⑴记叙文常见的构思方法;⑵怎样做到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⑶让描写细腻起来;⑷虚写与实写;⑸照应与伏笔等。议论文教学可以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⑴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思维方法;⑵常用的开头方法、结尾方法;⑶如何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⑷联想的作用与形式;议论文如何做到内容深刻等。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把作文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分解开,逐一解决。

四、选好典型,用好典型

选好优秀作文是作文批改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讲评尽量用学生中的优秀作文,这不仅有鼓励的作用,也有鞭策的作用,正面的典型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好标题、好开头、好句子、好过渡、好段落、好思路等都要及时表扬。那些差的典型更要精心挑选,一般不宜出示太多,将其中典型的不足与缺点分析透彻,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五、讲评之后要立即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讲评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会写,写好。要使教师的讲评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践,最好的办法就是修改。修改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修改这一环节。为使学生重视修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不断强调修改的重要性,使学生们乐于修改。改完后教师要及时面批,点评。

附:《“关心他人”与“珍爱自己”作文讲评》教案要点

一、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2.不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

3.材料不能证明观点。

4.证据不充分,分析不到位。

5.不会开头。

6.主体思路展开有问题。

二、授课重点:

1.关于议论文的开头。

2.关于文章的主题展开。

三、佳作分析

(一)最佳开头

关心别人=珍爱自己

关心别人就是珍爱自己。(11班梁媛)

回声

“子欲取,先须予;子欲得,先须舍;子欲被爱,先须爱人。”这,即为回声之理。(11班张晨晨)

关心别人,世界会亮起来

有些人总是在抱怨社会上的不公平和假恶丑。诚然,这些令人义愤填膺的事很多,可也有很多事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冷漠。如果有人能用爱点燃一盏灯,黑暗就必然会被撕破。这盏灯就是关心别人。(21班孙旭)

生活的阳光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 ——莎士比亚

正如莎士比亚说的那样,我们人人是火炬,应学会关心别人,因为关心别人是向真、向善、向美的。

因此,生活处处需要关心别人。 (21班张成淑)

(二)主体展开范例

互相关心是家庭和谐的乐曲。

互相关心是社会和谐的动力。

互相关心是世界和平的源泉。

学会关心别人就需要我们付出爱心。(21班张成淑)

关心别人=珍爱自己

关心别人你是快乐的。

关心别人,别人才会来关心你。

关心别人还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可是生活中珍爱自己太容易,很多人甚至忘记了关心别人。(11班梁媛)

爱因关心而存在

关心别人会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关心别人也会让自己得到满足,让自己快乐。

关心别人让我们不忘珍爱自己。(25班千红)

学会关心别人

因为关心别人,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

因为关心别人,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对自己的关心。

因此,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的痛苦,关心别人的失落,关心别人的悲伤。关心别人首先要真诚。

关心别人需要理解别人。(25班麦迪)

(三)佳作欣赏

爱的选择

(21班朱星宇)

爱如串串流动的音符,跳跃在人生的曲谱上;爱如点点耀眼的明星,闪耀在人生的夜幕里;爱如翩翩飞舞的蝴蝶,游戏在人生的花丛中。爱,是生命的起点。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爱自己还是爱他人,但生命的终点却因此而不同,爱他人,你将在爱的包围中结束一生;爱自己,你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悔恨。有了这份爱,你将学会真诚,善良,生活也将变得美好。

爱他人,你要真诚。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得美丽;真诚是美酒,时间愈久愈醇香浓烈。你对别人真诚,别人才会对你真诚;你给别人爱,别人才会给你爱。真诚是心灵的选择,爱他人是爱的选择。怀着一份真诚友爱的人,我们要帮助别人。可能一句普通的话,一块手帕,但足以浇灌受伤者的心田,足以拭去额头的汗,眼角的泪,简单的一个动作,带来不简单的一份真诚。

爱他人,你要善良。对待别人的错误,怀着海纳百川的胸怀,难道不好吗?对待别人给你带来的痛苦,一笑而过,不也是很美妙的吗?首先,人人都会犯错误,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势必给人以打击,让人一蹶不振,其次,你不会犯错误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的善良如能表现在对别人的宽容、谅解和关怀上,那么,相信生活会更美好。

