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

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

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

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范文第1篇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倡议书一

社区居民朋友们:

焚烧秸秆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焚烧秸秆主要有四大危害:一是污染空气环境,焚烧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仅污染空气,而且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二是威胁交通安全,焚烧产生的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营;三是形成火灾隐患,秸秆焚烧导致火灾频发,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四是破坏土壤结构,焚烧秸秆后留下片片焦土,使土壤丧失肥力,不利耕种。另外,户外焚烧秸秆,是一种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对秸秆焚烧的行为人或土地户主予以公开曝光,进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做一名有责任担当、遵纪守法的好居民,确保我社区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现发出如下倡议:

--在思想上消除秸秆焚烧肥田误区,充分认识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行动上积极投身秸秆禁烧活动,不仅带头拒绝焚烧、妥善处理自家秸秆,还要主动监督、主动制止他人焚烧秸秆,人人争做环境保护模范。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全面禁烧秸杆。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倡议书二露天焚烧秸秆,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每年夏秋二季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或被焚烧或被废弃,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再现蓝天白云,做一名有责任担当、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确保我村今年禁烧区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现发出如下倡议:

在思想上消除秸秆焚烧肥田误区,充分认识秸秆焚烧是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

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范文第2篇

秸秆禁烧倡议书

全体居民:

一年一度的秋收即将来临,你们辛勤的汗水变为丰收的果实。然而每年水稻收割后,秸秆大部分被废弃或燃烧,污染环境,危害群众健康和交通安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提高对秸秆禁烧工作的认识。

秸秆燃烧有五大害处:一是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污染空气;二是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营;三是形成新的火灾隐患,近年来秸秆禁烧导致火灾频频发生,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四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五是焚烧秸秆所形成滚滚浓烟、片片焦土,极大的破坏了城乡环境形象。

为确保空气质量,国家环保部、农业部联合通知要求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不发生焚烧秸秆现象。

实行秸秆全面禁烧,认真搞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不仅能够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秸秆焚烧或乱堆乱放、腐烂变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实现秸秆转化升值,增加经济收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给祖国母亲一片蓝天,居委会向全社区广大农民发出倡议:广大居民应树立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焚烧秸秆的严重危害,响应镇党委、镇政府的号召,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秸秆禁烧工作中,做好自身、亲戚、邻里的说服教育工作,引导大家支持配合政府工作,勇做遵纪守法的楷模,管好自己的田块,坚决做到不焚烧秸秆,真正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清洁型社会建设,为港区的全面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村广大干群,行动起来吧!

