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模式的定义

盈利模式的定义

盈利模式的定义

盈利模式的定义范文第1篇

电子商务属于新兴行业,目前正在兴起,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于条件,也给以往的经济学理论和管理方式造成很大冲击,为了对该产业特性有进一步了解,必须对其发展与竞争环境进行观察和预测,了解其发展潜力,明确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一)电子商务含义关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目前存在三种主流理论:(1)官方组织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在贸易活动中,实现各个交易环节的电子化。这种方式无需通过直接面谈完成交易,它集合了多种技术,主要包含获得数据、交换数据等。(2)温斯顿与卡拉科达教授认为可从多个角度解释电子商务概念,从业务流程上看,电子商务属于工作流程与业务交易自动化业务;从服务上看,它既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可满足企业需求,可通过对其进行管理,使产品质量得以改善,同时使其服务速度大大提升;从通信上而言,电子商务可经计算机网络、电话或其他手段,实现服务、产品、信息的传递;从在线角度上看,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提供了在线服务,它具有买卖信息与产品的能力。这种电子商务定义相对而言更加全面,也解释了电子商务在交易环节中所依赖的手段,明确了其服务目的和服务对象。(3)电子商务模型化定义。这一定义由美国的3名教授提出,他们对于电子商务有不同理解,具体如下:市场组成主要有三部分,分别为主体、过程、产品。主体实际上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卖家和买家,同时也包括中间商;产品就是指待交换的商品;市场组织与产品活动所指的就是产品交易过程。虽然人们对于电子商务有多种定义,但是他们也存在共同点,那就是电子商务通过使用电子技术,使商务活动形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它属于现代商业方法,有利于使服务质量得以改善,同时可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使传递速度也能够得到提升,便于降低企业成本。

(二)电子商务基础组成结构电子商务基础组成包括:(1)商业服务。如电子目录、电子支付、安全认证等。(2)网络技术。如移动网络、电信网络、局域网、广域网、增值网、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等。(3)信息传递。例如超文本传输、电子邮件、电子资料交换等。(4)多媒体。如万维网、JAVA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等。(5)接口。如与用户的接口、数据库接口等。

(三)电子商务特征电子商务发展同传统商务模式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征:(1)数字化特征。电子商务的运作时,其商务信息的存储、传递均表现为数字化,数字化有利于使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控制企业成本。同时在网络经济中,其发展规律也不同于传统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如果产品产量增加,其成本基本不会产生太大波动,而在以往的经济中,产量增加后,其成本也会相应增加。(2)全天候服务。电子商务不需要占用具体空间,可24小时交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以往的商务交易往往需要实体店面,并且交易也会受到时间限制,无法做到24小时服务。另外,电子商务可通过使用电子工具,将个体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可以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C2C、B2C、B2B。正因其不受时空限制,才使得个体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便于双方互动。双方互动增强后,可以让客户了解到电子商务的具体功能,也能够使其对电子商务企业更加信任。(3)信息传递具有高效性。电子商务可借助网络工具完成交易,这使得其在信息传递上更加快捷,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随着网络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商务交易活动也变得更加方便。从商务模式上看,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均为一种与服务、产品相关的运作机制,不过其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差异。以往的商务模式为实物交易,而电子商务交易客体与主体的交易过程处于虚拟状态,所有环节均不用直接当面进行,只需经互联网,即可实现网络交易。网络管理机构会接收到卖方申请的域名,域名经管理员通过后,卖方变可制作网络主页,并对产品信息进行组织,将其公布于网上,买方看到网上广告后,可以自身需求为依据,对产品进行选择,并将信息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手段,传递至卖家,通过建立这种互动关系,可在网上签订电子合同,最终进行电子支付。从信息流上而言,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卖方与买方可通过在网上签约、洽谈等,完成网上交易,通过利用高效信息传输,有利于确保网络信息的核对,可提升其透明度。

二、盈利模式概述

盈利模式是对企业生成过程、利润来源进行探求的一种方法,企业能够获得最佳利润,完全取决于其盈利模式建立的有效性。盈利模式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企业成败。在以往的商务交易中,就有盈利模式的存在,不过在工业时代中,企业盈利模式大多都比较统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出现以后,盈利模式也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

(一)盈利模式含义盈利模式可从不同层面进行理解,从广义上而言,它是指企业在参与经营活动的同时,建立的业务与商务结构,这种结构设置的目的就是盈利。商务结构是企业外部所需选择的与交易相关的方式、规模、内容、对象等内容;业务结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商务结构的需求,主要指企业的生产、产品研发、采购、管理等内容。商务结构可将企业资源分配效率反映出来,业务结构可将企业资源分配效益反映出来。从狭义上看,盈利模式就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方法和手段。

