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行动;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建议

我国针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行动展开了多起,然而,我国的森林资源还是面临着锐减的问题,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上存在问题。虽然我国的政府大力支持森林资源保护行动,但是在管理上却存在漏洞,这样无论怎样进行森林资源保护行动,效果都不会很理想。因此,需要针对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够使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一、保护森林资源行动中暴露出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林业资源管理人员对于森林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到位,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使得其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马虎大意的情况。而且很多的林业资源管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较低,对于管理方面的技能掌握并不全面,另外,林业资源管理人员的法治观念也相对较为薄弱,无法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设置有些管理人员还会出现的情况,通过管理工作来获取非法利益,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同时,部分林业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在为了能够获得大量的经济支援,往往会非法出售森林资源开采权,大致森林资源被严重的砍伐,无法恢复,这样就使得森林资源长期的锐减,无法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2、森林资源形势严峻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多,但是森林资源却相对较少,人均所占有森林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少的一个,森林资源的匮乏使得我国的环境建设无法有效的进行,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异常气候现象频现。最近几年,我国针对森林资源保护作出了众多的尝试,为了能够使得森林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进行了多次森林保护行动,但是这样的行动依然没有减缓森林资源的减少速度。就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很多区域都在进行毁林开荒,占用林业用地的总量已经达到了林业总量的1/4。

另外,我国每年采伐的林木数量都相对较多,超额采伐的现象屡禁不止,根据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超额采伐的林木资源总量达到了8500万m?。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不对林木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那么就会使得我国的林木资源越来越少,最终就会出现大片荒漠的情况,那时候我国的生态气候将会大幅度的变天,从而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而且我国盗伐树木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很多区域还在大量的违法砍树,这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也是造成我国森林资源出现锐减的一个原因。同时,森林资源的减少,使得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样不仅破坏了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森林资源的减少,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

3、林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保护森林资源行动中,有较多的森林案件还未结案,主要原因在于林业的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落后等,此外,还受到我国林业法律法规的影响。我国的林业法律法规存在较多的不完善之处,对于集体山林进行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法律中对于非法侵占林业用地的行为没有做出详细的处理规定,导致毁林案件难以得到及时处理。

二、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1、做好林业资源管理的宣传工作

林业管理人员和地方领导应该看到林业资源管理的价值,认识到林业资源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林业管理者应该结合林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好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为了提高林业资源管理者的认识,需要做好相关的舆论宣传工作,对于管理者实施林业资源管理的舆论分析,将管理工作和取得的实际利益相互统一,使人们都能够认识到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的意识。凝结社会各方的力量加强对林业资源管理的认识和关注,这样既可以保护林业资源,还能够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

2、强化林业资源管理

为了保障林业资源的快速增长,促进我国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除了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很好的培育之外,还需要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紧抓森林采伐限额,对于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严格控制,不断完善森林保护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林业管理机制,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力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林地管理,对于林地用途进行严格管制,避免毁林开荒行为的出现,打击乱占林地的行为。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对于木材的经营加工单位进行严格管理,加强对木材运输的检查。

3、完善林业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为了对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更好地进行保护,确保林业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需要对我国的林业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完善。针对全国各林区执法情况,需要明确林区林业执法权,进一步明确有关造林政策,保障林区的正常管理,从而增强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另外,国家人大应该对刑法进行修正补充,增加对毁林开荒行为的惩罚,制止非法开垦林地的行为,对占用林地改作其它用处的行为进行处罚。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确保人们依法造林,实施依法治林的策略,将森林保护放置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加大对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综合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对森林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

4、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的服务和创新

在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将服务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森林资源总量的可持续增长。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林地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管理矛盾,依法治林成为森林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但是只靠法律约束难以全面解决管理问题。需要对森林资源管理政策进行创新,使管理和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次的森林资源保护行动,发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森林资源无法得到保护,而且还加剧了森林资源的锐减速度,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而要想解决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构建健全的林业管理法律法规,依据该法规来对任何的违法砍树行为进行制止,同时加强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认清森林资源的发展形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森林森林保护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更好的对森林资源形成保护,以此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磊. 如何解决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 黑龙江科学. 2014(01)