爱他人,你会幸福。当你给予别人帮助,使别人幸福时,在你的心里,其实已埋下了一颗善良、幸福的种子。我们尝到了前人酿的蜜,同时也应该想到为后人带去蜜;我们在前人种的树下乘凉,同时也要为后人种植乘凉的树,只有这样,幸福的源泉才不会干涸,才能一直流淌到未来。从不给予,就不要奢求索取,给别人爱,你将获得双倍的爱。

谱写真诚的曲子,让爱自由自在地跳跃在人生的乐谱上。

寻找善良的星球,让爱无忧无虑的闪烁在人生的夜幕里。

关爱他人的作文范文第3篇

师爱文化智慧教师其实许多时候我们教师的意识里面并不缺乏对关爱学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但是实践中,我们有时候做不到,有时候做不好,有时候虽然做了但效果不符合预期,有时候并没有刻意去思考如何做,却使自己的行为推演了较好的结果……这一切告诉我们,关爱学生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亟待造练的;不是人皆可为的,而是系于能力和智慧的。我们发现,当关爱学生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自主意识时,那么爱的文化就可基本形成。只有营造爱的文化,才能形成不经行政推动而自发传播的力量,并且伴随学生的身心持续生长。因此,教师关爱学生要从营造爱的文化做起,并附之以爱的智慧。

一、牢固确立爱的教育主题,精心营造爱的文化

教育主题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凝炼和明确表述,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是一所学校也是每一位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导和保证。它存于无形,但通过种种有形的、现实的言行表现出来,并且通过这种表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教育效果。爱,应该成为任何时期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主题。文化塑造人,文化滋养人,文化推动人,文化规范人,从事爱的教育就必须在爱的文化中形成爱的推动力和自觉行为。

1.于全局处推进

营造校园爱的文化有利于形成爱的空气,这就要从大处着眼。可以寻求有形的落实,比如走廊文化、教室文化、文化长廊均可渗透;可以让文学名家、教育名家、科学名家对“爱”的注解包围学校:“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是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他,一切变成黑夜。”“爱是人类最美丽的情感。”还可以于无形处修饰,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譬如重庆市实验三小就把构建以“热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让爱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师生成长的氧气。我们教师要爱祖国、爱人类、爱学校、爱学生、爱工作、爱学习、爱他人、爱自己;学生要爱世界以胸蕴天下之胸襟,爱祖国以振兴中华之责任,爱学校以爱校如家之情怀,爱老师以感恩报答之情结,爱学习以励志成才之基石,爱同学以海纳百川之胸怀,爱自己以健康成长之快乐[1]。

2.于细微处渗透

生活由无数个细节构成,人的行为总是于细微处体现得最为真实,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必须关注细节,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的关键点。在细微处渗透爱的一种典型做法就是呈现爱、展示爱、传递爱。比如,借助思品、语文、班会等课堂经常在班级展示与爱有关的班诗、班歌和班级故事。经营“爱心语录”也是一种巧妙的做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心语录,或编辑成册,或书写于黑板报、学校长廊、教学楼楼梯口等显眼的地方,以分享和共勉。再如,设立“爱心银行”、“爱心邮箱”,进行爱的储蓄与速递。如果关爱某个同学,但又不便面谈或者面谈的预期效果不佳,或者缺乏面谈的恰当时机和场所,那么就请写一封匿名信放进去,由爱心邮局帮助沟通。如此,爱的文化一定会由细微处渗透、弥漫。

二、用心建设爱的课内与课外,让爱的智慧弥漫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得知性成长的主要源泉。课外是学生放飞心灵、寻求梦想的美好天地。用心建设适合学生生活和活动的学习课堂并将其延伸到尽可能远的深处,营造爱的氛围,真正施以爱的教育,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1.让魅力胜于压力

语言、知识、人格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课堂魅力的主要来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就要从修炼自身、提升魅力入手。相反,种种规矩、要求、冷板的面孔和语言,只能拉大师生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不能产生美感,反而使师生之间固有的那种敬畏感也变得僵硬进而消亡。因此,教师爱的智慧就在于:

(1)以欣赏的姿态赢得感动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的本性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稚嫩的学生来说,赏识尤为重要。但是赏识什么、如何赏识,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对于一直鹤立鸡群的班级佼佼者,你不只欣赏他傲然伫立的风景,更要欣赏他高处胜寒的那份磨砺;对于基础薄弱、但仍自强不息的学生,你去欣赏他的进步以及追求进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劣迹斑斑、屡教不改的学生,你也要欣赏他,欣赏他让你感动的某一个细节、某一个表情或者动作……因为我们教师的欣赏应该是无条件的,也是无私的,你不为得到他的报答,不为换得他的进步,不因为他是谁的孩子,也不因为……总之,你欣赏他就是因为他是他自己,他是你的学生,你是他的老师。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其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永不言弃;欣赏他们,信任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欣赏是一种姿态,对于教师来说,它需要发现的眼光和赞许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得到欣赏就是感动的源泉,就是得到了成长的养分。

(2)用倾听的方式走进心灵

倾听是一种境界,是师生交往中一种静默的方式,但它的独到之妙就在于能够赢得时间、赢得理解、赢得心灵。当学生情绪低落、心事重重时,当学生考试遭受打击状态低迷时,当学生反复出现违纪时,我们不妨先静下心来仔细听一听,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心里的想法,再分析一下具体的经过和原因,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不厌其烦地告诉甚至警告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去做相比,倾听也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倾听学生的心声,既是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轨迹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给学生以自我表现、自我认识的机会。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都有他自己认同的理由,很多学生从内心都想做好,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是有时想法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后果才导致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老师都能静下心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会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也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当然,倾听还意味着在复杂环境中不偏听偏信,我们既要倾听与事情本身相关的其他同学的意见,还得倾听其他老师关于此事的看法。这需要时间,需要气度,需要老师具备求真务实、调查研究的实干精神和客观理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睿智的判断和决策。

2.用示范代替规范

示范与规范体现着两种迥异的教育价值观:一是现代的主体间性教育观,二是传统的无视学生主体的教育观。用示范代替规范体现着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变革,也是师爱智慧的重要转向。

(1)展示真实自我,打破“完人”形象

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刚入学的学生自我认识水平较低,他们常常把老师看成是真理的化身,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无所不能。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师要以“实干家”的精神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自觉使用文明语言;大扫除时教师要主动承担“高空作业”……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为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高姿态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才能燃起他们前进的动力。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无论对周围的同学、对自己、还是对自己最崇拜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独立性的发展,让我们感觉到不少学生显得不太听话了,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他的老师少了一些敬畏和崇拜,这是因为他们发现老师也有缺点,也并非完美。这时我们应喜悦着他们的成长,及时通过价值导向、实践体会、行为指导、自我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走向健康的自我。

(2)抓住情感纽带,行走于学生中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被接受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的,而学生所带有的疑虑、封闭和压抑的消极情绪会严重妨碍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和帮助,所以教师要抓住情感纽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儿童问题专家HaimGinott认为:“区别对待孩子表述自己的想法与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同孩子坦诚交流的关键。”[2]也就是说,孩子的想法是生活经历中真实的部分,不能作假,因此孩子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而且应该允许其自由表达。因此,老师首先要学会接纳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鼓励,并正确地使用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也就是顺其自然使其自己品尝一定的挫折或失败,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设定一个逻辑结果,师生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目标。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教师应通过种种语言或非语言信息,比如亲切的口吻、期切的眼神、甜美的微笑、轻拍肩膀、握握手等,向学生传递关爱与重视的情意,及时消除隔阂,化解误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将淤积在心头的情绪一股脑儿宣泄出来,这种宣泄不仅使学生感到由衷的舒畅和莫名的轻松,而且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以调研取代臆断

“独二代”的教育有其复杂性、特殊性以及时代性。许多人感慨如今的独生子女难教育,难就难在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个性上,特别是情感的冷漠。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做智慧的情感投入,用我们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的心灵。多做深入了解,少行莫名武断。于漪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那些个独特。

(1)从“抓小辫”到“梳小辫”

学生来到学校的理由之一其实缘于经常性的犯错,会出现让人抓的“小辫子”。教师的职责不是“抓小辫”,而是对其进行梳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真、善、美的种子。遇到任何事情,首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深入学生,多调查研究,多换位思考,充分依靠民主管理,一切让事实说话。