(二)企业盈利模式的基本结构企业盈利模式结构主要包括:(1)利润点。利润点实际上就是指企业盈利的服务和产品,它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基本条件。对于好的利润点而言,它既要与市场需求相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让利源客户享有一定价值,这样才可确保为企业带来利润。(2)利润杠杆。利润杠杆就是指集团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从而提供服务、完成产品生产等活动,它是实现企业实现最大化利益的关键要素。(3)利润源。利润源指的就是目标市场,若企业想有较好的利润源,必须具有一定规模,还需深刻了解消费者行为,善于发现潜在利润源,或者能够创造新的利润源。(4)利润通道。利润通道就是指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它可将产品、信息、资金、服务等反映出来,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需要完成的一个环节。(5)利润屏障。利润屏障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防止竞争对手对自身企业经济利益进行掠夺。

三、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现状

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尤其在互联网出现后,电子商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是货物交易与信息交流的媒介,目前涉及的交易范围非常广,且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电子商务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一)对电子商务认识不够因部分电子商务管理者对企业发展认识不足,在控制成本上仍然单纯过于注重其软件、硬件、分销、运输成本,而对于物流成本、对员工培训成本上还未能引起重视,这表明企业需要将其控制重点进行转移,管理者还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与隐性成本。

(二)盈利模式陈旧部分电子商务网站仍然需要依靠收取会员费用、广告收入等获取利润,其盈利模式比较单调,且没有及时更新。依然还存在有些网站未能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且常常模仿他人的盈利模式结构,实际上,企业盈利模式的建立需要考虑到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若一味模仿他人的盈利模式,并不利于企业发展。在目前电子商务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必须要创新盈利模式,才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未能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电子商务网站要想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遵循服务网站模式原则,让消费者产生一种依赖感,对其服务感到满意,网站需要获取消费者信任。而从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上看,企业还没有使网站作用得到完全发挥,这给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四、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的评估方式

当企业对各个连接环节与组成部分进行决策时,首先要知道该选择哪种盈利模式,然后才能够做出相应决策。在分析竞争者盈利模式的同时,也要将其与自身企业盈利模式相互对比,明确哪种方式更能够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衡量盈利模式的盈利性盈利模式设置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盈利模式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盈利性水平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若企业现金流或收入与竞争对手相较明显要多,则表明该企业的盈利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评估企业是否能够获取利润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均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商务企业可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同竞争对手进行对比,若自身企业得分较高,则表明该盈利模式有效,可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衡量盈利模式结构的合理性单纯依靠预测盈利模式相关影响因素,仍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企业还需评价盈利模式结构是否合理,这有利于了解盈利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可首先将评估内容置于表格中,然后再对其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提高评估的可靠性,了解企业盈利能力与竞争优势。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将突出企业独特性,并且对消费者需求与范围进行明确,了解界定的业务范围。有效的盈利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促进其长远发展。

五、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一)科学分析经济效益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误导,部分人认为小公司利用互联网后,便可与大企业抗衡,因为小企业也通过互联网,也可面对很多客户。实际上,大企业拥有更多优越条件,例如大企业在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与雄厚资金,而小公司则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企业必须要对成本效益进行明确,效益分析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其中主要有成本效益、时间效益、质量效益等。

(二)盈利模式需长期存在设置盈利模式的原因就在于获取长远利益,这表明电子商务企业需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而非单纯注重短期利益目标,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必须长期存在,它具有持久性特征。虽然目前利用互联网盈利的手段非常多,但是必须要依靠盈利模式,才可保证企业拥有更多利润。若企业只追求临时、短暂利益,这便是一种失败的盈利模式。

(三)扩展性特征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要想使其长期存在,必须要注重其扩展性特征。盈利模式扩展性实际上就是让企业通过目前所有的相关活动、技术、顾客基础等资源,重新改造或设计一些新的连接环节与组成部分,便于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客户。

六、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措施改进

通过对电子商务完善盈利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若这些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则不利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难以取得消费者信任,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竞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企业需要在盈利模式上做出一些创新,这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还可以使企业赢得更多利润,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推动作用。

