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灾害的特征

地震灾害的特征

地震灾害的特征

地震灾害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震灾害发育特征电力工程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地震是地球内应力快速释放而在地表形成强烈震动和破坏的一种地质作用。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目前人类仍无法确切知道其形成机理,因此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地震以及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经常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死亡和失踪约8万人,产生的经济损失数千亿元。西北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台阶,构造上受到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影响,特别是处于高原的宁夏、甘肃、陕西关中、山西汾河河谷等地区,现代构造活动强烈,均位于我国著名的地震带,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本文总结了黄土地区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了各类型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对电力工程的影响,对黄土地区电力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2.黄土地区地震概况

据历史资料记载截止2011年,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51次,其中7级以上强震22次,8级及大于8级的特大地震6次。我国最早的地震记录是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造成岐山滑坡,堵塞了泾、渭、洛使其断流。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地震损失8451亿,其中四川省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1.3%,甘肃省为5.8%,陕西占2.9%;民房和城市住房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20.4%,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损失,占21.9%。电力工程也不例外,甘肃、陕西黄土区变电站停运10座,线路停运13条,损失负荷233万千瓦。

3.各类黄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

3.1黄土地表断裂

由于地震构造作用造成近地表岩土体的相对错位而在地表留下的连续分布的破裂和位移,其幅度从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宽度可达几百米,总长度一般几十甚至几百公里。黄土地区地震多数形成明显的地表断裂。

3.2 地震滑坡

地震滑坡是伴随着地震的发生瞬间而发生的,往往在山区表现的特别突出。地震发生的特点就是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地震地质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地震发生是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引发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电力设施的损坏,这是其他的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地震同时具有破坏性大,成灾广泛。1920年12月20日宁夏海原发生了的强烈地震,共引发黄土区地震滑坡270多处,平均密度1.5处/km2。从数量和分布密度上来看,西北黄土区地震造成的滑坡分布密度远大于其它地区或其它类型的灾害,呈现广泛分布态势。地震波到达地面以后造成了大面积的建筑物和黄土区电力工程设施的破坏,对我国电力设施往往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西北黄土区地震滑坡的滑动方向是随机的,在各方向均有分布,没有明显的主方向。地震滑坡的滑动方向主要决定于地震发生时的地形条件,在较高海拔的黄土在强烈震动下均可向较低海拔发生滑动,没有确定的方向,形成了一个斜坡从上到下多级滑动。这说明地震对黄土体在各个方向作用相同,地震使黄土体松散,在自重作用下向下错落,形成了大量随机展布的地震滑坡。

滑坡是自然斜坡在复杂地质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变形,地震是其中一种作用,相对于其它作用而言,地震是外部荷载叠加在斜坡体的营力,地震是一种快速作用;而其它因素如降雨、灌溉、采矿等均是这些因素造成斜坡的水分或土体在自重作用下,逐渐变形而失稳,是一种渐变的作用,这造成地震滑坡与一般重力滑坡特征明显不同,

3.3黄土震陷灾害

黄土震陷是指非饱和、低湿度的黄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场地产生的突然的附加沉陷。在平坦场地,伴随不均匀沉陷产生黄土粉碎性破坏、裂缝等地基失效现象而导致建筑物的开裂、倾斜或倒塌;在黄土丘陵斜坡地段则可能诱发地震滑坡;在黄土丘陵顶部,形成圆形陷落坑。

黄土震陷有许多史料记载,如1817年通渭地震“平地裂陷”,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造成黄土地区滑坡密集,在10度区内的3级阶地上,黄土层如犁翻地的地面酥裂现象至今清晰可见。地震陷落坑在形态上与黄土落水洞相似,但地震陷落坑是黄土在地震作用下被震碎,发生类似液化的土体流动造成的,而黄土落水洞是在流水作用下黄土发生潜蚀,下部土体先被带走,上部土体失去支撑向下塌陷形成的,地震陷落坑分布在丘陵的顶部,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而黄土落水洞分布在低地平台或斜坡上,多沿水流方向呈串珠状分布。

