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地下水的特点

简述地下水的特点

简述地下水的特点

简述地下水的特点范文第1篇

(1996年12月18日水利部印发)

1 总 则

1.0.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是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将作为列入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和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依据。为明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的原则、基本内容和深度要求,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需报送国家计委审批的中央和地方(包括中央参与投资)新建、扩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不同类型的工程,应根据任务特点对本规定的条文内容进行取舍。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可适当简化。对影响立项的关键问题和利用外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可根据需要向项目业主提出补充要求,适当增加工作内容和深度。按国家基建程序规定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其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可参照执行。

1.0.3 项目建议书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总要求,在经批准(审查)的江河流域(区域)综合利用规划或专业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开发目标和任务,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和必要的勘测工作,并在对资金筹措进行分析后,择优选定建设项目和项目的建设规模、地点和建设时间,论证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初步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1.0.4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应贯彻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水利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法规,并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1.0.5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由项目业主或主管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部门编制。项目业主应承担所需编制费用,并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1.0.6 项目建议书应按本暂行规定第2~12章的要求进行编制,并将“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列为第1章,依次编排。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2.1 项目建设的依据

2.1.1 概述项目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资源情况,社会经济现状以及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利水电建设的要求。

2.1.2 概述项目所在地区水利水电建设现状及其近、远期发展规划对项目建设的要求。

2.1.3 说明项目所依据的流域(区域)综合利用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

2.1.4 概述规划阶段方案、比选结果和规划成果审批意见。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阐明项目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防洪治涝。应阐明本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洪涝灾害情况及对地区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地区防洪治涝工程设施现状及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提高防洪治涝能力的要求。

(2)河道整治。应阐明本地区河道(河口)演变情况及地区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河道整治工程设施现状,河道、河口水网区现有主要问题,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河流水沙特性,分析治理河道、河口的条件与要求。

(3)灌溉。应阐明供、受水区水资源平衡状况,受水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发生的主要旱灾和渍、碱害情况及特点,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灌溉用水、节水、排水工程设施现状,农业节水目标及中长期供水需求预测,灌区地下水状况,并分析地区农牧业发展对灌溉及排水的要求。

(4)城镇和工业供水。应阐明供、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质状况,受水地区工业和城镇用水、节水和供水设施现状。根据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供水需求预测和节水目标,分析受水地区对供水工程的要求。

(5)跨流域调水。应按城市供水、灌溉、水力发电、通航等一项或多项任务,逐项分别阐明兴建工程的要求。

(6)水力发电。应阐明本地区动力资源情况。根据电力工业现状、地区电力系统发展规划和供电需求情况,分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电项目的需求。

(7)垦殖。应阐明本地区滩涂淤变情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和垦殖现状。分析滩涂淤变趋势,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垦殖总体规划,分析研究地区对垦殖的要求。

(8)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有通航过木要求时,应阐明本地区已有航运和漂木设施的能力及工程现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对客货运量和漂木量增长的预测,分析研究发展通航过木工程的条件和要求。

2.2.2 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任务要达到的目标,在流域(区域)综合利用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研究工作,对所在地区功能基本相同的项目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阐明各项目方案的优缺点,论述推荐本项目的理由。

2.3 项目建设的任务

2.3.1 阐述本项目的建设任务,对于多目标开发利用的项目,要按照国家政策和总体效益优化原则,分析研究各部门对本项目综合利用方面的要求,结合工程条件,考虑本项目在流域和地区规划中的作用,提出项目的开发目标和任务的主次顺序。

2.3.2 对分期开发的项目分别拟定近期和远期的开发目标与任务。

2.4 附图

(1)建设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比例尺:1:500000~1∶XX000)。

(2)工程项目所在河流(河段)开发现状及规划示意图(比例尺:1∶10000~1∶1000000)。

3 建设条件

3.1 水 文

3.1.1 简述工程所在流域(或区域)自然地理、水系及现有水利工程概况。

3.1.2 简述工程地点的气候特性和主要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值。

3.1.3 简述工程地点及其附近河段的水文站网和基本资料情况。

3.1.4 径流:

(1)简述工程区域内的地表、地下径流的来源、范围和补给方式。

(2)提出天然年、月径流系列,并作系列代表性初步分析,必要时进行系列的插补、延长。

(3)初步确定径流统计特征值,简述本流域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4)对灌溉和供水工程应简述地下水补给量、可开采量、水质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5)对供水和水电工程应提出枯水径流初步分析计算成果。

3.1.5 洪水:

(1)简述工程区域的暴雨和洪水的成因、特性及其时空分布情况。

(2)简述对工程设计有影响的历史特大暴雨和洪水的范围、量级及重现期。

(3)简述洪峰、洪量的还原及插补延长方法,系统的统计原则和代表性分析,并进行频率分析。

(4)简述工程设计洪水的推求方法。对下游有防洪要求的工程应进行地区洪水组成分析,初步确定设计洪水成果。

(5)简述施工设计洪水系列的统计原则,初步确定施工设计洪水成果。

(6)无实测洪水资料时,可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流量,提出初步成果。

(7)平原排水工程,可用实测流量资料或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排涝流量。

3.1.6 对多泥沙河流需简述工程地点泥沙的主要来源,统计(或估算)多年平均输沙量和特征值。

3.1.7 提出工程设计代表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

3.1.8 其他水文要素:

(1)简述工程地点河流的水质状况及其特征。

(2)有冰凌危害的河段,应简述本河段冰凌特性。

(3)有潮汐影响的河段,应初步确定潮汐水位统计特征值、潮汐流向、流量及影响时间。

(4)对水面较大的输、蓄水工程,应考虑水体蒸发影响,初步统计(或估算)工程地点的水面蒸发值。

3.1.9 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应按调出区(水源区)和调入区(受水区)分别简述与本工程有关的水文气象概况。

3.2 地质

3.2.1 简述工程已完成的地质勘察工作项目与工作量。

3.2.2 简述工程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构造稳定性,并初步确定工程场区地震基本烈度。

3.2.3 简述水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特征、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等基本地质环境,初步分析库区可能存在的渗漏、库岸稳定、浸没、固体径流来源、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问题。说明水库工程区内有无重要矿产及古文化遗址。

3.2.4 简述闸坝工程枢纽地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岩溶规律、水文地质和岩土工程特性等。

初步分析可能存在并影响岩基承载能力、抗滑稳定、渗透稳定、渗透流量以及边坡稳定等主要地质问题,应着重说明岩体风化卸荷、软岩、软弱结构面、大断层等工程地质特性。

初步分析可能存在并影响土基承载能力与稳定性、渗透稳定、振动液化、胀缩性、湿陷性、冻胀性等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应着重说明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土等工程地质特性。

3.2.5 简述输(排)水和引水发电工程线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等情况,初步分析可能存在并影响输(排)水和引水发电工程(包括明渠、隧洞和其他地下洞室)的成洞条件和边坡稳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2.6 简述堤防河道整治(滩涂围垦)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情况和岩土工程特性,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堤基稳定性、砂层液化及堤内浸没等工程地质问题。

3.2.7 简述灌(排)工程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水文地质情况,初步分析和预测工程区可能存在的土地盐渍化、黄土湿陷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2.8 简述天然建筑材料的产地、储量、质量和开采条件。

3.2.9 对各工程比较方案的工程地质环境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初步评价意见。

3.3 其他外部条件

3.3.1 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和附近有关地区的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等外部条件及其对本项目的相互影响。

3.3.2 分析其他行业对本项目的要求,收集有关报告和技术文件。

3.3.3 说明有关部门和地区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协作关系以及有关协议。

3.3.4 说明本工程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基本建设在建规模简要情况。

3.3.5 说明在本地区水利发展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中,该工程项目所处的开发次序。

3.3.6 说明有关其他部门、地区影响该工程立项的因素。

3.3.7 说明有关部门对水价、电价确定的意见。

3.4 附图

(1)水系图。

(2)区域地质图或略图(比例尺:1∶50000~1∶XX00)。

(3)水库工程地质图或略图(比例尺:1∶10000~1∶50000)。

(4)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地质剖面图或略图(比例尺:1∶XX~1∶10000 )。

(5)天然建筑材料产地分布范围图(比例尺:1∶10000~1∶50000)。

4 建设规模

4.1 通则

4.1.1 对规划阶段拟定的工程规模进行复核。

4.1.2 在确定单项任务的工程规模时,应分析对其他综合利用任务的影响。必要时,应为以后的综合利用开发留有余地。

4.1.3 对多泥沙河流应分析泥沙特点及对工程的影响,初拟工程运行方式。有冰凌问题的工程,应分析冰凌特性和特殊冰情对工程的影响,初拟相应的措施。

4.1.4 说明有关分期建设的要求及其原因。

4.1.5 通过初步技术经济分析,初选工程规模指标。

4.2 防洪工程

4.2.1 分析防洪保护对象近、远期防洪要求,初步确定不同时期的防洪标准,初选防洪工程总体方案以及工程项目规模。

4.2.2 河道与堤防工程:

(1)初步确定各河段安全泄量和控制断面设计水位。

(2)研究洪水特性及排涝要求,初选河道治导线、堤线、堤距、行洪断面型式,以及重要的河控节点。

(3)对感潮河段,应考虑潮位对行洪的影响。

4.2.3 水库工程:

(1)根据防洪工程总体方案,初拟水库工程的防洪运用方式和泄量。

(2)初选水库防洪库容、防洪高水位、总库容和汛期限制水位。

4.2.4 行、蓄、滞洪区:

