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更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将目标定得很高,早早为孩子规划好难以企及的奋斗目标,现在,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成为许多家长督促孩子读书的指导思想。所以孩子能否考进重点中学就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如果超过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健康。

2.偏重智育。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分数了。不少的家长以为孩子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功,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更是家长的命根。孩子教育培养,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甚至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都不眨眼的买回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花钱帮孩子选择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作文、英语等兴趣班,不辞劳苦的接送,不顾孩子是否喜欢,最后还是得其反,致使孩子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3.过分的溺爱孩子,对孩子干涉过多。家长把向孩子灌输知识当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在生活上却越俎代庖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要求不加分析就予以满足,对孩子的不合理做法也听之任之,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娇气任性,唯我独尊的心态,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反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4.缺乏与独生子女的沟通,忽略精神上需要。单一的家庭结构,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孩子缺少交流,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思考分析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观念。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

二、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1.德行教育,从小抓起。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是唯一的,就把孩子摆在特殊的地位上,处处把他当成中心人物来对待,而应让孩子从小感到自己与别人一样,相互是平等的,且在行为上也要严格要求孩子,如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做事懂得为人着想等等。作为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的德行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这张白纸上编制出美丽的蓝图,去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们,如果家长对孩子从小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给予及时解释与纠正,而顺其自然的发展,那么,这样下去就会让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一旦这些坏习惯得以养成,以后就很难改正了。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应严格要求。美国家教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用美国一些教育方法。在中国,大多数家长谋杀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认为孩子的任务只有学习,其他都全部包揽过来。过分的保护孩子,会妨碍他们身心正常的发展,变得脆弱,胆怯,依赖心增强,放弃尝试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应该遵守的规则必须严格要求执行,决不能姑息。在生活中,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摔倒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困难面前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且让孩子分担家务,通过劳动使其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逐渐形成义务感和责任心。

3.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环境。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到儿童社会中去。因为他们年龄相似,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极易互相影响。人都是有尊严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你在孩子面前夸别的孩子时,你的孩子一定会达到你想要的标准,这种模仿作用是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代替的。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无所不谈,一旦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成长阶段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家长要鼓励孩子去找伙伴,并尊重他们的活动圈子,同时也要欢迎他们的伙伴进家门,给他们固定的活动范围。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社会工作介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82-02

一、引入案例

案例一:2009年7月,新浪网有这样一则报道,记者有次打出租车要去河南省某重点中学采访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途中,记者和出租车司机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司机便哽咽起来,在记者的追问下,司机说他想起了他的儿子,他说他的儿子也在记者要去的这所中学读书,去年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中,记者这就不明白了,连忙问是怎么回事。司机说道:“我们家并不富裕,我和我爱人尽一切能力给孩子好日子过。我们宁可吃得很差,只要对孩子身体好,不影响他学习,我们就只有他一个,不对他好对谁好呢,我们常常给孩子买他最爱吃的鸡腿,有一天我生病了,我爱人看我比较虚弱,每天还要工作,就把鸡腿拿到我的面前说,‘你吃这个吧,补充一下营养。’”说到这,司机低下头,仿佛在抑制自己的情绪,他平静了一下接着说:“可是,就在我爱人把鸡腿拿给我的一刹那,突然‘啪’的一声,儿子把碗摔了,接着吼道‘鸡腿是我的!’我和爱人都呆住了,心里好像堵了一块大石头,难受得很,那天我们什么都没吃,我们在想,难道我们为他做了那么多,就不值这个鸡腿吗?”

案例二:案主,男,20岁,家庭结构完整且与父母同住,其父亲工作繁忙,母亲主要照顾案主的生活起居,虽然对案主百依百顺,事事包办,处处操心,对于案主的教育,父母观念总是不一致。

案例三:案主是一位妈妈,感到很苦恼,“我的儿子才上小学四年级,上课不专心听讲,想说话就说话,想玩就玩。下课总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也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不肯与我们沟通,开始我以为这是孩子的叛逆期来的早了点,但是现在他常常和同学打架、闹事,为此,我多次被请到学校和老师谈话。最开始的时候,我还很有耐心地和儿子谈话,可是他依然如故,有时候我急了就打他,以为打完就能让他记住,结果适得其反。”

从案例一看出,出租车司机的儿子是自私的,不懂得尊重父母。

从案例二看出,案主和父母的沟通不畅,他根本没有体味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父母虽然只顾自己孩子的衣食起居,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自身的素质和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