3.4其它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在黄土地区形成的地质灾害除了地表断裂、黄土滑坡、黄土震陷以外,还包括地裂缝、地震液化、泥石流、地震泉等。

3.5黄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黄土地区地震诱发的各类灾害具有分布广泛性、发育群集性、致灾快速性、影响严重性,这是由于黄土本身性质和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决定的。

分布广泛性指平面上各类黄土灾害在8度以上地区广泛分布,滑坡、崩塌连续分布,陷落坑、落水洞比比皆是并大多呈现串珠状。发育群集性指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集中分布在黄土沟谷,黄土塬边中,而在大面积平坦的黄土塬内部灾害少见,也就是说地貌形态对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征有控制意义。致灾快速性指各类灾害在黄土地区会快速形成危害,直接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严重性指黄土地区发生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巨大,由于人口分布广泛,建筑条件差,经常掘土为窑,地震时无法及时避难。如1556华县地震死亡超过80万,是目前地震伤亡最多的。

4.黄土地震地质灾害对电力工程的影响

黄土地震灾害具有以下隐患:

(1)黄土震陷是在平坦场地,伴随不均匀沉陷产生黄土粉碎性破坏、裂缝等地基失效现象而导致建筑物的开裂、倾斜或倒塌;在黄土丘陵斜坡地段则可能诱发地震滑坡;在黄土丘陵顶部,形成圆形陷落坑。一般黄土区发生地震后都不同程度发生多处黄土震陷、落水洞,制约电力工程的选址。

(2)地震滑坡,黄土地区地震活动频繁,使得该区新老滑动面交织叠加,并使一些未曾滑动的土体产生多处裂缝,当遇强烈地震或暴雨时,就可能再次发生滑坡灾害。当地人多依山为宅,田地多建于滑坡体上,一旦山体滑坡就可能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毁于顷刻间。

(3)地表断裂

地震构造作用造成近地表发生断裂,表现在岩土体内部发生相对错位而在地表留下的连续分布的破裂和位移,其幅度变化较大,对火力发电厂、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及变电站(所)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各类黄土区电力工程来说,无论地质灾害是什么成因,首先应尽量绕避,但在黄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的普遍性及其隐患,使得我们很难找到不受地震地质灾害影响的地方,只能在复杂地段寻找相对稳定的“安全岛”。

区域电力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系统,作粗略的划分,一般是由发电、变电、输电三大部分组成的。发电系统主要指电厂,可以包括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太阳能电站、燃油电站和天然气电站等类型;输电系统包括高压输电线路、电厂主变电站和分设于各城市的高压变电站等。作为生命线工程之一的电力系统,地震地质灾害是最有可能造成电力工程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之一,它会使电气设备(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等)发生故障而破坏,继而导致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瘫痪或全面瓦解。电力系统失效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巨大的,不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还可能给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如火灾、缺水等,并且给震后救援工作的展开和恢复重建带来苦难。因此,电力工程抗震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工程抗震要求贯穿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的整个过程。目前,电力工程抗震主要考虑发电厂、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抗震性能。总结历次震害可知,电力设施的震害是由地震震动和地基失效两种原因造成,地震震动可以通过电力设施抗震设计和增加适当的抗震措施来解决,地基失效(如砂土液化、不均匀沉陷等使高压输电塔塔体倾斜、倾倒、构件损坏等)可通过按现行的规范进行判别、加固和改造地基来解决。

根据《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96)有关条款,电力设施中的火力发电厂、变电所、送电线路的建构筑物和电气设施,以及水利发电的有关电气设施(但不包括烟囱、冷却塔、一般管道及其支架)选址与总体布置的原则是:电力设施场地应选择在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对抗震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当为9度时,重要电力设施宜建在硬场地的地区。发电厂的铁路、公路或变电所的公路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大面积滑坡、泥石流、地裂和位错的危险地段,选择有利地段展线,以尽量减少危害。