(1)初拟行、蓄、滞洪区的控制运用原则,初选分洪口门位置、分洪水位和流量以及隔堤布置。

(2)初步确定行、蓄、滞洪区的范围,初选行、蓄、滞洪区设计水位与相应库容,提出行、蓄、滞洪区生产、安全建设安排的总体设想。

4.3 治涝工程

4.3.1 初步确定治涝区范围、治涝标准和治涝措施,初选治涝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大型涝区应初拟治涝分区。

4.3.2 初选治涝骨干沟道(渠道)的排水流量和水位。

4.3.3 分析洪水期向外河排水时受外河水位及潮位顶托的影响,初拟相应的措施。

4.3.4 采用抽排方式时,初选泵站装机容量、设计流量及扬程。

4.4 河道整治工程

4.4.1 初步确定河道的治理河段。

4.4.2 初步确定治理河段的治理标准,对河道洪水流量进行断面复核,初选治理河段的设计水(潮)位、设计流量和设计河宽。

4.4.3 研究河流、潮流水文特性和河床、河口演变规律及河势发展趋势,结合考虑岸线利用问题,初选治导线和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初选重要河控节点的位置。

4.4.4 初拟治理工程分期实施方案。

4.5 灌溉工程

4.5.1 分析灌溉水源可供水量,初步确定灌区范围和总灌溉面积,初拟灌区开发方式、设计水平年和灌溉保证率。

4.5.2 初拟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分析灌溉定额,初步确定灌溉需水量和年内分配过程。

4.5.3 初选灌区灌溉系统整体规划和工程总体布置方案。

4.5.4 初选骨干渠道的渠首设计水位和设计引水流量。

4.5.5 初选引水枢纽及泵站等水源工程的设计引水流量、扬程及装机容量。

4.5.6 以水库为水源工程时,初选水库正常蓄水位、最低引水水位、灌溉调节库容和总库容,初拟引水方式。

4.5.7 分析灌区排水条件和排水方式,对有排渍、改良盐碱要求的灌区,初拟排渍、改碱标准及排水工程措施和规模。

4.6 城镇和工业供水工程

4.6.1 初步确定工程供水范围、主要供水用户,初拟设计水平年和供水保证率。

4.6.2 分析水源可供水量和水质状况,初选供水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初步确定引水工程设计引水流量、年引水总量。

4.6.3 以水库为水源工程时,初选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最低引水水位、调节库容和总库容,初拟引水方式。

4.6.4 初选主要输水、扬水、交叉建筑物的规模。

4.7 跨流域调水工程

4.7.1 初步确定工程总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分期实施顺序。

4.7.2 分析水源条件,初步确定适宜的调水量、相应的水源工程以及补偿工程措施和规模。

4.7.3 初步确定调水量在地区和部门间的分配,初拟输水工程、调蓄工程布置及规模。

4.8 水力发电工程

4.8.1 分析供电范围和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作用,初拟设计水平年和设计保证率。

4.8.2 初选水库正常蓄水位、死水位、调节库容和总库容,初拟其他特征水位。

4.8.3 初选装机容量,提出电站的保证出力和多年平均发电量指标。

4.9 垦殖工程

4.9.1 初步确定垦殖区范围和垦殖面积,初拟开发利用方式。

4.9.2 分析可利用的供水水源条件、水量及其保证程度。

4.9.3 初步确定防洪、防潮设计标准,初选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初拟垦殖区灌溉、排水体系。

4.9.4 初选挡水堤、围堤、涵闸等工程位置和规模。

4.10 综合利用工程

4.10.1 综合利用水库按各综合利用任务的主次顺序,分析不同任务对水库水位、库容的要求,初拟水库运用方式,初选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高水位和总库容,初拟其他特征水位。

4.10.2 对具有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任务的其他枢纽工程,应按各项任务的主次顺序,协调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初拟整个枢纽工程的运用方式,初选各建筑物的设计流量和水位。

4.10.3 有通航、过木要求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应根据设计水平年通航、漂木发展需求及过坝(闸)运量,初选通航、过木建筑物规模。

4.11 附图

(1)工程项目总体布置图(比例尺:1∶1000~1∶XX00)。

(2)有分期建设要求的分期建设布置图(比例尺:1∶1000~1∶XX00)。

(3)供电范围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现状及远景)(比例尺:1∶1000~1∶XX00)。

5 主要建筑物布置

5.1 工程等别和标准

5.1.1 根据初选的建设规模及有关规定,初步确定工程等级及主要建筑物级别、相应的设计洪水标准和地震设防烈度。

5.2 工程选址(选线)、选型及布置

5.2.1 根据规划阶段初拟的工程场址(坝址、闸址、厂址、洞线、河线、堤线、渠线等)的建筑条件、工程布置要求、施工和投资等因素以及必要的补充勘探工作,初选工程场址。

