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境的特性

生态环境的特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环境的特性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第1篇

    与平原农业环境对应,草原牧业环境产生了狩猎和游牧生活,不断地迁徙和流动的游牧方式对于易于破坏的高寒腐埴土的草原地带是惟一一种生产适应方式,但是多灾多变、不稳定也是游牧经济成长的脆弱性。在“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9)的游牧生活中,游牧民族形成了遵循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我们看到,蒙古族人视天为父亲,大地为母亲,动物为朋友。他们的舞蹈动作以模仿鹰的展翅飞翔、马的飞奔疾驰为主,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豪迈、热情。

    在滨海渔业的生态环境里,海洋是渔民的生存空间、生活场所,其价值观念是以安全、捕鱼为核心,形成崇尚妈祖的习俗。汉族渔民的民间舞蹈活动多与迎神赛会结合,祈神保佑出海平安、家宅兴旺的龙舞、蚌舞、鱼舞盛行。在福建、广东地区汉族的“鱼灯舞”里,“春鱼交尾”、“夏鱼出海嬉戏”、“秋鱼潜海觅食”、“冬鱼群聚岩洞”等是主要的表现内容。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的京族信奉海神,他们祈求海神保佑的舞蹈“跳天灯”,气氛肃穆、安静,舞蹈动作端庄优美,脚跟落地时坚实,膝部颤动有力,这是京族人长期行走在沙滩上形成的动律特点。

    茂密的森林、巍峨的群山、清幽的河川,构成山林狩猎的生态环境,哺育着狩猎民族。他们在血腥地里“飞土逐肉”,龙争虎斗中获取果腹的食物、遮寒的兽皮。由于对动物的生存依赖和畏惧,狩猎民族产生了虔敬与戒慎的心情、感恩敬畏惜福的心理。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日,他们都要歌舞狂欢,内容自然都与狩猎相关。如鄂伦春族有模仿动物和飞禽动作的“黑熊搏斗舞”,有表现狩猎的“依哈嫩舞”。

    可见,地理生态环境决定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技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主要源于各民族对多样化自然环境的适应。由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独特动作,会逐渐地化为舞蹈动作。如云南哈尼族卡多人居住于哀牢山茫茫森林边缘,他们白天撵山捕猎、挑担抬木,讲究肩要稳固,这样才能完成重活。他们的舞蹈里的“三跺脚”即三步重跺一次脚,连着肩重摆的动律就是从劳动节奏韵律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的生产劳动方式,首先影响人的行动、步态,然后影响舞蹈的形态。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脆弱,特殊,旅游,环保,模式

一、旅游活动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和旅游活动的不文明行为,给生态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很多的生态旅游景点都是由于旅游的承载力严重“超标”,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脆弱,整个生态旅游的景点丧失了原来的面目,景点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业的衰落,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衰亡。所以旅游活动对于生态脆弱的环境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对于如何发展特殊旅游环保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和建议。

二、特殊旅游环保模式

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模式中包含殊旅游、环保两个重要的概念,及特殊旅游环保模式是在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对于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同步进行。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主要是三个方面来实现,以主动性保护、开发性保护、重建性保护作出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生态脆弱的旅游景点实现开发与保护。

第一、主动性保护。主动性保护主要是指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树立环保的理念,促进开发的旅游保护,还有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保护景点的生态环境,通过两方面有针对性的主动保护,对于特殊旅游的开发做出基本的实践行动。旅游开发者主要就是指旅游景点的规划师和实践施工人员,这两种人一种是对生态脆弱的景点实现规划,一种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旅游景点上施工,都是对景点改造人员,开发行为都是和景点的生态脆弱有重要的关系,所以这两种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开发与环保理念十分重要。比如景点规划师,在规划景点承载人数、景点承载力等方面以保护环境为首要条件,将旅游经济增长放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于基本的景点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施工。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树立的环保理念主要是通过宣传或者景点的环保准则,使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收集好自己的垃圾,投放进垃圾箱,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尽量不要人群聚集,不要破坏植物和生物的生长,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这是对于游客的要求。这些理念和宣传主要是景点开发人员结合景点的实际发展情况所提出来的宣传口号和标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旅游资源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开发性保护。开放性保护主要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减少开发,利用破坏的自然环境引起游客对于生态破坏恶化的重要影响,并将此作为一项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结合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对于生态脆弱的旅游景点实现保护,减少这些景点的开发。现代旅游景点的开发主要是优美的自然环境结合人工开发的重要创新实现旅游景点的开发,所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减少生态脆弱环境的开发。比如说在一个山地地貌的景点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绕过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将整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包围起来,实现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减少人为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的景点景区,可以将破坏的自然环境做出基本的景点进行开发和管理,这是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中一种创新的开发方式和思路。通过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以满目疮痍的方式让游客领悟环境破坏的可怕后果,让游客从心理意识层面上增加对于生态脆弱环境的保护心理,帮助主动性保护模式的顺利开展,实现对于生态脆弱环境的有效性开发保护。

