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室布置的意义

教室布置的意义

教室布置的意义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篇

几盆花

要容易活的

比如仙人球

就不错

还有买几张白纸

布置一下学习园地

在上面贴些作文

资料等

二、制造氛围

办个比较好的黑板报,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一些墙报。在教室的前面可以贴一些学有些教室布置是布置了,但很不理想:有的贴挂得五颜六色,花里胡哨,像一个联欢、游艺的场所;有的标语、挂图过多,繁杂纷乱,没有主题;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布置得缺少德育内容,充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色彩,等等。怎样引导学生布置好教室呢?

(1)强调教育性,突出思想性。教室的布置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思想性很重要。布置时,可以考虑: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培养目标;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远大理想;宣传英模人物的思想、事迹;宣传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宣传班上的好人好事等。选择内容要有个总的主题,体现正确的奋斗方向,对全班同学起到激励作用。有些内容可以较长时间不变,保留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有些内容可以根据班级发展情况有所变化。比如名人名言,就可根据需要及时更换。

(2)布置教室的具体项目主要有:

①班训:一般以大字标的形式出现,安放在正前方黑板上方或侧面墙壁的上方,字迹要工整、大方,多用楷书、隶书或正体美术字。

②课堂常规:工整抄写,贴在黑板的一侧,字体不宜过大也不宜大小。

③课程表:贴或写在黑板的一侧。

④值日生名单:写在教室后黑板的一角。

⑤板报:工整书写,定期更换,体现班级一个阶段的发展主题,起舆论导向作用。

⑥主题宣传词:2-4条幅,不宜过多,可选自重要文献或名人名言。

⑦图书角:以书架或书柜摆放,设专人管理或轮流管理,借阅制度要清楚,严格执行。

⑧卫生角:摆放扫除用具,整齐有序,设专人管理或轮流管理。

(3)布置教室要严肃、庄重中求美观。上述各项内容的布置,要有总体的设计方案,不能零敲碎打,只管局部不管整体。每项的布置,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适当加以美化。比如图书角和卫生角的柜子(或架子)上,摆放一、两盆清新的花卉,可增加美的气氛。花卉最好是学生自己种植的,不太娇贵,易于管理。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2篇

我园在实施物质环境创设时,首先考虑获的环境空间和摆设以环境优美、安全、卫生为主。下面就我园环境创设浅谈几点看法。

一、幼儿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一)物质环境创设。我园绿化面积一百多平米,绿化率虽然不是太高,但环境美观、洁净简单安全、卫生。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在种植园里种种花、播中其它植物如大蒜、葱、花生等。植物具有观赏、建造和烘托景观的功能,绿化体现了环境的自然、美观和舒适。除了环境绿化以外,幼儿室外活动场地的设置也很重要。室外环境是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室内活动的延伸和强化。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我园在操场上设置了两个大型玩具,幼儿园一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除了早锻、早操、体育活动之外,幼儿还有一半时间是自由活动,因此大型玩具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如果缺失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当然每个幼儿园存在不同的情况,应一切从本园实际情况设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园教育资源,创设出自己风格的物质环境。

(二)室内环境创设。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它是和我们朝夕相处,它从感官上带给幼儿有关线条、粗细、大小、形状、色彩、等能给以刺激的一切物质。而室内环境是教师通过选择材料投放、利用区域空间形成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一种手段。但,实践发现室内环境创设特别是主题墙饰的创设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幼儿园的惯例要求教师开学初就好布置好环境,做好迎接幼儿回园,因此就造成教师教师动手操作的多,基本全是教师的手工作品,幼儿的作品少之又少。再者,由于开学初花了不少精力去布置环境,而且开学后,又忙于教育教学工作,常常存在忽略主题墙对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性。以下是结合新课改理念及我园的一些实践的看法。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激发幼儿的思考,引导幼儿行为与活动,改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重复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例如:小班的娃娃家室内环境布置,可以设置为“我的一家”、“我和爸爸妈妈”的及区域里布置跟幼儿家庭的摆设一样有家的安全感,让幼儿带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合照的相片,带她熟悉的玩具等等,让刚来园的幼儿减轻来园的焦虑症和不适应感。教师用心去体会幼儿走出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幼儿的关怀借助环境创设去考虑,内容隐含隐性教育课程,不仅能开发幼儿智力,而且还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又如中班的妙妙鼻创设,教师把各种各样的鼻子的图片贴在活动室里,还布置了我知道鼻子的功用。瞧,大象的鼻子能喷水,我的鼻子能闻香等。在区域里又把幼儿做的各种各样的鼻子造型来进行鼻子选美会。如大班的“我爱祖国“的环境创设,教师利用家长的资源收集中国地图、国旗、各种河流山川、名胜古迹、长城、56个少数民族、神七、神八上太空及宇航员的照片等,贴在墙上给幼儿欣赏,让他们不仅知道自己的祖国有多少平方公里,有多少个民族等,还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愿望,立志当科学家、宇航员。在区域里粘贴幼儿”我爱祖国“的各种绘画、装饰画、手工作品等既给幼儿以美的视觉享受使幼儿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同时让幼儿了解多元文化。

