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影雕刻艺术

皮影雕刻艺术

皮影雕刻艺术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1篇

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陕西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陕西省首席皮影鉴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师、陕西皮影传承人等。

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华夏民俗展”上,一件被称为“皮影吉尼斯”的展品分外抢眼,曾引起了大批观众的驻足。这就是由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带领18位皮影雕刻者花了318天的时间完成的长23米,高1.2米的皮影巨作《清明上河图》。这件皮影雕刻,在2004年上海美术馆展览上,就引起过上海媒体的关注和艺术品界的轰动。

文化熏陶培养兴趣 大师门下学习技艺

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有的专家认为,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中国皮影在国际上的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极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华县皮影雕刻作品的艺术价值很高,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华县,演唱皮影戏的人虽然众多,但是雕刻皮影的人却很少。当时的华县没有其他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就是喜欢看皮影表演,汪天稳也不例外。看的多了,汪天稳渐渐地迷上了刻皮影。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并不支持,家里人总是希望他可以好好上学读书,做个读书人出人头地。汪天稳那时候并没有听家里人的话,而是经常逃学,偷偷跑出去练习刻皮影。起先没有师傅教,就自己学着刻;没有牛皮,就在硬纸上练着刻。

1961年,12岁的汪天稳拜于陕西省傀儡剧团雕刻大师李占文的门下,开始了正式学习雕刻皮影的生涯。在以前,皮影戏是当地农村里惟一的娱乐活动,但逢喜事或者白事、丰收或是过节都会有皮影戏的演出来热闹气氛。因此那时候,有很多老手艺人都是以做皮影这门手艺为生的。汪天稳的恩师李占文,是最早评出的“全国十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也是当时陕西省惟一的一位大师。李占文这一辈子只带一个徒弟,那就是汪天稳。

汪天稳是在熟人的介绍下,才得以拜在李占文的门下。李占文教导汪天稳的四年里,汪天稳从来不敢马虎半点,非常勤奋刻苦。

“我师傅当时属于陕西省木偶剧团,是公家人。我只能自费学,就背着粮食到剧团跟师傅学。”汪天稳说,“我师傅非常严格,最开始就是练基本功――转皮,就是在手中转动牛皮,转皮的功夫就在左手的中间三个指头上,所以,练的时候,手上要压两块砖。师傅要求这个基本功练习三冬三伏,才算可以。所以,我们那会儿早上一起床,不准上厕所,先坐下练两个钟头,等中午再练一次,晚上睡觉前练一次。”

“其实,当时剧团还派了一个女孩跟师傅学,但不到一年,女孩就开始谈对象,被我师傅赶出了师门。我师傅脾气有时候也怪得很。”所以,最终李占文就汪天稳这一个徒弟。

几经波折坚持钻研 勤勤恳恳功成名就

汪天稳的皮影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65年,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汪天稳终于学有所成,可以出师。他先后进入渭南文化馆和华县文化馆工作,参与新戏的皮影制作。1966年,汪天稳在几个县文化馆辗转之后,不得不选择了离家参军。1975年,参军8年的汪天稳重新回到了县文化馆,并参与了上海美术制片厂皮影动画片《迎春花开》的制作。

1978年恢复工艺美术行业的时候,汪天稳因为越来越精湛的皮影雕刻技术而被调到了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惟一一位进所的皮影民间工艺师。但在遇到大难题面前,汪天稳还是得请师傅李占文出山。1981年,国家委派汪天稳给日本国立博物馆雕刻《大闹天宫》,在当时,雕刻“大殿”这种手艺汪天稳还从没有涉及过,大殿的雕刻比较复杂,牵涉到几个皮影上下花纹的对接,一旦接不好,整个雕刻就可能前功尽弃。在危急关头,汪天稳还是请未了师傅李占指导,最终解决了难题,成功完成了《大闹天空》的大殿雕刻。

