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度教学的概念

深度教学的概念

深度教学的概念

深度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是反应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而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农村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应。它的形成往往来源于感性认识,而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如果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杆秤具有三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般来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成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的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计作+3°,零下3度,计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三、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四、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意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公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及其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是获得的概念更加准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注意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深度教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学习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物理概念教学是传授物理知识的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熏陶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放弃题海战术,揪住概念这个主干疏通知识间的关系,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学生对物理概念正确理解需要长时间的形成,教师必须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体系,而概念是形成体系的单位,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才能使学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等概念,是不难掌握的,而有些则比较复杂,如力、惯性、速度、加速度、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学生较难掌握。对于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直接影响到某一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容易地形成概念呢?

一、感性认识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物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行走,车辆在前进,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表面形象虽然不同,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使学生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的根本

教学中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得出结论后,一般来说,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其物理意义。

一个物理概念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如: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历来是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概念。向心加速度只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不少学生对向心加速度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但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这种特性不能理解。其原因还是对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此时应引导学生从向心加速度特点出发,认清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即互相垂直,故向心加速度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对于许多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根据是概念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的质的规定,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如“动能”和“动量”是物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少学生总是把它们弄混,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用动能去分析解决问题,什么时候用动量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讲授这两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动能和动量都是反映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它们都是用乘积定义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决定的。动能大小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动能和动量虽然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能是反映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一种做功的本领,它既可以通过做功来转移机械运动,也可以通过做功把机械运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热运动等。动量是反映物体运动量的大小,它只能在机械运动和机械运动之间转移。(2)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3)动能的变化(转移或转化)是通过做功来量度,而动量的变化(转移)是通过冲量来量度。

三、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复结梳理概念

任何一个概念形成之后,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背得出来、能默写出来,还要通过不断复习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巩固性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概念得到巩固。教师最后还得配合一定的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教到匀变速直成运动位移时,出了一道习题,已知某物体的初速度,加速度,求在t秒后的位移,学生一般都直接代入公式

进行计算,可结果都是错误的。这里学生忽视了物体在t秒前就已经停下来了,没有真正掌握匀减速位移的概念,做了习题后,印象就更深了。教学中,还要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摸索、创新,使物理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讲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还要进行阶段性的分类总结。通过分类总结,疏理知识融会贯通,并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深度教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理解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学物理的基本内容主要由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组成,如果学生能抓住概念,一步一个脚印学下去,就有利于对公式、定律、原理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但是,目前物理却成了大家公认的难学的科目,一些学生物理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

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例如,在学习了“功”之后,尽管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做功的多少,却不能表示出物体做功的快慢但在实际中,不同物体做功的多少不同,并且我们非常关心做功的快慢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引入“功率”的概念就显的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物理现象,当你提出的时候学生就会很感兴趣,例如,讲“光电效应”这一节的时候,它本身的 内容比较抽象,学习困难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街上的路灯怎样才能做到天黑时自动开,天亮时自动关”的问题,学生思考后仍找不到恰当的办法,但又迫切希望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才说今天讲的光电效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全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

三、先学后教,让学生参与理解概念

有专家指出: 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教师们总是认为物理概念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就采取一个人讲到底,其实,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先学后教” 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教师预设思考问题和物理情景,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展示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增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四、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水平面上,小车通过很短的距离就停下来了;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入光滑的水平面时,通过的距离就要长的多平面愈光滑,小车运动的愈远对这一事实比较分析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是由于接触面对它的阻碍作用引起的分析时候突出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他物体作用”这一本质,而摒弃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速度会自动减小”这一习惯看法然后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到外力的作用,仍能保持直线运动

五、抓区别找联系,深化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注重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有关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反复深化概念例如,在讲“速度”和“加速度”两个重要概念时,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快,而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表示速度变化的越快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反通过上述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深刻理解

当然,教师最后还得配合一定的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教到匀变速直成运动位移时,出了一道习题,已知某物体的初速度,加速度,求在t 秒后的位移,学生一般都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可结果都是错误的这里学生忽视了物体在t 秒前就已经停下来了,没有真正掌握匀减速位移的概念,做了习题后,印象就更深了

深度教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 概念 教学

21世纪的社会发展方向必将是大量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学校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在教育基础设施上要更新,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作为与前沿科学联系十分紧密的物理学科,对其概念教学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物理事实。它不仅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论基础。所以,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学物理的概念大约有四百个,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运动、惯性、质量、能量、电、磁、波粒二象性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只有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热、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电阻、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

(3)反映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力矩、压强、冲量、功、热量。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对于单个物质是毫无意义的。

(4)描述一些物理现象的名称。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形变、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静电感应、电磁感应、核反应、质量亏损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知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正确的引入物理概念,我们可以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通过演示实验两种方式引入;进行思维加工,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模糊发展到精确,从较多的概念形成发展到更多的概念同化,形成概念;通过运用,进一步巩固概念,为了物理概念能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深化质量概念。

通过物理概念教学工作,我们会发现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一)概念之间的混淆

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误认为: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热量多;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就越多。

(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有些概念难以理解

在物理学中,某些概念的建立过程,涉及到比较抽象而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理解它们,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对一般的变速运动,从极限的概念出发,加速度,学生在学习加速度概念时最容易出现以下一些糊涂认识:第一,速度本身是变化的,而加速度又是速度的变化率,几个变量交织在一起,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混乱;第二,认为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是速度的一种;第三,认为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反之亦然,当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必定为零。

