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创新的重要性,系统提出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要抓好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为国家和湖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贯彻这种价值理念,坚持以这种价值理念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坚持“理念创新”,其实质是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为国家和湖北高校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指明实现路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引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不仅是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时代赋予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特殊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并以此为己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实践中,笔者所在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努力创新与实践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行动导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手段创新”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

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适应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求,就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手段。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做出了如下尝试,在思政课中以“读故事、唱歌曲、颂经典、提建议、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大学生读故事、唱歌曲、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体现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培育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沟通,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既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认知,还可以增强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了解、认知,因此,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将使大学生从被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创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创新,形成新观点,势必能够激活湖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使大学生明确以下四点核心价值观念:(1)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要实现经济富强,经济富强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意味着国富民强、民富国强,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富裕的同时,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来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富强。(2)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是人类的政治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大众的统治、人民大众的选择。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民主是保证大学生人权的基石,给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民主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3)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将文明作为个人的文化追求,大学生必须明确,以“文明先进”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谐是社会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大学生必须明确,以和谐为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高度的 “社会”文明。

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他方面创新

除上述创新以外,可以从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审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大学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习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自行融合。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工作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和亮点进行创新,即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工作创新”。 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能够结合的湖北特色、优势和亮点是:第一,文化方面,湖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湖北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可以继承和发扬湖北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湖北特色文化主旋律,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第二,交通方面,湖北已经成为中国水陆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高速铁路等干线四通八达,使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内河航运是我国最发达的省区之一,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发达的交通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教育方面,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武汉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10万,占常住人口11.0%以上,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在湖北高校多宣传报道湖北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奋斗激情和火热生活,丰富湖北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四,其它方面,如在艺术、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湖北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独特的湖北特色、湖北风格和湖北气派,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发展新空间,增强了湖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形成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徐光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03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lead University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TU B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is the key and c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nly with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students to work hard to become,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Party socialist core values specified eighteen elucidate not only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direction, but also provides the basis and the bluepri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provides a clear path.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阐述之后,党的十报告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论断和新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是人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一定时期内的最高价值目标,能够给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通过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来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是引领大学生培养高尚理想信念的必经渠道,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的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在当前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碰撞,负面和消极影响的产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

1.1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

人类历史实践早已证明,民族要自立自强,离不开人民的团结,政党要有战斗力,更离不开其成员的凝聚力。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曾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形象的比喻,指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文)中明确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来抓,这便是我党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鲜活实例和现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社会主义主导地位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所以说,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抱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终生,从而完成肩负的各项历史使命,这也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

1.2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

理想信念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身体和心智上趋于成熟,渴望在社会活动中展现自己,但同时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希望自己能被周围和社会所肯定,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有一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未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健全的人格。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时代,一方面,我国现处于“后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和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全球范围内意识形态的碰撞也日趋增加,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必须去接受和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如果一些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东西占据了国内高校的主流价值观,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便会乘虚而入,既不利于高校对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这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变革时期对于复杂社会环境的辨析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1.3 完成学生历史责任的重要保证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精英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大众教育,曾经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高校里不仅要夯实专业知识,更要有出彩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意识、法治意识、敬业意识和友善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战略、社会规范和公民要求这三个层面对其培育和践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价值取向,在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之后,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而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主体,其价值观、科学观、利益观和职业观等都深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为国效力和奉献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对于充分发挥其自身才干,在为祖国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大有裨益。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便大学生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笔者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和学生实践这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

高校的课堂教学在理论和情感两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包括公共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两方面,又以公共课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高校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辅以各学科专业课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学科建设意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创造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思政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并引导其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次,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和生动的实例来调动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最后,要深入挖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将专业教学和思想育人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学科的专业教学当中。

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管理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关心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工作做到实处,给学生带来好处,必须依靠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校园管理。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败,高校中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在或明或暗地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完善高校教育工作机制,从整体部署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基层党组织和团学组织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配合相关部门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各项工作当中去,扎实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最后,在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就业指导等专题性工作的时候,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将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和自强教育等融入到工作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从而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方面,只有这三方面协调发展才能树立全面健康的校园文化形象,激发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向心力。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校园建筑、宣传栏和公用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安全管理、住宿管理和综合考评等制度方面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利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理想信念;最后,把握好校园文化的灵魂即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生活和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把握好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才能营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高校文化。

2.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理想信念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试金石,只有当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与现实生活休戚相关的时候,才能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和践行者。高校校园里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成为一项长期且持续的重要工作,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对于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保障作用。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高校实践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原则,与企业、社区和社会机构等合作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科学合理地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锻炼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深化理解认识,达到教育效果。

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拓展大学生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的研究”(JXGX DJKT.QN-201404)的阶段性成果;2012年度南昌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12XSZ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现实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49-02

