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

在城镇化建设中,许多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城镇化就是要建设越来越多新的小城镇,或把原来的小城镇进行扩大或进行旧城改造,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试图通过小城镇建设消除农民的身份。大部分地方推出小城镇建设的量化指标,即通过把大量的农民户口转化为城镇居民户口,以此提高城镇化率。因此,不顾现状与条件,盲目大拆大建的现象到处可见。

2.对“国际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各地小城镇建设的调研中发现,有的人谈到“国际化”建设标准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不自信的言谈举止,认为“国际化”离本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太遥远,甚至还存在“本地哪有外国人来”的观念,这种不正确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建设质量。所谓“国际化”标准,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现在或将来外国人生活的需求,而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如规划设计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绿化标准、节能减排标准等应该达到国际通行标准,以确保建设的质量。小城镇化建设不能仅做表面文章,现在不少地方为了遮盖已被破坏的山体,用非植物绿色薄膜进行覆盖,道路两侧用绿色塑料地皮取代植物绿化等,这些行为都显示出其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3.小城镇建设思路不明

主要表现在规划滞后、建设思路不明确,这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追求短期效应,盲目拆除房屋,建设农民集中区或强制农民购买商品房,这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中屡见不鲜。部分地区往往是边拆边规划、拆后规划或是边规划边建设,违背建设基本规律,导致重复建设。

4.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配套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是通过融资的方式进行,前期投入多,如果不充分考虑到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仅仅依靠房地产收益很难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是资源集聚、彰显特色的良好契机,也是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吸引外部投资的良好机会,但在当前的城镇化建设中,这种基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往往被忽视。

二、思考及建议

小城镇建设是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但需要有计划、有思路,稳步推进,不能盲目跟进,只讲速度,不讲效益。城镇化的过程也应是广大群众得到实惠的过程,更不能使广大农民失地、失业、失居。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深思熟虑,站位高远,打破制约瓶颈,打破固有思维,不能急功近利,要统筹考虑、稳扎稳打。在城镇化建设中,至少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要因地制宜,科学定位

在城镇化建设中,规划往往被认为是首要任务,其实不然。对于小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小城镇的定位即是一种建设思路、建设方向,定位决定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甚至决定小城镇的生命期。定位应先于规划,定位也是小城镇建设进行决策的依据。例如,法兰克福是欧洲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但与中国的大城市相比,规模相当小。二战中法兰克福80%的建筑被摧毁,可以说法兰克福是从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城市。在建设中,始终围绕世界金融中心的定位进行,城市中心区林立的高楼折射出法兰克福市依托金融服务业打造独特经济竞争力的努力。法兰克福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成为欧洲乃至全球金融服务机构云集之地,有200多家德国和国际知名银行在法兰克福罗湖安家。

小城镇建设发展定位的基本思路是结合城镇的现有资源环境、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理清其发展脉络,拟定具体的发展路径,针对地区特点,寻找发展的着眼点,规划、设计、建设、招商等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既定的定位开展。如南京江宁上坊小城镇建设,江宁2000年拆县设区后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唯有上坊基本没有变化。上坊南靠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北靠麒麟科创园、仙林大学城,紧临古运粮河、青龙山,是东山主城区的东大门,18余平方公里范围内有长三角最大的物流市场,有南京最大的汽车4S园,有刚刚兴起的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内有梁武帝陈霸先陵墓故址,有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祈泽池深”,可以说是产学研氛围浓厚,是小城镇建设的绝佳宝地,经过论证,最后将其定位为“智慧品质新城,国际生活社区”,定位明确后才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