(2)从“吃老本”到“勤充电”

经验是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但与所有资源一样,它是有限的,并且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要把关爱学生这件事做好、做到位,我们不能只凭着感觉、经验来工作,而应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关爱学生的能力。否则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犯下主观臆断的错误,给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人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美味佳肴,从内部打破则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锁定课改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技术的突破,还要关注教师内心秩序的重建。通过阅读认知、丰实、提炼自我,通过改善内心来改善行为,从而使自己成为内心有思想、有力量的人,最终完成一个教师作为人的精神成长,而非单方面的专业成长。

总之,我们不难得出,师德向着实践转向要求教师首先要爱自己,能够爱自己意味着教师有自我独立的精神疆界;还要能够爱别人,这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与接纳;不仅能够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也能让身边的人活出尊严和价值。让我们在文化与智慧的高度上践行师爱,在教育的舞台上智慧地展示我们漂亮的心,以此成就一份爱的事业。

――――――――

参考文献

关爱他人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雌雄同体;男权社会;幻灭

一、引言

卡森·麦克勒斯(Carson McCullers)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南方女作家。在她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是生理残缺和心理变态者,这跟她很年轻时就半身瘫痪加上她自身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1940年出版的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人》,她一举成名。此后她又创作了《金眼睛中的映象》(1941),《婚礼的成员》(l946),《伤心咖啡馆之歌》(1951)等小说。她的作品都以揭示人性的怪癖、个人意志与环境的冲突、人际交流的挫折、人的孤独和绝望为主题。而且她常把个人的孤独放在离奇怪诞的爱情故事中去体现,通过人物一系列的怪诞行为、怪诞心理和角色错位,把现代人的孤独感和荒谬感表现得入木三。

国内研究者对于卡森·麦克勒斯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心是孤独的猎手》这两部作品,主要分析其中的主题含义和“怪诞”的哥特式表现手法。虽有个别研究涉及其他领域,但数量极少。关于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也鲜有人问津,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则着力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三位主人公:李蒙,爱密利亚和马文的研究,主要从性别观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李蒙与爱密利亚的“雌雄同体”特征,并探讨雌雄同体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与立足。结论则是男权社会中的主体仍然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雌雄同体则是“男性”要控制的或排斥的。而具有雌雄同体特征的李蒙被具有男权话语的马文控制成为其“同谋”共同击败具有更突出的雌雄同体特征的爱密利亚。至此,在《伤心咖啡馆》的世界中,雌雄同体幻灭于强大的男权社会。

二、具有雌雄同体特征的李蒙

“雌雄同体” 的思想是由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弗吉尼娅·沃尔芙在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中率先明确提出的。沃尔夫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种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弗吉尼亚 120)。在女权和女性主义看来,它作为一种价值观,“标志着一种超越性别对立、同时蕴含着女性和男性优秀素质的完美的‘人’的理念”(李 5)。文中的李蒙和爱密利亚便是典型的具有雌雄同体特征的人物角色。

李蒙的出场很具有戏剧化,文中是这样描述的:“那人是个驼子,顶多不过四尺高”(卡森 8)。仅此就已经将李蒙排斥在正常的男性世界之外。他与正常的男人,包括这几个围观的,正在给我们读者讲述当时情况的男人——即话语者是不同的。李蒙的男性身份出现危机。

紧接着几次讲到李蒙的“哭”。当被爱密利亚问道来意时,文中讲到“他显得扭捏不安,仿佛都快哭出来了”(卡森 9);而旁边的围观者认为“半夜一个素不相识的罗锅跑来店前,还坐在地上哭”不是一件“寻常事”(卡森 11);其中一位道:“他要不是真正的莫里斯·范因斯坦才怪哩”(卡森 11)。听到此话,众人都表示同意而罗锅却哭得“更响了”,因为李蒙听不懂大家说的话于是再次哭,而莫里斯·范因斯坦是缺少男子气概的人的代名词。这个驼子李蒙一出场,不管从外形上还是行为上都被话语掌控者定性为“缺少男子气概”。李蒙的非男性特征初次显露。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爱密利亚竟然递给李蒙一瓶酒,并且收留了他。这是史无前例的,爱密利亚宠着他,容忍他的百般任性。而李蒙的这种优于他人的本领得益于他与其他男性的差异。他“具有一种原先只存在于幼儿身上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他们与外界可以建立更直接和重大的联系”(卡森 17)。对于镇上的人来说,他是谜一般的人物,他的行为方式不像个男人应该有的刚强,几乎全是孩子或女性式的,他喜欢成为焦点的感觉,离开哗众取宠的生活方式,而咖啡馆成了他的舞台。他是那个最低调,最不卖力演出但是又能赢得最多掌声的演员,“不用说话就可以挑起他人的事端” (卡森 19)。

