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壤盐碱化 土壤次盐碱化 次盐碱化的治理 灌溉

中图分类号:S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98-01

一、土壤盐碱化的简介

土壤盐碱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如石膏)含量超过0.1%或0.2%的过程。盐碱地在利用过程中,简单的说,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概况

次生盐碱化又称“次生盐渍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

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因。从外因来看,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归纳起来有:①灌排系统不配套:有灌无排或排水不畅,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积盐。②大水漫灌、串灌:土地不平整,灌水量不加节制,大量水分入渗提高了地下水位,带来了次生盐碱化。③渠道渗漏:长期引水后,提升了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引起水道两侧的次生盐碱化。④平原蓄水不当:平原水库的水位一般都接近于地面,如在水库周围不修建截渗设施,则由于水库水体的静水压,势必导致水库周围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⑤利用矿化度较大的地面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所致。⑥不合理的耕种方式:有些灌区水旱插花种植,水田周围又无截渗措施,使四周旱田区的地下水位因稻田灌水而抬高,造成旱田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此外,在灌区耕作粗放、施肥不合理、土地不平整等,都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加重。因此地下水是土壤发生次盐碱化的决定条件

三、土壤次盐碱化的治理

对于土壤盐碱化的治理, 一般是从旱、涝、碱综合治理入手, 而有灌有排, 调空地下水位, 则是防治盐碱化的根本措施。应本着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原则进行治理。在拟定防治措施之前应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研究, 着重观测和研究地下水和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

(一)、合理灌溉及合理安排种植时间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②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竖直设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为最好。

(二)、化学改良。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渍土上,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矿渣(磷石膏),因土地类型不同,施入量也不同,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当地的经验和资金的状况。施用改良剂后需用大量水冲洗,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应用困难,而且成本高。但是,用这种方法能使土壤积水从379天降到145天,渗水从292mm升到605mm。

(三)、植物改良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 通过叶面蒸发排除大量的水分,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一棵15 年的柳树每年通过叶面蒸发消耗 91.4m3水, 杨树为82.9m3水。据研究灌溉渠系林带的排水影响范围可达200m, 潜水位下降最大的地方可达16m。一般多在灌溉渠旁植树, 利用它吸收渠道侧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以消除灌溉渠道两侧可能产生的次生的盐碱化或沼泽化。

(四)、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数量增加,容重降低,总孔隙增加,入渗速度得到改善,从而使土壤易于脱盐;有机肥的施用也能增加有机胶体和腐殖质数量, 增加土壤胶体对盐分的吸附能力,降低盐分在土壤中的活性。半腐熟有机肥不断消耗耕层和表土盐分中氮源,并能吸收部分盐分和阻断部分毛管水流, 有抑制盐分积累的作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腐熟有机肥,土壤电导率增加20.4%~40.9%; 施用不腐熟有机肥, 土壤电导率降低14.6%~36.4%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五)、冲土排水

通过施用一定数量的灌水进行冲洗是排除土壤剖面过多盐分的最主要的措施。冲洗过程中加在土壤表面的水向土中入渗并溶解盐分,冲洗水通过下渗将盐分自根层带至深层。在上部土壤含盐量很高,且表层土壤透水性很差的情况下,有时也采用地表冲洗的方法,使表层土壤盐分溶解,并将地表带有盐分的冲洗水自明沟排除。

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需要使一定深度土壤的含盐量,经冲洗后在要求的时间内减少到允许的数量。冲洗后要求的土层淡化深度和允许的最大含盐量通常称为冲洗标准。冲洗标准因土壤盐分的类型和土地改良后所种植物的耐盐能力而异。设计的冲洗脱盐深度一方面决定于作物生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决定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需要。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作物根层较深的地区采用较大的脱盐深度。一般脱盐深度变化于0.6m至1.0m之间。干旱地区种植旱作物时脱盐深度通常采用1m.在缺乏天然排水,土壤含盐量高,且透水性又较差的地区,在土壤改良的第一年脱盐深度可以采用0.6m.