1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1.1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讲,就是帮助人培养和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科学理性、政治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怎样强?教育是基石,德育是根本。以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年的拼搏精神、创新理念,道德水平,政治信仰有所提高。但是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表现出它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功利主义观念强。高校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制定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但这个目标限制了获取其他知识,很多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课堂上只学与考试相关的东西,忽视课堂上正在讲授的内容。二是个人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薄弱。这是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基本是独生子女表现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些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讲话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指示着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成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新启示。

第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日常喜闻乐见的趣事、言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寻常的理念,也使这种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从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到一处。

第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浪潮中,时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变以往教师单独讲教为学生讲。学生对新的理念有他们独有的体会,学生在这个浪潮中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若干板块,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围绕其感兴趣的板块合理分工,课下收集材料、集体讨论、形成结论、制作课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表达该小组同学的观点。

第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内容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当前网络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合理利用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开发思想政治新领域。建论坛,设讨论组,打造网络课程等,利用这些方式随时讨论,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交流情感,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第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为了实现人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满足状态,是人的精神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理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 法治思维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法意识。

“法治”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国家的契机。法治水平与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致力于法治建设,培育法治政府、法治公民。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应以法治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尽一份力量。

“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社会的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是每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目标的实现要靠法律来实现并监督。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平等不是唾手可得,都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和保障。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更有助于他们对“自由、平等、公正”内涵的理解,也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和谐有序美好生活的憧憬。

“法治”是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源泉。只有在处处有法、时时有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创造出一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法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原则,以法治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领域、理念的创新。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应用型高校是近年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调整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它是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或新办本科院校为基础,以教学为主,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与其它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这一类高校的教育结构与学生自特点都有其特殊性。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1.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

通过对本省应用型高校的走访与调查,从而抽取了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工程学院水产B1401班、园林B1403、园林B1404班等班级的部分学生坐谈,了解到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生源上来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来说素质比较低,其中大部分本科生认为学习理工类、专业技能课程才有用,且人文理论基础弱。第二,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属于“90后”,他们自我个性张扬、独立性差、自律意识弱;与上一代明显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等问题。第三,由于网络的盛行,“微时代”的到来,他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多样化趋势等等。

2.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与其它学科型、研究型普通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它的特点决定了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适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为性的特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于普适性的目标上,重点围绕学生“如何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且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密切结合,构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注重“职业观”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崇高的职业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使W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教育的范围。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环节,结合专业特色,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爱学、爱思考、会创造、爱钻研、会动手,使应用型高校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立足于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达到育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培养一批服务于社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显得尤为重要。

1.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属性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渠道。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地扩展时代内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体系的“硬核”,以一系列辅助理论为“保护带”,才可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形势,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要求”。[2]

第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其他专业课的性质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集中体现,应用型高校学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应当自觉接受并认同践行。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必须担负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2.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校学生也是工作在社会生产建设最前线的队伍。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所以,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深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政治立场不坚定、丧失共同理想信念、过于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抛弃社会公共责任感;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自我为中心,追求低俗文化,道德观念缺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3],应用高校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结合实践教育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植入学生头脑、外化为学生行为规范。

三.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认同与接受核心价值且践入实际行动中,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与思政课的特殊性,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教学实践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优化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切实增强其实效性。

1.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4]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现今,我国文化价值观领域呈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混杂并存的局面和态势,亟须应用型高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其学生在意识形态政治领域中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并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应转向关注社会整体而非个人德行。思想政治课要从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中跳出来,摒弃以教授学生“如何获得成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引领;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关注公共意识和公共能力培养而非私人交往技巧与个人成功模式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要始终树立“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

2.在教学内容上,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与融入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是一直都是专家和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核心价值培育,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性与融入性,要使学生把握和I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整合教材内容。本着贴近学生、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减教学内容,使理论从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规层面走下来,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认同“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为前提,以公德、法律为教学内容的两个支撑点。倡导学生培育公共意识、美德意识、道德意识。另外,还要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的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

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结学生自身的特点,抓住学生心理,有序地引导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中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并积极运用“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教学模式上,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才能主动自觉践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必须深入了解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不同之处,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及他们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理论认知――接受内化―――实践强化”的价值观认同过程。[5]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能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从认知层面上构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其次,通过理论点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最终实现价值固化的目标,这是培育的关键环节。

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刚性的灌输”与“柔性的引导”相结合。[6]采用案例情景教学、参与式课堂讨论等,激发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价值观的作用,促成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另外,更重要的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紧密与“实践”相结合,促成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观。

4.在教学主体上,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学术水平以及德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增强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社会实际和应用型高校学生现况整合教学内容,且把握好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教学方式。

第二,身体力行的实践,立德树人,垂范学生。教师要率先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际行动中,使学生受其影响和感染,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凝聚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互动。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交流重要载体,教师要把社会热点问题、难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把静态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动态具体的新媒体图文及时地传播和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最终内化 为自身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恒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崔海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J].江苏高教,2010,(5).

[3]李敏、韩之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4):140-142.

