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球市场经济

全球市场经济

全球市场经济

全球市场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主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

TheTendencyofMarketEconomyGlobalizationandTheTrendofDemocracyGlobalization

Abstract: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broadenedfreedomanddemocracy.ThetendencyofmarketeconomyglobalizationleadedtoThetrendofdemocracyglobalizationandtheformerwasthelatter’sfoundation.ThensomeexpressionofDemocracyGlobalizationwillbediscussedinthispaper.

KeyWords:MarketEconomy;Democracy;TendencyofGlobalization;MajorExpression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改变了并正在改变着世界,在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自由。由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后者的意义相形之下更为重大。在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和民主制度也产生了全球化的趋势。

1市场经济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的和主要的手段。市场经济是迄今最有效率的经济,它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之所以会如此,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因为每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有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由自然经济的补充逐渐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市场经济产生了。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市场经济产生以后人的自由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首先,进入市场参加交易的主体是平等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是自愿的、平等的、互惠互利的,交易主体双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市场经济活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等价交换,二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市场活动的主体按照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身上的特殊的自然差别,买卖双方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血缘、门第、地域、民族、宗教等等之间的差别都被排除在交换关系之外。等价交换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平等。平等是自由和民主实现的前提,而市场经济恰恰造就了这一前提。

其次,自由意味着人对外界依附的摆脱,人类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人类自身也总是在不断寻求解放。自由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市场经济的出现并成为人更加自由的现实基础,加快了人类追求自由的过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起着优胜劣汰的作用。市场竞争同等级特权、经济强制等束缚不相容,必须是公平的自由竞争。生产自由扩张和自由竞争、资金的自由流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价格的自由浮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市场经济主体就会不断寻求自由,比如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和契约自由等等。因而,竞争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自由。另外,市场经济造成的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导致政府统一计划的困难也必然会使经济主体获得较多的自由。

再次,平等、自由用法律规定出来就是权利,而实现权利的形式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是民主的基本原则,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是有效的民主制度的必要前提。市场经济承认并鼓励个人利益,对私利的追逐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因而市场经济促成了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利益的公民的产生。

2市场经济全球化是民主全球化的经济基础

2.1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渐趋明朗。

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指的是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经济体制逐渐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态势。根据WTO网站统计,截止到2003年4月4日,WTO的成员国数目为146个,而1995年1月WTO成立时成员总数为104个。加入WTO的国家被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WTO成员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根据“地图之窗”网站数据,全世界共有230个国家或地区。自1995到2003八年时间,市场经济国家占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比重由45.2%上升到63.5%,可以印证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显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类型,当然地,也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方式。历史表明,商品(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无法逾越的特定历史阶段。从历史逻辑看,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渡,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占到统治地位的过程。而商品经济不断扩张的本性又必然会使其冲破国界,导致世界各国和地区如多米诺骨牌般地纷纷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趋势是贸易、资本和生产全球化的原动力,而后者又是前者的重要表现和后果并进一步促进前者的彰显。

2.2民主全球化的趋势正逐渐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属于政体的范畴,实质是公民的独立自主和自由选择。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典型的政体理论认为:国家最高权力如果由一个人掌握,就是君主政体;由少数优秀的人掌握,就是贵族政体;由多数人掌握,就是民主政体。或者说,民主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或是参与决策的群体中人)有权发表意见、参与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除了经济全球化、科技加速发展外,民主化继续延伸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民主全球化趋势,指的是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在全球的扩展趋势,表现为君主制、法西斯、殖民地、军事专制、个人专制等体制纷纷向民主体制转化——各国间的政体相互借鉴共同向民主之进化。

2001年11月5日,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表的题为《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世界事务不能只由一个超级大国控制而应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原则,正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2.3民主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来源

民主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全球化及由其衍生出的其它因素造成的。概括地看以下三个方面构成民主全球化的动力源。

第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构成了民主全球化的经济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经济体制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对建立于其上的政治体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说到,“经济自由是达成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

从历史上看,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几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近代凡没有经过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国家,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大革命前的法国、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商品经济越发展的国家,建立民主制度的动力就越充分,事实上其民主制度就越发展。可以说,同自然经济相对应的是专制政体,而市场经济则对应着民主的原则及其政体。

因此,民主政治同市场经济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在政治上是民主政治。由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导致民主化进展的国家的典型如英国、美国和法国。