(一)转移企业关注重点 电子商务企业要及时更新软件,实现自动化交易,并且将其集成于网站上,让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能够看到产品信息,实时购买。产品订单可发至仓库,仓库接收到订单后,便可直接发货,减少了以往商务交易中的很多环节和流程,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在交易过程中,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通过点击订单并确认后,便可将订单发送至仓库,避免订单复制,控制了差错发生率。通过这种方式对订单进行处理,可提升订单准确率,这对于降低退货率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支出。

(二)提供高质量产品 为了能够取得客户信任,赢得更多客户青睐,电子商务企业需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在产品的体积、外观、功能、形状等方面进行考虑,除此之外,还需实现个性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贴心服务,可有效获取消费者信任,给消费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三)注重服务的高效性 高效服务现阶段也是消费者非常注重的一个要素,也是电子商务企业竞争的焦点。在电子商务网站中,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服务是否高效存在很大关联。电子商务企业可经最终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做出反应,这可将其服务能力表现出来。如果受到客户投诉,网站管理者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给客户留有良好印象。企业与企业间要形成有效合作关系,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同时还可以对客户订单进行分工管理,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也可满足消费者需求。

(四)使网站优势突出展示电子商务网站可通过多种手段使其收入增加,例如增值服务就是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当网站建立之后,可为人们提供市场信息、产品、商业服务等信息,并且还可以实现移动支付、网上认证等操作,这些服务的提供可充分展现网站的优势,同时还可增加电子商务企业的收入。

(五)创新盈利模式 目前,部分电子商务网站仍然以单一的产品销售来获取利润,不过并未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以往单一的盈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目前,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若仍旧沿袭以前的管理模式,便不能将其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很多电子商务网站为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已经在盈利模式上进行了创新,转变了以往模式单一的局面,盈利方式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以淘宝网为例,淘宝网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网络广告,为了使网络广告效益得以提升,淘宝网还与报纸、电子等媒体展开合作,便于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传媒资源可实现社会资源、商业资源的重新整合,便于凸显企业价值。淘宝与央视合作后,不但促进了其商业上的成功,同时也给淘宝创造了更多潜在发展空间,不断有新的盈利增长点形成。

七、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一)延伸业务业务的延伸可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进行。(1)横向业务延伸。即便电子商务网站所提供的产品不同,他们也可以形成一个联盟,致力于为客户打造更为满意的服务。例如目前通常有电子商城、农贸市场等,电子商务网站也可采用这种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样也便于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让人们轻易记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2)纵向业务延伸。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求的商品,可通过建立一条龙服务,让消费者满意。例如主要销售电子产品的卖家,还可以销售一些与电子产品相关的原材料、零件等。另外,在销售过程中,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样才可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

(二)电子商务网站会越来越专业化现阶段,有些电子商务网站虽然拥有丰富的产品,不过产品分布比较复杂,消费者难以及时找出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以至于很多客户因此流失,无法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因此,网站还需变得更加专业化,这样才能够取得消费者信任。如图1所示:

(三)盈利模式的转变 单一的盈利模式会阻碍企业发展,为了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同时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盈利模式必将会产生新的变化,将出现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发展局面。企业可将主导盈利模式与多种盈利模式共同发展,以主导盈利作为重点,其所占的比例应该超过60%,同时还可实施其他盈利模式,有利于实现盈利模式发展的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盈利模式发展比较难度较大,则需放弃这种模式,以免造成巨大企业损失。

有效的盈利模式可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长远发展,盈利模式对于电商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其重要性。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电子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以解决,才可保障企业长远发展。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靠的解决措施,有利于为日后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申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顾焕:《电子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分析》,《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第12期。

[3]尹明:《中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1期。

[4]金恒:《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分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年第8期。

[5]孙学文:《我国B2B网站盈利模式创新与发展》,《商业时代》2007年第26期。

[6]罗小芳、祝美芳、邹维、龚舒:《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研究》,《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第11期。

[7]袁绍鸿:《中国网站盈利模式分析》,《现代商业》2007年第29期。

[8]文凡:《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分析》,《才智》2009年第1期。

[9]王洁霜:《C2C电子商务网站――eBay盈利模式分析》,《管理观察》2009年第18期。

[10]梁晓音:《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1]李柱:《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国内研究综述》,《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第11期。

[12]宋园林:《国内B2C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盈利模式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资本市场使资本从资金富余者快捷地流向需要资金的生产性投资者,即能提供资金最高回报的企业,既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同时资本得到最大化增值,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市场中存在着众多的资金需求者,资金富余者如何分辨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者成为一个问题,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性投资者也期盼获得资金,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些生产者可以通过某种操作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以获得资金,从而产生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做一些概括性的总结。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表对外报告的过程,以达到私人目的而进行的对盈余的披露管理。Healy and Wahlen(1999)定义盈余管理是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通过规划交易改变财务报告,旨在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从而影响其决策和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二、盈余管理动机

