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恩社会作文

感恩社会作文

感恩社会作文

感恩社会作文范文第1篇

“感党恩,颂祖国”征文:心怀感恩

努力工作

回报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人民团结,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包含了无数先辈的生命和青春。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我们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30年,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三十年的生活变化。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恩党和祖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感恩失败,感恩成功,感恩我们周围的一切,因为他们给予我们的太多。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觉悟,感恩是生命的大智慧,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只要心怀感谢,人生就会变得幸福而充实。大学毕业就能顺利参加工作,能拥有现在的工作岗位,对我来说是种幸运,我的人生价值也可以因此得到更好的体现。我唯一想到的,就是把党和国家给予我的,社会所赋予我的用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到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就要求我们要以崭新的面貌和心态来面对。虽然我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可是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一年的企业锻炼回来后,领导给我安排了岗位及职责,主要是行业管理,工作中,我从点滴学起,认真学

习行业管理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不懂的方面虚心向科室同志学习请教,在他们的带动和帮助下,我的提高很大。去年,我参加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深刻体验了农村生活,感受了农村基层工作的艰辛,他们的一切是那么来之不易。而我们,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先进的办公设备,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相比较,我们是多么的幸福。今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我下决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快地适应,跟上节奏。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积极认真重拾下基层一年所丢掉的东西。工作中,努力学习,认真思考,用心做好本职工作。任何时候,不把今天应当完成的工作留到明天去做,养成良好的习惯,把明天要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提前到今天来做。遵守作息时间,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人员,自觉维护单位和个人形象。和同事友好相处,虚心向同事学习,要知道,要从他们身上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偶尔出现的消极情绪影响工作,学会坚持原则的忍让和宽容,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需要博大的胸怀。总之,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我会尽我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来保证本职工作的出色完成。以实际行动树好彝州商务人的形象,推进彝州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感恩社会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构建

一、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1.感恩教育的内容

所谓感恩,就是心存感激,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祖国、民族、人民、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屈辱、贫穷,享有了安宁的生活和拥有了尊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要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人民、感恩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

(2)父母

每个人都不能忘却的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关爱最多的也是父母。因此,我们要对父母心存无尽的感恩和报答之情。

(3)教师

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要感激自己的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创造。

(4)社会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使感恩意识和行为成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稳定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

(5)大自然

它给了人类和谐的生存环境,提升大学生这方面的感恩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

感恩教育离不开培养人的感恩意识;它的本质任务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人的精神生命。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知恩之后应当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情感上的回报;也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教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报恩的表现。大学生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不能因求助不得而将他人怀恨在心。

3.新世纪高校感恩教育的目的

(1)培养感恩的意识观念

让大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奉献祖国。使大学生把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回报,看成一种责任,只有使他们树立这样的观念,感恩教育才有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感恩教育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2)自身素质的培养

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理想信念、奉献精神、提高人文素质、担负社会责任、改善人际关系等。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懂得感恩,在为人处事方面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4)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

(5)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感恩教育的开展会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二、营造感恩气氛,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1.制定必要的规章和制度

制定必要的规章和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和推进大学生感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可以在制订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训、班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引入以感恩为内容的有关条文,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树立感恩的典范,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实施感恩行为。对违反制度和规定的同学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加强思想教育,来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帮助感恩缺失的同学懂得感恩并学会感恩。

2.感恩是道德价值的源泉

感恩教育是高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社会心存感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感恩思想的人;要能够对党和国家所给予的帮助、培养和教育进行回报。感父母养育之恩,感祖国培养之恩,感老师教育之恩,感同学相助之恩,以感恩的态度学习好知识,将来更要以感恩的心态走向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回报祖国和人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远大理想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课外活动中,通过感恩教育情境体验、实践感恩;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以活动为载体。走进社区、农村、军队;义务献血、募捐、演出、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育爱心,学会尊重和宽容;使爱心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

3.以人为本

新世纪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使大学生对生活感恩、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感恩,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形成知恩报恩的道德情怀;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逐渐不仅为演绎校园和谐文化,而且为社会的整体和谐做出贡献。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自立意识,树立宽广的胸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致力于社会和人类的和谐。高校教师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弘扬和谐校园文化精神,可以结合“五四”、“七一”、“十一”等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多元化的和谐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发挥高校党报、团报、校园广播、局域网络等的宣传教育作用,搭建校园文化宣传和交流平台;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学术性、沙龙式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品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要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着手,把大学建成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社会对他们寄予了无限期望;而感恩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他们自身的群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感恩教育;它是社会和谐的营养剂;只有在一个和谐社会中的各个组织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社会才可能总体和谐。加强高校感恩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而和谐校园文化同样也会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现和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袁春平,匡茜.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5).