[2] 欢迎订阅2011年《林业资源管理》期刊 同时征订2003―2010年各年度合订本[J]. 林业资源管理. 2010(06)

[3] 《林业资源管理》2009年总目次[J]. 林业资源管理. 2009(06)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经营;森林资源;促进;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科学经营森林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 森林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1.1 森林的生态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减灾降尘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生产生活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森林的多少有很大的相关关系,离开森林的庇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二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之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之四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3 森林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森林可提供绿色产品,缓解木材供求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储存库,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森林能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降低噪音,改善环境;森林可蓄水保土,其提供的有机质参与土壤的形成,能有效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保护水质;森林能防灾减灾,增强农牧业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森林为全球500—3 000万种生物中的半数以上提供栖息繁殖环境,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大批砍伐森林,大量排放废弃物,则形成大气和水污染、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合理安置废弃物,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可见,森林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森林资源的增加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国森林面积19 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 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 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 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 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森林覆盖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世界排名第139位。我国乔木林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产品仍属目前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仍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2.2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中幼龄林比例较大,而近熟林、成熟林比例较小。森林可采资源少,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增长。

2.3 林地保护管理难度加大。清查间期五年内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有减少,但还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

2.4 营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森林资源发展空间有限。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全国森林覆盖率今后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更大的代价。

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形势不容乐观,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加剧,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而有效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经营森林资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3 科学经营森林资源的途径

为积极响应中共十报告“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努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开辟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里程,我们要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光荣使命,加强森林资源经营,达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的目标,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1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基础,其面积11 969.25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62%;其蓄积114.02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78.3%。天然林生态系统在蓄水保土、稳定河床、调节流量、保护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平衡生态、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构建我们的生态安全屏障,大力保护天然林资源势在必行。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天然生长的森林和经采伐或破坏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科学经营,使现有天然林具有更完善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得以提高,使迹地得以天然更新或按适地适树原则建立较好的人天混群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对大江、大河源头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禁伐保护,对东北、内蒙古等主要林区的限伐保护,解决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有效发挥天然林巨大的生态防护功能。

3.2 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持续增长森林资源,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采取重点生态工程带动。继续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国家其他林业工程等。通过强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巩固和完善生态防护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坚持植树造林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突出抓好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林等原料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业、花卉苗木产业,建立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绿色商品林产业体系。三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多种经营。大力推广林粮、林菜、林药、林牧、林禽、林草、林菌等种植养殖模式,着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四是积极拓展森林资源发展空间。通过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强化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实施退化林地修复等措施,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

3.3 科学经营增加森林蓄积量,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

科学经营林地,努力挖掘林地增产增收潜力,促进林地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一是实施森林质量工程,提高森林经营总体水平。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加大培育、科学改造力度,通过抚育管理、低质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不断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科学调整森林结构,改变树种单调,结构单一的格局。适当增加混交林比例,合理规划幼、中龄林,近、成、过熟林比例,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切实增加林业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显著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四是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林业部门作用,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为广大林农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全过程服务。

3.4 强化林地保护措施,确保林地规模适度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大,经济建设对林地的需求逐年增多,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多功能需求,转变林地利用方式,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统筹生态、生产、建设使用林地需求,合理配置林地资源。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形成有利于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管理机制。通过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违法占用林地等措施,防止林地退化,减少林地逆转流失数量;通过生态自我修复和加大对沙化土地、工矿废弃地、生态重要区域的治理等,有效补充林地数量,确保全区林地资源动态平衡、适度增长。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防止重大森林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

