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1号)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行政区划分为五级。

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可以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由国家土地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由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

第五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第六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二)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自上而下,上下结合;

(四)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

(五)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六)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七条国家应当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标准和规范。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第八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必须准确、可靠。规划基期各类用地面积应当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面积确定。规划用地分类应当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为基础。

第十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是:

(一)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

(二)编制规划方案;

(三)规划的协调论证;

(四)规划的评审;

(五)规划的报批。

第十一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一般为十年至十五年,同时展望远景土地利用目标。

第十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应当分阶段安排实施,重点确定近期规划目标。近期规划一般为五年。

第十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作局部调整的,由编制该规划的人民政府决定,并将调整方案报批准该规划的人民政府备案;需作重大修改的,由编制该规划的人民政府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规划的机关批准。

【章名】第二章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十四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一)在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二)协调各部门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三)逐级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用地的区域布局;

(四)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省级规划应当实现省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点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地级规划应当重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合理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范围。

第十五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主要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析土地利用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阐明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确定规划目标。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供需趋势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远期和近期目标;

(三)土地供需分析。分析现有建设用地、农用地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预测各类用地可供给量;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业发展规划对用地的需求,预测各类用地需求量;根据土地可供给量和各类用地需求量,分析土地供需趋势;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根据规划目标、土地资源条件和区域生产力布局,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业用地规模、重点土地利用区的区域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布局;

(五)编制规划供选方案。根据土地利用调控措施和保证条件,拟定供选方案,并对每个供选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推荐方案;

(六)拟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六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规划文件;

(二)规划图件;

(三)规划附件。

第十七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件,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规划文本的内容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前言。应当简述编制规划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应当简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规划目标和方针。应当简述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展望远景土地利用;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应当简述各类用地数量、结构变化,各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原则,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土地利用区的规模、布局;

(五)规划指标分解。应当简述根据上级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平衡土地需求的意见,提出各类用地控制性指标的分解方案和依据;

(六)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规划说明的内容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二)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三)编制规划过程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包括基础数据来源,重要规划指标和用地布局调整的依据,供选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评价,推荐方案的理由,实施规划的条件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属于修编规划的,还应当说明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修编规划的必要性。

第十八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应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规划图件比例尺:部级规划应当为1∶400万,省级规划应当为1∶20万~1∶100万,一般应当为1∶50万;地级规划应当为1∶10万~1∶50万,一般应当为1∶20万;地级以上城市城乡结合部图件比例尺应当适当放大。

国家和省级规划图件应当反映土地利用地域划分、重点建设项目和重要土地利用区的布局、城市规模等级。地级以上城市的规划图件应当反映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和规划建成区范围。

第十九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件,应当包括专题研究报告和其他有关规划的图件资料。

专题研究报告应当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分析、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衔接分析等。

【章名】第三章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条县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一)根据上级规划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各项指标;

(二)组织划分土地利用区,重点是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农业用地区等,落实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和布局,为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乡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一)按照县级规划要求,将各类用地指标、规模和布局等落到实地;

(二)将农业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等落实到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

第二十一条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主要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确定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任务;

(二)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分阶段任务;

(三)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四)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五)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落实到乡、镇;

(六)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应当在分析乡、镇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土地利用区的途径和措施。

第二十二条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区依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原则确定。

各地应当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状况,因地制宜地选定土地利用分区的类型。

第二十三条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规划文件;

(二)规划图件;

(三)规划附件。

规划文件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其主要内容按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确定;乡级规划可以简化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内容。

规划图件应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件比例尺:县级规划应当为1:2.5万~1:10万,一般应当为1:5万;乡级规划应当为1:1万或者1:5000。县、乡级规划图件应当反映各类土地利用区、重点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

规划附件应当包括专题研究报告和其他有关基础资料及图件资料。

【章名】第四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审和报批

第二十四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进行评审。

第二十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审,应当符合下列标准:

(一)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二)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得到落实;

(三)各业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充分,调控措施可行;

(四)土地利用分区科学、合理;

(五)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紧密衔接,控制到位;

(六)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得到落实;

(七)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符合要求,论述清楚;

(八)规划图内容全面,编绘方法正确,图面整洁清晰;

(九)采用的基础资料准确、可靠。

第二十六条评审合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综合平衡和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依照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并报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自上而下,逐级审批。因特殊情况,下级规划确需在上级规划批准前审批的,其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必须符合上级规划确定的原则和控制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