5.2.2 初选主要建筑物基本形式,对工程量较大或关键性建筑物作方案比较,初拟次要建筑物的基本型式。

5.2.3 根据初选(或初拟)的建筑物型式,经综合比较,提出工程总布置初步方案。

5.3 主要建筑物

5.3.1 简述主要建筑物初定的基本布置、结构形式、控制高程、主要尺寸及结构、水力学核算成果,初选地基处理措施。对技术难度大的特殊建筑物宜作重点分析研究。

5.4 机电和金属结构

5.4.1 根据动能参数和装机规模,初拟水轮发电机组或水泵电动机组的单机容量、机组台数和机型。

5.4.2 初拟输配电工程的规模,初步提出接人电力系统的供电或送电方向、进出线电压、回路数和输配电距离,初拟电气主接线。

5.4.3 初拟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的规模、形式及布置。

5.5 工程量

5.5.1 分项列出工程各建筑物及地基处理的工程量。

5.5.2 分项列出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的工程量。

5.6 附图

(1)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1∶1000~1∶XX)。

(2)主要建筑物平、剖面图(比例尺:1∶500~1∶1000)。

(3)大型长距离调水总干渠纵断面图(横向比例尺:1:5000~1:10000;纵向比例尺:1:500~1:1000)。

6 工程施工

6.1 施工条件

6.1.1 简述工程区水文气象、对外交通、通信及施工场地条件。

6.1.2 初步提出施工期通航、过木、供水及排水等要求。

6.1.3 简述主要外购建筑材料来源及水、电、燃料等供应条件。

6.1.4 简述天然砂砾料、石料、土料等来源、开采和运输方式。

6.2 施工导流

6.2.1 初拟施工期导流标准及流量、导流渡汛方式、导流建筑物形式和布置,估算相应的工程量。

6.3 主体工程施工

6.3.1 初拟主体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及主要施工设备。

6.4 施工总布置

6.4.1 初拟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场内主要交通干线布置。

6.4.2 初拟施工总布置方案。

6.5 施工总进度

6.5.1 简述施工进度安排原则,初拟施工总进度及控制性工期。

6.5.2 简述分期实施意见。

6.5.3 估算需要的主要建筑材料数量和劳动力等。

6.6 附表

(1)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2)施工总进度表。

7 淹没、占地处理

7.1 淹没、占地处理范围及主要实物指标

7.1.1 通过查勘和对地形图、工程布置图的分析,初定水库淹没(包括塌岸、浸没等)、工程占地处理范围。

7.1.2 简述受淹没和工程影响的农村部分实物指标,包括人口、房屋、耕地、果园、林地、牧草地等。

7.1.3 简述受淹没和工程影响的城镇、集镇的规模(人口、占地)、受淹没影响程度,并说明迁建规模及实物指标。

7.1.4 简述受淹没和工程影响的铁路、公路、工矿企业、电力、通信等专项设施及矿藏、文物古迹的等级、规模、淹没影响程序。其等级、规模可向各行业部门调查。

7.2 移民安置、专项迁建

7.2.1 以县、乡为单位,在初步分析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征求有关地方政府意见,初拟移民安置去向及生产恢复措施。

7.2.2 征求地方政府意见和进行查勘选点,初选城镇、集镇的迁建方案。

7.2.3 说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于重大专项迁建设施的意见,提出初步处理方案。

7.2.4 说明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淹没、占地处理和补偿标准的初步意见。

7.3 补偿投资初估

7.3.1 以主要实物指标为基础,结合安置去向,参照有关法规文件、类似工程补偿标准及专业项目单位工程造价扩大指标,初估补偿投资费用。

8 环境影响

8.0.1 说明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环境功能等环境特征。

8.0.2 根据工程影响区的环境状况,结合工程开发的规模、运用方式、移民安置、施工组织方式等特性,简要分析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有利与不利影响。有流域(或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或环境保护规划的,应说明工程开发是否与这些规划的目标相协调。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否存在工程开发的重大制约因素。

8.0.3 对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应初步提出减免的对策和措施。

9 工程管理

9.0.1 初步提出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置与隶属关系以及资产权属关系。

9.0.2 初步提出维持项目正常运用所需管理维护费用及其负担原则、来源和应采取的措施。

9.0.3 根据工程管理有关规定,初步框算工程管理占地规模。

9.0.4 根据项目主管部门(业主)及有关部门意见,初步提出工程管理运用原则及要求。

10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0.1 投资估算

10.1.1 简述投资估算的编制原则、依据及采用的价格水平年。初拟主要基础单价及主要工程单价。

10.1.2 提出投资主要指标,包括主要单项工程投资、工程静态总投资及动态总投资。估算分年度投资。

10.1.3 对主体建筑工程、导流工程应进行单价分析,按工程量估算投资。其他建筑工程、临时工程投资,可按类比法估算。交通、房屋、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其他费用可根据不同工程类别、不同工程规模逐项分别估算或综合估算。