第三、重建性保护。重建性保护主要是对于旅游景点的限制性保护,现在很多的旅游景点都已经采取了这种保护模式,主要的方式就是对于游客人数的限制,对于游览时间的限制。重建性保护主要是结合生态系统的恢复性特征所采取的特殊旅游环保模式,在进行重建性保护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景区的时间段开放与关闭,实现景区生态的恢复。比如说草原和沙漠的旅游景点开放过程中对于景点的开放有了严格的规定性,草原一般在休牧期会关闭旅游景点,让整个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这样才能保证景点开发使用的延续性。在景点关闭的时间里,整个景区是处于自然恢复的阶段,牧民也不会再草原上放牧,对于景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化的修复。对于游客人数的限制主要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会根据景点的环境承载力计算出可以容纳的最大游客量,保证整个景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对于景区的生态脆弱实现保护。人数进行限制主要是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注意要合理的控制游客的旅游量,确保环境的承载力。

三、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实施景点开放

在现代景点开放的过程中,提倡文明旅游、环保旅游,与生态环境脆弱所产生的特殊旅游环保模式属于同一类别,主要是绿色生态旅游主要提倡的就是文明出行,“从旅游景点带走快乐,不给旅游景点留下垃圾”这是绿色生态旅游主要的口号和实现方式。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逐渐深化,所以绿色生态的理念逐渐地深入人心,人们在选择外出放松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做到文明出行,绿色旅游。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休闲要求,顺应时代精神文明的需要,在景点开发的过程中,设置保护环境的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旅游观光之后还能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游客树立环保的理念,减少旅游资源的破坏,从思想意识层面上提高游客的绿色生态观念,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观赏指数和综合指标,提高景区的旅游热度和名誉度,实现景区旅游业的合理完美的发展。

结语:本文主要对于特殊旅游的环保模式展开分析论述,结合国内生态脆弱景区的现状,对于生态脆弱景区的开发提出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帮助生态脆弱景点实现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99-104.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2

良好地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开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诱发生态环境问题。而事实证明,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诱发较多生态环境问题。对此,应当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斫饩錾态环境问题。这充分说明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开发中产生的问题

1.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对于湿地的概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湿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多表现为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生产力高效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的易变性等特征。

1.2 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1.2.1 湿地资源面积持续萎缩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确定近些年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致使湿地资源持续受损,大大减少了湿地资源面积,相应的湿地的调蓄功能降低,无法对周边环境进行调蓄,导致干旱洪涝灾害越加严重。

1.2.2 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湿地有动物410种,植物361种,其中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在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没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胁,更为恶劣的是有些物种因此而灭绝。

1.2.3 湿地气候发生变化

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但是因为人们肆无忌惮的开发,致使湿地的这一功能受损,引发气候异常,造成当地气候变化,不利于调节和保护生态环境[1]。

2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2.1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和方法

因湿地生态环境具特殊性,与一般环境不同,相应的所进行的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能运用一般的环境影响评价,而应在以湿地功能为核心的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下,对湿地功能的影响程度进行衡量,也就是用一套功能指标对区域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量化,产生描述湿地功能现状和变化的功能指数,再通过功能指数在外来影响作用下的变化,判断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2.2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参考相关资料,确定目前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过程中,遵循的评价程序是:湿地类型资料查阅资料收集(土壤调查、土地利用图、动物调查、地下水调查等)湿地类型及现状分析湿地功能分析和工程分析影响原因分析影响程度分析减缓措施及代替方案规划。