因此,在黄土地区,应优先选择抗震有利地段,远离地震断裂带、斜坡和河谷低阶地,选择宽阔完整的黄土塬或黄土台阶,地形平坦,土体完整,地表断裂、地震震陷和地震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没有或少见,避开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的区域;对电力设施抗震不利地区的各种情况则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或通过专门研究来解决;如果查明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地裂和地表断裂位错等地区或地带是危险地段,不应选作电力设施场地。

5.实例分析

天水750kV变电所位于甘谷县城以北12km的散渡河右岸平缓台地上, 所址区地势平坦开阔,现为耕地,东侧和北侧靠近的河岸落水洞发育,呈现不同形态。河岸与河床的高差超过20m。据钻探揭露,所址区湿陷性黄土厚度28~32m,计算的湿陷下限深度5.42~2.1m,湿陷类型均为自重II-III级,个别为自重湿陷性IV级。

本区受到多起强烈地震影响,特别是1718年通渭7.5级地震,震中距所址直线距离约25km,所址周边地表断裂、地震滑坡、黄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大量分布,严重影响了变电所所址和进出线走廊的选择。

地震对黄土区内电力工程来说,有利有弊,经过地震后增大了黄土湿陷性,降低了黄土的工程性能,使处于临界状态的斜坡发生变形,地形变得更加平缓,在不发生高于本次强烈地震烈度的大地震, 一般不会发生变形破坏。

利用高密度电法对区内黄土震陷分布进行了验证和勘探,资料显示站址北部由于地形上的关系,存在地势低洼的过水通道,在过水通道区域黄土震陷比较发育,从地表就可以看到多处黄土震陷形成的落水洞,从电阻率反演剖面上可以看到多个高阻区域,可以观察到的落水洞分布情况,推断了多个落水洞异常,其余高阻异常推断为黄土区地层断裂发育异常。

6.结论

我国黄土地区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引起了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的灾害类型有黄土地表断裂、黄土震陷和地震滑坡等,其中以黄土震陷灾害和地震滑坡为主,其中黄土震陷灾害具有:(1)数量多、密度大;(2)震陷范围大小一般呈矩形长条状,震陷方向一般为发震断裂延伸方向或平行于发震断裂方向;(3)落水洞基本顺黄土垂直节理向下发育,方向呈不规则;地震滑坡灾害具有:(1)数量多、密度大,仅研究区270多个,密度1.5处/km2,最大10处/km2;(2)滑动方向随机,各个方向均有;(3)规模小,滑动距离多为2-5m,形成大量的陡坎;(4)一般没有圈椅状地形;(5)滑坡倾角平缓,一般在7°~20°。这些特征都是因为滑坡是强烈地震在黄土覆盖区形成的,不同于缓慢内部变形,它们在强震区普遍分布,对工程建设影响严重。黄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是黄土覆盖地区在强烈地震作用的结果,制约了西北黄土地区的电力工程的发展,增加了工程处理的难度,需要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石玉成等,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震,2005.6。

[2]邹谨敞,邵顺妹,海原地震滑坡及其分布特征探讨【J】,内陆地震1996.3。

[3]单鹏飞,宁夏西吉地区滑坡灾害地貌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1996.11

[4]黄雅虹,地震作用下黄土斜坡的稳定性分析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1998.9。

[5]王家鼎 张倬元著,典型高速黄土滑坡群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

[6]谢定义. 土动力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廖振鹏, 李小军. 地表土层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解法[A]. 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141 - 153.

[8]陈国兴, 陈继华. 软弱土层的厚度及埋深对深厚软弱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J]. 世界地震工程, 2004, 20(3): 66-73.