第二,发达国家的“民主输出”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进程。

市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经济增长,也会促进各国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一方面,民主程度高的国家,通过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对民主程度较低的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甚至战争手段积极进行民主输出,以增加其国际影响力。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进程,成为其动力来源。

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造成信息传播的加快,更加快了民主输出的过程。由此强权政府会迅速地暴露在世界面前,强权下的民众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政治形式的存在,必然会加速该地区的民主化进程。

第三,一些国家自觉的民主化改革也成为民主全球化的动力之一。

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不发达的状况,几乎都在自觉地尝试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这些国家(甚至包括已经失败的国家)经济改革的方向都是市场化,与此同时,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在推进,而政治改革的大致方向就是民主化。中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2.4民主全球化是多元的、冲突的民主的全球化。

首先,民主全球化并未淹没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两者在竞争中并存,借鉴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虽然都在向前发展,但不会趋于一致。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代表,中国的政体是非常有特色的议政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资本主义民主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三权分立制度。

其次,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都存在着多种形式。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的典型形式。即使同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各国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史的缺乏,美国的三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都属于资产阶级,是比较完整和典型的。法国的三权虽与美国相同,但封建贵族仍在政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英国的三权(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与美法不同,而且有两权(行政权、对外权)主要被君主据有,实际上是“两权分立”等等。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国的民主特点也在改变,但各国的民主制度总是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历史烙印。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民主政体。由于各国情况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政体的具体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中国建国以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苏联实行苏维埃制,社会主义南斯拉夫实行代表团制,朝鲜实行人民会议制、社会主义罗马尼亚实行国民议会制等等。

3民主全球化趋势在当前的主要表现

3.1民主国家的渐趋增多。

这里谈到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实行共和制度,公民享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且有宪法保障的国家。与共和制对立的主要是君主制、军统制和政教合一制等专治体制。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实行民主制的国家(丹麦、挪威、列支敦士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西班牙八个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其他发达国家实行共和政体——其实即使在那些实行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的发达国家,民主程度也是相当高的),非民主体制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遭受过侵略或殖民统治,经济落后,国民经济体系不健全,生产结构单一,依附于发达国家经济。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渴望并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除了国内政局动荡纷乱的少数国家外,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了市场化取向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改革,以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编的《国际统计年鉴》(2003),自1991年到2002年,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5.4%,其中,中国(9.7%)、莫桑比克(6.6%)、赤道几内亚(22.1%)新加坡、越南(6.8%)、马尔代夫(6.9%)、缅甸(7.2%)等至少12国年均增长都超过6%。笔者根据“地图之窗”网站的资料对非共和制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统计:泰国、尼泊尔等12个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锡金、阿曼、斯威士兰王国4国实行君主制,伊朗、沙特阿拉伯、梵蒂冈3国实行政教合一政体,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西撒哈拉、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如果忽略所谓的共和政体中的假共和,那么,到现在非民主国家只占发展中国家总数的不到15%。而且,巴林始于2000年的政体改革,揭开了海湾地区君主立宪和政教合一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序幕。

3.2国际关系民主化

一个国家内部应讲究民主,国与国更应如此。各国都应有权参与决定国际事务,国际争端应透过平等协商、对话合作解决。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这样做,有利于体现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平衡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体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意志和愿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谈到,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和民主的全球化,民间关系对国际官方关系影响日益巨大。民主全球化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政府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下降,在外交方面,官方外交的作用也将受到影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新生说,他认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给民间外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是以民为主。”

3.3民主全球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以来的两极格局瓦解了。从此各国纷纷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区域合作,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萌芽。

民主全球化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首先,民主全球化与单极世界根本就是不相容的。民主全球化使民主逐渐跨越国界,任何单个国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必然趋弱。其次,民主全球化利于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以解决一系列的世界性经济和政治问题,国际合作的加强必然会挑战单极霸权。再次,民主全球化使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在重视同美关系同时要求更多的话语权。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可以从美国打击伊拉克前后其他大国的表现得到印证。最后,民主全球化催生了众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如欧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他们坚持自身利益,不会甘愿受美国的摆布。总之,民主全球化趋势限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格局在国际力量消长的基础上走向多极化。但是,由美国主导的一超多强格局演变成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的新多极格局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耿天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J].中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LiXiaoxi.China,ADevelopingMarketEconomyCountry[J].China&WorldEconomy,Number4,2003。