2.3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具体表现为:适宜于湿地资源开发EIA(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监测。作为EIA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监测的有效实施,可以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观察、测定特定的湿地区域,了解湿地区域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聚合体的类型、数量、结构、功能等。但目前并没有形成适用的生态监测系统,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加强这方面的努力;可持续的EIA理论与实践尚未成熟。开展湿地资源开发EIA,除了对大气、水、土壤、动植物资源等进行单一的影响评价外,还要尽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但因为可持续的EIA理论与实践尚未成熟,致使影响评价难以有效实施。

3 结束语

在湿地生态系统开中产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大大降低了湿地功能的发挥。为了解决这生态环境问题,应当有效落实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缓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经过本文的分析,确定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还不够深入,致使其缺乏适合的生态监测系统、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理论与实践经验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效果不佳,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生态位 概念 特征 功能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形成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获取的理论演进

产业集群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如何以各种资源要素为基础,有效梳理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提高集群竞争优势与整体绩效一直是产业集群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理论界主要从两个角度解释了产业集群适应环境、参与竞争的能力差异:从资源因素角度解释资源优势能够使产业集群获得发展;从动态核心能力角度探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取。

在以资源因素理论为代表的观点看来,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对资源要素有着不同的要求,资源要素吸收、消化和整合能力较强且与集群结构功能实现最佳匹配的产业集群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一观点从资源要素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行为和优势成长,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区位因素、集聚经济、社会网络、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交织催化和有机结合,这就给产业集群管理者提出了包括怎样丰富资源要素流入渠道和提高资源要利用能力的难题。成功的产业集群取决于对集群内部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外部环境资源要素的广泛汲取,通过构建资源要素利用体系和流动机制来实现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而以动态核心能力为代表的强调产业集群内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观点则通过构建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社会资本和集群文化的有机系统,提高集群各行为主体适应动荡环境的变化,即当外部环境处于复杂多变时,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各要素之间需要保持非线性作用态势,以提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正趋向于从产业集群的区域生态特征和自组织特征考察产业集群竞争力演化的过程。新的理论视角综合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共有特点,体现了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竞争力演化过程的生态关怀,以及对产业集群内部行为要素聚集、创新、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借鉴自然界物种生态位思想,采用生态位所蕴涵特殊、整体、协调和竞争内涵,来研究社会组织或个体的发展演进过程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潮流,促成了社会生态位理论。

(二)产业集群生态位形成的理论阐释

在产业经济学上,产业集群通常被理解为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作为一个复杂有机的组织系统,产业集群具有空间聚集性和产业关联性特点。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长期、稳定的空间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通过价格水平、产品数量、产品特色、生产规模等形式表达出来,主要以信息交换、知识流动、文化共享和战略互动为内容;产业关联性表现为基于专业分工、优势和功能互补而形成的生态关系,既包括群内不同性质企业间的协同共生关系,也包括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产业集群遵循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优化期、衰退期的生命演化过程。要想保持生命机体的生态活度,产业集群就需要在内部层面有效整合集群内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结构、组织的行为,积极营造和谐有序、健康稳定的内部氛围,在外部层面不断增强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催化互动,着力构建集群内外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机制体系。正是通过内部层面与外部层面的动态结合,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产品形态、市场效益、技术水平、物流机制、资产规模以及产业链条等,这些维度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产业集群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生态特征,构筑了企业集群生态位空间。从这意义上讲,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伴随产业集群的生成发展而逐步演化的,其生命演进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历史过程。产业集群生命机体的发育,促进了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不断优化和产业集群内外环境关系的演绎,塑造了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不断变迁。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特征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集群结构关系的重构和功能机制的转换。从本质上看,产业集群生态位是集群内外关系协同演进并依赖其实现市场空间绩效的一种价值系统。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存在运行,不仅仅意味着产业集群功能地位、作用角色的优化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其生命机体演进过程蕴涵并体现出丰富的内涵特征。

空间性。产业集群生态位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资源维度和规模形态的空间结构,是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依赖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竞争与合作关系所构建的空间整体。

