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 一部改编自网络红小说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创造了电影、电视剧、小说等等相关产业的可观财富,研究其产业链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我们不难看出合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如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是目前很多人都在研究的问题。由一个成功的案例引发的思考值得深入探索。

[关键词] 信息管理; 网络信息; 产业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64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111- 03

1 引 言

2010年4月16日,《杜拉拉升职记》公映,这部改编自同名畅销书的电影在两周内票房过亿,并且裹挟着话剧、电视剧、小说连播、有声读物在全国掀起了“杜拉拉”风潮,在国内,从没有一本图书卖出过如此多的改编版权,形成如此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据出版方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勇介绍,“杜拉拉”创造的价值已达3亿,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中。

《杜拉拉升职记》的意义已不仅在于其图书销售码洋、电影票房、电视剧收视率,可贵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由图书作为起点,建立跨越多种媒体的文化产业链的本土范例。

一部网络走红的小说引发的事件,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的相继成功,让作者、博集天卷和改编版权买方三方共赢。当然,《杜拉拉升职记》电影和电视剧的播映,对原作图书销量拉动是非常可观的, 数据表明,电影上映造成的媒体关注和公众期待的确大大拉动了杜拉拉图书的销售:2010年2月《杜拉拉升职记》销售量为12 892册,而电影宣传开始后的3月销量是19 894册,环比增长超过50%;在电影上映的4月份,“杜拉拉”第一部的销量为29 869册,环比再涨50%,比2月份增长1.3倍。

对品牌的珍视,作者对出版方的支持,再加上文本本身浓郁的时代气息,也许构成了《杜拉拉升职记》从一本书到一条产业链的一些必要因素。毫无疑问,“杜拉拉”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但这条路上的后来者,必定要接受多重考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网络资源如何管理而使利益最大化。

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组织与再开发

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社会化和管理有序化成为必然趋势。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强调对信息资源的再加工, 即信息管理人员针对教育领域的特定问题,紧密追踪教育信息发展动态,对广泛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鉴别,综合分析研究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通过重组、改造得到高密度再生信息,然后分门别类进行存储。这是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较高形式。由此,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管理层次,一般可表述为对一次信息的管理、对二次信息的管理、对三次信息的管理,等等。从一次信息到二次信息,再到三次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性和易用性逐步增强,利于人们的综合利用。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问题

人们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就离不开检索工具。不同人员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网络,网上信息检索工具必不可少。当前,用于网上信息检索的工具很多,但它们都或多或少存在检索范围有限、功能不完善、准确率低、信息组织缺乏规范控制等缺点。特别是大多数检索工具都是通用型的,专指性差,这就难以满足广大用户对专业知识信息的检索需求。要解决检索低效问题,最主要的还要依赖技术的进步。

2.3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

随着一般性、个性化信息管理任务的日益庞大和复杂化。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需要广大网络用户参与远程管理。问题在于,当前广大网络用户的信息意识较差,网络素质偏低,网络信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这就严重阻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化、效益化进程,尽快组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实际操作中,信息素质教育宜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直接围绕信息素质的内涵来组织,其中心任务就是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科学理论知识水平和信息收集、整序、利用、评价能力。具有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的思想理念、思维方法、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等,从而促使广大网络用有意识、高效率地参与并做好大量、一般性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2.4 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网络最大的优点是开放与共享,然而,正是开放与共享的特性,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为了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在行政上要依靠科学管理手段统筹规划,尽快完善信息资源系统安全保障管理体系,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锻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在技术上要注意运用安全防护技术设备、设施和工具等实施多方面集合保障,注意使用先进、稳定的管理软件,加强对网上信息的实时监控,强化对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和入侵检测,实现对信息网络设备和数据的全面控制,确保信息网络使用安全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目前很难在技术上达成有效的控制,它要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立法的约束和网络用户信息道德的养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保护著作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 网络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

3.1 确立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即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其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一切管理活动。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带给信息机构的新思维、新理念。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面对的无论是哪一类用户,都应以用户第一为宗旨,在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指导下,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打破了时空界限,越来越需要广大网络用户参与远程管理,而当前广大网络用户的信息意识普遍较差,网络素质偏低,网络信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化、效益化进程,因此加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3.2 依据法律制度保障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涉及很多信息机构,是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技术含量高,涉及问题多,因此需要采用组织性强、体系完整及权威性高的行政手段来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对网络信息资源履行管理职能的部门主要有信息产业部的管理机构、有关部委的信息服务管理机构及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等。借助行政手段,统筹规划,协调控制,使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趋于整体化、集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建设。

