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度包装危害

过度包装危害

过度包装危害

过度包装危害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有水泥生产企业5000余家,规模以小微型企业为主,约占72%。从业人员约60万人,其中接触粉尘人数约20万人。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各环节均会产生粉尘,原料预均化、运输、粉磨、生料均化、水泥粉磨,以及水泥包装与储运过程,均会产生大量粉尘。少数大型企业的除尘技术装备成熟,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较高,粉尘危害基本能够控制,而大多数企业在原料运输、水泥包装和人工装车岗位的粉尘危害突出,且未得到有效治理。

2013年5-8月,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对全国31家水泥生产企业粉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粉尘浓度严重超标。原料均化运输岗位总尘浓度为1.40~574.68mg/m3,最高超标71.84倍;呼尘浓度为0.90~441.39mg/m3,最高超标110.36倍。包装岗位总尘浓度为4.07~462.73mg/m3,最高超标115.68倍;呼尘浓度为1.70~115.53mg/m3,最高超标77.02倍。装车岗位总尘浓度为3.17~52.47mg/m3,最高超标13.12倍;呼尘浓度为2.23~41.63mg/m3,最高超标27.75倍。

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水泥生产企业在粉尘防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运输、包装与装车等工艺设备和技术落后,防降尘效果差。主要表现为原料均化运输无吸尘、除尘的防护措施,运输皮带、转接处落差大,包装和装车岗位除尘系统设计不良、维护不够,包装机漏灰率高、掉袋有余灰喷出、包装袋质量差导致灌装出现泄漏。除尘器密闭不良、风量不足,接包机、正包机、清包机、装车机和皮带运输等关键产尘点无吸尘装置等也导致除尘效果受到影响。

企业严重忽视对职业卫生管理。不少水泥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职业卫生工作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不了解《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责任要求。多数中小微型企业没有建立职业卫生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开展粉尘浓度检测和对接尘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多数企业为接尘人员提供的个体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些企业甚至仅发放纱布或棉纱口罩;部分企业在包装和装车岗位使用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公司采取粗放式管理,只注重产量,不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不提供合格防尘用品。

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是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不到位,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实施率低,职业卫生监管覆盖面和监管力度不够。

防范粉尘危害

鉴于水泥生产企业粉尘危害的严峻形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求,从2013年11月份起,各地区要用一年左右时间,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各水泥制造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进行技术改造,凡达不到要求的,要责令限期改正;到2014年5月底没有达到防尘工程治理要求且粉尘浓度超标的,一律责令停止产生粉尘危害的作业;到2014年10月底仍达不到要求的,要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水泥生产企业的粉尘危害整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泥生产企业要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水泥制造企业要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要求,建立并层层落实粉尘危害防治责任,依照有关规定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并公布粉尘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加大粉尘危害防护设施、个体防尘用品的投入,为从业人员配备合格的防尘口罩,并监督其正确佩戴与定期更换;加强粉尘危害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确保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依法履行职业病危害后果告知义务;依法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并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过度包装危害范文第2篇

运输包装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商品,防止在储运过程中发生货损货差,并最大限度地避免运输途中各种外界条件对商品可能产生的影响。运输包装测试是对运输包装进行检测,检测方法通常是在实验室内,通过模拟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危害(一般包括振动、冲击、压力、高低温/湿度环境),预先对运输包装件进行模拟试验,以检测运输包装是否能保护好内装物,从而不断对产品的自身特性、结构以及选用的包装方式、包装材料进行改进,直至使包装设计达到尽量科学。

国际安全运输协会(ISTA),在60年前率先提出了包装性能测试和认证的概念,如今其测试程序和认证计划处于运输包装的最前沿。该机构了一系列的标准以及测试程序和测试项目等文件,作为对运输包装安全性能进行评估的统一依据。当某一包装设计通过ISTA测试后,基本上可以保证这个包装件能在连续的运输环境下,不会受到可预见的因素危害,从而对产品起到有效的保护。现在,ISTA又成立了可持续解决方案分组委员会,专门推动包装的可持续发展。

ISTA运输包装测试程序和项目,具有广泛的模拟性和很强的实用性,为实现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提供了一把尺子,帮助他们找到最佳的运输解决方案,将包装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结合,为包装可持续发展助力。ISTA测试程序和项目分为七个系列,见表1。

这七个系列的所有测试项目和程序,尤其是前3个系列,是根据对物流环境的模拟程度不同进行划分的。其中,最能模拟实际运输环境的是三系列试验程序,较为常用的有3A和3E;能最快发现问题的是一系列试验程序中的1A和1B,因为这两个试验程序虽然简单,但是其测试项目具有浓缩性,将一般的物流危害进行了高度概括,且试验成本低廉,试验时间短,易于操作,能最快发现问题。下面就将上述4个试验程序进行一些简要介绍。

