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子力学存在的问题

量子力学存在的问题(精选5篇)

时间:2023-11-19 15:39:29

量子力学存在的问题

量子力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新生;睡眠质量;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58-04

睡眠是我们的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文献表明,国外约15%-35%的成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国内约有15%-31%的成人和10%-23%的青少年睡眠质量存在问题。[1]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就业竞争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近年有研究者就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11.65%-35.89%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并且睡眠质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2] [3] [4] [5] [6] [7]高职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及高职学生自身、家庭的影响,更可能导致高职新生睡眠质量问题。本文对高职新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探讨其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对高职新生睡眠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改善高职学生的睡眠质量。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2所高职新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回收率93.3%。

(二)研究工具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文版来评定高职新生的睡眠质量。PSQI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2,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19个计分的自评条目可以组合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分四级计分,累计得分为PSQI总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4表示睡眠质量好,4

(三)研究过程

选取入学4个月的高职新生,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健康教师担任主试,现场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当场填写并统一回收问卷,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20.0录入、整理和分析数据。问卷后选取部分新生进行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新生睡眠质量总体情况

1.睡眠质量指数分值情况。统计发现(见表1),高职新生PSQI总分为5.56±2.22,各因子得分情况分别为:主观睡眠质量1.10±0.65,入睡时间1.02±0.83,睡眠时间1.18±0.96,睡眠效率0.28±0.59,睡眠障碍1.09±.44,催眠药物0.04±0.23,日间功能障碍0.87±0.50。数据分析发现,高职新生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觉时间、睡眠障碍四个因子得分较高,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因子得分较低。

2.睡眠质量指数等级分布情况。在308名被试中(见表2),睡眠质量好的有106人(34.4%),睡眠质量一般的有146人(47.4%),睡眠质量差的有56人(18.2%)。

(二)高职新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民族差异

数据表明,汉族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17%),低于少数民族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20.2%);汉族新生PSQI得分(5.39±2.20),低于少数民族新生PSQI得分(5.86±2.23)。在主观睡眠质量因子上,少数民族新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新生得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和PSQI总分在民族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性别差异

数据表明,睡眠质量差的男生有17.6%,女生有23.3%,男生低于女生;男生PSQI得分为5.51±2.21,女生为6.07±2.32,男生也低于女生。PSQI总平均分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其他因子间男女生也各有差异,但PSQI总分及其因子在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3.城乡差异

数据表明,来源于城市的高职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21.8%),高于来自农村新生的比率(17.4%);城市新生PSQI得分(5.87±2.35),也高于农村新生PSQI得分(5.50±2.19)。在睡眠效率上,城市新生与农村新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城市新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新生;其他因子和PSQI总分在城乡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专业差异

数据表明,文科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19.4%),略高于理工科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18.1%);但文科新生PSQI得分(5.45±1.89),低于非独生子女新生PSQI得分(5.58±2.26)。在专业类别上,PSQI总分及各因子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数据表明,独生子女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21.7%),高于非独生子女新生的比率(17.3%);独生子女新生PSQI得分(5.70±2.27),也高于非独生子女新生PSQI得分(5.53±2.21)。PSQI总分及各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6.是否学生干部差异

数据表明,担任学生干部的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14.9%),低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21.3%);担任学生干部的新生PSQI得分(5.39±2.16),也低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新生PSQI得分(5.73±2.27)。在入睡时间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非学生干部的得分显著高于学生干部的得分,其他因子和PSQI总分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7.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

数据表明,来自家庭经济困难、一般、较好的高职新生,睡眠质量差的比率分别为9.6%、17.5%、23.0%,PSQI总分分别为4.69±1.87、5.69±2.26、5.81±2.24,均是依次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来源于这三种家庭经济情况的高职新生的睡眠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经LSD事后比较,得知来源于困难家庭的新生PSQI得分明显低于家庭经济一般和较好的新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新生PSQI得分明显低于家庭经济较好的新生。