人工排水是控制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

实行有灌有排, 排灌结合, 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这样既防盐碱又防涝, 同时能加强浅层地下水交替作用, 使灌溉水和大气降水渗入过程中不断淋洗土壤中的盐分, 将其带入地下水中, 促使土壤向脱盐方向转化。

修建河渠系统, 不断将多余的地下水排走,达到控制地下水位和制碱的的。根据经验, 排水沟对于土壤脱盐的作用与排水沟的深度和土质有关。一般排水沟单侧脱盐影响范围与沟深的关系为: 轻质土沟深 1. 7~ 4m 时, 脱盐影响范围为沟深的80~ 100倍, 粘质土沟深 1~ 2 .5m 时,脱盐影响范围为沟深的80~ 130 倍。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人总结的关于土壤盐碱化的概述,关于防治及治理次土壤盐碱化的方法,我所论述的仅仅是小部分,还有很多复杂但很科学的方法,在此就不在一一论述了。

参考文献

[1] 苏志学.土壤盐碱化及其防治措施.吉林水利,2006,第284期.

[2] 孙慧霞,王晖,张元东.土壤盐碱化防治措施概述.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第8期.

[3] 于志强,卢永国,付春艳.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综合措施.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第4期.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轻度盐碱地;生态改良技术;苜蓿;生态治理;生态工程

无棣县土壤贫瘠并且淡水资源匮乏,盐碱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顽固。以黄河岛“无棣苜蓿”改良项目为示范区,通过种植苜蓿使得轻度盐碱地得到改良。轻度盐碱地改良将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1研究背景

盐碱化是严重威胁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土地问题之一。过高的含盐量将对土壤化学性质、物理结构、作物生长以及生物过程等方面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土壤盐碱化可严重破坏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土粒密度以及渗透能力,又将抑制碱性磷酸酶、β葡糖苷酶等水解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Tejadaetal.,2006)。国外对盐碱地整治工程研究认为,土壤排水条件的改善、土地平整及降低地下水位属于基础工程措施(Qadiretal.,2000)。根据这三点衍生出更为具象的措施,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六点:

1.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功能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可均匀土地表层,促进水分下渗,提高盐分淋洗效率,防止土地斑块状盐碱化的出现;另一方面,土地平整工程可塑造地表形态进行积水,持续或间歇式蓄水可有效缓解因降雨量减少造成的盐分升高问题,促进可溶性盐分的淋洗。

1.2灌水洗盐工程

盐碱地假如因盐分过高形成盐盖,土壤渗透性较好,可采取漫灌洗盐的方式。土壤渗透性不好可以采取多次漫灌淋洗的方式,每次间隔12小时左右,可在间隔期间向土壤中加入石膏缓解土壤盐分状况。在缺水条件下,喷灌技术也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溶质的对流与扩散去除盐碱土的盐分,缓解土壤盐碱化,效果与间歇积水相似。

1.3改良剂措施

该措施常与灌溉措施配合进行,石膏是较为常见的无机改良剂,绿肥和腐殖酸则常作为有机改良剂应用。研究显示,有机改良剂与无机改良剂混合更有利于改良盐碱土,增加作物产量(Shaabanetal.,2013),但需注意的是该措施使盐分多聚集于下层土壤中。

1.4植物覆被措施

耐盐植物根系分泌物可缓解土壤盐碱化状况,根系的延展也可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豆科作物根瘤菌的作用也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Qadiretal.,2006)。除了耐盐植物,还可种植高积累盐生植物,在少量水分灌溉条件下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引入外来植物,需考虑可能对本土植被产生的生态影响。

1.5人工阻断措施

该措施主要是为了阻断土壤毛细管因蒸发造成的地下水水位上升,阻止盐分在表土层汇聚,防控土壤因气温和地下水位变化出现的反复盐碱化现象。主要的阻断材料有聚乙烯塑料、砂石、膨润土等(Khireetal.,2000)。