[3]WubiaoZhou.TheMakingofanIntegratedNationalGrainMarketinChina.WilliamDavidsonInstituteWorkingPaper397。

[4]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6]王安琪.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J].求是,2003年第12期。

[7]朱满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J].学习时报,第94期

[8]姚志勇,刘红青.市场经济的精神——读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7-8。

[9]张云筝.全球化与民主进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5期。

[10][美]密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

全球市场经济范文第2篇

作为预测经济拐点的OECD 领先指标显示,今年全球经济一季度反弹,此后工业生产增速一路下滑,但9、10 月可能是全球工业生产增速开始筑底的阶段。从绝对值来看,全球OECD 领先指标自今年2 月以来一路下滑,意味着今年一季度经济反弹只是昙花一现,此后呈放缓趋势;而从增速来看,主要经济体OECD 领先指标增速的拐点在6 月,其中新兴经济体领先指标触底更早,巴西年初触底,而中国、俄罗斯的拐点均在5 月,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速触底的拐点在9、10 月,而新兴市场对经济企稳的贡献较大。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10 月美国工业生产下滑0.4%,但一定程度上受到飓风sandy 的影响,剔除飓风的影响则基本持平;欧元区10 月工业生产环比下滑2.5%,这是2009 年1月以来最大跌幅,其中希腊创1995 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德国也下滑2.1%;巴西工业生产10 月同比下滑约3%,而印度同比持平,中、英、西、意等国增速已经开始反弹,这基本验证了近期工业生产筑底的迹象。

按各国在OECD 的GDP 所占比例作为权重,从各国领先指标对整体的贡献来看,德国为首的欧元区、墨西哥、日本是对全球经济最大的拖累,而美、英、澳正贡献最大,对发达经济体企稳有着重要作用。而从新兴经济体来看,东盟、巴西未来增长势头较好,而中国表现好于新兴市场但仍有下行风险,而印、俄表现预计相对较差。

刚公布的德国11 月商业景气指数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在经历了6 个月的连续下跌后,商业景气指数反弹至101.4。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较前期更满意与当前商业状况,而且对未来的商业发展也不再那么的悲观。11 月制造业商业景气指数虽然仅有-6.5,但这是该指数6 个月来首次上升。其中,对于制造业出口预期指数3 个月来首次转正。另,11 月批发业商业景气指数大幅上升,从-3.2 涨至4.9;11 月零售和建筑业商业景气指数也较前期略有上涨,分别为-0.6 和-7.5。

德国3 季度GDP 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0.9%,与初值一致。海外需求拉动德国GDP 增长,三季度出口环比上升1.4%,进口环比上涨1%,净出口对GDP 增长的贡献0.3 个百分点,而国内需求对GDP 增量的贡献为零。分细项看,3 季度最终消费和政府消费分别环比小幅上涨0.3%和0.4%;建筑业资本投资上升1.5%。但是三季度机械设备投资环比下降2%,库存下降也拖累经济增速0.3%。可见,德国商业景气指数和GDP 上涨动力主要来自于海外需求。

全球市场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全球经济一体化

一、前言

全球的经济化既可以加速国家内部市场的发展,又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从而优势发展;另一个方面,全球的经济化给我国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使得他们可以向国际舞台冲刺,从而拓展出国际市场。这两个方面都说明了全球经济化给我国的市场营销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这样才可以很好的迎接全球经济化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化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跨国的公司在其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那么全球的经济化到底对我国的企业有着怎么样的作用呢:

(一)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全球的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为我们国家更好的使用国家内部资源和国际的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和吸引国外的资金来流动我国不使用的资金和使我们国家的资源能够更好的使用,使得我国的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化。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的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外的跨国企业对我们国家进行各个方向的投资,给我们国家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还有各种新的科学技术和产品,这加快了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加深了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联系,使得国际的分工进一步加深,这使得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机会进一步的加大,也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增加了机会,带动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飞速发展。

(四)促进调整我国企业结构。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深,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的创新逐渐在全球渗透,它使得服务、技术和商品在全球扩散,成功的为吸引人才、人力资源开拓了新的道路。

(五)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能力。随着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大型的跨国企业已经开始结成同盟,共同发展,这使得我国的企业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得我国的企业向大型的跨国企业看齐,推进我国企业的集团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全球经济化下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

