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略)

在争论中,第二种观点显然占据上风。在该观点之下,法学成为一门科学。该科学性必须满足如下形式要件:法学拥有独属于本学科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形成一个自洽的形式体系。所谓“自洽”,一方面是指这些概念本身构成的体系具有自足性,从而具有了独立于其他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是指这些概念之间不仅没有逻辑上的冲突,而且互相补充,互相支撑,共同形成法律科学的大厦。以此种对法学的理解为基础,形成了法律教育的目的:对学生讲授这些概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统辖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以及运用这些概念的基本方法。此种关于法律教育的目的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较早的英美法系都是适用的。在前者,较为典型的代表是德国的概念法学体系,并在实践中表现为民法典的制定。民法典不仅被认为是立法者的作品,也被认为是持上述观点的法学家的作品。之于后者,美国的兰德尔教授就直言,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并借此实现法学的科学性。兰德尔教授的观点和方法也被进一步倡导,有学者提出,大学应当是在不考虑知识的直接职业用途的前提下学习知识的地方,并主张从纯粹知识性的角度来讲授法律。然而,此种观点并非毫无争议。在大陆法系中,以德国为例,概念法学的方法被指责为空洞和过于形式化,说他们为了实现法学的“形式性科学化”而牺牲了一些实质性的、丰富的生活,常常用法律概念“”生活。在英美法系,兰德尔教授及其倡导者的观点也受到批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法律现实主义开始发难,认为兰德尔教授的观点忽视了法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而单纯追求法律概念和原理,单纯追求这些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形式逻辑性。

二、服务于上述目的的三种案例教学法

在实现上述法律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案例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如果将法学视为一门科学,视为各种法学概念之逻辑一致的整体,则教学方法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案例教学的方法应该服务于此种目的:教师所设置的所有案例都服务于对法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在法律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首先并不是从案例开始,而是从基本的法律原理和概念开始。当然,从逻辑上讲,如果把握了这些概念和原理,也就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解决。这一方法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案例教学。当教师在讲授某一法律概念时,他会通过案例事实对该概念加以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程度。所以,在很多情形下,对案例的引用与其说是让学生了解某种法律实践,毋宁说是让学生理解某个概念及其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与其说是让学生了解某种生活事实中的实践性问题,毋宁说是在形塑学生的某种逻辑思维。其最终结果就是让学生认为:一切生活事实都可以被合理地安排在某种概念之下,并因此具有了较高的确定性。而这不仅与法律的要求相符合,也与科学的要求相一致。在兰德尔倡导的判例教学法中,其方法虽然不同,但其目的相近。与大陆法系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教学方法不是从法律原理和概念开始,相反,是从一系列具有相同特质的判例开始。但是其目的却都是让学生学习法律的原理和概念,只不过它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判例来实现这一目的。其中,教学判例的意义在于:它们体现了法律原理和概念的发展道路和轨迹,是这些原理和概念之内容的生动体现。对它们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掌握这些法律原理和概念的内容,至于其中蕴含的其他丰富内容,并不重要。在对兰德尔判例教学法的指责中,形成了所谓的“诊所式教学方法”、“法律辩论教学方法”以及“事实发现法”等案例教学方法。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并不主要地将案例学习视为发现和理解法学原理和概念的途径,相反,将之视为发现实践问题和解决方法的途径。换言之,案例学习转变为一种技能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方法,而不再是一种理论性和形式科学性的教育方法。这两种途径差别巨大,但需仔细辨识:前者的目的是要从案件中提炼或说明一种逻辑性的、形式性的概念,而后者则并不关注这样的目的,更多地是培养一种实践中解决法律问题的技能。这样,以不同的法律教育目的为指导,案例教学具有不同的含义:其一是以理解法律概念和原理的案例教学方法,由于这种案例一般都是插入到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之中的,我们可以将之方便地称为“插入型案例教学法”,一般见于大陆法系的教学方法中;其二是以发现和理解法律原理和原则为目的的案例教学方法,为了与第三种案例教学方法相区分,我们将之称为“原理发现型判例教学法”,它被适用于兰德尔倡导的法律教学方法中;其三是以培养技艺和法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方法,我们将之称为“实践技艺型判例教学法”,它以对兰德尔教学方法的批评为契机,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前两种案例教学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实际上是相近的,而第三种案例教学方法具有不同于前两者的目的和作用。

