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涝防治;雨水利用;乡镇;防治效应

引言

要防治内涝灾害,必须先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对应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防治。我国乡镇地区有多半处于地形陡峭的地段,这种地形一般雨水径流急流而下,极为容易造成内涝危害,与此同此,乡镇地区排水系统的老化与落后、排水方式的落后、排水理念的陈旧也加剧了内涝发生的概率。合理的利用雨水来防治内涝,对雨水径流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大大的减少灾害发生的几率。如何合理的利用雨水?则需要对雨水径流形成的过程、产汇流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再根据研究得出的结果设备雨水利用设施,并加以观测实际表现,逐步的减少内涝危害程度,达到防治内涝的效果。

1 内涝灾害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暴雨、山洪、沿海地区的暴风都有可能会形成内涝,其别针对乡镇地区的涝水灾害称为乡镇内涝。在乡镇,排水设备陈旧、落后,缺少排水管网等必要排水设施,再加上乡镇地区地形一般较城市更为陡峭,低洼地段较多,在爆发强降雨、山洪等自然灾害时,比城市更容易发生内涝,造成极大损失。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是内涝灾害的一大特点,在我国南方地区,雨季和旱季分明,降雨时期集中,大多数的降雨集中在6月至9月这段天气炎热的时期,降雨急促、时间短,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暴雨,在某些乡镇地区甚至达到了200mm的降雨量,部分地方的积水深度超过了4m,这对于乡镇老旧的排水设施是极大的冲击,无法阻挡雨水径流急流,所以往往诱发了内涝的灾害。内涝种类多样,在暴雨发生时,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情形,都可能引发内涝,而且往往会出现没有受淹的地方也会受到灾害影响的情况,灾害时间也较长,阻碍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内涝灾害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加重灾害损失,在乡镇地区,人口较集中,人口密度较高,一次内涝会对人民资产、公共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受淹地区的消灾工作也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代价极高。鉴于以上情况,需要暴雨频发、沿海的乡镇地区积极修建排水设施,完善排水系统,合理的利用雨水,减少灾害损失。

2 雨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及其对内涝的防治效应

乡镇地区的雨水利用设施分为雨水贮存设施和雨水渗蓄设施,雨水贮存设施主要有雨水贮存池,雨水箱和雨水罐等,可以广泛设施于居民区及高速公路地段,可以收集雨水并再利用。雨水渗蓄设施主要有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渗透铺装等,可将雨水下渗至地下水,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缓解地面沉降,降低涝灾的损害。

在地形特殊的地方,适合建设天然人工相结合的雨水贮存再利用设施。在沟壑地段较多的乡镇地区,一般洼地也较多,这就形成了天然的排水渠道,应该合理的利用技术手段,将这些低洼地段、沟壑建设改造成可持续循环使用的排水系统,增设雨水箱、雨水罐,有效的收集雨水,将湖泊池塘等改造成雨水贮存池,防止暴雨发生时雨水快速的涌入排水管道,让沟壑和冲沟地段成为排水出口,加快排水速度,降低防涝压力,减少涝灾损失。沟壑湖泊等还可以储蓄雨水,为雨水的再利用提供了条件。

在一般的乡镇地区,可以设立雨水的渗蓄设施。建设良好的雨水渗蓄系统可以延缓雨水的汇流时间,有效的降低涝灾发生时雨水径流的峰值。将居民居住的地方,道路的地面改造成透水地面是一般的建设方法,但是对于地质构造特殊的地区来说却不易施行,在这些地区,比较适宜采用小型且分散的方式,把人工的储蓄系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例如小型的池塘,沟壑较多地段,大大增加了雨水的拦截蓄存能力,还能够很好的利用储蓄的水资源,处理后用于浇灌等工作。

实际的使用经验告诉我们,雨水利用后雨水的径流流量、峰值、体积都大大降低,雨水的交汇时间也有效的延缓,这对于乡镇内涝防治有着重要意义。以洪峰削尖为例,当情况一定时,洪峰的削尖率甚至能达到50%以上。同样地,雨水利用对径流急流的缓解作用也非常明显,降低洪峰峰值,减少体积,能起到有效防治内涝发生的效果。某南方乡镇地区,在雨水利用前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次短时间的强降雨,多次引发涝灾,人民群众苦不堪言,自从政府开始大力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大雨爆发时雨水的径流流量大大降低,交汇时间得到延缓,有效的防治了内涝灾害,将损失降为最低,并且由于雨水的渗蓄设施的存在,雨水也得到了重复的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的生活开支。

3 结束语

涝灾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暴雨的急降、排水设施的落后、对雨水利用的不合理,都会导致内涝的发生。近年来降雨量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呈现出汛期来临时雨量集中,而其他时间雨量较少的情况,内涝灾害时有发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各乡镇地区地形、降雨量的特点,针对涝灾发生的原因,合理的利用雨水,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对于各地内涝防治事关重大,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建设相关设施,加强雨水的利用,切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让民众了解雨水利用的优点和必要性和雨水利用对内涝防治的效应,政府应与民众一起共同抵御内涝的威胁,保卫自己居住的家园。同时雨水的利用还可以使地下水得到补充和涵养,绿化了环境,提供了重复使用水资源的条件,对现代乡镇社会的价值尤为巨大。