目的性。作为一种基于产业集群与环境双向互动的结果体现,产业集群生态位要保持竞争优势,重在保持其在外部环境中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由于现代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往往多样化,众多复杂的关系相互交错影响,产业集群生态位通过与这些关系网络进行物能流转和信息传递过程中不断提升价值能力和角色水平。

多维性。产业集群生态位是基于人力资源生态位、资金生态位、市场生态位、技术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等相互影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形态,其目的主要在于保持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发挥集群的整体效应和集体优势。这些维度是构成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主要层面,是产业集群生态位运作的纽带和载体,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位功能的重要方式。

动态性。产业集群生态位形成初期,由于产业集群对内部结构要素和外部环境因子的控制能力较低,对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把握程度不高,其与外部环境尚未真正建立起互动联系的有效渠道。随着产业集群生态位结构和功能趋于稳定,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效应的不断增强,有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积累性。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产业集群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有机综合,这种适应性是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竞争合作、交流沟通、资源流动和协同创新,以及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与产业集群的性质类别、规模形态以及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功能

(一)内部结构优化功能

产业集群生态位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这种特征产生于集群生态位内部的产业生态位之间、组织生态位之间的互动过程,根植于集群生态位内部的由“企业网络、生产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和空间网络构成”的关系结构之中。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产业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各层面之间交叉催化、互动影响,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复杂关系网,各层面间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转。由于各层面之间的物能交换、流转往往突破单一层面所拥有条件的限制,使内部结构层面之间相互交错影响,通过彼此的广泛互动和频繁交流,一方面提升了产业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的整体价值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共生性。因此,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从整体层面上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思考,将内部结构的正常运作置于各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情景中,通过一定的关系链将内部各层面有效联结起来形成有机综合的结构体系。

(二)外部关系整合功能

产业集群生态位本质上是一个要素丰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有机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的和结构化的复合体。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生成演进,除了构建和优化有序稳定的内部结构模式,还必须不断改善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结关系、互动流程和作用方式,有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内外环境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单向度、传统线性、均衡、确定的物能输入输出关系,而是在综合考虑内部结构要素形态特征、要素间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因子、条件状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元复杂的交互式联系。可以说,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任何一个生态特征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并通过良好的内部运作机制加以吸收、内化。

从外部层面上看,产业集群所处的环境“越来越近似于生物有机体生存的环境,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如何动态适应和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有效处理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成为产业集群生态位面临的战略难题。通过合理建构产业集群生态位空间,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关系,提高应对和处理外部关系变化的能力,增强对外部关系变化态势的预见性和把握性。

(三)要素优势互补功能

相对于集群生态位内部每一个构成要素来讲,产业集群生态位为各构成要素的协同演进与共生发展提供了特定环境。从资金生态位的构建与补充,产品生态位的开发扩展,到技术生态位的研发,以及信息生态位、人力资源生态位的变更优化,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的生态位都是构成产业集群生态位空间的主要方面,这些方面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适应的生态关系。在产业集群生态位结构体系中,每个构成要素和行为主体都具有和扮演一定的功能作用与角色地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集群生态位的运作机制和演化机理。

然而,每个构成要素的价值性又具有条件性,极易在外部环境变动和内部结构调整中出现功能退化、优势散失,导致产业集群生态位衰退。要消除内部结构要素对产业集群生态位发展演进的负面影响,就需要构建增进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功能互补的作用机制。借助于相关作用机制,能够促进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往来,为要素间优势互补不断创设条件,从整体上提高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竞争优势。

(四)集群态势扩充功能

生态位态势理论揭示,从个体到生物圈,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中的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任何生物体单元的生态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及相互协调状况。可以说,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产业集群“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集合体,是产业集群在所依存环境中占据的位置以及对各种资源选择和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集群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产业集群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通过“扩态增势”,即扩充产业集群过去成长发育和生活学习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结果的“态”,增强产业集群对外部环境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势”,有助于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空间,提高产业集群选择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促进集群内部主体要素的不断发展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有序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步芳.企业群居: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第5篇

 

