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本文研究对象为:SNS网站,研究角度定格在如何为SNS网站选择一套合理有效的盈利模式。近年来,随着SNS网站的兴起,针对SNS网站经营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更多的是对SNS网站用户基数发展趋势的研究,针对其盈利模式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中将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应用于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中,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逐层剖析网站盈利模式的源动力,直到可执行的末梢盈利方式为止;并且针对不同的盈利方式制作调查问卷采集用户数据,站在用户角度为各末梢盈利方式对SNS网站的贡献赋权,勾画出相对明晰的SNS网站盈利模型,并最终为SNS网站发展提供建议。

一、文献综述

SNS网站发展历史较短,虽然近年来兴起了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热潮,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简单的文献总结陈列。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应用最多,严格意义上为相关领域研究的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的罗列、总结。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停留在理论层,缺乏实证。

问卷调查法多用于个案分析,增强实证说服力,该方法多结合其他方法使用。比较分析法多用于相关研究较少而对比标准(对象)较易寻找的环境中。

层次分析法多用于评价指标选取。2005年,Morris首次将层次分析法引入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中来。层次分析法运用广泛,指标全面、评价结果详细、方法思路简单、明晰,且方便制定行动策略。本文中将SNS网站假设为评价对象,将盈利方式假设为待选取评价指标,通过层层剖析,旨在使盈利方式的选取更具全面性、系统性。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盈利指标选取一以人人网为例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SNS网站盈利方式选取,以文献综述为理论基础,依次选取顶层盈利方向、中间层盈利方向、末梢盈利方式。

经过层次分析法的各层级指标选取,SNS网站各层级盈利方向(方式)选取如下:

顶层指标为:用户基数和商务模式;

中间层为:用户满意度(外观满意度、内容满意度,操作难易度)、广告、虚拟货币、电子商务、运营商分成。

末梢指标即可控制指标包括:页面布局、模块布局、获取好友信息、个人信息、获取娱乐信息、娱乐信息、获取热点新闻(评论)信息、热点新闻(评论)信息、小应用、页面广告、植入广告、游戏、礼物、会员费、团购、移动终端SNS应用等。

三、调查问卷设计与处理

通过用户调查问卷确定上节各末梢盈利方向指标对人人网盈利目标的敏感度。

问卷设计过程中,利用模糊评价中的“李克特量表法”将项目特征转化为问题,进行比较选择。然后通过最终各个特征的得分求和可以看出该项目特征对人人网实现盈利的敏感度信息。

参考李克特量表,对各题得分进行量化。汇总171份有效问卷各题目最终得分如下:获取好友信息,个人信息,移动终端SNS应用,植入广告收入,团购业务,获取热点新闻评论信息,获取娱乐信息,页面广告收入,娱乐信息,网页功能模块布局,热点新闻评论信息,游戏中虚拟货币收入,送礼物中虚拟货币收入,使用小应用,网页个性化装扮,使用便捷度,会员费。 四、盈利模式分析 根据上表,从用户感知角度为人人网发展期实现盈利提出工作建议,工作建议按照推荐力度可分为三个层次:重点推动、兼顾推动、谨慎推动;

(一)重点推动。1.好友状态信息交流模块建设是人人网工作的重中之重。2.移动终端SNS网站使用流量分成、植入广告、团购业务可作为人人网商务模式推动重点。

(二)兼顾推动。1.娱乐新闻、热点新闻(评论)信息、小应用、页面美化模块的推动需兼顾重点推动内容。2.页面广告、页面游戏,送礼物中虚拟货币收费等商务模式应适度推动。

(三)谨慎推动。尽量避免开展“用户使用人人网收取会员费”工作。

五、创新点

文章在研究过程中有两处创新: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至SNS网站盈利模式选取的过程中尚处首次。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CEO任期 盈余管理 产权性质 理论分析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尽管理论和实证方面都有证据表明,负责任的盈余管理存在“好”的一面,但更多研究证明盈余管理带来的“坏”影响更加严重。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的动机、方式以及经济后果进行的大量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盈余管理行为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然而结合管理层个人特征分析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还鲜有文献涉及。选取CEO任期视角,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可以结合高管的视野问题丰富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展CEO任期的研究领域。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引发的委托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外不少学者从高管任期、年龄、教育背景、性别等特征出发,研究其与盈余管理、公司业绩、资本投资以及企业价值等之间的关系。CEO作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典型代表,是上市公司股东的人,其由董事会聘请,对董事会负责,一方面受到治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在经营决策上拥有自。高级管理人员的背景特征不同会对企业战略决策以及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CEO在任期的不同阶段,重点关注的事项有所不同。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CEO任期进行研究后发现,任期对企业盈余管理、经营业绩、R&D支出、资本投资有显著影响。笔者通过查阅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文献与资料发现,可以结合职业关注理论、声誉机制、“任期五阶段模型”、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效用论等来解释CEO任期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旨在为CEO任期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一、CEO任期与盈余管理关系理论分析