汪天稳真正出名还是因为在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修补《文成公主进藏》这件皮影艺术品。《文成公主进藏》其实是汪天稳的师傅李占文在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雕刻的。当时总理看到这件艺术品,十分喜欢,要求一定要把这个皮影保存下来。但是1979年人民大会堂陕西厅整修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把皮影给折坏了,很多线条都连接不到一起。而当时,汪天稳的师傅已经80多岁了,由于体力原因,已经不能胜任这件皮影艺术品的修复工作。于是,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徒弟汪天稳的身上。

汪天稳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修好了这件艺术品。也正是这一次的皮影修补,使汪天稳一举成名,成为我国有名的皮影雕刻大师之一。

汪天稳从事皮影艺术40余年,可谓耕耘不止,妙刀生花。如今,不仅他个人硕果累累,技艺炉火纯青,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皮影大师,而且在皮影雕刻、皮影鉴定方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家高手。艺德高尚,刀法娴熟,作品精致至极,已成为皮影爱好者、收藏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目前,他的皮影作品,不仅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旅游热销产品和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品,而且还漂洋过海,远销欧美等国。

另外,汪天稳几十年来,还注重皮影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收藏和传承,已存有数千件明、清时代的皮影精品,其中不乏有成套剧目稀世珍品。

文化传承遇现实问题 该何去何从

汪天稳和他的朋友们现在正在筹建西安皮影博物馆,收藏品已经可以布置将近5000平方米了。光明清朝代的藏品就有上万件,价值几千万。他们也开始尝试着去做皮影动画,用高倍的数码相机将皮影一件一件拍出来,由于皮影是可以摆动的,就比以前老的动画制作节约将近一半的成本。他们认为,以前皮影的老唱腔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节奏,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老剧本大家很难接受,尤其是儿童更不会喜欢,所以他们开始用《龟兔赛跑》、《司马光砸缸》这些寓言故事,配上电子音乐来吸引孩子的注意。

“学皮影,如果懂个皮毛,两三年就可以,但我带的一个学生,三十多年了,现在还跟我在一块学。钻进去后,这是永无止境的,得干到老,学到老。”

要精通皮影雕刻,历史、服饰、人物、花鸟,每一样图案都必须非常熟悉。仅以服饰而论,即使是同一王朝,不同的官员,首分文武,文飞禽,武走兽;其次以官品定服饰的图案。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会有不同的做法。皮影是一项经验活,只有做得久了,才能自然而然对创作有灵感。皮影也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在桌子上一趴就是一整天,不能在其中自得其乐的人,很难耐得住性子,更遑论一生。汪天稳不是没有遇到过有悟性、喜欢皮影的人,但多迫于生活压力,最终都放弃了。“学皮影两三年能学点皮毛,没名气时每个月只能挣一两千块钱,还不如在外边打工。”想想那些离开的人,他不无感慨地说。

“解放前,富人喜欢用皮影斗富,每家有多少皮影就像现在看谁开的什么车一样。”当时,除皮影作坊以外,一些富人也专门聘请一个师傅,特意为他一家做皮影。而这个师傅在此可能一做就是一生,他的儿子可能会跟着做下去。这三十年中,每个月的工资尽管微薄,但衣食无忧,做皮影又有乐趣可寻,因此也没有攀比之心。一个皮影做成,不管能得多少钱,心里总是快乐的。

但低微的收入明显制约了传统皮影艺术的继承。汪天稳刚进研究所时,带了12个徒弟,现在仅有一个还跟在他身边,其余的绝大多数都放弃了做皮影。

而在他的工作室,几位做皮影雕刻的,每个月视工作量的多少,工资最多仅在2000元左右。“现在讲求效益了。”这也是他常感叹的一句话。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2篇