三、各种案例教学法的局限

各种案例教学方法所服务的目的皆有其片面性,因此,也具有相应之局限性。就“插入型案例教学法”而言,由于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相关法律概念和原理之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这些案例就具有人为“拣选”的痕迹。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教师为了达到该目的,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形或案例进行编排裁剪甚至虚构或改变,以与特定的法律概念和原理相符合,并因此适合于某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最终,尽管达到了该目的,但案例相对简单,不能说明复杂的生活关系。再加上概念自身的界定往往就能说明其含义,最终这些案例的主要作用就仅在于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和乐趣而已。就此而言,与其说这是一种案例教学方法,还不如说案例在这种讲授过程中只是一种“趣味性”的点缀而已。就“原理发现型判例教学法”而言,遇到的最大指责同样在于它忽视了案例中丰富的事实,仅仅为了达到理论上的目的而对这些事实进行“裁剪”。与前述第一种方法相比,两者实质上是相同的。后者从既定的法律概念出发,为了说明这些概念而编排案例,前者则从现有案例出发,从中寻找逻辑一致、且形成体系的法律原理,途径方式虽然不同,但理论目的却是相同的。如此,此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为了形成并说明某种原理和概念体系。因为现实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各种法律事实在细节上的千变万化性,上述方法对案件事实的简单化处理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很难想象以此种丰富多样的事实为基础,怎么能够形成一个体系严密且确定的法律概念和原理体系?因此,正如学者所指责的那样,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得案例简单化,也很难寻找到大量的案例,因为,理论上工整抽象的要求势必要将大量的真实案例排除在教学过程之外,除非对这些真实案例进行前述的裁选、忽视甚至改变,才能符合理论抽象化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如下结果: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但是在开始实践时,学生们还是不能把握真实案例中的问题。更为极端的后果是:学生们对法律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无法起草一份像样的合同,或者分析自己开始面对的真实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如果说上述两种案例教学法的目的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从而导致案例教学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那么“实践技艺型判例教学法”则能够弥补这些缺陷,但却因此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以培养实践技艺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直面案件事实,并对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全面回应,不会因为说明抽象理论的目的而对之加以删减虚构。就此而言,生活和法律事实可以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并通过法律的方式加以分析。但是,其弊端也因此产生。原因在于:真实的案件事实是经验和生活的产物,而不是思维和逻辑化的产物,因此,大多数案件事实都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法律问题,这些法律问题往往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形式体系。比如,一个真实的民事案例中可能既涉及到合同法的问题,也涉及到物权的问题,同时还可能涉及到侵权的问题,在形式体系上,这显然是不同性质的法律问题。如此,如果从实践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就不可能将该案件任意放置在任何一个个别的体系之中。所以,有些学者对此种教学方法的指责也是中肯的,他们认为,此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体系性的思维方式,缺乏妥当的体系反思,而只是交给了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简言之,这种方法交给了学生一个具体的技艺,但却没有养成学生对法律的体系性思维方式。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概念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概念图(concepc map)是美国康奈大学Joseph.D.Novak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而提出的。该团队的研究认为,运用概念图的目的是创建视觉化的“以命题的形式表达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概念图是概念的空间表征和它们的内在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确定表达的知识结构。概念图的关键要素是命题。命题是关于一些物体或事件的阐述,是运用联结词或短语将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陈述。

概念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概念常常呈现为带文字标记的圆圈、方形或图形,称之为“节点”;“关系”是连接概念的线条。线条需要做标记以阐明节点即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如单向或双向关系,或是纵向、横向关系,形成命题的陈述。一个简单形式的概念图是由两个概念通过连接线连接和相应的文字形成一个命题。例如,“大象的特征是长鼻子”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当一个新的概念或概念意义包含下一级次要的、更多的概念时,概念图应该被组织成分层次的方式,其中综合性高、包含性高的概念应放在图的顶端,在它的下面逐渐增加更多的细节,如图2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图。