1.职业关注理论和声誉机制。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下,经理人的能力不为外界所知,外部只能通过公司业绩来推断经理人的能力。职业关注理论认为,CEO会在任职初期努力工作,为了能使外部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能力。Fama(1980)最先认识到高管对职业声誉关注会影响公司业绩的问题,他认为经理人市场存在的竞争会消除高管的道德风险行为,因为高管更加关注经理人市场中的职业声誉,没有必要对高管进行激励政策,劳动力市场本身已经提供了有效的隐性激励。在经理人市场上,CEO有强烈的动机去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声誉。声誉系统可以将现阶段的机会主义行为与下阶段的声誉水平联系起来,集中反映经理人任职的信息,对经理人的当期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约束力(陈德球等,2011)。在CEO任职初期,由于市场还不熟悉和了解CEO的能力,公司当期的业绩会影响到市场对其能力的评价(Hermalin and Weisbach,2012),为了建立良好的声誉,就会有很大的动机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在发生高管变更时,一些新任CEO可能会采用“洗大澡”等方式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将责任推卸到前任CEO身上,在以后期间通过应计项目的反转来“邀功请赏”(Dechow et al.,2010)。随着任期的增加,CEO逐步建立稳定的声誉后,开始着重考虑如何保护和维持自己的良好声誉,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随之降低(Diamond,1989)。CEO随任期的延伸,其建立的声誉已经达到高点,发生盈余管理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万一被发现,市场会对之前的业绩表现产生怀疑,使CEO声誉急剧下滑,收益小于机会成本。因此,CEO会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在CEO任期的最后一年,为了提高最后收益,又会有更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尤其是达到退休年龄的CEO,没有机会再从企业获取高薪,也不需要再考虑经理人市场上的声誉问题,只能抓住最后一次的机会,通过提高盈余来增加自己的离任补偿。

2.CEO“任期五阶段模型”。Hambrick and Fukutomi(1991)在文章中首次提出企业CEO任期存在五阶段动态模型。他们认为,高管在特定职位的任期可以区分为特征鲜明的不同阶段,各个阶段高管行为模式不同,采取的战略决策不同,最终导致组织绩效的不同。五个时期分别为:(1)任命期;(2)实践探索期;(3)模式选择期;(4)整合集聚期;(5)衰退离任期。Hambrick et al.认为,由于五个关键因素在任期中的变化才导致了CEO不同的行为和决策。例如,(1)对自己工作范式即管理模式的认可度。新任CEO认为公司的聘任是对其管理模式的肯定,在任职初期会坚持使用之前的工作范式努力提高公司业绩,在公司立足以后,CEO会经历一个相对的“放松期”,尝试新的方法管理公司,重新调整之前的模式,进行新一轮的范式探索。随着任期的延伸,对新的管理模式认可度逐步增加。(2)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刚入职的CEO对工作环境不甚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就会以较快的速度来积累知识。随着任期的增加,知识积累的速度不断减慢。(3)获得信息的多元化。CEO任职初期有很高的工作热情,积极与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沟通,信息来源广泛。任期增加,权力增大,下属为了迎合上司,只提供CEO乐于接受的信息,信息多元化程度降低。(4)对工作的兴趣。初始阶段,兴趣浓厚。重复的工作以及其他利益诱惑,工作兴趣会随之减弱。(5)在企业内部的权力。任期越长的CEO越可能经历多轮高管更换,企业内部会形成CEO自己的领导圈子,权力随任期增加而增强。