4 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

为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最优配制,应树立投入产出效益观。投入产出效益是指投资活动中成果和消耗的比例关系,也可认为是投资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网络信息资源投入产出效益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是将网络信息资源视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研究范畴,是指网络信息投资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活动,既是一种资源共享的过程,也是一种济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信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存在着供求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并且面临着费用、经济效益等诸多问题 。在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可以通过经济调节来对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国家的经济政策可以向有利于互联网信息资源建设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倾斜,鼓励他们的发展;对于不利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则限制其发展,从而从经济方面来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及互联网的发展。同时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监控,防止垄断局面出现,保持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信息机构则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研究网络中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合理预算,树立投入产出效益评价观念,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发挥最佳效益,杜绝不计成本与效益的重复投资,避免资源闲置等。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吸取教训,密切注意和跟踪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适时地引进成熟而商品化的技术系统,这样既可以节省重复研究的资金,又可以缩小与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差距。

5 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动态性,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为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带来很大的不便,网络信息的查询、检索十分困难,大大影响了信息利用的效率。如果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得不到保障,信息资源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重点就是使网络信息组织有序,提高网络信息可获知能力,核心问题是信息价值的提升。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强调对信息资源的再加工,即信息管理人员针对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紧密追踪其信息发展动态,对广泛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鉴别,综合分析研究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通过重组、改造得到高密度再生信息,然后分门别类进行存储,通过不同的服务模式将信息提供给用户。有序实用的信息内容是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如在网络信息组织方面实现分类体系的统一以便于畅通的数据互换;在联机联合编目方面实现目录的标准化,以便用户通过统一的检索途径获取信息等。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与统一性是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

网络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的发展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其数量、结构、分布与传播范围、媒体形态、控制机制、传递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信息资源有极大的差异。笔者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组织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以期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效用最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萍利. 浅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110.

[2] 王颖春.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 情报探索,2011(4):65-67.

[3] 李莹. 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 中国科技纵横,2010(5):251.

[4] 冯仿娅. 从无序到有序――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J]. 图书馆论坛,2004(6):175-177.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财务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财务管理要适应新形势 ,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 ,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 :强化知识资产管理 ;建立网络财务 ;推行财务资源计划 ;改进财务报告模式 ;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财务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都面临新挑战。本文仅就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思路 ,作一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占主导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 ,也出现巨大变化 ,如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 ,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 ,大大增大 ;电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 ,使会计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速度愈来愈快 ;企业员工以高智力的人材为主体 ;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正在加速占领市场。传统财务管理 ,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些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相应对策 ,这些对策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一)知识资产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 ,而知识经济则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 ,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 ,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 ,而企业的创新能力 ,将成为评价知识资产的主要依据。有人将知识资产定义为 :“知识、实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拥有 ,这使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可见 ,知识资产涉及企业的竞争力 ,如商标、专利、商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方法等。

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 ,明显提高。如美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 ,已超过 50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 ,早在 1 995年 3月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原则说明书中 ,就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改为 :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这充分表明知识资产的加入 ,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超过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使知识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 ,必须对传统资产计价方法 ,进行创新。

(二)建立网络财务

新世纪的财务与会计 ,面临信息日益集成的严峻考验。企业各信息子系统的分工 ,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应建立网络财务的技术构架 ,将各个分立的信息子系统 ,集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网络财务的特点在于 :其一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为使企业的业务活动同财务资源相结合 ,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需要运用网络技术。其二 ,在线管理。为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与监控 ,及时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并作出财务安排 ,通过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 ,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三 ,电子商务。这预示着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 ,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网络财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信息的关系 ,变得更紧密 ,如产品开发活动将会把市场机会与技术可能性 ,结合为一个商业化过程。有了网络财务 ,就可以根据瞬息变化的市场状况 ,重构与分合会计主体 ,在互联网上及时出具“虚拟公司”的实时报告。

(三)推行财务资源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 ,是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管理技术的精华。它把企业管理信息 ,按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 ,为企业的生产管理 ,提供有效的信息。应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管理经验 ,在制造资源计划构架的基础上 ,把与企业管理有密切联系的财务、销售和经营规划等功能 ,包括进来 ,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财务状况 ,进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