2.要注重规划,细化设计

在明确小城镇定位的基础上,要在规划和设计上下功夫。在全面的规划完成后,才能分期推进拆迁改造工作,规划必须全盘考虑,规划一旦定下后,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能因个人意志而改变,必须有延续性和长久性。后期的设计、建设应在规划的框架内进行,设计要精雕细刻,要在充分考虑到经济收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生态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统筹好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布局,如共同管廊、雨污水管网建设等都要考虑在内。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至少应做到“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规划设计注重生活的便利性,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无论是规划,还是设计,都要注重整体效应,不能孤立进行。南京江宁上坊在旧城改造中,原本将临近的青龙山纳入规划设计范围,将打造成生态型山水小镇。但由于种种原因将青龙山划归基本成型的麒麟科创园进行开发利用,这可以说是小城镇建设在规划上的一大败笔,得山得水的宝地因缺少山体而使得原本为“智慧品质新城,国际生活社区”的定位大打折扣,因此定位一旦确立,规划就得紧紧围绕定位进行。

3.要挖掘文化,彰显特色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and the proposal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Xiao-ran

Abstract: Recently,the urbaniz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ization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This paper focu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pose some propos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evel.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ortance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发展。1978-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长到52.5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人们危机意识的上升和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追求,生态文明开始纳入城镇化考量。

一、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城镇化很多是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和投资驱动的,且延续了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镇化质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化速度。过度城市化和城市空心化的问题不仅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给社会文化与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文化、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生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生态文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化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以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为目标,带有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本化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以 “人”为中心,谋求民生改善,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使群众生活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得到提高。这与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符合城镇化的本质发展要求,是实现方便、和谐、宜居、低碳目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3、生态文明是构建科学城镇空间格局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提出构建新型城镇的空间格局,概括而言就是要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显然,新型城镇空间格局的理念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类生活的发展质量为着眼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并且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手段。

二、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意识。我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较差,关键是生态文明在意识上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真正重视。唯有在认识层面达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才能形成社会互动,才能有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因此各级单位必须深入贯彻学习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需要、发展手段的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政绩观,大力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提高社会生态素养,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转变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城镇化观念。

2、突出文化建设,制定科学的生态城镇规划。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性,缺乏完善且科学的城镇生态化建设规划。从总体来看,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加强城市群建设。加快培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快城市群周边卫星城市的建设,完善内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接受产业转移的能力,打造经济发展次中心和经济强镇,实现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协调发展。对小城镇来说,发展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应本着资源集约、生态环保和方便宜居为原则,对产业园区、居民区、基础设施、城镇景观等有一个包括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结构、顺序等统筹的科学安排。

生态文明型城镇还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城镇规划,为城镇发展预留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空间,建设千姿百态的城镇。尤其是像山东省这样的文化大省,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充分彰显齐鲁文化特征,结合地方文化底蕴,建设一批如剪纸之乡荣成、曲艺之乡莱州等文化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内涵,提高城镇的文化影响力、产业吸引力、经济带动力。

3、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确定适度的城镇规模。我国大城市普遍承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分布不均、人口流动导致的。各地应结合实际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对于城市超载问题,首先,合理引导人口流动。通过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转移和合理化产业分布,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次,提高城镇承载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以适应逐渐扩张的城镇人口。对于承载力较大的新兴城市,应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转移,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逐步扩大城镇规模。一方面为中心城市分散土地、人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4、发展城镇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产业是突破地区经济瓶颈,实现经济腾飞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其生态城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各地应结合地区优势,建设一批生态化特色工业园区,采用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为原则,提升生态产业聚集效能。对于典型的工业城市来说,在加强生态产业建设的同时,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打破“一业独大”的格局,延伸产业链,逐渐向技术先进、生产清洁、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5、治理污染,建设宜居城镇环境。建设优良宜居的城镇生态环境要以低碳、节能、无污染为指导。首先要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治理空气、水、土壤污染,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机制,重还城市碧水蓝天;二要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处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达到垃圾无污染、无害化、再利用、再循环要求;三要加快以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用能为导向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产品,开展各项节能降耗活动;四要加大城镇绿化力度。以河流、道路和农田防护林为载体,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继续做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建成空气更加清新、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宜居、景色更加优美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3篇