CEO盈余管理的动机在五个阶段是逐步变化的。任命期内,CEO工作热情很高,但是专业知识和权利不够,为了答谢公司的信任和得到更广泛公众的认可,即使能力很强的CEO也会想要通过盈余管理提交一份“漂亮”的业绩报告。经过实践探索期的不懈努力,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高,CEO逐步在企业立住了脚,权利不断增大,能够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有利于作出最优决策。在模式选择期,高管对先前范式调整改进,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并长期坚持采用。完整经历了五个阶段的CEO,管理能力逐步提高,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一般会在整合集聚期达到管理水平和公司业绩的顶峰。中间三个阶段,处于CEO的事业上升期,盈余管理对其带来的收益不大。因为一旦被发现,机会成本会相当高,所有盈余管理概率较小。衰退离任期,CEO工作兴趣降低,权利的增大会让高管自我膨胀,即使管理模式陈旧,业绩较低也不会进行改革创新。为了维持先前的业绩水平,盈余管理行为增多。

3.理论、信息不对称和效用论。企业股东和治理层作为委托方,委托管理层对上市公司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尽管在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是最高决策层,但CEO才是真正的最高决策权的行使者。CEO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CEO更多为自身利益考虑,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冲突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信息不对称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暗示,经理人更可能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而牺牲对公司的长期收益。换言之,经济决策是从CEO的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进行的最优选择,从企业角度来看可能就不是最优的。

管理者和股东之间还存在视野冲突。管理者的决策视野相对股东的投资视野要窄很多(Jensen and Smith,1985),即经理人更愿意选择能够获取短期收益的投资,而股东偏好于长期收益较高的项目。管理者的决策视野受其预期任期限制。Murad Antia et al.(2010)结合CEO的年龄和既有任期,用行业平均值调整计算其预期任期作为决策视野的代替,来研究CEO决策视野与公司绩效的关系。CEO会在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机会主义行为。下文运用经济学的效用论的相关内容来解释不同任期下CEO盈余管理的选择。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EO通过持续盈余管理所能获取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通过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之前,高管会慎重考虑成本收益原则,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冒险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盈余管理带来的总效用=收益-成本。随着任期增加,CEO的声誉逐步建立起来,万一被政府或者其他监管机构发现盈余管理,将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公众的信任度也会降低,机会成本逐渐增大。综合考虑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和机会成本递增,CEO任期与盈余管理行为呈反向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CEO即将离任时,盈余管理可以提高离任补偿,同时不考虑声誉问题,其所需要承担的成本骤降,盈余管理带来的总效用增大。因此,CEO任期与盈余管理总效用呈U型关系。

二、我国CEO任期与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现阶段,我国经济还处于新兴加转轨时期,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的大部分。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任期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现象,其高管关注的声誉既包括职业声誉还包括政治声誉。国有企业的CEO更倾向于盈余管理来实现个人的政治升迁。相反,民营企业中高管的选取和聘用更趋于市场化,CEO更注重经理人市场上的声誉。随着任期的延伸,民营企业的CEO声誉越高,个人能力得到市场的认可,更倾向于选择提高企业真实盈利能力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小。由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CEO考核和晋升机制不同,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应区分企业的产权性质,结合相关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CEO任期与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理论分析。

我们可以用职业关注理论和声誉机制解释企业CEO任期与盈余管理关系。由于不完全信息市场下,外界主要通过公司业绩来评价管理者能力。不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高管是通过公务员机制提拔上任的,其薪资与企业业绩联系不大,可以结合“任期五阶段模型”来解释不同任期下盈余管理行为。刚刚被提升为CEO,为了证明自己任期内的实力,盈余管理的动机会很强。在实践探索期,CEO工作兴趣很高,虚心学习,快速积累知识,其能力逐步提升并且拥有很宽的信息渠道,在经理人市场上建立了稳定的声誉,更倾向于提高实际业绩而非盈余管理;为了维持和保护自己的良好声誉,CEO进行机会主义的动机降低,一般不需要盈余管理就能够呈现一份良好的公司业绩报告。在模式选择期,高管对之前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通过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展最佳模式的定位和选择,CEO在其职位上的业绩表现呈上升趋势,通常在集聚整合期达到管理水平和公司业绩的峰值。在离任前一年,CEO无需关注经理人市场上的声誉,为了获取更高的离任补偿,会牺牲股东利益进行盈余管理,“宁可不做事,不愿做错事”,为了保持之前的业绩水平,一些高管就会进行极端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结论

盈余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监管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动机、方式以及经济后果等内容。关于动机的研究颇多,包括薪酬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政治动机等。盈余管理行为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损害投资人利益,也将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Hambrick and Mason(1984)提出“高层梯队理论”以来,掀起了学者对管理者个人特征研究热潮,现有文献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突破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加入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因素,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有研究表明CEO任期与盈余管理呈U型关系或者负相关关系,但是没有提供明确的理论支持。本文通过职业关注理论和声誉机制、CEO“任期五阶段模型”、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效用论等多个不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对企业CEO任期和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作出合理解释。最后,针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任期机制存在差异的特殊国情,区分企业产权性质进行理论分析。分别运用“任期五阶段模型”和职业关注理论来解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CEO任期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

[2] MILLER D,TOULOUSE J M.Chief Executive Personality and Corporate-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Small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

[3] NARAYANAN M P.Managerial incentives for short-term results[J].Journal of Finance,1985(40).