财务资源计划系统是MRPII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它包括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供应链统筹和全面流程管理等内容。这一系统的运行 ,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 ,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 ,并进行加工制造 ,准时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 ,以满足用户消费的需要。同时 ,它除编制产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计划外 ,还能把每日的营运资源数据 ,及时进行归类整理 ,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 ,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四)改进财务报告的模式

传统的财务报表 ,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 ,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 ,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发生了质的变化 ,信息的使用者 ,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力信息 ,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 ,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 ,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 ,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 :1 .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 ,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其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 ,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 ,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 ,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2 .增设人力资源信息表。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 ,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3 .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 ,保护好环境 ,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 ,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 ,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范文第3篇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网络化

企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企业的信息化,如今电子商务成为主流,信息化才能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信息化,馆藏资源不再是纸质资源,而转型为数字化,空间也随着信息化而虚拟化,信息资源不再是独立的,而是共享的,同时,信息化的共享和开放特性使得企业的服务对象及需求不断扩大,信息的传输也通过网络实现。由此可知,企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档案管理进行网络化。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使得其具有四大特点:首先,获取档案信息的速度更快,其途径不再单一;其次,不再仅仅是文字的表述,而是将图像和文字进行了有机结合;再者,过去作业过程都是人工操作,而如今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信息的检索、修改和复制,其速度是过去无法比拟的;最后,表现为强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同时信息的寿命长,管理和操作信息的成本低。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结合了知识管理概念

从全球的企业管理中吸收而来的新的管理理念中,知识管理是一种较为成功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从狭义上来讲,就是管理知识本身,其内容包括管理知识的创造、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加工、知识的存储和应用;从广义上来讲,知识管理就不再是仅仅包括管理知识本身了,因为除了知识本身,还有一些与知识有关的资源和无形资产,也应该是知识管理的范畴,这样说来的话,知识管理的内容将涉及到知识组织、资产、设施和活动等的管理。

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档案管理,知识指的就是档案资源,而与档案资源相关的则为智力资源,因此,结合了知识管理的档案管理,就是指对档案资源及智力资源进行管理,由于不再仅仅是管理资源本身,新投入的智力资源可以使管理系统更充分挖掘资源中的潜在价值并适当的发挥出来,从而使公司获得更大的收益。结合了知识管理的档案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档案管理的资源更丰富,有资源本身,还有智力资源,大大提高档案馆自身的管理效率,具有更高的服务效益,能够符合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

2、其管理的核心为人力资源管理

3、其依托不再是人工操作,而是信息技术管理

新时期档案管理的作用

由于新时期档案管理与传统时期已经大不相同,其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一)为企业建设的决策提供服务

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等都需要基于企业的信息的综合。新时期的档案管理,不仅仅以文字的形式来管理企业的资源,还能将图文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企业的文字、图片和音频等各种档案资源的综合管理。档案管理首先完成对资源的必要的梳理,然后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其潜在价值,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新时期的档案管理由于实现了网络化,数据的挖掘,资源的比较等所能应用到的资源更广泛,且准确性和快速性大大提高,使得其提供的分析结果更具有可信度。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增值

信息时代使得知识资本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产,档案管理也将企业的技术资料、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纳入其重点保护范围内,新时期档案管理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各种盗取资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防护措施,维护了资源的安全,有效的资源安全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增值。当然,更安全的资源管理,更快捷的资源搜索、评价,能尽量发掘企业的潜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为企业建设提供资证功能

对于工程建设,根据以往的教训,很多工程就是对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管理不当而出现问题。新时期的档案管理由于其具有强大的存储及检索能力,从项目立项开始,它就可以保证工程资料一直处于企业的监控下,直到攻城竣工验收甚至投运。这样,就可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程的勘察和设计、工程的施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所有的相关资料的完整,从而可以为工程建设中的评优验收提供资证,良好的信息管理能力可以保证工程的达标率,甚至能使工程达到创优的水平。良好的口碑能够提升工程的形象和企业的价值。很多时候,企业的经济上的诉讼、纠纷等,都是由于资源的管理方面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档案管理通过对资源的有效管理,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够提供准确而详细的数据依据。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范文第4篇