从案例三看出,案主常常不服从父母的意愿,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二、社会工作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治疗与预防

(一)社会工作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治疗方法

由于独生子女群体的父母大多数是溺爱型的父母,他们对子女过于宠爱、迁就,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很少惩罚。这样导致独生子女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少,但由于他们在家里基本上不用自己处理问题,对家长过度依赖,因此自理能力较差,而且相对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常常出现偏差行为。

根据以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介入模式以家庭治疗为主,融合其他多种模式。具体的家庭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治疗模式,治疗师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其治疗的特点有:家庭治疗是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人作为治疗的单位;家庭治疗的目标和焦点是改变家庭内不良的互动结构和家庭成员间不良的互动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个人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家庭治疗注重家庭此时的境况以及家庭成员间互动的实际过程,并着意引导家庭向积极的方向改变;家庭治疗以心理学、家庭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针对独生子女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社会工作者采用最多的介入模式是结构式家庭治疗法和联合家庭治疗方法(也就是萨提亚联合家庭治疗法)。

1.结构式家庭治疗法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中的应用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体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的产生、发展和维持与家庭结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家庭结构,可以达到改变个体心理行为问题或者症状的目的。

独生子女家庭中有明显的不良家庭结构形式,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纠缠和疏离。在正常的家庭中,夫妻、子女、各个次系统之间有清楚的边界,以完成家庭的分工和权力、义务的分配。所谓的纠缠与疏离是指各次系统中的边界模糊或混淆,该封闭的不封闭,该开放的不开放,从而导致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针对独生子女的问题进行服务时,将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和权力的执行等结构上,使用各种具体的方法来纠正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间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的独立角色,犹如粘在一起的混合体,社会工作者在此时就应该采用“家庭形象雕塑技术”帮助家人了解各自的权力、义务、角色,并把治疗的重心放在建立家庭成员间应有的界限上。

针对案例一,可以采用结构式治疗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和父母间的界限,明白父母就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不能因为自己的条件优越就将父母与其社会角色颠倒。

2.萨提亚联合家庭治疗法的运用

联合家庭治疗注重对家庭良性沟通方式的培养,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家庭成员沟通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沟通技能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内心所想和行为所做的背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建立中肯的自我评价,开展表里一致的家庭沟通。

社会工作者在对独生子女开展服务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是多样化、复杂化和实际化的。例如对于家庭的过度保护出现了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会与人沟通,从而导致内心的惶恐不安等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对其家庭功能和教养方式进行纠正和改进后,还可采用任务中心模式和心理社会模式,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沟通障碍,鼓励其建立交往自信,并通过小组工作让其在小组交往中逐步学会沟通技巧,从而解决服务对象的现实问题。

针对案例二,采用萨提亚联合家庭治疗法,可以让案主和父母的沟通得到良好改善,而且通过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法,对家庭功能和教养方式有改进。

3.调动多种力量进行独生子女的家庭服务

有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不仅受到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学校环境和同辈群体的影响。例如,在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中,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差,有些独生子女在学校一遇到问题就会排斥或者逃避,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在做家庭治疗方面的辅导同时,也应该和学校进行沟通,向学校了解当时的情况以及向学校反映独生子女当时的感受,希望学校与家庭配合,共同帮助孩子梳理正确的认知,矫正偏差行为。

针对案例三,对于服务对象不与父母沟通,可以采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互相关系的做法,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人格发展的目的。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个案时,应尽可能从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导致服务对象问题行为产生的多种原因,并且尽可能地对这些原因系统进行干预,这样既能保证治疗效果的有效性,更能预防服务对象问题行为复发的可能性。

(二)家庭治疗的服务方法综合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治疗和预防

1.个案方法的运用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开展家庭服务时,个案方法主要运用于对出现行为偏差的独生子女进行心理或行为的矫治,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让案主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法。个案工作的重点是了解案主的个人系统,了解案主的成长经历,包括与父母和家人的关系、生活及心理状态。通过个案辅导,协助案主对自我的认识,加强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面对人和事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2.小组方法的运用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开展家庭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并不仅仅将脚步停留在被动辅助的层面上,还应该积极策划开展小组工作,配合个案治疗的同时,也加强对独生子女家庭问题行为的预防。小组方法主要运用于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改善价值的教育观和增强价值的教育能力。