长江镇蒲港社区居民委员会

20xx年xx月xx日

【拓展阅读】禁烧秸秆标语

1. 禁烧秸秆,保护环境

2. 禁烧秸秆,美化家园

3. 禁烧秸秆,利国利民

4. 禁烧秸秆,人人有责

5. 不烧秸秆好,政府来养老

6. 焚烧秸秆是违法行为

7. 烧荒烧草烧秸秆,害人害己害子孙

8. 点火之时,就是你进去之日

9. 上午烧麦茬,下午就拘留

10. 蹲到地里点把火,拘留所里过生活

11. 一粒粮食一滴汗,烧麦茬者坐牢蹲监

12.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秸秆浑身都是宝,谁烧谁家老婆跑

14. 烧掉秸秆等于烧到人民币

15. 焚烧秸秆人人有责,众人齐心共同防火

16. 飞机已经上天,地里不准冒烟

17. 谁家麦茬谁家管,焚烧拘留加罚款

18. 焚烧秸秆危害大,综合利用人人夸

19. 上午烧麦茬,下午就拘留

20. 争当禁烧模范,争做文明公民

21. 秸秆还田,土地增肥

22. 烧荒烧草烧秸秆,害人害已害子孙

23. 焚烧秸秆污染大气 秸杆还田肥沃土地

24. 秸杆只要利用好 增加收入又环保

25. 禁止秸杆焚烧 加强综合利用

26. 综合利用巧 秸杆变成宝

27. 秸杆还了田 土地能增产

28. 禁止焚烧秸秆,还我蓝天碧水

29. 焚烧秸秆可耻,利用秸秆光荣

30. 露天焚烧秸秆违法 综合利用利国利民

31. 焚烧秸秆污染大气 秸秆还田肥沃土地

32. 秸秆用途真广泛 燃气餐具好资源

33. 秸秆只要利用好 增加收入又环保

34. 焚烧秸秆危害大 综合利用人人夸

35. 秸秆是个宝 焚烧可惜了

36. 小孩点火大人负责

37. 放火一处全家不安

38. 秸秆还田能肥田焚烧秸秆要罚钱

39. 秸秆禁烧保护环境

40. 秸秆还田肥沃土地增产增效

41. 实施秸秆转化利用利国利民

42. 禁止焚烧秸秆加强综合利用

43. 焚烧秸秆危害大综合利用人人夸

44. 秸秆巧利用,农民挣大钱

45. 开发利用好,秸秆变成宝

46.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7. 搞好秸秆禁烧,建设生态村居

48. 秸秆青贮喂牛羊,不喂饲料也健壮

49. 禁止秸秆焚烧,加强综合利用

50. 采用秸秆燃气,享受文明生活

51. 推广秸秆气化,大力造福人民

52. 禁止秸秆焚烧,发展生态农业

53. 综合利用巧,秸秆变成宝

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 秸秆燃烧 潜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焚烧秸秆的危害走入人们的视野,它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而言,秸秆燃烧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面。

一、焚烧秸秆的危害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我国农村对于作物秸秆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从前农业生产作业水平低,秸秆除了用于垫圈、喂养牲畜、部分用于堆沤肥外,大部分都当做燃料焚烧殆尽。近年来,随着研究发现,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秸秆不仅具有农民常用的“燃料、饲料、肥料”三大功能,也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用途多样,可以用于发电、建材、转化为生物油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秸秆也从单纯的堆放沤肥发展为了转变为秸秆直接还田。也正是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秸秆使用量较之从前大为减少。农村能源利用使用愈发多样化,农村发展了许多更为高效便捷的农用工具和农用肥料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农作物秸秆剩余日渐增多,且尽管秸秆有着极大的用处,但由于秸秆再利用成本高、耗时长、收益较慢,往往不被农民所考虑,故而,每当农忙时节,秸秆露天焚烧或者随意丢弃现象便极为严重。

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致使局部大气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环境污染,焚烧秸秆产生的烟尘会使空气能见度降低,威胁航道和道路交通通行等公共安全。秸秆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焚烧秸秆是一种资源浪费,它影响着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秸秆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雾、烟尘等有害物质,大量焚烧秸秆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烟尘、炭黑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量时,轻则诱发人和动物的呼吸道、眼疾病等,引起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进入肺脏沉积,引发肺部疾病。《宁夏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的调查数据显示,银川市空气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尘与煤烟型综合污染,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直为主要污染物,而秸秆燃烧的一个主要产物便是可吸入颗粒物。笔者在平吉堡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中统计得出,该区居民认为所在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何处时,分别为固体废弃物63.16%,大气污染42.11%和噪声污染20.05%。当问及小区散落的落叶等如何处置时,居民表示都是统一收集焚烧,且居民纷纷反映,尽管焚烧是最为简便的途径,但秋冬季节一燃烧落叶等周围便弥漫着极浓重的味道,老人和小孩时常被烟呛到。

在前往平吉堡调研途中,途径一大片农田,笔者看到有些农民为图方便,将废弃的秸秆废料等直接堆放于收割后的农田上焚烧,浓烟阵阵,气味呛人。这样焚烧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遭到破坏,致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和粮食减产;同时易产生安全隐患,焚烧秸秆时多为秋季收获时节,往往天气干燥,田间易燃物较多,随意焚烧,容易造成附近未收割的农田和其他农作物堆放物失火,甚至殃及田间农民的生命安全,对集体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失。

