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最落后的发展水平。虽然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严重匮乏。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情况总体为这样一个情况:乡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高中、高等教育升学率低导致的,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匮乏。

(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至今,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西部经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发展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正在加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城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大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据统计主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产值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比较靠近城区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贡献率很低。偏远乡村的生产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自给自足为主。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农村经济的冲击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几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馆在西部的建立,更是加速了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可是这些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在城市和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基于农村落后的传统经济,西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急需要大力的发展。(四)国家“惠农”政策给大学生进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工作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我国出台的很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具体的举措诸如农村税改革,种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政策,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等等。这些举措和政策对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市场和内需,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便于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施展他们的才干。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农业发展需要不匹配

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有两类:社会类工作和经济发展类工作。其中经济发展性工作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全村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等问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运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实践应用经济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农业经济学类的知识,例如关于种植、畜牧和养殖类的农业经济学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这样的非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即使农村存在很多的经济资源和机遇,也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和农学类知识和能力,他们无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机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对农村政策法规的了解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年都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很少普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学生村官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和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也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了解不彻底,所以导致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来,这样就容易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新农村建设以来,西部地区在农村交通、饮水设施、环境改造、医疗卫生配备、文化教育投入、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全方面来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沿海发达等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制约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还有部分农村还存在不通马路或公路,比较偏远的贫困农村存在交通难、物流困难等问题。西部偏远农村还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存在安全饮水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极低,这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工作就很难适应。

(四)农民知识文化低,沟通困难

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呈这样一个情况: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7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9%,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中下等水平。另外,据调查,许多农村的村官和书记等文化水平也不高,许多村官文化水平处于初中或初中水平以下,像大学生村官这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为数不多,即使村里有几名大学生,他们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许多大学生毕业了都奔向自己喜欢的城市去发展,这样,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才可言了。这对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和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沟通便成为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

(一)利于给农民发展经济树立信心

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而出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党中央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由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专门培训后而选出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村官成为人们比较羡慕的工作,当地政府和领导也会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样,对于当地农民来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相当于财神爷的降临,相当于成为他们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予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信心。

(二)利于促进农民们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

现代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他们会用他们活跃的思想、超强的学习能力、新的经济知识和发展观念融入到农村中来,必定会对农村农民们传统落后的观念带来冲击和改变,将会给农村村民们输入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新思想或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思想或观念。

(三)利于促进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农村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发展现代农村电子商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对于早就在学校接触到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实施绝对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农村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他们就能够利用电子商务解决农村很多经济发展问题。

(四)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传播和推广

在农村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但是在西部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农村长期存在的传统小农生产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其次在于目前西部农村缺乏长期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或缺乏长期带头人。

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村官工作要与自己长期职业规划相协调

很多盲目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他们进入农村入职后不久,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大学生村官这份艰苦的工作,或者是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目前村官工作与将来工作的作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与当前的村官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协调发展。

(二)传统经济与现代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因为电子商务有着成本小、市场广、全天候、简单易操作等等优势。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都可以适合各行各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方面一定要把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电子商务)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三)重视农民知识技术的培养和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西部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培养现代化的新农民。在所有的农村工作内容中,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现状,只有要先从改变村民们的知识、技术和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为先,不然大学生村官工作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业

由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农村农民除了务农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为了生存需要农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出地区务工,只有过年或春节期间才回农村老家,劳动力转移导致了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乏。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如何把大批在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招回家乡服务等问题。

(五)深度挖掘农村各种经济资源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西部农村丰富的经济资源没有被深度的挖掘和缺乏发现这些经济资源的人才。作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就要为挖掘和发现农村中深藏的各种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所学经济知识和能力,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发现它们的市场价值,发展这类相关产业。

(六)政府要不断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激励和保障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关系到了大学生村官所关心的工作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职位晋升以及以后的职业选择等方面问题。为了落实好大学生村官工作,西部地区或当地政府还需要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内容以至达到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完善,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当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作者:季永伟 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历史使命。工作生活在乡、村中的教师、医生、兽医、农业技术人员和乡村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中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认识和解决乡村知识分子问题,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地缘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时代特点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他们具备了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条件。