针对独生子女中常常会遇到解决问题能力缺乏,他们的长期依赖性告诉他们一切都有父母,根据这个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独生子女自强小组”类似于这样的小组活动,让遇到有同样问题的独生子女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希望通过小组的辅导,提升独生子女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其处理情绪、认知、压力等问题,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建立与同辈群体的互助网络,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的举行,参与活动的独生子女将会肯定自我价值,了解自身能力并树立信心,而且还会获得同辈群体的支持,形成了一个同伴互助网络,提升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并且掌握了处理自身情绪的方法,小组活动将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费梅平,韩晓燕.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张鹏振.拯救独生子女[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孙云晓.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7]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三十年前的那几年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举行,之后,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期;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1981年,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在上海市虹口区长治中学诞生,从此揭开了我国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发展起来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印刻着改革开放留下的烙印。现在,“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富有成效的指导经验,家庭教育的研究获得的成果为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改善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学校和社会对“80后父母”的负面议论较多。三十年来,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持续不断,但研究的关注点从上世纪80年代侧重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和教育问题,转移到90年代的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2000年以后转入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适应问题。[1]近年来,已经为人父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对自己子女的养育方式问题首先在社会学界被提出,并进行了研究[2][3][4][5][6]。

但是,学校和社会对“独生父母”的负面议论也较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从出生年代看,“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的水平真的不如“80前父母”吗?从生育数量看,“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真的不如“非独生父母”吗?同时涉及到的问题是: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吗?进一步需要解决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1.幼儿独生父母。本研究报告中的幼儿独生父母,是指本人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的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父母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和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三类。

2.幼儿80后父母。本报告中的幼儿80后父母,是指本人为1980年后出生的、幼儿园在园的幼儿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80后出生的幼儿父母和80前出生的幼儿父母两类。

(二)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在园幼儿父母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家园的互动和合作”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四)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在通过幅度校验和逻辑校验后对数据进行了整理,然后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7]

三、研究结果

(一)总体趋势: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低于80前父母,其中80后非独生父母问题最大

1.描述性的比较

分别计算不同类别幼儿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平均数并进行直接比较后发现:(1)与“80前”父母相比较,“80后”父母的总体水平较低;无论是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双非独”幼儿父母,还是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单独”父母,或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双独”父母,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都较低。(2)与“双非独”父母相比较,总体看独生父母特别是“单独”父母的平均水平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出生时代的话,80前父母中“双非独”父母的水平高于“单独”父母和“双独”父母;而80后父母中“双非独”父母最差“,单独”父母其次,“双独”相对较好。

2.差别的方差分析

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8]将分析结果编制成表3和图1。由表3和图1可发现:(1)“80后”与“80前”幼儿父母的家庭教育平均水平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2)“双非独”、“单独”和“双独”三类独生状况不同的幼儿父母之间,家庭教育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别并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257);(3)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家庭教育水平具有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p=0.047)。综上所述,(1)幼儿父母出生年代的组间差别显著,80后父母不如80前父母;(2)幼儿父母是否独生子女的组间差别不显著;(3)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六类幼儿父母中,80前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高,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低;出生年代由80前过渡到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

(二)不足的方面:80后非独生父母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方面不如其他幼儿父母对80后非独生父母与其他幼儿父母的教育责任、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五方面家庭教育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将分析结果中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4。表4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80后非独生父母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四方面的平均水平较低。

(三)具体的表现:在全部50个家庭教育具体项目中,80后非独生父母有8个项目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父母以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以家庭教育五个方面涉及的50个具体项目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分析结果中具显著性意义的部分编制成表5。由表5数据可以发现:(1)全部50个项目中,两类幼儿父母之间的差别具显著性意义的有25项;(2)其中22个项目表现出非独生父母的不足;(3)22个80后非独生父母的弱势项目中,差别比较明显的项目(以平均数差别达0.2为标准)有8个,它们分别是“:家庭应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而不应推给幼儿园”“、为孩子选购衣物要讲究实用舒适而不追求价格贵”“、家长教育孩子应更看重以身作则而不是简单说教”“、在早期教育中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培养智能更重要”“、当祖辈与父辈两代家长发生教育分歧时,应以父母意见为主”“、家庭中应以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育为主,祖辈对孩子的隔代教育为辅”、“对孩子不过度保护,带孩子外出不必老是牵着孩子的手不让自由”及“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活动,更关心孩子是不是开心而不是教了什么”。