邹平县城镇化建设概述

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邻山东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面积为1251.75平方公里,总人口70多万人。县辖13个镇,3个办事处,1个国家级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滨州市经济较发达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良好的政治社会背景,为邹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011年以来,邹平县按照“老城特色化、新区现代化、大力城镇集聚化、农村社区化”的思路和“统一政策、统一标准,依法行政、让利于民,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大投入、大搬迁、大建设,实现了城镇跨越式连片开发和组团式扩张。

把和谐城乡建设作为邹平新一轮快发展、大发展的切入点,实施了旧村改造、农村社区建设、重要节点改造和大型现代城市片区建设,强化措施,攻坚克难,“以拆促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围绕县城建设,邹平精心打造了县城北大门片区(黛溪三路与老北外环交叉口区域)、县城西大门片区(高速以北、黛溪湖以西、黛溪中学以南区域)、县城东大门片区(宏诚集团原址区域)和三山两湖一河片区、中轴线人工湖以南片区、西董片区、鹤伴二路与邹周路交叉口片区、高速路出入口片区、会仙一路西出口片区、黄山南路片区、老北外环两侧片区等11个精品片区。通过实施精品片区建设,将从根本上塑造现代化、花园式、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魅力邹平,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

二、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由于我县小城镇建设基础差,起点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针对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些小区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不规范,“三同时”制度没有落实。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发现,特别是对于社区住房的建造中,取消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这些因素会最终导致阻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建议在环评过程中要严格环境监管,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二)部分乡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排污管网采用雨污合流制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这与城市化建设目标极不适应。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建议一是要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所有镇(办)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厂;二是在小城镇和社区的开发建设中,要建设完善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无法排入镇(办)污水处理厂的要自行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站。

(三)新建小区存在大气污染问题。由于近年来,居民楼的开发建设加快,有的居民楼是在未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突击建设的,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未有效实行集中供热、增加了大气污染电源。二是设计不合理,把锅炉或换热设备直接安装在楼内,取暖期内产生的噪声、震动很大,近年来此类环境呈上升趋势。三是集中采暖锅炉未安装烟气治理设施。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影响我县大气环境质量和对外形象。建议小区实行集中供热,无法实行集中供热的要配套烟气治理设施。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亨利・乔治理论;市地重划;区段征收;整村统筹;建设用地拓展

一、 引言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低价征地模式,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造成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极大依赖,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现阶段许多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透支严重,陷入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两难困境,传统征地模式不可持续,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世界发达国家及我国浙江、广东等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在新增建设用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挖潜,通过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低效用地空间进行二次开发,促进存量用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破解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困境的必要手段。

本文基于亨利・乔治涨价归公理论,对该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纳,并选取几种典型改进模式(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区段征收及深圳市坪山新区“整村统筹”土地整备)进行重点阐述。在全面剖析几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时期建设用地拓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为破解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土地困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 亨利・乔治理论及其发展

1. 亨利・乔治理论的诞生。19世纪,美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但这并未给普通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带来满足,工人阶级的生活反而愈发贫困,社会贫富分化矛盾进一步加剧,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于1879年发表《进步与贫困》一书,提出土地增值收益理论,以缓解当时严峻的社会冲突。他认为,土地价值之所以增加,是社会人口集聚和生产集中的结果,并非个人劳动结果,因此土地增值收益应归全社区所有。由于缺乏社会利益公平分配机制,造成了“社会越进步,民众越贫困”现象,乔治主张通过设计一种税收制度实现土地增值社会共享,他提出“征收单一地价税”的概念。