    一

生态存在论主要从有机整体的视角,揭示人与 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关系存在。从其存在 状态看,它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这一大的演 化系统可分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 自组织演化和系统内在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自 组织演化。在这一巨大的生态存在自演化系统中,从 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亚原子、原子、分子、细胞原生 物、生物有机体到文化,既是具有自稳自组性的有机 系统,又是生态存在系统的一个部分。从系统哲学范 式的观点看,每一系统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 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上获得 相应的价值承认;但它作为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部 分,却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凌驾于整个大系统之 上,因为系统价值高于部分价值,每一系统作为一个 部分都必须服从生态大系统的规范。而且就系统内 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来说,它们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系统关联性的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 演化与维系,相对于其他生命系统的存在就构成了 一种终极制约性。恰如著名学者拉兹洛所言,“自然 是终极因”。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形而上的 终极预设与追求,便失去存在之根、力量之源。而形 而上的预设作为一种逻辑设定,往往不太容易被经 验证实或证伪。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几乎是不言而 喻的通则。但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存在的终极本 体性,却是人们可以经验感觉的事实。现代人类实践 的无度扩张已经触及到地球的极限,生态灾难频发, 彰显了地球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的脆弱性。生态存在 作为一种终极本体性设定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也 是现代人类存在经验的潜在呼唤。

生态存在论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双重纬度上 的理想设定,从其存在特性看具有六大本质特征,这 六大本质特征既是从生态存在视野对万事万物的存 在本性的概括,也是对生态美的本质特征的概括。第 一,一体性。一体性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在 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是 平等的,如桑德拉巴哈古纳的诗意吟颂:“我们必须 聆听树木的心跳,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 生命。”〔2〕第二,共生性。人、自然、万物的本原一体 性,是生态存在论状态的整体表征。而支持存在一体 性的规则就是共生性,不仅是万物之间的共生,更根 本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对于人来说,共生不仅 意味着生存规则,而且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在机械 论、工业文明的行为模式中,人类越来越淡忘了人与 自然共生这一始源性的终极真实,共生性将重新唤回人与自然的生命连结与亲和。第三,互通性。

     共生的本性必然要求互通,任何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都 不是孤立的,其自身生态活力的保持,必须依赖与其 他生命系统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且 互通不是因与果的线性过程,而是网络式的双向整 合。这种互通并非由于存在者之间的利益需求,而是 植根于存在者之间的生命亲和,“从演化进程来看, 人类可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深植于基 因、渴望其他物种相伴的需求”。为此,威尔森创造了 一个新词“亲生命性” (biophilia)来形容这种需求,意 指“专注于生命与生命互动进程的先天倾向。第 四,融合性。融合性则是互通性的进一步具体化,它 体现为存在者与环境的融合。环境对于存在者并不 是工具性的、手段性的,它本身构成存在的一个有机 部分。融合性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者与环境的共生与 互通。第五,和合性。对于融合性来说,和合性是对它 的一个必要的逻辑制约与提升。融合不是同一,不是 无视万物的差异与对立,否则生态存在便失去了根 基与活性,所谓“同则不继”,所谓“和实生物”。“和” 在此取“以他平他谓之和”之意。同时又赋予辩证法 的对立统一规律以生态学的纬度与滋养。第六,自主 自觉性。自主自觉性则是和合性的逻辑延伸及对一 体性的实践回应,同时又内含了生态美学结构层次 的逻辑预期。在“他”、、对立”的意义上,“自主性”是 “和”的逻辑表征,体现生命存在对自身所处生态位 及价值功能的自主意识;在“合”、“统一”的意义上, 自觉性体现了具体存在在实践层面对和合性、一体 性的潜在认同,开辟了生态美学向其他结构层次过 度的逻辑前景。

就生态存在论来说,这六大本质特性在逻辑上 已不再是单纯的辩证否定与逻辑回归的关系,更根 本的是具有彼此互补协同制约的关系,通过彼此的 协同、制约、互补,形成充满生态活力的和谐境界。也 就是说,生态存在论所具有的这六大特性实质上也 就是生态存在美的最基本特性,因而从生态存在论 的视角看,“和谐”只是万物存在方式的主要存在形 式和状态。所以从生态存在谈论美,我们不同意“美 是和谐”之说,因为这在特定意义上是把存在的形式 看成了美存在的本身,或者说把现象的东西当成了 本质的东西。但和谐美又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笔 者在与周来祥先生合写的文章中集中阐发过这一思 想,因而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否定。当然,这种否 定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和谐”的角度谈“美”,而是说 “和谐”只是求索美的途径,美的真正的奥秘在和谐 的形式背后。这颇像现象学所说的,出场的事物以未出场的事物为背景,未出场的事物是出场的事物 的内在本质。也就是说,从生态存在论的存在状态 最容易把美定义为“和谐”,而从生态存在论的本质 内涵又深感“美是和谐”之说有待理论上的深化。