(四)产生的原因:学历层次、职业层次、收支状况和业余活动等处于劣势,可能是造成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以幼儿父母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以反映幼儿、父母和家庭特点的前置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将分析后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6。

表6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80后非独生父母的特点有:

(1)幼儿性别:孩子是男孩的比率更高,面临的教育问题可能更多。

(2)独生子女:孩子是独生子女的比率较低。

(3)学历层次: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率较高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较低,较低的学历层次会影响对家庭育儿知识和方法的接受。

(4)职业层次:从事农业劳动的比率较高,而工人、职员与一般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比率者较低,较低的职业层次会影响社会交往和接触现念的机会和范围。

(5)户籍情况:本地非农业人口较少,而本地农业人口、外来农业人口和外来非农业人口都较多。

(6)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平时忙家务的多,而忙事业进修和忙孩子的较少;忙孩子的父母中忙辅导孩子功课的较多,而忙着与孩子玩耍的较少。

(7)家庭结构类型: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而主干家庭较少。

(8)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收支比较富余的少,而没有剩余的较多,经济状况通过对父母活动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四、我们的认识

(一)在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和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域,要注意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在重视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的同时,应该关注新的形势下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的目前状况、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的研究;在加强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同时,应该针对80后非独生父母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家庭教育分类指导。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摘 要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对于国家发展,对于社会人口分布等问题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进行了广泛思考,而本文则站在长子/女的角度,针对性地从独生子女思想教育问题、父母赡养及财产继承问题、性别歧视问题三个方面剖析“单独二胎”政策对这类人群的利弊影响,并结合实际给予相关对策。

关键词 “单独二胎”政策 长子/女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1独生子女思想教育问题

我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同时也产生了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思想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研究的热题。

1.1利:改善独生子女的亚健康的心态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有着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弟弟妹妹的出生使独生子女不再“单独”,而相应地给他们增添了最亲密的伙伴,在这样的一种家庭伦理关系更加正常化的环境中,能对独生子女我行我素的任性骄纵、依赖性强独立性弱、感恩意识淡薄等心态进行纠正,并让他们学会分享,学会感恩,以达到学校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

1.2弊:加重独生子女的逆反和嫉恨心理

从另一方面来看,“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对独生子女来说可谓形成了威胁,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觉得弟弟妹妹的出现抢了自己的东西,而又不得不进行分享,比如父母的关爱。而往往在二胎出生的时候,家人很难顾得上长子/女的感受,过多地将目光和精力放到了幼子身上,使长子/女的优越感突失,从而造成他们对新成员的嫉恨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加重的情况。

2父母赡养及财产继承问题

权利与义务是有关于父母赡养和财产继承的根本,“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让父母养老问题得以缓解,但财产继承方面也会经常产生利益冲突。

2.1利:独生子女父母赡养压力减轻

一直以来独生子女就肩负着父母赡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沉重负担,独生子女面临着较过去子女而言更为严峻的就业情况和更高的社会要求,而这种情况下弟弟妹妹的到来对于长子/女来说无非是雪中送炭。虽然按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养儿才防老”,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种思想已经被淡化,在一个家庭里,无论是儿还是女都应该担负起赡养父母的基本责任。

2.2弊:财产继承问题常引纠纷

财产继承问题一直是多孩家庭头疼的问题,如果分配不好极容易引起家庭纠纷,伤害兄弟姐妹情谊,以致家庭支离破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些甚至闹上法庭,家丑外扬。因为对于长子/女来说,“单独二胎”政策除了会失去父母的专宠外,还有最直接的利益损失――财产。这个问题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愈加凸显,特别是在儿、女的分配上矛盾显得最为突出。

3性别区别对待问题

在我国,“重男轻女”影响深远,女性在生活中工作中往往受到不平等待遇。“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往往会引起长女家庭的大改变,长女幸福指数会降低。而以“女富养男穷养”为首的爱女派也为长男家庭中的长男地位带去了威胁。

3.1利:女富养男穷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各种观念都变得越来越开明,对于“重男轻女”情况有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在影响着现在的家庭,“女富养,男穷养”就是其中之一。“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在这种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大多数家庭不再追求子女成群,而是喜欢男女各一,这样的家庭成员组合最受大众所推崇,所以无论长子还是长女都能够得到科学的照顾和培养,这无疑也是我国学生教育事业努力想达到的目标。