10.1.4 引进外资的投资估算,要结合利用外资特点考虑单价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其他费用进行投资估算。

10.2 资金筹措设想

10.2.1 提出项目投资主体的组成以及对投资承诺的初步意见和资金来源的设想。

10.2.2 利用国内外贷款的项目,应初拟资本金和贷款额度及来源,贷款年利率以及借款偿还措施。对利用外资的项目,还应说明外资用途及汇率。

10.3 附表

(1)工程投资总估算表。

(2)分年度投资表。

(3)主要材料价格汇总表。

11 经济评价

11.1 经济评价依据

11.1.1 说明经济评价的基本依据。

11.2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

11.2.1 说明采用的价格水平、主要参数及评价准则。

11.2.2 费用估算:

(1)说明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金流量。简述流动资金及年运行费的计算方法及成果。

(2)简述综合利用工程费用,分摊原则、方法及成果。

11.2.3 效益估算:

(1)概述项目的主要效益,对不能量化的效益进行初步分析。

(2)说明经济效益的估算方法及成果。

(3)对综合利用工程的效益进行初步分摊。

11.2.4 国民经济评价:

(1)提出项目经济初步评价指标。必要时,提出综合利用工程各动能经济评价指标。

(2)对项目国民经济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及敏感性分析。

11.3 财务初步评价

11.3.1 说明财务评价的价格水平、主要参数及评价准则。

11.3.2 财务费用估算:

(1)说明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和条件。

(2)说明各项财务支出。

(3)说明构成项目成本的各项费用。

11.3.3 财务收入估算:

(1)初估项目收入。

(2)简述项目利润分配原则。

11.3.4 财务评价:

(1)提出财务初步评价指标。

(2)简述还贷资金来源,预测满足贷款偿还条件的产品价格。

(3)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价。

11.4 综合评价

11.4.1 综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财务效益以及国民经济和财务初步评价结果,提出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1.5 附 表

(1)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2)财务评价成果表。

12 结论与建议

12.0.1 综述工程项目隶属关系、建设的必要性、任务、规模、建设条件、工程总布置、淹没、占地处理、环境影响、建设工期、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等主要成果。

12.0.2 简述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

12.0.3 简述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有关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简述地下水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地质勘察;地质分区;地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U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84-02

1 规划区概况

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的开发区。规划区面积约30km2,目前规划区内人口主要以行政村的形式分布于区内,人口密度较低。规划区以往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相对较少,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程度低。

以下简要介绍规划区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和基础设施现状,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发展规模等总体部署的规划设想。

2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布置

(1)充分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在规划区及附近已有的资料、文献;调查了解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并根据现有资料对本次规划勘察的工作做出指导性的计划。

(2)遥感影像判释的目的是指导野外工程地质调查路线的选择,合理安排野外工作,减少工作量,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质量。本次采用卫星图像,可解译程度良好,解译标志明显稳定,能辨别出绝大部分的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细节。

结合1∶10000地形图和卫星图像,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和卫星图的成像比例等。在对卫星图像在解译过程中,按“先主后次,先大后小,从易到难”的顺序,反复解译辨认,对重点部分仔细研究。外业工作中对有疑问的地质体进行调查验证,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线进行复核。划分主要地貌单元、成因类型、地貌形态及其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布的关系;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线性构造的位置及走向判释各种水文地质现象:泉点、泉群及地下水溢出带、古河道的位置,圈定地表水体的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

(3)工程地质测绘野外工作底图采用比例尺为1∶5000的地形图,能满足工作精度要求。手持GPS定位,罗盘定向,室内资料整理工作依据坐标在数字化地形图上直接定位,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野外着重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观测点充分利用人工及天然剖面,工作别注意了微地貌形态分布及人工地貌调查与了解。

(4)为综合评价场地地基土的性状及提供各层土的岩土工程技术参数,采用工程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与室内土工、水质全分析相结合的勘察方法。

(5)资料整理是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任务是将获得的众多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和数理统计等,对规划区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评价,编制成果图件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及其依据: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共布置了13条勘探线,勘探线的布置首先考虑地貌因素,按方格网布置,尽可能垂直于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勘探线距、点距按大城市的卫星城市Ⅱ类场地进行布置,线距不大于800m,点距400~600m。控制性勘探点孔深30.0m,一般性勘探点孔深15.0m。

3 规划区的地理和地质环境特征概述

(1)规划区的历史地理简况:规划区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简况,城址及河岸变迁,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及其演变的论述。

