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度阅读教学

深度阅读教学

深度阅读教学

深度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一、深度挖掘主题意蕴

深度探究文本的主题和意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文章挖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小说,需要从核心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以及的作者经历、创作动机、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等多方面综合梳理,深入把握文本的主旨;如果是短篇小说,通常不必作时代背景的联系,但要在拓展延伸上深入勘探,层层递进地触碰到小说的最深处;如果是散文,还能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上进行发掘,如文中形象、散文的特点、是非观念、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等。总之,主旨的深度挖掘首先要求教师能够走在前面,以此为根据,为学生做好在浅阅读基础上的引导和护航。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为激发生病的琼珊的生命意识,半夜冒着风雨在琼珊窗外的常春藤上,画上了一片永不掉落的叶子。在浅层次的阅读下,高一学生都能够读懂小说中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加之快餐式阅读方式的影响,通常不能也不会总结出更深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从“浩瀚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过的作品中令人难忘的形象,借指本文也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做好深度阅读的心理准备;然后让他们理清小说脉络,找出文章线索,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再简单概括。

以上两个步骤都是为深度挖掘文本主题打基础的,真正的教学重点在第三步――文本研习。这一部分,可以在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之后,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作引导:1.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2.从直接描写之处分析贝尔曼的形象。3.小说的高潮在什么地方?4.为什么说这最后一片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至此,学生便能够深化自己对小说的最初阅读,明白贝尔曼更全面的品质:富有同情心、善良、关心他人,挖掘出了穷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情分和小人物的心灵之美。至此,教师再趁胜追击,提出质疑:有人认为贝尔曼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并不是最佳的方法,那么当一个人的生命处于绝境中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对待?举一个顽强与疾病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例子,分析主人公成功的正面和负面因素。然后请学生回顾自己曾经遭遇的挫折甚至不幸,列举其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得出最后结论: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一旦遭遇逆境要勇于自救。

二、 全心投入情感体验

情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的情感较之常人更为丰富,因此在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常孕育着厚重的情感。与此相似的是,高中生的情感也十分丰富,在这一年龄段因情感喷涌而写诗闻名的人不少,如纳兰性德、舒婷、顾城、海子等,所以有人说:“每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都是诗人。”然而两者之间的情感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因此,如何利用文本带领年轻的情感走向深沉和醇厚,让学子们尽早理解和体验他们成长之后也会亲历的感情,这需要语文教师作适时的点拨和推动。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太多可以借助的课文,必修一第一专题中的“吟诵青春”,第三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必修二第四专题中的“一花一世界”等都有这样的作品。其中必修一中的《我心归去》,属于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的“漂泊的旅人”,这个版块表达的都是人与故乡的关系,而本文作为韩少功《访法散记》之一,正体现了旅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高一学生大多没有离别家乡,即使有,他们也没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其中的深情,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基于情感体验的品读赏析和讨论上。首先以费翔的一曲《故乡的云》作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带着歌曲的情感余韵,自主朗读课文,表达自己获得的直接感受,提出基本见解,经过整体感知后,再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要点上:一是作者对异乡和故乡的不同情状描写和因此产生的不同感受;二是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表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心目中“故乡”一词的人文内涵。或许这样的跨度有点大,学生感受到了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在其间加进一个环节,让学生标识出自认为最能触动心灵的四句话,用自己最能融入情感的方式,借助知识的积累和亲身经历感受这几句话,并将这种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有了一个很大跨度的提高。最后再以“家”作话题作文,让学生将自己获得的新体验结合实际进行反馈,达到巩固和提升。

三、纵深审视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是一切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再深刻的思想,再丰富的情感,没有恰当得体的介质表达出来,人们就永远无法准确得知作者的内心世界;反之,人们想要了解作者的完整内心世界,也必须深度审视作品的形式。

在高中课本中,美的表达比比皆是:《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的意象美,《劝学》中的形象设喻,《江南的冬景》中避实就虚的写法,《景泰蓝的制作》中有条不紊的说明方法和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等等。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表面的写作形式,那么紧扣主题的精确表达,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表里如一的贴切。如果教师在讲《逍遥游》时,能引导学生品味到庄子为塑造一个“逍遥”的理想境界,而使用了奇特的想象与华丽的夸张等手法,为说明“有所待”而编写寓言故事等等,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会令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之感。