世界在不断发展,全球的经济水平随之提高,全球经济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新时代的到来使市场的竞争越发的激烈,巨大的变化也在市场环境中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以前市场营销一般只注重商品在短时间之内的销量,注重商品的畅销度,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从此逐渐形成注重和客户的长期合作,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整合市场营销的资源和努力培养市场营销的合作关系。

(二)服务营销。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各个跨国企业强强联合,他们的存活秘诀不纯粹是优质的产品,而是企业销售员工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机会,并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关系营销。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和对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以便双方都能持续、长远的发展,所以在这个环境下CRM(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了当今企业的市场营销发展趋势之一。

(四)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方式是一种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的利益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的管理营销模式,这个模式正好对应了现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我国企业积极采取绿色营销手段,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利益。

四、我国企业通过市场营销应对全球经济化的策略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营销已经成为攻占市场的主要策略,它的具体策略分为以下的几点:

(一)改变营销观念。我们要把原来的市场营销观念转变成为全球的市场营销的观念,把全球的市场当成企业的目标市场,把全球的资源当成企业的资源供应地,现在正是我国的企业改革市场营销观念的最好时机。

(二)正确的进行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可以用来决定我国企业的市场目标,它分为好几个原则。可衡性原则具体是指细分出来的市场所需求的量是足够的而且可以估量的,可进入性原则表示自己本身特有的竞争优势或者竞争的对手非常弱,最后这个原则是企业营销的最后目的,可盈利性原则。

(三)进行正确的定位。市场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定位,根据新“4P”原则,市场的定位要做好:人员(PEOPLE),项目(PROGRAM), 流程(PROCESS),绩效(PERFORMANCE)。这四点的定位的做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销售业绩。什么产品对什么客户,我国人口众多,各个消费阶级都有,企业的销售是处于什么阶级,就该给客户介绍怎么样的产品,或普通或中产或奢侈,不能进行越级销售,否则产品很难销售出去。正确的对价格进行定位更是有助于产品的销售,高价格等于品质良好,低价格等于品质较差。要知道人们相对于买价格低廉的东西,更喜欢占便宜,所以定位价格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这几个法则包括附加值定价,化整为省定价,差异化定价,特价定价,高开低走定价,捆绑定价。我国企业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定位,即渠道。Intel Inside计划使得一个品牌木马屠城得到了成功;IBM渠道,成就了微软。我国的企业若要发展壮大,渠道整合是必经之路。

五、对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总结

在全球经济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市场营销理念、组织、方式、策略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我国企业得到巨大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努力认真的做好科学的市场营销活动,这样就能更好的迎接未来将要来临的更加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建庆.对市场营销上水平的思考与探索[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12):162-163.

全球市场经济范文第4篇

2009年以来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的特点

延续“资本双向流动”格局,但结构出现微调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失衡的日益严重,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形成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的双向流动格局:新兴市场在大量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私人资本流入的同时也通过各种形式(主要以购买美国国债的证券投资方式)向发达国家回流资本,且整体上表现出资本净流出态势。其中,亚洲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地区,美国则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地。

自1999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整体呈现高额的经常项目逆差,从而改变了此前资本净输出的地位,转为资本净输入国。其中,美国长期保持最大的资本净输入地位,全球绝大部分的资本均流向美国。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资本净输入的地位虽然得以保持,但其占全球资本净输入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49.2%降至2009年的41.7%。

在资本净输出国方面,此前日本一直高居榜首,1999年占全球资本净输出的比重曾高达73.9%,之后则逐步下降。到2006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中国和日本净输出资本占全球比重分别达到13.5%和12.2%。到2009年末,中国这一比重已上升至23.4%(见图1)。

新兴市场私人资本流入复苏但不强劲

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的复苏以及新兴市场良好的前景促使私人资本更多地流向了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的涨幅超过了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9月初至11月末期间,亚洲股票市场平均涨幅接近5%,其中中国股市涨幅超过了15%。欧洲新兴市场股票市场涨幅接近10%,其中俄罗斯股票市场上涨了15%以上。拉丁美洲股票市场上涨超过17%。许多新兴经济体货币大幅升值、资产价格上涨,巴西等国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外资流入。