2. 亨利・乔治理论的发展。亨利・乔治关于单一地价税的主张在当时影响颇广,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但是单一地价税的实施遭受了重大阻碍,一方面,单一地价税难以形成一套有效的实施机制;另一方面,单一地价税在重视公平的基础上,对效率考虑不足,导致推行困难。虽然亨利・乔治单一地价税的主张在实践中遭遇困难,但他的思想依然影响深远,对后来许多学者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亨利・乔治理论在各国的实践。在美国,学者受亨利・乔治理论影响形成土地价值捕获理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用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与管理、公共物品提供的政策性工具,比如: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土地储备、开发权交易、特别受益费等,用以调节由政府规划导致的土地增值不公;在英国,亨利・乔治理论的典型发展是规划得益制度,规划得益制度是指地方规划部门在授予规划许可的过程中,规划申请人(通常是开发商)必须付出一定的利益,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实物、现金或是某种权益;在日本,受亨利・乔治影响而形成了受益者负担制度,日本《旧都市计划法》第6条规定,对于道路、河流、给排水设施等公共品,从特定公共项目中获得正外部性影响的受益者,应该在受益的同时,负担项目的建设成本,一般通过税收或特别负担金的方式;在台湾,孙中山先生受亨利・乔治思想的影响,在台湾实行“平均地权,涨价归公”土地政策,后来逐步形成市地重划、区段征收制度,用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土地问题,这两项政策成为政府进行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和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手段。

4. 亨利・乔治理论的改进。亨利・乔治理论建立在涨价归公的大前提下,但涨价归公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保障了社会公平,却对土地权利人的权益保护重视不够。因此,有学者提出涨价归私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土地权利人对土地的投入是造成土地增值的主要原因,原土地权利人应取得土地全部的自然增值收益。这种观点忽略了引起土地增值的社会因素,比如城市扩张、公共基础设施增加、人口增加、土地使用条件改善等对土地增值的重要贡献。涨价归私有效保障了土地权利人的利益,却忽视了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针对涨价归公和涨价归私两种观点各自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亨利・乔治涨价归公的理论基础上,适当地考虑原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权益,做到“公私兼顾”。确切地说,就是在公平补偿土地权利人的前提下,将土地自然增值的剩余部分用于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周诚教授曾在论文中指出,在土地农转非收益分配过程中,应该融合涨价归私、涨价归公和开发权转移机制中的“土地开发权益均等”思想,将三者有机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方针,通过协调各方面利益,让社会成员都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涨价归公”体现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社会公平性,“涨价归私”则体现经济活动的效率,“公私兼顾”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同时,还能够兼顾效率,因此,“公私兼顾”是进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一种理想方式。随着亨利・乔治理论的发展,很多国家采取的土地开发及城市管理方面的政策工具,都体现了这种“公私兼顾”的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台湾的市地重划、区段征收制度,美国的开发权转移制度,日本的受益者负担制度,深圳市“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政策等。

三、 亨利・乔治理论改进的几种典型模式

1. 台湾市地重划。台湾地区土地政策的制定主要遵循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涨价归公”思想,孙中山先生的土地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亨利・乔治理论的启发。市地重划、区段征收是台湾地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用地等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平均地权、涨价归公”基本原则。简单来讲,市地重划就是根据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将城市计划范围内的某些形状不规则、分布零散或经济效益低下的土地,依法予以重新整理、优化配置,并改善公共设施,从而使市地重划区域内地块面积相当、形状规整,具备有效使用的规模与条件,以此强化土地高效利用,促进城市建设。

市地重划总结起来有如下优势:以市场主导为主要模式,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率,且更多体现参与人的意愿,不具有政府强制性特征,各方面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好平衡;遵循“公私兼顾”的思想,土地经重划后,政府按比例收回部分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费用由土地权利人部分或全部负担,能够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可以避免牺牲公共设施保留地的土地所有人权益,防止公共设施相邻地区土地所有权人不劳而获。

2. 台湾区段征收。区段征收是台湾政府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将一定区域内(区段)的土地全部依法收回,经过一级开发后,政府留下部分土地用作区段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开发或机关用地(有偿),土地所有权人按照相关规定领回部分土地,剩余土地则进入一级土地交易市场,进行公开出售、出租,所得收益优先用于支付开发费用。区段征收的基本原理与市地重划在利益分配上基本相同,但区段征收采取先征后返形式,返还方式更灵活多样,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选择现金补偿,也可以申请抵价地补偿,或者是部分现金部分抵价地补偿方式。