纺织服装面料和毛皮、皮革面料,大都可用于激光雕刻以形成多种形式的花纹图案。但不同类型面料适宜开发产品各有不同,要充分利用面料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a)牛仔布,常用于蚀刻印花,如图9。经过激光蚀刻处理后,表层部分靛蓝色染料被烧蚀汽化,从而使牛仔面料表面呈现出一定的花纹图案。b)麂皮绒,可用于蚀刻印花,由于部分表面纤维被烧蚀,可呈现暗焦色图案,如图10;也可用于雕镂,如图3(c)。c)涤纶等化纤面料,可用于镂花或边缘成型。由于很多化纤面料在雕刻后即烧熔收缩,可以自然形成不易松散的光洁的花纹轮廓边缘,如图11。d)毛绒、毛皮面料,通过雕镂局部区域,可形成镂空的效果,如图12;通过蚀刻部分厚度表面绒毛也可形成高低凹凸的立体绒面图案效果。e)皮革面料,激光雕刻工艺的应用可大大开拓皮革面料的花色开发,如图8,多种雕刻工艺的结合应用可使花纹图案在同一块面料上产生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2未来推广应用趋势

2.1不同激光雕刻工艺综合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激光雕刻将越来越广泛地推广应用,雕镂、蚀刻不同雕刻工艺的综合应用能够使激光雕刻图案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将成为今后激光雕刻在面料图纹设计应用上的一个重要趋势。

2.2多种设备、工艺结合应用

充分利用自动化技术及数码图案的特点,与其他数码设备联合应用,可以更高效、更快捷、一体化地实现多种设备加工的工艺效果。如已有发明“雕绣一体机”,普通的电脑绣花机的机头有多根针,用于穿多种颜色的线,用光纤激光雕刻头代替其中的一根绣花针[3],其功能也从绣花变成雕刻、蚀刻印花。另外还可在雕刻的基础上完成相同图案的贴布绣等,使雕绣一体完成。再如,可充分利用数码设备优势,雕印结合,激光雕刻与数码印花结合,同一图案不同部位可分别采用雕、印不同工艺,高效便捷。还可用利用激光雕刻工艺制作烫钻花型模板等。激光雕刻多工艺以及多种现代化设备结合的综合应用极大地开拓了面料再造与图纹设计的思路和手段,是面料创新的一个新途径。

3产品开发要点

3.1面料的选用和图案的设计

面料的合理选用对产品开发非常重要,要求处理的效果不同,选用的面料不同,其材质、规格、结构等不同,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效果。如蚀刻印花,需要选用有一定厚度的织物;雕镂刻花,则不同厚薄面料都适用,但有的面料切割后边缘容易散开,有的面料可以形成光洁的花纹轮廓。图案的构成形式也会对雕刻效果产生影响。要根据不同面料设计适宜的花纹图案,才能开发出既美观有创意又具实用性的理想面料。

3.2工艺参数的选用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3篇

摘要:河南省南阳地区自古就是优质黄牛皮的产地,出产的牛皮适合加工各类皮具。但南阳一直以来都以生产初级皮制品为主,皮革业发展滞后。拥有如此优质的资源却没能充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在令人惋惜。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结合南阳皮革业的现状,从提高皮革产品艺术附加值的角度,为南阳当前皮革业的发展指明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皮革业皮雕艺术附加值

河南省南阳地区地处黄淮平原,自古就是著名的黄牛产地,养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优越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南阳黄牛的优秀品质。所以南阳黄牛皮一直是业内公认最好的牛皮,享誉海内外,素有“南皮”之美名。由于黄牛皮能达到一定的厚度和牢度,所以它非常适合制作各种皮具,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制造业、皮鞋业的生产。

虽然南阳出产优质的黄牛皮,但南阳的皮革业一直都以初级加工和皮革批发为主,当地政府虽不遗余力的推广南阳黄牛,提高其知名度,如举办一年一度的黄牛节等,但主攻方向还是初级农产品,并未在皮革业发展上起到推动作用。近年来反倒是其他城市的皮革业异军突起,发展成了颇具影响力和规模的皮革城(海宁、温州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他们的发展水平和档次都远远超过了南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当地皮革业发展的主心骨,没有找到结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人希望能从艺术的角度提出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来。那就是借助皮革雕刻技艺,提高皮革产品的艺术附加值,走适合内陆城市的绿色产业之路。