地震灾害的特征范文第2篇

>> 2012年新疆新源一和静Ms6.6地震极震区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2011年新疆伽师MS5。8地震重力场前兆异常特征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人员震害研究 芦山MS70地震与NorthridgeMW67地震地表变形场对比研究 2014年云南鲁甸MS65与云南景谷MS66地震滑坡灾害对比分析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灾害区域等级划分研究 2009年云南姚安Ms6.0地震余震序列尾波Qc值研究冰 云南水温异常与MS≥50地震关系研究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人员死亡年龄分布特征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前水管倾斜特征分析 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地壳构造变形背景 2017年云南鲁甸MS49地震房屋震害特征与烈度评定 s5.5地震序列分布与演化特征'> 2015年云南沧源Ms5.5地震序列分布与演化特征 2014年山西平遥Ms4.1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分析 s6.6地震前甘东南地区前兆异常分析'>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甘东南地区前兆异常分析 安庆Ms 4.8地震前肥东定点短水准异常提取 写在纪念5.12地震一周年的思考 1906年地震促进了保险业的大发展 三峡水库蓄水后等效应立场的数值模拟和胡家坪Ms 4.1地震的孕震机理 1974年和1979年溧阳两次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11-18.( Dongchuan earthquake in history[EB/OL].,2013-11-18.(in Chinese))

[5] 袁道阳,雷中生,何文贵,等.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地震学报,2007,29(6):654-663.(YUAN Dao-yang,LEI Zhong-sheng,HE Wen-gui,et al.Textual research of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in Gansu province,China and discussion on its causative structure[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007,29(6):654-663.(in Chinese))

[6] 史志刚,雷中生,袁道阳,等.1306年宁夏固原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2011,33(4):342-348.(SHI Zhi-gang,LEI Zhong-sheng,YUAN Dao-yang,et al.Textural research on the Guyuan earthquake in 1306 in Ningxia region,and discussion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2011,33(4):342-348.(in Chinese))

[7] 袁道阳,雷中生,何文贵,等.1738年青海玉树地震考证及其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关系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6):1950-1958.(YUAN Dao-yang,LEI Zhong-sheng,HE Wen-gui,et al.Textual research of Yushu earthquake in 1738 A.D.in Qinghai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Yushu earthquake Ms7.1 in 2010[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11,26(6):1950-1958.(in Chinese))

[8] 晁洪太,刁守中,王志才.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J].地震地质,2012,34(2):211-227.(CHAO Hong-tai,DIAO Shou-zhong,WANG Zhi-cai.Textual research of the QI-CHU earthquake of 179 BC and discussion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J].Seismology and Geology,2012,34(2):211-227.(in Chinese))

[9] 史志刚,袁道阳,李廷栋,等.公元600年秦陇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科技导报,2013,31(12):48-52.(SHI Zhi-gang,YUAN Dao-yang,LI Ting-dong,et al.Textual research of A.D.600 Qin-Long Earthquake and discussion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J].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2013,31(12):48-52.(in Chinese))

[10] 袁道阳,雷中生,刘兴旺,等.公元842年甘肃碌曲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J].地震地质,2014,36(3):609-624.(YUAN Dao-yang,LEI Zhong-sheng,LIU Xing-wang,et al.Textual research of Luqu Earthquake in 842 AD Gansu province and analysis of its causative stucture[J].Seismology and Geology,2014,36(3):609-624.(in Chinese))

[11] 李善邦.中地震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LI Shan-bang.Chinese earthquake catalog[M].(in Chinese))

[12] 中国百科网.东川1733年地震[DB/OL]..2016-01-13.