第二十八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批,应当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二)规划图件;

(三)规划专题报告;

(四)其他必需的文件、资料。

第二十九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第三十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公告。

【章名】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各地为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可以结合实际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结合行业特点编制行业用地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参照本规定执行。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表土;水土保持;保护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1表土资源的重要性论述

表土层是指接近地面的土层。一般厚度15~30cm,植物根系密集,有机质含量较高,生物活性强,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肥力较高。

据研究,形成1cm厚的表土需要100~400a,农业专家认为,在农田中,形成25cm厚的表土一般需要200~1000a,在林地或牧场,形成同等厚度的表土需时间会更长。自然表土覆被能够提高土壤发育初期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土壤形成过程、植物生长以及农业利用。表土回填能够增加主要有机质含量、改善营养状况,还能提高新生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引入有意的土壤微生物促进植物的生长。相关研究表明表土是土地恢复的重要基础,如果在工程中能够保证充足、优质的表土,将缩短土壤的熟化期,迅速恢复重构土壤能力,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民间也有“一碗土、一碗粮”的谚语来说明了表土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又由于疏于管理而被人忽略,造成表土资源的大量流失。

2鄂尔多斯市土壤特点

21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成鄂尔多斯良土资源有限、表土层薄鄂尔多斯深居内陆,受海洋气流的影响微弱,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各地气温日差较大,一般都在11~16℃。土壤在形成发育的过程中,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的温度剧变,岩石的“机械分化”、“崩解”作用进行强烈,而岩石经风化后的土壤母质的化学变化破坏作用极其缓慢,所以导致风沙土广泛分布占到鄂尔多斯土壤总面积的4858%;棕钙土占到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88%,栗钙土占到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18%。从全市的土壤营养来看,表土层厚度仅为0~20cm,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仅为05699%,按照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指标仅为6级。对于土壤资源缺乏的鄂尔多斯来说,土壤资源十分宝贵和脆弱,表土资源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2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壤肥力的下降

全市总土地面积86752km2,其中严重水蚀面积47298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45%,风水蚀交互作用面积5194km2,2项合计62495km2,占总面积的7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据准格尔旗典型测定,每年因水土流失,坡地一般要损失表土层145cm。全市每年向黄河输沙15亿t,相当于流失氮18万t,磷225万t、钾300万t。

3鄂尔多斯市开发建设项目表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更明确规定对生产建设活动所占用土地的地表土应当进行分层剥离、保护和利用,做到土石方填挖平衡,减少地表扰动范围。在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也要求进行表土剥离和保护。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基于成本、操作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都未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表土剥离。其中表土可自用的项目,包括管线开发、露天矿开采、道路修筑等项目占到全市开发建设项目的75%,绝大多数项目都未进行表土剥离和保护,但为了达到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标准还需要从其他地方重新购买表土完成绿化工作,造成了表土资源的循环浪费。有些开发建设项目虽然进行了表土剥离,但未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造成了表土资源的流失。

4表土剥离的可操作性探索

41划分表土剥离类型

鉴于鄂尔多斯地区特殊的土壤特点及表土剥离的可操作性,划分如下类型: 表土层厚度低于10cm的土壤可不进行表土剥离; 表土层厚度大于10cm的必须进行表土剥离; 对于占用耕地的,无论表土层厚度多少都必须进行表土剥离。

42在水土保持方案中要详述土壤类型和特性

在编写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第四章项目区概况中要详述项目所占土壤类型、表土层厚度、不同土层用途等进行论述,为后续表土的利用和保护设计提供客观依据。

43对于适合剥离的表土类型要进行表土剥离方案设计

设计方案中要明确剥离工艺、存放地点、保护措施、表土用途等,为建设单位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水土保持监理和监测工作提供工作依据。

44加强宣传,提高建设单位保护表土资源的意识

企业不愿意进行表土保护只是单纯的从剥离、运输、保护土壤的成本来算账,根本没有考虑项目建设造成表土资源破坏、土地复垦能力下降所带来的长期危害,所以要加大宣传,使企业具有保护表土资源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孙礼.关于保护和利用表土资源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0(03):4.

[2]谭文忠,韩春丽,吴次芳,等.国外剥离表土种植利用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2013(12):23.

[3]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一册[M].现代出版社,1994,8.