1.6其他措施

除了以上工程措施之外,接种微生物菌剂改良植被生长同样属于当前较为先进的整治措施,如玉米接种固氮菌株(Azotobacter)可通过多种机制整合作用,降低植物叶片脯氨酸浓度(Rojas-Tapiasetal.,2012),从而有效提高其抗盐碱能力;我国江苏沿海地区的盐碱地研究(Zhangetal.,2014),对蓖麻子(RicinuscommunisL.)幼苗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菌(Glomusmosseae)与溶磷真菌的被孢霉菌(Mortierellasp.),发现接种后土壤电导率和钠离子浓度都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土壤的磷和有机质含量则有所提升。盐碱地整治工程需要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单一的技术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的整治需求。然而研究者多是小规模地将植被措施与菌剂接种、灌排工程相结合或者直接采用有机或无机改良剂,整治过程较为理想化,可实践性不强。对于本项目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的研究,相较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土壤质地粘重板结,土壤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地下水位为1.0~1.5m,矿化度5~10g/L,高的可达15~30g/L。目前,耕作土壤的含盐量,轻的2‰~3‰;重的6‰~10‰,有的甚至高于12‰,而且土壤含盐量上下比较接近。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随着盐分含量增高,氯化物比重越高,土壤多呈微碱性反应,pH值8左右,如对其进行治理难度较大。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整治的主要措施有水利工程、石膏改良剂、绿肥及其他肥料、农耕及树木种植等。当前整治措施仍未跳出原有的模式。

2苜蓿品种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种植繁育的品种为“无棣苜蓿”,该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无棣县畜牧局联合培育的耐盐碱高产品种,经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审定登记号为:124)。经研究测定,无棣苜蓿的粗脂肪为11%,氨基酸含量为6%,粗蛋白含量是玉米的2~4倍,每千克鲜无棣苜蓿含胡萝卜素6.25g,是一种具有高品质和丰富营养的牧草饲料作物,它根系发达,耐严寒、耐瘠薄、耐干旱,适宜盐碱地种植,具有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明显效果,适宜在滨海轻度盐碱地改良中推广种植。

2.1品种特征特性

无棣苜蓿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型直立,较散开,株高1m,花浅紫色,种子千粒重1.67~1.81g。主根深,侧根大,抗旱性好,生长季节连续70天干旱无死亡现象。25℃左右是其生长最适温度。其耐寒性较强,长成的植株可耐-30℃~-20℃;其不耐酸,土壤pH值保持在6.8~8.1之间为宜;耐盐量0.2%~0.3%;生长期需较多的水分但不能连续24小时积水。

2.2无棣苜蓿的种植与管理

需精细整地,无大土块,尽可能耕得深些。华北适宜3至9月播种,为防控杂草,以秋播为好。播种量:纯净苜蓿种子每亩需0.8~1.2kg。收草田条播行距为24~31cm,播深2~3cm;与其他作物间作时,行距可以增加到40cm;繁种田行距应增至60~90cm。早春返青和每次收割之后,应中耕松土、除草。每次刈割之后,及时浇水并追施速效肥。在干旱时期或炎热夏季,灌溉可以显著增加刈割次数;在干旱及寒冷地区,冬灌可提高地温,使苜蓿安全越冬。若遇到长期连续下雨,应及时排除积水。秋播的苜蓿至次年五月下旬开始刈割,大约一个月可以进行一次。在无棣可以年刈割3~4茬。收种田则一般在6月底~7月初收割,其后再生草在越冬前还可以至少刈割1茬。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一般在种植后的第三年达到高产年。

3苜蓿生态种植技术

3.1整地

播种前需对盐碱地进行整平,清除残茬、杂草、杂物,耕耙整平,进行多次镇压,达到土细无坷垃、土层坚实墒情好,最佳适耕期一般为,粉砂壤土含水量为20%~30%,黏壤土含水量为18%~20%时。可以用手把10~20cm土层的土捏成团,如果落地立即散碎,便可作为合适的整地时刻。