[2]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9.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这次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是在党的*胜利闭幕的喜庆形势下,在全党全国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的热烈气氛中,国家林业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同志作了很好的讲话,10个省介绍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经验,北京市和各省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借鉴;雷加富同志代表国家林业局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雷加富同志的讲话是经过局党组认真研究的,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开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林业发展,有效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状况。全国森林资源管理系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森林资源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由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16.55%提高到18.21%,年均增长0.3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124.5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78亿立方米。二是林地和林权管理得到有效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比过去有很大改观,更加严格规范;林权管理通过积极开展林权登记发证,进一步确立了林地的性质,明确了权属,维护了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森林过度消耗局面得到基本遏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累计减少森林采伐消耗6.1亿立方米;全国伐区凭证采伐率达92.8%,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四是林政执法监督取得明显成效。*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39.2万起,查处38.8万起,查处率达98.9%,与前五年平均值相比,案件下降了8.8%。五是森林资源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改革及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不断深入,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尤其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战线全体同志多年来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战线的全体同志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党的*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对林业建设*了新的更高要求,林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一定要结合林业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为主线,以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效益,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做好新时期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森林资源管理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命脉。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没有森林资源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就不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林业;没有森林多功能和多效益的充分发挥,就不是现代林业。现代林业建设,第一要义就是保护、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提升林业的三大功能,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今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从维护全球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我国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了建立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倡议,同时*了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受到了与会各国首脑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倡议既是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向国际社会的明确主张和郑重承诺,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林业的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建立和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来实现。因此,在新时期的林业建设中,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地位更加重要、使命更加光荣,一定要充分认识森林资源管理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生态文化培育中的突出作用。

二要大力强化对林地的保护管理。林地是林业发展的根基,保护林地是保护林业发展空间、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长远大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前,我国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形势十分严峻。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国每年被征占用或改变用途的林地达到3000多万亩,其中有林地转变为非林地的1100多万亩,同比增长24%。特别是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一些不合理的占地项目开始转向林地,*年违法占地案件造成的林地损失同比增长了近两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采取最为严格的措施,加强对林地的保护管理,尽快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林地管理机制。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国家林业局即将出台全国征占用林地的定额指标,今后凡是对超出定额的地方将一律不再审核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二是确保全国林地资源最低保有量。中央林业《决定》明确*了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发展目标,按照较高的林地利用率水平测算,届时全国林地最低保有量要达到46.5亿亩,这是我国林地资源的“红线”。各地要以此为依据,相应确定出本地区林地资源的最低保有量,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守住这条“红线”。三是抓好林权登记发证管理工作。林权证是确定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惟一法律凭证。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必须首先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工作。对退耕还林地要及时做到“退耕一块,发证一块”,确保“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这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根本措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部门和资源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地发证工作。

三要不断完善森林采伐利用管理政策。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森林法》确定的一项法律制度。近20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林情,必须长期坚持,特别是在我国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坚持这项制度尤其重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这项制度的管理措施不能改,执行方式不能变。今后最重要的是,要从单纯的指标控制管理转向森林可持续经营上来,真正做到“在培育中采伐、在采伐中培育,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使该采的能够及时采,不该采的严格保护好,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同时,在采伐审批上,要减少中间环节,简化申报手续和审批程序,方便林农群众;在申报主体上,要由林权所有者直接申请,并实行采伐公示制度,依法保障中小经营者和林农平等获得采伐的权利;在指标安排上,要优先考虑森林抚育间伐和工业原料林采伐的需求。总之,要执行好这项制度,重要的有三条:一要继续坚持,改革越深入越要坚持;二要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现代林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时俱进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三要方便群众,将审批监管寓于优质服务之中。

四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林地单位产量很低,森林每公顷蓄积量仅为84.7立方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立方米左右;每公顷林分年均生长量仅为3.55立方米,只有林业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森林经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管两头,不管中间”,只重视造林和采伐,忽视了森林抚育。要改变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的状况,必须下大力气强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走森林可持续经营道路。在这方面,福建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按照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将公益林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类;按照森林起源和经营目的,将商品林分为工业原料林、一般人工用材林和天然用材林三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不同的保护、经营和利用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应当看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体现在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造林部门、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齐心协力,各司其职,抓点带面,共同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当前,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区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林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主导功能和生产力布局,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将不同类型森林的经营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引导经营者科学经营。同时,抓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示范工作,开发和总结多种森林经营模式,全面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三是依法加强森林经营监督管理。通过认真做好森林资源行政许可、动态监测和核查检查等工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四是切实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通过广泛参与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相关进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建立起符合国情林情和国际惯例的森林认证体系。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S757;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22-01

一、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分析: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森林蓄积24.83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森林资源呈现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不断提高、天然林稳步增加、人工林快速发展的态势。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总量不足主要体现在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量比较少,森林资源管理不善导致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森林资源总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人工林面积占总面积的33.2%,人工林蓄积仅占森林总蓄积的16.4%,人工林发展速度虽快,但质量有待提高,尚难以在木材供给总量中发挥主导作用。