三、讨论

高职新生PSQI指数总平均分为5.56±2.22,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18.2%,这与相关研究结果分析相比,高于王莉(2011)关于高职生的研究结果(5.07±1.99,11.65%),高于周昊(2013)关于大学生的研究结果(5.04±2.62,16.4%),高于董胜莲、吴庆文等(2013)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研究结果(4.62±3.03,14.4%);低于岳亮、罗鸣春等(2014)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结果(5.69±2.90,24.5%),低于黄丽、朱康等(2013)关于医科与非医科本科生的研究结果(医科生34.9%,非医科生33.3%),低于朱倩云(2014)关于大学生的研究结果(6.86±1.93,35.89%)。出现这些差异,应该与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类型等因素相关。这个调研是在高职新生入学接近一个学期的时候进行的,高职新生已经经过了高考这道坎,也基本适应了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所以研究结果与高职新生的实际是相符的。

通过对高职新生睡眠质量的调研发现,高职新生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觉时间、睡眠障碍四个因子得分较高,影响这些因子的因素可能有睡前体育锻炼、自身身体状况、作息规律、外在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应激事件和生活事件等。[8]高职新生在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因子得分较低,这与高职新生年轻、健康、有活力的实际相符。此次调研发现,少数民族新生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和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都高于汉族新生,在主观睡眠质量因子上得分也显著高于汉族新生,这个结果与岳亮、罗鸣春等[9]的研究结果(5.69±2.90,24.5%)基本一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思维方式及多元文化环境有关。在性别上,女生睡眠问题发生率和睡眠质量指数得分高于男生,这与女生感性思维、对家庭依赖性高、生理特殊性等因素相关,但是在统计学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城乡差异上,来源于城市新生睡眠问题发生率和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均高于农村新生,但只在睡眠效率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新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新生。这可能是城市新生家庭环境优越,个别人不适应集体宿舍生活出现睡眠质量问题。他们面临的城市物质精神生活诱惑多,参与夜生活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睡眠效率。在专业上,文科新生和理工科新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在高职院校,他们接受的都是应用技术型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差异不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高职新生家庭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存在的差异不大。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因素上,担任学生干部的新生睡眠问题发生率和睡眠质量指数均低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新生,他们只在入睡时间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干部在学习生活外能积极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校园生活充实且自我调控能力强于非学生干部。在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上,来自困难、一般、较好家庭经济情况的高职新生,睡眠问题发生率和睡眠质量指数均依次增加,且他们的睡眠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来源于困难家庭的新生PSQI得分显著低于家庭经济一般和较好的新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新生PSQI得分明显低于家庭经济较好的新生。这可能是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所提供的睡眠环境不同。家庭经济困难的可能相对差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提供的睡眠环境可能好一些,但同时在学校学生公寓集体生活而言,相同的条件下就产生了不同的睡眠质量问题和睡眠质量指标不同的现象。

四、结论与建议

高职新生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18.2%,高职新生PSQI指数总平均分为5.56±2.22,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觉时间、睡眠障碍四个因子得分较高。少数民族新生在主观睡眠质量因子上显著高于汉族新生;城市新生在睡眠效率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新生;非学生干部新生在入睡时间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学生干部新生;不同家庭经济状况高职新生的睡眠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职新生睡眠质量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健康的睡眠对于提高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积极关注学生的睡眠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睡眠质量。一是高度关注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新生群体。来自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新生,以及少数民族新生、城市新生、非学生干部新生等在睡眠质量指数或相关因子上,都相应的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要针对这些差异,积极开展团体、个体心理辅导,加强睡眠卫生健康教育,使得这些群体的睡眠质量能够得到改善。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提高学生在化解情感困扰、人际压力、应对挫折、健康与适应等问题方面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影响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心理因素。三是营造全面提升高职生睡眠质量的氛围。利用“世界睡眠日”积极宣传睡眠卫生知识,提高睡眠卫生意识,培养睡眠习惯;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有规律的参加活动锻炼;加强就寝纪律、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优化睡眠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昊.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2-54.

