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

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

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

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范文第1篇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5

】页/【

1757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2019—2020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20年X月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九年级即将面临中考,本学期《道德与法治》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新课教学、系统复习、备战中考、冲刺中考,对于教学来讲就是要做好最后的复习准备工作。为使本校《道德与法治》的复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真正对学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为中考打基础的指导方针来制定计划,实施教学,系统复习,使每一位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在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中融技巧、方法、思想于一体,获得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第三轮的专题和时政热点复习中掌握时政热点题的答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性训练。最后,做好辅导,确保2020年中考取得好的成绩。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X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辅导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这届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习惯比较差,需要老师的监督。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本届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上届弱一些,而且优生较少,心浮气躁,基础薄弱,比较懒散,作业上交情况极差。

(二)

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在应用多本书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大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材料分析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用所学知识点来完整全面的回答,得不全分。因为是毕业班,时间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课堂容量较大,练习的综合性难度加强。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加强快慢班的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在备课中增加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三、

教材分析

七、八年级教材很多学生已经丢失,只能根据考纲有针对性地复习,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时政热点专题,对于学生来讲更是陌生,没有可取的教材和资料,全靠教师的经验总结。

四、

复习目标

复习内容: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册、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及时政热点专题。

要紧扣中考这个中心,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教育性与时代性,复习指导的实施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和命题方向。

以学生为本,复习备考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复习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加强对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强课本知识系统教学,争取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整理疏导,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进而构成立体知识系统。

做好分层辅导和个别辅导,在复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分层布置作业,争取合格率和优秀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拓宽思路,总结反思,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

平时提些有新意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七)

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范文第2篇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触摸童年生长个性”为教育理念,开辟德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建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规定,按课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分段教学,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加强对课堂质量的评估,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计划不得挤占道德与法治课时;配强配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课程渗透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该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课程功能。

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形成层次递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本县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全县教育教学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二、开发特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校情实际、师生需求,依托办学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开发并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熟的德育校本课程,彰显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校本特色。

(一)抓好骨干力量,促教研氛围。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德育研究氛围。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在各个中心校校内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

县基础教研室将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纳入教研内容,并探索在教研机构中思德思政教研员。在中小学校,吸收年级思想政治课课程专任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同时,开展由校到县分级队活动课观摩评审活动,在校、县层面开展教研、现场观摩活动,推出一批高水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教研成果。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定期检查基层中小学执行每周1课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安排,具体落实到学校各年级课表,并确保思政课时不被挤占、挪用。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三)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特色。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范文第3篇

(20XX—20XX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X个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受疫情影响,前半学期,我积极响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总体要求和学校线上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安排,认真开展线上教学。后半学期,我根据学生居家线上学习情况,按照课程特点,制定了线上、线下教学衔接计划,认真开展线下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实施的措施有:

一、制定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复学后,我结合疫情期间线上空中课堂、线上辅导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本着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的宗旨,认真制定了详实可行的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保证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我尽可能地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五、充实教学内容

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六、拓展教学空间

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我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结合线上教学资源和学生已经习得并且掌握的线上学习方法,拓展教学空间,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七、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

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法治教育 道德教育 整合 基本原则

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而且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中开设了一门新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新课程不是“99”方案中“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相加,而是整合创新,即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出发,将职业道德内容与法律意识、基本规范有机融合为一体,开发了一门崭新的课程。因此,探索对新课程中法治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创新是非常迫切也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法治教育在学校德育课程中定位的思考

1.法治教育性质的定位——德育性。

在法治教育性质上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学校法治教育属于智育的范畴[1],否认法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持上述观点的人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而法治教育是传授专门法律知识的教育,学习的是法律的系统知识、原理和制度,是一种法律职业教育。持上述观点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割裂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对立起来。有法谚云,“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目前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有增无减,其原因很多,不是因为不懂法,而是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人们失去道德的自控后,恶欲滋生膨胀,法律的外在强制力也很难阻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后,他们会自觉学法、用法、守法、护法。

法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行为是人的一种重要品德,是“德”中应有之义,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在我国,2002年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法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他们都把法治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范畴,而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法治教育应归属于德育。所以,我国学校法治教育从性质上讲应归入“德育”范畴,应侧重于法律观念和素质的教育,而不是侧重于专门法律知识教育的“智育”。

2.法治教育目标的定位——素质性。

教育目标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是教育活动的终极指向,要回答的是教育活动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关于学校法治教育目标的定位,有的人认为学校法治教育就是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有的人认为就是守法教育;还有人认为是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等等。可是教学实践中,法治课程设置少,课时量有限,学生既没有学透法律知识,又没有增强法律意识,法治课几乎形同虚设,实效性极差。所以在法治教育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能收到成效。