(1)1A试验程序。适用于质量不大于68kg(150磅)的单个包装件的整体性能测试,可用于评估包装件的性能,比较不同的包装及产品设计的性能。

(2)1B试验程序。适用于质量超过68kg(150磅)的单个包装件的运输试验,可用于评估包装件的性能,比较不同的包装及产品设计的性能。

(3)3A试验程序。3A试验程序是对以包裹形式运输的单个包装件进行综合模拟测试,适用于以单个包装运输的4种不同类型的包装件,分别是标准型包装件、小型包装件、扁平型包装件和长条型包装件,包括空运和陆运,用于评价包装件在包裹运输和搬运过程中承受振动、冲击等危害的能力。

过度包装危害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85-02

为了贯彻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对某油漆厂工作场所防护设施改造后,生产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评价内容与方法

1.1评价内容 该项目为工作场所防护设施改造工程。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了解建设项目的工程概况,确定评价范围;通过生产工艺的分析了解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产品及产生的有害因素的类别,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区域和地点,筛选评价因子,确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析职业病危害程度和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防尘、防毒、防噪声)及其效果。

1.2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检测与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工艺分析及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岗位进行监测,用所得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国家有关规范、标准逐项检查建设项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做出定量评价;对建设项目中固有危害性、作业工人接触时间进行分析,确定工人接触职业危害的程度,从而对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进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定点短时间(15min)采样,每个监测点测取3个生产周期的数据;在推断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作业人员停留时间较长的重点岗位进行了全日8h连续监测。

1.3 仪器设备FM2000型便携式气相色谱仪、SP3400型气相色谱仪、7230型分光光度计、TWA-300H型低流量空气采样器、XQC-15E大气采样器、HS628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TY-9900型热球微风仪、TY-9700型数字温湿度计、DYM3型空盒压力表。

1.4职业卫生学调查

1.4.1工艺流程 原料乙二醇丁酯、二甲苯、硅酸铝等,经人工投料,进入配料罐;再人分散机内,通过机械搅拌,借叶轮的高速旋转使漆浆得到充分的循环和翻动;漆浆进入研磨机后,依靠研磨介子在冲击和相互滚动的冲击力和剪切力进行研磨分散,完成细分散过程;加入漆浆、漆料、甲酸、乙酸等溶剂,再经搅拌机搅拌均匀,通过过滤器过滤;最后包装为成品油。

1.4.2主要职业危害 根据生产原料及工艺分析,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甲苯、甲醛、甲醇、丁醇、甲酸、乙酸、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噪声等。

1.4.3工业卫生技术措施 该生产车间分为四个单元,即预混单元、研磨单元、调漆单元、包装单元。在原有的生产单元内仅安装有轴流风机,进行排风,无送风系统,工作场所空气的换气次数仅为每小时4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有效地扩散。

本次防护设施改造是在各生产单元增加排风机组,并新安装了系统送风装置,形成系统送风和全面排风与局部排风并存的通风措施。使工作场所空气换气次数每小时达到8~10次。①预混单元:为敞开式作业,投料时危害因素浓度较高。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故在改造中安装了送风装置,增加4台轴流风机,并在操作岗位的局部安装了排风罩,加强局部排风。②研磨单元: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改造后新增加了一套送风装置,增加四台轴流风机。③调漆单元:为敞开式作业,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本次改造增加了送风装置和6台轴流风机,并在局部安装有移动式排风罩,加强局部排风。④包装单元:为半敞开式作业,原有机械排风设施,新安装了1套送风设施,增加轴流风机4台。

2结果与分析

该项目防护设施改造后,通过对的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进行的检测与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2.1毒物的检测结果 根据各工艺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对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进行了甲酸、乙酸、二甲苯、甲醇、丁醇、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甲醛等危害因素的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

由现场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得知:各岗位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2.2噪声测试结果 在对产生噪声的各工作岗位进行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各岗位噪声强度在62.5~75.0dB(A)之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3气象条件测试结果 通过对各主要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的检测结果看,各项指标能够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4作业人员日接触有害物质浓度 该企业作业人员生产方式均为定位操作,每日实际工作时间为7h。采用定点短时间采样检测值,推算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结果见表2。

3讨论

此次技术改造项目所涉及到的生产单元,在本次评价中,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表明其通风设施的防护是有效的。