“会说话的环境“反映了教师的智慧和勤奋。又反映环境记录对幼儿很重要,它让幼儿知道成人重视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使幼儿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游戏中去,学中玩、玩中学,学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环境,就像是一位不说话的教师,默默地发挥着它特殊的、潜在的教育教学作用。

二、环境创设的意义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空间组合;中小学校建筑;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

空间组合从广义角度理解,可理解成为若干独立空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连接,使各分散的空间形成有序的序列空间,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体,狭义角度分析空间组合就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整体结合方式,通过空间的调整,更加突出建筑设计自身的风格特色。

1、现代教育理念下中

小学校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理念在素质教育时展形势之下,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环境的科学化构建,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的发展促使现代教育向人本化方向转移,中小学校作为现代教育的前沿阵地,现代教育的有效开展除了认清楚教育者教育引导外,还需关注校园的内外环境建设作用[1]。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多维度的空间理念落实并贯彻于实际的校园建筑设计之中,通过极具个性、创新的设计手法,实现学校建筑设计效果的最大化。现代教育的特殊性对于中小学建筑设计提出了众多要求,中小学建筑设计应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并重点关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良性发展。中小学校是学生成长与发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要符合中小学生阶段的年龄特点,以保证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生理与心理需求。此外,在建设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空间组合的重要影响作用,以整体思想探索学校校园整体空间,以建筑为主,配合周边环境设计,促使两者成为一整体,在设计中突显创新性,学校教育环境除了应充满书香气意外,还应结合现代教育特征,大胆改造,更好营造学生学习成长发育良好环境,突破传统学校空间组合传统方式,在建筑外形上进行创新,尽量突显当地学校自身教育特色。