[2] 王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及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 董胜莲,吴庆文,安子薇.独立学院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16):92-93.

[4][9] 岳亮,罗鸣春,等.云南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调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8):57-60.

[5] 黄丽,朱康,等.医科与非医科本科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3):303-308.

量子力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带电粒子 复合场中的运动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2-01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是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学生掌握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定理的运用过程以及问题条件的思考并不全面,所以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掌握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

一、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是我们高三物理“电和磁”的重要教学部分,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会经常出现问题的主要教学部分之一。在进行对“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培养过程,首先是对于学生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其次也对于学生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也能够进行不断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的关键

1.必须要弄清物理情境

在进行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解决过程中首先在头脑中应该建立客观事物在进行运动中的整个过程所在。比如说“曲线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先假设两个带电小球在进行碰撞之前带点情况不发生改变,并且始终能够保持在一个平面内,那么其中一个小球所受的重力与电场力始终平衡,而碰撞后一个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就能够得出F=kma这个关系式。从而这一运动问题解决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明显的解题思路。

2.应对物理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对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对其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过程。比如说洛伦兹力、电场力以及重力做功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掌握。在对于洛伦兹力的掌握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洛伦兹力的方向永远都与速度垂直,并且并不做功,重力和电场力做功与路径之间并没有关系,只是受到初始位置以及末尾位置来决定的,当重力和电场力做功不为0时粒子的动能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洛伦兹力也会随着速率的变化从而发生变化。

3.熟练掌握运动数学知识是在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辅助手段

在进行高中物理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应该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在进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会运动很多数学知识,比如说抛物线、圆弧等等。学生之友对这些知识点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那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将知识点进行不断地串联,使得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加简单顺利。

4.了解力和运动的观点所在

首先我们在对于力和运动的观点的了解过程中,对于惯性定律应该有一定的认识程度,其主要观点就是物体在不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其次还应该正确认识到力改变物体运动F=Ma这一公式的重要性所在。对于力和运动的方向而言我们则应该让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这一观点进行充分的掌握过程。

5.复合场的叠加与并存

复合场指的是多种场叠加在一起重力场和电场叠加,或者重力场和磁场,还有磁场和电场叠加等等。例如空间中存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E和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B四个带电情况相同的小球在正交场中M静止N向右水平直线运动P向左水平直线运动Q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求四个小球的带电种类以及比较四个小球的质量大小关系。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由小球M静止可知其所受电场力与重力等大反向即电场力受力方向向上与电场方向一致所以四个小球带正点。小球M受力平衡有Eq=mMg 小球N向右水平直线运动由左手定则可知洛伦兹力竖直向下有Eq=mNg+qvB 小球P向右水平直线运动由左手定则可知洛伦兹力竖直向上有Eq+qvB=mpg小球Q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必有电场力与重力平衡有 Eq=mQg由以上各式可得小球的质量关系为mp>mM>mQ>mN。

三、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处理方法

1.正确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及运动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进行对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一点就是对于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特征进行正确的分析过程。充分考虑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到什么力,其方向所在,并且带电粒子所受到的合外力是什么同时最初是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们进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所在。对于带电粒子在复合电场合外力为零的时候所做的运动则是匀速运动,其合外力要是变力的话那么运动的方向则是与速度方向不会存在与一条直线上,其运动轨迹不是圆弧也不会是抛物线。

2.灵活选用力学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对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进行匀速运动时,我们则应该对其平衡条件进行方程式的列举并进行求解,而进行匀速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在是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平衡条件进行相互的串联来进行对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过程,然而对于带电粒子在复合电场中做非匀速曲线运动过程中我们其解决过程应该是动能定理以及能量守恒定律来进行相关的解决。