已有盈余管理文献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得出了具有相当证明力的证据。总体上,研究结论表明,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亏损、提高管理者报酬、降低违背贷款合同的可能性、避免退市、避免监管部门干预、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理解、少交税,等等。

从本质上来说,盈余管理行为是一种有害行为,它使得投资者无法区分优秀企业与盈利差的企业,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的研究热点。

三、盈余管理方式

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必定采用一定的盈余管理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学者们对盈余管理方式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经验证据。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利润“大洗澡”。即如果亏损已成事实,那么管理者将倾向于报出更大的亏损额。因为此时亏损多少已经不重要,不如多确认点应计提的损失,为以后的经营甩掉包袱。

(二)调低利润。具体方法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减值的计提,以少缴纳税款或避免监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微软公司通过调低利润来避免《反垄断法》的。

(三)调高利润。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方式,包括提高管理者薪酬、避免亏损、避免违背贷款合同等多种情况都会看到这种方式的痕迹。

(四)利润平滑。经济学假设人是厌恶风险的,人们不希望看到波动剧烈的经营业绩,因此利润平滑企业的股票将比利润波动企业的股票更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在国外,这一方式的盈余管理更为普遍。

四、盈余管理的测度

盈余管理行为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来测度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是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提出了三种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和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现介绍如下:

(一)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此模型将应计利润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分析盈余管理的困难在于其不可直接观测和计量,应计利润分离模型主要通过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检验选定样本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Kaplan指出,应计利润随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一个适当的模型应能从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由外生经济环境决定的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其余的部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并以此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实证中应用非常广泛,通常将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看作总应计利润的数学期望,总应计利润与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差额作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能估计出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它要求用大量没有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的数据来估计某一具体公司的正常应计利润,这种估计的主观性太强,可靠性值得怀疑。

(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这种方法通常用来研究某些特定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如银行业中的贷款损失准备、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因此能够有效识别是否存在了盈余管理行为。由于特定应计利润法是针对具体行业中的某一具体应计项目,因此区分操控性和非操控性部分所依据的假设更切合实际。其优点是,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比较容易得到,因为研究者可依据会计准则来判断,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哪些会计项目应该得到如何的反映,能得到准确的证据。但具体的应计利润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或具体行业,增加了应用的难度。

(三)盈余频率分布模型。以上两种方法研究了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而盈余分布模型揭示了盈余管理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这种方法集中于研究管理后盈余分布的特征,而不需要将盈余分为操控性和非操控性两部分。假设在无盈余管理时,企业盈余服从混合正态分布,而且密度函数是光滑的;而当某一阀值处存在盈余管理时,在盈余分布直方图中阀值左(右)侧相邻间隔内的观察数会出现不寻常的低值,右(左)边相邻间隔内的观察数会出现不寻常的高值,从而造成在阀值处密度函数不光滑或不连续,因此判断阀值处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便转化为判断阀值处盈余分布函数的光滑与否。盈余频率分布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识别短期内为了某一目标盈余数字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没有去衡量单个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而是考察具有相同经济背景公司的总体结果,通过使用大量样本数据来检验盈余的分布特征。

关于盈余管理的测度问题,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各种实证研究结果至今仍然存在争议,尚未找到一个完善的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实践中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各有取舍。

盈利模式的定义范文第3篇

一、盈利模式的概念与意义

一种是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目的,持续赢利是客观结果,也是检验一个盈利模式是否成功的唯一的外在标准。成功的盈利模式不一定是原始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企业经营系统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重组、创新。

另一个定义是:盈利模式就是准确判断价值链利润区所在,并且根据利润区的转移,迅速调整战略,将客户的选择、价值的获取、产品差别化和业范围的确定等各方面的战略措施,都围绕最高利润区来进行配置。简单地说就是着重于发现利润区,并创造新价值。每一个行业都是一条价值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的打造和销售,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在这条产业链条中,是有着好多个利润区的,而且每个利润区的利润高低是不同的。作为企业就是要准确把握产业链的最高利润区,然后根据这个利润区去设计企业的盈利模式。