感恩社会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而且也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坚守的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感恩意识,可以说是当前时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并不仅仅是培养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那么简单,更加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一种责任意识与自尊意识,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新境界。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正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青年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为内容的一种人文教育形式。感恩教育不仅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而且也是以德报德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因此,感恩教育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感恩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离开了社会生活的参与其中,高校就没有了道德目标,也就缺少了目的。感恩教育应当在生活世界中去发现积极而丰富的德育内涵,在感恩中将德育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所以,回归生活就成了感恩教育的当然选择。二是感恩教育应当以生为本。感恩教育应当凸显出以生为本的内涵,将学生和教育的最终价值联系起来。在高校中开展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能够形成以人为本的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就是教育一定要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高度协调的良好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和谐社会建设和大学生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

1.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整体所能起到的共同作用,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非常重要。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进而不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感恩教育不仅能激发出感恩的情感,而且能促进感恩意识的形成,也是引导大学生不断产生感恩情感,从而形成感恩意识,让感恩行为真正成为人和行为习惯。人自身可以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环节,也是社会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就是人的个性和谐,也就是人格之和谐。只有人实现了自身和谐,才会具有和谐的人格,才会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进而对他人与社会充满感恩,实现社会的最终和谐,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下,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帮助大学生克服个人主义的倾向,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我发展的条件,从而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整体目标体系更好地融合起来,使其形成和谐的人格,为社会的总体和谐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与社会和他人都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恩教育能使他们更加懂得感恩,更加了解如何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于己有恩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际交往应当常怀感恩之心,能够让人心胸广阔,进而拥有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创造出心情舒畅的环境与氛围,而且能帮助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一旦大学生缺少了感恩意识,不但会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和紧张,而且还会让人变得不愉快,从而产生了不良情绪,肯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影响到其健康成长。所以,强化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2.和谐社会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和谐社会的不断形成对于真正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和谐社会所展现的是一种既稳定,又有序,同时还充满活力的社会状态。在和谐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各子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能够逐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人的发展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的是感恩意识的培养,而感恩意识的培养则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紧密相关。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现能够成为必然。在和谐社会的形成过程之中,因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全社会的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各子系统也都更为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通过政策的支持,让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拥有更为坚强的后盾;各高校也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为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组织教师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作出研究,使其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不断发展;大学生则要对感恩教育更为理解,并积极配合教师,以求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大学生感恩教育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产生,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实现能够提供前提与基础。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又能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真正能够实现。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中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轨与变型期,一些最为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的缺失之下遭受到严重的挑战。人们普遍不再自我关注,既不在意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独自获得幸福的道理。

2.家庭教育中缺少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始终是家人所关注的中心。正所谓权利无限,而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已,一切都围绕着智能,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就事业为重要事务,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道德与感恩教育,忘记了怎样教育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知道知恩图报,不会去感激与珍惜,不愿用自身的付出来回馈他人与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3.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

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往往都拿一些高、大、全人物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学生所崇尚的永远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反对身边的生活和小事缺乏足够的感受,因而体验不到感恩的感觉。所以,正因为教育系统未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种下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恩种子。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因而也就并不具备感恩之心。

四、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弘扬优秀的感恩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讲求恩义与亲情,注重知恩图报,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许多充满感恩情怀的名篇佳句,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继承与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深厚的土壤。许多大学专门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推广,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与研读的同时,能够有更好的领悟。比如,通过让学生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谭》等传统的优秀书籍,并要求大学生认真探讨学习的体会,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感恩教育还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自身在道德发展之中的亲身体验,并在动态的过程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真切体验,主动养成较好的德行。德育就如同河流一样,越深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悟,能够避免那种空洞的说教,实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2.注重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院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学教育之中,着力加强与渗透感恩教育。高校的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将德育摆在首位,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从而充分发挥出学校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并全面推进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是要以课堂作为阵地。学生成长的各过程中所需吸收的精神营养――德育,最主要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供的。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唯有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健康成长发挥有效而持久的促进作用。二是以教材为切入点,将日常的学科教学渗透到感恩教育,尤其是应当在课程教学中编入一些反映感恩题材的内容,从而构建出感恩教育的情景,这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3.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努力创造与挖掘其中包含的教育因素,比如,可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与建筑布局等各类物质载体,将体现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及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与优良行为体现于其中,让大学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和建筑物诉说出感恩的美德。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之中,将知恩、谢恩和感恩等观念及行为渗透到其中,并利用健全而和谐的感恩制度文化,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规范学生,并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养成感恩习惯。要利用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及感恩节等节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形成以感恩为荣,以忘恩为耻的良好舆论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感恩体验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重视强化感恩实践。一是必须将感恩教育和学校的公益性活动相互结合起来。公益性活动主要是指能让大家共同受益的无偿性群体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学雷锋活动、扶贫献爱心活动等。要在活动中彰显大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贡献大学生的力量,让其在活动中践行道德,在活动中体验奉献之甘苦。二是一定要将感恩教育和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要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引导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感受恩德与恩情,最终能够成为高品格的人才。