2、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组合及应用

中小学校的建筑空间组成主要包括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和活动操场等,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教学楼的空间组合以及教学用房、活动操场与其他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无疑是学校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核心。(1)教室空间组合及应用教室是教学用房的主要空间,也是文教建筑的核心空间,同时还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场所。教室分为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普通教室的形状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少数功能教室是梯形和多边形,由于学生处于教室时间多于室外时间,因此,在进行教室空间组合设计时,可结合学生的班级人数设定,班级教学模式以及年级差别,结合不同要素进行考量,以此促使教室设计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要求[2]。结合不同教室教学功能,在进行空间组合时,应尽量将同种功能性教室进行选择与安排,例如实验室与实践器材教室之间应尽量临近。多媒体教室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满足教室空间的充足,而后考量到相关电器设备的装置,在进行教室空间组合时,尽量以实用性原则为出发点,而后满足现代教室的各个空间划分。以教学楼为例,所有的功能空间,包括教室的功能以及班级的分布等,分区要明确,在教室安排上,普通教室尽可能相对集中,功能教室、实验教室等也要相对集中,所有教学用房应与辅助空间有方便的联系。同时相近年级的宜邻近布置,不同年级的宜分开布置,或分层布置,这是因为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年龄以及社会认知不同,其教室如果安排在一起或同层,极有可能造成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流线干扰,容易引发矛盾。因此,在设计组合应用中尽量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与考量。(2)半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是教室的延伸,更是学生转化学习与娱乐的场所,例如教学楼的露台、过廊等。通常这些地方与教室之间相互联系,半室外空间组合是现代教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进行该空间地区设计时,可适当布置绿植,学生手工作品等,将半室外空间组合与班级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关联,还可利用过廊、连廊等半室外空间,将学生作品展示在其中,一方面有助于美化校园整体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文化艺术氛围,开创班级文化建设新方式。(3)教室中的家具布置家具布置是教室空间组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室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在进行空间组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室中的各种家具布置,常见如学生课桌、座椅、教师讲台、黑板以及教室后面的板报栏、储物柜等,课桌布置,要充分考虑到课桌与课桌之间的间距,课桌宽度等应尽量满足实际需求[3]。例如小学生课桌长宽可设定为长为60厘米,款为40厘米要求,而中学生应适当增加,可设定课桌长为70厘米,宽为50厘米,这些小空间的设定与布置都将影响整体空间效果,故此应满足实际需求,保证课桌应用尺度。此外家具布置还包括班级中板报空间预留,班级饮水机,班级卫生用品摆放位置等。(4)教室环境空间组合教室环境空间组合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室的物理空间环境的实际应用性布置,如窗户的位置,尺寸大小以及遮阳措施的设置等,因为光线过强、过暗和不良的采光方向都将影响到学生的视觉效果。教室中通风也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空间要素,通风设计对于教室整体空间设计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设计时,应注重教室门窗的相对位置,选择合理的门窗尺寸和适宜窗台高度,确保教室的空气流通。(5)图书馆与教师办公区域划分图书馆空间应尽量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方便学生进行书本借阅,以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同时图书馆还应尽量远离操场等嘈杂空间,以保证图书馆的优质的学习环境。但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教室空间设计的不同之处则在于玻璃大小与玻璃清晰度,图书馆尽量运用大玻璃设计方式,以便于学生可以观察到图书馆内部环境气氛,以此不仅可吸引学生进入图书馆学习,还可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4]。教师办公空间设计时,应注重尽量将教室与教师办公空间之间相互组合,防止教室过远而影响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教师办公空间不仅应具备基本办公功能,还应设置档案资料放置区域。在教师办公空间组合中,经常出现办公区域无法满足教师实际需求的现象,这就要求在进行空间组合前设定好其各空间的功能。(6)校园建筑环境营造校园环境营造不仅可起到衬托其他空间组合的作用,还有助于打造优质教学环境的作用。建筑环境营造可应用园林建筑和绿色空间,尽量保持学校自然绿植环境。在进行绿色空间布置时,可借助凉亭、花架、连廊等建筑的衬托,适当布置小游园、竹园、果园等,突显校园书香庭院气息,借助绿植环境的衬托,起到增加校园景观的效果。另外操场空间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操场空间应用可借助草坪,让学生在绿意浓浓的环境中,进行运动活动,通过对校园建筑环境的营造,以此为学生打造最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

3、结论

综述,中小学校建设设计空间组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设计过程要坚持整体性的设计原则,注重空间组合的科学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教室空间组合、半室外空间组合、教室中的家具布置、校园和教室环境空间等相关空间之间的关系,将不同空间进行合理布置,并由此共同构成校园建筑统一体,提升建筑空间组合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彰显校园环境的人文性特征,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和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嵘,张会明.探究建筑空间组织方式——论单元空间的重复与组合[J].建筑学报,2014,06:35-37.

[2]吴爱文.校园建筑的空间组合及环境景观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76-78.

[3]王兵.浅析大学公共教学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及其组织布局[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8:210+212.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 社会性 教育目标 心理发展

(一)室内环境布置的意义

1. 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布置与教学的互动性

室内环境是幼儿教育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时是教育活动的起始,有时是教育活动的延伸。为了让幼儿对学习活动有所了解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所要学的知识在环境中透露出来,以便能让幼儿对所学的内容,翘首以待、积极关注、尝试。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进一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学力不足的幼儿有一个更长的消化知识的过程我们在环境中将知识保留,并将其适当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我们的环境中的许多作品是教育、教学所用。例如作品《我帮妈妈晾衣服》晾杆上的毛巾、衣服,长短不一,可放在区角活动中,作为计算教具,可用来认识上下、长短、数数。在室内环境与教学活动中,二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2. 室内环境的布置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室内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室内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条件,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智能的启发

室内环境的建设应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一些级幼儿园结合教育目标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墙面的的主题栏,内容丰富:有庆祝各幼儿园结合教育目标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墙面的的主题栏,内容丰富:有庆祝各种节日的主题,有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有反映四季特征的主题,也有孩子们所喜爱的故事主题等。丰富的主题内容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不但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而且通过他们的参与布置和看看讲讲,也很大程度上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再如,室内师生共同创设的各个活动角、自然角使孩子们了解了许多科学常识;生活劳动角,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等。孩子们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探索,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 情感的感染性

首先,室内环境的美化,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和能力。我们力求从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出发进行室内环境的创设。对于每一个教育主题的室内环境布置,我们除了用它丰富的主题内容来教育幼儿外,也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