(三)不会正确运用概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不仅是巩固、深化和活化物理概念的过程,亦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概念的方法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正确运用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能力不够,方法不熟练,对概念的内涵、外延掌握得不全面。解决办法只能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同时要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不能孤立地学,应结合具体物理情境和具体规律来认识。久而久之,便能运用自如。一般说来,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质所表现的主要特征或本质属性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得到的一种思维形式;物理概念不仅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具有客观性、抽象性、精细性、可测性、局限性等特点。物理术语是伴随物理概念而产生的,是为解释现象、讨论问题、探索规律而在一定环境下使用的专业语言[9]。将物理概念、术语借用到其他场所,若恰如其分也未尝不可,往往能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举例如下: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是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改变的程度决定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谈到力,必定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口语“力”往往指力量、功夫,如“大力整治、大力开展活动”,既无相互作用的含义,也不同时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而且不能测量,更不具有矢量性。

作为物理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首先,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物理现象,观察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在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获取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给出准确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最后,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至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选取哪些具体事例、选择哪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总之,要教好物理,就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功夫,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老师怎样衡量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情况呢!(1)看学生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2)看学生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3)看学生是否能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以致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物理问题。

深度教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

物理教学进入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开始大量的接触物理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学成为物理教学很大一部分内容。概念对于初学的学生们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与接受,因此探索正确的“物理概念”教学思路变得很重要。

一、概念的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产生了大量的物理概念,对于这些抽象的名词,初次接触想要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对于学生们不免还存在难度,初中物理概念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定性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者性质的概念,如:重心、电磁波、简谐震动等。第二类在能够定性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性质的基础上,还能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物理特征和性质进行定量反应,比如:力、加速度、功率等。概念引入的方式十分重要,这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其的难易程度。

1.让引入的概念和生活联系

物理并不是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很多物理概念、物理现象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能够将物理概念的引入和生活很好的衔接,这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讲解“浮力”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想象木块漂浮在水面的情形,然后尝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木块能够浮在水面而没有沉下去呢,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及原理呢,然后引入教学主题“浮力”,这不仅让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深化旧概念引入新的概念

物理概念中,很多新概念的引入与讲解是和旧概念有紧密联系的,通过深化旧概念往往能很好的引入新概念,让学生对于新概念有很好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加速度”时,学生已经对于速度有过了解与认识,因此在讲解时,可以尝试启发学生思考:汽车行驶在路上,当遇到红灯时需要刹车,车的速度会逐渐减慢直至停止,这个过程其中蕴含怎样的原理呢,对于这样的过程可以怎样定性的描述呢。学生由于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基本的掌握,因此基于速度的理论知识对于加速度展开思考,往往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这个新的概念。

3.概念可以由演示实验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伴随很多的演示实验,而观看演示实验通常是很受学生们喜爱的,不仅具有趣味性,同时实验表达一个过程往往是非常生动直观的,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也可以借助相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来体会某个概念的意义,这种方式往往效果都非常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概念的形成

1.透过现象阐述本质

生活中有很多被学生们熟知的日常现象,如果能够将现象进行有效提炼与深化,然后引入到某个特定的物理概念上,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大脑中对于某个概念的形成。对于这一类概念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们对于生活现象有仔细的观察,并且要能透过表象思考其内在成因及原理,教师在这个过程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启发,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发现,这样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才会更深刻,形成也会更牢固。

2.运用类比与对比形成概念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概念是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的,学生无法再从生活中找到落脚点,理解起来不免会存在较大障碍。针对这一类概念,不妨采用类比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找到生活中学生们了解与熟知的事物进行类比,往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概念的形成也更深刻。

除了类比的方法,有些概念也适合用对比的形式讲解,例如“蒸发”和“沸腾”就是一对很好的例子,这两种现象可以产生强烈对比,讲解中如果两个概念来一同对比分析,对于概念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3.等效法帮助概念的形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概念都是独立的,然而经常会有某两个概念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某种共同性质,并且在解决某个物理过程中,两个概念都可以达到同一个结果,对于这种现象针对这样的两个概念可以采取等效法来加深学生们的认识。

三、对概念的定义

通过概念的有效引入后,学生们头脑中基本有了概念的形成,紧接着就需要教师对于概念做有效定义。教材中对于有些概念的定义已经有了精辟的阐明,对于这样的情况只需要让学生们好好理解与记住就行,然而还是有一部分概念表述起来较为抽象与晦涩,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难度,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对于概念有进一步的阐明,尽量做到概念的表达简单、直接,语言清晰、明了。

对于概念的表达同样需要注意一些要点:第一、概念不能循环定义,不能用概念阐述概念,这样并没有起到表达概念的效果,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第二、定义要能很好的表述概念本身及其外延部分,这就要求对于概念的表达不仅要准确,同时要完善;第三、使用的语言要清晰明了,并且要十分准确,概念中通常不会包含比喻或过多修辞,也不是对于事物的判断,是对于事物的有效说明。

有了概念的定义后,教学中还需要对概念有进一步深化与巩固,这通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图像来帮助深化概念,同时自己要多思考,真正把概念弄懂弄通。此外,平时的作业练习及老师的课堂讲解也是很好的帮助巩固与深化概念的过程。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的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够让其被学生理解与接受,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概念的引入要能贴近学生生活,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易于理解,对于概念的定义也应当清晰明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概念有更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戴静岩.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及教法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李泽军.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