(2)地形地貌特征:包含区域地形地貌、规划区的总体地势特征、各地段地形坡度、切割强度,划分各区地貌单元,描述各地貌单元的特征。

(3)水文:包含规划区内河流、湖、坑、塘等水体的分布位置、水体面积、水深等水文特征。

(4)气候、气象要素。

(5)区域地质简况:区域内出露的新近系、第四系岩性特征,区域地震、主要断裂构造新构造特征。

(6)规划区第四纪地质、地貌的概述:描述工程环境条件、划分工程地质分区,对各区第四纪地质地貌进行概述。本次将规划区场地分为:泛滥平原(Ⅰ区,面积约8.6km2)和冲洪积平原(Ⅱ1、Ⅱ2、Ⅱ3、Ⅱ4区),其中Ⅱ1区为有少量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6.5km2;Ⅱ2区为有波状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4.8km2;Ⅱ3区为无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6.4km2;Ⅱ4区为垄岗砂地亚区,面积约3.7km2。

(7)规划区各场地地层特征:对各分区内地层结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原位测试成果(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波速测试)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作出分析论述。

(8)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组结构的划分及各层水主要特性指标、水文地质特征;规划区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腐蚀性评价。

(9)各场地地震效应分析:结合波速测试资料及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划分各区场地类型,对各区进行液化判别结果,震陷评价场地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4 资源概况

提出地各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及保护措施建议。

(1)水资源:分为地表水资源(各区地表水的发育情况,河流、湖泊、鱼塘等分布概况)及地下水资源(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给出浅层水、中深层、深层、超深层地下水资源概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区,评价规划区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可开采水资源及水质适应分区。

(2)天然建筑材料资源:资源概况及开采建议。

(3)景观旅游资源:规划区内各项丰富的生态景观

资源。

5 工程地质评价、建议

(1)规划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规划区地质构造,各区受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各区稳定性。

(2)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合各区场地稳定性、岩性特征分布、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对各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划分

(3)地质灾害:规划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及该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对规划区内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论述。

(4)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述:主要为土壤环境(土壤类型及其特征,遏制风沙危害,维护生态安全)、水体污染(地表水体污染及主要开采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饮用水水质与健康)及地下水资源衰减问题,提出各项防治措施建议。

6 结语

本次规划区总体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交了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浅层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及遥感影像解译图等图件,对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了评价,为区内各项用地的合理选择、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为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规划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制订环境保护目标以及编制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了工程地质资料依据,同时研究和预测了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S].

[2]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S].

简述地下水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特征分析类

地理特征是某一地理事物异于其他地理事物的特点,经常考查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地形(地势)特征、水文特征及人口特征等。分析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就是将其特征分解,并分别探究成因。分析不同于描述或者特征说明,需要在描述特征之前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基于这种认识,其完整的答题模式应是“成因+特征”,即表述该地理事物的主要表现特征,并分别解释形成该特征的原因。

例1 图1中甲省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来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将答案按照上述答题模式进行分解和整理(如表1所示),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此类问题的表述技巧。根据题目的基本要求把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进行分解,并把各分解要素对气候各要素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形成“成因+特征”的表述模式。另外,从“分析”这一答题要求来看,“成因”作为“特征”的上位知识,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由二者构成的答案层层深入,能够完整地展示气候特征的成因,符合“分析”的答题要求和规范。

学生表述此类问题时,主要的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分析”特征和“描述”特征混淆,只简单地表述特征“是什么”,缺少对特征进行相应的成因解释,即不回答“为什么”;第二,成因与特征错位,此原因而非彼原因,因果关系紊乱。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分析”与“描述”答题要求的差别,再举“描述”一例。例如:根据图2信息,说明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题并不需要把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表述出来,只要把图中显示的信息和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进行叠加分析,从河流水文特征的答题思维模式出发,说明该河具有径流量较大、汛期较长、无结冰期及含沙量较小等特征即可。表述过程不等同于思维过程,虽然表述是思维过程的外显,但绝不是全部思维结果的原样照搬,表述应该根据题目要求有选择性地展示思维的过程。如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36题第(2)题要求“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标准答案的表述就符合“成因+特征”的模式,“为大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是特征的“成因”,在其影响下,特征具体表现为“地势低平、自北向南倾斜”。二者的因果关系明显,如果缺少成因的铺垫,特征的分析就显得突兀,就成为“无本之木”。

二、分布分析类

分布对地理学科而言,既指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散布,也指其在时间上的变化,合称“时空分布”。可见,建立科学的时空观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地理事物在时间上的分布大多采用各类坐标图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则是在区域图上用一定的图例和注记来表达。无论是地理事物的时间分布还是空间分布,在分析分布成因时都应先指出分布特点,然后针对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其答题模式应是“分布+成因”。

例2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3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的示意图。读图,分析图中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很显然,答案的第一句话非常简练地指出了涝渍灾害的分布特点,第二句话则从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受灾体的特性两个方面对涝渍灾害的分布成因进行分析。假如答案中先不指出涝渍灾害的分布特点,而直接分析其分布成因,就使得对于“分布”的分析失去了附着点和停靠点。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常常只是落脚于对“成因”的分析而忽视对“分布”的描述,从而造成因缺少“位于平原地区”这一答案要点而失分。