1.3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占到了我国森林面积的30%,蓄积储备占到了50%,除了东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外,我国南方也分布着集体林区。但西部地区森林资源十分缺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有的地区森林覆盖率甚至不足1%。森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着我国森林资源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1.4森林结构不合理。我国森林资源中防护林以及碳林的比例相对较少,特用林的比例则处于偏低状态,存在环保理念较为薄弱的地区砍伐幼林的现象,严重威胁着我国森林后备资源,由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质量较差等因素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5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我国现有宜林地中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清查间隔五年内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前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高达831.73万公顷,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森林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和利用:

2.1 森林开发的原则

2.1.1生态发展原则。开发利用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开发的过程一定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以保护为前提,开发作为发展的手段,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是目的。不能单纯的强调开发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从而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

2.1.2多样化开发原则。要根据具体的考察、分析、研究,开发出不同用途的森林资源,使开采出来的资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确保开发出来的森林资源都能合理化应用,使其与其他行业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提高开发的利用价值。

2.1.3可实施性原则。开发时一定要注意要在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均允许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开发,因为森林资源的开发采掘过后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够恢复和持平。如果不注意或者忽视了被开发森林的修复能力,贸然开采就会给国家的森林资源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不应有损失。

2.2 开发利用和保护维系之间的适度关系

2.2.1 坚持“双向”适度原则。开发利用的过度对资源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森林资源得到合理保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保护过度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造成资源的堆积与浪费,不利于资源再生。因此要做到“双向”适时适度,促进长久化、合理化、规范化发展。

2.2.2坚持结构匹配发展原则。开发利用要以森林资源现状为依据,把握发展方向,对较多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对资源较少或消耗殆尽的资源要保护或禁止开发。资源的保护也要针对开发利用需求大的,加大栽培种植。一方面调整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另一方面调整林业保护与繁衍的结构,使其二者结构相匹配。

2.2.3遵循可持续原则。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找到二者维系之间适度的平衡点,建立一个平稳和谐的经济、社会、生态结构,维系一个既有利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又造福于子孙后世的体系,从三、保护森林资源工作的方法与建议:

3.1 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不断完善经营体制,创造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开放投资权,搞活经营权,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确立林农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广大林农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激活生产要素,促进林业和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2 坚持科技兴林,做大做强林业产业。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合理开发利用要紧紧依靠林业科技,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新技术、新成果,坚持科技兴林,提高科技含量,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大资源深度开发的科技支撑力度,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创造较高的附加值,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3.3 立体开发森林资源,发展林区多元经济产业。不但要开发利用林区丰富的木材资源,更要重视非木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手,从高附加值的产品着手,杜绝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的粗加工,实现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开发利用;同时,要注重开发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林业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培育和壮大林下经济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使之成为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3.4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机构,增强综合监测与评价能力。完善基层网络队伍建设和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在政策宣传、源头监管、资源管理、科技推广、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建立基本林地保护制度,坚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严加保护,保障林业发展空间。

3.5加强组织领导,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来抓,相关部门应加强有机协调,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全力促进林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外学者多应用遥感和GIS方法,将森林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手段先进,研究深入。国内学者依托不同学科,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变动也作了大量研究[1-2]。国内外学者认同的影响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4]、林区产权和管理制度、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5]、林业政策、社会的风俗习惯、收入增长、采伐和开垦、植树造林、战争等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目的是要运用研究结论提出有利于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统