[13] 滕德贞.云南省小江断裂带中段地震地质基本特征[J].地震研究,1978,1(2):55-64.(TENG De-zhen,Basic features of seismic geology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Xiaojiang Fault[J].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1878,1(2):55-64.(in Chinese))

[14] 刘翔,王绍晋,钱晓东,等.2005年会泽5.3级地震与小江断裂地震活动关系研究[J].地震研究,2006,29(4):332-337.(LIU Xiang,WANG Shao-jin,QIAN Xiao-dong,Relation between the 2005 Huize M5.3 Earthquake and the Seismicity of Xiaojiang Fault[J].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2006,29(4):332-337.(in Chinese))

[15] 兰恒星,王苓涓,周成虎.云南小江流域滑坡关键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1):100-106.(LAN Heng-xing,WANG Ling-juan,ZHOU Cheng-hu.Study on the key landslide factor by means of GIS in XiaojiangValley,Yunnan[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3,14(1):100-106.(in Chinese))

[16] 黄润秋.汶川地震地震灾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Geohazard Assessment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in Chinese))

[17] 唐川,黄楚兴,万晔.云南省丽江大地震及其诱发的崩塌滑坡灾害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1997,6(3):76-84.(TANG Chuan,HUANG Chu-xin,WAN Ye.Lijiang earthquake and the induced rockfalls and slumps in Yunan[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1997,6(3):76-84.(in Chinese))

[18] 倪振强,史存鹏,韩涛.地震滞后滑坡的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32(9):63-68.(NI Zhen-qiang,SHI Cun-peng,HAN Tao.Failure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lagged earthquake induced landslide[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15,32(9):63-68.(in Chinese))

[19] 殷S平.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29-38.(YIN Yue-ping.Features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9,17(1):29-38(in Chinese))

[20] 朱守彪,石耀霖,陆鸣,等.地震滑坡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43(7):1096-1105.(ZHU Shou-biao,SHI Yao-lin,LU Ming,et al.Dynamic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43(7):1096-1105.(in Chinese))

地震灾害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震 遥感 震害评估

2013 Annual Summary Report on "Integrate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pplied in 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and Demonstration"

Zhang Jingfa1 Gong Lixia1 Jiang Hongbo1 You Hongjian2 Zhao Yingjun3

(1.Institute of crustal stres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2.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C Beijing Nuclear Industry Ge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The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in China showed an upward trend. It is really important after earthquakes to have a rapid and accurate access to seismic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carry out rescue work and greatly reduce losses.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can provide people wit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aster and enables people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disaster situation.We will take good use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cus on comprehensive damage assessments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ground remote sensing methods, research on quantitative damage parameter extraction method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ing mechanism and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establish remote sensing ground seismic models based on texture features and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design quantitative damage parameter algorithms and standards, build a quick , effective and efficiently optimized remote sensing seismic assessment system and put it into application. After nearly two years of study , our subject has achieved some outcomes on the scattering mechanisms of four typical damage targets (collapsed buildings , landslides , mudslides and barrier lakes ) , accurate multi-source SAR image registration techniques , high-resolution SAR image building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change detection techniques with optic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of polarimetric SAR targets extracted from typical seismic information, LiDAR data processing and feature extraction techniques, and damag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echniques. These results can promo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technology, assessment techniques of physical volumes of disaster loss, and Chinese seismic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Meanwhile, through follow-up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t will not only greatly enhance disaster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UAV measurements, LiDAR sensors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but also provide technological and personnel support for China's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地震灾害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西四郡;自然灾害;悬泉汉简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05-04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有关汉代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主要集中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中。从有关记载看,汉高祖元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06~220)的425年间,共有292个年份发生自然灾害,水灾121次,旱灾106次,地震104次,虫灾62次,疫病49次,风灾33次,雹灾35次,低温类灾害31次,山崩地裂39次,以上灾害共计580次,?q?可见两汉时期自然灾害对当时社会影响非常大。这一时期发生在河西四郡,即张掖(十县)、酒泉(九县)、武威(十县)、敦煌(九县)区域的各类自然灾害就有十几次。近年来陆续出土的汉代简牍记录了传世典籍中没有记载的部分自然灾害。本文主要结合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对两汉时期河西四郡的自然灾害状况、成因、危害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试作分析。