其次,教室环境建设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如:中班的孩子对生动有趣的小动物特别喜欢,在喂养小兔子的时候,他们会突然问老师:"为什么小兔子的前腿短,后腿长?"在照顾小乌龟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小乌龟不吃也不动了。老师的回答才使他们焦急的心情慢慢地松下来,原来小乌龟开始冬眠了。种植和饲养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幼儿从小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此外,教室环境建设还能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爱同伴,爱集体的情感。如,我们布置的生日栏,就营造了教室内温馨友爱的氛围。生日栏内,孩子们把自己的像片或自画像贴在自己生日的相应月份内,平时孩子们会经常去关心生日栏,互相告诉这个月该谁过生日的消息,一起分享这快乐的时光。

(3)行为的激励

虽然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各有差异,但环境建设应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不断向上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教室内的作品栏上,有我们每个孩子的作品,如果谁到我们的教室做客,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向他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对自己的每一幅画,每一件手工作品都非常的得意,作品栏是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用武之地

(4)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规程》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创设了区角活动环境。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区角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5) 社会性的发展

形成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心理环境前提条件是建立成人与幼儿之间平等、民主、宽容、支持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师生及同伴之间的关爱、重视、接纳和理解,这样,幼儿才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见解,乐于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尝试表现。

幼儿的交往态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自身特征决定的,通过室内环

境的布置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环境,从儿有效地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所以,通过一些积极,健康的图片,漫画等来布置室内环境,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6)在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方面

建立宽松的、民主的、关爱的、支持的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和身体健康发展的室内环 境让幼儿保持一个轻松、愉快、喜悦、 宽松、自主的心态面对一切,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宽松、愉快、积极、自主的游戏、生活、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生活质量提高的具体现。

(二)室内环境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视,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幼儿园的室内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注重了环境构建能否发挥环境的最大效用。首先是要提高使用者对环境教育功能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设环境、利用环境的自觉意识,积极提高现有室内环境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的管理,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环境进行科学的创设,不断优化。

1. 全面性原则

要求使用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全面性的特点,幼儿园环境创设也必须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而应从整体上设计安排,并把它渗透在整个幼儿园保教工作中,使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

2. 效用性原则

充分利用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需服从于内容需要,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条件构建。

3.主体性的原则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已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并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4. 安全卫生性原则

要使幼儿在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中生活。安全、卫生是重要的条件,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服从于卫生和安全的要求,以保证 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5. 发展性原则

室内环境的发展性是根据当前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现有水平,分期变换创设的。如:教师要积极热情的共同和孩子合作创设室内环境,老师画树,孩子画树

叶、小草、水果等。到了中班,孩子们的绘画技能有所提高,作品也很丰富,可以开设“个人小画展”,增加孩子们的绘画热情和兴趣,体验到成功感和自豪感。到了大班,孩子们对个人的画展不感兴趣了,老师针对有的孩子会照相,提议孩子们开设“个人摄影展”,使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又有所提高,并且这一活动也能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总之,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能随意、盲目,而且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现有水平做整体考虑,使室内环境的创设服务于课程环境的发展。

6. 动态性原则

室内环境的动态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室内环境的创设要根据教育和幼儿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环境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创设帮助幼儿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壁画时,有的老师采用留、变、添、减的方法。如表现树木的变化,春天让幼儿用皱纹纸拧迎春花、将桃花粘在树干上;随着气温的升高,让幼儿取下迎春花、桃花,添上叶子、补上桃子表示夏季枝叶繁茂,花结了果;到了秋季,再让幼儿将绿叶变黄、红、棕的叶子,并表示叶子飘落的情景;到了冬季。让幼儿取下叶子,换上白色的棉花,表示积雪。这样,四季的景色在幼儿不断的参与下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布置室内环境,幼儿容易接受,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 室内环境布置中应注意的事项

1. 室内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年龄较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知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室内环境的感知。因此,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如:在色彩上,应以色彩艳丽的纯色为主。图画色泽宜单纯,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令纯洁的孩子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广袤的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天空、漂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可爱的小动物们。在内容上,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幼儿往往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害怕,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

2. 室内环境的创设要注重年量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不同幼儿的需要

福禄培尔说:“教育的任务要面向全体幼儿。”而幼儿有年龄、性别、个性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幼儿对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小班的活动室的墙上布置多种不同情态的拟人化的动物比布置山水画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喜爱的程度。中班大班的墙面以“我长大了”、“升班了”为主题,配以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等画面,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班还针对自己班孩子的兴趣、爱好,创设了“每日一句”,每天学说一句完整话或者礼貌用语等;不同的环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表现及发展,促进每个人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