尽管如此,新兴市场私人资本流入的复苏势头并不强劲,无论规模还是比重均未回复到危机前(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见图2)。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2010年4月的估计,2009年新兴市场私人资本净流入规模为5308亿美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这一规模将达到7090亿美元和7460亿美元,低于其在2010年1月的预测值(该数据分别为7220亿美元和7980亿美元)(见表1)。其中,亚洲新兴市场是私人资本净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和2011年,该地区私人资本净流入规模将持续下降,低于2009年的水平。

从私人资本流入的构成来看,其中国际直接投资仍未复苏。根据IIF的估计,2009年新兴市场吸收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规模仅3467亿美元,同比2008年下降31.4%,其中跨境并购交易为377亿美元,同比2008年下降64%。2010年和2011年,新兴市场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规模虽然将分别上升至4350亿美元和4703亿美元,但仍无法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见表2)。所以危机期间,在全球直接投资规模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尽管新兴市场所获得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在全球的比重可能上升,但其绝对量却在下降。

2009年,新兴市场的跨境贷款、债券发行逐步向正常回归。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截至2009年四季度末,全球银行业对新兴市场的跨境贷款余额为4.4万亿美元,较2009年一季度增长了10.3%,但仍低于2008年三季度(4.5万元美元)的水平,表明信贷市场尚未完全恢复(见图3)。同期,新兴市场整体债券净发行量达到419亿美元,接近2007年二季度的水平(见图4)。

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微调的主要原因

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的短期效应

随着危机损失的逐渐消化,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再平衡阶段,主要表现在作为逆差方的发达经济体削减支出、增加储蓄和作为顺差方的新兴经济体扩大内需、减少出口。目前美国家庭消费支出不断下滑,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大约5%升至6%左右。而中国经济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出现居民消费需求和基础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增长,2010年3月贸易逆差达72.4亿美元,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被终止。与此同时,中国自2009年11月起连续4个月累计减持608亿美元美国国债。

然而,我们也应深刻地认识到,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并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得以解决。因为从根本上看,这是当前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作为中心国家主导着新兴市场的分工格局:一方面,美国通过世界货币发行国的独特地位,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美元和资本,将许多产品或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市场,从而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新兴市场通过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换取美元,同时又以购买美国证券的形式回流美国,支撑着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模式。

这种全球分工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虽然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居民消费率有所下降、贸易逆差减少,但这种趋势不会持续太久。美国在1989年已是消费型经济,总需求中个人消费所占比例达65%。然而,个人消费的膨胀(主要由服务消费所推动)速度超过其他形式的国内需求,导致总需求中个人消费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到2008年已经高达69%。而对于产业结构而言,从1989年到2008年,美国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得到强化,制造业则进一步萎缩。美国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扭转。随着美国经济重新步入稳定增长轨道,就业率回升和收入再度增长将会继续刺激消费需求的升温,美国又将出现贸易逆差。尽管这一数额可能会较以往有所缩小,但新兴市场总体上出口盈余的局面仍然难以改变。

同时,在短期内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也无法动摇。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和外汇交易货币,占据着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而新兴市场由于自身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往往更加脆弱。多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新兴市场普遍增加了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因而形成了对美元的强烈需求,进而不断通过资本项目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融资,形成对美国的资本净输出。因此,美国与新兴市场之间的“资本双向流动”格局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发生转变。

但是近期内,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作用下,新兴市场向美国输出资本的意愿会有所减弱。一方面,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新兴市场进口需求被动增加,经常项目顺差水平下降,外汇储备增加的幅度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美国“零利率”政策的延续,造成美元贬值和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市场对美国金融产品价值下跌的预期不断增加,新兴市场所持有的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巨额外汇储备也面临贬值风险,它们为美国提供融资的意愿有所下降。因此,虽然上述“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仍将延续,但结构和规模上将出现微调。

欧洲债务危机拖累市场信心,削弱资本流动

2009年四季度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好转,新兴市场持续发挥引导作用,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强劲。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得以增强,美国经济在2009年四季度至2010年一季度增长稳定,库存水平和私人需求有所增强,尤其是设备投资和居民消费。美国2010年4月制造业活动指数(ISM)为60.4,为2004年7月以来的最好表现。日本经济指标也好于预期,其工业部门反弹非常明显,消费者支出也在好转。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元区经济继续疲软。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以前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和国内信贷供给减弱,欧元区内需大幅下降,失业率也大幅上升,总体上经济增长毫无起色。危机中,欧洲各国大幅增加财政预算以应对经济衰退,政府财政赤字水平飙升,使很多国家在今后几年必须面对紧缩财政政策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不断累积,市场对欧洲债务风险的担忧也日益加剧(见表3)。近几个月来,希腊危机的走向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