区段征收的特点是:通过区段征收,政府能获得较大片可支配的土地,更有利于大规模公共设施及项目建设;如果选择在补偿及开发成本比较低的时候开展区段征收,政府就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区段征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具有一定的政府强制性,容易遭到土地权利人的阻力;区位不同,对原土地权利人的补偿不同,容易造成征收范围内外及征收区段范围内利益分配不公;实施区段征收,需要政府提前预支征地拆迁等前期成本,给地方财政造成一定的负担,开发风险较大。

3. 深圳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整村统筹”是深圳市坪山新区为解决新区发展及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出的一种土地整备模式。它以行政村为考虑对象,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基础,以遏制违法用地为目的,综合运用规划、行政等手段一揽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土地、规划、资金是“整村统筹”土地整备的核心要素,也是政府统筹协调社区总体利益的重要手段。“整村统筹”土地整备主要针对一个完整的村落,它采用“土地+规划+资金”的综合补偿模式,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规划、资金”的互动。

“整村统筹”土地整备除了具有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区段征收优点之外,还具有如下优势:形成“政府与社区算大账、社区与居民算小账”的两阶段博弈利益分享协调机制,将政府征地造成的与村集体、村民之间的社会矛盾转化为村民内部的协调问题,有利于缓解征地拆迁矛盾;能够促进社区转型升级,实现“人地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但该政策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规划审批路径复杂、审批时间较长,政策规定及法律地位还没有明确;对于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大帐,利益分配规则较明确,但对于社区与居民之间小账如何算还未建立统一的利益分配规则,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四、 新型城镇化时期我国建设用地拓展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1. 新型城镇化时期我国建设用地拓展路径选择。我国已经步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许多城市都面临人口、土地、资源和环境制约难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缺,存量建设用地开发成为解决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重要途径。纵观各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的成果,基于孙中山涨价归公思想的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区段征收制度能够为现阶段解决我国城市建设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刘守英(2013)曾指出,我国可学台湾区段征收制度;同时,深圳市坪山新区探索形成的“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模式,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时期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的一种有效模式。

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区段征收制度及深圳市“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模式中,政府充分尊重了私人的财产权,并对私人权益进行了很好保护。在政府需要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时,并没有完全采纳亨利・乔治涨价归公的想法,而是在其思想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原土地所有人的权益,将涨价归公与涨价归农思想结合起来,在保障原土地所有权人个人财产的基础之上,做到“公私兼顾”。通过市地重划、区段征收和“整村统筹”土地整备,原土地权利人的土地面积虽然减少,但是由于整理过后区域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地价提升,土地权利人的土地总价值并没有较少,甚至大幅增加,这对于政府、原土地权利人和社会来说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大陆和台湾实行不同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大陆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只有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借鉴市地重划、区段征收和“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模式,在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财产总价值不减少。

2. 政策建议。

(1)选择部分城市进行试点,循序渐进。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发展已经累积达到一定阶段,现阶段可供开发利用的增量建设用地已十分紧缺。从增量拓展转而向内涵挖潜转变,是沿海发达地区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台湾市地重划、区段征收以及我国深圳地区的“整村统筹”土地整备制度,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瓶颈的可选途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环境存在差异,我国不可在全国所有地区照搬和借鉴这几种模式。建议选择东部沿海部分发达城市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以解决城市发展资金不足及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实现城市发展良性循环。