一、循环经济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循环经济以“3R”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为基本特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内容。循环经济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将人类经济活动从传统工业社会以“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增长模式,通过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收益,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减量化”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再利用”要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二)废弃物再利用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废弃物再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也是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下企业生产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物质是单向流动的,企业的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及污染均采取末端治理和直接排放入自然界的方式,这种模式下,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增加了环境负荷;而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加强了对废弃物的全程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生产方式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同时对于产生的废弃物加以再利用,使之重新进入生产循环,构成了一个资源反复利用的闭合循环。如图1、图2所示。此外,循环经济包括三个层面的循环: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二是企业间的循环,三是社会层面和范围的循环。废弃物再利用的每一个再利用功能都构成一个独立生产单元,这些独立生产单元既可以处于企业内部或同一生产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上下游企业之间,于是,废弃物再利用的物质循环既可以在一个企业内部实现,也可以以市场为媒介由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换在全社会中完成。

二、循环经济下废弃物再利用会计核算内容调整

(一)会计核算目标与原则 循环经济下的废弃物再利用会计除传承传统会计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外,还应从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综合角度出发,在“3R”原则基础上,通过对循环经济相关事项的披露和核算,促使企业自发的修正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会计信息计量与披露 循环经济下企业废弃物再利用的会计计量重心从财务资源转向环境资源,这些资源无法单纯用货币来计量,而需要结合货币计量和分货币计量。同时,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涉及企业经营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形式具有多样化。因此,对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制度强制性要求的最低量的相关信息披露;第二,建立企业自觉披露环境信息的机制;第三,资源会计信息、实物信息与一般财务信息的结合。

(三)会计核算内容 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生产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财务信息。其内容应包括:第一,由于当期的与自然资源再利用有关的活动的发生,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正负影响;第二,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绩效的反映;第三,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造成的正负面影响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的反映;第四,企业在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和共荣方面所做出各种努力的结果。

(四)成本控制系统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企业应专门建立资源成本控制系统,通过制定资源价格、节能标准,开展节能管理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说来,企业应强化对物化劳动消耗的控制,加强对原材料必要消耗的有效控制,将闲置资源成本纳入会计控制体系,单独加以计量与控制。同时要建立资源使用的实物和价值控制标准、资源成本会计控制系统,使有限的资源效率最大化。在会计系统中以实物和货币计量形式记录资源使用情况,并独立地列示资源成本。

(五)废弃物再利用经济效益的评估 在评价企业的废弃物再利用及节约循环利用资源情况时,需要用废弃物再利用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来衡量。可设置几个指标: 第一,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盈利能力,即投入与产出比较,投入是指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清洁生产设备、劳务等,产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及商品的分配去向、使用方式和数量,即经济收益。第二,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是衡量废弃物再利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指标体系。在设计这类指标时应考虑废弃物再利用等生产经营活动对周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企业本身所带来好的收益或坏的影响。第三,生态效益指标。生态效益表现为自然资源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生产单位商品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资源指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而污染物排放率也是衡量企业环境保护效益的重要参照。

三、循环经济下废弃物再利用会计核算要点

(一)专门管理体系我国目前基本上建立起了会计规范体系。首先,我国已经有《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规范;其次,国务院颁布了相关的行政法规,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三,财政部、审计署等政府部门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颁布了一系列的具体规章和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废弃物再利用会计信息规范体系应该是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只有真正形成一个专门体系对废弃物再利用的会计核算进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废弃物再利用会计核算走向实践,并逐渐推广。

(二)专门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制度 循环经济模式下信息使用者关注的内容是:减量化的幅度、再利用的能力、再循环的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对于废弃物再利用情况的会计核算应采取专门的会计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制度。废弃物再利用信息的披露,要在会计报表内对与废弃物再利用相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同时利用会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来充分揭示废弃物再利用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并附上专门的报告来提供废弃物循环利用情况。完善的废弃物再利用报告其内容应包括:废弃物再利用会计核算标准;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废弃物再利用的业绩信息;环境审计报告等。同时,可以编制废弃物再利用会计资产负债表、收支明细表、损益表、企业环境影响报告、污染物排放表和治理成本费用表等,用以详细反映废弃物再利用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和环境活动的收支情况。

(三)专门账户设置与管理为了更好地控制废弃物成本,企业需将与废弃物有关的成本从其他成本中分离出来,设置专门的账户进行核算。企业生产的过程是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一部分资源转化为合格产品,另一部分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成为废弃物。对于这些废弃物的成本核算应由再利用成本和处置成本两方面构成。其中,废弃物再利用发生成本包括废弃物再利用耗用的资源和再利用前发生的费用。再利用成本和收入的差额就是产生的再利用净损益。废弃物的处置成本包括废弃物在整个产生过程中耗费资源的成本和为达到排放标准而产生的环境治理成本。废弃物的处置使废弃物退出了企业资源的大循环,其处置成本应由产生废弃物的产品承担,分摊到合格产品的成本中。如图3所示:

在对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处置成本的核算时,首先应将废弃物在整个产生过程中耗费资源的成本表示为,借记废弃物,贷记原材料。其次将企业对废弃物进行治理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归集入废弃物成本,借记废弃物,贷记库存现金等。最后将废弃物成本分摊到产生废弃物的产品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废弃物”,贷记“废弃物”。对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成本核算与处置废弃物成本相同,独立记入废弃物成本。废弃物再利用使用前所产生的各种费用也应记入废弃物成本,借记“废弃物”,贷记“银行存款”等。与处置废弃物的核算不同的是,再利用时耗费的废弃物成本应分摊到再利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由废弃物再利用所得的收入补偿。

(四)专人核算管理 企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对废弃物再利用的进程进行核算和监督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废弃物正确核算能为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能在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部门设立上,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产品特征、管理模式和销售渠道来针对性的设计。同时,在公司的管理层,应指定专人或专职负责废弃物再利用会计核算的领导,部门中应配备专人负责废弃物再利用情况的记录和成本的确认。

(五)专门财务管理方式与财务决策方式 废弃物的再利用要求企业的经济活动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使用,其财务管理要以经济和环境共赢为目标导向。基于此,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企业在对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时应综合考虑此方案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对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日常控制和考核分析中都要充分考虑相关的废弃物再利用支出。此外,企业还应建立专门的财务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根据废弃物再利用而建立的,其目的是在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时更加注重环境效益。同时,企业应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采取全过程控制手段,完善废弃物在产生前和再利用中的成本控制策略,使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确保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资源稀缺、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企业须加强废弃物的核算和管理,面对挑战,及时认识,及时行动,在会计研究、会计应对、会计实践上不断探索总结相应的理论和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在推进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的基础和工具作用,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09年度资助项目《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批准号09XJA630003)与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1ycjj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范文第5篇

一、实行预申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和在学研究生共有177.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74万人(约占16%),特困生14.2万人(约占8%)。从2007年起,各级财政加大了对高校学生资助的投入力度,仅2010年高校学生资助财政经费支出总额就达到9.6亿元,财政资助覆盖面超过在校生总人数的19%。与此同时,各高校还采取提取资助专项经费、积极争取社会捐助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经费投入。仅2010年全省高校就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学生资助专项经费4.76亿元,以特困补助、勤工助学补助和减免学费等形式资助23.41万人,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全省高校各类奖助学金支出总额达14.36亿元,资助学生28万人左右,生均资助5100元,资助覆盖率为15.8%。奖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支出。上述资助覆盖率已经接近全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率。在此背景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当用于解决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因为财政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进行全额贴息,所以意愿贷款远超过政策确定的有效需求。从工作实践看,基层政府部门大多既不可能也不愿意严格按政策要求进行家庭经济情况核查。从本息回收的角度考虑,金融机构也宁愿将贷款发放给更有能力还款的大学生。

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之初,江苏省政府就提出要确保“应贷尽贷”的政策目标,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政策规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申请就必须能获得助学贷款,二是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大学生不可以获得助学贷款。为了相对科学地、精准地确定助学贷款支持对象,江苏省探索建立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预申请制度:将贷款申请学生分为在校生和参加高考学生,在校生的贷款申请资格由其所在高校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确定,参加高考学生(即高中毕业班学生)由所在高中组织班级评议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贷款申请资格。作为预申请制度的配套制度,江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每年度都研究确定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额度,贷款额度分配到每个高校和市县教育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度不是计划性指标,只是总量控制性指标,具有一定弹性。2007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了具体程序。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后,各市县教育局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指定了专门机构负责学生资助工作,这就为审查在校大学生和应届高考学生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资格提供了条件。

二、预申请工作的组织实施

2007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了《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贷款资格审核暂行办法》,规定市、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普通高中学校具体落实应届高中毕业班学生申请贷款资格审核工作,高校资助管理中心和院系具体落实在校生申请贷款资格审核工作。