深度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 疑问 探解

带着问题阅读,定会有更多的困惑;围绕问题探究,定会使得阅读更有深度和广度。长期以来,老师解读课文式的英语阅读教学使更多学生自我阅读感悟能力欠缺,致使学生在阅读中不知读什么、怎么读,这种漫无目标的遍地开花式阅读只能使得学生陷入浅读的泥淖,只能使得学生跟随教师的指挥棒主动阅读。给学生英语阅读明确目标方向,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阅读,引导他们在深入互动交流中大胆尝试,定会使得阅读更有价值意义。

一、导读引思:发现疑难

运用导读引思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使得他们在不断修正目标方向的过程中集中理解注意力。创设一定的导读方案,引导学生就文本素材进行深入阅读,让他们在找到更多疑难问题的基础上主动修正思维方法,使得教学更有前置性。

导读方案运用,让学生有参照学习的载体。如,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5“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中,结合“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表达主题,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读方案:(一)展现背景资料:The different greet cultures in the world;(二)了解作者表达意图:What did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三)补充笔记:What else do you find in the article?让学生在主动找出相关阅读素材和证据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理解感知。学生依据这些导读方案,找到更多相关的词汇短语,让他们在主动摘录筛选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认知。学生根据导读方案主动从文本中找出问题,使得他们在主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初步印象。

结合整体阅读理解,让学生从相关的语言素材中感受其中的内涵意义,使得文本阅读更有导向性。多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开口认知视野思维基础上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围绕文本素材中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就疑难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自我表白和探疑的机会。

二、群体讨论:商讨解法

发挥群体智慧和力量,引导学生针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商讨交流,使得教学过程富有动感。结合学生在阅读中不同疑难问题,可在搜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更多的探知任务,让他们在主动建言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方法策略。

群体讨论运用,使得学生获得深刻感知。如,在八年级上册的Unit 5的“Reading”教学中,结合“The story of Xi Wang”内容,不妨建议学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wild giant pandas?”和“Why was Xi Wang born very small?”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已知和文本素材中摘录更多的相关内容,让他们有更多的探讨余地。结合学生的探讨,教师不妨设计“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animals?”,鼓励他们就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主动探讨,帮助他们在深入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更多的认知感悟。

引导学生围绕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能使得他们的理解思维方法更宽广。多设计相关的导思任务,使得学生在找到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知。鼓励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形式多提出意见,让他们在充分酝酿争辩中产生深刻感知。

三、深读拓展:创意添彩

走出单纯阅读的境地,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创意的机会,能使得他们在主动获得感知的过程中深化感悟。鼓励学生从阅读中发现亮点,从疑点中弹出蛛丝马迹,不仅能活跃理解感知思维,更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奇思妙想的灵感。

深读拓展,能使得阅读教学更有深度意义。如,八年级英语上册的Unit 2 “School life”的“Speak up:Simon spends the most time on his hobbies”阅读指导中,结合学生的喜好不同,鼓励他们就“Do you think your hobbies are good?”和“How do you do on your hobbies?”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主动提出相应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围绕“How can we make our lives more meaningful?”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中深化理解。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感知主动表达自己的诉求,让他们就自己的阅读发现提出更多新颖的看法。

深化阅读,使得学生在主动查找疑点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新奇的内容,使得他们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感思体验。围绕阅读素材扩展延伸,使得学生在找出相关证据中深化感悟。多搭建平台给学生展示,鼓励他们运用续写、小品表演、自由辩论等形式,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让他们有更多自由参与的机会。

如前所述,围绕问题主动阅读,跳出指令性安排阅读的窠臼,使得学生在主动探疑的过程中激活阅读理解激情和兴趣。注重读前设疑引导,帮助学生打开认知视野主动探知;突出读中协作探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求解;深读拓展延伸,让学生有更多发现阅读精彩的机会。以问题引导为主线,有利于学生在积极探究和深入挖掘的过程中找到理解线索,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美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疑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0).