[4]陈勇.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5]张文婷.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6]薛明珠,陈树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7]任文旭.谈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报告重申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也为新时期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高素质、应用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重任,理应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本文将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探析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以飨读者。

一、当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不高。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世界中,高职学生没有摆脱各种功利思潮的浸染,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趋向功利性:由注重理想更多地注重现实,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注重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眼前利益,由注重义转向利,由注重奉献转向享受。受此影响,高职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方面,由过去满腔热情关心政治趋向出现了对政治漠不关心,甚至有“去政治化”的倾向。据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态度是“认同但不关注,了解但不理解,拥护但不维护,践行但不宣传”。[1]有道是:态度决定命运。如果任这种淡化政治的态度持续下去,必然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地位,最终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发展合力。

2、高职院校领导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把做大做强技术教育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不用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了。结果造成整个学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重视、流于形式,加之思想政治老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爱好,脱离现实生活,使本就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走近了死胡同。正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及教学手段的僵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停留在纸面上,而不能融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走近学生的心里。

二、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和隐性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潜隐性,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有强制性的政治性要求隐藏起来,隐藏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比如经济文化活动,日常活动等 ,使受教育者在从事上述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及其他要求。

1、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一种“高势位”的国家意识形态,它引领其他社会思潮并占据着主导位置。作为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要方法,显性教育发挥着传达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价值观念,指导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实践、道德实践、道德评价等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与主渠道,但是由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从社会本位出发忽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教育目标理想化、圣人化,缺乏感召力;教育内容空洞化,缺乏实效;教育过程教条化、缺乏愉悦性,教育方法单一化,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表面化,缺乏持久性,[2]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走进学生的头脑,内化成品质,转化成行为规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手段的灵活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及教育过程的平等性、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中,以无形的方式,巧妙的渗透方式,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2、契合高职学生情感的特点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正处于心理成熟的特殊时期——“自我同一性”的进一步构建过程中,其思想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正在有意识地在对被动接受的外来思想中构建完善的“自我”,此时外来思想观念更容易被自动免疫,因此,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阻抗作用相对更大。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平静、轻松、愉悦时对所传播的思想观念、态度信息容易接受。隐性教育多采用含蓄、无意识的情景创设和各种暗示方式,将外界影响通过情感的渲染,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正符合了人的心理习惯和思维特点;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处于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有利于教育过程与内化过程顺序展开。同时,由于外来思想观念在隐性教育情境下中,被感知的程度低,所以,减少了被大学生自动免疫、降低了被接受的阻力。

3、应对国内外现实挑战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他们的意识形态。西方社会思潮通过立体化、平民化的传播模式 ,无孔不入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增强着渲染和渗透的力度,借助各种渠道传播,抢占舆论阵地。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普世价值思潮正在扰乱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利益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分配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人们思想的多变性和自主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创业就业意识,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政治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等等问题。甚至使一些大学生陷入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泥潭中。

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单纯地传统的说教式或灌输式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了,难以收到很大的成效。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借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了。

4、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向的是一个“人的世界”, 而不是物的世界,其主体、对象、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其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创造,形成或认同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念。

柏拉图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所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其教育过程,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思想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全方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的展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

首先,校园文化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原则。

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潮的集散地,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地带,也最能引起大学生心灵的激荡。因此,高职校园文化要弘扬主旋律,把它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开展颂祖国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大学生爱校教育活动、辩论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才是精彩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提倡和什么是反对的,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3]

其次,精心打造校园建筑、景观等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校园建筑、景观以物质的形态,无言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校园历史、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法治等观念,以巧妙的方式融合在校园建筑、景观 ,精心打造校园的物质文化,达到以境育人。比如我校就给校园内的道路取名为思源路 、思进路等名称,又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建立人文景观 “静湖”等。

再次,大力推进高校社团活动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一活动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团活动中。一是在社团活动的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学生的学术专业优势,要实现以高职学生自我提高为目的,使活动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中。二是加强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章程制度,做到工作组织井然有序,各尽其职。确保活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用学业提升活动,用活动检验学业,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在实践中舍弃“小我”,融入“大我”。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得以提升。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隐性思想提倡体验式的社会化教育方使学生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观念。体验式社会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活化”,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并转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了学生的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和诚信等高尚品德。在当今形势下下,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践活动中的始终,使之制度化、体系化。

3、建构主体间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传统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主-客体的二分的思维范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教育者按照自己的话语系统对客体受教育者的一种单向的改造活动。这种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吸纳新的思想观念主动性不高。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克服避免这种传统模式,建构主体间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确立师生平等互动关系。老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是独立的主体,建设能为双方认同的平等互利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使二者在双向互动中共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提倡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我与你的对话不仅在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现。”[5]由于双方存在知识、角色等差异,借助对话交流这个平台,教师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内心需要和道德发展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共享,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感受到受尊重,逐渐“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从而在愉悦中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由于我国高职院较多,分布地域也较为广泛,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十精神,以有效的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近课堂,走近学生,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长春《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功利化的理论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2]王春霞 《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 延边党校学报,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