如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的26题第(1)问:“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也需要运用“分布+成因”的答题模式,在说明地形分布特点之前,必须先分析等雪期线的分布特点,因为等雪期线的分布是判断地形分布的依据,二者具有逻辑上的承接性。又如,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36题第(2)问:“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此问答题要求明确,对要求回答的两个问题分别作答即可,无须套用“分布+成因”的表述模式。假设把问题改为“简析图中‘雪带’分布的成因”,其答案的组织则需要用“分布+成因”的语言表述模式来规范,以免漏掉得分要点。可见,在审题时应特别关注设问的构成,若设问中隐含着“分布”回答要求时,在答案中一定要先描述分布再分析原因,若设问中直接要求描述分布并分析成因时,则无须套用“分布+成因”的表述模式。

三、影响分析类

影响是某一地理要素对另一地理要素施加的作用,在表述“影响”时,一般应先说出作用的因素,再进一步阐述在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因此,影响分析类问题的答题模式可以总结为“因素+结果”。

例3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分析福建省的自然条件对种植乌龙茶的有利影响。

按照“因素+结果”的表述模式对答案进行整理(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当“因素”较丰富时该表述模式才适合,题中的“自然条件”可以分解为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多个要素。若题目对“影响”的因素限定得非常狭窄和明确时,就无需利用该表述模式。

有的试题答案需要借助答题模式进行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答题技巧,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33题第(2)问:“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答案为:安徽省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第二、三句话的指向非常明确,分别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影响的回答,相比较而言,第一句话让人感到似乎与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无关。其实,对照“因素+结果”的答题模式则不难理解,第一句话是对“产业转移”这一影响因素的解释,是回答“影响”的前奏。

四、区位分析类

高中地理必修2的核心内容是区位问题,主要包括区位分析和区位选择两类问题,二者的回答思路不同。区位分析是已知某一地理事物的位置,然后从该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来分析其所处位置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区位选择则是已知某一地理事物的区位要求,然后为其选择一个与周围地理事物空间结构比较合理的位置。二者在提问表述上也有较大差异,如“指出澳大利亚蔗糖加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简述其区位因素”,属于区位分析的问题,该类题目的答题要求是知道分布“在哪里”,需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又如,“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因矿产资源地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哪些?为了保护城市环境,该城市主导工业的区位应选择在哪里?”该问题属于区位选择的问题,答题要求是在明确工业类型对区位需求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地把工业位置选择“在那里”。从上面关于区位分析的思维路径来看,其答题模式应是“位置+理由”,即先说出位置再作出相应分析。区位本身的含义就是包括“在哪里”和“为什么”两个方面。在此不涉及区位选择的表述模式。

例4 图4为北半球某区域图。乙城市在国内最大粮食批发市场 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读图,分析乙城市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简述地下水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利用“海平面气压场图”,实现课题导入

天气系统是学生全新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依据“中国天气网(http://.cn)”提供的公共服务“即时”产品“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利用课件展示“北太平洋最近日期的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图1),引导学生观察“海平面等压线”、“高压中心”、“低压中心”、“冷锋”、“暖锋”、“天气系统中心及移动”和“台风或热带风暴”等图例。明确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初步看懂这一类“简易天气图”。这种出示“简易天气图”方式,既能准确体现课标,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简易天气图”的形式和内容,又可作为简洁有效的新知导入方式。同时,还可继续依据该图,调整教材编排的教学顺序,先安排“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教学,再完成锋面系统教学。

二、利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实现新旧衔接

从学科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已经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知道1月亚洲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7月亚洲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先提示学生回忆在何处曾经接触过气压中心,再出示“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利用旧知“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来衔接新知天气系统中“低高压系统”的教学。以7月为例,引导学生绘制此时“亚洲低压”和“夏威夷高压”周围附近各四个地点(图2)的风向,最后自主或合作完成基于表格的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建构(表1)。

三、利用“台风卫星云图”,实现直观比较

展示影响我国和澳大利亚的台风(飓风)卫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图3和图4卫星图片上的天气系统分别是气旋还是反气旋?给出判别的理由;两张卫星图片上天气系统的气流水平运动状况有何不同?分析产生的原因。