[4]朱先云.国外表土剥离实践及其特征[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9.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调运背景知识,确定区域位置

利用经纬网图,以及地理事物的形状、轮廓、分布、文字等信息判断地理位置。近些年高考地理综合试题大多以经纬网图(如例1、例2、例3)为信息载体。经纬网是表示绝对地理位置的,因此熟练掌握经纬网图的判读和应用是空间定位的基石。

除明确经线、纬线的特征,经度、纬度的划分,东经度、西经度的判读外,更要牢记重要经线和纬线穿越的地区,熟记从0°经线和纬线开始每隔10度的经线和纬线穿越的地区和主要地理事物。除利用经纬网定位外,还可利用试题图文中的其他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如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和形状、气候或自然带的分布、海岸线轮廓、洲界或国界的轮廓和形状、主要地理事物分布的位置,以及文字信息等。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准确定位,才能调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准确作答。

二、阅读图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

从近些年高考地理试题可以看出,综合题通过图文材料为考生提供的信息,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却隐藏在图文或所反映的区域之中。这就要求考生能够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因此做题时考生必须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提炼和整合与试题有关的信息,绝不能背离图文材料而高谈阔论。

例1 (2014年安徽卷第34题)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材料解读】“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说明不同的药材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要成为药材大省,必须具有多样的自然环境;“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说明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多种中药材的生长,自然界本身就生长着多种中药材,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说明甘肃省近年来依托中药材,通过技术投入,中药材的加工能力提高,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地图信息】利用经纬网图可以确定甘肃省的经度和纬度范围,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利用一月0℃等温线可以确定其热量状况,其大部分地处温带;利用年等降水量线可以确定其干湿状况,其地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利用主要地形区确定其地形特点;再联系其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其他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确定其相对位置、交通位置和民族特色等。

【设问信息】试题中的三问由易到难,考查目标层层深入,考查能力逐步提高,体现了试题的层次性。笔者认为该试题经典之处在第1问,即“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这是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目标的充分考查,通过地图中的信息能够很好地获得其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热量带)、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特别是其相对位置,体现了其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和多样性(结合部、交汇处),给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也是对考生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述能力的全面考查。第2、3问主要是对“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目标的考查,考生能够利用试题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结合影响中药材种植的因素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考生要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思路导航】试题材料和图中提供了许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要从材料和图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并用地理术语规范表达,千万不要背离材料和图而高谈阔论。一般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热量带)、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特点。从影响中药材的区位因素中探寻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即从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其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和多样性)、种植历史、劳动力、产品质量、市场需求、交通、加工技术、政策等方面探寻其区位优势。一般一个主导产业的兴起都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其产品的深加工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之间、92°E~ 109°E之间;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自然区的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比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多);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交通便利);中药材加工技术的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把握行为动词,明确答题思路

从这些年全国和各省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出,在综合题中用到了诸如“列举”“分析”“说明”“描述”“简述”“评价”“论证”等行为动词,甚至一道题中的几个设问也用到了多个不同的行为动词。考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行为动词的具体要求,才能“对症下药”。

例2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如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思路导航】该试题用到了两个“分析”和一个“说明”。“分析”是把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分成较简单的几个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通过阅读图文材料,从图文材料中摄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联系影响沼泽形成、河流含沙量多少的因素分析作答。利用经纬网图中的纬度位置可以确定该区域纬度高,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地表水蒸发量小,下渗量小;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反映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势特征、河流的流速和侵蚀作用的强弱,从而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多少;利用图中河流的流向(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和流经的纬度带(中高纬度)可以推断该区域的河流具有凌汛现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鄂毕河流经大面积的沼泽地带,由于沼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鄂毕河河口水中营养物质较少。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有地形(要能蓄存水分)、气温(影响蒸发量)、冻土层(水不易下渗)、水源(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等;影响河流含沙量多少的因素有地形(坡度越大,河水流速越快,侵蚀作用越强)、植被覆盖率、地质状态等。

“说明”是指解释清楚、解释明白,不仅要说,还要说明白(有所解释)。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给出了影响鱼类丰富程度的因素。“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一般河流侵蚀作用越强,搬运和沉积的泥沙越多,河水中携带的营养物质越丰富;沼泽的吸收作用越强,流经沼泽的河流携带的营养物质越少。“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一般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越高,浮游生物生物量越大,鱼类资源越丰富;水温低,鱼类存活率低,生长慢。