二、《银川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第24条的有关规定及其实施状况

针对秸秆焚烧的种种危害,银川市出台的《银川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中对此做了相关规定。条例第24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第40条第二款规定了处罚措施,“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二百元罚款”。值得一提的是,在《银川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的第二日,环保执法人员便依据《条例》的第24条第二款和第40条第二款对某公司焚烧落叶的行为开出了首张罚单,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该条款的规定对于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尤其是禁止焚烧秸秆对于缓解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在平吉堡等地走访调研时,见到许多农户都只剩一些老人,询问才知,家里的青壮年大多已经去城里打工,田里的农活只能由老人自己完成,别说是处置秸秆,能把农忙时收割完成都已经是勉勉强强,更别说大量的秸秆,往往随意丢弃或者焚烧是最简单的办法。一方面,除却少量用于喂养牲畜、垫圈等,剩余的燃烧已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农民普遍不知《银川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更不知条例中禁止焚烧秸秆、落叶等的规定。目前条例中关于秸秆的规定主要是禁止露天焚烧,违者处以罚款等,那么这样的处罚方式是否会过于单一,应如何保证执法的效果,是否“见烟就罚、见火就抓”呢?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受访人员就《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关于“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二百元罚款”的看法时,仅有15.79%持合理态度,15.79%认为罚款数额过高,持其他态度的为68.42%,在持“其他态度”中,经过询问,大多认为是不合理、不需要罚款甚至是没有观点,15.78%认为不合理。认为罚款数额过高的受访人员表示,现在大部分农户都是独门独院,就算有焚烧往往也只是小范围的焚烧,一次罚200数额过高,应该根据其焚烧的数量来决定罚款多少钱。另一些受访群众表示,不是他们不支持条例的出台,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即使条例出台了,他们也没有足够劳动力去处置秸秆,光运走就是很大的困难,最多变焚烧为丢弃,实在是无能为力。银川市此前也有冬季禁火令的相关规定,即冬季林地荒地禁止烧荒烧纸、焚烧秸秆等,短期效果显著,但一过了严查严抓时期,便又有农民开始偷偷焚烧。

三、关于提高《银川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第24条实施效果的若干建议

《条例》的出台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施,那么再好的法条也只会成为一纸空文,这是任何立法者都不希望看到的。对此,笔者认为,环保执法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条款得到更好地实施。

一是要设点宣传,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应当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普及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的危害知识。同时还要做好巡查工作,深入田间地头。在调查问卷中,78.95%的受访人员肯定《条例》的实施能够对改善农村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部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条例》已经通过并施行。这更体现了《条例》及禁烧宣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还应协调各部门做好农作物秸秆回收处理等,从源头上禁止焚烧秸秆现象。

二是要采取两手抓的办法,通过转变农民的思想认识和行政处罚相结合,改变单一的处罚方式。在《条例》宣传过程和执法过程中,宣传人员和执法人员应当对秸秆的各项用途和随意焚烧丢弃的危害进行详细说明,通过与村委会合作,采用宣传栏、村广播进行秸秆知识普及,“变废为宝”,从而使农民从根本上改变秸秆用处不大的认识,而非粗暴的“见烟就罚、见火就抓”。

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范文第4篇

关于禁止燃烧秸秆倡议书范文   广大农民朋友们:

  大家好!

  一年一度的秋收季节已经开始。每年秋收过后,农作物秸秆大部分被废弃或焚烧,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害处:一是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污染空气。二是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直接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三是形成新的火灾隐患,秸秆焚烧容易导致火灾发生,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四是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城乡环境形象是极大的破坏。

  为了美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的家乡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为了使资源就地转化为清洁绿色能源,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特向广大农民朋友发出以下倡议:

  1、从自我做起,带头对自家秸秆进行绿色处理,拒绝焚烧处理,积极投身于禁止焚烧秸秆的活动中。

  2、强化监督意识,凡发现私自焚烧秸秆者,应当及时加以制止。

  3、开展“倡文明、树新风”活动,号召广大村民改变传统陋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乡风民俗。

  xxx

  20xx年10月8日

  关于禁止燃烧秸秆倡议书范文

  农民朋友们:

  春花作物收获时节已经来临,大家一年的辛勤付出即将换来丰收的喜悦。然而,近年来,部分农户在秋收过后,在田间地头焚烧农作物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不仅污染空气,加剧雾霾发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而且对交通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同时,秸秆焚烧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秸秆焚烧问题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并已出台政策,鼓励秸秆综合利用。在此,我们倡议:

  一、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秸秆焚烧的严重危害。

  二、积极响应号召,自觉做到不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

  三、主动向家人、邻居和亲戚朋友宣传劝导,做到不烧一分田、不冒一处烟。

  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做到资源不浪费,变废为宝我带头。

  农民朋友们,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支持秸秆禁烧,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海宁!