1.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兼容性。乡村知识分子,由于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他们的文化精神具有多重性质兼备互融的特点。首先,在乡村知识分子的观念中既受到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的浸染,被迫遵循经验、常识、习惯、天然情感等自在文化传统习俗,又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理性主义文化模式的教化,主动依据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自觉文化原则行事,还一定程度地受到力图颠覆现代文化精神、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其次,乡村知识分子一般都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他们具有知识精英阶层的文化基础和道德情怀,关心世界进步、民族发展和文化繁荣,同时,在中国二元社会格局下,乡村知识分子直接面对的是农民群众和农村文化的制约,他们受到深刻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与城市知识分子那种很强的专业性和文化选择性相比,乡村知识分子从群体到个体的文化精神都带有明显的综合性。这样的文化结构特点,使他们具备很强的沟通传统和现代、精英和大众文化的能力。

2.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实用性。乡村知识分子无论所学的学科专业是什么,他们几乎都会有一个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用性转化。一是限于工作条件的被迫实用性转化。在农村很难开展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研究,虽然部分乡村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不同形式的联系与合作,但数量和范围都很有限,大多数人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政府鼓励的主动实用性转化。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般均有支持鼓励乡村文教科技工作者为农村经济文化发展进行地方性、实用性研究或宣传的政策。很多农村学校都编写针对性很强的乡土教材,乡村医院、兽医院和农业技术部门也经常编写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通俗科技读本。三是应农民需要的自然实用性转化。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知识技术问题会随时随地向他们请教,大量具体问题的解决及其经验的积累使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技术逐步向实用性靠近。这种知识的实用性使乡村知识分子具备传播和普及现代新知识新技术的条件。

3.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先导性。通过政治参与实现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终生愿望,追求政治民主、人民自由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历史传统。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国情教育,在政治知识、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上都是农村社会中的先进群体。乡村知识分子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方向、任务和现状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农村中的民主选举、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等各项民主建设工作一般都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常常会得到干部群众双方面的信任和尊重。当农村出现一些政治纠纷或疑难问题时,群众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找到乡村知识分子,以求得他们的帮助或对相关事宜的分析解释。当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也会影响当地农民群众,尤其是相关专业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的言论影响更大。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先导性决定他们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4.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道重于利,道尊于势,以德立身,用君子风范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是古代文化先贤的一惯人生态度。生活在农村社会的知识分子身居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氛围之中,社会的使命感更强,道德示范作用更大。对于农村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乡村知识分子,特别是乡村教师的道德人格影响更为深刻,教师的精神气质、品格形象、言谈举止是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是他们重要的效仿对象。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关怀、科学严谨的处事方法、从容文雅的个人修养、整洁简约的生活习惯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特别是一部分学术有成果、工作有成就的“地方名士”,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及其个性化的人格形象对于在农民群众中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常常具有特殊的示范价值。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在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鲜明的体现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①乡村知识分子作为农村中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无疑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的先进力量。

1. 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如何解决农业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邓小平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②。则更为具体地讲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③ 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要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④。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科学研究需要乡村农业技术工作者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需要乡村知识分子作为中介进行积极的宣传指导;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是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文化支撑。

2. 推进农村民主管理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根本性大事。”⑤ 今天的农村民主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政治法律知识内涵更加充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创造条件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这就需要乡村知识分子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加大民主管理知识和政治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在民主政治活动中积极参与管理和监督,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公平和道义努力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使农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水平和能力。乡村知识分子推动民主管理的独特优势是乡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各种主流媒体的宣传所无法替代的。因为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有亲情、友情、乡情等多种感情联系,有知识、道义、人格等多种影响力。

3.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⑥。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任务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兴办农村文化产业,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乡村知识分子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基础教育、实用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的作用,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保护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指导和帮助。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播先进文化成果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