3.利用功和能或冲量、动量的观点

在进行对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则应该充分利用利用功和能或冲量、动量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解决。比如说洛伦兹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互垂直,那么很多时候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轨迹则是任意曲线,我们则是要根据场力做功的特点进行思考,在这类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往往我们会选用动能定理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

4.认真分析运动过程的细节,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在对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的解决与讲解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注意过程中力和运动的相互制约关系,形成清晰的物理情景,全面整体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把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笔者在对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与探索过程,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与方法与我们广大教师们进行分享。在本文的研究中还存在观点的不足,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学者与教师们的积极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量子力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University of Oradea, Romania

Global Smoothness and

Shape Preserving

Interpolation by

Classical Operators

2005, 146pp.

Hardcover $ 79.95

ISBN 0-8176-4387-7

Birkhuser

研究经典插值算子(如Lagrange插值算子、Grünwald插值算子、Hermite-Fejér插值算子和Shepard插值算子)的整体光滑保存性质,即GSPP与这些经典插值算子的保形性,也就是SPP在数据拟合、流体力学、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曲线和曲面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计算数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书系统介绍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给出了很多公开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从事函数插值、数值分析、逼近理论等数学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而且对从事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数据拟合、流体力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是非常有用的。

全书共分4章。第1章单变量整体光滑保存,分6节:1.相反的结论;2.Lagrange算子、Hermite-Fejér算子和Shepard算子的整体光滑保存;3.代数投影算子及其整体光滑保存性;4.Jackson三角插值多项式的整体光滑保存;5.三角投影算子及其整体光滑保存性;6.文献与公开性问题。第2章单变量部分保形,分为4节:1.导论;2.Hermite-Fejér多项式与Grünwald多项式;3.Shepard算子;4.文献与公开性问题。第3章双变量整体光滑保存,分5节:1.导论;2.双变量整体光滑保存的Hermite-Fejér多项式;3.双变量整体光滑保存的Shepard算子;4.双变量整体光滑保存的Lagrange多项式;5.文献与公开性问题。第4章双变量部分保形,分为4节:1.导论;2.双变量部分保形的Hermite-Fejér多项式;3.双变量部分保形的Shepard算子;4.文献与公开性问题。

本书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最近五年在GSPP和SPP方面所做的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许多公开性问题。本书适合从事数值分析、函数逼近、数据拟合、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流体力学以及其它相关应用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朱永贵,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

Tschu Kangkun, Professor

量子力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粒观;盐溶液性质;复习离子平衡认识思路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3C0035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微粒观在盐溶液性质复习中的指导作用

高中学生通过各模块知识的学习,对微粒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许多学生仅将微粒观以知识的形态储存于大脑中,认为化学观念与其他具体化学知识一样,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不能自觉地将微粒观作为学习化学的指导思想。构建化学微粒观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能从微粒视角思考、解决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问题,探析或推测溶液中离子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现象。利用微粒观来分析解决有关溶液中的化学问题,既能加深对微粒观的认识与理解,又能从微观视角探析溶液的宏观性质,充分体现化学观念在认识物质性质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一定层次的微粒观又能指导宏观变化的研究[1];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从微粒观的视角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既能加深对微粒观念的理解,又能发挥微粒观对复习的指导和统领作用,还能提升复习效率,体现微粒观构建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的螺旋上升,令人耳目一新[2]。

2 盐溶液中的微粒观

2.1 微粒观主要内容

综合不同研究者对微粒观的描述,其观点主要包括: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很小;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学科[4];微粒观也可以从内容属性(即学科知识)和思维属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两个维度进行理解[5];微粒观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微粒的种类、微粒的存在、微粒的相互作用、微粒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微粒数量等层面,形成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6]。

2.2 课标对盐溶液微粒观的要求

溶液的性质是由溶液中存在的微粒种类、微粒数量的多少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决定的[7]。课程标准对溶液中的微粒观要求,可以从认识角度、学习深度、应用等方面进行描述,具体如表1。