参考文献:

[1]河海大学,上海市政设计院,乡镇雨水管道计算模型(科技报告),1990.6

[2]周宇文,曹淑敏,王慧敏.乡镇洪水风险管理与灾害补偿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李俊,王军.乡镇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4],赵建.济南市城市扩展与洪涝灾害浅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0(4):39—421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文秘站:]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 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4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参考文献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范文第4篇

主要发灾时段为5-9月,大面积、长时间、集中性降雨,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因此,在降水时期,特别要加强预警工作,地质灾害预防工作责重如山,事关百姓安危,要认真扎实地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生命安全。防灾对策措施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有序进行,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镇党委政府决定调整充实镇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管理,负责防灾救灾中的日常事务。各村(居)发现异常,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领导小组在防灾救灾中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各村(居)成立了防灾应急领导组织,组建抢险救灾应急分队。各村(居)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预防和临灾救护工作。

(二)加强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工作

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求各村(居)必须加大地质灾害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大力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前兆、如何预报避让地质灾害、减少和防止其危害等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自测、自报、自防和自救等防御能力。各地应将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群测群防“明白卡”发至受威胁的村民手中,向群众通告,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三)强化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

1、领导小组工作上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确保信息通畅,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要及时,以便适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为完善全镇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确依据。

2.汛前,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御方案、应急预案。镇值班人员须保持电话24小时畅通,且不得擅离岗位。地质监测点监测人员须做好监测工作,并记录在案。

3.汛期,对存在潜在危害的地段派专人进行严密监测,特别是暴雨、大暴雨期间应加密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监测。定期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点进行巡察和观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人员应定期对滑坡和崩塌体等的巡查及观察,汛期应加强巡查,应注意观察地面裂缝的变化情况和房屋变形等情况,当发现地面裂缝突然变大或房屋变形等现象明显加剧时,应及时发出警报立即将人员撤离。

4.明确临灾时的安全撤离路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将受威胁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5.防汛紧要期,镇沿河各项施工必须全部停止作业,确保安全度汛。

6.实行责任追究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防汛防灾的有关规定,各村(居)要提高警惕,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到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加强防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生地质灾害时,应服从党委政府的调度,全力投入抢险救灾。

7.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各村(居)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工作;镇党委政府应当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关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镇安全生产办负责牵头组织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蔬菜生产;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40

1 云浮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云浮市位于N22222319′,E1110311231′的范围内。云浮市开汛偏晚,年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正常略多;前汛期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频次高,雨量分布不均;后汛期台风影响严重;入冬寒潮早,造成异常低温。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时常有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和霜冻等气象灾害发生。因此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高蔬菜生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做好防御工作尤为重要[1]。

2 云浮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2.1 暴雨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

云浮市暴雨日年均5.2d,暴雨集中在4―9月,呈双峰型分布,2个峰值分别是5月和8月(表1)。暴雨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对蔬菜的生产危害较大,如果出现多个暴雨或连续性强降水,则会引发洪涝灾害,那对蔬菜的影响更为严重[2]。

2.2 干旱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

云浮市旱期的累年均值为3.2次,平均每次可达61d,历年最长旱期为171d[3]。干旱下的蔬菜很难生长,干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蔬菜生产产量。严重干旱会导致落花落果、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

2.3 高温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

云浮每年7―8月高温日数最多,全年4―11月均有高温出现。云浮月最高温年平均在15℃以上,月最高温达到30℃的月份集中在5―9月,呈单峰分布,在7、8月达到最高峰值,温度接近甚至达到35℃。^高温度导致部分蔬菜落花落果、果实易灼伤、植株早衰。

2.4 低温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

云浮市低温日数较少,经常出现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低温的逐年分布不均匀。云浮市霜冻的逐年分布也不均匀,霜冻日呈南多北少分布,全市出现霜的平均温度为2.3℃,最低温度为-3.1℃,平均霜期为27.1d。低温和霜冻会造成蔬菜长势弱、烂根、植株萎蔫死亡等现象。

3 云浮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影响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

在云浮市中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起到预警作用,给农民充分准备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配套全面的气象灾害服务体系,在应对灾害时有一个规范的操作,进行有条理的管理蔬菜生产,避免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建立精准的信息收集平台,利用顶尖科技技术收集相关大气流动趋势,准确预测未来气候,进行科学合理的气象灾害预防。

3.2 开发蔬菜受到灾害后的防御技术

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可以通过开发出蔬菜受到灾害后的防御技术来提高蔬菜生产,降低蔬菜损失。利用相应的农业生产制备技术,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实际效用。例如利用抗低温针剂与有机化学剂,提高蔬菜作物的抗低温能力,给那些被冷破坏了的作物提供低温防御技术治疗。

3.3 提供充足的气象灾害防御设备

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要先通过利用相关的科学仪器测出气象灾害何时发生,然后通过通讯设备传达至各个农民,让每个蔬菜生产者及时进行应急处理,在受到气象灾害后通过相关设备使用,处理受灾后的蔬菜,进行灾后蔬菜治疗等操作。提供充足的设备作为后盾对气象灾害管理与保障蔬菜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总结

经过对云浮市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与相应的解决措施分析,能够了解到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与经济效益都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功能,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对促进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能够保障农作物产量,还能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