(四)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的评价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最近频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室内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目前一些幼儿园的室内环境的创设是盲目的、不合理的,不能为幼儿提供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怎么样创设室内环境才是符合标准要求的室内环境,这是作为未来的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值得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总之,室内环境的建设意义不仅因为它影响幼儿的发长的条件,更是因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 积极参与而产生的互动效应。所以,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室内环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并采取措施塑造环境以更好的塑造人。

参考文献

石筠涛.《学前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金梅.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

华爱华.《试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教育取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5篇

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在他著名的《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一书中这样描述:空间是开广的,地方是稳定的;空间是自由的,地方是安全的;空间是客观的,地方是经验的。当“空间”被赋予种种意义,它就成了“地方”。事实上,墙面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地方”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地方”的一个要素。在幼儿园活动室里有各种各样的“地方”:搭积木的地方,洗手的地方,画画的地方,午睡的地方,教师教学的地方……这是幼儿最朴素的空间经验。成人同样具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认知也是这样的:居住的地方,散步的地方,有美食的地方,看电影的地方……这些关于“地方”的经验才真正激发、引导和构建了一个人后来的活动和行为。

每个地方都充满着信息,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它们都在传达意义。比如,贴在墙上的小笑话告诉我们不必正襟危坐,柔软的沙发告诉我们可以尽情放松。在幼儿园活动室里,低矮的柜子告诉幼儿“快来打开我”,玻璃杯告诉幼儿“容易碎,要小心”,篮子里的枯叶和松果告诉幼儿“秋天来了”,而厚重的、盖着黑色丝绒布的钢琴告诉幼儿“这是老师的地方,别动我”。我们希望某个空间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某个地方,就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他们。

如果空间里充斥着语义不明的符号,就会给人的活动带来困扰。我在一些幼儿园里屡次感受到这样的困扰:角色扮演区的墙面上贴着幼儿园的消防小贴士;积木建构区的墙面上贴着厚厚一沓天气情况调查表;在一个整体“画框”里,左半边展示的是“爸爸的领带”,右半边展示的是“冬天的雪”;而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发号施令”时背靠着的那面墙被设计成了“主题墙”……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设想一下:当我们走进这样一个空间,我们会怎样理解它?我们能否明确这是做什么事情的地方?我们能否明白教师对我们的期待?这种期待是否和我们自己的需要不谋而合?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在主题墙边停留?如何才能设计出让孩子流连忘返的主题墙?其实我很难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案例中给出的这些信息,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注重环境因素的教师,她希望孩子能从中回顾、学习、成长,同时也让我感觉到我们还需要思考和探讨如下一些超越“主题墙”本身的问题。

一、从关注“墙面”到关注“地方”

“地方”是一个日常生活概念,它是经验的聚集地,发生着种种活动和行为。我们期待幼儿园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划分的各个区域又是什么样的地方呢?“墙面”和“地方”是否形成了一个意义的整体?

拥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就不会将环境设计仅仅等同于墙面设计,而是将其与材料、活动联系起来,以一种更开阔和综合的思路考虑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的问题应先于“墙面如何布置”的问题。学前教育理论中从来没有“主题墙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样的表述,而是认为“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对活动室空间有着清晰的“地方感”吗?哪里是孩子说悄悄话的地方?哪里是孩子画画、做手工的地方?哪里是孩子看书的地方?哪里是孩子唱歌跳舞的地方?明确了各个地方,我们再考虑:这些地方的墙面、地面、天花板、材料、光线等适合他们进行这些活动吗?能促使这些活动向社会文化所认同和鼓励的方向发展吗?

比如,在“下雨的日子”的主题活动中,活动室可以成为一个探究雨水的地方,一个表达雨天经验的地方,一个探讨有关雨季大家如何共同生活的地方……而哪些环境因素和材料有助于我们的活动室成为这样的地方呢?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深入探讨“雨水去哪儿了”,我们可能需要让孩子用瓶罐收集雨水,可能需要提供各种材料让孩子来做渗水性实验,可能需要引导孩子意识到街道上窨井盖和下水管道的存在,可能需要提供一些管道让孩子来观察水的流向,可能需要暗示一些避雨的方法。在这些活动中,有的材料需要放在工作台上,有的图片需要贴在墙上,有的问题及其解答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述,有的作品和记录则可以搁在柜边随时分享。这就是一个探究雨水的地方。同理,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充分表达对雨天的体验和想象,就可以在美工区投放合适的颜料、画笔以及大师的相关作品;也可以在阅读区增加有关雨天故事的图画书和挂图,将孩子自己编的雨天故事也陈列其中。每个地方的墙面都可以利用起来,或是激活孩子的经验,或是引发他们产生新的思考和体验,或是表达他们当前的感受和想法。

