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 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远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作者:刘秋月 单位:大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1-122.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 问题 对策分析

一、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独立生活能力差

在平时的生活中或是许多朋友的谈话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许多抱怨,尤其是一些高中教师。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许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大多都不会做,比如洗衣,洗袜子之类的小事,大部分都是父母代劳,即使不是父母代劳,也会有保姆等其他人代劳,而父母认为他们为孩子做事理所当然。父母的全权代劳,导致了许多独生子女生活能力差。

2、“自我为中心”心理强

当代中国独特的“4+2+1”家庭模式,使得独生子女处于模式中“1”的关键地位,独生子女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三十亩地里的一棵独苗”,不仅有父母的疼爱,更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与娇惯,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家里大事小情围着孩子转,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当他们步入学校、走入社会时,她们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心态,以致在处理问题、应对人际关系时表现出冷漠、毫不在乎、自私的心态。

3、社会适应能力差

“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养育一个能够不依靠你而独立生活的人”,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平时家长担心孩子出门受欺负,又不让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孩子就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独自玩。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由于失去了和同龄孩子玩耍的机会,而且在孩子长期成长的过程中,主要以大人作为主要的玩伴,遇到事情大人会主动迁就孩子,失去了同龄人交往锻炼的机会,孩子长大后多半就不善于和别人交际,要么显得娇惯任性,要么显得愚笨呆板。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4、叛逆心理强

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爱不仅有过度的宠爱,还有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按父母的要求行事长期的尊从父母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

二、独生子女教育对策

如何让为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学会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喜好。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尤其是一些涉及孩子未来抉择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家长“一言定”,有些家长在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再强调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专业赚钱多。这个时候更应该问问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将来想做什么。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人还是应该向欧美国家学习,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未来的道路完全掌握在父母手里。也许有时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严重相左,毕竟父母是过来人,懂得比较多,而且父母再怎么专权也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父母应该与孩子更好地沟通,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你为什么这样,使孩子心甘情愿的尊重并服从父母的选择。

2、营造开放的环境

人们都说“三岁一代沟”,一个家庭,尤其是现代家庭,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年龄相差较大,代沟的出现不可避免,但如何给予修复和填补?关键是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畅所欲言的谈自己的想法,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发表意见。父母与孩子之间有问题、有看法要当面沟通,不要让矛盾积压,最后只能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加疏远。当家里一个人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其他人才能够理解他,支持他,从而达到心灵上的一种默契,成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3、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学会独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独生子女都需要学会独立,父母终有一天会老去,独生子女如果没有独立的生活技能,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的责任不仅是生育他,养育他,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让他在自我实践中体验生活的艰难与乐趣。父母不要一味的做孩子的拐杖,而是要放开双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与挫折,作为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成为温室里坐享其成的花朵,而应该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是父母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由于经历了足够的历练,孩子走出校园后会很快适应社会。相反,如果把孩子放在蜜罐里养着,过着应有尽有,衣食无忧无的生活,那么这种孩子很难适应社会,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最后只能被社会无情淘汰。

4、教育孩子团结合作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加上家庭中不可撼动的独一无二的位置,使得大部独生子女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时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认知狭隘、甚至产生偏颇。学校应该教育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团结合作,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讲究礼貌、热忱待人。其次,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意识与方法,教育孩子真诚的欣赏别人的优点与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只有礼貌待人、宽厚待人、真诚待人,才会在际交往中赢得朋友,才会在团结合作中战胜困难。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由于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多数家长“望女成凤”或者“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社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人瞩目的佼佼者,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和希望,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溺爱子女,重养育而不是教育

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怕自己的子女吃苦就会大包大揽所有事情,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升学与择偶。据有报道称某大学生住校期间从不洗衣服,每到假期孩子就会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拿衣服,父母将脏衣服洗干净后再打包给孩子带回学校。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优秀,反而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失去自身的独立性,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所谓的“寄生虫”。