概念图可以用纸和笔或专门的计算机软件来制作,如美国Inspiradon软件公司开发的kidSpiration软件,是专门针对儿童教育中运用概念图而设计开发的软件。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是可以运用视觉化的形式增强或修改概念图效果,如颜色鲜艳的插图符号、图像或具有艺术效果的图形。运用概念图软件的另一个优势是软件提供了一些现成的不同层次结构和风格的模板,这些模板可运用在不同的课程领域中。正是因为基于计算机的概念图具有这些优势,才促进概念图成为今天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二、在幼儿教与学中应用概念图的功能

虽然学前阶段的幼儿还不具备复杂的表征能力,然而,幼儿教育强调在幼儿的早期学习中发展其表达知识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育要采用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方式呈现概念知识。以适合幼儿发展的方式运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幼儿学会阅读概念图和理解知识意义、学会运用具体化的方式表达概念间的关系,发展其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可运用概念图来组织整门课程,把概念图作为一个计划工具来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在制作要教授内容的概念图过程中,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主题、话题如何联结起来,思考如何整合不同的主题单元和学习活动,以保持幼儿获得持续性的学习经验。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概念图提供一种视觉的路线图,为呈现概念命题、连接概念、表达意义指出一些思维和学习的路径,帮助幼儿理解概念间的关系,使记忆信息更容易些。

第三,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他们掌握创建概念图的技巧,让他们学会把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和表达工具。在掌握制作概念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幼儿可以运用概念图这一“在纸上的图像式思维”的特点来澄清、组织、叙述和聚合一个主题的观点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理解和表达具体化。

第四,概念图的制作过程可以让幼儿重复阅读、修改、扩充,幼儿对概念图节点的增加或概念图结构的修改是他们主动构建和扩充认知图式的过程。幼儿制作的概念图能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幼儿学习中存在的错误理解。从幼儿的概念图构造和修改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整合,并诊断他们理解中存在的错误、遗漏的概念关系和子概念,帮助他们矫正概念理解中的错误。

三、应用概念图辅助幼儿教学的策略

在应用概念图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能力基础,设计适宜他们发展的教学计划,有效地运用概念图促进他们的意义学习。

1.示范概念图的制作过程和要领

刚开始时幼儿是不可能马上独自建构一个概念的。在幼儿能够成功地建构自己的概念图之前.他们需要有一个观察示范概念图应用的过程,以掌握基本的概念图运用技巧。在示范概念图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颜色的圆圈和线条来帮助孩子观看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并且在“连接”或“连接物”上的文字处给予特别的强调,以帮助孩子理解“连接”使得整个事物产生关联并具有意义。比如,教师在运用符号圆圈或方块标记关键概念和在两个概念间添加连线时,可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企鹅的食物是鱼”,这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阅读并跟随教师的思维。此外,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积极参与概念图的制作,如如何安排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出提示性的合理化问题,教师要求和帮助幼儿澄清、增强概念和观点间的联系,激发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把概念图的构造过程看成是一个创造性活动。

2.在多种学习情境中帮助幼儿形成概念

直接体验是幼儿思维发展和认知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主题学习中鼓励幼儿应用概念图促进理解或表达之前,教师应该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操纵真实的物体,观察周围发生的事物,记录他们的观察,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交流学习的结果和感想。拥有这些体验是幼儿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也正是通过这些体验幼儿才形成概念和概括。例如,幼儿必须观察植物的种子被浇水,他们才能够用图形化的方式表达所看到的“植物需要水”这一关系。围绕真实的学习情景的学习体验布置小组主题讨论,如“我们看见或学习了什么”。小组讨论中,教师应帮助幼儿从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中提出的观点中提取出关键概念。制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鼓励幼儿“阅读”自己制作的概念图,运用语言表达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或朗读两个概念连接线上的句子。在学习活动的最后,可将幼儿制作的概念图复制到黑板上粘贴在教室的作品展示区中,在全班交流分享。