二、盈利模式的特征

盈利模式不是苍白无力的模式,而是独特的、创新的、能赢得更多顾客的模式,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 能提供独特的价值。盈利模式是价值活动创造过程的凝炼,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能带来与众不同的利润。当然,成功盈利模式并不是一定在全过程盈利,但能肯定即使有一些短时的亏损,那也只是成功模式中长期战略的有机部分。

2.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盈利模式本身并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创新,或者是某个技术的突破,而是企业通过投入自身经济要素,整合周围所有经济关系和利益相关者的力量相关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用来实现价值创造、获取收益并最终实现利润分配的组织机制与架构。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战略定位、人力资源及技术创新与研发等众多要素,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更多的时候,往往还是产品与服的组合,这个组合在向客户提供额外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得更好更多的利益

3.具有稀缺性。这当然是相对的,对于绝大多数行业竞争到已无利可图了、人人都可以进入的时候,这个模式也就宣告失败了。真正的盈利模式是与众不同,具有稀缺性,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廉、人廉我转”。要有较高的进入门槛,相应有较高的利润不受侵蚀。要始终保持这种相对稀缺性,才是盈利模式的根本特征。

4.是难以模仿复制的。企业盈利模式的成功,是其战略定位准确、资源配备到位、内外部资源整合有效的综合作用,不是简单想复制就可以复制的。一个模式有时看似简单,但要做到极致也是不容易的。如直销模式,谁都能懂得其中的意思,但只有戴尔公司等做成了标杆,因为在于简单的直销背后,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极难复制的资源和生产流程。

三、四种典型的盈利模式设计

1.新兴产业型盈利模式。对新兴产业的内涵,要从广度上去理解,主要包括二种新兴产业,一种是纯粹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IT产业等;第二类为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这类产业更为多见,如液晶电视、连锁经济酒店、中小学培训等产业。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尚未出现固定的游戏规则,不确定性高。设计这类产业盈利模式也要分类对待。一是对前一类新兴产业要注意二点,首先是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整个产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不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获得政府的支持,新行业的很多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如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的竞争,最终分众获得更多支持而兼并了聚众传媒。这种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先发优势就是强大的竞争优势,后跟进的企业成功者鲜有。其次是根源于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新兴产业,这类产业从国际上而言,该产业并非新兴产业,但在中国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过程,这类产业在中国也是特殊的新兴产业,而且比例较大,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及海洋工程等。这类企业盈利模式设计时注意三点:一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获得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二是相比其它产业更突出以参与和强调国际化;三是通常从低端或者中端切入,一旦具备了能力,即往高端发展,并蚕食发达国家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如三一重工机械与徐工机械,走的就是这条发展模式,目前都已超越国际同行。

2.资源垄断型盈利模式。企业需要建立自身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应具备商业价值、稀缺及难以复制性。这种资源垄断型模式的难点在于资源的获取与如何最大化资源的价值,优点是一旦成功,则鲜有竞争者,在外部环境没有颠覆变革的情况下,这样的企业通常能够很容易实现股东价值的持续增长。这类盈利模式实施要注意三点,第一是自然与历史是孕育资源的二个主要源泉,因为自然和历史都不可复制,经过大自然或者历史沉淀的独特资源,可能成为企业区别于同行业其它企业的核心所在。如茅台酒的独特性在于赤水河的水,这样的水只有茅台有;第二点是要清楚,在中国市场上,政府是现实中最大的资源控制者,基于中国的商业环境,要获取低成本的资源,必须要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三是放大资源的效应是提升成长性的有效策略。在独特价值传播的基础上,企业可对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整合,以最大化放大资源的价值。

3.行业整合型盈利模式。在大多数行业,行业领导者的业绩都比较明显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规模大的企业,除本身可能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外,在与上下游的谈判中,大企业通常处于有利地位,从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规模大了,替代品与新进入者的威胁就小一些,议价能力也更加强,因此,追求市场份额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盈利模式。整合行业成功者会一些企业在成功实现行业整合后,企业通常会形成与上下游谈判的强大地位,从而获得从整个产业链获益的机会。当然,行业整合需要很多条件,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也就是要有突出的融资能力;其次,还要有经得起整合初期业绩下降的困难。在现实中,整合成功与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国美电器是整合行业成功的佼佼者,几年来,它先后整合了永乐、大中、三联商社等企业,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在零售市场上取得了寡头地位,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效益。