深度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和语义层面对阅读文章进行分析,对阅读效果的检测也只侧重于词义辨析、主旨大意和句意解读上,阅读题型的设置也只以判断正误和多项选择为主。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的提升(李言株,2019)。笔者以《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中Unit2ReadingBooks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阅读前——预知和讨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王娟,2019)。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导入环节。以Unit2ReadingBooks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抛出讨论问题:Whatarethegreateststoriesyouhaveread?然后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激发起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形成图片化的记忆。在讨论中主要采取生生互动的模式,学生可提问的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Wheredidyougetthestory?”“Haveyourecommendedthebooktoothers?”等。提问的内容可发散但不能脱离主题。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章标题,组织学生预测文章大意、作者的读书经历等。

2.阅读中——巧设问题和绘制思维导图

在阅读文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创新性提问不是就课文已知的事实进行提问,而是针对课文主题挖掘深层含义,发挥联想,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真实世界,建立真实语境,开展真实交际,从而使学生进入用英语思考、交流、做事和做人的环境之中(夏纪梅,2003)。”以Unit2ReadingBooks为例,当读到作者介绍家里的一面墙的书架上全部陈列的都是书时,教师可就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提问,提问内容可涉及是否有书房,书房的图书量是多少,最喜欢读的书有哪些等。把学生带入读书的回忆中,开展真实的交流。在阅读论文时,学生要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避免盲目和无计划的阅读。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阅读”相结合的多种阅读模式,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归纳总结主旨大意,提炼关键词或者论点。其次,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求证每一段的主题句,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学生为“主导”,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展示思维导图作品,促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和质疑。

3.阅读后——续写文章或组织辩论

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写作风格、人物塑造或背景知识等进行评价,对节选的阅读文章或者开放性结尾的阅读文章进行续写;对正反论述性的阅读文章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面对不同观点所应具有的包容态度。

二、思辨能力的评价体系

按照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恩尼斯的归类,批判性思维检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检测批判性思维某一方面的测试;另一类是检测一个及以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测试。也有一些覆盖批判性思维多方面的测试,比如罗思高阶认知过程测试、探询技能测试、新泽西推理技能测试、推理与交流评价和阅读能力中的推论能力测试等(武宏志,2015)。其中“阅读能力中的推论能力测试”由琳达和辛莎研发,针对6年级至8年级的学生,主要测试阅读理解中推断问题的能力,只有选择题和构答反应两种题型,相对单一。目前,对阅读能力的测试普遍采取国际上公认的“国际批判性思维阅读和写作测试(TheInternationalCriticalThinkingReadingandWritingTest,2006)”。该测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分80分,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对文章写作目的、具有争议的问题、结论、假设等8个问题进行论证。第二部分总分20分,主要考查学生评论文章的能力。本文主要选择该测试作为大学英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检测工具。

三、思辨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教学实践

为了检测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效果,笔者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某大学会计专业大二年级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课教学实践。参与受试的实验班共36人,对照班共36人。实验班按照本文前面提到的思辨能力培养的三种路径(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进行授课,对照班则按传统的阅读模式进行授课。

1.前测

笔者于2018年8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了检测。前测试题(总分30分)共两个题型:题型一来源于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初赛阅读理解SectionB匹配题,共5题10分,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型二来源于2017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SectionC深度阅读,多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前测采用在线测试,考试时间30分钟。实验班和对照班应考分别为36人,实考分别为36人。统计测试结果得出,实验班学生平均分18.92分,对照班学生平均分18.65分。前测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英语深度阅读中学习效果基本一致,可以作为受试班级进行教学实践。