一、两汉时期河西四郡概况

两汉时期,河西四郡地域范围是黄河以西至今新疆哈密,东到今甘肃景泰,北包括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中、西部,河西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青藏高原向蒙新荒漠过渡的内陆荒漠地带。?r?从气候看,该地区大部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丰富、热量较好、温差大、干燥少雨、多风沙是其特征。从现有资料看,河西四郡从地形上大致可分河西走廊平原区、祁连山区、北山山地区三个自然地貌类型区,平均海拔1000~1500米。从现有的资料记载看,年平均降水量250毫升至35毫升左右,蒸发量2000毫升以下至3500毫升以上。?s?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流域每一流域内又形成一大盆地,即石羊河流域的武威盆地、黑河流域的酒泉―张掖盆地、疏勒河流域的安西―敦煌盆地。该地区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东南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处,自然条件复杂,形成以山地土壤、荒漠土壤、绿洲灌溉耕地土壤为主的各类土壤。综合以上分析,河西四郡的气候、地理特点是发生各类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

二、两汉时期河西四郡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一)蝗灾

蝗虫属直翅目蝗总科,以禾本植物玉米、高粱、小麦等为主要食物。蝗虫的繁育、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与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因而蝗灾的形成与气候关系密切,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从相关资料看,蝗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这两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是湿度和温度较高,农作物正值生长期和丰收期,加之夏历五月和七月分别是蝗虫的若虫繁衍的两个高峰期,因此,蝗灾也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④见于传世典籍的关于河西四郡的蝗灾如下: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夏(八月),蝗从东方蜚至敦煌。⑤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四月,武威、酒泉、清河、京兆、魏郡、弘农蝗,发生蝗灾⑥

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年)十二月,酒泉大蝗,从塞外入。⑦

第一则和第三则材料说明这次蝗灾的发生地域很广,是从东部地区逐渐向西部扩展到达敦煌。这正好体现了蝗灾发生扩散性和远飞性的特点,从蝗灾发生的条件推测原发地处于干旱状态。第二则材料说明蝗灾发生的群集性特点,一旦区域内具备所有发生条件,往往几个临近地区都会聚积群发。

两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河西四郡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建设,屯田不仅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节省了从内地长途运输的大量消耗。粮食作物的大量种植、河西四郡当时的气候特点也是该地区蝗灾高发的一个原因。

(二)沙尘暴

今人对沙尘暴的的定义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非常低。关于河西四郡地区的沙尘暴,《汉书》卷27《五行志》有这样的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成帝建始元年为公元前32年,“四月”正好处于春、夏之交,此时西北地区正处于沙尘暴的多发期。“夜”按照王子今先生的推断认为是“黄昏”。王先生认为:“沙尘暴发生的季节为3~5月,以5月最多,而且多发生在下午。”?x?敦煌汉简2253号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即“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非沙从恣蒙水诚江河流灌注兮转扬波辟柱”。

(三)风灾

《汉书》和《后汉书》关于风灾的记录比较模糊,敦煌悬泉汉简有两条记录了风灾影响的事例:

简一:送使渠犁校尉莫府,掾迁会大风,折伤盖口十五枚,御赵定伤。

Ⅱ 90DXT0215④:36⑨

简二:二月中送使者黄君,适逢大风,马警折死……

Ⅱ 90DXT0215④:71

悬泉置有多种功能,接待来往使者是其功能之一。这两枚简文都与护送使者有关,从内容来看,记录了当时风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简一说受风灾影响有人受伤;简二表明这次风灾发生正值初春时节,马因为遇到大风被惊死。从现在的资料看,这个时节是大风扬沙的多发季节。按照《蒲福风级表》的标准,这两次大风应该在8.5级,说明两汉时期敦煌地区风灾成为影响当地的主要灾害之一。