     二

 

人的存在实践是一种双重的统一,即以自然的 方式而存在和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统一。人“以 自然的方式而存在”指向生态存在本体的终极性诉 求,它力求超越既有文明文化事实的存在语境,含蕴 着向生态存在境界的跃升。而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 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又必须依赖于人的主体性 的实践性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由于植根生态存在的 本体性逻辑制约,便内蕴着、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 在”的过程。如此人的实践便展现了人以自然而存在 和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统一。因此,生态主体论美学, 作为生态美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这一命题上的体 现,其本质特性是,以生态存在本体为终极制约,以 生态实践为基本中介,在人与自然的双向整合中,实 现着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 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都有它的自然本性, 可以说是自然本性的社会化,离开人的自然本性谈 人的社会性是一种无根之谈,自然可以离开人而存 在,而人须臾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作为社会性 主体的存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一体性存在的一种 特殊方式,“人及自然二者相互依附于一个连续发展 的整体。这个同时包含人及自然的现实整体必须被 视为一个能容许人及自然能在其中相互转化的动态 的创造转化过程”。

     只有这样理解人作为主体的存 在,才能更全面理解人如何实践、认识、审美。就如何 实践而论,一般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人的一种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以外的自然物似乎没有, 但这种认识是有缺欠的,且不说动物也有较自觉的 实践行为,就是非动物的自然所具有的自组织的演 化(有机规律)就有一种潜在的价值趋向,也就是合 自然的目的性。就此而论,自然物也是一种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的存在,具有主体活动的特性。而且正是自 然的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人应该如何实践,但恰恰 在这方面人把它遗忘了,这是人类破坏自然和自己 否定自己的根源,这种实践行为明显是丑的,却成为 以往探讨美和美的本质的哲学基础。就我们自身坚 持的“和谐”美而论,应该承认“和谐”美学在一个辩 证的视野中较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命题,但受制 于和谐美学诞生时历史语境的制约,在具体认识上 同样也未能摆脱这一局限。如、美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客观的合规 律性、主观的合目的性,是真和善(客观上的真、主体 实践上的善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生 态文化的,作为和谐美的理论基础,有鲜明的以非和 谐的思想谈和谐美之嫌。而现在从生态文化的角度 看实践,就变为双重合规律性与双重合目的性:即既 要合因果规律(合线性规律)又要合有机规律(非线 性规律),而且前者要受后者的统摄;既要合人的目 的,又要合自然的目的,而且要在合自然目的的基础 上实现人的目的。人的这种实践行为,能真正打通人 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联系,人与自然互动共 生、相异共荣,人在自然中又在自然外,这是人之为 人的存在本性。进而言之,也就是实践以自然的方式 进行活动而自然却变成了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使生 态实践在特定意义上成了生态存在论的展开,并成 了生态美学的一种重要的基础。

现代认识论或实践论美学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主 客体关系的模式,或者说主体统治客体的模式,除客 观论美学之外,其他美本质论最终落脚于主体的人。 而生态认识论美学与主体认识论思维模式不同,它 从单向的“主体一客体”模式转变为“主体(A)—客 体(自然)一主体(人)”交往关系模式。主体(包括代 内主体与代际主体)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这种 主体间性关系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与非现实的(潜在 的现实 )交往活动中都以人与自然一体性关系为基 础,自然对人都有终极限制性。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 物种,不论过去(已存在)、“现在”(当下在场),还是 “将来”,其活动都要以自然为中介,自然在这三大向 度中规定着人的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 人的现实活 动(现在向度),既要承担前人赋予的历史责任,即对 原本的历史注入应有的现实内容,又要承担后人可 能提出的未来使命,把主客体认识论关系所具有的 单向的工具理性,转向三向度互补相生的自然理性 和社会理性,使之真正成为生态认识论美学的哲学 基础。