3.2确定播种要素

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无棣苜蓿的播种期很难一致。种冬小麦的地区,苜蓿与冬小麦可同时播种。秋天播种苜蓿受杂草的危害小,但当年不能受益。在无霜期短、降雨少、土层薄的干旱地区应在冻土融化以前播种,就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佳,最迟也不要超过9月上旬,否则就不能安全越冬。有灌溉条件时,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较好。播种方式主要分为条播、撒播、穴播3种。条播又分为窄行条播和宽行条播,根据栽培目的、播种农具与地形条件等不同,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其中种子田以穴播或条播为好,行距60cm以上,高水肥地上60~90cm,切忌过密。播种量一般每亩需0.75~1kg,收草者宜高,收种者宜低。种子的纯净度和发芽率要求在80%以上。播种深度在2~3cm之间的,在干旱条件下,则应深开沟,浅覆土,在水分不足的土壤中以覆土0.5~1cm为宜,在水分适宜时,以0.3~0.5cm为宜。注意保持水分不蒸发、不渗漏,力求一次播种保全苗。本研究中,苜蓿的播种方式为撒播,播种量为1kg/亩,播种深度为2cm,播种时间为秋季。

3.3根瘤菌接种

据调查,接种根瘤菌后产草量比对照平均增产37.8%。常见的接种根瘤菌的方法有粉施法、干粉拌种法、菌浆拌种法、种子丸衣化接种法等。本研究在苜蓿种植前,使用菌浆拌种法来接种根瘤菌。

3.4施肥

磷肥可以促进苜蓿根系的发育和生长;钾肥可以促进植株健康和活力,增强植株抗性。因此,苜蓿栽植完成后应及时使用厩肥和磷肥,以促进苜蓿生长。厩肥和磷肥结合整地分期施入,在每次割草后施入。由于苜蓿可以固氮,故对氮要求不高,本研究中不施氮肥。

3.5田间管理

无棣苜蓿苗期主要工作为田间除草,具体办法是春铲、夏耥、秋末培土和越冬前培土保墒。早春土壤解冻后,把刚耕过的地里的大土块打碎、弄平,促进返青,消灭早期萌芽的杂草。为防止土壤水分大量蒸发,每次收割之后,都应该进行耙地,并同时进行追肥。两年以后,在早春萌芽以前除去地上枯枝落叶成为苜蓿田间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地表温度,加快返青,促进成长。每次收割后要进行一次锄草和松土。

4轻度盐碱地整治前后土壤指标变化情况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第3篇

1 巴里坤县盐湖化工园区造林土壤改良措施

1.1园区概况

巴里坤县盐湖化工园区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博尔羌吉镇,距巴里坤县城45km,是以发展精制硫化碱、煤焦化、精细化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针对巴里坤县季风以西北风为主的特点,园区选址本着距生活区不宜太远,离巴里坤湖不宜太近的原则,以西黄线西侧为中心进行建设。园区远期控制面积为8.4km2,近期规划面积为4.2km2,绿地率35%。园区绿化工程规划有防护林带、道路林带,生产、生活区隔离带和休闲功能小区。自2006年以来,园区广泛动员各企业(单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绿化等活动,选择适合镇区生长的树种、草种,实行滴灌、喷灌技术,尽可能降低绿化成本,确保林木成活率,逐步扩大镇区绿化覆盖面,努力创建生态型城镇。

1.2园区土壤状况

园区属盐碱重灾区。经采集土样进行土壤化验结果表明:PH8.7~9.2,土壤含盐量最高达26%。针对土壤盐碱含量大、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采取多种手段,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树木成活创造有利条件。

1.3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1.3.1客良,增施有机肥。带土栽植

在道路林绿化中,主要采取此种方法进行造林。按照2m×2m的株行距挖好种植坑,规格为1m×1m×1m,挖运走原土。从农业区戈壁撂荒地中采挖土质好的土壤并掺有机肥4~5kg/穴,采用3~5年带土球的长枝榆、垂榆大苗栽植。自2006年以来,共种植道路林2万余株,目前成活率达85%以上。

1.3.2适地适树,挖沟排碱压盐

为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在靠近水源的空地种植防护林。采用挖排碱沟排碱压盐,选择乡土树种白柳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在生产、生活区隔离带绿化中,选择红柳、沙枣等耐盐碱树种栽植,成活率达80%以上。