该项目在确保各类防护设施有效运行、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全面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前提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能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过度包装危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卫生; 职业病危害因素; 水泥厂; 调查

为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摸清水泥厂生产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笔者对周口市2010年某合资水泥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指企业的基本概况,主要工艺流程,主要原料、配料及产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1.2 检测项目 主要有粉尘(包括水泥尘、熟料尘、石膏粉尘等):作业工人接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关键控制点定点粉尘浓度以及噪声强度(A声级)等。

1.3 检测方法 粉尘的检测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噪声检测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1.4 分析评价依据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 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

1.5 采样检测仪器 主要仪器有DFC-3BT型粉尘采样器,AKFC-92G型个体粉尘采样器,HS6288噪声分析仪和AE240型分析天平,采样、检测仪器在使用前经计量部门校准。

1.6 检测时间及频次 根据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变化情况等因素确定检测时间和频次。粉尘个体采样:每日一次(一个工作班),每次采样应为8 h,工作场所粉尘浓度过高时,可更换滤膜、进行1次以上采样,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粉尘定点采样:即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采样,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为15 min,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噪声检测: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选择3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每个区域选择2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应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进行测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某合资水泥厂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年产水泥400万吨。公司现有员工194人,其中生产人员95人。

2.2 主要原、配料及产品 主要原、配料为熟料、石膏、粉煤灰和炉渣。主要产品为散水泥和袋装水泥。

2.3 主要工艺流程 原料粉碎原料输送皮带配料混合料输送皮带磨机出磨均化库存包装或散水泥出厂。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等。主要分布在熟料库、磨机房、水泥库及包装等10余个岗位。

2.5 运行人员生产活动工时调查 皮带巡检工、石膏石破碎工、磨机巡检工、成品包装工实行三班二运转制度,时间段划分为8:00~20:00,20:00~8:00,在现场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平均为8 h。主要看皮带运行情况,根据中控室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上料速度。

2.6 粉尘检测结果 粉尘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结果显示,包装机包装工、 包装机机修工、库底皮带巡检工、磨机巡检工接触粉尘总尘浓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磨机皮带巡检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

2.7 噪声检测结果 本次在该厂工作场所内12个工段,44个岗位进行噪声检测,最大声强110 dB(A),最小声强58.6 dB(A),其中23个岗位不合格,合格率52.3%。噪声超标大的岗位主要有3号磨机房、粉磨工段北电机、2号库、3号库、4号库、5号库和6号库。

3 建议

某合资水泥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生产性粉尘和噪声为主,应给予重点治理。

3.1 粉尘的控制措施

3.1.1 产生粉尘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加强对设备跑、冒、漏尘的地方管理及维修。

3.1.2 石膏石破碎机、水泥球磨机、辊压机等产生粉尘的设备应每班清扫,事故性粉尘散落应及时清理,减少二次扬尘。

3.1.3 染尘的工作场所应当设置密闭的防尘工人值班室,每班打扫卫生,保持值班室干净整洁,如应设置专门的石膏石破碎工、皮带巡检工值班室。

3.1.4 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粉尘个人防护用品(防尘帽、防尘口罩等),并确保工人经常佩戴、正确佩戴。特别要重视水泥成品包装工的个人防护,防尘口罩滤膜必须定期更换。

3.1.5 工厂车间外空地上应安装自动喷水控制器并要经常使用,保证水源通畅,避免工厂内粉尘随风飞扬。

3.2 噪声的控制措施

3.2.1 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 h,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 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 h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 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115 dB(A)。

3.2.2 工作地点生产性噪声声级超过卫生限值,而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治理手段仍无法达到卫生限值时,可采用防噪耳塞、耳罩等有效个人防护用品。如石膏石破碎工、磨房巡检工、包装工必须戴防噪耳塞、耳罩。

过度包装危害范文第5篇

1原材料的危险有害因素

生产雷管存在危险因素的原材料主要有铅丹、硅粉、盐酸、硝酸、硫化钠、苦味酸等等,主要危险在于中毒、腐蚀等。如铅丹,有很强的防腐能力,常用作防锈颜料,也用作陶瓷的釉料、搪瓷的着色剂。因红丹有毒,在生产时要注意防护,在空气中最大容许剂量为0.15mg/m3。

2半成品危险特性分析

半成品的危险性主要在于存放,如服装不合格造成的静电过大,手机信号、火焰等,都有可能造成雷管半成品发生爆炸。

3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挤压、碰撞、静电等,造成半成品的燃烧或爆炸,造成人员伤亡。