5.努力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切实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特别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辅环节。人的成长可以说难以离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方式彼此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勤于自律,并以自身行为来影响子女,从而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社会转型对现行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做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社会舆论已开始意识到感恩意识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感恩教育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高等学校形成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大学生都能常怀感恩之心,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任江林.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7,(11).

[3]梁吉霖.和谐社会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8,(2).

感恩社会作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能力提升。通过有效的措施途径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使大学生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的价值信念与基本文化立场,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诸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卧冰求鲤”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我们必须教育大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明白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质、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当前,国人中感恩意识的缺失比较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顺和关心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感恩氛围缺乏,深层的根源在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家庭极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因素。在家里,父母视上重点、读名牌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这严重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心理。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社会评价学校以升学率为标尺,教师评价学生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应试教育使学校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

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不够是感恩氛围缺乏的深层因素。由于这十年浩劫的严重影响,当今社会又处于转轨换型时期,这些年来公共舆论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感恩文化方面宣传教育的不够;加之社会上过分强调竞争,人们普遍关注自我,不诚信甚至欺诈现象大量存在,因此造成当前社会环境下感恩意识缺失。

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高等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

令人遗憾的是,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缺失了,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他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

感恩教育是全社会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希望工程”,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这项工作仅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它是社会和谐的营养剂,应该成为社会的必修课;感恩教育更需要补课,让他们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四、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

1.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荣辱观、价值观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

2.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感恩是温暖的阳光,感恩是感情的粘合剂。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爱,情同手足。所以,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对抗,多些友善和快乐。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升情商。

4.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6.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三风”建设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才懂得理解父母的辛劳,尊重老师的劳动,他们就会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刻苦学习,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立志全面成材,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感恩教育的开展促进培养道德自律的学生,同时促进了高校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五、感恩教育的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1.思想教育入手。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从小事抓起。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提倡大学生做“小事”,从学生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

3.融入教学管理。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的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采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和氛围影响。思想政治者积极引导,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5.家庭补上感恩教育课。“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家长也要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在假日里让他们帮父母做些家务,算算他们成长所花费的经济帐,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父母要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6.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活动中,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

7.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感恩社会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学;感恩;研究综述

感恩是基本的人性之一,是人之为人的一种道德表现,人只有一种具有感恩的心理,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我的发展,当下学术界研究感恩的成果比较多,但是大多都侧重于对感恩的一种心理学描述,或者对特定群体或者对特定感恩行为的描述和研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感恩的研究大多立足在一种较为狭隘的视角上来进行。当下学术界对感恩心理学的研究和描述,大多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特定的群体来研究感恩

有的学者从特定群体来研究感恩,在这里研究大多见于对高校大学生,高校贫困生和中学生的感恩心理进行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特定群体的感恩研究都结合了该群体的特征,以及该群体所处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借鉴成果。这样的研究也大多从一种对特定群体的具体化的和语境化的理解来进行。有的学者从高校大学生的感恩心理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高校大学生处于高校的教育之中,不断的在高校的教育之下形成自己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而在高校教育之下的大学生,尤其是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以及其鲜明的个性,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感恩心理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如龙献忠、陈方芳认为,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全面提高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1]大学生仍然是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以及基本的生活支出都要依靠家庭的父母来进行,尤其是需要家庭的大力的经济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感恩研究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校大学生感恩心理的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有的学者从中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感恩现象和感恩心理的研究,他们认为相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学生的个性以及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加不成熟,处于更加的持续成长的阶段。有的学者借助,中介机制对大学生的感恩心理进行研究,梁宏宇等指出,仅仅探讨感恩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并不够,为了进一步揭示其内在联系,研究者有必要了解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如中介机制。[2]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感恩心理如何以及中学生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有着更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如何对待他人的帮助,以及是否对帮助自己的人和物有着特殊的感恩心情,这些都与中学生的感恩行动和中学生的感恩心理就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他们认为中学生是更为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的身心、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成长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中学生感恩心理的研究以及中学生感恩行为的表达更加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从高校学生管理角度研究感恩心理和感恩行为