4.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道义推动。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⑦ 和谐农村建设面临众多的矛盾和困境。既有观念上的问题,如科学思想与封建迷信的对立,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与小生产狭隘自私的冲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落后生活陋习的矛盾,也有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工资拖欠等各种具体事件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有的甚至出现群体性和恶性事件。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需要政府和乡村干部的教育引导,也需要乡村内部各种道义力量的配合。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民群众中普遍具有很高的道德和正义影响力,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很多干部群众是他们的学生或专业技术服务对象,他们在矛盾冲突中具有疏导调节作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道义推动。

5.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引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生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靠土地等农业资源的数量取胜。毁林、毁草开荒造田的情况到处存在,甚至置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法令条文于不顾。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乡村,存在很多资源能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解决环境生态问题需要政策法律的宣传和落实,也需要周边先进分子的教育和影响。乡村知识分子有知识和专业上的优势,有强烈的环境保护使命感,有热爱家乡关注子孙后代的理性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工作生活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在环境纠纷中也有乡村知识分子敢于仗义执言,为国家和乡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自己的天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乡村知识分子是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三、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人才资源,只有充分认识乡村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各种问题,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乡村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

1. 以历史性的态度对待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从历史传统看,中国社会重视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带有“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利色彩,身处乡村的知识分子要么是仕途之路的奋斗者,要么是仕途未果的失败者,都缺少成功者的地位和荣耀。从政策演变看,建国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理论几经变动,“左”的影响根深蒂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思想在农村的贯彻也有一定的局限,怎样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许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从现实状况看,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率较低,精神生活的消费和需求有限,农民对科技文化和乡村知识分子作用的认识还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务实的层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视乡村知识分子作用,解决乡村知识分子问题,必须对历史有深刻的反思,对国情民情有透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措施才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2. 以城乡统筹的思维看待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本来就是世界上很低的,而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一是乡村知识分子的“上输”现象持续不断,农村青年通过多种途径成长为知识分子后,大部分人留在城镇工作,在边远落后的农村有的人甚至将跳出农门看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二是乡村知识分子的“外流”趋势难以遏制,建国后培养起来的为农村服务的农林水利师范等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流失”到其它行业或部门,致使农村文教科技队伍很难稳定。三是乡村人才的“引入”困难重重,城镇中的知识分子不愿在农村长期工作,即使是临时需要的实用性科技人才,大部分落后地区的乡村也很难得到。统筹城乡发展,一定数量的乡村知识分子是一个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加大对农村人才因素的考虑,使已经开展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的活动不断推进和扩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增加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

3. 以人才强国的远见思考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问题。中国农村发展不仅受到知识人才数量的制约,还受到水平问题的影响。一是乡村知识分子专业知识提高相对缓慢。除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和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外,正常业务学习培训,限于资金、管理等因素很难及时进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条件差,一般没有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自我提高比较困难。二是乡村知识分子服务乡村和农民群众的能力不够。多数乡村知识分子习惯地固守自己的岗位,安于“正常”的工作,对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缺乏主动的关心和支持,这也相应地带来农村干部群众对他们的漠视。对此,我们必须从人才强国高度来认真思考和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问题。一方面,乡村知识分子要增强为农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应采取必要的督促和奖励措施,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和农技人员培训计划、农村远程教育计划等努力为乡村知识分子创造学习条件。

4. 以大农业的视野认识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农业格局的出现,农村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乡村知识分子对于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发展趋势了解不够,有的人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缺乏深刻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新知识不能及时补充,因而在农民中,尤其是在青年人中的教育能力和影响能力不足。乡镇企业、国际农贸、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知识人才,目前的乡村知识分子队伍内部都不能有效满足。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积极调整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乡村知识分子本身要有足够的认识,高等院校、地方党校等也需负起责任,从大农业的视野出发,对现有的乡村知识分子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增加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5. 以积极务实的措施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乡村知识分子待遇过低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待遇过低首先反映在工资上,乡村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同城镇知识分子相比明显偏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仍有拖欠工资或工资发放不足额的现象。其次是工资外的其他相关劳动收入过低,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来源于业余专业技术服务、单位内超工作量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一般占有较大的比例,乡村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收入则很少。再次是乡村知识分子能够享受的福利待遇较少,中西部的一些乡村地方政府维持文化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尚且不足,更是无力顾及其它问题。有的乡村知识分子甚至与农民争包土地,利用业余时间种田创收,将大量时间精力用于专业知识以外的非脑力劳动上,形成人才浪费的可悲局面。我国科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必须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注释:

①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③⑤ :《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716页。

④ :《扎扎实实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人民日报》2004年4月14日。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 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 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 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 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外,大学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等情况,但也有些进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今年国家和各地方公务员招录中专门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及其他为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留出了一部分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队伍中会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政权。这些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公务员熟悉农村情况,深知农村需求和困难,这对于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民服务,改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农村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是质朴的,谁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谁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就支持谁,拥戴谁。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基层工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治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进的“显功能”和“潜功能”作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为探索顺利有效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新途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2]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3]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4]谭浩.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中组部负责人就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5.

[5]林墨.“大学生村官”现象追踪[J].公民导刊,2009,2:46-47.

[6]张一强.大学生村官托起新农村的未来[J].农民科技培训,2009,2:15-16.

[7]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8]何伟娟,卢国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7:131-132.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培养培养途径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并且界定了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2007年1月29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比较

1.新型农民更有文化。传统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受小农思想的束缚,缺乏创新观念,加上农村环境的影响,在农闲时把精力浪费在了、闲耍上,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作风。平日不关注国家政策和时事形势,安于现状;现在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应该走进知识、走向文明,提高自身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以达到能够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国事家事事事关心”,主动掌握各种市场信息,关注形势与政策,以主人公的姿态建设新农村。

2.新型农民更懂技术。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田,每年用同样的方法种同样的东西,何以增值增效?出去打工的要么干苦工,要么捡破烂,何期发展?有了技术就不一样了,新农民掌握了技术,可以靠科技兴农,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业增收之路,还可以凭借技术走向城镇,实现转业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3.新型农民更会经营。从经济学角度看,传统的农民是农夫,新型农民就是“农商”。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产品经济。而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是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

1.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一个地区的建设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规划,城市如此,农村的建设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整体安排部署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传统优势,为农民的转型创造优越的社会条件,明确不同地方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性,并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脱贫减贫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乡村民主管理制度和农民自组织管理机制等,解除农民“大胆求新”的后顾之忧。

2.村干部、基层党员要充分发挥好带头模范作用,身先士卒敢于创新求出路。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和党员是农民的领头羊,在群众眼里,他们就是政府的代表。一个村朝哪个方向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最具体最细节的问题全靠村干部和党员们的灵活处理。 “旧看新,穷看富,群众看的是支部”,现在传统的“管理型”村官、吃苦耐劳的农民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新型村官应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闯市场,能够帮助带动农民走新路子,因此村官的选拔可以通过“打工族”推荐、从致富能手中“遴选”、从现有村官中“培育”,任人惟能,然后通过他们的带领,发展集体经济、小区域经济、特色经济,农村的经济、社会都会大为改观,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思想会得到转变,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也会更顺利。

3.新型的科技支农小组要亲临基层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对农民进行专项跟踪指导。要成立新型的科技支农小组或特派机构,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农业技术指导,一点一点的传授给农民科学知识,指导农民搞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因地制宜地搞特色经济、区域农业,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这就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民的转型。

4.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5.强化信息渠道终端。。随着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的发展,农村地区很快地实现了“三通”即“公路村村通、电通、电话通”,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利用互联网打造一条更为主动的信息渠道,让广大农民能够更直接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势在必行。安排专门人员直接到基层做好这个服务工作,如此一来,市场行情、经济动态都能直接有效地传到农民的耳中,潜移默化,相信农民逐渐地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便会更主动的去转变观念。

6.完善农民协会、农民俱乐部等农民组织,给农民交流和知识的传播提供一个好的交流平台。采取“农民拿出一点,村委会筹资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的办法,搭建农村的娱乐文化场所、学习读书场所,以农民俱乐部的形式架起农民沟通心灵的桥梁。目前情况下,现在的农村完全有条件去成立这样的俱乐部,这样一来,农民在一块交流的多了,就更容易促进彼此的合作与协助,有利于在当前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