1.3.3引水灌溉

化工园区地下水呈中度碱性,用地下碱性水灌溉。势必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化工园区为解决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兴建水利工程,从山区引水用于植树造林和供应各个化工企业。

2006年,巴里坤县盐湖化工园区建设以前,是一片盐碱地。属中度盐碱地带,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大气污染严重,土地日趋荒漠化,风沙大,生态环境极其恶劣。近年来,通过植树种草,发展林业,加上通过技术手段对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量进行控制,成效逐步显现,绿色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使盐碱灾害有所减轻。

2 盐碱地改土培肥措施

通过巴里坤县盐湖化工园区绿化工程的实施,盐碱地的改良需要农林、水利、环境治理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其改土培肥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1适地适树

低洼盐碱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之蒸发强烈,盐分不断积累于地表,水文、地质条件恶化。因此在低洼盐碱地造林,要根据当地土壤状况选择抗盐碱、耐盐碱树种或本地乡土树种进行栽植。

2.2客良

在造林地先挖好种植坑,规格一般为1m×1m,挖运走盐碱土,在坑里垫上从周围采挖的肥沃土壤达到换土的目的,然后严格按照造林规程种树。

2.3挖沟排碱压盐,降低地下水位

盐碱土的主要成因是地下水位过高,水里无机盐的长期积累。开沟排水,首先降低地下水位,同时通过浇水和雨水冲洗,带走土里多余的无机盐,达到改良盐碱土的作用。这是降低土壤含盐量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必须配备区域性的排水工程,使盐碱有出路,达到区域脱盐的目的。

2.4增施有机肥

盐碱地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理化性质差,通过广种绿肥、打草积肥、挖坑沤肥等方法增施有机肥。利用有机酸缓冲盐碱危害,改良土壤团粒结构,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利于土壤生物生长发育,缓冲盐碱危害起到隔盐作用。

2.5种植绿肥

春季灌水压碱后种植油菜或草苜蓿,是改造盐碱地的一项重要生物措施。通过压青,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2.6大水漫灌,深水压碱

要求土地平整,筑大埂40~50cm,灌深水25~30cm,脱盐率达70%~80%。适用于地下水蕴藏丰富的地区使用。

2.7带土栽植

最好用3~5年生的苗木带土栽植,较大苗木的抗盐碱能力较强,实际上起到了客良土壤的作用。

2.8使用土壤盐碱改良剂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盐渍土;改良剂;措施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84-01

1、盐渍土的概念

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永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盐渍化的危害

2.1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盐渍土可分为含硫酸盐为主的松盐土和含碳酸盐为主的碱盐土,其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植被生长并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且能腐蚀损坏工程设施,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5.11亿元。对内蒙河套平原统计,许多灌区每年因盐渍土死于苗期的农作物占播种面积的10%-20%,有的甚至高达30%以上;黄淮海平原轻度、中度盐渍土就造成农作物减产10%-50%,重度则颗粒无收;而山东省140.06万公顷盐渍化土地中的81.56万公顷耕地,每年因盐渍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5-20亿元。

2.2造成盐渍荒漠化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和组织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约为332.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4.6%,近4亿人口受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盐渍荒漠化属化学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是一种重要的荒漠化类型。造成盐渍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高温干燥、蒸发强烈,使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地,上升水流占绝对优势,淋溶和脱盐过程微弱,造成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碱化,特别是不合理的灌溉措施,使次生盐渍化发展尤为迅速。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的分布以新、蒙、青三省面积最大,依次占土壤盐化总面积的46.3%、23.O%和18.7%。三省区分布了土壤盐渍化的88%。

3、治理和利用盐碱土措施

3.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注意排灌工程配套,建立农田林网,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土地盐渍化显著减少、减弱,如黄淮海平原(河北周曲)和黄河冲积平原(河南商丘)即是很成功的范例。