2.3 学生现有微粒观的认识水平

2.3.1 将微粒观作为一种陈述性知识

头脑中只有微粒观的知识,没有转化为观念。在实际情境中,不能自觉或敏感地从微粒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表述NaHCO3溶液与足量的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学生按以下顺序来完成任务:

写出化学方程式将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改写成离子删去式子两边相同的离子得出离子方程式。

作为初学者,按上述程序书写离子方程式无可厚非。但是在学习完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后再按上述步骤书写离子方程式,就说明微粒观的认识水平处于低级状态或仅仅将微粒观看成是一种陈述性知识。

从微粒观视角来书写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要求:依据离子反应之间定量关系,直接写出离子方程式。

2.3.2 微粒观认识处于静态水平

在分析“分别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中和相同量的NaOH,所需两种酸的体积大小关系”问题时,许多学生认为所需醋酸溶液体积大,他们的理由是:醋酸属于弱电解质,其电离产生的[H+]较小。

显然,学生不知道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也不知道电离平衡是动态的、可移动的。这些情况均说明学生的微粒观的认识处于静态水平。

2.3.3 微粒观认识处于定性水平

在分析“25℃,将0.1 mol・L-1醋酸钠溶液加水稀释时,水解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后溶液中[OH-]如何变化?”问题时,不少学生认为水解平衡向右移动,因为溶液越稀,离子之间结合机会越少;稀释后溶液中[OH-]变大,因为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产生了更多的OH-。

这些学生只能从定性角度来分析问题,无法从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加以分析;当有多个因素同时对一个问题发生影响时,可能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若从Q(浓度商)与水解平衡常数K的相对大小、以及K=[OH-]・[CH3COOH]/[CH3COO-]的关系分析,则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3 微粒观统领下盐溶液的性质专题复习案例研究

以NaHSO3溶液的性质为例,在微粒观统领下复习盐溶液性质的教学设计如下:

3.1 依据学生微粒观水平确定学习目标

(1)以NaHSO3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为例,能正确判断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分子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产生这些微粒的原因;并能从微粒的视角直接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突出微粒产生途径及其定量关系、从微粒角度分析化学反应);

(2)以NaHSO3溶液为例,能找出盐溶液中微粒之间的平衡体系,知道影响这些平衡的因素以及移动的结果(突出微粒观、平衡观、动态观);

(3)能依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及平衡,预测盐溶液可能具有的性质,并能设计实验加以证明(突出运用微粒观预测盐溶液的宏观性质);

(4)给定两种电解质溶液,能分析其反应方向、反应限度;能分析多相体系(固、液相)中离子平衡及其移动的应用(突出微粒之间的定量关系、多相体系中离子平衡的应用);

(5)构建从微粒观视角认识盐溶液性质的基本思路,并能进行迁移。

3.2 教学过程设计

3.2.1从微粒观认识盐溶液的组成与性质

[学生活动1]

在0.1 mol・L-1 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①用化学用语表示NaHSO3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分子(H2O除外)的产生过程[已知: Ka1(H2SO3)=1.23×10-2;Ka2(H2SO3)=5.6×10-8]。

②先分析NaHSO3溶液、Ba(OH)2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及其数目关系,再分析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后,微粒之间反应情况,直接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要通过“先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改写为离子方程式”的方法书写离子方程式),说明分析思路。

③至少提出三种使0.1 mol・L-1 NaHSO3溶液中的c(HSO3-)减小的措施。

[问题①设计意图]

落实“盐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还可能发生水解,从而产生各种离子、分子”的观念认识,落实能“看见”盐溶液中离子、分子的目标;并学会用微观符号表征有关微粒变化;认识到微粒产生的过程可能存在动态平衡。具体分析思路及结果如表2。

[问题②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微粒及其反应的定量关系分析离子反应,落实微粒观中的定量观。分析思路和结果如图1。

[问题③设计意图]