3.运用视觉化的方式制作概念图

学前阶段的幼儿运用视觉符号要比运用文字符号进行交流做得更好。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经验,在运用概念图这一教学形式时,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物体或图像来呈现概念或关系。当幼儿具备了更高的语言技能时,可运用简单的文字替代物体、绘画或图像。因幼儿还不具备熟练的写字能力,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孩子运用视觉化的方式(如图形、照片、物体或绘画图像)替代或辅助文字标记,允许和鼓励幼儿用口语表达的方式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鼓励幼儿在口头阐述时运用其他的视觉手段辅助和支持自己制定概念图的命题关系和意义。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提供预先准备好的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连接线图形和胶水等,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的概念图结构,从中选择若干图片和连接线,通过粘贴的形式完成概念图的构造,如图3。

4.设计由易到难的概念图应用任务

在鼓励幼儿创建自己的概念图之前,教学活动应设计一些不同方式的概念图训练活动,如让幼儿完成“不完善的”概念图,即预先构架好一些关键概念和命题关系,提问孩子如何填充概念图中遗漏的命题、文字和概念间应提供的箭头方向。当幼儿开始尝试创建一个概念图时,应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相似的主题情景中应用。幼儿开始学习制作时以线性概念的方式开始,要比以层次结构概念图开始要好,运用图像符号和语言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要比单一符号要好。如图4是教师示范的线性概念图。受思维发展、语言技能及绘画技能的局限,开始时幼儿常常不能清晰地表达和制作出清晰的概念图,制作中容易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比如少画出一个物体或漏掉概念间的关系,对应的层次位置不清晰等。为此,教师可让幼儿选定一定数目的概念符号,帮助他们区分命题层次或呈现概念图的阅读次序。当他们已经掌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技巧后,教师可设计一种基于项目情境、任务、问题的学习活动,提供机会让他们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应用概念图制作知识地图,帮助他们把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信息的工具来分析不同的信息和概括所学内容。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儿童形象思维方式和数学的抽象性是一对矛盾体

以10以内数量关系为例:数的概念中,无论大小每个数字都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以数字3为例,它代表3个苹果,三把勺子,拍三下手,三天……一切数量为3的事物。儿童要理解3的实际意义,形象思维是其必经之路。它是从形象思维开端逐步半抽象最后完成抽象的一个漫长过程。具体来说,点数3个苹果,3棵树……熟练点数后,儿童还不能够将3的物体和数字3建立联系。各种3的实物需要借助点卡表示。这里,点卡的物象特征削弱,呈现半抽象,即:不受事物类别限制,只要是数量3,都适用三个点子的卡片。最后过渡到数字。实现数字3的实际意义的认知,这个过程既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又是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实践、发现、总结的过程。

上述不难看出幼儿园数学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儿童对数学的认知,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学习尤其需要遵循儿童认知水平。可见,在幼儿园数学学习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儿童水平,耐心施教。

二、数学游戏化操作设计,考验教师智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数学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是儿童对数的初步感知、数学概念的初步建立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由此我们认识到,幼儿园数学学习不同于学龄阶段的技巧学习,体现的是能力养成。

如何将简单概念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能力目标。铺设好抽象概念与形象思维之间的桥梁。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积累和乐趣,需要教师智慧性的创造。

游戏化学习是幼儿园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活动尤其需要游戏作为对抽象事物感知的载体。把抽象的数字符号和概念变为游戏化操作活动,使得儿童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理解,为儿童创设抽象思维的自然习得过程。

基于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遵循《指南》要求,幼儿园数学活动贴近儿童生活情景、围绕游戏和操作化开展,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操作材料和游戏时,围绕儿童认知水平,理解并顺应其认知事物的方向,以支持和推动儿童对数学概念的主动建构。此外,好的操作材料具有吸引儿童的作用,引发探索兴趣。

三、数学活动的组织过程,要求教师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

1.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对所开展教学内容的概念和内在逻辑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数学活动,如果教师逻辑不够清晰,概念错误,对儿童学习数学的影响甚至是可怕的。同时:教学环节的把握要体现由浅及深、层层递进、从形象到抽象的逻辑性。把握好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层次,方能更好的引导儿童感知并提升数学经验,帮助其形成抽象思维。

2.语言技巧。生动准确的语言,是数学游戏操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反复推敲游戏化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诠释概念,做到深入浅出。