根据1995年国家教委、司法部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及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指示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是学校法治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者。

3.法治教育内容的定位——思想性。

我国学校法治课教学中知识化倾向过重,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法律信仰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对法律缺乏应有的尊重与信仰,出现学法而不信法,知法而不守法,用法而不护法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设计不完善,法治课教材内容往往就是一部中国当代法律的小汇编,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二是老师的专业限制,很多进行法治教育的老师非法学专业出身,自身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精神把握不准,难以对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思想。因此,法治教育的内容定位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和对上文有关中央精神和理论的理解,笔者认为,法治教育内容定位只能是重在法律意识、思维、价值、观念、信仰等思想层面的教育,而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从思想上培养学生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正确的政治观点。

4.法治教育方法的定位——综合性。

当前,很多学校把法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设一门课程,认为只要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课时量给学生上完课就行了。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思想上对法治教育重视不够,在客观上也行动不力,没有把法治教育纳入社会、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重要的议事日程,使法治教育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

新时期社会文化多样化、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致使法治教育方法呈现综合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方法要多样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辩论演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动画、视频等手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第二,强调社会教育渗透性发展。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领域多样化,法治教育就必须渗透到人们生活、活动的各个领域及其环境之中。第三,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法治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法治教育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基本原则

1.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作为面向职校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德育必修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或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目的是从当代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使课程具有了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总是他们生活时代中凸显的重要问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理论能否反映现实,能否对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准确而合理的解释,是课程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相结合成为了“基础”课程中法治教育与德育整合的最基本的原则。

同志在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法治教育与德育整合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

2.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

“基础”课程中法治教育与德育的整合还必须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理想代表着“应然”状态,而现实代表着“实然”状态,这种“应然”与“实然”内在地存在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中,是辩证统一的。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完善、法律素养养成的状态是一种理想,而人的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提高法律素养的实践则又是一个现实。法治教育与德育无法回避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只有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不以现实的矛盾与丑恶否定理想的美好,也不以理想的光鲜和圆满否定脚下苦苦坚守的现实,立足现实,坚持理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完善。

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集中体现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中。教学别要注意做到:一要克服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化倾向,二要避免以道德价值及道德理想模糊法律的独立性与现实性,以道德教育取代法治教育的做法。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的理想层面,而忽视道德现实性的现象,这种脱离现实生活根基,回避现实生活矛盾的做法使得道德教育呈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结果,被称作是“假、大、空”的德育。面对“道德高山”,学生迷惑、抵触、敬而远之。有识之士呼吁:道德教育什么时候才能从天上回到人间?[2]与道德的理想性不同,法律对公民的要求是现实的、具体的。如果立法脱离现实生活,超越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道德水平,过多地追求较高层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理想,这样想当然制定出来的法律无论从基本制度还是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讲都将只是一座海市蜃楼。这种过高的要求民众根本不可能达到,法律只会孤悬在半空中,难以落地,从而出现有法难依,甚至有法不依的现象,法律的尊严和功能受到损害。因此,不切实际地推行道德理想的法律化,对法律提出不切实际的超值期望,就会混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最终将给道德与法律带来致命的伤害。法律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道德的底线。法律与道德之间,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等特点,作为行为规范,法律只要求人们从外部行为上无条件服从;道德则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它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将规范的对象确定为内在思想并诉诸于人的良知,引导和帮助人们从善的需要出发寻求崇高的目标[3]。因此,“法治”离不开“德治”,同样“德治”也离不开“法治”,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决定了我国开展的公民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体现的是公民现实的道德水平与理想的道德追求的结合,是现实法律规则与未来法治理想的结合。使较低道德水平的公民达到法律这一底线道德的现实要求,而较高道德水平的公民达到较高的道德理想的要求;使全体公民都认同现实法律规则的权威,又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中去全面推动法律的进步和法治社会的发展。对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法治教育的现实性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使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更好地为公民所理解和认同,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共同带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3.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价值目标,坚持信仰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本质上讲,德育教育就是一种信仰教育,就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学校的法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律信仰的教育。因此,必须把信仰教育作为目标导向来指导法治教育和德育的整合,改变过去停留于知识教育层面的做法,使学校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回到应有的高度。在传统的做法中,尤其是法治教育中,教师更注重法律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了解主要的部门法的有关规定,希望学生能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这无疑模糊了法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界限。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有句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作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学校的法治教育乃至整个德育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念,对制度规则的认同和对道德、法律的信仰,使学生成长为有良好道德素质和坚定法律信仰的良好公民。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形成时期,璞玉浑金,可塑性极强,我认为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价值目标来指导法治教育和德育的整合,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坚持以信仰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同时,还要注重信仰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有效的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成功有效的必然要求。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是建立在准确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的知、情、意的统一。大学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不是等非科学信仰,是建立在对科学的理论和主张的认知和理解之上的坚信和践行。而大学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直接面对的是人的真实生活,涉及思想、道德、法律等多个领域,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只有用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和彻底的理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在当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中泛滥的影响人生的种种主张、主义、思潮,在对比中明辨是非、区分优劣,才能真正说服学生自觉选择和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41]可以说,知识教育做得不够深入,也是影响当前信仰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南、坚持法治教育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基本原则,认清法治教育在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定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法治教育与学校德育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赵光军.20年来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综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