通过直观的图像观察和互动交流,学生自主、合作来认知气旋运动的共同特征:水平方向辐合,垂直方向上升。并再次强化地转偏向力、南北半球偏转方向的差别。

四、利用“台风移动图”,实现动静相宜

学生很容易混淆台风的运动路径、台风影响区气流的运动方向以及台风影响区某地点的风向,不少学生认为台风向哪边运动,风就向哪边吹。教师若能提供动态的台风移动路径及台风水平方向气流运动图,可有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直观形象、完整清晰地辨别上述三个地理名词。打开中国台风天气网,进入专业查询栏目,选取2010―2014年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台风作为研究学习案例,如选取201311号超强台风“尤特”,使用“录屏软件”录下用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情境的片段。也可使用截屏软件,截取某个时段台风运行抵达的空间。以使用“截屏软件”为例,如图5,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分组探究:指出超强台风“尤特”移动路径,并描述其从生成到登陆我国的运动方向;当其中心位于马尼拉东侧时,马尼拉的风向如何?受其控制区域,近地面气流水平运动特征如何?气流垂直运动特征如何?受其控制区域,气流水平运动呈逆时针还是顺时针?气流水平运动方向与各地点的风向之间有何关系等。

五、利用“锋面气旋图”,实现异型转换

教师提供“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明确图中等压线数值由内向外递增,引导学生在图6自主或合作绘出A、B、C、D处风向,并判断AB间、CD间气团的冷暖性质和气团的移动方向如图7。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归纳,两处的分界面(锋面)各以何种性质的气团命名较为合适,并分析原因,实现从低高压系统到锋面系统的天气系统的异型转换。教师依据学情来确定是否提出“锋面气旋”概念。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达成基于表格的冷锋和暖锋的知识建构(表2)。

学生完成后,教师补充提问:若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则锋面移动的方向如何?又该如何为该锋面命名?引导学生自学教材,探究讨论准静止锋的结构、识别、过境天气及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六、利用“简易天气图”,实现知识迁移

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设问难度的“简易天气图”,考查区域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国外。

例如,图8为“某日近地面天气形势简图”,较为简单,可以设问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排序,风力最大的地点,甲处的风向;也可设问图示锋面系统过境后,北京的天气变化;还可设问图中气压最低值的数值范围及中心气流垂直运动和四周气流水平运动的特征。

例如,图9(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图中包含气压分布和某地风的变化,较为复杂,可以设问①和②的风速比较,①和③的云量比较,②和③的气压比较,②和④的气温比较;也可根据(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设问锋面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的时段等。

再如,图10为“2013 年5 月15 日14:00 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考查背景为国外区域,可以设问图中天气系统的名称,描述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

七、利用“我国东部雨带纬度分布图”,实现能力提升

天气系统控制或影响产生的天气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生活知识。课堂上引入对生活中天气实例分布的剖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例如,图11为“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正常年份位置变化图”,可以设问:雨带位于“e、f”时,导致长江中下游缺水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常见天气系统名称及天气特征;雨带位于30°N时,“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雨滴梧桐秋夜长,清风细雨湿梅花”等诗句描述的降水与其相关的有哪些等。

再如,图12为“我国夏季某月雨区分布图”,可以设问:该月份长江中下游的天气主要特征怎样,在该地区控制的天气系统常被称作什么天气,其与图11锋面雨带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等。

八、利用“长江流域梅雨演变图”,实现价值观升华

简述地下水的特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路基、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公路构筑物的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 经济 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下面谈一谈有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 工业 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 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2)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5)路线方案的评选;(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 计算 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2.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介绍本工点所使用的勘察手段及布设工作量的多少。 

3.地质地貌概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路线所经地区的构造状况,构造与线路关系及影响程度;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4.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为工程地质评价、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基础数据。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取样和试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摩阻力标准值。

5.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一般涉及有关地下水的参数有:(1)地下水埋藏条件:是孔隙水,或是裂隙水,或是岩溶水;是承压水,或是潜水,或是滞水,或是层间水,含水岩组的岩性,渗透性大小空间分布特征。(2)地下水的动态:水位水量随年度、季节等时段的变化 规律 和幅度大小,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方向的变化。(3)补径排条件:补给区在哪,补给量多大,补给范围多大;径流区在哪,径流量多大,径流方向如何;排泄区在哪,排汇量多少。(4)水质特征:一般性指标,腐蚀性指标,特殊指标(如矿泉水)。 

6.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 发展 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7.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8.结论与建议。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勘察及报告编写,属于 工业 与民用建筑范畴,要依据现行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震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 

 

五、工程地质图表编制要点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在总说明中的附图,要求提纲契领,应纲要性标出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或可作专门图件,不能图省事以“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来替代“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构筑物、各勘探点、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该图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上进行编制,地形地貌复杂时应专门作测绘工作。 

3.钻孔柱状图,反映场地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应标明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底深度、层底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里程、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整比例,如1∶100或1∶150。 

4.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理论上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但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构筑物一般呈条带状,如大中桥等,致使纵、横比例尺一般相差较大,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0),受报告篇幅影响,纵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具体比例要按钻孔的深度而定。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中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5.土工试验成果表,主要有抗剪强度曲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8.其他专门图件,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六、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方法,由于公路工程的勘察阶段较多,线路工程所跨越的地质单元繁杂,一般每个工程对报告的编制都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本文很难将各种情况一一尽述,更详尽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论述。 

 

参考 文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