在日常教学中,将抽象的数概念变为简洁生动的提问和对话。教师往往遇到这样的困惑,虽然照顾了语言生动性,却忽视了概念的完整、准确。否则,语言枯燥,儿童难以理解。为了做到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教师在数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语言的预设。哪些词汇怎样表述更贴近儿童理解能力,为了准确表述概念,教师首先要找到每个需要儿童掌握的数概念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设计语言。而有些词汇本身比较抽象,又需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同义词汇或句子进行替代,用生动语言创设学习情境。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4篇

 

统计学是一门基于试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对研究目标的统计性质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工具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早期的统计学设置比较狭隘,多作为数学学科的概率统计和经济学科的经济统计等子学科。直到 1998年,国家教育部设立了统计学专业[1],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把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统计学的专业地位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与之相反,关于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其他大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关于统计专业教学的教学语言设计的研究还未得到深入发展。

 

教学语言是一类广义的语言,是教学者与教学对象的多种感官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示。教学语言的设计,就是通过调动教学对象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语言主要包括:口语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和肢体语言,本文将从上述五个方面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语言设计展开讨论与研究。

 

一、充分运用口语语言阐述教学内容

 

口语语言,是教学内容阐述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由于统计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统计学专业教学的口语语言与一般教学的口语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口语语言要准确、规范

 

由于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基于各种模型,通过逻辑推导来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以高等数学形式来描述,因此相关教学的口语语言应以标准的数学口语语言来准确、规范地阐述相应的数学理论,特别要注意相应的模型理论的提出和逻辑关系的表述、推导等,依此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 同时,对复杂的逻辑关系及符号含义,要做出准确的表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了解、体会相应的含义,并能进行熟练、独立的运用。

 

2.对于后续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口语语言要亲切、生动

 

在针对特定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口语设计,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转换为具体的形象感觉,并结合适当的现实案例加以说明。特别是抽象的概念,比如随机过程中“下鞅”、“上鞅”、“鞅”以及“遍历性”等概念,要努力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进行授课,而是把该概念与日常实例相结合。

 

该定理是其后重要结论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证明太过数学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进行证明,而采用简明的语言来进行说明。对第一个不等式,可以强调为“在每个样本点上,取所有随机变量的最小值,做成一个新的随机变量,它的均值不会大于所有随机变量先做平均再取最小的那个值”,即“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从而整个定理叙述为“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大值的期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结合语音、语调、语速等变化来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控制教学节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教学内容。

 

二、准确运用文字语言刻画基本内容

 

文字语言,是教学内容可视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学生明确认知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统计学专业教学的文字语言的“准确性”,应具有如下特点:

 

1.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注重文字语言的“数学性”

 

由于统计学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文字语言要符合数学描述的一般要求;同时,也要注重结合教学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强调重点。

 

比如,统计量的定义:“设x1,x2,…,xn为取自某总体的样本,若样本函数T=Tx1,x2,…,xn中不含有任何未知参数,则称T为统计量”。在该定义中,应当注意三个非常重要的细节:“x1,x2,…,xn”、“任何”和“未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强调这几个细节,就可能忽略了小标“n”这个已知参数,从而产生对统计量概念的混淆,影响对统计量“样本均值”的认识。

 

2.对于后续课程的案例教学,强调文字语言的“概括性”

 

统计学处理的是实际的、非数学的对象,特别是一些来自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物理环境的或现实遗传学科的具体实例。此时的文字语言,不仅要具有抽象性,抛弃不必要、不相关的、过多的背景描述,还要朴实易懂,最大限度地概括试验的理论背景、数据的研究意义。其意义在于,既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同时也为学生的思考留出相应的空间。

 

三、简明地运用符号语言,压缩复杂意义

 

符号,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的缩写;符号语言,就是利用基本符号,以简单、明确和形式化的方式来简化复杂关系及大量文字性描述。在形式上,符号语言可以简化计算和推理过程,明确其中的逻辑过程,展现其抽象性;在意义上,通过结合具体试验背景,符号语言精练了相关信息的描述,体现其简洁性。由此可见,符号语言对相应学科的发展、传播和普及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统计学专业而言,其基础理论部分的符号语言基本与高等数学的符号语言是相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符号的灵活运用,并提及相应符号的意义。

 

对统计专业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通过符号语言的设计,消除学生对符号的陌生感,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类符号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各类符号描述相对复杂的含义,并将复杂的文字性描述利用符号来进行简化描述,进而培养学生利用符号语言来压缩复杂意义的能力。