2.追求分数,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

相对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承载着父母的寄托和愿望,由于多数家长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影响,认为孩子在校学习成绩越高教育质量就越好。为了获取高分,有些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报名各类课外补习班,目的仅为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与提高智力,但在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相对忽视了道德教育,导致子女进入社会对社会的不适应。

3.过度保护,忽视对子女的挫折教育

大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正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任何事情,父母都会替子女考虑周全,过度疼爱与保护子女,生怕受到一丝伤害,久而久之,子女习惯了父母的保护,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挫折时,会表现出焦虑与不安,从而逐渐丧失抗压与受挫的能力。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传统因素

中国是一个拥有千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影响了现代,比如:学而优则仕。即中国古代,无论贫民与贵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通过者均可从政。这与当今多数城市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情节极其相似,导致家庭教育常常误入歧途。

2.父母的教育观念

现代多数城市家庭中仅有一个孩子,因此,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看做是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父母家庭教育的观念认为子女读一个好的学校,未来有一个好职业就是人生的成功,更有甚者,父母将自己的年轻时未实现的愿望统统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对子女的教育倾入前所未有的热情,实则给子女无形中施加了许多压力。

3.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

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也缺少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在性格与情感上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站在他人角度上换位思考问题,同时,独生子女也缺少与他人共享的欢乐。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从家长方面来看

第一,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父母需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培养子女的抗压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其父母教育重点应培养子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让子女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不能陪伴子女一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面对不要退缩。因此,父母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若爱孩子则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给予与陪伴。第二,教育子女爱护与严格相结合。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更是疼爱。只要是子女提出来的要求,父母都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的满足。但爱不是溺爱,在尊重子女选择的同时也不无原则的放任,子女犯错时,父母也要严格给予批评。

2.从学校方面来看

第一,学校可与民间组织联合开办家长学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法国开办“全国家庭教育学中心”开设双亲学校,英国的民间组织“家庭学校协会”等为家长提供学习家庭教育的机会,促使家庭教育由经验型向理智型转化。第二,学校可定期举行家庭教育交流会。不同家庭教育经验的交流能促使家长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观念,从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

3.从社会方面来看

第一,注重子女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这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也共同属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和老师都要有意让独生子女多接触同龄人,让子女体验到与同龄人交往的乐趣,培养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二,社会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相协作。家庭是子女的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影响非常大。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与家庭教育有明显的不同,因此,社会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合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子女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京蔓.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9):7-9.

[2]张蕊.30年独生子女教育研究述评[J].当代青年研究,2012(8):54-62.

[3]闫祯.多学科视野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1):109-114.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摘 要: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物质与精神文化丰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表现为才思敏捷、见多识广、智商较高等优点,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逐渐凸显,本文拟探讨分析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措施,以期给独生子女带来一些正能量。

关键词:独生;家庭教育;依赖性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备受关注,与其他非独生子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独生”这个特点上,一个家庭只有这么一支“独苗”,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全家人会把这个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投入最大限度的时间、体力、精力和智力,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时至今日,“80后”的独生子女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即将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基于这样的思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中国独生子女发展现状和教育问题进行了大型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他们有五大优势: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望友谊、寻求发展和兴趣广泛。同时也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克服困难时动机较弱,奢侈浪费,学习兴趣缺乏。这些问题引起了家长和专家学者的特别注意。我们知道,独生子女的问题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影响形成的,其中家庭教育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期望太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如奥数班、英语班、美术班、钢琴版等,指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所有这些努力一方面的确开发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可另外一方面却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导致道德教育相对不足。