(四)地震

地震灾害是地震作用于人类社会形成的灾难事件。地震成灾的程度既取决于地震本身的大小,还与震区场地、各类工程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等条件有很大关系。发生在无人区的大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而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一次中等地震却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地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因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我国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甘、青、宁地区,蒙古的阿拉善高原是影响我国的三大地震带之一。从历史上看,我国受地域影响,是地震发生较多的国家。???通过表1、表2我们可以大体了解两汉时期河西四郡地震发生的状况。

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至东汉末年,河西四郡地震灾害的记录共五次,传世典籍记载四次,敦煌悬泉汉简一次。依据特征分析,均属构造地震。这些地震平均级别在6级左右,五次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均属破坏性地震。

(五)旱灾

传世典籍对两汉时期的旱灾范围记载较为模糊,敦煌悬泉汉简有两枚关于西汉时期敦煌地区旱情的记录,对研究两汉时期当地的旱灾状况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简三:悬泉地势多风,涂立干燥,毋其湿也。度得r六枚,今遣效b仓曹令史张博

Ⅱ0211③:26

简四:建昭二年九月庚申朔壬戌,敦煌长史渊以私印行太守事,丞敝敢告都尉卒人,谓南塞三候、县、郡仓,令曰:敦煌、酒泉地执(势)寒不雨,蚤(早)杀民田,贷种扩麦皮芒厚以廪当食者,小石……

简三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干燥多风沙的气候特点。简四是汉元帝(前37)敦煌长史渊代太守签发的一封下行文书,指示阳关都尉三候:“敦煌、酒泉地区气候寒冷少雨,应多种适应这种气候有芒的作物。”敦煌地处西北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短、干燥少雨、多风沙和蒸发量大等,9月份的敦煌气候正符合此特点。《汉书》和《后汉书》中对旱灾所带来的影响也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河西大旱成灾,无收成,民饥,赈给”。这两则史料也说明了东汉时期河西四郡旱灾的影响,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恰好在这一时期即汉安二三年间(143~144),张掖、武威发生了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并且引发山崩地裂,由此可以推测东汉顺帝初期这两种自然灾害给河西四郡的居民和地方政府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三、两汉时期河西四郡自然灾害的影响

两汉时期,河西四郡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征是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此时期为温暖期,???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河西四郡灾害发生的原因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这些灾害对当时的居民和汉政府的影响总体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导致人口锐减,流民大增。地震灾害导致大规模人员伤亡,能印证这一点,以上五次强烈地震没有表现出流民问题,但在《汉书》和《后汉书》关于其他地方地震灾害的记录中均有流民现象存在,河西四郡的地震灾害也应该有此现象存在。二是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自然灾害对社会财产的破坏非常大,大量的房舍、城郭被毁,大量的牲畜死亡,又耗费无法计算的物资去赈灾救灾,增加了国家投入成本,对当时的经济破坏是巨大的。三是导致社会动荡。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说明因为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河西地处边塞,在较短的时间内赈济灾难无法到位的情况下,极容易导致社会秩序动荡。两汉政府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在简文四中记录了因为干旱敦煌地方官员倡导居民种植抗旱农作物,地震造成房屋、城郭倒塌,政府出资异地重建。自然灾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是永远回避不了的问题,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条件、人们防灾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也是受灾害产生巨大损失的客观原因。

Ⅱ0215③:46

表一

表二

简三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干燥多风沙的气候特点。简四是汉元帝(前37)敦煌长史渊代太守签发的一封下行文书,指示阳关都尉三候:“敦煌、酒泉地区气候寒冷少雨,应多种适应这种气候有芒的作物。”敦煌地处西北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短、干燥少雨、多风沙和蒸发量大等,9月份的敦煌气候正符合此特点。《汉书》和《后汉书》中对旱灾所带来的影响也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河西大旱成灾,无收成,民饥,赈给”。这两则史料也说明了东汉时期河西四郡旱灾的影响,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恰好在这一时期即汉安二三年间(143~144),张掖、武威发生了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并且引发山崩地裂,由此可以推测东汉顺帝初期这两种自然灾害给河西四郡的居民和地方政府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地震灾害的特征范文第5篇