然而他也有男性的一面。他还对各种类型的抢劫案和犯罪行为颇有兴趣,但限于自己的能力而无从造成真正的危害。同时,从生理性别角度讲无可非议他仍然是个男人。

而爱密利亚一边宠他若孩童,一边又绝对认可他的男性身份。比如李蒙的称呼,从最初的驼子到驼子李蒙再到李蒙表哥。而表哥这一称呼都是正是爱密利亚以及镇上居民对他男性身份的肯定。在爱密利亚面前,李蒙表哥一边享受着如孩童般的无理取闹而被关照,如妇女般的敏感和八卦而被关注以及如男人般而被爱。此时,他自己本身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体。可是六年后遇到马文,李蒙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不仅被马文具有男性气质的外形而吸引,而且马文在外头的经历正好刺中他因为残疾而被掩盖的男子气概。

马文第一次出现时,李蒙和他“奇特地互相盯了一眼,就像是两个彼此认识的罪犯”(卡森 47)。自此之后,李蒙便随时尾随马文。李蒙与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却“片刻没有离开马文·马西的脸”。他对马文“恳求的表情简直到了摇尾乞怜的地步”,然而马文并没有注意罗锅,甚至称他为“断脊梁”。李蒙滑稽的表演本为引起马文的注意,结局却是“在院子里所有人当中,只有马文·马西一个人无动于衷(卡森 74)”。然而,马文越是不理睬李蒙,李蒙反而越卖力地讨好马文。与爱密利亚谈到马文时,他会羡慕地说“他(马文)去过亚特兰大(卡森 79)”;“他进过监狱(卡森 80)”。

在马文面前,李蒙的雌雄同体特征表现地更是淋漓尽致。一方面,他羡慕马文的经历——具有男子气概的活动。马文的行为激发了李蒙内心强烈的男子气概,对男子气概行为的渴望。马文的行为正是李蒙内心向往而无法实现的,因为他的残疾。而这种身体的残疾致使他心理上的,男性的特征减弱。于是另一方面,李蒙深深地爱着马文,几乎到了“摇尾乞怜”的地步。

李蒙不管在爱密利亚面前还是在马文面前都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这种双重身份即我们说到的雌雄同体。同时作为被爱着李蒙,他的男性特征要大于女性特征;反之,作为爱者李蒙,他的女性特征又远远超越于男性特征。在爱密利亚面前,这种双重身份得到了认同和关爱,在马文面前这种双重身份却被质疑被践踏。除了爱密利亚对李蒙的爱之外,同类相惜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三、具有雌雄同体特征的爱密利亚

相较于李蒙所呈现的雌雄同体特征,在爱密利亚身上体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最初,爱密利亚身上的男性气质占绝对优势,两性特征并不平衡。

首先,从外貌来看,爱密利亚小姐与别的女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她“高大黑粗,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她头发剪得很短,平平地往后梳,那张太阳晒黑的脸上有一种严峻、粗犷的神情”(卡森 3)。她常年穿着工裤和长统雨靴,“双手深深地插在工裤兜里”,她往往“不知道什么叫害躁”,即便偶尔换上红裙子,也“不像别的妇女在外人面前那样规矩”,烤火时“把那条红裙子后面撩得老高,以致于谁有兴趣,都可以看看她那壮实的、毛茸茸的大腿”(卡森 61)。柏棣的《平等与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中谈到:

“巴特勒认为破除男权制度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男女换装。衣物、发式、举止是社会区别男女的主要标准,一旦打破了其中的性界线,人们就会习惯其他种种性别角色和特征,就会从一个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当然,巴特勒的男女换装主要是一个理论概念,不一定指具体的实践。她的观点不乏唯物主义精神: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社会性别时,随着性别差异而出现的性压迫就有可能消失”(柏棣 35)。