[2]温玉平.职业学校德育的困惑与启示.华章,2011(36).

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是保持党员队伍建设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现了党员党性修养的普遍性、制度化、整体性、先进性要求。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党员党性修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要着力将理论武装放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上,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着力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形式,引导党员主动自觉学习,深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着力在实“做”上下功夫,引导党员主动积极作为,深化党员干部的行动意识。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党性修养;价值与路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向党的基层组织延伸的重要措施。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充分挖掘和发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中的价值和作用,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性修养与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形势下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全体共产党员践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自觉行动,有效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有效推动管党治党取得实效。(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程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有力抓手,是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全体党员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点的基础性作用。从党员个体来说,通过“学系列讲话”、“学党规”,以“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来时常反省自己,可以把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平常、严在日常、做在经常,从基础上打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源于党的追求信仰,源于党纪要求的行为规范,是党的建设中的“软”的部分,相对于制度、纪律的硬性约束,党性修养是植根于党员的内在要求,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修养是一名党员党性修养的基本体现。加强党性修养,是任何一名党员的必修课。认真学习党规,明确合格党员标尺、树立党员行为规范,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三)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并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1]这是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完整提出和进一步深化。其中,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是对党员党性修养的最直接的要求。他同时指出,“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可见,党员的党性修养是贯穿在全面从严重治党之中,没有党性修养,从严治党也就只是浮在表面,体现不出治党的“严”,更体现不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二字。

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在思维

(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党员党性修养的普遍性要求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工作来完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2]党员的党性教育可以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少数”,但党性要求应当是普遍的,是每个党员必须具备的个人修养。党性修养强与否,直接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十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旨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着眼于全体党员的党性教育,坚持党员党性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正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党员党性修养的制度化要求从党员的党性修养来看,共产党员的党性同一般的道德修养有一定区别,必须通过制度化来加以保证。一方面,共产党员的党性内容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些内容往往体现在和党规之中。党员不仅受制于社会、个人生活修养的约束,也要受制于党纪中的纪律要求。另一方面,在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上方式方法上,更应当有制度性的安排。如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纳入党支部“”等基本制度等。提出加强意识的机制,提出“对意识不强、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及时提醒,对严重违章规定的行为要坚决纠正”,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作为第一课,带头遵守各项规定”等要求。可以说,这是“两学一做”中“认真学习、严格学习”对这一制度化要求的认识和践行。(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现党员党性修养的整体性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与“做”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学”是基础,把党规、系列讲话作为经常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持续、深入学上下功夫,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是目标,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学”是理论认识问题,是“做”的基础和前提,“做”实践问题,是“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两学一做”要求每个党员坚持学做结合、边学边做、以学促做、以做促学,体现了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辩证统一。全体党员要始终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切实做到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学做”相长。这是“学”与“做”的整体性体现。(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现党员党性修养的先进性要求“两学一做”实现了党内学习教育从合格底线向先进性要求的升华。底线是人们对人、事、物所能普遍接受的最低限度、最低要求。[3]“两学一做”的关键在于“做合格党员”,“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标准主要体现的就是一种底线要求,就是要求每名党员应该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4]“两学一做”要求广大党员“做合格党员”,最基本的期望就是要坚持底线不突破,做到“党员是党员”、“党员做人做事要有党员的样子”。对于“党员”的身份来说,这些合格标准就是一种底线,是不能突破的,但相对于一般社会道德约束来说就具有先进性。另外,合格党员的底线要求里面也蕴含了先进性要求的方向,只有立足合格才能争取先进,才能实现从合格底线向先进性的升华,才能做到“党员更是党员”、“干部更是干部”。