    三

生态环境美学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态存在论美学和生态主体论美学的具体存在方 式。这从生态环境价值与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 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得很清楚。从生态环境价值论看 生态环境美,我们认为生态环境价值是“环境价值””与“环境的价值”的统一。所谓“环境价值”,就是从人 与环境的一体性关系看环境,环境并不在人之外,而 在人之内,环境就是人的生命本身,人离开自身生存的环境就不复存在。人对环境的需求不是一种外在 的需求而是一种内在的本性需求,所谓“大人者,以 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非意之也,其仁之本若是”。这就是环境价值的存 在论本性。但人与环境不只是一种内在的一体性关 系,同时也与环境存在着一种非一体性的外在关系, 或者说主客体关系,即人的某种功利性的需要与环 境建立的价值关系,即所谓“环境的价值”。

    生态环境 美学就建立在具有生态存在论本性的“环境价值”和 具有主体论本性的“环境的价值”的基础上,二者的 统一构成了生态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因此生态环 境美也有两种形态,即环境美和环境的美。环境美更 多具有生态存在美的特性,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 态存在美,它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特定的具体环 境中与环境建立起来的一种一体性的审美关系,环 境对人自身就具有某种人学的性质,可称之为似存 在美。而环境的美,本质上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美, 即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把环境视为审美对象构成的 美,它更多的具有主体性美的特性,但又不完全同于 主体性的美,在这里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美与不美并 不完全取决于主体对它的判断,人与环境同样是一 种同生共运、相异共荣的关系,它内在地渗透着存在 论美的因素,可称之为似生态主体论美。

虽然从两种视角一一“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 值”可把生态环境美学分为环境美与环境的美,但我 们更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环境的美所 具有的存在论美学特性。从生态价值论的角度看,生 态环境价值作为一种有机的价值系统,虽然分为“环 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网络关系,其环境价值可以说既是网络的纽结,又是 价值成果的储存单位;环境的价值则既是网络的网 线,又是新价值生成的基本条件。这颇似美国环境伦 理学家罗尔斯顿所说:“在一个功能性的整体中…… 其内在价值恰似波动中的粒子,而工具价值亦如粒 子组成的波动。

    正是“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 的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环境美”和“环境的美”的内 在联系。也就是说,环境的美虽然是一种人与环境的 对象性关系的美,它更具有主体美的特性,但它的生 命之根、审美之源却在于人与环境的一体性关系。这 正如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所说:“在荒野中 旅行,能让我们的身体获得直接贴近自然的体验”, 荒野“给我们提供接触终极存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 在城市中是无法获得的”。这就是从“环境美”看 “环境的美”。对“环境的美”与“环境美”的关系,如果 进一步用海德格尔“之间”的哲学观点来解释,可以认识得更清楚。

    海德格尔曾对“在某某之间”和“在其 间”,进行过严格的区分,前者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它既包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现代哲学讲的 主客体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的这种关系当然是一种 非一体性的存在关系;而“在其间”却是“存在论”意 义上的“在其间”,它“为一切存在者开启存在的可 能,因而是提供生存尺度的、构成人生命运的真正的 在之间”。我们所说“环境美”显然更倾向于一种 “在其间”的存在美,而“环境的美”它显然在形式上 以对象性的关系存在,卩“在某某之间”的方式存在, 但实质上却是存在论美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它与 环境美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生态文艺美学作为生态美学的一种特殊形态或 者更精神化的存在,可以以更自由的方式与生态存 在论美学、 生态主体论美学和生态环境美学发生直 接或间接的联系,变为自己精神反映的内容。但从更 深层次看,生态文艺美学却有不同于以上三大美学 的本质特征,它更具精神生态化,精神生态是生态文 艺美学的主要表现对象。因此,生态文艺美学不但要 以对近现代文艺的非生态化精神的否定来确立自己 的表现的对象,更要以精神生态学家的风姿探索生 态文艺美学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这条道路虽然很艰 难、很漫长,但它是文艺美学最灿烂的明天。