 

例如,在概率统计中,随机变量的期望EX是一个重要概念,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符号描述。在符号语言下,概率空间记为Ω,F,P,随机变量记为X,对应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分别记为px和Fx,从而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EX有如下表述记为

 

其中,EX是数学期望(expectation)的符号,第一个等式为实空间R中的数学期望描述,这是一般概率论中的结论;第二个等式为实空间中的一般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表达式;第三个等式则为在概率空间Ω,F,P中的描述形式,是Riemann-Stieltjes积分,这是在随机分析范围下常用的描述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上述关系式的意义及使用范围。

 

再如Lindeberg-Levy中心极限定理:设{Xi}∞i=1是相互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且EXi=μ,VarXi=σ2& gt;0都存在;若记Y*n = X1 + X2 + 上述定理中的符号沿袭了高等数学的符号方式,同时,将σn改写为nσ2,其目的在于强调正态分布关于参数μ和σ2的依赖关系。强调这种依赖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正态分布的掌握,进一步明确随机变量与其特征参数的关系,也为后续其他重要分布和统计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统计学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基于基本符号,在特定的实际问题中,创造性地定义一些新符号,并赋予明确的含义,从而把特定问题进行符号化描述,简化统计分析、推断过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定义的新符号首先要遵循一般的符号原理与意义,不只是符号的数学意义,还有在特定问题下的符号意义;其次,满足问题分析的需要,充分利用特有名词的缩写、符号的上、下标等。

 

比如,在回归分析中,基于多变量的多项式回归模型中,因变量y关于自变量x1,x2的二元二次回归模型为:y = β0 + β1 x1 + β2 x2 + β11 x21 + β22 x22 + β12 x1 x2 + ε。在该表达式中,β的小标1、2分别代表与变量x1,x2有关,而重复出现的次数则表征了相应变量的阶数。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对该类下表可以进行改进,比如将β12改记为β1,2,即下标中的“12”改为“1,2”,通过添加“,”进一步明晰变量的交互关系。

 

四、合理运用图表语言,明晰基本关系

 

图表语言,是利用图像、表格等直观的形象来描述复杂的概念、关系以及抽象数据所具有的含义。与符号语言的简洁和抽象相比,图表语言更具形象、直观的特性,能记录数量变化趋势、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展现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在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图表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数据图表,记录数量变化趋势

 

数据图表,主要是对试验结果所获得的数据的形象表达,比如某地区的生产总值、居民消费额、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等具体数据的excel表格或柱状图,以及对抽象数据处理之后所形成的频数直方图、频率直方图、盒子图等。依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数据图表来说明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并掌握进行统计推断的方向。

 

2.分析图表,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表,主要是指基于概率论与统计分析所得到的分析结论的图表,目的在于展示分析结论,进而解释变量关系。主要包括:(1)教材所附的典型分布的分布表,如正态分布表、F分布表、t分布表等;(2)数据分析表,如回归分析中所得到的Model Summery、ANVOA、Coefficients等;(3)结论预测表,如变量拟合图、时间序列分析表等。

 

3.关系图表,展现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系图表,主要是指为了那些抽象描述多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对各种概念、方法、思想等的总体描述。从大的角度上讲,借助于关系图表,学生对统计学的发展、不同统计思想与方法间的异同等方面,会形成整体认识,常见于导论一类课程。从小的角度上讲,通过建立关系图表,学生可以进一步区分具体的概念,深化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巧妙运用肢体语言,深化教学效果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作、姿势、表情等肢体的动作和变化来传达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首先,肢体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操作性强;其次,易于学生的模仿与体会,以形成对抽象概念的形象认识;再次,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程,如加速新课程的引入、教学内容的转换等。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总之,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学习原理和教学理论,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计划,进而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教学语言的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能力将会得以丰富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思想与技术日益受到重视,统计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统计学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刻地考虑教学语言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知识、技术、思想的传播,也做到人文关怀的传承,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教材的知识系统建构

根据技校特点,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数学吸引力调查,从中确立了几个视角,进行数学教学的教学心理建构。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上,撇开专业类型,就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对教学满意度、知识认可度、自我评价度的建构进行研究。设计了以下表格:

在此调查基础上,笔者发现:

1.教材的知识系统建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材的知识系统建构并没有从学生现实生活认知入手,它的知识体系尽管努力结合社会生产实际,但是并没有建构上学生的计算心理。比如,数学的问题设置,从实例引进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及运算,通过数学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心理上建构。技校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与任职心理指向是力图简易、清晰。比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中,“一提,二套,三交叉,四分组”的步骤模式,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算法模式等等基本的思考方法模式,这就比填鸭式地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定理要有效。简单认知是技校学生的特点,因此,只要我们把问题的核心拿出来,还是有用的知识。

2.亲学重教的师生关系

技校学生的学习选择,强调教学的亲近,择其善者而习之,这个过程涉及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波利亚的《怎样解数学题》,奥加涅相等学者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法》,以及国内许多学者的著作中都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解数学题的模式,因此,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建立学生“亲师性”评价,技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求易心理,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事例,明确了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随之而来。

为此,笔者在改进教学上做了一系列探索。基于在技校数学教学中优化和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对概念课教学和习题课辅导过程中如何优化、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技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成效,有了一些实践性的想法和尝试性的做法。

二、数学概念推理论证要广泛应用逻辑体系

1.同类题的选择要新颖、典型

题1:不查表求sin75°的值。引导学生做如下工作:把sin(α+β)按公式展开。缺什么先求出什么,然后代入展开式计算。按逻辑顺序写出解答过程。最后让学生探究:可以变换哪些条件或结论,对应的解答方法和书写过程怎样;特别是取消角的取值范围后,解题应作怎样的处理。把上述同类题放在一起,让学生一次解答完,使学生掌握同类数学题系列的解题分析与解答模式。

2.加强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题引导

要简易,就要注重相关性问题的横向拓展。引导探究与之相关的同质题的表述差异和解题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题2:把20个相同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的三个空盒内,使每个盒子里的小球个数不少于它们的编号数,问有多少种放法?对这个简化了的问题可采用相关表述:先把17个相同小球排成一排,再用两块隔板插入它们之间的 16个空挡中的两个不同的空挡,有多少种插法?由于交换隔板后效果相同,这个问题相当于求从1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有一次同质转化)。不改变题目的本质,灵活地变换题目的说法,然后再对照本题寻找差异,探究解法。

3.提高多向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简易联系能力

数学难,几何烦,综合的知识和方法越多,解题技巧也就越强,触类旁通,才能远离题海战术。在教学的知识关联过程中,先让学生完整地叙述相关定理。尽可能复习好所学知识。关于所用到的图形、结论、依据、以及解题范例或过程采用投影给出。 进一步要求学生对数学题进行关联性变换(如放在四棱锥或圆柱体中表明上述几何关系),或进行同类变换(如把编题中的“矩形”换成“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教会学生在各种形式下如何探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4.通过教学单元的简易概括提高数学的心理确认

比如,不等式与区间教学,(1)要注意与初中不等式内容的衔接,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2)通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3)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又如函数单元,(1)要结合生活及职业岗位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及奇偶性等知识;(2)通过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据处理技能;(3)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及函数的应用。还有专业模块相关的知识,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公式,二倍角公式,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要放在“生产、生活中的三角计算及应用举例”来解决。本单元知识是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如机械加工专业的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要结合生产案例进行讲授。

5.通过专业分模块建构简化数学难度,强化数学的问题指向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要结合生活、生产的实例来介绍相关知识。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计算工具使用技能、计算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坐标轴平移,坐标轴旋转,参数方程,常用几何曲线表,坐标变换及参数方程的应用举例,这些知识模块是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如数控专业的数控机床(车床、铣床)操作课程,要结合生产案例进行讲授。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实际上道出了学习的三个境界。追求学习的外在目的很可能将学习的境界局限在“知之”这一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的现象,绝大部分学生本身文化课基础弱。特别是数学课,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厌学导致厌教,积重难返,数学教学只能处于被动、简单应对考试的境地,无从谈起创造性,也无快乐可言。学生的数学基础也迫使我们技校的数学教师必须走出一条适合技校学生特点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