西蒙·德·波伏娃指出,男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女性是第二性,是“他者”(西蒙 319)。天生就不具备被男人欣赏的漂亮外貌的爱密利亚正是通过这种换装,以其独特的男性气质赢得了自身的独立。

其次,她还有一双男人般的手。爱密利亚是小镇上最富有的人,拥有全镇最大的一座建筑物,除了店铺以外还经营酿酒厂、锯木厂以及农场;她不仅会酿酒、做香肠和糖浆,会木匠活、泥瓦活和屠宰牲畜,还精通民间医术。她酿造的酒和配置的草药在小镇居民的眼里具有神奇的功效甚至超自然的魔力。她的权威地位得到了认可,而在这些经营或者粗活、体力活的过程中,男人一直是缺席的。艾米利亚已经被描述成了一个男人。

另外,在处理与马文的婚姻关系时,爱密利亚也同样体现出强大的男性特征。举行完婚礼之后,爱密利亚“连她丈夫的手臂都没挽,领前少说有两步”(卡森 43)。新婚之夜,爱密利亚拒绝与马文同床共枕。马文送她的礼物,她便放在橱窗里出售。更有甚者,“爱密利亚小姐只要她男人(马文)出现在她手能够得着的地方,只要看到他喝醉,二话不说就揍。最后,她终于把他撵出了家门。(卡森 47)”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即遇到李蒙之后,爱密利亚身上的女性特征开始凸显。她对这个丑陋的罗锅一见倾心,“只要他一不高兴,爱密利亚小姐就慌了神”(卡森 65)。甚至为了讨好李蒙,她把经营多年的杂货店改成了咖啡馆。在爱情中,她完全失去了男性的强悍,甚至害怕自己原来男性气质的流露。从外表来看“她把她的工裤收了起来,老穿以前逢到星期天、参加葬礼、出庭诉讼才穿的红裙子(卡森 83 )。”在她的关怀照顾之下,原本可怜的罗锅变成了李蒙——干净得无可挑剔的大老板。

最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又同时凸显,不分伯仲。在对待狱中归来的前夫马文的态度上,她的矛盾心理达到了极致:她既不愿看到罗锅李蒙和马文粘在一起,又迟迟不采取措施。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踌躇不决。“她简直手足无措,对自己该说什么都没有把握了(卡森 95)。”她一方面害怕马文,暗算马文,一方面却容忍李蒙把马文带进咖啡馆乃至干脆安顿在家里。面对李蒙的背叛、马文的嚣张,在决斗的那一天,爱密利亚又将红裙子换回到“工裤”,重新找回内心男性的强大。然而,随着爱密利亚被李蒙击倒,这种强大最后还是被打败,湮灭。

四、雌雄同体的幻灭

文中出现频率比较低的另一名主角马文却是典型的具有绝对男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关于马文的直接描述很少,大多是通过回忆,传言或猜测而来的。在文中,马文是个神秘人物。文中马文的外表是被这样描述的:“马文·马西是本地最俊美的男子,身高六英尺一,肌肉发达,有一双懒洋洋的灰眼睛和一头髦发”(卡森 26)。而且纵使他帅气多金,但这并不能在人们心中抹去他邪恶的本质。众人并不喜欢他,因为他无恶不为。然而为了得到爱密利亚的芳心而彻底的改变了性情,并鼓起勇气对爱密利亚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文中作者给出交待:“他看重她并非因为她广有钱财,而是仅仅由于爱(卡森 40)”。关于“爱”这个理由,作者给的也是很模糊。为什么马文吸引了大片漂亮女孩却偏偏被五大三粗,外形并不漂亮的爱密利亚而吸引?前文中我们讨论过,在遇到李蒙前爱密利亚的男性特征表现地更明显,即使与马文的婚姻结合也没能将其女性特征完全挖掘出来。因此,马文并非爱上“女人爱密利亚”,而是在挑战和征服“男密利亚”。