【参考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四、紧扣关键词语,探寻准确答案

关键词指的是地理综合试题中最紧要的词语,如“最主要的”“正确的”“自然原因”“主要因素”等。关键词一般告诉考生“这是什么”“这在哪里”“什么季节”“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地理事物的性质”“什么原因”“什么现象”等,只有紧扣关键词,才能明确思维方向和答题要求,探寻准确答案。

例3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在如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思路导航】第(1)题要紧扣“沙源”,理清“沙源哪里来?”和“沙源如何来?”。“沙源哪里来?”题干中“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即沙从黄土高原而来。“沙源如何来?”风沙源地即西北季风携带沙尘在此沉积;冬春季节,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稀少,河流流量减小,河床。第(2)题紧扣“冬春季节”,即该季节H县城盛行西北季风;紧扣等高线地形中H县城的“地形特征”,河谷大致由东西到西北―东南走向,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又位于峡谷地带,导致狭管(峡谷)效应,使风速增大,形成风口。

【参考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五、运用地理术语,科学规范答题

综合题一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事物的不同层面设置问题。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采用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综合等思维方法,围绕“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问题,再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

如,开放性试题让考生答题时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给考生一个发挥创新的空间。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如下:

(1)认真审题,有针对性解答。这种试题往往出现“赞成不赞成”“合理不合理”“可行不可行”“是否应”“两种不同的观点”等关键词,还有一些限制词、隐含条件等,考生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写出相应的理由。

(2)尽量用地理名词和术语表述。如例1中“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中的“过渡带”“结合部”“交汇处”等。

(3)答案要言简意赅。如果对问题把握的比较准确,可以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你的观点;如果对问题没有太大把握,应尽量多答几个要点,力求完整;对把握不准的地理区域、地理事物等不要乱写,可用“该地”“该河流”“该湖泊”“该气候类型”等词称述,以免露了马脚,而弄巧成拙。

(4)答题要有层次性和条理性。把最主要的原因和论点写在最前面,用1、2、3等序号将知识点或论点分开,切记不要像写小论文一样,把大量的文字堆积在一起。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收购储备;GIS;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空间数据库

随着天津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的不断推进,滨海新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伴随而来的是滨海新区建设项目数量增长快,房地产市场更加活跃,土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状况。特别是去年滨海新区建立了土地集中交易日制度,土地收购整理储备管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土地开发和土地交易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把滨海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地发挥、利用起来,加强监管,规范运行,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利用全程检测体系,科学、有效地做好土地整理储备、土地开发和土地交易的管理工作,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将土地资源优势有效的转化为招商优势、建设优势、以及管理上的优势成为滨海新区土地整理储备管理工作者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前,滨海新区的土地整理储备、开发、交易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对土地整理储备、土地开发和土地交易各环节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数据没有进行系统化整理,数据更新滞后,查询统计工作量大且效率低,对整理储备土地信息、土地开发信息和交易信息缺乏定量定位分析,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应对重要紧急情况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一、平台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滨海新区土地资源管理平台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需要实现多重功能,为更好实现系统设计的目标,采用了众多先进技术,下面针对其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作简要介绍。

第一,组件式GIS技术,组件式GIS的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实现不同功能。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非GIS控件之间,可采用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

第二,数据的无缝集成技术。在GIS应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的无缝集成是比较关键的,只有实现了数据的无缝集成,才能真正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分离,为功能的集成打下基础。这样通过多源数据无缝集成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原数据格式的前提下实现对不同格式、不同来源数据的访问。这将为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提供基础的功能支持。系统将统一管理滨海新区范围内的各种空间数据,包括测绘基础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地籍数据等,能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录入、编辑、转换、分析、输出等操作,具有强大的图形自检功能,做到图文一体化,提供专题空间数据服务。

第三,基于ArcSDE技术的数据管理。ArcSDE是一个先进的空间数据服务器软件。它可以为任意的客户端应用,提供了一个在DBMS中存储、管理和使用空间数据的通道。其具有高性能的DBMS信道、开放的DBMS支持、GIS工作流和长事务处理、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模型等特点,支持企业级GIS的开发与应用。

第四,数字权限控制技术。中心内部大量数据信息都属于资料,为保证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防止病毒入侵、非法访问、恶意更改毁坏,系统采取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此外为了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和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系统应进行各种级别的权限控制,并具备审核功能,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情况和操作过程,以备日后查询。