1、什么是皮革雕刻

皮革雕刻是以皮革为雕刻材料,用旋转刻刀及印花工具在皮革上刻划、敲击、挤压,从事艺术创作,制造出各种表情、深浅、远近等效果,或是平面山水画或缀以装饰图案的形物,使图案纹样在皮革表层雕琢出凹凸的层次及纹饰。还可将单个作品进行缝制拼贴,制成各种皮具等。皮革雕刻这个词汇在国人看来还比较陌生,其实皮雕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中世纪之后一度是皇宫贵族身份和名望的象征,并私下传授,未公开流行。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同时皮雕由西班牙传入美洲。一直到20世纪以后,皮雕才成为美洲人的喜好。二战后又由占领军传入日本,后传入台湾,近几年才传入中国。可以说,国内人对皮雕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业人员较少,前景非常可观。

2、为何提出大力发展皮雕艺术是南阳皮革业的新发展思路

(1)皮雕艺术属于手工技艺范畴的一门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以作坊经营模式独立生产,成本投入和生产规模都不大,不需要地方财政的大力扶持,成品一般为单款单件的手工艺品。皮雕产品的好坏取决于皮雕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越精细、越独特、越有价值、价格也越高。发展皮雕艺术,对于皮革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南阳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拥有一定工艺美术功底的人最适合从事该行业。它与玉雕、竹雕、木雕的雕刻技法类似。而南阳的地方特色工艺品一直以来都是以玉雕和烙画最为出名,工艺美术从业人员较多,只要是对皮雕艺术感兴趣又有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的基础,上手会非常容易。

(2)南阳属于内陆城市,交通运输不如沿海城市发达,盲目的发展大规模皮革深加工产业投入大还未必成功。并且大规模的发展皮革深加工产品业也必定会带来环境的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不好治理,不是长久之计。皮雕艺术创作很多是在本色皮革上进行的,也可手工染色,追求的是皮革的原始本真之美,除对皮革本身的质地有要求外,对颜色并无特殊要求,绝对的绿色环保。通过当地旅游业的宣传带动,很快就可为城市创造新的旅游亮点,让南阳在众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3)皮雕技艺难度低,学习容易。只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以从事该行业了(最好是有工艺美术功底的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培训皮雕艺人的学校,如“北京漂印象皮雕工作室”。他们长期聘请专业的台湾、日本、美国的皮雕师授课并提供专业的皮雕工具,几乎每周都有新学员毕业。这些学员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就可以自立门户开始经营了。

(4)皮雕艺术顺应时展的潮流,符合当代人求新、求异、求环保的理念。工业化导致的情感缺失使得人们十分怀念手工业时代的宁静和谐的生活,使用手工制作的皮雕皮具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的美学特征和审美特性。在国内最著名的购物网站“淘宝网”搜索,我们不难发现,皮雕艺术品的售价比一般皮具的售价高出3到5倍不等,如果是国外品牌的皮雕皮具,售价更是高达上万元。而且因为皮雕制品的独特魅力,许多人不惜重金也愿意购买,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通过搜索购物网站发现,已经有人开始采用开设网上店铺的形式经营皮雕工艺品了,售价在百元到千元不等,好评率高,销路好。

(5)南阳发展皮雕艺术也为皮雕艺术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皮雕艺术最初起源于古代欧洲,所以大部分的皮雕创作素材都以欧洲古典装饰纹样为主,典型代表是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作品。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中国传统纹样的皮雕作品出现。南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流传下来的汉代画像砖名扬海内外。试想画像砖上的汉代图案不正是皮雕设计的绝佳素材吗?还有南阳传统的玉雕业采用的传统装饰纹样,都可丰富现有的皮雕装饰素材。这对丰富和发展世界工艺美术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贡献。