[4] ALI A, ZHANG W.CEO Ten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R]. Working paper,2012.

[5] ANTIA M,PANTZALIS C,PARK J.CEO decision horizon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0(16).

[6] GIBBONS R,MURPHY K.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career concern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

[7] FAMA E.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

[8] HAMBRICK D and FUKUTOMI G.The seasons of a CEO’s ten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4).

[9] 吴德军.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质量[J].武汉:财会月刊,2009(12).

[10] 何威风,刘启亮.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10(7).

[11] 王霞,薛跃,于学强.CFO的背景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中国财务重述公司的经验证据[J].上海:财经研究,2011(9).

[12] 刘运国,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支出[J].北京:管理世界,2007(1).

[13] 李会龙,刘行.上市公司CEO任期与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会计论坛,2011(20).

[14] 陈德球,雷光勇,肖童姝.CEO任期、终极产权与会计盈余质量[J].北京:经济科学,2011(2).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效益;价值;相关性;盈余管理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上市企业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提高。上市企业是证券市场投资的课题,也是主体,同时,也是参与者。上市企业对证券市场的参与,通常是以获取短期投资收益。目前,我国上市企业较多,且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对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

1证券投资概况

在我国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分析,结合风险管理要求来综合考虑证券投资。企业取得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金融资产的损益情况;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专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与应收款项。在获取短期收益为目的的时候,上市企业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类的金融资产投资中,与专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在直接出售的时候,获取的损益会直接计入到投资收益中。这种证券投资收益包括已经实现与未实现的收益。在证券投资中,采用双重确认收益模式,上市企业能够对金融资产出售来选择证券投资的收益[1]。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独立性。上市企业的证券投资与其他经营资产相互独立,其收益与上市企业的业务经营能力无关,却与证券市场行情有着密切联系。其次,波动性。上市企业的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不稳定性,不持续性特点。另外,可预见性。活跃的金融市场会促进证券投资力度,通过对上市企业的证券投资金融资产进行分析,投资者可以对证券投资收益进行评估。这些特征导致证券投资在股价中的反应名次区别于企业营业利润。在证券投资收益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对其收益进行确认,对证券市场的定价特性与有效性进行了解,并能够深入的了解两种确认方法的优劣情况[2]。证券投资收益的特征使得其在股价中的反应可能会与企业的营业利润有较大差异,而证券投资收益的两种确认模式,又使得两部分证券投资收益可能存在不同的盈余管理状况。对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与定价特征以及证券投资收益的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与及时性),并可以进一步了解两种证券投资收益确认模式的优劣,为金融危机下争论较多的公允价值确认损益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2理论分析与假设

根据会计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将盈余分为暂时性盈余与永久性盈余,后者是可持续的,稳定性的;而前者是一次性的,波动性的。永久性盈余在估值中的作用明显高于暂时性盈余。企业的营业利润通常为永久性盈余,证券投资收益为暂时性盈余。根据理论进行分析,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会比营业利润低,在估值模型中价值乘数也会明显低于营业利润。在实际资本市场中,盈余反应系数会跟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可以根据理论分析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期。与证券投资收益价值乘数相比,其盈余反应系数会明显较大。根据理论分析研究,可以对其提出相关假设:与营业利润盈余反应系数相比,证券投资收益价值乘数相对较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能够促进会计盈余信息相关性的提高,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与已实现证券投资收益相比,前者更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证券投资收益信息缺乏及时性,与年报信息区间内的股价变化关系不大;盈余管理现象存在已实现证券投资收益中,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没有。

3研究设计

3.1样本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中的证券投资收益包括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与出售金融资产的直接收益。两者数据来源不同,前者为上市企业年报投资收益项目中计算得出的;而后者是年报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算得出的。

3.2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四个假设进行模型设计,其中前两个假设需要根据价格模型进行论证,第三个假设需要报酬率模型论证,最后一个假设采用盈余管理模型论证。