4主要设备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机械设备有混药机、自动装药机、真空干燥器、卡口机、挤塑机等等,既有传动部件,又有静止部件。机械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体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场所环境(包括照明、通风)不良或作业场所狭窄、杂乱,操作工序设计不合理、交叉作业过多,交通线路不安全,物品堆放过高、不稳等,均有可能造成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高温烫伤、车辆伤害等伤害。

5储运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车间设有延期药库房、黑索今库房、半成品库房等危险品仓储场所。由于贮存和运输的不当可以引起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造成火灾爆炸。储存与运输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如:

①储存:

(1)因超存、超员作业,未遵守库房标识中安全要素表规定。

(2)未执行危险物品(“隔离、隔开、分离”存放的规定,造成不同危险级别的或不同性质的危险物品混存在一起。

(3)入库未按要求堆码,通道不畅。

(4)未设垛架,垛架高度不符合要求。

(5)库内引入火源(星)。

(6)库房通风不良、湿度大。

(7)避雷、防静电不可靠。

(8)搬运时未小心轻放、有拖、拉、摔、掷等作业现象。

(9)在库内进行打包、拆箱、翻包装、分包装等作业。

(10)机动车辆进入库区未戴防火罩;车厢不清洁,有其它杂质;车速过快;在距离库房2.5米以内装卸。

(11)消防器材配备不足,不能有效扑灭初起火灾。

(12)在库内设照明,而照明灯具、线路、开关等不防爆。

②人员:

(1)使用了不宜从业的人员。

(2)押运员不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常识,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未持证上岗。

(3)机动车驾驶员不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不具有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资质

③装卸作业:

(1)车厢内未彻底清扫干净,有砂石、金属颗粒、油渍、酸、碱和溶剂斑渍等情形而装车。

(2)不同危险级别的物品混装、混运。

(3)搬运时不小心谨慎,有冲击、摩擦、投掷、翻滚、拖拉、肩扛、踩踏等现象。

(4)超负荷搬运造成摔倒、跌落等现象。

(5)产品入库时,未按库房堆码要求堆码。

(6)产品出库时,装车堆码不整齐、超重、超高。

6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作业环境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触电。

生产过程中,如果在粉尘作业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硬化,丧失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或中毒。尘肺病是无法治愈的职业病。主要产生在原料粉碎、配药、混合、装药等工序中; 噪声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各方面影响及危害,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会使人听力下降,甚至耳聋;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诱发许多疾病。噪声主要产生在切纸及拉筒车间内;若电气设备选型、安装不规范,电路故障(如断线、短路、漏电、误合闸、误拉闸等),缺少接地或接零,或接地、接零失效,均可能导致人员触电、电气设备火灾爆炸以及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环境影响因素危险性分析

1自然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地理环境

厂房周围的环境对原料、半成品、成品、仓库等的影响非常大。

(2)气候因素包括:气温、雨水、雷电等

厂房设计和生产时考虑了夏季高温条件的影响。工房超出限定范围,应停止生产;雷管的生产对原料中含水量都有 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铝粉是遇湿发热易燃物质。所以原料库、半成品中转库、成品库等重要场所一定要做好防雨、防潮措施;雷电是自然界的放电现象。当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由于雷云电压高、电量多,并且放电时间很短,放电电流大,因而雷击电能很大,能把附近空气加热至2000℃以上。空气受热急剧膨胀,产生爆炸冲击波并以5000m/s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最后衰减为音波。

为了避免雷击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必要的灾难,保护企业正常安全生产。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在相应危险等级的工房上安装避雷防雷设施。防雷设计应严格按规范进行,选择可靠的避雷方式,接地电阻、安全间距均符合规范要求。企业的危险性建筑物:生产工房、烟火药库、半成品中转库、成品库等重要场所一定要安装防雷设施。

2 社会环境影响

雷管从原料到成品都具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性,生产企业有义务配合公安机关从源头上预防这些危险品经过不正当的途径流入社会。保证本企业只从合法企业购买质量合格的原材料。产品只销往有经营许可证的客户。

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

1) 对所有在职员工进行安全教育,让从业人员正确认识到危险品对社会治安的危害性,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应对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禁止危险品经企业内部人员非法流入社会。

2) 企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原料的进货到烟花爆竹成品的销售都要严格实行登记制度,严格禁止非法生产、贮存、销售烟花爆竹。

3) 企业要加强防盗安全,尤其库房都要安装必要的电视监控的录像设施,建立定期巡查制度。禁止无关闲杂人员随意进入厂区、库房重地。

4) 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超出设计能力和范围进行生产、库存烟花爆竹产品。不得随意改变各工房的用途,严格按照烟花爆竹厂四邻安全距离进行布点建设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