(一)应届高中毕业班学生预申请

江苏省应届高中毕业班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申请安排在春季学期开学后,具体程序如下:(1)每年3月底前,各普通高中依据往年发放高中助学金的情况,对本校高三年级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有贷款需求的学生进行摸底,初步测算出本校当年申请贷款的额度,报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总所属普通高中贷款需求信息后,参照上年的贷款实际情况,提出当年本区县的贷款申请额度。(2)每年4月,省教育厅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和省财政厅下达各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度,部署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的具体事项。(3)每年5月底前,各市、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所属普通高中将预申请审核通过的学生名单录入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在高考录取阶段,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组织所属普通高中将学生录取信息录入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再打印《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一式两份,盖上高中公章后交给学生。(4)每年7-9月,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期间,高考录取新生凭《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和相关证件,到共同借款人户籍所在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贷款。资助中心业务人员在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核实学生申请信息后,即可在国家开发银行业务系统中办理贷款手续。

(二)高校在校学生预申请

高校在校生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申请由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实施,具体程序如下:(1)每年3月底前,各高校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对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对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的在校生进行贷款资格审核和贷款需求汇总。对入学时已经通过新生贷款资格审核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高校原则上不再进行贷款资格审核;对在校生中因家庭变故、突发事件等新增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学生,高校按规定予以认定并进行贷款资格审核。(2)每年4月,省教育厅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和省财政厅下达各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度,部署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的具体事项。(3)每年6月底前,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院系将预申请审核通过的学生名单录入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打印《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一式两份,加盖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章后交给学生。(4)每年7-9月,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期间,在校大学生凭《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和相关证件,到共同借款人户籍所在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贷款。资助中心业务人员在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核实学生申请信息后,即可在国家开发银行业务系统中办理贷款手续。

(三)其他特殊情况学生预申请

其他特殊情况学生的预申请分为两类:(1)对当年贷款资格审核结束后,因家庭变故、突发事件等新增的有贷款需求的高考录取新生,可持相关的证明材料到各区县资助中心提出申请,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都会及时对其进行贷款资格审核,审核通过后,将信息补录入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并打印《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一式两份,加盖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章交给学生。学生再凭《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和相关证件,到共同借款人户籍所在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贷款。(2)对在省外普通高校就读、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的江苏籍学生,若入学前未经市、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行贷款资格审核,则由其所在学校参照江苏省政策要求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贷款资格审核,并出具书面材料。书面材料须说明两方面内容,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当年没有在高校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凭校方材料到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贷款资格认定。资助中心确认后将其申请信息补录入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并打印《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一式两份,加盖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章交给学生。学生再凭《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和相关证件,到共同借款人户籍所在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贷款。

三、预申请与信贷风险可控性管理

江苏省认为实行预申请制度最大的优点在于信贷风险可控性管理,即通过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审核,辅之以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完整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发放和贷后管理的信息链。

(一)信息集中导入国家开发银行业务系统

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没有采用学生在线申请模式,在每年贷款受理之前,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协调总行有关部门将预申请信息一次性导入开行业务系统。在贷款受理期间,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业务人员可从开行业务系统中直接调用学生申请信息,这样就免除了很大一部分信息录入工作量,同时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准确率。

(二)贷款受理期间规范有序

由于采取了预申请,各区县、省教育厅和开行江苏分行,在正式受理之前已了解各区县今年的申请人数和贷款规模,开行江苏分行据此印制和分发贷款合同。这样,既避免了多印合同形成浪费,也不会因合同不足或发放不合理而造成贷款停办。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也能够根据本地预申请学生信息,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受理场所和接待时间。例如,他们可以在高考录取前先办理大学在校生的助学贷款申请,还可以将办理点延伸至申请人数较多的乡镇。

(三)便于风险补偿金的测算和预算安排

由于采取了预申请,省财政每年安排风险补偿金和贴息资金时做到了心中有数。这几年省财政安排的经费预算都能得到保证,没有出现较大缺口或结余。各高校也都按照预申请信息安排学校应承担的风险补偿经费,为省财政及时归集学校承担的风险补偿经费提供了保障。

(四)及时从开行系统导出贷款合同与发放信息

江苏省组织技术人员定期从开行系统导出全省贷款合同信息和贷款发放数据,再将其导入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这样,高校和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也能在省系统中查看学生贷款信息。将来,这些信息还可以通过省学生资助网站向学生开放,让学生也能远程查看贷款情况,提醒他们及时还贷。

(五)辅助贷后风险管理

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后管理阶段,从开行系统中导出所有借款合同的贷款回收信息,再将这些数据导入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各高校和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可以看到本单位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违约情况和排名,从而调动各单位加强贷后管理、降低违约率的积极性,也为江苏省公正公平地开展资助工作绩效评价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