建立精神生态文艺美学当然应该立足于当今时 代,因为文学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而 生态文艺美学作为精神生态反映形式,它自身就是 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或者说是在“人类纪”时代特 有的人类“精神圈”的一种突围和重构。在整个现代 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圈”,奠基于以往人类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天然缺失生态纬度自然 生命活力的滋润,使人类的生命存在远离与自然相 谐和的感应体验方式,“人类对自然的依存越低,他 的生存便越贫乏和卑微”,“人类自认高于其他物种, 这不会带来人性的提升”。实现人类“精神圈”的 生态化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命题。精神生态化建构的 文化基础是现代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型,生态文艺 美学作为精神生态的直接反映形式,不但是现代文 化向生态文化转型的内在推动力,而且能以更为感 性的形式展现生态文化“精神圈”的建立一精神圈 的生态化,起到其他文化形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吸 收古代和现代文艺精神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 既不同于古代也不同于近现代的一种展现精神生态 的文艺美学。

生态美学代表着一种新的美学转型, 美学的转 型意味着美的本质观的提升,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 本质观的结构性转换。生态文艺美学的基本逻辑构 架立足于生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的双重视角。从 生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的双重视角建构生态文艺 美学,更能清晰地凸现以往文艺美学的逻辑缺失。当 然这不是说以往的文艺美学思想没有自身的合理 性,而是说任何理论既得益于自身诞生的历史语境, 也受制于这一历史语境。以往文艺美学思想的最大 缺失就是自然美的边缘化,包括作者1990年出版的 《文艺美学》。艺术是人类主体的精神创造物,其存在 形式是人类精神品格的集中表现,“文学史,就其最 深刻的意义来说,……即人类的精神史”。

     文艺美 学以人类的艺术创造与欣赏为研究对象,是对人类 文艺现象的形而上反思,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对人 类精神、情感状态的理论烛照。只是这种理论烛照难 免带有与历史同行的盲点,“先是谢林,后是黑格尔、 左尔格高扬艺术,贬低自然,把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 等同起来,于是美学基本问题便成了艺术与现实生 活的关系,或者更明确地说,成了艺术的超越性问 题”;“百年来中国美学几乎始终囿于艺术活动之内, 把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超越当作美学的基本问 题,自然美(包括社会美)虽然也时时被人提起,却被 置于从属的、边缘的位置。在既有美学理论的探 讨中,虽然也关注到自然美,但并没有给予自然美以 应有的重视,在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下,自然无 论如何也不能和人类的主动创造相比,自然美至多 也不过被当做人类某种精神状态的象征,从而遮蔽 了自然美的深刻本质,、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

对于自然、自然美的边缘化,属于一个时代的 缺失。随着人类生存困境与难题的凸现,时代呼唤 人类精神回归远离的家园,呼唤培育人类对自然的 谦逊与敬畏,呼唤新型人类精神品格的塑造。文学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集中展现,面临着责无旁 贷的历史重任。而要回应这一呼唤,文艺美学应该 有对自己进行自我否定的勇气,随着时代语境的转 换,如果我们仍然一般地坚持“美的本质反映在艺 术中,就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情感与认识、 真与善的统一”〔14〕,就很难回答新时代提出的问题 和缺乏对现实的应对力,而作为对未来艺术的一种 逻辑预期则隐含着更大的欠缺。因此我们认为从生 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双重视角建构新型的生态文 艺美学就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具体来说,在生态存在论和主体论双重视角下构建生态文艺学,首先要确立自然美在艺术本质观 中的基础地位,使自然美成为“精神生态化”逻辑结 构的要素,并以此为前提,文艺具体展现自然美与精 神美两种逻辑视角的协同、制约、互补、共生,这也是 生态文艺美学关于艺术本质观的基本逻辑定位。而 要确立自然美在人类精神结构中的本体地位,就需 要重新认识自然及自然美的深刻内涵。自然并非支 撑人类生存的间接工具、手段,相反,人与自然本就 是一体共生、和合共融的关系,“关于自然,我们认为 它是宇宙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的境域。……自然,对 于我们而言,是广大悉备,生成变化的境域。在时间 中,无一刻不在发育创造;在空间内,无一处不是交 彻互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