  关于禁止燃烧秸秆倡议书范文

  广大中小学生:

  一年一度的夏收即将来临,农民们辛勤的汗水即将变为丰收的果实;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即将来临,莘莘学子纷纷步入中、高考考场,将从学十余年的辛勤汗水变为丰硕的果实;然而往年小麦收割后,秸秆大部分被废弃或燃烧,秸秆灰和大量有毒气体弥漫在大气中,严重影响中高考学生正常发挥,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交通安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为师兄们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三塔镇团委、中心校向广大中小学生发出倡议:

  一是树立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焚烧秸秆的严重危害,自觉做到不焚烧秸秆,并积极充当秸秆禁烧宣传员,向家长大力宣传焚烧秸秆危害,力争秸秆焚烧危害家喻户晓;

  二是争当“禁烧卫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秸秆禁烧工作中,认真做好父母、邻里、亲朋好友的说服教育工作,引导大家响应政府号召,支持配合做好禁烧工作

  三是勇做禁烧楷模,站在秸秆禁烧工作最前沿,敢于同焚烧秸秆的不良习气作斗争,对不听劝阻、肆意焚烧秸秆的,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共同构筑秸秆禁烧的坚固防线;

  各位学生,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带着秸秆禁烧这一光荣实名,担当起宣传员、示范员、监督员角色,为三塔的蓝天碧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太和县三塔镇团委

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秸秆;燃烧秸秆;环境;措施

1.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主产区,上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秸秆主要用作生活燃料和大牲畜的饲料,由于作物单产水平较低,秸秆数量也极为有限,秸秆总量供应紧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作物单产提高,农业秸秆总量迅速增加,而直接作为生活燃料和饲料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广大农民为赶农时,抢播种,图省事,多数地区就开始出现秸秆焚烧现象,并越来越严重。

2. 燃烧秸秆的危害

大量燃烧农业秸杆不仅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6 亿t 秸秆相当于300 多万t 氮肥、700 多万t 钾肥、70 多万t 磷肥,它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施用量的四分之一)。焚烧秸秆,浓烟弥漫,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使高速公路关闭,民航停飞,如2008年10月28号,南京的淹霾袭击事件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秸秆燃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它主要有三大危害:

(1) 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烟雾、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质,会导致大气质量的恶化。

(2) 影响交通安全。燃烧秸秆产生大量烟雾,会使空气能见度下降使高速公路关闭,民航停飞。

(3) 野外燃烧秸秆容易发生火灾。

3. 治理措施

(1)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秸秆的处理的投入。

(2)秸秆适量可直接还田技术。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特别对缓解我国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弥补磷、钾化肥不足有十分重要意义。坚持常年秸秆还田,不但在培肥阶段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明显,有持续的增产作用。当然,秸秆还田的适宜方式、时间、数量、粉碎程度、翻压深度、土壤水分等因素必须综合考虑【3】。

(3)  秸秆发电。利用秸秆的燃烧值,结合秸秆气化、秸秆致密成型等技术建设大中型秸秆发电厂。这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用电紧张,而且可以节约煤炭资源。

(4) 普及农村秸秆制沼气工程。先把秸秆氨化制成饲料,经牲畜过腹后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再把副产物沼渣和沼液作高效有机肥和养殖营养饵料。这项沼气技术既利用了秸秆资源,又从饲料、燃料、肥料这3 方面实现良性循环,是最科学、最合理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之一。

(5) 秸秆饲料加工。畜牧业地区可把秸秆制成饲料,以提高畜牧业的发展。

(6) 利用秸秆生产降解、无污染的快餐盒、食品袋。用稻麦草

浆做的快餐盒各项指标良好,价格低廉,而且生产过程中无毒、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快餐盒被扔后能很快降解,不构成环境威胁;焚烧时也无毒气放出,不会污染环境空气。这项技术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应为今后秸秆资源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4. 结论

从现在开始要逐渐禁止秸秆燃烧,这样才可以减轻燃烧秸秆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从政策上给于农民支持;推广秸秆的再利用技术,使秸秆变费为宝!

参考文献:

[1] 王丽,李雪铭,许妍.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