二、滨海新区土地资源基础平台系统分析

滨海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要求能够对滨海新区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及基础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土地的收储让业务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统计,能及时了解新区土地收储及供应情况,为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平台应能实现土地的地理信息图形文件管理、土地现状及利用图显示、查询、统计分析、地图输出以及数据管理等功能。通过了解滨海新区土地收储及供应的业务内容,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土地资源基础平台的详细需求。结合需求分析,采用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心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将业务流程转化成数据流程,为系统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奠定基础。

三、滨海新区土地资源基础平台的设计

滨海新区土地资源基础平台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系统分析,按照系统设计的原则和目标,选择合适技术、平台及开发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在本部分中先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进而进行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和空间数据库设计。

基于已有的GIS软件平台,采用通用的软件开发工具进行集成二次开发,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这样既充分利用了GIS工具软件对空间数据库的分析和管理功能,又可以利用其它可视化开发语言具有的高效、方便的编程优点,集二者优势,大大提高平台系统的开发效率,又使系统具有良好外观效果,强大数据库能力,并且易于移植、可靠性好、便于维护。

系统开发具体步骤如下:

1.系统需求分析与模型的构建

通过用例来收集和管理需求:认真、细致地分析业务工作流程,通过使用标准建模语言UML,描述出用例图,画出现行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并将这些模型信息反馈给用户,经共同讨论后确定。然后再根据用户的目标需求,构建应用模型,以便获取用户准确的应用需求,估算成本与效益。

该阶段需要完成项目开发计划书和需求分析说明书。

2.原型构建

根据用户确认的应用模型和相应的数据流程,快速构建应用程序原型,通过原型,用户能直观、全面地了解到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是否与用户的理解一致,是否符合用户的目标要求,从而减少沟通上的歧义,最大限度上地确定用户需求。

3.系统概要设计

根据系统模型和数据流程图设计出用例图、系统功能结构图、模块划分结构图,定义出系统类图、对象图(根据对象化的方法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对象划分和系统结构以及模块划分);涉及用户接口、系统内部接口、系统代码;设计数据库结构以及进行用户运行设计、安全性设计、维护设计等。

4.系统详细设计

系统概要设计完成后,进入系统详细设计阶段。系统详细设计包括:包图、顺序图、合作图、状态图、系统结构图、数据机构描述表、数据元素描述表、数据结构图、模块描述表、系统流程图等。

5.系统的分布实施

系统详细设计完成后,根据状态图、构建和配置图进入系统编码和系统调试阶段。大致步骤如下:建立用户机器操作环境:根据详细设计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划分方式,建立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级用户,并设置用户口令。设置用户的操作环境(用户环境、用户资源等)。1)建立用户数据库:根据用户的划分情况、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元素描述表建立用户数据库。2)建立菜单:根据自系统的划分方式,建立用户菜单及其各级子菜单,并且给使用这些菜单的用户授权。3)建立操作界面:利用开发工具,建立各个模块的用户操作界面,并且与用户研究,从而建立最佳的用户操作界面。4)完善模块功能:根据需求和建立模块的目标,完善各个模块的各种功能,并完善各模块间的联系。5)编制各种报表:在本阶段中软件开发人员要随手记好编程笔记,及时整理成模块开发卷宗纪要、完成各子系统的测试计划和简要用户操作手册。6)系统测试:首先进行模块测试,然后联合测试。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利用白盒法和黑盒法进行测试。7)系统的试运行和文档的编制:各个子系统经过测试后,投入试运行,并对整个系统进行联调,监测参数传递的正确性和数据的共享情况,总体测试完成后,把系统移交给用户使用。

四、结论

本文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现状及特点,结合目前滨海新区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收储让工作现状,围绕平台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系统功能需求出发,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建立系统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及数据库,实现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资源基础平台的开发目的。通过初步应用,平台系统的开发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满足了土地利资源信息管理及土地收储让工作的日常需要,实现了对土地资源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管理,提高了土地收储让工作的管理水平,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通过平台系统的开发设计,将GIS及数据库等技术运用到土地资源管理业务中,极大方便了土地收储让业务工作的进行。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系统应用GIS技术及空间数据库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将他们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方便了各种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进行。

2. 系统打造面向滨海新区土地整理储备的协同办公、过程监控、宏观统筹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的图、文、表、管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滨海新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3. 系统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土地资源数据及收储让工作流程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对土地收储让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并可提供相关图件和分析统计成果,为新区政府制定各种城乡建设规划及土地利用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丹,郑坤,彭黎辉.组件技术在GIS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 27 (3):263~266