3.2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结合

我国传统的农业措施改良技术:起土刮碱、开沟躲碱、蓄淡压碱、增施有机肥料。建立井沟渠结合的灌排工程系统,合理排灌。机井灌溉,淋洗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地下库容,起到灌排调蓄等作用;井沟渠结合,加速水盐交换循环,使土壤脱盐淡化。新疆采用明排为圭,明暗排结合,明沟与竖井结合。井排与井灌结合,明沟采用浅密沟系统,深1.5-2米,间距100-250米,效果良好。

3.3施用土壤改良剂

(1)采用物理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例如磁化水灌溉、砂掺粘、粘掺砂。

(2)采用化学措施,进行碱良。一种是加酸(化学作用),如硫黄、硫酸、硫酸亚铁、硫酸铝等。碱土加酸后有残留物,同时增加了土壤的盐分。一种是加钙(代换作用),如石膏、氧化钙、石灰石、磷石膏、煤矸石。

(3)采用生化措施。以生物有机酸为主成份,利用生物化学作用。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3.4生物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檀物和牧草、植树造林等)

(1)增施有机肥料。盐渍土除了盐渍危害以外,干旱、瘠薄常常制约着农作物生长,并呈现着盐化程度加重,土壤肥力愈低的趋势。据江苏盐城新泽试验站资料,培肥熟化土壤,表层10-20厘米土壤有机质会计师增到1.5%左右,总孔隙度达到>55%,其中非毛管孔隙度达15%以上,直径>0.25毫米团粒含量在2.5%以上,容重

(2)种植耐盐植物。即使一般作物,在盐渍胁迫下,也有求生存的本领。表现不同农作物,有不同的抗盐能力。

在盐渍地和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盐渍地和盐生植物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关键在开发的合理和利用的有效。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滨海地区;园林绿化;土壤肥力;综合措施

我国滨海地带广泛分布着各种滨海盐碱土,土壤的盐碱化是由于土壤中盐碱离子的大量积累,使土壤中胶体团粒结构被破坏,土粒高度分散,通气透水性能减弱,不利于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耕性变差。在防治措施方面,通常认为在滨海盐碱地上综合实施抬地降水、开沟洗盐、增施有机肥、地下隔离、地上覆盖、套种绿肥和营造生态防护林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土保持量。

本项目以阳江银滩园林绿化项目客良的园林绿化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绿化种植土壤为空白对照,研究了综合改良措施后的绿化土壤指标,以揭示滨海地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对综合生态改良措施的早期响应情况,为滨海盐碱地改良措施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阳江银滩园林绿化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21°33′~21°40′N、111°47′~112°01′E),常年气温高,降水量充足,但分布极不均匀,易出现季节性盐雾。该地区土壤盐分含量高、沙质土保水保肥力差。

1.2 试验设计 在试验点选择种植时间超过1年(植物种植完工时间为2011年5月),长势良好树种的花坛作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的采土点,客土厚度为1~2m之间,花坛种植面积约为300 m2,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层次配置率高(图1)。空白对照为同期填土,但尚未进行绿化种植的区域。

1.3 综合措施 阳江银滩项目在2010年春至2012年12月进行盐碱土土壤改良,采用客土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的方式。客土土壤为黄壤土和红壤土混合,砂砾较多,平均客土厚度为100 cm。试验点花坛的园林植物于2011年5月前种植完成,调查时的植被种类如表1。定植以后的管理过程中,进行水分管理,特别是每当台风过后需用淡水洗盐。

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012年12月份,在花坛试验点和未种植区域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3次重复(图2)。土壤样品均为砂壤土,测定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包括:pH值、自然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孔隙度。

1.5 数据处理 用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对2个试验的土壤指标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土壤孔隙度等指标指土壤中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率,土壤容重则是反映土壤的孔隙状况和松紧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试验点花坛的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显著高于对照(ANOVA,P

种植植物后根系的穿插和凋落物的回归,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是反映土壤中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次试验中花坛的自然含水量显著高于未种植区域。表明经综合措施改良后,由于土壤孔隙的增加,种植土壤的水分状况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