通过该问题的解剖分析,落实“盐溶液中的微粒之间存在平衡,平衡是动态的、可以移动的”平衡观、动态观的目标。

3.2.2 从微粒观预测溶液的性质

[学生活动2]

依据NaHSO3溶液存在的微粒及平衡关系,请你预测NaHSO3溶液可能具有的性|,说明你的预测理由;设计实验证明你对溶液具有“还原性”的判断。将结果填入表3。

[设计意图]

(1)构建“从微粒种类、微粒之间的平衡、核心元素化合价等视角预测盐溶液的宏观性质”的基本思路。

3.2.3 从离子平衡判断盐溶液的反应方向与限度

[学生活动3]

NaHSO3溶液与Na2CO3溶液能否发生反应?若能反应,主要反应产物是什么?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依据化学平衡常数,分析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和反应的限度,以探查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电解质溶液之间反应结果的能力,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K1很大,表明反应趋势很大,只要溶液中反应物离子浓度很小即可满足Q

K2较小,表明反应趋势很小,即使溶液中反应物离子浓度较小,仍可能导致Q>K,因此反应较难向右进行,且平衡时反应限度也很小。

[方法归纳]

找出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及存在的平衡混合溶液中微粒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平衡,并求出其平衡常数K利用K大小判断相关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2.4 离子平衡的应用

[学生活动4]

工业上制备NH2OH・HCl(盐酸羟胺)的一种工艺流程片段如下图2所示。

4 实践反思

通过本课时的设计与教学活动,教师、学生都会有较大收获。

4.1 学生方面

能更为深刻理解溶液所表现出的各种宏观性质,均是由溶液中的微粒的种类、离子平衡移动决定的;知道用微粒观可以预测或探析溶液的许多性质;体验了运用微粒观构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一步认识到用化学观念看待化学问题的价值意义,最终养成在新情境中自觉运用化学基本观念解决问题的习惯。构建学科基本观念,不仅能使学生对学科思想有深刻的领悟,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

4.2 教师方面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梳理课标要求,从课标中抽提出微粒观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同时在教科书中寻找落实微粒观构建与应用的教学内容,概括出中学化学微粒观的基本内容、学习要求、应用价值,结合学生的微粒观已有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再设计相关的教学事件将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到位。上述一系列思考和分析过程,对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大有裨益;

在教学实施时,由于对学生的认知要求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静态到动态、单相体系到多相体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动态,寻找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程绍山.运用微粒观开发复分解反应教学价值的实践与研究[J].化学教育,2015,(15):29.

[2]张彩玲.基于微粒观构建“换个角度看世界”主题复习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3,(6):28.

[3]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5.

[4]朱玉军.中学化学的基本观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72~73.

[5]陈瑞雪.以微粒观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J].化学教育,2013,(1):19.

[6]杨梓生,吴菊华.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6.

量子力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电大分析检查阶段从5月中旬开始,至6月底基本结束。本阶段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围绕“加强内涵建设、服务终身教育、践行科学发展”实践载体,坚持“民主公开、集思广益”的原则,根据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的工作要求,重点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撰写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第三阶段的整改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基本做法

(一)重点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在5月15日召开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动员大会后,我校的首要工作是高质量地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1.会前准备工作

为了高质量地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我校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1)研究确定主题。为做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工作。校党委先后召开三次会议进行研究,分析群众意见,确定生活会主题,部署具体工作安排。按照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会议和有关文件对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会议的主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审视电大近年来的工作,按照“加强内涵建设、服务终身教育、践行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要求,查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广泛征求意见。学校党委于去年年底和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先后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征求意见工作。征求意见的范围涵盖了全体中层干部、全体党员、广大师生、离退休同志、派和无党派人士、全市电大系统校级领导,主要围绕党委班子的自身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情况、驾驭全局工作能力、学校事业发展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谈话、开展调研活动、开展大讨论、开展谈心交心活动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疏理和汇总。