4.品牌溢价盈利模式。在中国市场上,基于消费市场的巨大的容量,品牌溢价型盈利模式拥有比欧美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个品牌建立过程中,情感与文化是重要因素,通常而言,创造品牌溢价的核心要素并不是产品功能上的优越性,而是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引发消费者情感的暗示与联想,并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进一步如将情感体验根植于文化之中那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做法,与某一群体的心理认知偏好相比,文化常常更趋稳定,结果对品牌的忠诚度更高。所以,正因为文化价值的不可度量性,品牌溢价会有更大的空间。

四、盈利模式的实施要素与原则

1. 盈利模式的实施要素。一个成功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五方面的要素:定位、赢利点、关键资源和能力、业系统、自由现金流结构。这五个要素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现的话,金字塔的底部就是定位,逐步往上,最高层是自由现金流。第一步是战略定位,也就是确定顾客价值主张,选择那些最有潜力提供长期利润增长的目标客户,并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第二步确定盈利点,也即是创造更多利润来源,这一步企业要确定从哪里盈利,并以什么方式去盈利;第三步是建立关键资源和能力,就是寻求和建立自身的战略控制手段,保护企业设计带来的利润流,使其免受竞争对手和用户势力的侵蚀;第四步是重组与构建业系统,即企业从事的经营活动的确定,确定企业要从事哪些经营,起到何种作用?并打算将哪些业进行分包、外购或者与其他公司协作生产和协作经营?第五步是打造更多自由现金流。目的是让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不但要考虑如何获得利润,还要考虑怎样达到最小投入,回报达到最大的问题。

盈利模式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BSV模型;投资决策

BSV模型是由Barberis, Shleifer和Vishny于1998年提出的基于心态的投资者行为模型。其主要是以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存在认知偏差为出发点,以行为金融学中的信念理论的核心——经验法则为模型的假设前提,试图通过对这两种认知偏差的研究来设计模型,并以此阐述投资者是如何对证券资产盈利进行预测,以及其对证券市场信息的反应敏感性差异。

一、模型假定前提

经验法则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信念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经验法则、易得性经验法则和定位与调整的经验法则。而BSV模型则主要是从代表性经验法则和定位与调整的经验法则入手,设定投资者分别存在有代表性启发和保守主义这两种认知偏差。

而定位与调整的经验法则是指由于受到人们认知能力的限制,人们评估一个新信息时,往往是从设定一个初始参照值开始的,然后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地对参照值进行调整,并最终得出结论。然而由于不同的个体对初始参照值的设定本身存在偏差,或者是同一个体由于对接收到的不同初始信息的理解也会存在偏差,再或者是后续对参照值的调整不够充分和准确,这些都会造成认知主体对信息的最终认识结果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BSV模型就将这种定位与调整的经验法则定义为“保守主义”的认知偏差。“保守主义”是指人们在接收新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存在最初信息锚定效应和后续调整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对信息认知存在偏差的现象。

事实上,收益应该是服从随机分布特征的,但是正是由于上述两种认知偏差的存在,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BSV模型也设定出相应的两种收益范式(这两种收益范式均不是随机游走模型),在不同的收益范式中,投资者也会根据其对应的范式来对证券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和分析。在范式1中,由于保守主义的存在,投资者认为证券的未来收益是围绕均值进行波动的,因此称之为“收益均值回归模型”;在范式2中,由于代表性启发的存在,投资者认为证券未来收益是呈现出一定趋势的同向发展的,因此称为“收益同方向趋势模型”。

二、模型介绍

上述两种收益范式可以用以下两个模型表示:

由于两种范式均服从马尔科夫过程,因此其差异仅体现为转换概率πL和πH的不同上了。因为在收益均值回归模型中,投资者出于保守主义心理,认为证券的未来收益是在一定的均值范围内波动的,也就是说若市场中出现一个正向冲击,则其后可能跟随一个反向的冲击,这样两股冲击相互抵消,才能保证收益是保持一定范围的波动,因此πL的取值应较小。而在收益同方向趋势模型中,投资者出于代表性启发心理,认为证券的未来收益应是趋向于同一方向的趋势而发展的,即若市场中出现一个正向冲击,则其后可能还跟随一个正向冲击,这样一系列的同方向冲击的相互叠加,才能使未来收益形成一个趋势性的发展势头,因此πH的取值应较大。综上所述,二者的取值范围应为:,并且投资者相信自己知道转化概率πL、πH的大小。