(6)发展皮雕艺术,可解决大批相关产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南阳在二三十年前曾开办过规模较大的国营皮鞋厂,但因为体制落后、产品缺乏创新力等诸多问题最终倒闭。大批企业职工只好自谋出路。有的到外地打工,有的留在本地开了自己的皮鞋定制店,这些人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靠着做鞋手艺勉强糊口。我也曾经光顾过一两家这样的店,但因为皮鞋款式陈旧等问题并未购买过。这些店主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生意因此也越来越差,有的甚至倒闭。还有曾经红火一时的南阳烙画产业,也因为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而纷纷倒闭,产生了大量的下岗职工。这是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也浪费了技术工人这个宝贵的人力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思路,将优势组合,创造出新的机遇来。将做玉雕的经验用到做皮雕上,将做皮雕的经验用到做皮鞋和各类皮具上,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和有识之士为他们指明一个发展方向。借助皮雕艺术的新生力量,提高这些手工作坊品的质量和艺术附加值,帮助他们重新上路,获得更有发展前途的就业机会和更可观的经济收入。

以上内容是针对南阳皮革业现状和特点提出的一些发展设想。目前,关于南阳黄牛皮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公认的成果不多,关于对南阳皮革艺术价值的研究未曾试过,我们着重研究挖掘南阳特色资源,不断引进、吸收和创新,以全新的艺术设计理念,运用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之中,希望能让皮革行业和皮革艺术制品市场繁荣上升为新的高度,为繁荣一方经济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4篇

帐中的汉武帝期待李夫人的出现,帐外却只有摇曳的幻影,惆怅地感慨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到了清末民初,皮影戏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唐山乐亭皮影是其中重要的流派,20世纪30年代,乐亭县的影班就有80多个。

吴文志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到庙会、祝寿,村里都会来五六个人,搭上简易的戏台,等到夜幕降临,上演一出传统的皮影戏。吴文志现在是职业的皮影雕刻艺人,师从刘佳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之一。刘师傅收徒弟没有任何标准,只要愿意学都可以跟着学,当然最后留下来的并没有几个,吴文志说他是其中最年轻的。

跟很多传统技艺一样,皮影雕刻对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吸引力,26岁的吴文志从事这个行业也非常偶然。2007年以前,吴文志还是当地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由于教学需要自学了包括剪纸在内的多门手工艺,他的剪纸作品恰好在县上获了奖,便被人鼓动转行皮影雕刻,在这个“中国皮影之乡”,从事皮影行业应该还是有前途的。

吴文志介绍说,事实上,现在全县的职业皮影雕刻艺人还有四五十位,他们雕刻的皮影绝大部分已不再用于表演,而是变身工艺品,镶到玻璃框里,成为县里对外宣传的礼品,收藏家投资的艺术品,或者出口创汇的产品。但吴文志每个月还是能接到一两个皮影剧团的订单,制作真正能表演的影人。

皮影雕刻是皮影制作最重要的一环,用于表演的影人和成为工艺品的影人是有所不同的,其实在之前的皮料处理上二者已经表现出差异。

牛皮和羊皮都可以制作影人,不过最好的材料还是驴皮,驴皮透明度好、柔韧性强,现在的机器处理也很方便,但皮影表演者却只相信传统的手工制作。先把驴皮泡在水里十天半个月,再拿出来绷在大筐子上,晾干后,熟练的老艺人就可以边喷水边刮皮,直到驴皮变得白净透亮。吴文志说,现在九成以上的驴皮都靠机器处理,乐亭县还能手工刮皮的也不过四五人。

接下来,处理好的驴皮就交到吴文志这样的皮影雕刻艺人手里了。雕刻表演用影人和工艺品也不尽相同,剧团用的影人并不是简单的一张皮,对厚薄都有自己的讲究,“头、身子要比较薄,手、脚的下节必须得厚,这样耍起来的时候影人才甩得开。”而工艺品就没这些要求,只要刀工精细即可。