有的学者从高校贫困生的角度来进行感恩心理和感恩行为的研究。如张阳认为,感恩意识缺乏是当前受资助贫困生表现较为突出的现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包括物质上的帮助,也包括情感、心理、精神上的关爱。[3]这种研究从高校贫困生作为学校或国家资助对象来看待,始终把国家的物质给予和学校的物质帮扶作为贫困大学生感恩心理的基础,这种感恩的研究,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很多时候高校贫困生对于国家的给付或国家的物质帮助和帮扶具有明显的感恩情怀,是否具有感恩行为以及是否具有感恩之心关系着高校贫困生能否真正的以一种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对待周围的人和物。他们认为高校贫困生群体在高校中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的前提是他们与普通的高校大学生区分开来,对他们的感恩的研究更加有着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3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研究感恩文化和感恩心理

有的学者侧重于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写感恩文化与感恩心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如涂平荣、龚海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明显的断层,一直占有主流地位的感恩文化日渐为部分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感恩、不屑感恩,甚至不知、不会感恩。[4]民族心理的养成和民族行为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一种感恩的心理或者感恩的行为。这是一种把感恩的对象扩大化的研究,不仅仅表现了一个特定群体,而且扩大至了特定的民族,这种把特定民族扩大化的研究表现,实际上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出研究视角的独特性,把研究主体的范围从特定群体扩大到一个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一种民族的共同心理,对感恩的研究,更加使得其视野开阔,并不断形成属于这个民族的特定的文化内涵,更加的具有包容性,这样的研究也更加的能够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确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的发展能够更加迅速,更加的能够取得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认可,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的话,这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以一种感恩的心理对待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感恩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和民族本质的熔铸,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正确的对待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才能够切实的保障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以正确的民族心理来对待各种困难。并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感恩文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民族心理在不断的塑造感恩形象的过程,这些对于中华民族来讲,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内在的一种民族品质,他们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就是在揭示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始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真正的应对困难的感恩心理来面对困难。一个民族的感恩心理的养成以及感恩品质的养成是不容易的,也是经过岁月的洗礼的,中华民族在对抗外来侵略以及重建自己家园的过程中,始终能够真正的以一种感恩的心理对待民族文化,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中实现自我文化的一种繁荣和升华,这些都与中华民族的感恩心理以及中华民族的感恩行为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民族自己的壮大和发展,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实力领域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壮大以及中华民族软文化的实力的发展和状态。

4从特有文化的角度研究感恩

有的学者注意到了感恩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只有在人类的群体中才存在感恩文化。如张正江认为,在当今时代,道德教育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如,人为什么要诚实?为什么要热爱父母?……如果不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道德教育的“晓之以理”就很可能落空,道德教育所培养的就是道德文盲、道德傻瓜、盲目的道德行为主义者。[5]这样的研究视角更加的扩大了感恩心理和感恩文化的研究疆域。把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对待,实际上就是把感恩作为一种人的正常的生活状态来对待,只有人才会具有感恩文化和感恩情结,也只有人才能够真正的能够面对感恩文化中的各个领域的各种问题,实质上只有人才能有切实的保障,更能够真正的实现感恩文化的具体化。同时,人也是感恩行动的重要参与力量,这是人的重要的特质,也是人的重要的文化,非人类的其他动物不具有感恩心理,也就无从谈起感恩文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养成中,必须正确的对待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软文化,并能够真正的感知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凝聚力量,对于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来讲,立足于人的角度以及人的特定状态上来认识感恩文化,这对于扩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以及更深入的研究感恩文化感恩心理的各种因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感恩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实际上就是把感恩这一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的研究扩大化,并不断的实现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的新颖性。对感恩文化和感恩心理的研究,更多的应当立足在一种文化的角度上来进行,这既有助于我们理解感恩文化和感恩特质,也有助于我们更确切的了解感恩文化的形成过程,一种文化现象的生成具有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与人类其他文化的养成具有某种相似性。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文化在人类文化的养成中又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真正的在一种人类社会中所形成的文化,更加具有文化的凝聚力,也更加符合人的特质。在感恩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立足在人之为人的一些特定的文化视域之下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能够正确的对待感恩文化,并能够真实的展现出人的特质,感恩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也是人之为人者的常情常理常识。这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来研究对感恩文化的认识,也应当更多的立足在这样的研究视角之下来进行,他们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之为人才会具有感恩文化,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具有人性基础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