(2)充分引入社会主体参与,降低成本。我国传统存量土地二次开发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开发商配合的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参与度很低。这种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征地拆迁造成的社会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指出,制度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当处理某件事时,如果交易中付出的代价太多,人们则会考虑采用交易成本较低的替代方法。台湾地区的市地重划、区段征收制度,将农民作为二次开发的主体,赋予农民更多的自,将城市改造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为农民自发的行为,从而有效避免了社会矛盾。而整村统筹土地整备,则是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开发商参与模式,社区作为政府和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及各项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能够有效化解政府与农民之间直接的利益冲突,降低交易成本。我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充分引入社会力量,将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政府主要做好政策制定、规划引导和服务工作,剩下的则交给市场,利用社会主体的力量,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愿,从而降低政府拆迁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3)优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因地制宜。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由单一的“年产值倍数”补偿逐步发展为区片综合地价、留用地安置等一系列综合补偿方式,农民的补偿和安置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留用地安置将被征收土地的一部分返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农村集体的长远发展。在已经实行了留用地安置的地区,建议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借鉴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和区段征收的成熟经验,更进一步完善留用地安置的各项配套政策,优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由于我国区域间、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各地因地制宜,灵活设置留用地比例及补偿方式,深圳市整村统筹土地整备创新发展出的“土地+规划+资金”多元联动补偿机制,为各地探索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4)土地管理须改革供给侧,简化流程。在最近的中央财经领导工作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土地管理领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设用地空间不足、供给效率有待提高、供给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在中央关于供给侧改革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土地管理制度应该在建设用地空间拓展、土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优化等方面,加快改革,将供给侧改革的指导精神贯彻落实到建设用地拓展、供应、审批等环节中,进一步简化有关审批流程,缩短审批链条,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优化建设用地供应制度,从“供给侧”角度为我国建设用地拓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保证我国新型城镇化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

参考文献:

[1] 亨利・乔治,著.吴良建,等译.进步与贫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刘守英,周飞舟,邵挺.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3] 欧阳君君.台湾地区土地征收中的利益衡量机制及其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实施

1.我乡于08年启动对*市集镇建设,*市集镇占地71亩,属新*压浸平台项目,规划审批工作已到位,已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了填土平整工程和下水道建设任务,09年计划硬化公路,建好集镇的配套设施,将采用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的模式,对沱市集镇进行整体开发。

2.启动**村农贸大市场建设,***村农贸大市场占地92亩,紧临高乔大道。08年完成了土地审批、规划工作,采用民间资本动作的方式,分两期开发,第一期开发41亩,第二期51亩,将建成一个集农资、粮食和水产品的供应加工聚散地。以活跃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借京珠复线望城互通的建设为契机,在互通周边,高乔大道两侧新规划建立一个集镇,依托**的区位优势,新集镇将作为大众垸内中心镇的标准建设,规划占地400亩,居住人口达2万人,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0%,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成为**乃至大众垸内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二)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008年,我乡开展以“和谐**、生态**”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集镇及沱市街道的道路硬化及亮化工程;对新阳线7.9公里路段两侧进行了绿化,植树2500棵;投入160多万元实施“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将自来水引入**集镇,解决了集镇500多居民饮水困难问题;投入40多万元在**集镇新建垃圾中转站一个,社区垃圾做到了无害化处理。09年,我乡将继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建集镇的配套设施,规划新集镇道路硬化工程,提高集镇自来水供应的普及率,将自来水主管延伸至望城互通周边,确保新集镇自来水供用,对有条件的区域实施绿化工程,逐步实现对城镇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加强**乡城管队管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搞好镇容镇貌管理,治理城镇四乱现象,以提升城镇整体形象。

二、工作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考核办法,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作为湖区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需要注入更多的资金,如:征拆、土地规划、污水及垃圾处理的成本较高,建议适当提高湖区乡镇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资金,以增强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将我乡的行政中心、派出所、信用社搬迁纳入小城镇建设范畴,争取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投入。

三、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融资难。

近几年,我乡在小城镇建设方面采用政府主导、上级支持的办法筹集资金。吸纳民间资本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对进一步开发建设小城镇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压力和问题。建议实施项目建设,将农业项目建设放在大众垸内,以促进地方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规范性管理难。

1.基础设施不完善,需完善集镇范围内道路交通设施标示,确保道路畅通及交通安全,配套完善环卫设施,增强环卫管理力度。

2.集镇管理难以到位,一是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三乱”现象严重。二是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管理上有难度。三是经费不足,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

(三)小城镇建设规划审批难。

1.在小城镇建设中,规划审批项目成本过高。审批程序繁琐,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