不过,单看皮影雕刻的工具,绝对感受不到这门技艺的复杂,一块圆形的蜡板和一把自制的刻刀就是全部。所谓蜡板就是一块涂满固体蜡的木板,便于刀刻,而那块木板好一些的可能找车工做得圆润一些,一般的估计都能看到斧头的印子,唯一的亮点是蜡板底部都扣上了一枚图钉,这样就能自由旋转了;那把刻刀更是简陋,锋利的一小块钢片木筷的底部,固定好角度便成了一把刻刀。形态丰富的影人就诞生在这样的工具下面。

吴文志并不认为雕刻本身有多困难,只要心够细,蒙着模板慢慢刻就行了。“皮影戏里全是传统文化,生旦净末丑、帝王将相,穿的戴的,都各有各的规矩。”要掌握这些规矩,又要能够创新才是最大的挑战。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5篇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的一种,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表演艺术。它用纸板或薄片透明的驴皮、牛皮、或羊皮等雕刻成人物、景观等,夜间在堂上设置一方白色的幕布,幕后借灯光照映,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影人来表演各种历史、神话、传说故事,观众从台下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称之为影戏。影戏的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影戏的表演由操纵者俗称“拿线的”和演唱者也叫“唱影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皮影戏是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http://演及唱白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其唱腔丰富,音乐优美,操纵表演生动多变,千百年来深受百姓的喜爱。

一、 唐山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至少早在宋代就有明确的记载了,唐山皮影又称乐亭影、滦州影,因为是用驴皮雕刻的,所以又称驴皮影,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枝花”。唐山皮影是中国影戏的一个重要分支。著名戏剧史学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曾经这样评价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足见其在中国皮影戏中的影响和地位。[1](p.7-8)唐山影在金祥,明晚清初得到了发展[2] (p.14-15)。唐山皮影的迅速发展要归功于一个叫黄素质的生员。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很好,而且绘画、雕刻件件精通。但时运不佳,屡试不第,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游学沈阳,在悠闲的岁月里,慢慢成就了他的艺术贡献,创作影戏,以后白山黑水间颇盛行焉。1958年在乐亭县发现了明万历年间的手抄本影卷《炎天雪》和《薄命图》,其中《薄命图》还被收入了《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这两本影卷行当齐全,内容充实,充分证明唐山皮影在那一时期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4](p.8)

唐山皮影兴起后,极受当地群众的喜欢,有记载: “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冬孟月,……是月毕场功、劳农遣工人归,赛祭燕享,竟尚影戏,妇女群观,竟夕焉。”[3]也有记载:“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每演三夜或四夜为一台,每台价昂者须四五十元至百元,少者十数元至五六元不等。……于人家还愿或喜庆时用之,亦有岁时丰宁乡村醒资开演,以资娱乐者。”有道是:

滦河水越千秋,驴皮影伴它岁岁流。

五尺影窗唱千古,唱的名声贯九州。

这正是对唐山皮影繁荣发展的真切描述。

二、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艺

唐山皮影制作工艺非常严谨,主要有刮皮、浆皮、选皮、下料、雕刻、上色、罩油、组装等八大步骤,其中以浆皮和雕刻最为关键。高超的浆皮工艺可以使雕刻的影人经过百余年仍能平整如初。唐山皮影雕镂精细,结构严谨,雕刻技法很多,以直刀为主,并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阴刻和阳刻,阳刻的线要直、均匀不能有圭角毛刺;阴刻的花纹清晰,大小均匀、不能断条。雕刻的基本刀法有:推刀、提插或顺刀、逆刀雕镂,不论哪种刀法,刀口要垂直,用力要匀、落刀要准、刀口回旋自如,刀线中,以尖利的直线和多变的圆线为主,特别是面部的雕刻,要求极为精细,结构轮廓线要宽,图案线要细,头脸手足都含有透视的原理,这样在影窗上看起来人物形象就透明鲜艳,生动逼真。行刀不能有一点错乱,刀口疏密组织要恰到好处,力求效果的完美、和谐统一。