(二)孩子意志薄弱,依赖性强

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父母经常对孩子的事情持包办一切的态度,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成年独生子女入学报到多半由父母“护送”,也有人入学手续由父母代办,还有的父母替子女收拾好床铺再离开。孩子们从不受累做家务,不用受委屈,遇到困难找父母,而不是自己独立解决,这种溺爱现象不仅使孩子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而且又阻碍了他们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三)家庭中缺乏“儿童集体”的环境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比较单一,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环境冷寂,活动单调,在家庭中缺乏“儿童集体”的环境。这就造成缺乏相互体贴照顾,互助友爱,共同努力和共同享受的经历。有些家长不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甚至还担心孩子与他人交往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而把孩子关在家里。在这种不利环境的长期作用下,独生子女就比较容易形成任性、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和独占一切的品行。

三、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父母转变角色,学会尊重孩子

父母应从照料者、培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尊重孩子的选择,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重视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严有度,爱有法。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但不能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不顾孩子的实际,甚至在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从而酿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和逆反心理。

(二)理智避免溺爱,适当严格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必然的,也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对孩子的爱不能太过泛滥,如果没有把握好爱的边界,那么就有可能陷入溺爱的误区了。例如,在生活上,吃饭、穿衣、洗自己的小物件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是怕孩子累着就包办,以免他们形成依赖性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三)放手让孩子去成长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父母又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玩耍会不安全,当自己忙的时候会选择把孩子所在家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日本教育家山下俊朗强调要以“儿童教育儿童”,父母需要设法创造条件,用放手的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鼓励孩子主动与小朋友玩耍,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往,并且邀请小伙伴到家里做客。他们都是同龄人,可以更加容易地沟通。孩子们可以彼此学到许多东西,如分享、协商、合作、互助等优秀品质。

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成长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一特殊的成长过程,势必在未来的经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与多子女家庭中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此,研究其成长规律有助于增长父母科学育儿、科学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指导独生子女克服心理障碍,改善人际关系,成就人生大业;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为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冯林.中国家长批判: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访谈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2] 付安球,林崇德.怎样教育独生子女[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3]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浙江学刊,2008.

[4] 杨安,董华君.家庭人际关系结构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6]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 骆风.当代家庭教育研究方法三大学科的比较与建议[J].青年探索,2008.

[8] 洪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探析: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09.

[9]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杨阳,李文珍.我国人口生育意愿调查[J].马克思主义文摘,2009.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 生命观 教育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36.6%的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渐入高校,其表现出的生活态度颓废、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杀、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命观教育亟待解决。生命观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生命观教育的漠视,使其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责任感缺乏,情感波动较大,人格扭曲,价值趋向模糊等。因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就应把加强生命观教育列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及家庭背景影响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

曾有报道称,一位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剥鸡蛋皮而挨饿,可见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帮自己,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手足无措,缺少了长辈呵护的他们感到恐慌甚至绝望,直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目前随着全社会教育的普及化,学校教育的误区严重扭曲了独生子女的生命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片面的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没有个性,他们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对社会生存、处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经过重重选拔上了大学才发现,这个象牙塔与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他们对突然的轻松感到无所适从,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有期待与担忧。由于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欠缺,压力得不到释放,积聚的结果就是伤害自己,结束生命。

二、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决定生命观的趋向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国内部分学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实证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对其生命观的趋向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目标明确、责任感意识强等,这会促进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反之不具备正常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困难。在压力和困难的折磨下,他们的人生目标生活态度就会发生急剧性的变化,直至出现自杀。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确定生命观的决定性因素

独生子女大学生除具有当代大学生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思维活跃、自信、有一定特长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如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的磨练。因此,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矛盾状态:自主精神与依附心理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强与脆弱联在一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

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我们探讨了对其进行生命观教育的方法。

1.注重心理疏通培养健全人格

心理素质的好坏与人格的是否健全是决定大学生生命观的主要因素,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家长要充分利用先天优势,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哺养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子女所信任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思想工作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动员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采取措施,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从反映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生命关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次应是个性化的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富有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再者应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教育应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要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意识;注重慎独,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行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知道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改革教育管理方法,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条件。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队伍很庞大,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联合家长多方位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在社会大环境下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国家各项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徐颖,刘明瑛.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

[2]楚新艳,刘宪亮.医学生健商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