3.2弊:重男轻女

在“单独二胎”政策中,从部分准生条件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思想在中国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一方连续从事矿井井下作业五年以上,已生育一个女孩,并继续从事井下作业的;农村户口第一胎为女儿也可以申请生二胎。虽然这两条准生条件有协调我国人口男女比例失调的因素,但其中不免受中国“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头胎为女儿,而二胎为儿子的家庭中,长女受到区别对待的情况就时常发生。

4对策

综上所述的三方面影响分为利弊两个部分进行阐述,而导致利弊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的教育问题。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言所行所教都深深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一生。所以谈及对策主要从父母身上着手。

4.1提前做好孩子工作,充分尊重孩子意愿

日前网上报道“父母为生二胎为孩子写下保证书”的新闻,及孩子以死要挟不让父母生二胎的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提前与孩子商量,了解孩子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绝大多孩子并未成年,但是他们作为家庭成员也有权利为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做选择,并负责。这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培养和体现其存在感的最好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长子/女更容易接纳新成员。

4.2随时关心长子/女,做到前后一致

父母因为过于关心二胎而冷落长子/女的不利情况可想而知,在二胎出身后长子/女产生了前后落差,极容易在这个阶段产生对弟弟妹妹的嫉恨感,以至于父母在无形中为二孩今后的和谐相处设立了障碍。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期间应该合理分配自己的情绪,或者最好可以在二胎初生时期将长子送离自己身边,以免情绪不能为自己左右。

4.3二孩教育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再加之孩子是模仿性比较强的,因此父母的言谈举止很容易会引发孩子的模仿。作为父母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用公平的方式对待子女。在生活中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和谐相处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 范靖,党娅娅.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金田.第391期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生父母”;家庭德育;问题

一、“独生父母”及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是家庭养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研究“独生父母”的家庭(注:指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指导当前广大“独生父母”家庭德育实践,并有利于探索我国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二、“独生父母”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独生父母”自我道德素质修养低,对子女重智育轻德育

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大部分的“独生父母”已成功胜任父母角色,但仍有约四分之一的“独生父母”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较大问题。[1]尤其表现在家庭德育方面,一些“独生父母”自我道德素质修养低,对长辈的依赖性强,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弱,无法成为子女的表率。部分“独生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育,热衷于各种早教机构、“天才宝贝计划”、智力发展训练、艺术特长培养等,却忽视对孩子道德的培养。不少“独生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学历竞争、能力竞争,从而夸大智力因素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忽视道德发展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意义。当前“独生父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暴露出年轻父母对家庭德育认识存在的偏差。

2.“独生父母”家庭德育内容混乱迷失,体现出标准不一的价值观

我国是一个具有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既有《颜氏家训》等家教典范,也有《三字经》等幼儿德育启蒙读物,这些都构成了我国传统家庭德育的内容。时展至今,家庭德育内容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挑战。“三纲五常”等传统的家庭德育内容早已被现代家庭摒弃,“平等”“民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又受到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家庭德育内容选择进入价值多元、内容迷失的两难境地。笔者通过调查后发现,“独生父母”对孩子德育的内容并不明确或有所缺失。德育中重要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也表现出较大缺失。

3.“独生父母”家庭德育在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重说理轻情感

“独生父母”进行德育时最常使用的方法为说理教育法,最常见的问题为“重言传,轻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强调父母身教对儿童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影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知识教育对处于直观行动阶段的幼儿来说,是不合适的。”[2]然而,现实生活中“独生父母”却非常青睐给孩子讲道理的方式来灌输德育认识。此外,“独生父母”在对儿童进行德育时,常常是充当一个“理性发言人”,帮孩子分析对错是非,看起来理智冷静,实际上却没有与儿童的情感建立连接,儿童的道德情感没有被重视和发展起来。

三、结语

尽管“独生父母”在家庭德育中存在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他们身上展现出巨大的进步性,如知识文化素质整体水平高,学习能力强;重视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乐于接受新理论,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等。这些都将成为提高家庭德育水平,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有利因素。面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独生父母”需要自觉反思、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改进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对家长和儿童提供有效的德育指导与协调配合,应该建立有效的德育机制。[3]

参考文献:

[1]张业清.独生子女家庭德育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