唐山皮影的色彩,吸收了民间年画、刺绣、庙堂彩画的某些特点,根据影戏的要求,创造了自己独有的程式与风格。总的看,它以黑、红、绿为主色,虽然只有三原色,但在皮影戏中,镂空部位在影窗上显示是白,一些没有镂空的皮子上显示是黄,这样皮影在荧幕上就形成了红、绿、黑、白、黄五色。皮影老艺人又巧妙的运用补色原理把红和绿,黑和白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唐山皮影黑白相间,红绿相映,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求和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装饰风格,再加上老艺人变化多端的敷色技巧,或浓淡、或含露、或重抹、或轻描,把唐山皮影独特的造型和鲜艳明快的色彩配合在一起,使其更具物象的生动。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唐山皮影已经让众多的观众瞠目,他那精湛的表演艺术更是令人叫绝。

三、唐山皮影的表演艺术

唐山皮影戏的演出讲究以声感人,以动传情。声指说唱,动指皮影戏的操纵,影人的造型本身并没有表情的变化,要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感情,操纵技艺起着关键的作用。唐山皮影人物的操纵以平移为主,传统的表演包括:影人的武打、换装等,因难度很大,手杆安装更适合于武戏的操纵,十分灵活,动作方便,不受限制,刀、枪、棍、棒等兵器在手上可以正反360度转动,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武打动作,是唐山皮影的一大优点。唐山的老艺人们经过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了不同角色、人物出场时的特点和操纵技巧。譬如:武生的操纵在动作中显出威武矫健的气势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像杨宗保、薛丁山这类角色,要做到:举止如山重,开打似叶飘,挺立如玉树,走路像风扫。文生则要走起路来稳稳当当,步子迈的慢而沉稳,于落落大方中见其倜傥潇洒。像梅壁、张生这样的角色。[1]一些民间老艺人总结出了这样一句顺口溜:武旦上场身一扭,彩旦上场手掐腰,花旦上场身摇晃,青衣上场双手交等等。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齐永衡是当代操纵皮影的高手,在唐山一代被人们称为“杆王”,他不但善于表演马上步下的长枪短打,也善于文戏中各类人物的不同情感的表演,而且对于童话、神话中各类动物的表演都有独到之处,他的表演细腻生动,手疾眼快,来去无痕。令人叫绝的是:他在表演猴子吃桃时,可以让桃子越咬越少;他表演人物骑马,马可以四蹄迈步;表演白骨精洗脸时,可以将黑脸洗成白脸,丑脸洗成俊脸,还可以梳头戴花照镜子,令人目不暇接,观众称赞他是“活影人齐”。齐永衡还应邀到法国等国家讲述皮影操纵技艺,国际友人称赞他的表演可以和魔术相媲美。

四 、唐山皮影——中国民间文化的使者

唐山皮影戏一直在保持着他们自己的辉煌,这种持续性的状态与他不断的改造与完善自己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唐山皮影一直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就影人的大小来说,最早的影人是七、八寸高,后改到1尺2寸,2尺和2尺5寸;并且改进了造型,特别是有的影人在脸部用了透明胶片,并彩绘出新式的脸谱;影窗由原来的高3尺、宽7尺扩展到现在的宽18尺;照明灯光由原来的油灯、汽灯、电灯演变到现在的40只荧光灯组成的灯箱;管弦乐在原来的四胡、唢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笙、琵琶等;打击乐也由原来的一人包干,改为几人分打;并增加了表现云、水、烟雾、火等特技手段;同时影戏的唱腔也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培育出很多新人,这些改进使唐山皮影呈现出新的光彩。