7.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工作,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在继续强化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基层教师的素质。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真正吸纳到德才兼备的年轻教师从教,摒弃原先的唯资格上岗制,把竞聘从教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长期的智力人才和知识人才打好基础。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层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完善农村中小学的各种设施,确保农村教育工作的保质保量。

8.社会总动员,齐力谋发展。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界的共同努力,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但是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对农民的转型有积极作用的团体或个人,形成合力。文艺演出单位的活跃作用,各地农村大学生思想文化上的先锋作用,各企事业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创造的更多的契机……这些对农民思想的转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新农村的建设带来推动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奎杰.发挥纪检职能 构建和谐农村[EB/OL] .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2304/5692373.html, 2007-04-30.

[2] 灵壁县王沈村率先成立农民俱乐部[EB/OL] .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difang/anhui/200606/21.html,2006-06-20.

[3] 培养大批新型农民 增加人力资源优势[EB/OL] . http://www.gansudaily.com.cn/20051122/501/2005B22A02013002.htm,2005-11-22.

[4] 陈义平.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EB/OL] . http://www.dvun.com/htm,2007-05-06.

[5] 先朝阳.甘肃宁县培育新农民新村官纪事[J].甘肃日报2006,(8)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第5篇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对文献资源的开发,为农民提供适时的信息和生产情报。所谓对文献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把蕴藏在文献海洋中和网络上收集到的“死”知识激活,重新组配,合成新的知识形态产品,并运用编制文献、索引、专题资料、资料汇编、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把技术市场信息等编制成具有针对性的“短、平、快”的致富信息,把科学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门路以实用技术形式,按时间分阶段传递(授)给广大农村、农业技术工作者,让边远乡村的农民也能感到图书馆的存在,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物化为巨大的财富。

二是依托藏书优势,引导农民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旗(县)图书馆地处城乡结合处,接近农村和农民,农民来去较为方便,农民特别是那些青年农民,很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一些文学、科普作品,既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了解一些致富的门路。因此,开展读书活动,是广大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发展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科技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金钥匙谁就掌握了致富的主动权,而要掌握这把“金钥匙”,惟有读科技书才是一个最快捷的途径。几年来,我们在帮助农村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通过“送书下乡1100多册”、在各乡镇村组织多次“科技书籍简介”、“知识工程”、“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教育等活动,积极主动引导农民参与以技术致富为目的的读书活动,才是现实的需要和自觉选择。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广泛的读书活动还可以起到扭转和减少农村打麻将、迷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增强人的是非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一旦确立,那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就会再无立足之地。

三是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积极做好为农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图书馆在工作中要努力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服务,要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形式,改变传统的“开门、坐、等”式观念,通过深入社会,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好信息咨询快速服务,变“为书找人”为“为人找书”的图书信息导航馆,帮助农民特别是农村专业户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情报和提供最新的实用信息,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当前我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大多数较低文化层次的农民理解能力较差,又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图书馆单靠查找、阅览等传统的服务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农村图书网点等形式,这样才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科技文献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变为生产力,使图书馆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旗(县)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受资金、馆舍和人力的制约,目前还不能充分满足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在“三农”工作中,还要求我们应该探索多种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和发挥更大作用。

1.建立图书馆农村分馆。根据“三农”工作要求,旗(县)图书馆可以和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及有条件的村文化室,联合建立乡村级图书馆,把闲置的图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行旗(县)图书馆的图书轮流放置在各个服务点内,最大程度的进行资源配置,既节省资金,又拓宽了服务面和服务范围。

2.筹建农民书屋。在农村寻求一些致力于文化、科技的新型农民、热爱读书的读者、乡村退休教师,采取社会捐助、图书馆加强、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以农村为单位创办农民书屋。既可以极大地解决当地村民看书难的问题,又可以为一方百姓科技致富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3.发展乡村科技信息员。旗(县)图书馆与当地乡镇建立密切联系,发展多村科技信息员与当地农民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生产,另一方面了解农民的需求并进行反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