(3)谈心、交心和自我分析。根据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部署和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具体安排,按照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的工作要求。我们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印发给班子每一位成员,班子成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交心活动(31次),进一步沟通思想,查找存在问题,明确努力方向。班子成员根据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自我剖析,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准备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此外,校党委要求每一位成员根据各自分工,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拟订相应整改意见,落实整改措施。

2、会议召开情况

*月*日上午9时至11时30分,**电大党委专题民主生活会在校内行政楼第二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党委书记朱中人主持,党委班子全体成员参加,同时邀请了学校老校长***,市人大常委、校长***,市政协委员***,以及教师代表******等同志列席会议。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在市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同志带领下,专程到校检查指导,市委组织部科干处派员列席。

会上,***同志代表党委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初步思想收获和实践成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基本思路等四个方面对班子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努力方向,各位成员都进行了补充发言。在此基础上,党委每位成员结合分管工作情况,剖析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根源,提出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大家畅言欲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市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同志对本次民主生活会给予肯定,认为本次民主生活会主题鲜明,剖析深刻,谋划学校发展具有前瞻性,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把剖析突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民主生活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希望电大党委今后继续鼓足干劲,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加大“抓内涵、促提升”工作力度、加强稳定和谐的校园建设,推进电大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认真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

6月中旬,我校组织全校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重点围绕“三查三看”进行,即:查大节,看党性观念强不强;查小节,看个人形象好不好;查细节,看工作质量高不高。为此,全校12个支部(包括学生工作党总支)都进行了准备充分,在召开组织生活会前,要求每位党员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从党性观念、个人形象和工作质量等三方面作了深刻剖析和自我批评,查找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了努力方向,并形成文字材料。广大党员在会上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敞开思想,坦诚相见,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会后,各支部都向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校党委提交了组织生活会会议纪要。全体校党委成员均参加了双重组织生活会。

(三)精心完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交心、进行自我剖析等准备工作,我校召开了党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后,根据会上党委成员的发言,对党委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剖析,草拟了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了党委班子每一位成员意见和全校中层干部的意见,根据意见情况进行了两次修改,最后递交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形成了《中共**广播电视大学委员会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并以文件形式上报

报告认为:我校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校教职员工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树立现代远程教育理念,实现了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做出了贡献,并取得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拓展办学渠道,巩固办学规模;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系统建设,壮大办学实力;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工作落实。

报告指出,党委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还存在五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电大未来发展定位思想上不够明确,行动上举棋不定;二是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之间矛盾处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三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服务的需求;四是成人在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对电大教育品牌和形象的策划、宣传的力度不够。

报告深入分析了党委领导班子存在问题的四方面原因: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深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够强;二是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三是推动校内体制机制改革意识和力度略显不足;四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和深入。

报告明确了党委领导班子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基本思路,即:坚持“一体多元,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主体地位,构建完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协调发展的格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走在全国电大前列,建成全国一流的广播电视大学,成为**社区教育中心和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各县级电大根据当地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成为当地高等教育基地、远程教育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带领教职员工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终身教育,拓展教育功能,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强化特色办学,继续深化改革,彰显电大教育的开放优势。

总之,我校的分析检查报告按照“八摆八查”的要求,认真回顾总结了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查找了在科学发展上存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问题,及影响学校科学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注重分析主观原因;明确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提出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举措。报告查找问题准确,分析原因深刻,努力方向明确,符合**电大实际。

(四)组织广大教工认真学习徐立科同志的先进事迹

本阶段,我们还组织广大教工以学组为单位认真学习徐立科同志的感人事迹,组织部分教工参加了**市教育系统学习徐立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徐立科同志扎根山区、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爱生如子、严格笃行的高尚师德,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工作态度,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电大人。大家纷纷表示,要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以徐立科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为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主要成效

(一)理清发展思路。本阶段通过认真分析检查,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我校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高质量完成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理清了科学发展思路,明确了科学发展方向,为第三阶段的整改落实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