5月2日,希腊政府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1100亿欧元(约合1460亿美元)的三年期联合救助方案达成一致,成为欧元区有史以来采取的首个成员国救助行动。为获得援助贷款,希腊政府需要实施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通过调高增值税、削减公务员福利待遇和提高退休年龄等措施,在未来3年内削减财政预算300亿欧元,以便在2014年将财政赤字控制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内。

对于希腊债务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反应相当剧烈。欧元连续五个月下滑,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连跌时间最长的一次。目前,希腊信用评级已被降至“垃圾级”,葡萄牙信用评级前景“负面”,而且投资者开始担心希腊债务是否越滚越大以致最终不得不进行重组,并扩散至西班牙。一旦西班牙爆发债务危机,这对欧元区将是致命打击。因为对于欧元区而言,西班牙才是“大而不能倒”的国家。葡萄牙、希腊及爱尔兰等国GDP占欧元区比重约为6%,但加上西班牙的话,这一比例将升至近20%。因此,欧元及欧元区经济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班牙的偿债能力。

在欧元区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国际私人资本流动受到很大削弱,不少资金又重新流向美国寻求避险,使得资本流向新兴市场的规模下降。

全球加强金融监管,限制银行信贷扩张

迄今为止,欧美银行业的“去杠杆化”过程尚未结束,限制了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纷纷开始反思原有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例如,2009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2010年又提出“沃克尔法则”,要求禁止银行机构进行自营交易,禁止它们拥有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同时,英国、欧盟也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协议的新框架(“巴塞尔资本协议Ⅲ”),要求对银行资本与流动性标准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的修正。

可以预见,伴随着银行资本准备金的提高、最大杠杆率以及最低流动性水平的设置、政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的实施,将对银行业务经营、盈利能力、融资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从而也意味着新兴市场的外部融资环境将有所恶化,外部资金供给的短缺以及借贷成本的不断上升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加以维持。尤其是对欧洲新兴市场而言,外部融资环境的恶化将成为影响其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

亚洲新兴市场流动性充裕,对外融资需求减弱

亚洲新兴市场是私人资本净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然而,与其他地区相反,2009年亚洲多个国家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大幅降低基准利率,同时扩大银行信贷对私人部门的支持力度,区内流动性紧缺局面得到缓解。其中中国全年新增货币供应量(M2)就达13.1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达9.6万亿元,为支持企业生产、扩大投资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在亚洲新兴市场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由于本地区银行业拥有充足的流动性,企业可以在本地获得廉价的融资,其对外融资需求必然有所减弱,可能使得未来两年内该地区私人资本流入规模出现下滑。

中国须关注两大风险

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创造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最令人关注的热点。然而,应该看到,在未来一段时期中,中国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发达经济体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可能引发的资本流动逆转是最主要的风险。

发达经济体外部环境恶化

目前发达经济体日益庞大的政府债务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经济逐渐好转,201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可能同步转向紧缩性财政政策,美国、英国、欧元区、日本均须大幅度削减财政开支或减少刺激规模,从而不可避免地将抑制经济活动,使得经济增长放缓,削弱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在此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可能面临持续恶化。2010年3月,中国已出现72.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4月的外贸形势也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2009年中国GDP占全球8%,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占全球40%左右,反补贴调查占全球75%。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2010年一季度,又有10个国家对中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直接涉及中国出口金额12亿美元,中国外贸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发达经济体可能引发资本流动逆转

2009年,在新兴市场货币大幅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热钱曾涌入巴西,迫使巴西对外资购买巴西股票和债券征收2%的税(简称“IOF税”),以限制外资流入。而今年以来,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也遭遇热钱汹涌流入。据统计,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流入印度的海外资金,已相当于2000〜2005年的总流入资金。2010年以来卢比兑美元已升值5%,兑英镑升值9%,兑欧元更升达11%。印度当局表示,若资本流入继续剧增,可能会采用类似巴西的积极管制措施。对于中国来说,大量热钱流入也使人民币面临不小的升值压力。对此相关部门已经提高警惕,加强对跨境投资和融资活动的监控。