男性特征尽显的爱密利亚无疑是强大的,不管是生意上还是待人接物上,她是绝对的掌控者。而这种强大直接威胁到了男权社会男性的话语权和尊严。女人作为一个“他者”现在成为掌控者,这是马文不能忍受的。于是他希望利用婚姻去改变爱密利亚。在婚姻中做主导者,挽回主导者的尊严和控制权。然而婚姻并没能像马文所想的那样改变爱密利亚,反而自己在这场角逐中占了下风,于是这便为后文的回来复仇埋下了伏笔。因此,马文再次归来“责任重大”,他扛着为男权社会申冤报仇的重任而来的。

之前的内外兼修没能打动或战胜爱密利亚,于是在外的六年多中,他放弃了这种方式,继续杀人越货。流浪,进监狱成为他这几年人生的总结和关键词。在他看来这正是男性特征的体现。同样,这样的观点也得到李蒙的认可。于是在再一次与爱密利亚的战斗中,李蒙成为了马文的帮凶。李蒙与马文同时要战胜的都是“男密利亚”。然而,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女性特征占主导的爱密利亚。同类的背叛,强大的男权致使爱密利亚一蹶不振。作为能体现女性细腻温柔的医生,她已无能为力;作为能体现男性强大特征的生意人,她也不再热衷。最后她“把门窗都订起了板”,与世隔绝。而李蒙在放弃自己原本身份追随马文,投身到马文所在的男权社会中之后,人们关于他的消息只是镇上传来的谣言:“马文让他爬到别人的窗子里偷东西”;“马文将他卖给了杂耍班子”(卡森 107)。至此,具有双性同体的二人都湮灭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

五、结论

卡森·麦克勒斯塑造主人公时模糊了男女性别的明确界限而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于一身,在艾米利亚性和为女性身上我们清晰可见男性的特征,而在李蒙这位男性身上,我们又看到了毫不遮掩的女性特征,这就具有了“消除男权制男女二元对立(顾 58)”和话语权者和“他者”的隔阂的特殊意义。女性主义对于雌雄同体的概念或者认识是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处于完全可以互换的位置。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被抹平了。然而,李蒙和爱密利亚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没能在社会中立足。他们因为悖逆传统社会对男女社会性别的鉴定而成为“异类”最终梦想遭到幻灭。而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马文·马西最后捣毁了艾米利亚的美好世界,也影响了李蒙的生活甚至生存。雌雄同体思想的和谐状态在男权社会里无法得到实现,其结果必然只能是“一声嘶哑的喘息”(顾 59)。(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弗吉尼娅·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M].王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顾群.一声喘息:女性“双性同体”理想在男权社会中的幻灭[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7):58-60.

[3]卡森·麦克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M].李文俊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发行, 2005.

[4]李祥林.“心理分析·双性同体·女权批评”[J].新余高专学报,2003,(4):4-6.

关爱他人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爱情观;精神;物质;金钱

爱情使生活在两条平行线上的人们,从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守。两个人只有在一起经历过风雨之后,感情和生活才会得到升华。否则,再美的烟火,也只是弹指一瞬间;再浪漫的爱情,也有花开凋谢的那一刻。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平平淡淡的爱情才能持久,是需要并且值得用一生去经营和诠释的一种感情。

在大四阶段的高级英语课程中笔者有幸读到了《爱情是谬误》这篇经典的文章,它不仅文风幽默,而且给了笔者很多爱情方面的启示。“爱情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这是因为它实际上是人体在“荷尔蒙”作用下美丽的虚幻。回到现实婚姻中来,我们还需要靠理解、包容和相互支持才能够延续“婚姻”而不是“爱情”。

一、文章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

文章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自信甚至自大的法学院大一男生,他感觉自己既长得帅又满腹才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爱慕室友的女友,并想得到那个女生,所以便去征求其室友的同意。由于他的室友很看重物质,于是男主人公便用一件浣熊大衣作为交换条件,得到了室友的许可,开始和女主人公约会了,他俩约会的内容就是教不同的逻辑谬误给这个女孩。男主人公原以为在种种比较下,该女孩肯定会选择自己,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最终女主人公却选择了他的室友,原因竟是 “因为他有一件浣熊大衣”![1]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让男主人公有些哭笑不得,同时也将一个让人期待的爱情故事转变成了一曲滑稽的“爱情”闹剧,立体地展示了实用主义的种种价值谬误,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爱情谬误”图像,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美国社会所存在的爱情价值观的深刻洞察和诘问。其实文章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也是我们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现实中很多女孩子就像文章中的女主人公一样,爱情中都是过分的追求金钱、名利和地位。