因此,若当投资者看到一系列正向的盈利冲击时,会认为收益同方向趋势模型产生盈利的可能性偏大,所以也会预期下期将会产生收益,但是实际上盈利的变化是随机游走的,即下期盈利上升或下降的概率均为50%,所以如果下期盈利上升了,则由于投资者早就预料到这种盈利的变化,因此收益是正的,但绝对值不大的;若下期盈利是下降了,则收益是负的,且绝对值较大,因为这种盈利的变化是出乎投资者意料的。所以,综合看来,其平均收益应是负的,反之亦然,即当市场上出现的是一系列负向的盈利冲击时,其平均实现的收益应是正的,而这也正好符合反应过度的定义,即当一系列好消息到达后,投资者会对未来的好消息保持更高的预期,从而导致收益远离均价,形成过度反应,用公式可表示为:

如果投资者看到的是前后期盈利相反的冲击,则会认为下期产生盈利的模型更有可能是收益均值回归趋势模型,所以若当前是盈利正向的冲击,投资者会倾向于判断下期是负向的冲击。而事实上,跟随正向冲击的正负冲击的概率相同,若实际冲击是负向的,则收益是负的,但绝对值较小,因为投资者预测到这种收益的实现;若实际冲击是正向的,则收益是正的,绝对值较大,因为冲击是未预料的,所以,综合看来,其平均收益是正的,反之亦然,即跟随一个负向冲击的平均收益是负的,这也符合反应不足的定义,即当好消息到达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收益应高于坏消息到达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收益,用公式可表示为: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池丽旭, 张广胜, 庄新田, 等. 投资者情绪指标与股票市场——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12.

盈利模式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 测度方法 比较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实证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对于完善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重要,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性,其就越有可能被盈余管理所利用。在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确立是影响实证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模型,但各种方法的合理性仍存在争议,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完美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本文欲对当前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做一归纳和比较,以便在以后的实证研究中更好的选择和完善,从而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一、常用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

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和盈余管理的类型以及实施手段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含义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大都认为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针对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人员现已提出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和盈余频率分布法。

(一)总体应计利润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测度和检验方法,并且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常用的总体应计利润模型主要包括:

1.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Healy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他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总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Healy模型首先假设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的系统;同时假设企业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产生是均衡的,若干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的特点,但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利润之和应为零。在这两个假设条件下,将过去几年总体应计利润取平均值并作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然后用被检验年度的总体应计利润减去该估计值,即得到本年度的操控性应计利润。Healy模型就是用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DeAngelo模型从本质上可以被看做是Healy模型的特例。与Healy模型不同的是,它假设被检验年度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相关,因此,它是用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作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然后用本年的总体应计利润减去该估计值的差额来测度企业被检验年度的盈余管理存在性和水平。

2.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Jones首次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他经过分析提出营业收入变动额和长期资产是影响应计利润的两个重要因素,即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是营业收入变动额和长期资产的函数。Jones模型通过控制企业的收入变化、长期资产来反映经济变动和企业特征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以更准确地分离操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金额来测度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程度。

修正的Jones模型,从狭义上讲,是Dechow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Jones模型忽视了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利用应收账款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从而达到操纵报告盈余的目的。因此,修正的Jones模型指出在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时,应该从主营业务收入中剔除应收账款的影响。从广义上讲,是所有对传统Jones模型改进的模型。比如,由 DeFond 和 Jiambalvo提出的截面Jones模型,由Dechow、Sloan 和 Sweeney提出的分行业Jones模型等。

(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

和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相比,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不是利用总体应计项目,而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或者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来建立计量模型,以此来测度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特定应计项目在企业总应计中所占比重很大,预期管理人员的操纵会反映在这些特定的应计项目上。研究人员会凭借专业的会计知识和对行业特殊性的把握,较为全面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应计项目的影响因素,以更为精确地分离操控和非操控性应计,达到测度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

(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研究领域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目前常用的测度方法类似于应计项目操控计量模型。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带来的收益,一部分来自于正常的经营决策,另一部分可能来自盈余管理目的的人为构建。当前模型构建的思路是先利用以前年度数据对当年正常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估计再与实际值比较,原估计的经营活动正常损益水平与实际数据间的差额就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数额。比较典型的是Roychowdhury借用Dechow等人提出的应计模型推导出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制造成本的正常预期水平,用实际偏离正常预期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制造成本去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