三、将党员党性修养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

(一)着力将理论武装放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上,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思想理论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总开关”。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鲜明的特征,从历史实践来看,是党领导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从党员来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区别自我与他人的基本标志。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乎标准的最重要因素。当前党员队伍中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虽然只是表现在部分党员身上,但长期累积会侵蚀党的事业基础,影响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凝聚力。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增强共产党员党员意识的基本抓手。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加强理论武装,重塑党员的党员意识。一是要坚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着眼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联系社会发展阶段,联系党的历史使命,从原著、原文中体会共产党、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任务,增强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二是要深刻认识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总遵循,深入学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和廉洁自律准则等党内法规,牢记各项规定,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业规范,落实、党规要求,将信仰信念体现在实处。三是要坚持将党的理论同实际情况、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当有思想、有观点,以讨论促理解,引导学深一层,学透一分,防止“空对空”式的说教。四是坚持将党的理论以不同群体的语言体系联系起来,以党员同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防止完全的鹦鹉学舌式教育,不能泛泛而谈,力求将每一个理论每一个主题讲深讲透,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着力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形式,引导党员主动自觉学习,深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1.强调规则意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强化党的组织约束力,着力纠正一些党员的道德不端行为。要让各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党内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党规党纪的严肃性,着力掌握党规党纪的基本要求、精神实质及具体标准,强化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在工作、生活中遵循党规党纪、遵守国家法规。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的组织纪律制度和作风纪律制度,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纠偏实践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内法规纪律的贯彻执行,通过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分类指导、媒体监督等具体方式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2.强调道德意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制度是道德的基本保证。反过来,道德对制度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守法者的道德观念加强,都对制度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所谓“慎微”、“慎独”即可以认为是道德约束对制度施行的保障。从一些官员落马案件来看,一些党员干部违法犯罪,往往都是从品行不端、行为操守不检点、道德败坏开始,往往通过变通规则、异化制度来施行。因此,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中,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一课,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道德的力量,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吸取道德的力量,切实解决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情趣的问题,强化党员道德、职业道德、执政道德、政治道德。3.强调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党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建立起长效机制,才能增强党员的归属感,才能使教育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党员的党性修养跟上时代要求。当前,要着重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坚持学习制度,定期开展学习讲坛、读书会、报告会等集体学习活动;严格落实“”制度,注重形式多样,氛围庄重,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积极开展主题活动,贴近实际开展专题党课、座谈讨论、思想汇报、民主议事、志愿服务等开放式组织活动,强化政治性,体现庄重感,增强感染力、吸引力、针对性、实效性。(三)着力在实“做”上下功夫,引导党员主动积极作为,深化党员干部的行动意识党性修养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行动上,也必须通过实践行动不断深化党员的党性修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做”定位在做“合格党员”上。《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意见》又进一步提出,做合格党员要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四个“合格”。也就是要求党员将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摆到党规和党的最新理论中去,坚持学做互进、知行合一。1.坚持问题导向。要在学习教育中学改结合,做改结合,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思想,分析工作生活实际,帮助党员建立完善查找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党组织和党员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要教育党员对照党规、对照党的最新理论要求,聚集思想、组强、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经常自省自修,进行“体检”,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党的意识问题,解决组织观念弱化,宗旨意识、群众意识强不强的问题,解决精神不振、进取心不强、担当意识不够、工作不实等现实问题。2.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党员的党性修养要接受群众的检阅、监督和评判,最终要体现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在推进工作中体现党性修养的好与坏。曾指出,有担当就是“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因此,“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注重教育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努力作为,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在评价“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评价党员党性修养的过程中,不能脱开工作来谈党性,不能抛开工作实际来评价,要把党员干部积极工作、勇于担当、取得实绩作为评价标准,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做出工作业绩、服务广大群众、推进国家发展中来,而不能就党性谈党性。把党员的党性修养与实际工作割裂开来,这也将陷入典型的形式主义中去。3.坚持组织推动。坚持做好组织领导,做到有方案、有规划、有目标、有方法,切实履行好党组织的主体责任。要注重分类指导,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党员群体,对学习教育的内容、形式、措施作出具体安排,体现具体化、精准化要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党员分类施策,既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要注重广大党员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查找学习教育过程中的反馈情况,梳理分析工作短板,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要严格监督考核,把学习教育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考核内容,推动基层党组织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避免工作落实不力、搞形式走过场。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形成学习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的积极氛围,宣传创新做法和成效,树好先进典型,发挥好舆论监督推动引导作用。

作者:德青拉姆 单位:中共昌都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2].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ldhd/2013-06/29/content_2437094.ht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