计分析1.1森林资源总量的动态变化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连续清查数据,从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这30年来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变动的总体情况。1976—2005年,林区森林面积由717.5万hm2增加到806.37万hm2,增加了12.39%;森林蓄积量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按照可比口径,森林覆盖率由60.89%提高到80.20%,增加了19.31个百分点..2各类林地面积动态变化由图1可看出林区各类土地的变化情况,林地总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林地面积先下降后上升,无林地面积先增后减,疏林地面积大体逐步下降。1.3各龄组结构面积蓄积变化由于第一、二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仅分为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林;第三次清查至今加入了近熟林和过熟林。对龄组结构面积蓄积的变化主要分析第二次复查至第七次复查结果,通过图2、图3可看出1986—2005年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都占绝对比重,近熟林面积逐步增加,成过熟林面积比重较小,说明当前可采资源比较紧缺,龄组结构不尽合理.1.4林种结构面积蓄积变化由图4、图5可见,1976—2003年用材林面积蓄积占绝对优势,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变化幅度不大,但2003—2005年清查间隔期内,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增加,用材林比重减小。其中,防护林比重上升约60个百分点,特用林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用材林比重下降了约65个百分点。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面积之比由2003年清查的6∶1∶93变为2005年清查的65∶7∶28。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蓄积之比由2003年清查的6∶2∶92变为2005年清查的65∶7∶28。蓄积与面积变化趋势相一致,森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变化较大,主要源于内部结构的调整。

2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概述

2.1人口因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口压力与森林资源存在直接关系。人口压力对活立木蓄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有林地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单位耕地承载的农业人口越多,活立木蓄积量越低,即人口压力大的地区,森林资源蓄积会下降。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人口压力是导致森林资源退化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FAO曾经总结了696篇有关研究热带森林采伐变化趋势的文献,这些研究估计:至20世纪90年代,热带森林采伐变化率在12~52之间,差别较大。经测算,森林面积变化率与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农村人口比例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0.04、0.26、0.38。

2.2经济发展水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样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源下降通常与低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另外,有人同样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在有限的程度上与森林砍伐率是相关的。

2.3林区产权和管理制度曲维思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有的三五年一次,政策反复且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造林投入的预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森林乱砍滥伐的现象。

2.4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林业生产中的营林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交错在一起的生物性物质生产。人口素质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而民众的素质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受教育的程度,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科学教育环境)有直接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大大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的效率,也能提高森林经营管护的水平,从而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5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作为生态因子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并对森林环境产生多种影响。森林火灾会改变森林生存的环境条件,密切关系到森林的生长发育和兴衰存亡。而森林病虫害则会直接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2.6林业政策林业政策是人类调整人与森林关系的一种手段。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林业发展的外部

坏境也在发生变化,对林业的组织机构、产业机构、政策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分析森林资源的变动过程中,应当量化相关政策的冲击和影响,从人为干预方面反映森林资源变动的状况,使得研究较全面。

3模型构建

3.1数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始建于1976年,此后1981年、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进行了五次复查。2003年为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评估又对森工林区增加了一次复查,即第六次复查。2005年的清查为第七次复查。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汇编,以及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提供的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中的数据资料,并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作为一些补充数据。

3.2指标的选取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因素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遵循设计指标过程中的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际指导原则以及可度量原则选取相关指标。具体包括: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口因素的区域人口总数、衡量自然因子的有林地面积、受灾森林面积,以及衡量政策因素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由于政策因素具有特殊性,本文引入两个虚拟变量对其进行分析,即政策实施前各年份的数值用0表示,政策实施当年及实施以后各年份的数值用1表示。另外,本文还将前人未考虑的营林生产因素也纳入指标体系,具体考虑造林抚育面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其中造林抚育面积包括更新造林面积、幼林抚育实际作业面积、成林抚育面积以及育苗面积。为了全面反映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与上述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直接反映森林资源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

3.3模型建立利用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表2中各指标,以及如下的回归计量模型,进行森林资源消长变动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由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特殊性,一般为5年进行一次,本文搜集了1976—2005年间一次清查数据和七次复查数据,为避免数据量较少而带来分析结论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在对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3个因变量进行分析时,只选取了大量学者认为对东北森林资源影响较明显的6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3个回归模型:其中,β表示相关系数,μi表示误差值,i=1,2,…,8。

4结果与分析

综合模型结果,得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方向(见表3—表5)。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有林地面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灾森林面积、造林抚育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森工林区森林面积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只有受灾森林面积与森林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受灾森林面积越大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越明显。由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有林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营林投资、受森林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森工林区森林蓄积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其中,区域人口总数和受灾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区域人口数量越多对森林蓄积的增长负面影响越大,受灾森林面积的增加对森林蓄积的增长起到阻碍作用。由表5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营林投资、造林抚育面积和退耕还林工程与森林覆盖率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有林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不存在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