[2]王丽萍,邱飞岳. 基于Internet的土地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 (7): 62~64

[3]刘春,陈能,奚长元.面向土地利用现状的GIS空间数据库构筑[J].测绘通报,1999 (4):20~22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据中心 功能整合 技术问题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作为一项国家行政审批的一项管理活动,涉及到土地开发、矿产开发、土地监察、工程测绘等方面,其管理活动需要大量的地理空间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处理是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本文以数据中心为基础,探寻基础平台构建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系统平台的实现。

1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技术问题

1.1 功能整合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在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在未来,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在一个平台上构建所有业务系统,适应所有业务的变化。在这个系统平台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将业务数据信息输入到系统平台里,从而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系统,使得所有产品的开发都变得模块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产品的开发也变得愈加简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功能整合是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最高境界,这是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研究方向。经过功能整合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操作人员只需一次数据输入就能实现数据共享,所有的数据处理、业绩考核等都能在系统上自上而下地进行,所有业务都能在系统上高效地完成。

1.2 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包括不同GIS间、不同类型数据、上下级数据中心的整合。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中常用的GIS是ArcInfo、MAPGIS、MapInfo,这三种GIS中存放的数据格式不同,无法在数据库中实现数据共享,而通过文件转换的数据共享又非常麻烦,不适合大批量的数据处理和共享。在这个数据整合处理上,可以在GIS与数据库之间增加一个中间层,也就是格式转换层,所有的GIS在进入数据库之前都经过这一层进行格式转换,而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时也经过该层转换成适合GIS的数据格式,这样实现不同GIS间数据的无缝对接。

在不同类型数据整合上,由于这些数据皆具有空间性,所以可以将不同格式的数据划分到不同的图层上,然后再根据数据自身的空间对应作用进行叠合。在上下级数据中心的整合上,可以以比例尺进行分类,比例尺越小,数据的综合程度越高,县-地-省-国家这四个层次的比例尺依次减小,不同层次上的数据有不同的用途,如:县层次上的大比例尺数据主要运用于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最上层的国家小比例尺数据主要运用于远景和土地规划。不同层次的比例尺数据以数据抽取或是空间控制点形式实现数据交换。

2 基础平台构建

由于国土资源管理中有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日常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这样就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处理、共享等,操作人员在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上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并运用系统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获取办公需要的数据,从而有效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办公的网络化、自动化,利用信息系统监控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监控审批业务的运转状况。采集数据并进行高效处理,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信息。

2.1 系统构建原则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的构建应以实用性、可靠性、标准性、经济性、扩展性等为原则,根据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一个满足多种业务管理功能的系统,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网上化、信息化、自动控制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硬软件的配备以操作简单、维护简单为原则,使得相关工作人员能很快上手,运用信息系统进行国土资源的管理。

2.2 系统组成部分

从结构上来说,基础平台可分成应用层和信息层,这是从软件的功能上构建的;从数据的安全上来说,基础平台分成内部网和外部网两个组成部分。在应用层上,GIS应用系统、MIS应用系统、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综合事务处理系统、地政管理系统等;信息层主要有数据库、GIS格式转换层、备份库等。从数据安全上来说,内部网就包括MIS应用系统、综合事务系统、地政管理系统、GIS应用系统、GIS格式转换层、统一数据库等部分;外部网包括备份库、GIS格式转换层、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

2.3 基础平台的实现

如图1所示为基础平台的框架结构,这个系统中的GIS格式转换层可以实现不同GIS间的数据共享,在数据录入中,格式转换层将数据的格式转化成数据库的统一格式,在数据调用中,格式转换层又能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格式转换成该GIS系统中适用的数据格式。数据库是整个基础平台的核心,其又可以分成安全库、管理库和数据库,安全库专门存放用户信息,管理库存放系统的元数据,数据库包括信息库和公共库,分别负责国土信息数据和公共信息。比如说,在公共库中存放接口信息、代码信息等。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IS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其在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上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新风象。本文简单阐述了基础平台构建中的数据整合和功能整合问题,并就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简单阐述,初步规划了基础平台的框架结构,希望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史辉.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9,25(11):46-49.

[2]刘伟宏,胡向荣.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整合初探[J].浙江国土资源,2008(09):42-43.

[3]杨先洪.贵州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