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人们爱情观的变化

当今年代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人们的爱情观有天壤之别。

八九十年代的爱情观,是纯洁单一的。而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比较的单一,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要求日益增高,甚至物质文明的需求高于精神文明。人们对于婚姻,对于爱情,往往用钱和物来衡量,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注重的是家世背景,考量的是工作、车子、房子和票子。人们更注重享受生活、奢侈于物品、贪婪于金钱和名利。很多人就是抱着这种价值观恋爱的,他们认为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以金钱为利益的基础之上,急功近利,甚至将收入的多少和家庭的背景作为自己爱情和婚姻的唯一评判标准。就像《爱情是谬误》中的女主人公一样,现如今许多人谈恋爱已不再是单纯的喜欢对方,讲究志同道合,看中对方的人品和才华,追求真爱,而是只要对方有钱、有权就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要求,所有的原则便顷刻而散。[2]世风日下,因此很多人缺失自我信仰,道德价值观沦丧,认为有钱就有爱,爱情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三、当今人们爱情观扭曲的成因分析

在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伴随着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西方享乐主义爱情观思潮的侵入,以及广大民众价值观的倾斜与传统文化的失落,金钱至上主义盛行,包二奶、养情人等反面现象的泛滥成灾,这些不良社会因素给人们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他们的道德伦理、理想信念等产生了巨大的消极作用,成为人们爱情观偏离的诱因和催化剂。[3]

另外:学校对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爱情观的专业教育严重缺失,这也是造成人们爱情观倾斜的一个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学生爱情观教育上存在很多不足,不是教育方法不恰当,就是态度轻视淡然,甚至有些教育者自身就存在价值取向的偏差,种种因素导致了广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时效性较差。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情观教育所采取的回避态度,以及相关知识的不足与教育能力的欠缺,也是造成广大适婚群体在爱情面前出现认识偏差和观念倾斜的重要原因。

最后:受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使得很多人择偶标准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选择爱情和配偶的时候,将金钱、名利、权势和地位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其他诸如年龄、能力、学识等内在因素统统放在脑后,人们考虑最多的是对方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物质方面的财富,而不是充实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引导人们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崇高的爱情观

树立崇高的爱情观,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可能地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贴近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引导人们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对广大适婚者进行爱情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摆正爱情的位置,谨慎驾驶爱情之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首先要明确爱情的本质。爱情既表现为渴望找到合适的伴侣,又表现为在爱情中努力保持个体的独立。爱情是关心,尽其所能地帮助爱人成长;爱情是责任,表现为对所爱之人心甘情愿负责到底。[4]

其次是要端正爱情的态度。爱情是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恋爱双方应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事业上相互激励,以求共同进步。在生活中,我们要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要珍惜每一个为爱情付出真心的人。

再次要培养爱情的能力。首先要懂得爱情是什么,什么是健康的爱情。先要了解自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也要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如何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具备给予他人爱情的条件。

最后要培养爱情的表达艺术。许多恋人之间矛盾不断,并非缺乏爱情,而是缺乏爱情的表达艺术。在追求爱情时,给予他人爱情时,要勇于、善于表达爱。我们在勇于、善于追求爱情的同时,还应当学会如何接受他人给予的爱情。爱情是双向的,不仅仅是付出,同时也是收获。一个人只有领悟到了他人的爱,才有可能给他人以更大的爱。

总之,爱情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恋爱着的双方,应该在事业上互相帮助,品行上互相砥砺,工作上互相促进,学习上互相切磋,生活上互相关心。爱情才能得到巩固,爱情之花方能越开越艳。人类,尤其是广大适婚青年应该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崇高的爱情观,在爱情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目的单纯,轻物质、重感情,这样才会收获真正的爱情,让爱情圆圆满满,幸福长长久久!

【参考文献】

[1] 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第二册.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嫣春艳.论马克思舒尔曼叙事短篇《爱情是谬误》的反讽艺术.电影文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