个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成果,对安阳市断层分布及特征、覆盖层厚度、等效剪切波速、场地类别、地震地质灾害等建筑场地条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抗震;场地条件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设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对抗震设防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高层、有着特殊功能的建筑,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或地震动参数分界线两侧的地区,需针对建筑物的功能,专门研究建筑工程的场地条件及地震动参数,才能满足建筑物对抗震设防的要求。一次地震灾害的大小,除与地震的大小、震源的深浅有关外,还与特定场点的断层分布及活动性、覆盖土层厚度、岩土性质、地形地貌等工程地震地质条件有关。1985年墨西哥西南太平洋发生的地震却使远离震中400公里的墨西哥城遭到严重破坏,主要原因就是软弱场地土使该市的高层建筑对远震中长周期的地震波敏感而产生的震害。汶川地震产生的总长度300km左右的地表错动带及其附近产生的地表形变,是汶川地震成灾的重要因素。[1]

一、安阳及附近断层分布特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7条规定:“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规范要求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见表1:

据本地区的建筑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物探结果,安阳市及附近存在的主要断裂有十条,据断层走向可分为两大类: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断层皆为正断层。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7条第1款“非全新世活动断裂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据此,本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可不考虑避让措施。但如有断层活动性的最新成果,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安阳及附近断层特征见表2:

二、建筑场地类别特征

安阳市区地貌属太行山前冲洪积带,第四纪沉积变化较大,厚度从20多米至90余米,总体走势是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变厚。

安阳市区的覆盖层厚度一般为15~58米,主要变化规律是从西向东渐厚,从北向南渐厚。作者对安阳市区66个工程场地的119个地震地质钻孔进行了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统计。此66个场点遍布安阳市2010年规划区范围,对距离过近的钻孔和场点作合并或剔除,有效统计场点样本数62个。统计结果显示,等效剪切波速vs≤140的场点无,140<vs≤250的场点有51个,250<vs≤500的场点11个。对覆盖层厚度的统计结果是,有58个场点的覆盖层厚度在16-50m之间,有4个在50-60m之间。通过以上统计,安阳市的建筑场地类别可有如下分析表,见表3:

三、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地质灾害是由地震动或断层错动引起的可能影响场地上工程性能的场地失效。地震地质灾害主要有三类:一是由于地震动作用导致的对工程有直接影响的工程地基基础失效,如砂土液化;二是由于地震动作用导致的对工程有间接影响的工程场地失效,如岩体崩塌、滑坡;三是由地震断层作用导致的地面变形。[2]

对于场地土液化,通过对62个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和多个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查看,未发现有场地土液化的评价。统计对安阳市区未发现场地土地震液化评价的原因,有如下三种:一是安阳市区地下水开采严重,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市中心及铁路以西的地下水位一般都大于20米;二是安阳市地层多以粘性土为主,20米以内少有砂和粘粒含量小于13的粉土(安阳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三是据安阳市活断层探测工作中的土层年龄样测定结果,安阳市一般8-10米以下为晚更新世及以前的地层。以上三种原因,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3.3条,可不考虑液化问题。

对于岩体崩塌和滑坡,安阳市地处安阳冲洪积扇平原区,地势平坦,一般海拔65-米,为第四系地层覆盖区,一般无陡坡、基岩出露,故不存在岩体崩塌和滑坡问题。

对于地震断层错动对地表的影响评价,据目前掌握的证据,安阳市的主要断层只能证明其活动到晚更新世,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三、结语

1.安阳市及附近存在的主要断裂有十条,据目前掌握的证据,最新活动年代更新世(Q3)。但如有断层活动性的最新成果,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

2.安阳市的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主要为中软场地土,Ⅱ类

场地。

3.安阳市区建筑工程场地一般不存在地基土地震液化、断

层地表错动、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高孟谭,等.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J].震灾防御技术,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