我更愿意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主题墙”:它不是一维的墙面,不是我们小时候出的黑板报,不是高高在上的宣传栏,而是一种主题情境,立体地、全方位地、渗透式地对孩子的探究和体验发挥效应。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思考环境,那么,我们与其将孩子的问题“雨水最后到哪儿去了”布置在远离孩子活动区域的专门的一面墙上,不如将之放入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地方,与实验材料、雨天的街景画面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情境。这样,孩子的问题才会真正成为他们探究活动的起点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从“教师的地方”到“儿童的地方”

我们如何确定一个地方是否属于自己的领地呢?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留下自己的印迹。自从瑞吉欧教育为我们所了解和认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用孩子的作品来布置班级活动室,这说明我们开始关注环境的儿童特性,这是一个好的倾向。但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我们还对作品论“好”与“不好”,评“像”与“不像”,并且希望所有孩子在同一时间创作同样的作品,甚至还用教师的画作示范,我们就无法让孩子真正觉得这些作品和他自己有关系,因为那并非出自他的真心实意。

孩子有处置自己作品的权利。如果我们将“地方”看作是教师和孩子的共同建构,那么作品该放置在什么样的地方,是可以和他协商的;他对作品有什么样的阐释,是值得记录和尊重的;在记录之后,与他以及其他伙伴分享,也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义。让我们设想一下,当孩子自发地创作了雨天的景象时,如果我们能为他们记录想法,读给他们的小伙伴听,并且请他们自己贴在墙上,或者把大家的作品订成一本书放到阅读区的书架上,是不是能增进孩子感知环境中自我的存在呢?

活动室的确可以有专门展示孩子作品的地方,但展示作品也不应只限于这个专门的地方。教师根据需要以及对孩子的了解来布置孩子的作品,不亚于一场“二次创作”。有的作品能够启发其他孩子进行科学探索,有的作品能够为角色扮演活动提供布景,有的作品能够启发孩子进行积木建构,还有的则能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或者实现家园对话。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和孩子的意见与他们讨论放在哪里,尽最大可能去体现这些作品的价值。这样的“二次创作”可最大化地呈现孩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

瑞吉欧教育强调活动室环境要“表现出儿童的身份和形象”,处处都要努力传达出积极主动的儿童形象:对他们个人具有意义的物品,存有他们的绘画和文字的档案,有利于凸显他们作品的中性背景色调,不同高度的工作平台。这样的环境观念值得我们学习,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所作的各种空间布局是否符合孩子的需要。他们当然也重视做一些记录孩子学习的展板,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与同行对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儿童进行专业研讨,以及为了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我们所谓的“主题墙”,如果仅仅是按照教师的设想来布置,展示一下活动过程,总结一下学习体会,孤立于活动室环境的其他部分而存在,是难以成为“儿童的地方”的。

三、从关注“秩序”到关注“情感”

“地方”承载着意义和情感。西方关于活动室空间经验的微观研究发现,孩子对不同地方具有鲜明的情感体验。有的地方经常引发和伙伴的争执,有的地方经常领受教师的训斥,有的地方经常发生快乐的嬉戏,这些情感体验与空间经验和“地方”密切地形成一个整体。这让我们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也会成为孩子空间经验的一部分。

不少教师将主题墙设置在自己教学活动时端坐的位置之后,使那面墙成为视野的中心,以期引发孩子更多的关注。而事实上,那里并不是孩子喜欢进入和亲近的地方,因为他们感觉那是“老师的地方”。而小学生们谈起教室空间更是直白地说“最不喜欢讲台,老师最喜欢在那儿训人”。这里并不是要论证把主题墙放在哪个方位合适,而是提请大家反思有没有使活动室每个角落都成为温暖、平等、自由的地方。

一日活动有固定的路径,活动室空间有稳定的格局,这是最基本的秩序,给了孩子安全感和方向感。除此之外,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空间的情感性质。只有当这个地方成为孩子喜欢来的,愿意聊天、做事的地方,墙面上的信息才更有可能被他们接触和关注。瑞吉欧教育认为学校建筑应该具有一种Horizontality(水平状态,与“等级化”相对),它是民主意识的物理显现,主张空间应该消除阶层的意识,成为人和人相遇、分享、互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