全球市场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全球化 货币政策 工具

一、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1.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概述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但是由于缺乏发达金融市场以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利率操作工具,所以传统上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仍以货币数量的控制为主。中国人民银行主要的政策目标虽是压抑通货膨胀,但是来自政府财政政策的干扰,使此目标常常无法达成。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IMF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而非以存款准备率来调节市场流动性。

“货币政策统一指导方针”是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的报告,稳定物价被认为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目标,但是中国人民银行也常受到政府单位的干预,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也不例外。由于缺乏良好的货币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进而平衡目标汇价与市场价格之间的价差。

2.干预性的汇率政策

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由2002年的8比1,一路升值到目前的6.7比1,升值将近巨大。仅在2006年人民币就升值8.4%,实质汇率也升值14.6%。在同时期,人民币兑欧元则虽升值不明显,但实质汇率也呈现较高的升值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何我国从欧盟进口商品持续增加。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主要理由分析如下:首先是油价虽然略为回档至49元/每桶,但是近来的平均报价又回到57元;其次,美元对欧元持续的弱势连带造成人民币的强势;第三,银行间的短期利率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持续维持强势人民币的政策导致了通货准备与黄金准备的缓步上升,代表资本内流的情况缓和下来,为了要弥补这种趋势,人民币必须强势。但是强势的人民币会导致我国产品竞争力的下降。最近政府对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工业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因素提出质疑。整体来看,人民币汇率近年来持续在走强,如果国际收支的情况不变,则这种情况将持续下去。我国的汇率政策在近几年有重大变革。首先,2005年2月起,由原本以参考美元为主的管理式浮动制,改变成以美元与欧元为一篮子参考货币。人民币的汇率参考指标中的美元与欧元的比率是9:1左右,之后逐渐增加对欧元的比重,到2010年2月以前,欧元比率已经增加到40%。近些年,中国人民银行更进一步将欧元的比率调整至45%,使得美元仅占55%。由此趋势可知,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的汇率将采取升值的做法,期望能降低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冲击。

二、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运用

传统上,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数量的方式可分成三种:存款准备率、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而其传递的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货币操作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中国人民银行目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下列几种,包括存款准备率,重贴现率,再融资操作(Refinancing Operation),公开市场操作,外汇市场干预,中国人民银行公债发行,直接货币数量控制等。

1.存款准备率

由于存款准备率升降对于货币供给量有极大的影响,故中国人民银行并不常以此为政策工具。然而由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尚未能够利用利率工具来调节货币需求,必须采取直接控制货币数量的方式以稳定物价。这也解释为何存款准备率在我国的货币操作工具上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自1998年以后,存款准备率调整了多次。其趋势是先升、后降、再升。1998年到200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率由7%调升到10%。之后持续往下降,以提高银行业流动性。到了2010年9月降到2%的历史新低。而随着石油美元的流入与经济的成长,银行存款持续上升,存款准备金也随之提高。为了冲销银行资金过多的情况,自2010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调升我国银行在非当地银行的负债的存款准备率,由2%上升到3.5%,之后配合人民币的升值,一路调高。到了2011年9月又调到与199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准。这种利用数量工具来控制货币供给的方式,在我国目前的情况还算相当成功。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月平均余额由2006年10月份的7800亿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3月的11340亿人民币。

目前除了非信用组织外,所有的我国信用组织都必须提存款准备金。在信用组织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从事银行业务的执照后,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无息的往来帐户,库存现金最多仅能占存款准备金的25%。

2.重贴现率

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所导致的利率政策不一致及无效率一直我国的特色。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重贴现率被设定在60%,而2010年以后因为通货膨胀开始获得较佳的控制,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陆陆续续降低其重贴现率,目前重贴现率为10.5%。

3.再融资操作

再融资操作即国内的担保融通放款,其利率与国内的短期担保融通放款利率类似。中国人民银行从事再融资操作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清算体系不会因为银行的流动性不足而被中断。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融资操作依照抵押品的品质可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抵押清单(Lombard List)上认可的证券为抵押担保贷款,这种贷款以短期为主,例如当日(intraday),隔夜(overnight),与Lombard贷款(可分固定利率与拍卖利率两种)。由于这类抵押品为中国人民银行事先认可,所以贷款发放的速度快,通常在1小时内即可核贷。第二种是以金融机构保证的商业本票为抵押的融资。由于担保品需要鉴定过程,因此核贷的速度较慢,一般约需20天左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