3.2.1价格模型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根据以往相关专家的观点与建议进行分析,并结合本次研究实际情况,对价格模型进行设计。净资产=截距项+资本成本倒数×每股税后营业利润+1×证券投资收益暂时性盈余+自变量系数×(每股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误差项。将其对假设1进行论证。在假设2中论证,需要在上诉模型中增加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情况,在解释变量中,以每股净资产为标准。并分析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从而对模型的解释力度进行增加。

3.2.2报酬率模型

在对该模型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到在一定的时期内,会计盈余对股价变化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会计信息进行探究,以便分析其对股价造成的影响。根据证券投资收益的可预见性特点进行分析,在证券市场中可能会出现提前反应现象。在该模型中,并没有与价值模型相同的价值相关性。其模型公式为持有累计月报酬率=截距项+自变量系数(每股税后营业利润/收盘价)+自变量系数(每股税后已实现证券投资收益/收盘价)+自变量系数(每股税后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收盘价)-误差项。

3.2.3盈余管理模型

根据盈余管理的动机对证券投资收益盈余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设计盈余管理模型,对其有效契约观与不对称信息观进行分析与研究。其模型公式为:已实现证券投资收益在利润总比重的百分比=截距项+自变量系数×再融资变量+自变量系数×扭亏变量+自变量系数×营业利润增长率+自变量系数×规模变量+自变量系数×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百分比+自变量系数×行业变量+误差项。

4结果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分析模型的变量情况,对每个样本的描述进行计量计算,以便对其进行评估。其中大多数上市企业会以增加当年的利润总额为目的,对其选择适当的获利了结。或将金融资产归纳到不影响损益的专供出售金融资产中。

4.2模型结果分析

在我国模型中,增加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对模型进行解释。在价格与报酬率模型中,证券投资收益会对股票价的及时性进行影响。由于证券投资收益具有可预测性,不具备及时性,对年报信息区的股价汇报。

5结论

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上市企业越来越重视证券投资收益,其也是企业的经济来源之一,在企业的盈余管理中,需要重视对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了解,以便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利的依据[3]。根据结果进行评价,我国证券市场能够对证券投资收益与营业利润进行区分,并根据其重要性给予不同的估值。上市企业根据出售前的实际选址,对已实现证券进行盈余管理。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不具备及时性[4]。证券投资主要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情况对损益方式进行收益,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避免盈余管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我国证券投资进行公允值计量模式,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造成较大的突破[5]。通过对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其盈余管理进行了解,可以为证券投资收益提供相关内容,促进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孟鹏 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战篪.证券投资的盈余管理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13,19(02):193-194.

[2]魏涛,陆正飞,单宏伟.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3,17(02):127-128.

[3]吴战篪,罗绍德,王伟,等.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3,19(09):121-122.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 财务管理

近年来,非盈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会组织形式。非盈利组织的迅速发展表明,非盈利组织不仅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且有利于缓和社会各基层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民间非盈利组织发展还落后许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财务管理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随着非盈利组织急剧增长,资源的限制使许多组织机构面临生存危机,非盈利组织如何加强财务管理,获取资源并合理进行配置以完成组织使命也随之成为理论界新的研究热点。因此,如何获取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财务支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成为非盈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以基金会为基础,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模式。基金是指按照制度的约束或限制,根据执行特定活动的用途或者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分别设置的。预算方面基金为基础管理与控制各项收入和支出;会计方面基金为基础核算与报告资金、负债、收入、支出等项目。

英国、瑞典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1.严密的预算管理。

英国、瑞典国家的非盈利组织预算管理程序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似,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但与我国“轻预算重决算”不同,英国、瑞典在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方面比我国严格严密。

2.科学的项目管理。

英国和瑞典的非盈利组织都实行项目管理。通过项目承担单位将资金落实到项目并完成项目。在英国项目分为竞争性项目和非竞争性项目,由各非盈利组织提出项目申报。个单位对竞争性项目投标时所申请的项目费用一般包括项目直接费用、项目管理费用(一般直接费用的30%)和必要的项目收益(一般为直接费用的15%)。然后,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形成一个或多个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然后由政府指定。

3.规范的代管管理。

管理师西方普遍采用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英国和瑞典也都对项目实行管理。在英国,机构是自收自支的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业务和财务目标。在瑞典,机构专门代政府部门管理项目和经费,相应的机构所需经费也有财政供应。英国、瑞典两国市场化运作的非盈利组织在改革过程中,经历了从申请项目到竞争项目,从依靠政府到面向市场,从事业性到企业性、竞争性的三个根本性的转变。