(四)盈余频率分布法

盈余频率分布法最早是由Burgstahler和Dichev提出的,他们是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的分布函数来测度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需要区分充满噪音的操控和非操控性应计项目,它主要采用直方图和统计检验两种手段。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盈余目标,在该盈余数字的狭小区间内盈利的分布会产生跳跃,低于该数字的观测数少于预期,而高于这个数字的观测数超过预期。这种方法首先假定未经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或者密度函数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形式,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二、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一)前提假设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公司会计利润中的经营现金流量未被管理,而只有应计项目是被管理过的。原因是,由于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因此企业的会计利润就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构成,理论上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操控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个途径来实现,但盈余管理研究者最初普遍认为现金流量的操纵成本过高,而会计准则赋予管理当局的选择判断空间使应计利润成为相对便利的操纵手段。但是,应计利润并非全部是盈余管理所致,两种应计利润模型就是要分离出企业管理当局操控的应计利润,以可操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水平。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是建立在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实际管理人员问卷调查时的发现,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较为隐蔽的真实活动操控来实现盈余管理目标。原因是,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以及应计项目具有回转特性,利用应计项目操控利润将会制约企业管理者进行持续盈余管理的能力,因此应计项目操控不再是盈余管理的首选方式,管理者更愿意通过操控企业的真实活动来管理盈余。

盈余频率分布法假设未经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或者至少密度函数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形式,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原因是由于诸多噪音的存在,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准确地从总体应计利润中分离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因此该模型是通过观察盈余分布在阈值点左右的连续性,来直观判断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

(二)模型功效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研究中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并且不断发展出新的修正或扩展模型。它通过不断改进计量方式来更好地分离出受管理当局操控和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的应计利润,提出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测度盈余管理,为盈余管理能够得到实证检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该模型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一方面,该模型并没有严格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基础,其设定效果和检验能力始终备受学者的怀疑;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变动和内部经营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分离和准确度量始终是个难题。

特定应计利润模型首先有助于识别出对企业利润具有重大影响的特定应计项目,较为准确地识别出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从而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其次在应计利润分离方面,有助于建立拟合度更优的模型,减少模型的设定缺陷,从而提高检验能力。但是该模型的运用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行业制度背景知识和对会计准则的熟练把握。

当前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主要是受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计量的影响,它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提供了一种思路。其缺点也类似于上述两种模型,如何区分基于效率考虑的决策行为和机会主义动机的决策行为,即如何分离真实活动操控部分的利润金额是该方法的难点。

盈余频率分布法不需要设定应计模型,其研究结果可以用图表直观的呈现来估计盈余管理的频率,这样就可以避免应计模型在模型设定上的一些缺陷;同时对部分真实活动操控引起的盈余管理也能识别。但该方法也有很多局限性,一方面该模型运用需要设定阈值点,但阈值点的设置和盈余间隔大小的划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函数的不连续性也不能完全归因于盈余管理;另一方面该模型只能检测出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但是无法检验出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及程度。

(三)适用范围

通过对各种模型的建立前提以及运用功效的比较和分析,不难看出每种模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检验结果。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研究的是所有应计项目,它以总体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程度。如果要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行业的某个或某些应计项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则需要采用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主要是用来检验企业是否存在通过真实活动操控来影响企业的经济业绩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如果只需检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而不需要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则采用盈余频率分布法更为直观和简单。

三、启示与展望

(一)完善控制变量,减少噪音影响,提高现有模型的检验能力

从以上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各种计量模型的共同点是难以消除的噪音影响,这也是实证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中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准确的分离,盈余频率分布法的盈余分布函数也很难剔除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盈余分布函数的不连续。今后的研究要不断改进控制变量的选择以减少噪音的影响,同时要对原有模型方程进行不断的修正减少计量的误差,从而提高测度计量模型的设定效果和检验能力。

(二)多方法并用,提高盈余管理测度的准确性和论证的说服力

截至目前,对如何测度盈余管理还存在很大争议,单一完美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并未形成。但是,已有的各种测度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点,比如盈余频率分布法虽然不能识别盈余管理的程度,但是在测算盈余管理存在性方面就比较直观和简单,并且可以回避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分离问题。因此,在测度检验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及其应计利润特征,多模型并用,发挥各自的优点,以提高盈余管理测度的准确性和论证的说服力。另外,除了计量模型之外,还可以考虑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报表分析等其他方法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对更具体的企业和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情况的检验。

(三)创新测度计量模型,实现盈余管理研究理论和实际相一致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和热点,因此也推动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测度计量方法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证据表明,传统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难以满足管理当局操控盈余的需要,已不再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首选方式,更为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盈余管理方式逐渐受到管理者的青睐。因此,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和企业实际出现了偏差,传统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测度检验通常假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会纵,完全忽略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其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今后的盈余管理测度研究中,要重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创新测度检验模型,实现盈余管理研究理论和实际的真正一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