2.后测

笔者于2018年12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深度阅读能力进行了再次检测。后测共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阅读在线测试,测试题和前测题题型一致,题目难度基本一致。在线测试第一部分选自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决赛阅读理解SectionB匹配题,共5题10分;第二部分选自2018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SectionC深度阅读,多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笔者用SPSS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5.17分,两班的阅读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Z=2.25,P=0.030.05)。第二环节为英语辩论赛,辩论赛的主题为“GiveBeggarsMoneyorNot”。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组队一组,每组辩手6人,每组剩余30位学生编入自由辩论组,在自由辩论环节围绕主题进行举证和总结。本次辩论赛是全英文的定题辩论,正方为对照班,反方为实验班。辩论前所有准备工作由辩论组组长安排,反方组(实验班)组长在准备阶段组织了所有辩手阅读文章、搜集资料、提炼观点、设置问题并在组内进行正反辩论的操练演习,预知对方辩友的提问策略和辩论技巧。正方(对照班)组长先分工、再组织主要辩手查找资料,编写问题。没有进行组内的正反方辩论预演。本次英文辩论赛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辩论赛设有专门的评价量表,总分70分,考查点涵盖预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反驳能力、质疑能力、举证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共7项,每项10分。实验班和对照班此轮辩论赛的总分分别为60.2分和39.1分,实验班在每个单项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在预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实验班呈现明显优势,两个班的得分差距分别为3.7分和3.3分。

3.结论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思辨能力和大学英语深度阅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4.不足之处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促进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潜移默化地获得预测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批判性思维必备的素养;也使学生从走马观花地阅读学习中开始体验深度阅读带来的惊喜。但此次的教学实践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英语阅读中的思维训练方式相对单一。并不是所有的阅读文章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形象表达出逻辑关系,诗歌、小说等其他类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是评价方式无法避免主观化。此次教学实验的范围比较小,在授课中培养途径还比较单一,在评价维度上也只涉及思辨阅读的7个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解释”和“自我校准”尚未涉及。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大学英语深度阅读课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师应从多角度探讨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李言株:《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8月第4期,第130-132页。

[3]王娟:《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19年第2期,第21-22页。

深度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体验阅读教学多元解读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意识到学生需求的变化向多元化、深层化、个性化转变,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始革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力求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同时也希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生阅读现状分析

对高中生而言,学习是根本任务,虽然他们有条件,更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去进行深度阅读,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考重于泰山”的功利性,使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将成绩摆在第一位置,导致学生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业,完成考试。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去探索和获得智慧,逐渐显露出思维狭隘,认知肤浅,社会实践缺失,生活体验不足等现象,最终与社会生活相脱节。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死读书”现象逐年下降,但就阅读这一点来说,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仍是仅能做到布置大量阅读作业和推荐大量假期读物,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阅读。

二、高中语文开展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一方面,开展深度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思索探求能力。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深度阅读,一同体验,一同分享,一同进步,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共同受教的体验,两相促进,共同提升。通过阅读,学生的身心得以发展、人生规划相协调相统一,既坚定了其学习自信,也进一步推动了终身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调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能使学生沉静下来,学会专注,渐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其深度阅读能力,使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

三、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实施策略

1.构建生态课堂

作为学生的主要阵地,课堂是见证学生们成长进步的平台。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语文课堂都在热火朝天的推广阅读,加快培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却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这对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构建“生态”课堂,将课本知识、学法指导、教学编程作为三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让学生在快乐、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自我发展,找到自信和自我认同。

2.精选阅读素材

应当在安排大量阅读功课的同时精选阅读文本,循序渐进的就推荐文本进行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逐渐使学生找到自己的深度阅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窍门。在选择阅读素材时,一要注意选择贴合教学大纲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教材文章的课外延伸、同类型文章、同作者文章,这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在选择阅读素材是切勿好高骛远,脱离学习实际。二要注意阅读素材的吸引力,使学生愿意阅读,愿意深读,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再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选择阅读素材。

3.营造“悦读”文化

深度阅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但教师也应当注意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营造“悦读”氛围,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可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校园朗诵比赛、诗歌解读、传统礼仪文化小汇、汉字的妙趣等。让学生积极查资料、思考探究,增加自信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结语:

一个没有深度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深度阅读的开展形式、开展办法,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文静,魏国良.高中语文深度阅读[J].华师大附中,2010(8)

深度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

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

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

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

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