二、国内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

1.资金匮乏,收入结构不合理

资金的短缺使得非盈利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一些非盈利组织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难以为继。根据调查,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仅政府提供的财政的财政拨款,补贴和会费收入就占了非营利收入来源的70%以上,其中又以财政拨款和补贴居多。营业性收入仅占收入的6%左右,募捐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更是微不足道,仅有百分之二点多。

2.支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将近90%的非盈利组织每年支出额在50万元以下,甚至有些组织的年支出额不足1000元。在总支出中,真正用于活动或项目的经费相对较低,不到总支出的一半,远低于日本等国的水平。支出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非盈利组织往往把绝大部分支出用于短期项目而忽视自身组织能力的建设。

3.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缺乏系统而完整的非盈利组织财务制度。各种财务制度散布于各部门、各行业非盈利组织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相关范是中。由于财务制度不尽完善,相当多的非盈利组织一般不做年度报告,或者随做年度财务报告但无严格审计。非盈利组织中的财务管理同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水平远远滞后于组织自身的发展,组织中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财务评价机制。

三、如何构建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

一是:深入开展非盈利组织的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选择研究。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筹资和投资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对但较多针对一般性非盈利组织进行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筹资和投资方面。而非盈利组织是一个复杂宽泛的概念,不同类型的非盈利组织机构由于受其自身条件限制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对筹资和投资的侧重方式不同,现有研究并未对不同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适用性进行讨论。鉴于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筹资成本和投资评论的讨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开展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选择研究将对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是:加强对非盈利组织日常资金管理控制的研究,为了解决大部分非盈利组织资金困境,学者们多从开源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索筹资渠道,扩大收益来源,而对日常资金管理研究涉及较少,忽视了加强日常资金的管理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解决伸出围巾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借鉴盈利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日常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合理安排支出结构等方面加强探讨。

三是:拓宽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财务风险迎新财务效率,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非盈利组织将面临财务风险问题。而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我国更是如此。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并且主要集中少数领域,因此,在借鉴国外和盈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应该扩大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通过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非盈利组的发展。总之,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还不成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更多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2]王名.非盈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张雁翎、陈慧明.非盈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筹资效应分析,《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4]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121期.

[5]阿尔文H赖斯.非盈利创新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6]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评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3

[7]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8]易育林.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9]冯君.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J].财经界,2009

[10]周以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浅析[J].财务监督,2007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活动的范式和计划,其核心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模式(Model)最初从物质形态领域形成,后移植到认识形态领域,目前已逐渐转变为一种方法体系、范式体系和结构体系(翟亚军,2011)。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等人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应是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要素与教学结构的教学活动总和(高坤华等,2014)。国内学者关于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如表1所示。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活动的范式和计划,其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置比较

如表2所示,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性质为专业课,其学分数为2或3。

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比较

笔者对几所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见表3。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与最终境地。如表3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等;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企业价值评估等。

四、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比较

教学内容除传统的课本教材之外,应有经典专著和参考教材、文献资料作为补充,还应包括学科前沿、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科研成果等。这些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必须进行系统重构(高坤华等,2014)。目前,以下几所高校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本原理及基本报表;财务分析的基本内涵;财务分析的方法;流动性及风险评价;经营效率评价;盈利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现金流量状况评价;综合分析。(2)东北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分析与预测分析;企业价值评估。(3)南京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财务报表构成;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扩展和综合运用。(4)首都经贸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基于价值评估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损益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非财务信息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风险分析;盈余特征、盈余质量与盈余预测;盈余操纵分析;盈余预测;基于盈余预测的价值评估与投资决策。(5)江西财经大学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概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南京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7)南京审计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融资活动分析;投资活动分析;经营活动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分析;信用分析;前景分析与估值;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综合案例。(8)上海金融学院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上市公司特定指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会计操纵与财务预警分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以及核心问题等(宋夏云,2015)。通过以上汇总可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块: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如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涵义和目的、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与方法等;二是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如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三是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如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四是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五、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比较

如表4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六、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比较

如表5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为主。

七、研究结论

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其教学目标在于: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和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其教学方法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雷磊,李新潮.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

[2]乔伊斯,威尔.丁证霖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宋夏云.本科会计学《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4]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5]王雪芹,奚凤兰,陈士强.《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1).

[6]臧凯,李英.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